农作物分布格局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_以东北三省为例_黄青

农作物分布格局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_以东北三省为例_黄青
农作物分布格局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_以东北三省为例_黄青

我国农作物分布

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 (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 (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 (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玉米 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 其他作物 (1)高粱 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的特性,所以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涝洼及盐碱地区多有种植。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北平原最为集中,其次为黄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带。 (2)谷子 谷子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谷子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麦低1.5倍左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期较短。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

高光谱遥感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上的应用

高光谱遥感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上的应用高光谱遥感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上的应用高光谱遥感用于病虫害监测的原因高光谱遥感监测农作物病虫害原理和方法 当前遥感监测农作物病虫害的缺陷 未来的展望 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生物灾害,是制约高产、优质、高效益农业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世界粮食生产因病虫害常年损失24%;棉花因病虫害常年损失28%。中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与上述统计大致相当。 为了有效地防治病虫害,首先必须及时、准确掌握病虫的发生发展情况。在人类历史的很长时间内,受当时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在实地用目测手查的方法观察有无病虫害发生及其危害程度,或用捕捉虫蛾等办法判断病虫害爆发的可能性。这些传统的监测方法费时费力不说,其获取信息的滞后性还严重影响病虫预报准确率。为了提高病虫害监测的精度和水平,采用高科技手段,特别是遥感监测已成为病虫害监测的重要研究方向。 高光谱遥感监测农作物病虫害的原理 健康绿色植物的光谱特征主要取决于它的叶子。在可见光谱波段内,植物的光谱特性主要受叶绿素的影响。由于在以450nm为中心的蓝波段以及670nm为中心的红波段的叶绿素强烈吸收辐射能而成吸收谷。叶片的反射率和透射率很低, 在两谷之间吸收相对减少,形成绿色反射峰, 简称“绿峰”,在视觉表现为绿色。当植物生长健康, 处于生长期高峰, 叶绿素含量高时,“绿峰”向蓝光方向偏移, 而植物因病虫危害或缺素而“失绿”时,“绿峰”则向红光方向偏移。

在近红外波段绿色植物的光谱作用取决于叶片内部的细胞结构。当植物受病害侵害时, 叶片组织的水分代谢受到阻碍,此后随着病虫害危害的加重,植物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各种色素的含量也随之减少,导致叶片对近红外辐射的反射能力减少。在光谱特征上表现为可见光区(400~700nm)反射率升高而近红外区(720~1100nm)反射率降低。近红外区研究的重点是“红边”。“红边”的定义是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的最大值对应的光谱位置(波长),通常位于(680~750)之间。“红边”位置依据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和物候变化, 沿波长轴方向移动。当叶绿素含量高、生长活力旺盛时“红边”会向红外方向偏移;当植物由于感染病虫害或因污染、物候变化而“失绿”时, 则“红边”会向蓝光方向移动。 研究发现近红外部分反射率的改变是发生在可见光部分的反射率发生改变之前的。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内,细胞组织中的叶绿素的数量和质量还没有发生改变。 由此可见红外波段的光谱特征的变化早于人用肉眼观测到的病虫危害, 这对于病虫害的早期调查和预报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高光谱遥感监测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流程 ? 地面光谱获取加农学采样 ? 分析生化参量,农学参量和光谱特征 ? 病虫害光谱诊断模型的建立,验证 ? 高光谱影像的病虫害反演 ? 病虫害波谱库数据 ? 建立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发布信息 以冬小麦为例 一( 首先建立试验组和对照组,给试验组采取喷雾法接种条锈病菌。 二( 显症后我们在小麦挑旗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测量冠层光谱参数、色素含量、病情指数。从而获取高光谱变量特征参数。

