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课件4
传播学概论第四讲人内传播

2、基模的特点(P68)
• (1)它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 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 (2)它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现层化 结构,类似于一个树状图。
• (3)它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结合。 • (4)它具有预测和控制决策功能。
3、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 程模式(P69)
• 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提出
基模(又译为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 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时提出的一 个概念。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 是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者认知判断新事物时所 使用的“知识的集束”。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者新事物、遇到 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 们过去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会引导我们迅速对新 的状况做出认知、判断和推理。
入睡状态和做梦
催眠
酒精中毒与毒品服务
高峰体验
沉思状态
(三)作为社会心理 过程的人内传播理论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有
意
主我
义 的
客我
I
象
Me
征
符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理论要点(P65):
•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 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 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 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 关系性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 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 动的传播过程 。
自己不了解
开放区域
盲目区域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相貌、身份、职业等 一部分
他人不了解
秘密区域
传播学概论复习讲义

传播学概论讲义(PPT版)第一章传播的含义第一节传播定义从古代汉语来看:说文解字傳播《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强调传递、撒播。
从英文词根来看:•拉丁词根:Communication: Communis分享,共有•印欧词源:Kom—moini 共同,交易,交换•强调交流、双向。
从西方学者的定义来看:•分为四种:•1.影响说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等1953年•以上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把传播目的的实现和受者行为的改变看作是一切传播的基本特征,忽视了有些信息并非是向人们有目的的施加影响的事实。
2.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各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映。
定义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
3.互动说•传播是把互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
但是人类传播毕竟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一来一往的信息互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4.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
–“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努力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
”•——施拉姆•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明确指出:传受两者要“分享的是含义,而非符号”。
因为“同一个符号对两个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对一个人有意义,对另一个却毫无意义。
”关于传播定义的异同•相同点:•1、传播是一个过程,不能被任意孤立起来。
•2、传播是相互作用的。
要重视传播过程中的语境。
•3、传播是象征性的。
Sign 强调signifier(能指)和signified(所指)之间的关系。
不同点•1、社会活动–赞成的人将它视为一种社会工具,人与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
我们不单是寻求传播,相反,我们是在传播过程中做具体的事情。
传播学概论(最新精简版)52页PPT文档

张文哲 2019.7.15
先看两则广告
战争与爱情 还是在黑朝鲜领导人
广告目标有四: 告知、说服、提醒、强化。
2009年,百事可乐广告投入9.6亿美元, 销售收入224亿美元。 无论是电视广告还是公交站牌广告都要遵 循传播规律,才能达到最优的广告效果; 一般而言,百事的电视广告会选择连播四 周,暂停两周。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 形成于20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1、政治因素 美国的政治生活(总统选举);两次世界大战
(宣传研究、态度研究)。 2、经济因素 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3、社会因素
大众传播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正面、负面)
4、学术积累
自我传播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它是心
理学研究的范畴。
人际传播形式:
1、面对面: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 实物符号等 2、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口语、类语言等 3、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书面 语、绘画语言等
组织传播的形式:
1、自上而下:布置工作、发布命令和指令、召开会议等 2、自下而上: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等 3、水平:工作交流、信息协作等 4、内外之间:信息输入与输出
3.撰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开创了传播学新的研究领 域,诸如国际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以及研究电视对于儿童 的效果。
6、网络传播时代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三)、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
自我意识的萌芽
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
将双手解放出来,
口语社会和群体观念的诞生,抽象思维能力
人民大2024传播学概论(第四版)教学ppt组织传播

• 人力资源学派认为,组织里的个人具有值得重视的感知能力,也 肯定个人劳动是 达到组织目标的重要因素。它强调员工思想和观 念对组织的智力贡献,员工是智力和 体力的贡献者。
• 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 ·布莱克和珍 ·莫顿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它 是人力资源学 派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布莱克和莫顿设计了一个 方格模式,作为训练管理者的工具。 他们分析了五种典型的管理 风格,认为团队型管理将员工和生产并重,有效激发了员工的潜 力,实现了生产和员工自我满足的双赢,是一种最为可取的管理 风格。
7.1 组织与组织传播
一、组织的定义
• 大多数学者认为,组织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体目 标的社会集合体。 通过协调活动,某种程度上的组织结构得以建 立起来,帮助组织成员处理相互之间以 及与更大的组织环境中 其他人的关系。
• 组织具有以下结构特点: • ( 1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 ( 2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 ( 3)组织系统的阶层或等级制。 • 从社会关系的分类出发,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 • ( 1 )经济组织。 • ( 2)政治组织。 • ( 3)文化组织。 • ( 4)综合性组织。
7.2 几种重要的组织学派
二、人际关系学派
• 在人际关系学派(Human Relations Approach)中的隐喻是家庭,这个 隐喻突出了 我们应理解组织运作中极为重要的各种关系。一个家庭在 需要得到满足、有机会实现 自我时才能够顺利发展。这个学派认为, 组织是各种关系的总和,改善人际关系可以 实现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 提高。他们重视被古典管理学派所忽视的员工的个人需求、 工作中的 精神回报以及组织中员工的社会互动等问题。其中,马斯洛、麦格雷戈 、赫 兹伯格的理论对 20 世纪 30 年代末到 60 年代的组织研究产生了 重要影响。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传播学研究方法-PPT课件

