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小讲课

病例三:老年人缺铁性贫血
总结词
影响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缺铁性贫血可能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表 现为活动能力受限、生活质量下降等。
THANKS
补充铁剂
对于铁缺乏高危人群, 如孕妇、儿童、老年人 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适 当补充铁剂。
避免长期慢性失血
如月经量过多、消化道 溃疡等慢性失血性疾病, 应及时治疗,避免长期 慢性失血导致的铁缺乏。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适量运动
01
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代谢,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戒烟限酒
02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利于预防缺铁性贫
精神状态不佳
详细描述
贫血会导致儿童精神状态不佳,表现为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病例一:儿童缺铁性贫血
总结词
消化系统问题
详细描述
缺铁性贫血可能引起消化系统问题,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便秘等。
病例二:孕妇缺铁性贫血
总结词
胎儿发育受限
详细描述
孕妇缺铁性贫血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受 限,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其他并 发症的风险。
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与铁剂 同时服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饮食调整
增加铁的摄入
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豆类、菠菜等。
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番茄等,以促进 铁的吸收。
注意饮食搭配
避免与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同时进食,如茶、咖啡等含鞣酸的食物。
其他治疗方法
中度贫血
血红蛋白浓度在60-90g/L 之间,可能出现较明显的 症状。
重度贫血
血红蛋白浓度低于60g/L, 症状严重,需要紧急治疗。
缺铁性贫血PPT课件

➢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CV↓、MCHC)
➢ 成熟RBC中心淡染区扩大 ➢ 网织RBC↑ ➢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重
缺铁时会全血细胞少)
14
正常血片
缺铁性贫血
正常外周血涂片 15
缺铁性贫血外周血涂片 16
六、实验室检查
骨髓象
增生度活跃,以 红细胞(中晚幼 红)增生为主, 粒:红比例↓
铁染色:铁粒幼 细胞(细胞内铁) <15%或(-)、 细胞外铁↓
0.9μmol/L
18
七、诊 断
体内贮存铁↓, 血清铁蛋白、骨 髓铁染色
Hb、MCV、MCHC
缺铁(潜在 缺铁性红细 性缺铁期) 胞生成
IDA
转铁蛋白饱和度 <15%、FEP/Hb
病因诊断
月经增多:如妇科 B超;消化道出血: 如胃镜、大便潜血
19
八、鉴别诊断
与可引起MCV↓疾病相鉴别
病种
原因
铁
治疗
再利用:制造血 红素
排泄:<1mg/d, 随肠粘膜脱落细 胞从粪便中排出, 少量由尿中排出
9
四、病因
铁摄入 不足
小儿缺铁性贫血,母乳喂养儿于6个月后如 不添加辅食,青少年偏食,
妇女妊娠、哺乳等可发生贫血。
病因
慢性 失血
消化道疾病(溃疡、、月经 过多、肿瘤、钩虫病、痔疮 及其他)。
吸收 胃大部切除术后 、长期腹泻和呕吐、 障碍 肠炎、脂肪痢等;牛奶、茶叶、咖
2.中老年人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应注意肿瘤可能 3.除有贫血的一般表现外,还有与铁相关的组织器官受损表现 4.诊断时一定要明确病因 5.治疗上首选口服铁剂,慎用注射铁剂 6.铁剂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Hb恢复正常,仍需小剂量铁剂维 持治疗3~6月
缺铁性性贫血的治疗心得和康复经验分享与技巧总结

缺铁性性贫血的治疗心得和康复经验分享与技巧总结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心得和康复经验分享与技巧总结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由于身体缺乏足够的铁元素而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合成血红蛋白。
这种贫血类型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
为了帮助那些患有或疑似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们,本文将分享一些我个人的治疗心得、康复经验以及一些技巧总结。
一、诊断和寻求帮助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症状包括疲劳、乏力、头晕、心悸等。
当你意识到自己可能有贫血时,第一步是寻求医疗帮助。
与专业医生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和检查是确诊缺铁性贫血的关键。
通过全面的血液检查,医生可以确定你是否患有缺铁性贫血以及确切的病因。
二、铁元素的补充在得到医生的诊断后,你将了解到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体内铁元素的不足。