农作物病虫害疫情监测与防治

附件: 青海省2015年科技需求表(农村领域)推荐单位(盖章):同仁县农牧局 填表人王辉成职务/职称兽医师申报单位 性质 行政 联系电话8723240 传真8723240 Email: trxnmj2007sina,com 申报单位地址德合隆中路1号 项目基本信息 技术需求主题 (技术名称) 动植物疫情监测与防治 征集领域与方向□生物种业□农牧业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农畜产品及食品加工、储藏与物流□农用物资□农机装备及农业设施□林木资源培育及产品加工□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农业生态及农村环保□√动植物疫病防控及防灾减灾 技术需求基本情况(各项限填200-300 字)1、该项技术特征描述及创新点 加强对重大病虫鼠害和动植物疫情的监测预警能力。提高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及动植物疫情预报准确率,加强对重大动植物疫情的封锁控制和扑灭能力,降低农牧业有害生物危害程度。 2、该项技术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我省具有的优势 开展动植物疫情监测,收集、整理、分析、上报监测动态信息,为及时掌握情况、判断形势、科学决策和指导工作进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对农畜产品疫情监测、防治形势研判的主动性,建设完善农牧业信息采集体系、农牧业监测预警系统、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为宏观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提升农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水平。 3、该项技术实施的方式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独立研发□产学研合作 情 况 介 绍 紧紧围绕“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突出动植物疫病统防统治工作,加强防控技术培训,积极统筹防控经费,实行技术服务与物资供应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动植物疫病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4、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防治重点:除抓好普遍发生病虫鼠害的防治以外,重点是重大动植物疫病的防治。(2)预测预报工作。测报是防治的前提。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防治效果的好坏,重点做好迁飞性、流行性、传播力强,危害严重的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以及动物疫病的监测,为此需建动植物疫病监测点。(3)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兽)药,以利于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4)扩大现有服务组织,并从技术力量上给予加强,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针对确定的重点疫病统防统治并兼治地方性疫病。 5、预计实施年限:2015年 6、经费情况:经费总额100万元。申请资助经费60万元。 7、预期目标(包括达到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取得的知识产权、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进一步提高重大病虫鼠害和动植物疫情的监测预警能力,提高重大病虫害及动植物疫情长期、中期和短期预报准确率,建立健全重大病虫鼠害和动植物疫情应急防控机制,提升对重大动植物疫情的封锁控制和扑灭能力,降低农牧业有害生物危害程度,同时,降低防治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解决该技术问题的团 队及专家 牵头单位同仁县农牧局 参与单位同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同仁县兽医站 项目主要负责人情况卓尕才让、扎西 团队基本情况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有职工17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 名,中级农艺师11名,初级专业技术人员5名,都具有 大中专以上文凭,大部分年龄在27---42岁之间,是一支 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的年轻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每年担负 着全县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试验与示范工作。 县兽医站现有职工1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名,中级农 艺师9名,初级专业技术人员3名,都具有大中专以上学 历,大部分年龄在30---45岁之间,是一支技术力量较为 雄厚的年轻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每年担负着全县畜牧业 新技术的引进、推广、试验与示范以及动物防疫和疫病监 测等工作。 其它建议或说明 * 该表填报内容将作为《2015年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项目编写的重要依据。

