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陈垣“校勘四法” 历史文献学

合集下载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第一讲绪论: 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 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 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 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 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 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 用较少的时间, 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 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 自己使用以外, 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 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 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 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 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 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 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 可以帮助查阅资料, 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 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 其次是折叠装, 又称经折装, 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 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 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 版心向外, 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 分置书册上下, 即上面一张, 下面一张, 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古典文献学1

古典文献学1

一、名词解释:1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最为系统的古文字。

主要记载的是殷商时期商王占卜的记录,涉及征伐、狩猎、畜牧、农事等等,距今约3000多年历史。

它是研究殷商社会的宝贵资料,也是最早的用甲骨文记载历史资料的文献资料。

2金文:青铜器上多刻有文字,叫做“铭文”,古人也称青铜器为金,故又称之为“金文”。

青铜器以钟鼎为代表,故又称金文为“钟鼎文”。

铜器铭文价值很高,反应的内容极其丰富,是研究先秦史的第一手资料。

3 简牍简牍是较为正式的书籍。

我国先秦两汉以至魏晋古文献大多是写在简牍上的。

用竹制作的叫“简册”,用木制作的叫“版牍”,合称“简牍”。

4 帛书帛是丝织品的总称,也叫“缣帛”。

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在简牍出现的时代,同时出现了帛书,帛书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

5 经书“经”本为织物的纵线、直线。

引申为“常道”,即经久不变的义理、法度或原则。

后来又把含有这种常道、可作为典范的书叫经。

6 易传《易传》产生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伪托孔子作的较早的释《易》著作,有7种10篇,称为《十翼》,即为“经”的羽翼。

它作为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注释《周易》的著作,是我们学习、研究《周易》的必读篇目。

7 政书政书是记述历代王朝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书籍。

把这类史书称作“政书”,始于清代修《四库全书》。

A有把古今制度联系起来讲的,如《通典》《文献通考》等;b有把某一朝制度分类编纂的,如《唐会要》《五代会要》等;c 有把当时制定的文件汇集成册的,如《大明会典》《大清会典》等;d 还有专讲某一部分制度的档案书籍,如《唐律疏议》《大清律例》等。

8 九流十家指的是先秦各派学说,即九流指的是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外加“小说家”成“十家”。

9 总集指的是汇录多人的多题材的作品成为一书,创始于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10 别集同“总集”相对,指汇录一人的诗文等作品成为一书,此类著作集非常多,内容非常广泛。

陈垣先生在历史文献学上的贡献

陈垣先生在历史文献学上的贡献

作者: 吴怀祺
出版物刊名: 史学史研究
页码: 29-31页
主题词: 白寿彝 旧五代史 朔闰 释例 史讳 历史文献学 文献史料 校补 辑本 文献材料
摘要: <正> 陈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长期的历史研究过程中,也为中国近代的文献学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献学遗产。

他的《中西回史日历》、《二十史朔闰表》、《史讳举例》、《〈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释例)、《〈旧五代史〉辑本发覆》、《释氏疑年录》、《〈艺风年谱〉与〈书目答问〉》、《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以及《通鉴胡注表微》等著作,都是珍贵的遗产。

这许多著作确是我们读书治学的工具,但仅仅从这样的角度来认识他的文献学的遗产,那是很不够的。

白寿彝先生说:“从。

第三章文献校勘学

第三章文献校勘学

(2)语音致误 语音致误的原因是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同音 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就是因字形的不同而造成误 字。 如,《荀子· 儒效》:“若夫謪德而定次。” 王念孙认为,‚謪‛为‚谲‛之讹误。因 ‚谲‛、‚决‛古音通,则意同,为‚决其德之 大小而定位次‛。 另如,《韩非子· 有度》:“攻尽陶魏之地。” 顾千里指出,‚魏‛当为‚卫‛。《韩非 子· 饰邪》:‚魏数年东向攻陶卫‛,可为佐证。 于鬯又加以补正,列举《吕氏春秋· 应言览》: ‚魏举陶削卫。‛《战国策· 魏策》:‚又长驱梁 北,东至陶卫之列。‛
据《观堂集林目录》,此篇当作《史籀篇疏 证序》,脱‚疏‛字,可据目录校补。
2、对校法
对校法,就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读, 发现差异和错误就标示出来。对校法自汉代刘向 校书就开始了,即我们前面所说的“校雠”。直 到清代仍有学者使用这种方法。 如,《旧唐书· 李白传》明嘉靖闻人诠刻本: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 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张元济用南宋绍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校闻 人诠本: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 既而玄宗召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
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 者五十七。‛ 这说明古籍的各类错误之多。具体来说: 1、讹文 讹文,又称“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 错了。晋代葛洪说: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 ‘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 (葛洪《抱朴子· 内篇》卷十九《遐览》) 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亥 豕”。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字形致误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
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因此,闻人诠本脱二十六字。
3、他校法
陈垣先生认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 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 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 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如,宋洪迈《容斋四笔》卷2载,《苏魏公 集· 东山长老语录序》有“侧定政宗,无用所以为 用;因蹄得兔,忘言而后可言。” 其中‚侧定政宗‛不可理解。这是引用《庄 子· 外物》中的典故,洪迈引用原文‚地非不广且 大也,人之所用足容尔。然后厕足而垫之致黄泉,