因此,铁元素的补充非常重要。
你可以通过口服补铁剂来提高体内的铁元素水平。
然而,不要自行购买补铁剂,而应该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
他们将为你量身定制合适剂量和适用的补铁剂。
三、饮食调整除了补充铁元素外,调整饮食习惯也是缺铁性贫血康复的重要一环。
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包括红肉、豆类、坚果、深绿叶菜等。
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量有助于提高铁元素的吸收。
此外,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元素的吸收,所以建议在摄取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例如柑橘类水果。
四、避免与铁元素相互干扰的食物与补铁食物相对应的是那些可能干扰铁元素吸收的食物。
例如咖啡、茶和酒类都含有儿茶酚等物质,这些物质会影响铁的吸收。
因此,饮食的调整也包括避免这些干扰因素的摄入。
五、注意补充其他必需的营养素除了铁元素外,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还可能缺乏其他重要的营养素,如维生素B12和叶酸。
这些营养素在贫血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这些营养素以促进康复。
六、定期复查和随访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检查非常重要。
这样可以确定治疗的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另外,定期的随访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你在康复过程中的症状和体验。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课件

04
转铁蛋白饱和 度:低于15%
05
红细胞形态: 小细胞低色素
性贫血
03
总铁结合力: 高于
360μmol/L
06
骨髓检查:红 细胞系增生活 跃,铁染色阴
性
缺铁性贫血治疗
铁剂补充
铁剂种类: 口服铁剂、 注射铁剂等
铁剂剂量: 根据患者病 情和体重确
定
铁剂服用时 间:饭后服 用,减少胃
肠道反应
铁剂副作用: 恶心、呕吐、 腹泻等,可 适当调整剂 量或更换铁
增加维生素C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 果和蔬菜,如柑橘、草莓、西红柿等
减少咖啡和茶摄入:咖啡和茶中的单宁 酸会抑制铁的吸收
增加铁吸收: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瘦 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及时发现缺铁性贫血, 及时治疗
体检频率:根据个人 健康状况和医生建议, 定期进行体检
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瘦肉、 1 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
避免与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同时 2 食用,如咖啡、茶、巧克力等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 3 食、偏食
适当增加运动量,促进血液循 4 环,提高铁的吸收利用率
缺铁性贫血预防
合理膳食
增加铁摄入: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瘦 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
剂种类
饮食调整
1
增加铁摄入:多吃富含铁的食 物,如红肉、动物内脏、豆类、
坚果等
2
增加维生素C摄入:多吃富含 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柑
橘、草莓、西红柿等
3
减少咖啡和茶摄入:咖啡和茶 中的单宁酸会抑制铁的吸收
4
增加高蛋白食物摄入:多吃富 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 奶、鱼肉等,有助于铁的吸收
缺铁性贫血诊断治疗指南

缺铁性贫血诊断治疗指南细胞极少或消失。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引起的贫血。
其形态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其他疾病的症状。
其症状与贫血程度以及起病的缓急程度有关。
在病史追问方面,应注意饮食惯、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是否有月经过多等。
临床症状包括贫血的一般表现、组织缺铁的表现和原发病表现。
体征方面,除了贫血外貌外,还有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薄平易碎裂等。
辅助检查方面,血象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象呈现增生活跃中晚幼红细胞增多。
