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酒国》汉英版本的认知叙事学分析

合集下载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酒国》中粗俗语翻译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酒国》中粗俗语翻译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酒国》中粗俗语翻译1988年,莫言创作了长篇小说《酒国》。

经过葛浩文的翻译,该部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对于《酒国》的英译本,大量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解读。

然而,多数研究者通过选用某种翻译理论来对译本进行阐释,且讨论范围多为小说全篇,最终结论均为泛泛,内容也大同小异。

只有少量研究者寻找一个切入点。

在研究者选用的切入点中,笔者发现并未有研究者选择从小说中的粗俗语来解读《酒国》,而粗俗语正是莫言小说语言的一大特色。

粗俗语翻译的研究已经逐渐从语言层面向功能和文化层面过度,但只有少量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

笔者认为,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看《酒国》中粗俗语的翻译,能够为莫言小说的翻译引入一个全新的视角。

社会语言学认为人们选择的语言风格是由社会身份与场景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在分析对话当中的语言风格时,讲话者和信息接收者的社会身份都是关键因素。

社会身份由一系列因素共同决定,如性别、年龄、族裔等。

而场景则可能会让对话的语言风格与讲话者和信息接收者本身的社会身份不匹配。

随后,笔者将《酒国》中的粗俗语分成三类,并论述了为何译者应当在同一分类中寻找对等的翻译。

结合社会语言学的观点,笔者得出研究《酒国》粗俗语的三个角度,提出了翻译粗俗语的三步策略:(1)分析粗俗语对话双方的社会身份、场景和文学效果,辨别出主要的影响要素;(2)从功能角度区分粗俗语的类型;(3)在不改变粗俗语功能的前提下,力求在翻译中重现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主要影响
因素。

根据这一粗俗语翻译的策略,笔者结合葛浩文《酒国》中粗俗语的翻译,探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葛浩文的翻译特点以及不足之处。

从关联理论翻译观看莫言《酒国》俄译本中文化意象的释意手法

从关联理论翻译观看莫言《酒国》俄译本中文化意象的释意手法
第2 4卷
第8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l o u r n a 1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V o 1 . 2 4 N o . 8
A ug . 20 1 5
2 0 1 5 年 8月
文章编号:1 0 0 8 - 8 7 1 7( 2 0 1 5 )0 8 - 0 1 0 7 - 0 3
者 的受体 又是译文 的交际者 , 一方面不得不利用 自 己的语境知识 、 推理能力 , 并结合相 应的语境假设 进 行推理 ,以求得原 文信息 和语 境之 间的最佳关
联。 另一方 面又要考虑到读者的推理能力和语境假
俄汉两族人 民认 知语境 的不 同, 文化意象的涵 义往 往不会为另一文化的人们所接收和理解 , 因而在翻
文最 大关联性 的动态过程 。 格特认 为 : 翻译是原文
言的作品正是俄语读者 了解 中国文化的重要窗 口。
《 酒 国 》中包 含着许 多 中国文化特有 的 “ 文 化基
因” ,并具有很强 的意象性 。这些 文化 意象 ( 也就 是这 “ 基因” ) ,常常折射 出一个 民族 的文化特色。
译中可能会造成信息意图或交际意图的缺失, 解 决这 一问题 的有 效策 略就 是直译补 充法和直译 加
注法 。例
设, 采用适 当的翻译策略 , 准确有效地将原 文的信
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交际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 。 三 、文化意象与关联理论翻译观 从文化角度来出发 , 文化意象是指蕴藏了深厚
的民族文化色彩 、 反映一个 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1 9 9 1 年 ,德国学者 E ns r t — A u g u s t G u t t ( 格特 )

论《酒国》丁钩儿形象及意义 (2)

论《酒国》丁钩儿形象及意义 (2)

目录摘要 (2)绪论 (4)一、人物属性:双重主体者 (5)(一)为人机智、能力一流的高级侦查员 (6)(二)贪杯好色、信念迷失的腐败堕落者 (7)二、人物性格转变的成因 (8)(一)现实社会酒食腐蚀 (8)(二)欲望滋生贪图享受 (9)(三)主体分裂迷失自我 (9)三、丁钩儿形象意义 (10)(一)现实批判 (10)(二)官场批判 (11)(三)文化批判 (12)结论 (13)参考文献 (13)论《酒国》丁钩儿形象及意义摘要莫言长篇小说《酒国》中的丁钩儿不同于莫言以往塑造的任何一个男性形象,他既作为一个吃人者也作为一个被吃者,既作为看客又是一被看者赋予人物双重特性,是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的又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而这种双重特性又是在人物性格的转变中完成的,这主要体现了人物性格的两极。