中国主要农作物简介

中国主要农作物简介 分别位于美国和中国。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国。 玉米喜温,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30℃。拔节期日均18℃以上。从抽穗到开花日均26~27℃。 玉米在砂壤、壤土、粘土上均可生长。玉米适 宜的土壤pH为5~8,以PH6.5~7.0最适。耐盐碱能力差,特别是氯离子对玉米为害大。受潮的玉米会产生的致癌物黄曲霉毒素,不宜食用。 饲料消费是玉米最重要的消费渠道,约占消费 总量的70%左右。作为工业原料使用也是玉米消费的主要渠道。玉米不仅是“饲料之王”,而且还是粮食作物中用途最广,可开发产品最多,用量最大的工业原料。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淀粉,可得到化学成份最佳,成本最低的产品,附加值超过玉米原值几十倍,广泛用于造纸、食品、纺织、医药等行业。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产的酒精是一种清洁的“绿色”燃料,有可能在21世纪取代传统燃料而被广 泛使用。 库存亦是玉米需求的一种形式。处于粮食安全 的考虑,各国总要储备一些粮食。世界玉米库存量一般占消费量比重的20%左右。 除食用外,玉米也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植株的其它部分用途也相当广泛:玉米秆用于造纸和制墙板;苞叶可作填充材料和草艺编织;玉米穗轴可作燃料,也用来制工业溶剂,茎叶除用作牲畜饲料外,还是沼气池很好的原料。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产量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 冬麦种植于温带地区,在秋天时播种,而春麦则生长在有长冬的地方,它在无霜的春天播种。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7°~50°,从平原到海拔约4000m的高原 :河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华东地区】:山东、江苏、安徽 【华中地区】:江西、湖北【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南地区】:

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田间监测点仪器设备

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田间监测点仪器设备 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田间监测点仪器设备配置清单包含远程拍照式 虫情测报灯、远程病害监测仪、植物环境信息监测设备以及预警预报系统、专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组成。2018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点建设陆续开展。小编精心为您整理了全套农作物病虫害疫情监测分中心田间监测点建设项目配置清单供新老客户参考方案。 1、农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控物联网设备 农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控物联网设备是指利用物联网技术,动态监测田间作物的病虫情、墒情、苗情、及灾情的监测预警系统。 农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控物联网设备由远程虫情分析测报仪、无线自动气象监测站、苗情灾情监控摄像头、预警预报系统、专家咨询系统、用户管理平台等组成。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端和PC端随时随地登陆自己专属的网络客户端,访问田间的实时数据并进行系统管理,对每个监测点的环境、气象、病虫状况、作物生长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结合系统预警模型,对作物实时远程监测与诊断,并获得智能化、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实现作物生长动态监测和人工远程精准管理,保证农作物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2、虫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设备 虫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设备是新一代的虫情测报工具,该灯采用不锈钢材料,利用现代光、电、数控技术,实现虫体远红外自动处理、接虫袋自动转换、整灯自动运行等功能,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能自动完成诱虫、杀虫、收集、分装、排水等系统作业。 虫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设备可对昆虫的发生、发展进行实时自动拍照、实现图像采集和监测分析,自动上传到远端的云飞物联网监控服务平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服务,满足虫情预测预报、采集标本的需要。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牧业、蔬菜、烟草、茶叶、药材、园林、果园、城镇绿化、检疫等领域。

遥感作业-遥感农作物长势方面的应用

遥感农作物长势方面的应用 摘要:本文以遥感的定义,遥感图像的处理方法,遥感图像的解译方法为基础,探讨了遥感在农作物长势方面的应用。 关键字:遥感的应用农作物长势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remote sensing] 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把对地球表面实施感应遥测和资源管理的监视(如树木、草地、土壤、水、矿物、农家作物、鱼类和野生动物等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使用空间运载工具和现代化的电子、光学仪器,探测和识别远距离研究对象的技术。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遥感,从字面上来看,可以简单理解为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从现代技术层面来看,“遥感”是一种应用探测仪器。遥感是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运用现代化的运载工具和传感器,从远距离获取目标物体的电磁波特性,通过该信息的传输、贮存、卫星、修正、识别目标物体,最终实现其功能(定时、定位、定性、定量)。广义定义: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自然现象中的遥感:蝙蝠、响尾蛇、人眼人耳…狭义定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是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它的实现既需要一整套的技术装备,又需要多种学科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实施遥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1、信息源信息源是遥感需要对其进行探测的目标物。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当目标物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时会形成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就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2、信息获取信息获取是指运用遥感技术装备接受、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探测过程。信息获取所采用的遥感技术装备主要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其中