生化检查方面,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包括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血清(浆)铁<8.95μmol/L、总铁结合力>66.44μ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0.15和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极少或消失。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如下:1.血红蛋白<110g/L(女性)或<120g/L(男性);2.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3.血清铁<10.7μmol/L;4.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62.7μmol/L;5.血清铁饱和度<16%;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或血液锌原卟啉(ZPP)>0.96μXXX或FEP/Hb>4.5μg/gHb;7.血清铁蛋白(SF)<12μg/L(诊断非单纯性IDA,SF标准可以提高到<60μg/L);8.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8mg/L(ELISA法)或2.25mg/L (26.5nmol/L,S&D systems);9.铁剂治疗有效。
缺铁性贫血分为三个阶段:1.缺铁期(ID):仅有体内贮存铁的消耗,血清铁蛋白<12μg/L或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10%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XXX):红细胞摄入铁较正常时为少,除血清铁蛋白4.5μg/gHb,但血红蛋白是正常的;3.缺铁性贫血期: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明显减少,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 三、骨髓铁染色。 • 四、血清铁蛋白。 • 五、血清铁。 • 六、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FEP增高表示血 红素合成有障碍,用它反映缺铁的存在,是较为敏感的方 法。但在非缺铁的情况如铅中毒及铁粒幼细胞贫血时, FEP亦会增高。应结合临床及其他生化检查考虑。 • 七、红细胞铁蛋白测定:用放射免疫法或酶联免疫法 可以测定红细胞碱性铁蛋白,可反映体内铁贮存的状况, 如<6.5μg/红细胞,表示铁缺乏。此结果与血清铁蛋白相 平行,受炎症、肿瘤及肝病的影响较小是其优点。但操作 较复杂,尚不能作为常规使用。
辅助检查
• 一、血象: • 早期或轻度缺铁可以没有贫血或仅极轻度贫血。晚期 或严重缺铁有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红细胞压积和 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程度通过红 • 细胞计数减少的程度。 • 二、骨髓象: • 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降低,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 活跃。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体积比一般的中幼红细胞略 小,边缘不整齐,胞浆少,染色 • 偏兰,核固缩似晚幼红细胞,表明胞浆发育落后于核, 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均正常。
病史及症状
• ⑴ 病史提问:注意①饮食习惯,是否有偏食或异 食癖。②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萎缩性胃炎、胃 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等)、钩虫病;女性是否有 月经过多;是否做过胃肠手术等。男性及床症状:一般有疲乏,烦躁,心悸,气 短,头晕,头疼。儿童表现生长发育迟缓,注意 力不集中。部分病人有厌食、胃灼热、胀气、恶 心及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少数严重病人可出现吞 咽困难、口角炎和舌炎。
缺铁性贫血
主讲人:李云 主治医师
概述
•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 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是由 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 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至。形态学 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症状与 贫血程度和起病的缓急相关。
缺铁性贫血诊治

缺铁性贫血的诊治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最常见的贫血。
其病发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及婴幼儿、育龄妇女中明显增高。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诊断贫血的标准我国血液病学专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 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 g/L,孕妇Hb<100 g/L 诊断贫血。
红细胞平均指数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HCt/RBC(FL)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Hb/RBC(PG)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Hb/Hct(g/L)不同人群红细胞指数的参考范围缺铁性贫血的三个阶段诊断标准储存铁耗尽(ID):1、血清铁蛋白<14ug/L2、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3、血红蛋白及血清铁等指标尚正常红细胞内铁缺乏(IDE)1、血清铁蛋白<14ug/L2、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3、转铁蛋白饱和度<0.154、FEP/Hb(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血红蛋白)>4.5ug/gHb5、血红蛋白及血清铁等指标尚正常缺铁性贫血(IDA)1、血清铁蛋白<14ug/L2、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3、转铁蛋白饱和度<0.154、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性Hb<120 g/L,女性Hb<110 g/L,孕妇Hb<100 g/L;5、MCV<80fl,MCH<27pg,MCHC<0.32。