表现:(1)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 (2)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 (3)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 (4)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2、 操作性:传播学研究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探讨。 表现:其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
(1) 描述: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描述,回答 “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
二、抽样程序的具体步骤
1、 界定调查总体 在界定总体是一般从四个方面加以定义:
(1)内容(调查对象的性质);(2)单位;
(3)时间;
(4)空间范围。
2、 编制抽样框 抽样框是指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一 份详细名单。它是抽取样本的直接对象。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2、 非随机抽样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图或取样的方便从总体中抽取 一部分单位来进行的调查。通过非随 机抽样所获的样本指标不具 有推断总体的可靠性。
3、 在传播学研究中,一般采用随机抽样作为正式调查的抽样形式, 非随机抽样一般用于正式调查前的试调查,以便为修正问卷设计并 进行正式调查打好基础。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2) 种类: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
(3) 特点:推断总体的目的性;推断形式的整体性; 样本抽取 的随机性;抽样误差的可控性;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的特点和区别
1、 随机抽样就是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 样形式。通过随机抽样所获的样本资 料具有推断总体的可靠性, 代表性最高,能正确地说出自己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总体。
传播学概论课件(新版)

原先赞同此讯息的人
原先反对此讯息的人
教育水平低者
教育水平较高者
返回
5.威尔伯·施拉姆(宣伟伯) (Wilbur L. Schramm)
(1)创建了4个高水平的传播学研究机构。①1934 年建立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②1948年建立伊利 诺斯大学传播研究所。③1955年建立斯坦福大学 出传播研究所。④1973年建立夏威夷东西方中心 传播研究所 。
(1)他首创了“群体 动力论”和“场论”
(2)提出“把关人” 等概念
返回
4.卡尔·霍夫兰 (Carl I. Hovland)
(1)一是对战争期间拍摄的连续影片《我们为何而战》 的放映效果的评价。
(2)另一著名成果是“一面理”和“两面理”理论:
只说一面的讯息
两面都说的讯息
(对于以下受众非常有效)(对于以下受众非常有效)
(2)他编写出版了近30部著作,从而建立了完整
的传播学理论体系。①第一类是传播学教材 。②
第二类是传播理论研究著作。③第三类是专门研
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尽快发展传播事业并通过传媒
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著作。
返回
二、传播学的发展
(一)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军事因素 4.技术因素
二、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经验性方法论有三个基本前提 1.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客观性,这
些客观性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加以揭示; 2.人类有能力开发或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之客
观性的科学方法; 3.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够通
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到证明或否定,因此,经 验性方法论与社会科学中的实证立场是联系在 一起的。
三、研究传播学,为社会发展服务
传播学概论-PPT

许静《传播学概论》 张国良《传播学总论》
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
第一节 何为传播
一 人类传播简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传播与信息
三 信息社会
第二节 传播学概述
一 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 传播学的学科架构
三 两大学派
四 精神交往论和马义传播观
传播媒介演进史: 保罗· 莱文森《软利器》
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 天主教文化的反抗。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 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及其 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 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 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因 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 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 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哥伦布航海报道的第一篇印刷品是一份8页的小册 子,成为1492年的畅销书。拉丁文、法文、西班
牙文、托斯卡纳文版本相继印发,印刷品激起的对 新世界的兴趣难以遏制。
《软利器》
电子媒介,广义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
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手机等, 也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等。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 为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 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 后7分钟。”
传播学概论 4 非语言传播.ppt