遥感在农作物遥感估产的应用

遥感在农作物遥感估产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在各行各业对高科技的需求和运用不断加深。其中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都已经在个个领域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遥感技术是一种并没有完全作用于物体但能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的技术。是指在遥感平台上,一种运用各种传感器来获取作物及其环境背景的反射、辐射信息的瞬时记录,经计算机识、处理、分类、信息提取等方法,并结合地学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最后估测出农作物的最终产量。采用遥感技术有相当多的优点,其主要优势在可以迅速获取资料,时效性强,周期短。遥感平台放置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它视角的宽广,位置越高视角也就越宽广,观察的范围也就越大。相对于传统估产的方法,遥感估产更加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遥感数据可以更加的反应出许多的人文与地理信息。且数据连贯性较强,具有高强度性和可比性。我国相对来说很早就在农业方面采用遥感技术。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基于土壤普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的需求,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的支持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计划开发署(UNDP)提供了资助,农业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研究机构,开展了遥感应用的技术和设备引进以及人才培训工作。经过20多年的技术攻关、实验研究和生产服务,目前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已经形成了一支分属于13个工作单位、拥有技术人员200多名的专业队伍,能够承担和完成农业资源调查和监测、主要农作物估产、农业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等任务。 经过这20多年的努力,农业部对遥感技术的运用,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在农业资源调查和监测方面,开展了全国耕地变化监测。对我国北方4省区10年土地开发利用综合评价、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概查、松嫩平原土地利用遥感调查、内蒙古草原资源调查和监测等;二是在作物估产方面进行了北方7省冬小麦遥感估产、黑龙江省大豆及春小麦估产、南方稻区水稻估产、棉花面积监测等项研究;三是在生态环境变迁方面,进行了全国水土流失调查制图、北方地区土地沙漠化监测等;四是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开展了北方草原火灾监测、北方冬小麦旱情监测等。 作物参量估算 遥感估产是建立作物光谱于产量之间联系的一种技术,通过光谱来获取作物的生长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用绿度或植被指数作为评价生长状况的标准,植被指数中包括了作物长势和面积两方面的信息。光谱产量的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将各种形式的植被指数与作物单产建立回归方程,筛选出方程拟合率高、相对剩余标准差小的估产模式。遥感估产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作物识别和面积估算,二是作物长势分析,单产模型构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遥感信息处理实现的。 1、农作物遥感估产原理 任何物体都具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这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人眼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在可见光范围内识别各种物体的,遥感技术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利用搭载在各种遥感平台(地面、气球、飞机、卫星等)上的传感器(照相机、扫描仪等)接收电磁波,根据地面上物体的波谱反射和辐射特性,识别地物的类型和状态。 农作物估产则是指根据生物学原理,在收集分析各种农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光谱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平台上的传感器记录的地表信息,辨别作物类型,监测作物长势,并在作物收获前,预测作物的产量的一系列方法。它包括作物识别和播种面积提取、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两项重要内容。