表现为丁钩儿一方面他是一个为人机智、能力一流的高级检察官,另一方面又是一个贪杯好色、信念迷失的腐败堕落者。

作者着重塑造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发展历程即从正面人物到反面人物的转变以及形象意义即对现实的批判、对体制的批判、对文化的批判,这在今天仍然有警醒意义。

【关键词】酒国丁钩儿人物形象意义On the image of the wine country of Ding Gouer and itssignificanceAbstractFamous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Mo Yan was known as one of the best in contemporary novelists, is also China's first Nobel Prize-winning writer. Of small hooks in the wine country of the novel unlike any Mo Yan's past, shaping the image of a male, eat him both as a person and also as an eater, both as onlooker and was given characters of double features, is a galle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figures, and a successful artistic images. Wine country, published in 1993, is the third in sequence of Mo Yan's novel, it is comments, less attention in Mo Yan's novels. 1993 publication of the wine country, overwhelming the boom and economic liberation, while rich in people's lives, also offers a variety of social issues. In the wine country to the reality of cultural criticism, reflections on the modernity of today there are still alarm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 wine country Ding Gouer character image绪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后,全国兴起了一阵“莫言热”,把这位小说家推上了舆论的顶尖。

莫言小说民族化叙事中的世界性意识表达

莫言小说民族化叙事中的世界性意识表达

莫言小说民族化叙事中的世界性意识表达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以其独具匠心的民族化叙事,让人们领略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世界。

他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奇特的文学技巧和深入的人性描写,展现出一个丰富的文化图谱,其中包含着对世界性意识的深刻表达。

本论文就探讨莫言小说中表现出的世界性意识,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论述:1. 中国文化传承与世界文化革新莫言小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寻求文化的传承,同时又在传承中不断进行革新和创新。

这种传承和创新体现着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和尊重。

2. 全球化与本土性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变得前所未有的普遍和频繁,莫言小说中对于本土文化与全球化的平衡和调和,表达了对世界文化和多元化的理解和包容。

3. 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莫言小说在表现民族化的同时,也注重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文化上的相遇,还是在思想、价值、信仰等方面的交流,展示出一种人类间共通的、极具普遍性的文化联系。

4. 人性的普遍性莫言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丰满,是对人性多样性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形象展现出的人性普遍性,即人类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共性,彰显了他对世界人性的深刻洞察。

5. 生态文化问题的关注莫言小说中所展现出的那些与自然、生态相关的人文事件,体现出他对全球生态文化问题的高度关注,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视。

6. 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在莫言的创作中,对未来的展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对话,或是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改变和未来发展的展望,都是在展示莫言对于未来文化创新方向的思考。

7. 类比与想像在莫言小说中,常常采用类比和想象的方式来创造富有想像力的意境,用一种具有神话性的语言来表达出对于世界的看重和思考。

这种神话色彩的文本,是对于世界和历史的再想像。

8. 人权、和平和文明作为一个文化名家,莫言对于人权、和平和文明的关注和呼吁贯穿了他的小说创作。

《酒国》与九十年代消费社会的知识分子

《酒国》与九十年代消费社会的知识分子

作家作品研究101《酒国》与九十年代消费社会的知识分子顾奕俊内容提要:莫言《酒国》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这部长篇小说对于九十年代商品经济浪潮背景下的消费社会所进行的极端化的建构想象,以及迥异类型的知识分子人物在这一建构想象中需要重新审视的角色身份、话语效用、价值立场。

《酒国》里的李一斗、袁双鱼等人在“如何’食婴’”过程中的言行表现一方面折射出这一时期部分知识分子在人格层面的背离与沦丧,但同时也要看到,正是知识分子在相应专业领域的身份话语权威促成了九十年代商品市场、消费社会的有效运转与持续扩张。

