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十年高考真题

历史必修三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十年高考真题
历史必修三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十年高考真题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1.(2020.7·浙江高考·1)浏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可以看到不胜枚举、异彩纷呈的珍品。下列项中属于先秦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是

A.汉赋B.楚辞C.话本D.散曲2.(2020·天津高考·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3.(2020·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4.(2019.4·浙江高考·2)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5.(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6.(2019·海南高考·5)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A.南北朝B.唐朝C.北宋D.元朝7.(2018·江苏高考·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8.(2018.4·浙江高考·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9.(2018.11·浙江高考·3)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 A.“颜柳二公书尤多”B.“唐之文章称韩柳”

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D.“李杜诗篇万口传”

10.(2018.11·浙江高考·8)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异彩纷呈。明清涌现出著名的四大小说,其中更有一部大历史境界的“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它是()

A.《三国演义》B.《红楼梦》C.《水浒传》D.《西游记》11.(2017·北京高考·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12.(2016·北京高考·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13.(2015·江苏高考·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

()

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

...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14.(2015·重庆高考·2)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15.(2015·四川高考·3)“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2015·福建高考·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

()

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

..的是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17.(2014·重庆高考·1)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诗经》B.《老子》 C.《庄子》D.《离骚》18.(2014·四川高考·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19.(2014·全国大纲卷·13)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A.陈子昂B.岑参 C.王维D.李白20.(2014·北京高考·12)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图8

A.《春秋》B.《孟子》 C.《荀子》D.《离骚》21.(2014·北京高考·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22.(2014·广东高考·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2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4.(2013·山东基能·17)我国有许多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历史名人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之情。以下对联与相关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诸葛亮

B.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屈原

C.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欧阳修

D.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杜甫25.(2013·海南高考·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26.(2012·江苏高考·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

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B.楚辞

C.汉赋D.唐诗

27.(2012·全国大纲卷·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28.(2012·全国课标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9.(2012·北京高考卷·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30.(2015·海南高考·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5分)

1.B【解析】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属于先秦文学作品,故选B项;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排除A项;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排除C项;散曲是宋元时期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排除D项。

2.C【解析】据材料“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可知,这并非原作中的内容,应是北宋收录时新增的,说明《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选C项;材料中仅提及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被加入了唐代的内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无法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据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兰诗》并不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B项;《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呈现了大量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

3.A【解析】安史之乱前后唐诗的风格由豪放浪漫到沉郁悲壮,风格有显著的变化,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故选A项;材料表明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排除B项;唐诗是文艺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无法全景再现社会真实,排除C项;材料表明安史之乱导致唐诗风格发生了变化,不是导致唐诗衰微,排除D项。

4.B【解析】“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兮”属于楚地方言,语出屈原《离骚》,

故选B项;“诗画本一律”,要求绘画不能单纯描摹外在事物,而要具有深远意境,语出北宋苏轼,排除A项;“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语出《天末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念李白的诗作,排除C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排除D项。

5.C【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D项。

6.D【解析】据材料“曲者,词之变”和“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结合所学宋词可以演唱可知是由宋词演变而来的元曲,故选D项;南北朝时“词”还没有产生,排除A项;唐朝时的文学主要是诗而不是词,排除B项;北宋时期的主要文学是词,排除C项。

7.A

8.C【解析】①成就都出现在元代;②成就都出现在宋朝;③成就都出现在汉朝;④成就都出现在明朝。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

9.D【解析】颜柳是唐代楷书大家,故A项错误;韩(愈)、柳(宗元)主要成就在散文,故B项错误;苏(轼)、辛(弃疾)属于宋代词人,故C项错误;李(白)、杜(甫),是堂唐代“诗仙”和“诗圣”,故D项正确。

10.B【解析】《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故A项错误;《红楼梦》是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通过贵族家庭的变故,揭示了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强到弱的必然命运,故B项正确;《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故C项错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故D项错误。

