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概况

合集下载

什么是卫星?

 什么是卫星?
什么是卫星?
卫星是指绕行天体(如地球)的天体,其运动由天体的引力和速度所决定。卫星可以是自 然形成的天体,如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或者是人工制造并发射到太空中的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人类制造并发射到地球轨道或其他天体轨道上的人造物体。它们通常用于各种 目的,如通信、天气预报、地球观测、科学研究等。人造卫星可以携带各种仪器和设备,如 摄像机、天线、传感器等,以收集和传输数据。
人造卫星的轨道可以是地球同步轨道(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低地 球轨道(高度低于2000公里)或者地球静止轨道(位于赤道上空的高度约为36000公里)。 不同的轨道和卫星设计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和任务。
什么是卫星?
卫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全球通信、导航系统、天气

21世纪军用卫星发展概况

21世纪军用卫星发展概况

21世纪军用卫星发展概况摘要:21世纪初前后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军事卫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实践证明,军事卫星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主要对21世纪军用卫星的发展概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卫星军事发展战争一:军用卫星的概念军用卫星(military satellite):专门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

是发射时间最早、发射数量最多的人造地球卫星之一。

军用卫星从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到90年代直接参加局部战争,已经发展成为一些国家现代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现代信息战的军事力量倍增器。

二:军用卫星的分类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

军用卫星发射数量最多,约占世界各国航天器发射数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50年代末期,人造地球卫星开始试验用于军事目的,到60年代中期各种军用卫星即已相继投入使用。

70年代之后,军用卫星得到很大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现代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用卫星按用途一般可以分为侦察卫星、军用气象卫星、军用导航卫星、军用测地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和截击卫星。

一些民用卫星也兼有军事用途。

1、侦察卫星:利用各种遥感器或无线电接收机等侦察设备收集地面、海洋或空中目标的辐射、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获取军事情报。

侦察卫星又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导弹预警卫星和核爆炸监视卫星等。

2、军用气象卫星:利用各种气象遥感器拍摄云图和获取其他定量气象参数,提供全球范围的战略地区和任何战场上空的实时气象资料。

军用气象卫星具有保密性强和图像分辨率高的特点。

美国的军用气象卫星有“布洛克”号国防气象卫星,苏联的军用气象卫星混编在"宇宙"号卫星系列中(见气象卫星)。

3、军用导航卫星:通过发射无线电信号为地面、海洋和空中军事用户导航定位。

军用导航卫星定位精度高,能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和全球范围内提供导航信息,而且用户设备简单。

军用导航卫星主要为核潜艇提供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全球导航定位服务,也能为地面战车、空中飞机、水面舰艇、地面部队甚至单兵提供精确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

ALOS卫星介绍

ALOS卫星介绍

入射角 空间分辨率
幅宽 量化长度 数据传输速率
8 to 60° 7-44m
40-70km 5位
240Mbps
8 to 60° 14-88m
40-70km 5位
240Mbps
18 to 43°
100m (多视) 250-350km
5位 120Mbps,240Mbps
8 to 30° 24-89m
20-65km 3或5位 240Mbps
注:: PRISM观测区域在北纬82°至南纬82°之间
a
(二)AVNIR-2传感器
新型的AVNIR-2传感器主要用于 陆地和沿海地区观测,为区域环 境监测提供土地覆盖图和土地利 用分类图。 为了灾害监测的需要,AVNIR-2 提高了交轨方向指向能力,侧摆 指向角度为±44°,从而缩短了 重访周期,能够及时观测受灾地 区。
a
- -光学传感器-关于L1A产品
• ALOS光学卫星产品L1A是将从卫星接收的连续数据(称为pass) 以景为单位(例:AVNIR-2:边长70km的正方形,PRISM:边长35km 的正方形)分割后的产品。
卫星观测数据
按景分割
70km见方 (AVNIR-2的情况下)
• 这是未经校正的数据,.包含以后处理所需的辐射信息,几何信息。
a一.ALOS卫星Fra bibliotek感器介绍a
一.ALOS卫星及传感器介绍
表1 ALOS卫星的基本参数
发射时间 运载火箭 卫星质量 产生电量 设计寿命
轨道 姿态控制精度
定位精度 数据速率 星载数据存储器
2006年1月24日 H-IIA
约4,000kg 约7000W(生命末期)
3-5年 太阳同步轨道 重复周期: 46天 重访时间: 2 天 高度: 691.65 km 倾角: 98.16° 1m (使用GCP点) 240Mbps (通过数据中继卫星) 120Mbps (直接下传) 固态数据记录仪 (90GB)