历史文献的校勘

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二)校勘可使史料内容正确 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步和基础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五.校勘的原则 (一)存真复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与诸同志论校书之 难》一文中说:“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 伪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 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必先定其底 本之是非,而后可断其立说之是非。二者不 分,„„乃至不可理。何谓底本?著书者之 稿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 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三.校勘的内容 古代史料讹误举例: 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三 写,鱼成鲁,虚成虎”。 唐·马总《意林》:“书三写,鱼成鲁, 帝成虎”。 《太平御览》卷618:“《抱朴子》曰: 书三写,以鲁为胄,以帝为虎”。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一)校讹文 讹文或称误文。校讹文即校错别字。 例: 《韩非子·十过》:“禹作为祭器,黑 染其外而朱画其中”。 “俗书漆字作柒,因讹而为染”。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标注方法: 1.凡文字有不同者,可注云:“某,某本作某”。 2.凡脱一字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字”。 3.凡脱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某几字”。 4.凡文字明知已误者,可注云:“某当作某”。 5.凡文字不能即定其误者,可注云:“某疑当作某”。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到了清代,随着学术文化的发展,校书 对象有了明显区分,校勘逐渐取代了校雠, 成为校正古书文字的专称。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校勘”的两层含义: 广义:包括目录 、版本、校勘等内 容。 狭义:专指校正古书文字。
第六讲

(0487)《中国历史文献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487)《中国历史文献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487)《中国历史文献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填空题]孔子的文献整理成就:主要是对《》《》《》《》《》《》等“六经”的整理。

经孔子整理出来的六经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可以说“六经”的整理,是我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

参考答案:《尚书》《周易》《诗》《春秋》《礼》《乐》开山之祖2:[论述题]解释:《七略》目录学古史辨派《太平寰宇记》类书善本辨伪学《太平御览》丛书版本学参考答案:《七略》:是西汉末年的学者刘歆在刘向所撰写的叙录汇编《别录》的基础上,撮其要而撰成的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

它将西汉一代的藏书分为6略,38种,是一部有书名、有序、有简略解题的分类目录。

其组织比较严密,系统比较完整,为后代编辑图书目录在原则、体例、方法上,打下了基础。

目录学:就是研究图书的分类编目整理和图书目录的利用以及目录工作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古史辨派:是指我国“五四”时期,以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为首提倡大胆疑古辨伪,吸引众多学者围绕其疑古观点参加讨论,并在学术界形成以他为主将的疑古辨伪学派。

这一疑古学派讨论文章辑集共出版了《古史辨》7册,对于20世纪学术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太平寰宇记》:200卷,目录2卷,是记述宋代疆域版图的一部全国总志。

作者乐史从东京开封写起,然后分卷记述各州、军的建置沿革、境界、户数、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名胜古迹。

我们提供了宝贵史料。

特别是注明材料出处,为作进一步研究指明线索。

类书:我国古代一种采辑或杂抄古籍中各类或某一类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按照一定方法加以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历代官修大型类书如:《太平御览》1000卷、《太平广记》500卷、《册府元龟》1000卷等。

善本:凡是内容较好、流传较少,刻印较精,无错讹脱漏或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研究参考价值的古籍,无论旧椠近刻、新旧稿本、抄本、批校本等,均可称为善本。