文化与时间(proxemics)
•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现代化、文化优 越感
• 心理时间观:过去观,现实观,未来观 • 单一时间观与重叠时间观 • 生物时间体系:
体力、情绪、智力生物节律周期
练习六:
1. 观察自己一天,以确定自己与时间的关 系。记录下你一天中看钟表,问时间或 以任何方式涉及时间的行为次数。你有 没有发现与你有不同时间倾向的人,如 何相处?
性别、个性、文化 瞳孔扩大和缩小
身体动作与姿势(kinemics)
动作: 符号式 图解式 调节式 心情展示 适应式
姿势: 接近性 地位 性别差异 情绪
触摸
触摸的功能 • 一是功能-职业性的;非人化,避免夹杂干扰信息 • 二是社交-礼节性的,遵行一定的文化标准,是社会关
系的体现; • 三是友爱-热情的触摸,在他人面前对亲密关系的强调 • 四是情爱-亲密的触摸,会有不同形式, • 五是唤起情欲的触摸, 触摸与生长发育:动物与人 触摸的文化差异 触摸的信息:情绪 地位 接触需要信号
如何提高非语言传播能力
• 前后呼应关系 • 作出反应的可能性 • 行为的动机(意图) • 非语言符号的可变性和多义性:
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 • 个人文化背景,经历,态度差异: 情景场
合,主观偏见,心理定势。
阅读与思考
• 【美】霍尔:《无声的语言》,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5年。
• 【美】马兰德罗等:《非言语交流》 (孟小平等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 出版社,1991。
非言语传播的功能
• 重复 (Repeat) • 补充 (Complement) • 替代(Replace) • 强调 (Highlight) • 否定 (Contradict) • 调节(regulate) • (观察一位你所熟悉的人,识别其非言语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以下一则新闻稿在传播过程中是否 存在噪音干扰?
一男对京广 铁路高压线撒尿 被烧成“烤 鸭”(图) 死者就是站 在图中所示天桥 上撒尿,掉在 380千伏铁路高 压线上触电身亡 的。
一男对京广铁路高压线撒尿被烧成“烤鸭”
一男子站在广园西天桥上向京广铁路高压线撒尿被 电死 事件未对铁路列车造成较大影响 昨天上午9时15分,一外省男子站在广州市广园西路 通通酒店旁边的天桥上对着桥下京广铁路边的高压线撒 尿,由于尿液导电,该男子当场毙命。幸好铁路职工对 事故处理及时,没有对京广铁路奔驰的列车造成较大的 影响。
B缺陷
ⅰ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者从过程内部来说明 过程的范畴。 ⅱ唯一的外部影响因素是“噪音”。
四、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如下: 1、传者与受者 2、讯息 3、媒介 4、编码和解码(符号化和符号读解) 5、噪音与滤波 6、反馈 传播过程的特点有 : 1、动态性——体现为讯息在特定渠道内的流动和传受 双方的互动。 2、 序列性——链式结构是传播过程的序列性的体现。 3、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是各要素、各环节相互 关系的有机整体。
“潇洒”撒尿当场毙命(续前)
据附近一发廊的女工告诉记者,昨天早上9时15分左 右,一外省男子站在天桥环卫工工具房后面的水管上, 对着桥下铁路边的高压线撒尿,由于铁路高压线没有用 绝缘胶包起来,那男子对着高压线撒尿时,突然听见 “砰” 的一声,那名男子整个身体被高压线吸引过去,被粘在 上面,这时又发出“砰”的一声巨响,那男子的衣服突 然着 了火,燃烧1分钟左右后,男子的衣服烧光后变成了“烤 鸭”从10多米的高压线上掉下来当场毙命。出事后,附 近的铁路职工第一时间得知后就立即把死者尸体从铁路 中间拖到了路边,并报警。警察赶到后,封锁了现 场,并对尸体进行了处理。 ( 蔡民 大钺)
三、控制论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 简介
美国传播研究的集大成者威尔伯· 施拉姆在奥斯古德 的“基本传播行为的模式”的启发下,在1954年提出了 一 个传播的循环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传播如何得以有效进行》。
②
循环模式和直线模式的联系、区别及其弱点(续三/1)
A联系 B区别 ⅰ直线模式缺乏对该讯息产生反应的表述。而循环模式 突出了讯息的传播过程是循环往复、永远没有止境的。 ⅱ循环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与传统的单向直线性传播模 式的彻底决裂。而传统的直线性传播模式不恰当地固定和分 开了讯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关系和作用,而受到后人的批评。 ⅲ循环模式着眼于探讨传播过程中传播双方的行为及其 相互转化;而单向直线性模式则侧重于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 的讯息传递渠道。 这一模式更加准确地表明了人类传播的交流互换、共享 讯息的实际过程。体现了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C弱点 ⅰ应当说,循环模式对于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更为合适。 ⅱ循环模式在传播中表达了一种“相等”的感觉。
现场就地撒尿情况严重(续前)
昨天上午,记者赶到现场,大批警察正在现场处 理,触电身亡的男子躺在京广铁路的路基旁边。记者在 现场看到,死者全身被高压线烧得黑黑乎乎的,像烧焦 的烤鸭。通通酒店旁边有一座天桥,天桥上面是环卫工 的工具房,工具房后面有一根粗大的水管连着桥通过, 桥下是京广铁路。桥距离铁路约有10多米高,铁路旁边 是供列车用的高压线,桥离高压线约有3米左右。该路段 比较偏僻,附近一些地方十分肮脏,一些人就地撒尿的 情况十分严重,在现场一股刺鼻的尿骚味,熏得人想作 呕。
最早的传播模式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模式(Aristotle Model)。它载于《修辞学》(Rhetoric)一书中,扼要提 出五个传播的基本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 效果及场合。
说话者 Speaker
演 讲 Speech
听 众 Audience
效果 Effect
场合 Occasion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ⅰ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ⅱ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 结性和交织性。
2、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A贡献
ⅰ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 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ⅱ拓展了噪音的概念。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 任何一个环节和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ⅲ适用范围比较普遍。
第一节
传播过程模式
一、什么是模式 ⒈定义 模式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⒉作。 ⒋模式与理论的关系 ①模式是理论直观、简洁的表示 ②模式不是对理论的抽象和概括 ③模式不是对理论的解释