关键词:消费社会知识分子有机知识分子社会分工身份矛盾一'九十年代消费社会中的知识分子角色悖论1989年10月,莫言在其自言是“别说是作家的心态,老百姓的心态也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扭转”©的时间点开始了第三部长篇小说《酒国》的写作。

这部小说最终在1992年2月完稿。

而在这一过程间,莫言时常“陷入一种创作的困惑”“脑子里似乎什么也没有了,找不到文学的语言”。

®需要指出的是,《酒国》并未如莫言之前的作品那样旋即获得创作界、批评界、出版界、阅读市场的关注与热捧。

由于小说在叙事上触及到的若干敏感因素,《酒国》在完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湖南文艺出版社在对书中的“食婴”描写经过甄别后才决定在1993年出版这部长篇小说。

©直到新世纪前后《酒国》在欧美文坛的译介传播,以及其法文版荣获2000年“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相关参淡境况才有了转变的迹象。

“Laure Bataillin”外国文学奖的颁奖词如是写道:“《酒国》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实验性文体。

其思想之大胆,情节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结构之新颖,都超出了法国乃至世界读者的阅读经验。

这样的作品不可能被广泛阅读,但却会为刺激小说的生命力而102百家评论2020年第6期|总第49期持久地发挥效应。

浅谈莫言《酒国》中的修辞特色

浅谈莫言《酒国》中的修辞特色

浅谈莫言《酒国》中的修辞特色作者:南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4期摘要:《酒国》是莫言自认为自己最完美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的语言让莫言“挖空心思”。

本文拟从作品中成语俗语、长短句以及修辞格的运用来分析作品的修辞特色。

关键词:成语;长短句;辞格;修辞特色作者简介:南岚,女,陕西彬县人,研究方向:俄语修辞学,单位:伊犁师范学院,学历:本科(研究生在读),职称:助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0-02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的作品内容深刻,题材广泛,情节诡秘曲折,语言绮丽多姿、汪洋恣肆,其作品之多,获奖之多,翻译成外文之多,在国内同类作家中都是极少见的。

《酒国》是作家写于1989年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发表之初,不仅在中国几乎无人知道,而且也为国内的评论界、读书界所忽视。

但莫言认为“它是我迄今为止最完美的长篇,我为它感到骄傲。

” 莫言曾说,如果把《酒国》和《丰乳肥臀》进行比较,那么《酒国》是我的美丽刁蛮的情人,而《丰乳肥臀》则是我的宽厚沉稳的祖母。

《酒国》写的是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奉命到酒国市去调查一个特殊的案子:酒国市的官员吃掉了无数婴儿。

但到酒国市的人没有能经得起诱惑的,丁钩儿虽不断提醒自己不喝酒,最后却醉酒淹死在茅厕里。

小说借助"酒"这种饮料,描绘了官场生态,抨击了官场的腐败。

莫言在《酒国》中还通过酒国酿造学院勾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一斗不断寄给作家莫言的小说中,几乎将整个20世纪中国各种各样小说,从狂人日记到武侠小说,再到魔幻小说、先锋小说之类都戏仿了一遍。

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实验性文体。

其思想之大胆,情节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结构之新颖,都超出了世界读者的阅读经验。

一部好小说之所以吸引人、打动人主要看作者在确定主题、人物与故事框架的前提下,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编织故事。

论莫言《酒国》的后现代特征

论莫言《酒国》的后现代特征

论莫言《酒国》的后现代特征作者:段晓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摘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的小说《酒国》是一部实验性小说,呈现了“人吃人”的奇特王国。

本文旨在从叙事技巧、人物情节设置和象征意象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中的后现代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酒国》;莫言作者简介:段晓聪,女,硕士研究生,广东行政职业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2一、导论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一种“文化和知识思潮”,后现代主义者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在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傲慢而随意似地抛弃了现代主义的知识假设,这也造成了很难给后现代文学下一下明确的定义。

但是,许多后现代作品通常包含以下特征:一是由法国哲学家李欧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在1979年提出的“元叙事”;二是德里达式的“文字游戏”,即文字崇拜;三是让·鲍德里亚提出的“仿象”即拼贴和蒙太奇的运用。

本文根据后现代文学的这三个特征,重点从叙事技巧、人物情节设置和象征意象的互文性三个方面来讨论《酒国》,得出此小说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作品。