具体地说,凡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三性之一的版本,均可称为善本。

第二节校勘的方法

第二节校勘的方法



校记:“辞言地震日蚀任〔在〕中(官)〔宫〕 ,汲本、 殿本作‘辞言地震日蚀在中宫’。按:上文言‘戊者土主, 任在中宫’,足证原本‘任’下脱‘在’字,‘宫’误 ‘官’,而汲本、殿本则‘在’上脱一‘任’字也。今据以 改正。”

对校法的优点是“最简便,最稳当”、“不参己 见”,免去妄改之弊。 短处是“不校是非”、“不负责任”。但“必须先 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所谓本校,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 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 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 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如王念孙《读书杂志》第九册校《墨子· 尚贤中篇》 云: 岂必智且有慧哉? 念孙案:“智且慧”与前“贵且智”、“愚且贱”, 文同一例,“慧”上不当有“有”字,盖后人所加。

朱氏所说的两种方法,一是 罗列各本,择善而从;一是 择一本为主,而又罗列各本 之异同。

前者近于叶德辉的活校法, 后者近于叶氏的死校法,其 实是对叶氏思想的进一步阐 述。
四、陈垣四种校勘方法

对校勘方法总结得最为精到的是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
(1880—1971)。

陈先生生平用全力校勘过两部书: 一是《元典章》,系用故宫博物院藏元刻本、涵芬楼藏吴焯影元钞

其中《元典章校补释例》从《元典章校补》所列举沈刻本 谬误12000余条中“摘其十之一以为之例,而疏释之”。 1959年陈先生又把它改名为《校勘学释例》重印,并在所 撰《重印后记》中说:“余昔为同学讲校勘学,要举例说 明,欲广引群书,则检对不易,欲单引一书,则例子不多。 例子多就是错误多,错误多未必是好书,未必是重要的书, 要找一本好而又重要又错误多的书,莫如沈刻《元典章》, 最合适为校勘学的反面教材,一展卷而错误诸例悉备矣。”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1.蝴蝶装中国古代的装帧形式之一。

五代到宋盛行。

雕版印刷的特点是一页一版。

蝴蝶装就是将每一张印刷页有字的一面依中缝向内对折,然后把折叠好的一叠单页牢牢地粘到裹背纸上,再将这张纸的外面包上一层硬纸,就成了一册蝴蝶装的书。

这种装订形式,对折过的两个单页看起来很像蝴蝶的两个翅膀,故名.宋版书除佛经外,基本上采用蝴蝶装。

2。

校勘四法校勘四法,即陈垣总结的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对校法:就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来对勘。

其方法要求先选择一个适当的版本做底本,然后用其他异本逐字逐句地进行校勘,并记其异同.本校法:没有获得异本可供校勘,或异本无校勘根据可寻,而对所校之书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本书的思想旨趣,对本书中同类内容记载的乖迕情况,对上下文义的相舛情况,对章节文法结构的矛盾情况进行前后互校,归纳分析,考证异同,以校正谬误。

本校法有很强的考证性质。

运用它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认真把握全书内容及主旨,不能臆断是非,随意地以此校彼,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

他校法:他校法中所言的他书,是指除了所校勘的本书及其注疏以外的各种与本书相关的典籍类书。

具体来说,他书引用本书作为思想理论资料或历史资料,其文辞内容相同或大致相同,那么它们均是他书中可以作为校勘本书的依据。

用他书校本书,通常是在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取得校勘证据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他能够解决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证明的疑误.理校法:理校法是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不能有效地校勘古籍的条件下,依靠相关知识分析考证古籍文辞正误的校勘方法.理校法中个人主观因素作用很大,但是也有客观因素,而这样的理由来自与书中疑误相关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史学、文学等知识. 3。

类书类书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内容和性质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工具书.类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由于它博采四部,且分门别类,所以便于查找各种资料,对于考索事物源流、校勘、辑佚都有很大意义.《皇览》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类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试评陈垣“校勘四法”
陈垣先生的著作《校勘学释例》自1931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整个学术界
的普遍关注。特别是由他首倡的“校法四例”,更是校勘学领域引发了一阵轰动。
“校法四例”即“校勘四法”,以其系统性、科学性与独特性闻名于世。白兆麟
先生评价说:“陈氏‘四校法’”,为建立校勘方法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校勘学史上是一个卓越的贡献。”①
陈垣先生在总结前人校勘经验与校法条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毕生所学才
识,第一个明确而系统地归纳了四种校勘方法:

“一为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
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
“二为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
误。”
“三为他校法。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
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
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四为理校法。段玉裁曰:‘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
难。’所谓理校法也。”②