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农作物病虫害应用研究现状_罗红霞

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农作物病虫害应用研究现状 罗红霞,阚应波,王玲玲,方纪华,戴声佩 (海南省热带作物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光谱遥感作为一种快速监测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病虫害监测中,高光谱遥感在农业中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通过分析近5年来高光谱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研究情况,阐述了应用高光谱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的原理,主要从原始光谱的导数变换及对数变换、光谱位置和面积的特征参数提取、光谱吸收特征参数提取、基于连续同去除的特征参数提取4种方法回顾了国内外应用高光谱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亟待解决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高光谱;病虫害监测;农作物;监测 中图分类号:S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12)18-0076-05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for crop diseases and pest dectection LUO Hong-xia,KAN Ying-bo,WANG Ling-ling,FANG Ji-hua,DAI Sheng-pei (Key Laboratory of Practical Research on Tropical Crop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ainan/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China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Danzhou571737,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s in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crop diseases and pest detecting around the world.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for crop diseases and pest detection included two aspects which were canopy spectral detection and Hyperspectral image.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inciple of the application of hyperspectral in monitoring crop diseases and pest in detail,then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at home and abroad area,including spectral derivation,feature parameter extraction based on spectral areas and wavelengths’position,spectral absorption feature parameters extraction,and feature parameter extraction based on continuum removal four aspects.At the end,some of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n the use of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for crop diseases and pest dectecting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diseases and pests;crop;monitoring 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制约优质、高效益农业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1-2]。尽早发现农作物病虫害,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因病虫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作物病虫害监测方法因为受到当时生产条件及科技水平的限制,只能在实地采用人工自测或者手查等方法进行;这些监测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较低,其获取信息的滞后性也严重影响了对农作物病虫害预报的准确率,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遥感技术以其方便、快捷、实时性、周期性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当中,并逐渐成为农业遥感应用的重要前沿技术手段之一[3]。高光谱遥感又称成像遥感,主要是指在电磁波谱的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区域获取许多非常窄且光谱连续的图像数据技术,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出现也使得采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病虫害成为可能;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准确获得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定性和定量空间分布信息,为农业生产决策者在病虫害未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农业生产管理部门政策实施提供科学支持。 1高光谱进行病虫害监测的原理 高光谱分辨率高,并具有波段多、信息量丰富的特点。其数据是3维图谱形式—— —空间信息、辐射信息和光谱维信息,其中光谱维的信息正是普通光学遥感所欠缺的。采用高光谱技术进行农业病虫害监测主要是利用其光谱维的相关信息对感染病虫害的农作物进行分析研究。农作物光谱维方向的特征信息主要集中在作物叶片中生物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的吸收波形处,通过对采集的作物光谱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分析,可以反映出作物内部物质的吸收波形变化,即作物的各种生化组分的吸收光谱信息[4-5]。 作物受到病虫害感染后会呈现许多的症状,诸如卷叶、叶片枯萎、作物矮小、叶片大面积凋落以及影响作物的正常光合作用等[6],而这些特征的出现也会导致感染病虫害的农作物光谱特征的改变。一般健康的植物其光谱曲线总是呈现明显的“峰和谷”特征[7-8],当作物发生病虫害时,其光谱特征会出现在可见光区域的作物反射率明显上升,而在近红外区域其反射率明显下降的现象。基于此种变化也使得应用高光谱实施监测病害作物成为可能。 收稿日期:2012-07-25 基金项目:海南省热带作物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rdzwkfjj014);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11GA800001);2012年“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项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本级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1630022012018) 作者简介:罗红霞(1985-),女,硕士,研究实习员,E-mail:12008 1008@https://www.360docs.net/doc/cf14182117.html, 通讯作者:阚应波(1970-),男,副研究员,E-mail:ybkan0625@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4182117.html, 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第18期 76

农作物病虫害疫情预防实施办法范文

农作物病虫害疫情预防实施办法范文 当前,全县农作物病虫陆续进入危害盛期,为了有效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产量损失,确保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提高防效、减少用药、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保障丰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植保抗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在做好大面积病虫草鼠防治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土蝗、草地螟、小菜蛾、地下害虫、马铃薯病害和农田鼠害等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控,达到重大疫情不蔓延危害,重大病虫害不爆发成灾,安全用药水平显著提升,农药使用量逐步降低。粮食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主要病虫的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病虫害防治责任制 今年我县多种病虫预计为偏重发生,土蝗、地下害虫、小菜蛾、马铃薯病害较重,防控任务艰巨。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植保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要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强化各项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做到“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控”,将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要按照上级要求,全面落实“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和联防联控”的长效机制,加大重大病虫防治指挥和组织协调力度,确保“防治责任、虫情监测、防治经费、应急物资、监控技术”五到位。为保证防虫工作顺利实施,成立武川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我国主要农作物产地分布图