模式方法是深入研究传播的有效方法 之一。 模式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抽象,把传播 的全过程分解为若干组成要素,然后分别 研究各个组成要素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地 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和作用,并用最简要的方式描述出来 。
三、马莱茨克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
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他 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 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 主 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其中包 括: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受者的因素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ⅰ这一模式的直线性和单向性,没有一种反 馈机制,无法了解信息传递的程度。 ⅱ没有涉及到人际传播的讯息内容、社会环 境和传播效果。 ⅲ不恰当地固定和分开了信息发送者和接收 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思考:以下几则广告是否有噪音干扰?
雨水化妆品——罗纳“痘”多?哎,进球不如发 痘多! 雨水化妆品——李奥“痘”多?情窦难抵痘痘多!
A贡献
ⅰ首先提出了把讯息转化成信号和把信号还 原成讯息的功能。 ⅱ对传播过程的分析,比5W更细致。 ⅲ提出了“噪音”这一重要概念,注意到 “噪音”在传播中的存在和作用。 “噪音”的定义是“任何非属信息来源原意 而加之于其信号的附加物”。噪音的概念,对考 虑传播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影响具有启发意义。
B缺陷
二
传统的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①简介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传者研究 内容研究 (控制分析)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效果研究
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 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 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第一个字母都是W,所以被称为“5W”模式。这五 个方面后来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基本内容, 简称为传播研究的五分类法。
⒉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①简介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和韦弗在《传 播的数学原理》一书中,运用数学原理提出了有关传播 的直线(线性模式),成为传播过程模式的基础。 在这个模式中,传播被描绘成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 程,由5个正功能和1个负功能因素(噪音)构成,该 模式的图解:
②线性模式的贡献和缺陷 (续2)
二、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 (1959年)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 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每个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 系统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自我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或组 织,形成群体和组织传播。 4、群体和组织传播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 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 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关系。
传播的偏差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产生畸变现象,经常产生偏差。 传播系统并不存在高度一体化的状况,存在许多变量。
产生偏差的原因:1.环境因素 2.自身因素(经验&语言) “剩女”现象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什么是结构? 所谓结构,即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 素及其相互关系。 ——这一概念源于哲学的“结构主义”和 社 会学领域的“结构功能主义”。 ——其主旨是,万事万物均具有一定的结 构。
第四章
思考题
1、传播过程有哪些构成要素?
2、 简述传播过程特点。 3、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
4、什么是“5W”模式,如何评价?
5、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有何区别? 6、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7、简述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Say”模式的贡献和弱点(续一/1)
A贡献 ⅰ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ⅱ综合性和概括性强。 ⅲ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思考: 信息与讯息有何区别? B缺陷 ⅰ过于简单,忽略了传播过程的具体背景,因传播 过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ⅱ助长了过高估计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效果的 倾向。 ⅲ“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而这里没 表达出来。 ⅳ忽视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反馈”作 用。
并时反馈:是指一种与信息传递行为同时发生并为 传播者同时接收的反馈。优点在于:传播与反馈之间的 时距很短,传播者可以迅速地在大脑中将刚刚进行的活 动和刚刚得到的反馈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做出判断,找 到症结。 前馈:受传者在传播活动发生前对传播媒介的希望 与要求,如要求报纸刊登某些方面的内容,希望电视台 开办某类节目等。听众点歌,预约电视等等,都是在获 得受众前馈的基础上开办的节目。获得受众前馈,可以 提高传播活动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对改进传播效果,提 高媒介企业的效益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