中国BD-2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概况

中国BD-2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概况

中国BD-2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概况一、BD-2北斗卫星现状2015年7日25,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此次发射的2颗卫星,均为地球中圆轨道卫星,既是新一代北斗的第2、3颗,也是我国发射的总第18、19颗北斗导航卫星。

作为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的主要卫星,新发射的北斗双星和2015年3月发射的总第17颗北斗卫星共同为我国建成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开展全面验证,为后续的全球组网卫星奠定基础。

最新发射的这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与此前的北斗卫星相比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部件国产化率提高到98,寿命也从以前的8a提高到12a。

这两颗卫星使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占到卫星全部产品的近八成,这在中国以前研制的卫星上前所未有。

目前,北斗导航的精度为10m左右,不过已可以在全球提供cm级精度增强服务,并不输于GPS。

预计2020年左右,我国将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二、北斗卫星的应用自从北斗验证系统开通以来,北斗系统的应用范围迅速拓展,用户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北斗注册用户快速增长。

北斗卫星导航验证系统已在多个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通信、水利、减灾、海事、海洋渔业、交通、勘探、森林防火等等。

其应用的显著特点是集定位、授时、短报文通信及用户监测于一体。

例如在森林防火系统中,北斗导航系统与温湿探测设备及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有效集成,使森林防火系统具备火情报警、火场定位、火情分析、救火指挥、救火最佳路径设计、分队与指挥部的通信、分队之间的通信、救火分队自身救援申请、火灾损害评估等功能。

解决森林中通信难、定位难、指挥难、救援难等问题。

该系统已经在我国森林防火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海洋渔业应用系统中,北斗导航系统不仅为渔民提供定位、导航和通信功能,而且也为渔民提供海洋天气、规避风险等信息服务。

2013北斗2号卫星导航系统开始提供试运行服务,在9个示范省市的大客车、旅游包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安装北斗车载终端。

斯普特尼克1号

斯普特尼克1号
虽然一直以来苏联军方某些人说对于尚无军用价值卫星兴趣度不高,但是科罗廖夫与吉洪拉沃夫的建议得到 了苏联科学院的支持。1954年秋苏联科学院天文学与成立了“跨部门星际通讯研究与协调委员会”,开始进行人 造卫星相关数据的搜集工作,并不定期举办外空科学交流论坛。
就在苏联空间科技崭露头角之际,美国政府的一个声明则完全改变了苏联空间科技的发展轨迹。1955年7月 29日,美国白宫的新闻秘书詹姆斯哈格迪在白宫发际发射一枚小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而后科罗廖夫等人就苏联的人造卫星计划再次向赫鲁晓夫与布尔加宁提交 议案,表示在苏联导弹技术日益成熟的条件下,有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人造卫星的发射,抢在美国发射人造 卫星之前完......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苏联邮票——描绘Sputnik 1 美苏冷战期间,苏联空间科技的发展源于远程导弹技术的突破。冷战开始后, 为抵御美国核优势,维护苏联国家安全,苏联以举国之力发展远程弹道导弹。然后在斯大林时代,空间科技被认 为妨碍国家军事进步,遭到严令禁止;苏联外空计划走向公开化是在赫鲁晓夫时代。1953年末,吉洪拉沃夫(米 哈伊尔·克拉夫基耶维奇·吉洪拉沃夫)与科罗廖夫开始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为取得苏联领导人支持,他们曾多 次上述陈述卫星的军事和政治意义。在1954年的“人造地球卫星报告”中,吉宏拉沃夫认为:“苏联可以发射一 颗设计简单的人造卫星,在距地面170-110公里的高处传输地球影像和发射无线电电波。虽然这颗卫星不具有科 研意义,但是这一颗卫星将给苏联的国防将带来极大的益处。”
斯普特尼克1号
前苏联研制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目录
01 概况
03 主要性能参数
02 历史背景
基本信息
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1)又称人造地球卫星1号,是前苏联研制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构造其 实并不复杂。简而言之,它是一个直径0.58m、重83.6kg的金属球状物 ,内含两个雷达发射器和4条天线,还有 多个气压和气温调节器。它的用途就是通过向地球发出信号来提示太空中的气压和温度变化。