我国主要农作物产地分布全景图 我国农作物的分布情况: 1、影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源、气候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2、耕作制度 即某一地区一年种几次庄稼。 3、主要耕作方式 4、农业特色 5、主要农作物分布 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吉林、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四川七省。 6、主要油料作物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近年来出现'南迁北移'的趋势。 花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大豆 (1)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 (2)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 (3)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 (4)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 (5)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 其中,东北春播大豆和黄淮海夏播大豆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

7、糖料作物甘蔗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甜菜生长习性: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地、中国主要牧区及其优良牲畜品种 8、森林资源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1)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2)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3)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温带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等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亚热带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热带水果: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海南还出产椰子。天然橡胶: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

作物长势监测与分析建设方案

作物长势监测与分析建设 方案

一、方案概述 在植物生长期内尽早掌握植物生长形势在一定情况下比精确估计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本身还重要,尤其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的粮食短缺或盈余,尽早地获取作物长势信息显得更为重要。作物生长状况,如叶绿素含量、氮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等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品质、产量,是作物长势监测的重要指标,是评价作物长势的重要数据来源,也是作物生产精确管理调控的重要依据。实时获取作物生长参数可以让农户及时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制定相应施肥施药计划,从而保证作物健康生长。 作物长势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又难于表达清楚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长势就是作物生长的状况与趋势,或者说作物生长的态势。虽然人们对作物的形貌看起来是那么的熟悉,但要精确定量地描述作物的长势却是不容易的。总起来说,作物的长势可以用个体与群体特征来描述。作物长势监测不仅仅是为了农业生产管理,而且往往也是制定国民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常用的作物长势监测方法 1、人工观察法 人工观察的方法是作物长势监测的最古老的方法,也是目前农业生产者用得最多的方法。观察者通过观察作物的几何尺寸、形状、颜色等外观特征来判别作物生长的情况如缺水、缺肥、病虫害等。植物

营养原理认为,叶色是氮素营养状况最敏感的指标,叶色与叶片中含氮量呈正相关。当植株缺氮时,由于蛋白质合成少,酶和叶绿素含量下降,细胞分裂减慢,叶色变黄,作物早熟、低产;相反,当植株氮素过剩时,碳代谢不协调,蛋白质合成增加,碳水化合物被大量消耗,纤维素等减少,造成徒长,抗逆性下降,感病倒伏减产,人们已经很早就掌握了从它们的叶子判断植株营养状况的方法。人们从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判断植物生长情况的知识,如还可以根据叶片颜色判断水分情况,根据叶片、茎秆上的斑点异状判断病虫害。人工观察法简单易行,能对密集的植物内部及不同高度部位进行观察,观察全面,但耗费大量人力,效率低下。另外,需要观察者有丰富的经验和农作物知识,并且一般只能给出定性的结论,观察结果的主观性强,也不适于大面积监测。 2、遥感监测 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是建立在绿色植物光谱理论基础上的。根据绿色植物对光谱的反射特性,在可见光部分有强的吸收带,近红外部分有强的反射峰,从而反映出作物生长信息,进而判断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行长势的监测。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指对作物的苗情、生长状况及其变化的宏观监测。目前大都是采用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和甚高分辨率气象遥感数据,同时发展了用高光谱卫星遥感和雷达遥感监测作物长势。对拍摄的图片进行处理,提取作物长势遥感指标: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归一化植被指数等,判断作物生长状态,及早发现营养元素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一、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简介概述: 在我们的农业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无疑是农业工作者以及相关研究部门最为头疼的一个部分。同时,若程度较小的病虫害未经良好处理,极有可能会演变成重大病虫灾害。其中,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的出现,无疑为重大病虫灾害的预防做好技术方面的支持。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在病虫灾害处理领域,可有效进行病虫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其中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是无疑是实现病虫综合治理、农药减量控害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深入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重要抓手,其中最为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还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提质增效的重大举措。其中,相关部门为确保融合示范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取得实效,特此制定该方案。 由托普云农自主研发生产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在进行使用过程中,用户可随时进行园区数据查看。其中,系统可通过提前的设定,将检测的参数进行远程传输。用户可通过对设备自动传输回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进行后续计划的制定。 那么什么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呢?托普云农农作物重