缺铁性贫血病因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婴幼儿需铁量较加,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辅食,易造成缺铁。
缺铁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药物介绍

-
1 缺铁性贫血 2 缺铁性贫血药物介绍
第1部分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最常见的贫血类 型,主要是由于体内铁摄入不足 或丢失过多导致
02 IDA的症状包括疲乏、无力、头 晕贫血
治疗
治疗IDA的主要目标是去除病因,补充铁剂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 、豆类等 补充铁剂:通常使用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葡萄 糖酸亚铁等 维生素C:与铁剂一起服用可以促进铁的吸收 去除病因:如月经失血过多者需调整月经,慢性感 染或胃肠道疾病者需治疗原发病
第2部分
缺铁性贫血药物介绍
注射速度应缓慢: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使用后需观察有无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出现
··· ···
-
谢谢您的 ·观看·
BUSINESS TRIP PROJECT PLAN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XXXXX
··· ···
缺铁性贫血药物介绍
硫酸亚铁
硫酸亚铁是一种常用的口服补铁剂。它可以直接与胃肠 道中的食物成分相互作用,释放出可溶性的铁离子,被 身体吸收利用。硫酸亚铁在市场上常见的制剂形式有片 剂、胶囊等
使用注意事项
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与维生素C一起服用可以促进铁的吸收 避免与牛奶、茶、咖啡等同时服用:因为这些会影 响铁的吸收
葡萄糖酸亚铁
缺铁性贫血药物介绍
葡萄糖酸亚铁也是一种常用的补铁剂。它的优点是溶解 性好,吸收率高。葡萄糖酸亚铁在市场上常见的制剂形 式是口服液 使用注意事项
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与维生素C一起服用可以促进铁的吸收
如果出现胃肠道不适:可以减量或暂时停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亦均降低。
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和铁利用障碍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故有学者称该类贫血为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
发病情况缺铁性贫血是最多见的一种贫血,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报告,全世界约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铁。
男性发病率约10%,女性大于20%。
亚洲发病率高于欧洲。
在生育年龄的妇女(特别是孕妇)和婴幼儿中,这种贫血的发病数很高。
在钩虫病流行地区如桑、棕、麻种植地区,缺铁性贫血不但多见、贫血的程度也较重,但近年随着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缺铁性贫血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和严重程度将有明显好转。
铁的代谢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原料,正常成人体内含铁量为3-5克,随年龄、性别、体重等而略有差异。
其中65%为血红蛋白铁,30%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随时供应血红蛋白的合成,其余5%为组织铁,存在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细胞内多种酶中。
在血浆中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仅占0.12%左右,正常情况下这些不同形式的铁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数值。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铁源来自食物。
多数食物(除脂肪、油类)中都含有少量铁。
含铁量较丰富的食物有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菇、动物肝、肉类、血、豆类等。
谷类和大多数水果、蔬菜中含铁量较低,乳含铁量极低。
动物食物中的铁约10-25%能被吸收,而植物中的铁能被吸收者仅约1%。
动物食物中肌红蛋白或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可以完整的分子直接被肠道吸收,但大多数其他形式的的含铁物质,例如植物中的铁、必须先在胃及十二指肠内转变成游离的二价铁后方能被吸收。
游离盐酸对铁的吸收并非必要,但酸性的胃液能防止铁离子变成不溶于水的铁复合物。