ALOS卫星介绍

ALOS卫星介绍
a
模式 中心频率 线性调频宽度
(Chirp Bandwidth)
极化方式
表4 PALSAR传感器的基本参数
高分辨率模式
扫描式合成孔径雷达 1270 MHz(L波段)
28MHz
14MHz
14MHz,28MHz
HH or VV
HH+HV or VV+VH
HH or VV
极化(试验模式)
14MHz HH+HV+VH+VV
• 几何精度(水平) :2.5m(3σ) *1 • 几何精度(垂直) :5.0m(1σ) *1
– AVNIR-2的单影像(L1B2)
• 几何精度(水平) :7.7m(3σ) *2
*1:利用高精度的轨道参数处理结果 *2:Pointing Angle0°、利用GCP
a
ALOS数据产品价格
产品 类型
传感器
L1B1
几何校正
L1B2
(Geo-coded)
将Georeference旋转
(北向上)
将1B1进行投 影变换
L1B2
(Geo-Reference)
• 本产品为最普通的产品。提供地理编码数据、地理参考数据两种选择。
a
-雷达传感器-关于L1.0产品
• ALOS雷达传感器系列的L1.0产品是将从卫星接收到的连续数据(称为
a
波段数 波长 观测镜 基高比 空间分辨率 幅宽 指向角
模式 1 模式2 模式3 模式4 模式 5 模式 6 模式 7 模式 8 模式 9
表2 PRISM 基本参数
1 (全色) 0.52-0.77 m 3 (星下点成像、前视成像、后视成像) 1.0 (在前视成像与后视成像之间) 2.5m (星下点成像) 70km (星下点成像模式) 35km (联合成像模式) -1.5 度to +1.5度 观测模式 星下点、前视、后视(35km) 星下点(70km) + 后视 (35km) 星下点 (70km) 星下点 (35km) + 前视 (35km) 星下点(35km) + 后视 (35km) 前视 (35km) + 后视 (35km) 星下点 (35km) 前视 (35km) 后视 (35km)

鑫诺卫星介绍

鑫诺卫星介绍
Ku 频段为47挡,每档0.7dB
SINO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COMPANY
SINOSAT-1 卫星主要设计特点(4)
C~KU交链转发器的设置
鑫诺一号卫星配置有一对C-Ku频段交链转发器
, 从而实现了C频段通信网(地球站)KU 频段通信网
(地球站)之间的通信;有效支持了C频段通信网向 Ku频段通信的过渡、兼容和发展。
SINO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COMPANY
SINOSAT-1 卫星主要设计特点(5)


