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代码: 10128

学号: **********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结课论文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学生姓名:

学院:机械学院

班级:机制09-2

学号:

2012年6 月1 日

改革开放多年以来,中国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与尊重,也唤醒了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大势下,中国要完成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创新,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工业产品设计中又是一个创新的渠道,使“中国创造”更具特色、更具民族性。

当今国际社会的分工表现为发达国家出技术、出品牌、出资金,发展中国家出资源、出劳力、出市场。我国既是一个传统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2009年,我国超越日本,以15.6%的全球制造业份额成为第二大制造中心。然而,我国生产的一些产品尚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专利与国际知名品牌,许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

随着国际经济运行的知识化与信息化,这种产业结构日益显现其发展弊端,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以低工资、低福利、低劳动保障的劳动力价格来维系相对竞争优势,污染环境,耗费原材料的“肢体经济”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不可能走资源耗费型的发展道路,也不可能走技术依赖型的发展道路,而只能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即要将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知识产权作为制度创新的结果,保障着知识生产、传播与利用的智力劳动过程,服务于知识经济社会化、产业化、产权化的发展目标,对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完成从“中国仿造”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思考这就引出一个重要的话题,即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问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关于我国现存教育的问题和建议我们做出如下的研究和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教育在我国起步晚,水平低,开展的成效也不够理想。与我国发展的需要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创新事业还不发达,特别是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方面,我们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教育至今没有形成社会共识。

教育,历来就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过多的注重了“继承”,甚至以“继承”为主导,而忽略了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的积极“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中,对教育创新的影响很深,烙印很重,缺乏机遇意识、竞争意识,不是主动创新,而是习惯于“等、靠、要”。只有个别学校自发设置了“创新原理”、“创新设计”或类似的课程,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任何创新理论课程,也没有相应的机制鼓励教师去讲授与创新有关的课程。有计划的进行创新教育的还不多,没有形成明显的社会力量,这也正是“中国创造”如此贫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创新教育方式落后。

创新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和造就掌握知识和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既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中国教育部门长期以来一直采取办培训班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知识积累第一,能力培养第二,形成了从理论到理论,从

书本到书本;重视逻辑思维,轻视发散求异;重视概念内涵,轻视形象直观等弊端。受教育者缺乏求新求异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完备。

要搞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具备一只懂得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但是,我国目前的创新教育恰恰缺乏这一点。许多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创新理论,对创新性思维、创新力的开发、创新教育实施等知识知之不多,加之知识结构单一、狭窄、落后、专门化,造成了一代教一代、一代影响一代的非良性循环。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要为高校培养从事创新理论教学的师资队伍,然后尽快将这项理论融入高校的创新教育中,催生更多的创新人才。

(四)人才的创新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

如果人才创新教育开展得好。文化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形成“落后——创新——前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这说明,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开发出来就可以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在创新的开发实践中,文化程度的高低同创新能力的开发关系并不大,即经过创新教育,具有高学历的工程师和具有中小学水平的普通职工都有创新的机会,只要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就有开拓创新的可能。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经理许振超,高铁战线上的知识型农民巨晓林都是具有说服力的实例,他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和战线上都进行了创新型方式方法的研究,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供了经验,解决了问题。

基于以上的各方面的问题我国提出了创新教育,也发现了创新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产业、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教育创新的质量决定着社会经济的知识化程度和人们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知识的创新,而知识创新又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创新人才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了创新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进而也让我们逐步意识到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多种知识经济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

2.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把知识转化为现实财富的观念和能力。

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人才实行双向选择。这也需要企业在创新方面做出一些努力。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构建企业创新文化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驱动力

1.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1)科学技术创新意识。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目前我国多数高成长性产业,如家电、机械装备等.由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产业呈“空心化”状态,国内制造产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

(2)技术标准创新意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技术标准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技术标准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限制我国产品出口,主要的手段就是标准。企业只有加强技术标准创新,才能抓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主动权.才有可能取得对技术标准的专有或垄断地位.并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主动性。

(3)品牌战略创新意识。。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没有国际知名自主品牌产品称不上自主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