维生素C和许多还原剂能使高铁还原成亚铁,游离的亚铁比高铁易被吸收。
十二指肠及小肠上部对铁的吸收率最高。
铁离子与肠粘膜细胞内的去铁蛋白结合而被吸收。
小肠对铁的吸收速度有调节能力。
当体内铁的贮存消失时,红细胞生成加速时以及某些病理状态如血色病、肝硬化等,铁的吸收量增多;反之,当体内铁的贮存过多时(血色病例外),红细胞生成减少时,或有感染、全身营养状态不良以及胃酸缺乏等情况时,铁的吸收减少。
但当肠腔内铁的浓度很高,如口服铁盐时,小肠会失去铁的调节能力,结果大量铁可通过弥散进入肠粘膜细胞。
因此,误服大剂量无机铁盐可以引起急性铁中毒。
在肠粘膜细胞内的铁与血浆转铁蛋白(一种β1球蛋白)结合后在血浆中被输送至各组织,主要是骨髓内的幼红细胞。
能与血浆铁相结合的β1球蛋白总量为总结合力。
正常情况下转铁蛋白仅约1/3与铁结合(即1/3饱和),称为血浆铁或血清铁;其余2/3的运铁蛋白尚未与铁结合但有潜在的结合力者,称为未饱和的铁结合力。
至于血清铁饱和度是指总铁结合力中血清铁所占百分比(见表5-2-4)。
表5-2-4 各项铁测定的正常值项目男性女性血清铁(umol/L) 9~29(50~160ug/dl) 7~27(40~150ug/dl)总铁结合力(umol/L) 45~72(250~400ug/dl)血清铁饱和度 0.20~0.55(20~55%)注未饱和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血清铁饱和度(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含量)/(总铁结合力)×100(%)在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平衡状态。
铁的丧失量极微,在正常成年男子每日一般不超过1mg,在有月经妇女中,平均每月约2mg,平时丧失或排泄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肠粘膜和皮肤脱落的细胞。
妇主主要通过月经、妊娠和哺乳而丧失较多的铁。
据估计一次正常月经时所丧失的铁平均约为17mg ,一次正常妊娠失铁约700mg,平均每日丧失铁2.5mg ,哺乳期每日经乳汁丢失铁0.5~1mg。
在病理情况下,失血是丧失铁的主要原因。
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大量铁也可以含铁血黄素或游离血红蛋白的形式自尿排出体外。
病因及发病机理缺铁性贫血可发生于下列几种情况;一、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饮食中缺少则易致铁性贫血。
无论人乳、年乳或羊乳,铁的含量均很低(0.1mg%)。
谷类食物如米、面、乳儿糕等含铁量也很低。
且所含磷酸及肌醇醇六磷酸能与铁形成复合物,使铁不易被吸收。
故八个月以上的婴儿如果仍以乳类或谷类食物为主要营养,常发生缺铁性贫血。
青春期的女青年因月经来潮,易出现潜在缺铁。
月经过多,多次妊娠和哺乳促使大量妇女出现缺铁性贫血。
二、铁的吸收不良因铁的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者比较少见。
但胃次全切除术后由于食物迅速进入空肠,故食物中的铁没有经十二指肠被吸收,可发生缺铁性贫血。
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长期严重腹泻和真性胃酸缺乏也可以引起缺铁性贫血。
三、失血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
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癌、钩虫病、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痔出血、服用水杨酸盐后发生胃窦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妇女月经过多和溶血性贫血伴含铁血黄素尿或血红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是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的。
铁耗竭期,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减低,此时并无贫血,若缺铁进一步加重。
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铁粒幼细胞缺乏,游离红细胞原卟啉增加(也见于慢性病贫血、铅中毒、红细胞生成原卟啉症、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和红细胞生成明显增加的状态如镰状细胞性贫血),轻度小红细胞,称为缺铁红细胞生成期,缺铁再进一步发展,游离红细胞原卟啉更高,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称为晚期缺铁性贫血。
早期缺铁常不伴有血液学的异常;在这个阶段,血清铁浓度偶尔低于正常,而铁贮存显著缺乏。
当缺铁进一步发展,贫血比红细胞形态改变先出现,尽管有一些细胞可比正常细胞小,比正常细胞苍白。
血清铁浓度常减低,但也可正常。
晚期缺铁阶段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血清铁减低的贫血。
缺铁时,首先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在骨髓和其他贮存处消失。
许多其他重要的铁蛋白活性减低,如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乌头酸酶、黄嘌呤氧化酶、肌红蛋白等,因此在缺铁时,许多组织细胞代谢和机能发生紊乱。
胃粘膜分泌盐酸常减少。
43%缺铁患者空腹组织胺试验显示胃酸缺乏。
尚不知胃酸缺乏是铁吸收不良的原因,还是缺铁是萎缩性胃炎和胃酸缺乏的原因。
神经系统机能障碍,缺铁的患者单胺氧化酶活性减低,可导致神经和智力发育损害。
组织学发现,上消化道迅速增殖的细胞对缺铁特别敏感,舌、食管、胃和小肠粘膜萎缩。
颊粘膜变薄和上皮角化。
咽喉粘膜萎缩,可在环状软骨后区域形成蹼,因此产生缺铁性吞咽困难,即Plummer-vinson综合征(或Paterson-kelly综合征)。