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的功能很强大,所以它的构建也并非只是一件简单的仪器,而是由孢子信息自动捕捉培养系统、病虫害远程监控设备、虫情信息自动采集分析系统、远程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害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等设备组成,不仅可以做到病害状况的监测,还可以采集虫情信息、农林气象信息,并可以将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用户通过网页、手机即可联合作物管理知识、作物图库、灾害指标等模块,对作物实时远程监测与诊断,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决策,帮助农业工作者智能管理农田。 我们都知道,像气候变化等现象都会对农作物病害的发生有影响,特别是在秋冬季节,秋冬季气温较常年略高、降水偏少,则有利于蚜虫、红蜘蛛、地下害虫越冬。反之,冬季要是较往年的平均气温偏低时,不利于大部分病虫害越冬,可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基数。而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配套的远程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对气候状况进行监测,就可以预测病害虫的发生趋势,对作物病虫害防治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托普云农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有着多大的作用,它的出现和应用可以让农业少受或免受病虫害的侵袭,有利于农业高产和优产。 托普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由虫情信息自动采集分析系统、孢子信息自动捕捉培养系统、远程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病虫害远程监控设备、害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等设备组成,可自动完成虫情信息、病菌孢子、农林气象信息的图像及数据采集,并自动上传至云服务器,用户通过网页、手机即可联合作物管理知识、作物图库、灾害指标等模块,对作物实时远程监测与诊断,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决策,是农业技术人员管理农业生产的“千里眼”和“听诊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及长势监测