最佳的卫星轨道位置,保证了高仰角、低雨衰
最佳的卫星轨道位置,使得整个天线覆盖区内,除漠河为27.95度外,其
它地方均大于30度,如最西部的喀什,其仰角为32.29度;整个东南部雨区及
18:1 (MHz) (MHz)
SINO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COMPANY
SINOSAT-1 卫星主要设计特点(1)
高可靠性和低风险度
世界第一个三轴稳定方式卫星的制造商 国内一流的卫星专家介入卫星研制全过程 卫星的设计采用成熟技术和工艺,以及经过飞行验 证的零、部件 优化的备份方式和足够的备份件,具有较高的可靠 性
城市 北 京 成 都 达 卡 大 连 兰 州 福 州 广 州
信道 1 2 3 4 5 6 7
G/T(dBK) -1.64 -2.14 -1.93 -1.43 -1.92 -1.84 -1.78
EIRP(dBw) 38.69 37.92 38.56 38.84 38.18 38.06 38.1
XPD(d 33.91 41.18 41.71 31.31 38.29 33.97 40.24

全球高通量卫星发展概况与应用前景

全球高通量卫星发展概况与应用前景

全球高通量卫星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多媒体化、泛在化、宽带化是信息网络发展的基本趋势。

为了适应宽带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光纤通信出现了密集波分复用{DWDM)、光传送网络(OTN)、无源光纤网络(PON(技术,地面移动通信出现了3G系统长期演进(LTE)和4G,5G进步,而卫星通信则出现了高通量卫星(HTS )。

宽带已经成为与水电路同等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各国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我国也于2013年开始实施“宽带中国”计划。

卫星通信在信息网络中举足轻重,为此.我国正在研制中星一16高通量卫星。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卫星通信仍然落后。

所以,跟踪研究全球高通量卫星的发展情况、探索国内的应用前景.应该成为我国宽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

1全球高通量卫星的发展情况开发利用新频率资源、提高频率使用效率是任何通信系统扩展带宽容量的从本方式。

与C,Ku频段相比,Ka频段频率资源更加丰富,而多点波束则可以数十倍地提高了频率利用效率,两者结合使得高通量卫星容量得以百倍地增加。

基于高通量卫星、新一代甚小孔径终端(VSAT)和IP 技术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传输能力接近4G水平,体系结构方面与地面互联网高度兼容,在宽带接入、基站中继、机载/船载/车载移动通信、企业联网、视频分发与采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市场规模显著增长,收入比重并不对称欧洲咨询公司(Euroconsult)预测,2013年高通量卫星占全球总卫星带宽容量需求的17%,到2023年占比将增长到将近50%。

北方天空研究公司(NSR)预计,到2022年全球高通量卫星总供应容量将超过2.3Tbit/s,总需求容量超过1Tbit/s。

其中,静止轨道高通量卫星超过900Gbit/s,O3b 等中轨道高通量卫星将达到100Gbit/s。

在这1Tbit/s以上的高通量卫星总容量需求中,宽带接人占73%,基站中继、IP中继、VSAT联网为168Gbit/s,各类移动应用为140Gbit/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资源卫星数据一、Landsat卫星1.卫星概况美国NASA的陆地卫星(Landsat)计划(1975年前称为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 ),从1972年7月23日以来,已发射8颗(第6颗发射失败)。

目前Landsat1—4均相继失效,Landsat 5仍在超期运行(从1984年3月1日发射至今)。

Landsat7于1999年4月15日发射升空。

Landsat8于2013年2月11日发射升空,经过100天测试运行后开始获取影像。

ndsat卫星参数:陆地卫星的轨道设计为与太阳同步的近极地圆形轨道,以确保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获得中等太阳高度角(25°一30°)的上午成像,而且卫星以同一地方时、同一方向通过同一地点.保证遥感观测条件的基本一致,利于图像的对比。