11.C 12A

13.C【解析】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与“武帝时”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表明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为积极有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4.C【解析】杜牧是晚唐诗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与材料内容强调现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内容是史实的真实的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的特点,符合杜甫的特点,杜甫正是生活于安史之乱时期,经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故C项正确;白居易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5.C【解析】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故①正确;一般词的句子是长短参差不齐,故②错误;两宋时期,市民阶层扩大,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并且词曲能吟能唱,更能表达思想感情,故③正确;两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词人和词曲作品,且不同阶段其风格独特,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6.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个无所畏惧、毅然赴约的英雄形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可知,关汉卿借用关羽独赴单刀会的典故来吊古抚今,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大江东去浪千叠”,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有类似,体现的是豪放派,故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7.D【解析】《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与题干“幻想境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老子》和《庄子》与题干“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的信息不符,故B、C项错误;《离骚》属于楚辞,是屈原的作品,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故D项正确。

18.B【解析】司马迁、司马相如均为西汉人,其生前西汉未败亡,且材料并未指明相如赋所述主题为王朝败亡,故A项错误;据材料司马相如赋“其要归引之节俭”,且“此与《诗》之风谏何异?”也即在这个方面与《诗经》相同,联系《诗经》中对社会黑暗腐败的批判,可推知他们都提倡节俭,反对奢靡,故B项正确;从创作形式上看,赋形式铺排华丽,散文韵文并用,而《诗经》以四言为主,较为平实,故C项错误;据材料“相如虽多虚辞滥说”可知司马相如未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故D项错误。

19.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其诗歌风格古朴自然,陈子昂的诗歌充满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其诗歌风格质朴、刚健,两人诗歌风格不同,故A项错误;岑参的边塞诗“雄奇瑰丽”与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不同,故B项错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空灵冲淡”自然清淡,其诗师法陶渊明、谢灵运等人,故C项正确;李白的诗歌雄奇飘逸、真率自然,属于浪漫主义风格,和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不同,故D项错误。

20.D【解析】依据“韩赵魏”信息可知图片所示为战国时期,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所著,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孟子所著,故B项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荀子所著,故C项错误;《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著,故D项正确。

21.C【解析】《授时历》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西游记》只是明代文学成就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从全国范围看,唐代宰相大部分来自北方,这说明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C项正确;扬州只是南宋城市之一,扬州城市繁荣不能代表南宋整个城市化水平,故D项错误。

22.A【解析】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它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曲折反映,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

2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把小说称为儒、释、道三教之外的“又一教”,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并结合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这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选择C项。

24.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理解。A项“一诗”指的是《梁父吟》,“二表”是指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前后《出师表》,“三分鼎”指的是天下三分,“万古千秋五丈原”是融合了时空观念对诸葛亮和五丈原的赞语;B项是佚名题滁州醉翁亭,是为了纪念欧阳修;C项是郭沫若先生的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为世人所推崇;D项是乾隆时期举人,曾任刑部右侍郎的秦瀛(1743—1821)为屈子祠写的一联很有名:联语嵌屈原的作品《招魂》、《九歌》、《呵壁》(即《天问》),作者即赞美了屈原崇高的品德,又凭吊了屈原自沉的汩罗江。故答案A符合题意。

25.D【解析】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讲宫女给士兵写情书,皇帝成全士兵和宫女,思想风气比较开放和自由,故选D。佛教因缘观念不是故事的主题,排除A。材料所表达并非爱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兴衰,排除C。

26.A【解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因此这部分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

27.C【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28.D【解析】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ABC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

29.A【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顾炎武(1613- 1682年)生活与明末清初,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年),是早期启蒙思想家,两人大约生活与同一时期,即17世纪。郭守敬生活与元代,大约是13世纪,牛顿是17世纪的科学家;曹雪芹生活与18世纪的清朝中期,薄伽丘是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关汉卿生活与元代,大约是13世纪,莎士比亚(1564---1616年)。故选A项。

30.【答案】(1)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7分)(2)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5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