陈垣“校勘四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总结了历代校勘学者所使用过的校勘
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高度的概括。他列举出四种校勘方法,并给这四种方法
取了准确、贴切的名称。他把他们看作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四者紧密联系,缺一
不可。
对校法,实际上就是比较异同。如陈垣本人所说,“此法最简便,最稳当,
纯属机械法。”对校法就是参照可供比较的其他版本,找出不同之处,为进一步
分析判断提供材料。它的短处在于,只校异同,不校是非,如果相对校的那个版
本有误,也是照它的原样摘录下来。而其长处在于,使用这个方法不会掺入作者
的主观色彩,因而可以把祖本或别本原封不动地展示出来。所以在校书时,必须
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对校法在校勘四法里是前提,是基础环节。只
有在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材料的前提下,校勘工作才能进一步顺利地开展。特别
是有些字句,从文字语义上讲是没有问题的,只有通过对校法,才能找出其错误
之处。
2

本校法,实际上就是分析和考证。在没有其他版本可供比较的情况下,最适
宜用次用。要求通览全书,把握中心思想,对书中相同或相似内容中前后矛盾、
上下文矛盾的现象,以及章节结构矛盾甚至欠缺的状况,进行逻辑类推分析,整
理并订正其错误之处。运用本校法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切实深刻地掌握本书的内
容和思想,尽力减少最好是消除作者的主观判断因素。否则,一旦校勘从校勘者
的主观因素出发,便成了为原作者修改文章,违反校勘的根本原则。陈垣在校勘
《元典章》时,用纲目来校对目录,用目录来校对书中内容,用书来校对表,用
正集来校对新集,从而订正了不少错误之处。本校法就是从字里行间找出矛盾之
处,查找范围从数页到数卷不等。它的科学依据在于,凡著述者有固定的写作义
例和文辞习惯,由于这种习惯的稳定性和贯穿于全书始终,校勘者便能从中发现
端倪。
他校法,实际上就是考证。不论是本书引用他书文辞,还是他书引用本书文
辞,都可以作为资料进行对校。引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直接引用原文,
和原文完全无误,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作为校勘证据;另一种则是化用或节用
原文,用其意而变其文,这种情况就只能当作参考或旁证。由此看出,在使用他
校法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相关资料的校勘价值。众多资料中,哪些可以作为
依据,哪些可以做根据,而哪些仅仅做旁证,都应该了然于心。陈垣先生说:“此
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就是说,使用他
校法需要搜求的范围广,不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是不可能取得成绩的。“功夫不
负有心人”,长期艰苦努力的工作必然会得到可喜的回报,如丁国钧的《晋书校
文》和岑刻的《旧唐书校勘记》等等。
理校法,实际上是分析和考证。陈垣先生对该法的评价是:“最高妙者此法,
最危险者亦此法。”前面讲到的对校法、本校法和他校法,皆有所凭依,是在参
考其他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校异同”;而此法无所凭依,完全靠校勘者
的独立判断来取舍,旨在“定是非”。故曰此法“最高妙”,也“最危险”。陈垣
引用了段玉裁的一句话:“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
正因为此法常人难以掌握,一般情况下慎重采用,只有在并无其他版本依据,或
版本互异、无所适从的前提下,才采用此法。校勘者中有真才实学的,能通过此
法取得惊人成就,如《廿二史考异》后被古本证实。而倘若校勘者判断出现偏差,
以“不误为误”,轻率地按自己的观点把原文改动,造成原书面目全非,给以后
学者带来更多的困扰。严格来讲,理校法所得结论,其实是一种合理的假设,在
没有得到可靠的版本根据前,不能更改本字。这也体现了“校勘四法”的严谨性。
总之,“校勘四法”紧密联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校勘古籍时,
这四种方法是同时运用的,缺一不可。首先通过对校法,参照可供比较的其他版
本,找出不同之处;其次通过本校法,从本文中查找证据,也可以通过他校法,
从有关本书的资料中得到依据;最后运用理校法,脱离本书,运用校勘者自身学
识,对专门知识领域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校勘四法”中前三法是一般的比较方
法在校勘学中的具体运用,重在材料实证;而最后一法——理校法则是则是一般
推理方法在校勘学中的巧妙运用,重在逻辑论证。陈垣“校勘四法”作为一个科
学、严谨、系统、完整的方法体系,早为学术界所接受并普遍采用,为校勘学的
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