第26卷第9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6 No.9 218 2010年9月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Sep. 2010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及长势监测 黄青1,2,唐华俊1,2※,周清波1,吴文斌1,王利民1,张莉1(1.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2.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 100081) 摘 要:以中国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基于遥感影像全覆盖的大尺度作物种植结构自动提取及长势遥感监测的技术方法。通过分析东北地区春玉米、春小麦、一季稻及大豆等主要作物时序光谱特征,确定不同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阈值,建立基于MODIS NDVI数据的上述4种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模型,获取2009年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空间种植结构格局特征。其次,基于MODISNDVI数据,利用差值模型,通过与近5 a作物长势的平均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东北地区2009年4种作物的长势状况。结果显示,与多年平均统计数据比较,基于遥感提取的作物种植结构信息,总体精度达到了87%以上;不同作物长势在其整个生育期内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都有较大差异。研究表明,通过MODIS数据提取不同作物种植结构及进行大尺度作物长势监测的技术和方法是可行的,研究为中国农业遥感监测系统大尺度业务化运行的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提供了有效方法。 关键词:遥感,监测,作物,MODIS,NDVI,种植结构,精度评价,东北地区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0.09.037 中图分类号:S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0)-09-0218-06 黄 青,唐华俊,周清波,等.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及长势监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9):218-223. Huang Qing, Tang Huajun, Zhou Qingbo, et al. Remote-sensing based monitoring of planting structure and growth condition of major crops in Northeast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0, 26(9): 218-22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0 引 言 在农情遥感监测中,能够及时、清楚的了解每种作物在各个生育期的长势状况、并对每种作物的产量进行预测,对大尺度不同作物种植面积空间分布的快速、准确提取有很大的要求。虽然自20世纪70~80年代遥感技术发展以来,遥感就被用来进行大面积农作物长势监测、种植面积监测及产量预测等[1-5]。如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LACIE计划,到1986年建立了全球级的农情监测运行系统;欧盟遥感应用研究所通过实施MARS计划,建成了欧盟区的农作物估产系统。在农作物长势、面积等的监测中,国外科学家主要利用适合大面积监测的NOAA-A VHRR卫星。在农作物播种面积遥感估测方面,LACIE实验中利用空间分辨率为80 m的Landsat MSS数据成功地预报美国小麦的面积和产量,并且这种方法被推广到其他地区和对其他农作物进行面积的获取。之后随着传感器空间分辨率的提高,用MODIS、SPOT、TM等数据提取作物播种面积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6-9],但需要指出的是,更多的研究重点主要集 收稿日期:2010-01-14 修订日期:2010-08-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930101);国家“863”项目(2006AA120101、2007AA10Z230、2006AA15Z121);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资金(002-2)和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RDA1004)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黄青(1978-),女,新疆昌吉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农业资源遥感方面的研究。北京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100081。Email:queengold@https://www.360docs.net/doc/cf14182117.html, ※通信作者:唐华俊(1960-),男,四川阆中市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农业资源遥感方面的研究。北京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100081。中在用遥感手段监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其相互变化方面[10-14],对涉及到耕地内部不同作物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研究并不多,且这方面的研究多只集中于对某种作物空间分布的遥感识别[14-17],或在某一小区域范围内的试验研究[18-20],大区域尺度下分作物空间分布信息的及时提取及业务化运行的研究较少。 欧美的农情遥感监测系统多已实现了本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快速调查,但欧美国家作物种植结构的特点是面积大、结构相对单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等部门也建立了一些农情遥感监测系统[20],但主要是对耕地上的作物长势、产量等进行监测,针对耕地内部不同作物的长势、产量等的监测还没有实现业务运行。由于分作物空间种植结构的缺乏,无论是用植被指数方法建立的遥感模型,还是考虑了作物生长机理和过程的生长模型、气象模型等,都不能对分作物类型的作物长势进行较为准确的监测[19,21]。这一方面制约着目前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的精度,另一方面导致了长势遥感监测在分区、分作物建立模型时遇到很大困难,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作物估产及农情灾害预报中。因此,及时获取大区域尺度农作物空间分布信息不仅是分作物长势监测、同时也是农情遥感监测中的核心问题,同时,作物种植结构作为一种基础数据,对研究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变化规律、研究作物结构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农业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作物种植面积和空间分布的快速提取及实时的作物长势监测为主要目的,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波谱特性和生物学特性,选取MODIS数据合适时

《玉米长势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玉米长势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农作物长势的动态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墒情、肥力及植物营养状况,便于采取各种管理措施,从而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遥感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沿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客观、准确等优点,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农田作物生长状态的实时信息。目前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在农业部门已经开始应用,并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遥感数据源多且传感器特征不一致,以及监测技术方法不规范,导致不同部门玉米长势遥感监测结果不一致,行业应用技术水平落后。因此,迫切要求对玉米长势监测过程数据处理等过程进行标准化。目前尚无国家、行业标准和河南省地方标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总结本单位和全省其他单位玉米长势遥感监测的技术及经验,提出并制定本标准,有助于提高我省农业遥感监测的应用水平。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 1.任务来源 经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专家评审,该标准制定于2017年3月被列入2017年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定计划(豫

质监标发〔2017〕104号),立项编号20171210312,由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承担该项地方标准的起草工作。 2.编制原则和依据 本标准编制以“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统一性”为指导,本着科学先进、生产适用、便于操作的原则制定。 本标准编制主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河南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和河南省玉米长势遥感监测的实际技术和经验而制定。起草小组根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的要求进行起草。 三、编制过程 1.工作基础 参与该项目编制的同志均在农业遥感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该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玉米面积遥感监测和长势动态监测研究工作,掌握了多种遥感数据传感器特征及处理方法,在河南玉米关键生育期开展了大量的相关试验研究工作,并开展了多年全省范围内玉米长势遥感监测业务化工作,总结了一套较成熟的玉米长势遥感监测技术方法,为编制该技术规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完全具备了制定《玉米长势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的条件。该任务也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