临床表现本病临床表现有①原发病的临床表现;②贫血本身引起的症状;③由于含铁酶活力降低致使组织与器官内呼吸障碍而引起的症状。
对前二者不再赘述。
一、上皮组织损害引起的症状细胞内含铁酶减少,是上皮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口角炎与舌炎约10-70%患者有口角炎、舌面光滑与舌乳头萎缩,尤其老年人明显。
(二)食道蹼环状软骨后的食道蹼,是由于食道上皮受炎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和角化所引起,于吞噬时出现硬塞感(Plummer-vinson综合征)。
在我国比较少见。
(三)萎缩性胃炎与胃酸缺乏(四)皮肤与指甲变化皮肤干燥、角化和萎缩、毛发易折与脱落;指甲不光整、扁平甲,反甲和灰甲。
二、神经系统方面症状约15-30%患者表现神经痛(以头痛为主),感觉异常,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和视乳头水肿。
5-50%患者有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精神迟滞和异食癖。
原因是缺铁不仅影响脑组织的氧化代谢与神经传导,也能导致与行为有关的线粒体单胺酸氧化酶的活性降低。
三、脾肿大其原因与红细胞寿命缩短有关。
实验室检查一、血象早期或轻度缺铁可以没有贫血或仅极轻度贫血。
晚期或严重缺铁有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
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程度通过红细胞计数减少的程度。
还可见很少的靶减低。
血小板计数高低不一。
二、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降低,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活跃。
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体积比一般的中幼红细胞略小,边缘不整齐,胞浆少,染色偏兰,核固缩似晚幼红细胞,表明胞浆发育落后于核,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均正常。
三、骨髓铁染色用普鲁土兰染色可见骨髓含铁血黄素阴性(正常为+~++),铁粒幼细胞阴性或减少(正常为20~90%)。
四、血清铁蛋白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一种形式,血清铁蛋白也可以起到运铁的作用,通常1 ug/L代表体内有储存铁8mg,故血清铁蛋白的测定是估计骨髓铁贮存状态的一种敏感的方法,血清铁蛋白正常值为100±60ng/ml),缺铁性贫血时小于15ug/L(15ng/ml)。
五、血清铁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常低于10.74umol/L(60ug/100ml),总铁结合力增高,高于64.44umol/L(360ug/100ml),血清铁饱和度减少,低于15%。
六、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正常为0.29~0.65umol/L(16~36ug/dl),缺铁贫血时增高。
此外,其它血红素合成障碍的疾病,如铅中毒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时,FEP亦增加,故FEP可做为初筛试验。
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病史、症状、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红系统增生、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减少或消失、血清铁蛋白减少、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铁饱和度下降等。
缺铁性贫血诊断不难。
但确诊后必须查明缺铁原因,并需与下列疾病鉴别:一、慢性感染所致的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性贫血,但亦可为轻度低色性。
血清铁也是低的,但血清总铁结合力不增高反而降低,由于铁的利用不良,铁粒幼细胞亦可明显减少(但不完全消失),但由于贮存铁增多,骨髓含铁血黄素颗粒明显增多,一般可查出明确的感染灶,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骨髓炎、盆腔炎、结核病、真菌感染等。
二、海洋性贫血是由于构成血红蛋白的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所致,有家族史,为不同程度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片中见较多靶形细胞,血清铁、骨髓含铁血黄素和铁粒幼细胞都明显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异常。
三、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幼红细胞线粒体内酶的缺乏,铁利用不良,不能合成血红素,因而有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所以也有低色素性贫血,但血清铁增加,总铁结合力降低,骨髓内含铁血黄素和铁粒幼细胞都明显增多,并出现特殊的环形铁粒幼细胞,有诊断意义。
治疗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原则是:①病因治疗尽可能除去引起缺铁和贫血的原因;②补充足够量的铁以供机体合成血红蛋白,补充体内铁的贮存量至正常水平。
一、病因治疗病因治疗对纠正贫血的效果,速度及防止其复发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否则,贫血的治疗可能完全无效或疗效不明显,另一方面则可能忽略严重的原发病,例如早期癌肿等,将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