二、叙事技巧(一)多空间叙事结构不同于许多其他小说,《酒国》里的故事并不停留在单一的叙述空间。

细致地分析,《酒国》实际上存在三个看似独立却又互有渊源的叙事空间。

侦察员丁钩儿在酒国的经历可作为第一叙事空间;“酒博士”李一斗与“作家莫言”的交流(包括书信往来和他们在酒国的会面)可作为第二叙事空间;第三个空间则是李一斗的“小说”。

之所以把李一斗的“小说”单独列出,是因为,一方面,李一斗创作的小说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另一方面,李一斗创作的小说内容又是对整部酒国故事的补充和拓展。

没有这个补充,酒国的故事将不能立体完整地展现。

因此,《酒国》中存在三个平行的叙事空间,三个空间相互关联相互解释,构成了丰满的故事结构。

莫言经典作品赏析

莫言经典作品赏析
烟台开发区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制作
莫言经典作品赏析
谢谢大家!
烟台开发区图书馆
烟台开发区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制作
莫言经典作品赏析
《酒国》是莫言于1989至1992年全力打 造的一部将现实批判锋芒推向极致,并 在叙事实验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的 长篇力作。小说犀利地揭示了这个社会 的可怕奥秘。与故事并行的是出现在小 说中的关于文学创作的通信,以及小说 作品。这些小说作品在风格上五花八 门,堪称是小说文体的"满 汉全席"。本书法语版获得 2001年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 外国文学奖”。
烟台开发区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制作
莫言小莫说言十经大典经作典品名赏句析精选
8、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 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 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 留欠缺,才能持恒。
9、一个好铁匠,总是盼望着一块好钢的出世, 然后用奇特的方式,使它服从自己的意志,变 成一把宝刀。
烟台开发区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制作
莫言小莫说言十经大典经作典品名赏句析精选
4、当时光碾过青春,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
5、我总喜欢逆着时光 ,寻找我青春的足迹。
6、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 忘。
7、 因此,在那个习惯于悲春伤秋的年代, 你陪我看了多少个日薄西山的景致,我 陪你看了多少个破晓阑珊的夜,我们彼 此静默的坐着,不言朝夕。
烟台开发区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制作
莫言经典作品赏析
烟台开发区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制作
莫言经典作品赏析
莫言部分作品:《檀香刑》、《生死疲 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 《透明的红萝卜》、《藏宝图》、《四 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 铐》、《白狗秋千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作品《酒国》汉英版本的认知叙事学分析认知叙事学是后经典叙事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分支。

近年来,作为交叉学科的认知叙事学借鉴传统叙事学及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概念给叙事研究带来新的洞见。

叙事(包括其生成和理解)本身具有复杂性,多种心智活动贯穿文学阅读中的认知过程。

认知叙事学并不关注叙事文本的新意义以及读者的阐释,其主要功能是研究叙事结构及语法和阐释理论背后的“普遍”认知规律,为文本与叙事各主体之间提供认知心理解释。

目前国外许多关于叙事的认知理论都处于假说和初步形成阶段,而国内的译介较少,处于从纯理论介绍朝解决实际问题转移的初步阶段。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认知叙事学的发展状况和成果,梳理了Monika Fludernik的认知叙事学理论,并尝试运用其理论分析叙事文本。

本文运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莫言长篇小说《酒国》的中文版及Howard Goldblatt翻译的英文译本作为叙事分析文本,首先从认知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该小说中英版本的叙事结构及认知叙事学角度下的美学价值,进而分析了中英版本认知叙事的不同之处,最后基于《酒国》的认知叙事分析和David Herman 的观点阐释了叙事过程就是一个重建和更新认知框架的过程。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酒国》中英版本构建了相同的叙事空间,其独特的多重叙事空间穿插使用了不同的“经验框架”;中英文版本中复杂的叙事方式增强了认知的难度和长度,强化了小说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延长了读者认知感知的过程;叙事是思维的工具,理解不符合已有认知图示的叙事是比现实生活更复杂的思维活动,通过理解叙事,读者丰富了身体经验;作为莫言对叙事结构探索的巅峰之作,《酒国》(尤其是英文
版本)“超出了世界读者的阅读经验”,需要读者拥有相当的身体经验和世界知识。

本文肯定了Monika Fludernik的观点及理论假说,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思路及过程对于认知叙事学理论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