如Landsat4、5轨道高度705km.轨道倾角98.2°,卫星由北向南运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卫星每天绕地球14.5圈,每天在赤道西移159km,每16天重复覆盖一次,穿过赤道的地方时为9点45分,覆盖地球范围N81°—S81.5°。

ndsat卫星的传感器:(1) MSS:多光谱扫描仪,5个波段。

(2) TM :主题绘图仪,7个波段。

(3) ETM+:增强主题绘图仪,8个波段.(4) OLI:陆地成像仪,9个波段.(5) TIRS:热红外传感器,2个波段.4. landsat数据系列4.各传感器的波谱分辨率(1)MSS传感器的波谱分辨率:(2)TM传感器的波谱分辨率:(3)ETM+传感器的波谱分辨率:(4)OLI传感器的波谱分辨率:(5)TIRS传感器的波谱分辨率:二、Spot卫星数据1. Spot卫星概况SPOT系列卫星是法国空间研究中心,(CNES)研制的一种地球观测卫星系统,至今已发射SPOT卫星1-6号,1986年已来,SPOT已经接受、存档超过7百万幅全球卫星数据,提供了准确、丰富、可靠、动态的地理信息源,满足了制图、农业、林业、土地利用、水利、国防、环保地质勘探等多个应用领域不断变化的需要。

2. Spot卫星参数Spot卫星采用的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通过赤道时刻为地方时上午10:30,回归天数(重复周期)为26d,轨道倾角98.7度。

由于采用倾斜观测,所以实际上可以对同一地区用4~5d的时间进行观测。

3. Spot卫星传感器Spot 1、2、3:2个高分辨率可见光成像装置(HRVs)Spot 4:2个高分辨率可见光及短波红外成像装置(HRVIRS)Spot 5: 2个高分辨率几何装置(HRGS)Spot 6: 使用Reference3D,定位精度达到10米(CE90)的自动正射影像4.Spot卫星的时间及波谱分辨率spot 1:1986年2月spot 2:1990年1月spot 3:1993年2月spot 4:1998年3月spot 5:2002年5月spot 6:2012年9月5.Spot卫星数据的用途Spot的数据被世界上14个地点的地面站所接收,数据的应用目的和Landsat相同,以陆地上的资源环境调查和检测为主。

由于它的分辨率不高,可以用于地图的制作,通过立体观测和高程观测,可以制作1:5万的地形图。

三、IKONOS卫星参数1. 卫星概况IKONOS卫星于1999年9月24日发射成功,是世界上第一颗提供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商业遥感卫星。

IKONOS卫星的成功发射不仅实现了提供高清晰度且分辨率达1米的卫星影像,而且开拓了一个新的更快捷,更经济获得最新基础地理信息的途径,更是创立了崭新的商业化卫星影像的标准。

2. 卫星参数IKONOS是可采集1米分辨率全色和4米分辨率多光谱影像的商业卫星,同时全色和多光谱影像可融合成1米分辨率的彩色影像。

时至今日IKONOS 已采集超过2.5亿平方公里涉及每个大洲的影像,许多影像被中央和地方政府广泛用于国家防御,军队制图,海空运输等领域。

从681千米高度的轨道上,IKONOS的重访周期为3天,并且可从卫星直接向全球12地面站地传输数据。

3.IKONOS波谱分辨率星下点分辨率0.82 米产品分辨率全色: 1 米;多光谱: 4 米成像波段全色波段 : 0.45-0.90 微米彩色波段 1( 蓝色 ): 0.45-0.52 微米波段 2( 绿色 ): 0.51-0.60 微米波段 3( 红色 ): 0.63-0.70 微米波段 4( 近红外): 0.76-0.85 微米4.主要用途幅宽11.3km,单景面积11.3km*11.3km其许多影像被中央和地方政府广泛用于国防、地图更新、国土资源勘查、农作物估产与监测、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科研教育等领域,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IKONOS卫星数据的推广应用将有力的推广全球遥感应用的发展。

四、Quick Bird1. 卫星概况Quick Bird卫星于2001年10月18日由美国DigitalGlobe公司在美国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提供亚米级分辨率的商业卫星,卫星影像分辨率为0.61m。

具有最高的地理定位精度,海量星上存储,单景影像比其它的商业高分辨率卫星高出2—10倍。

2.卫星参数3.QuickBird波谱分辨率五、CBERS1. 卫星概况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又称资源一号)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包含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02星、02B星(均已退役)、02C星和04星五颗卫星组成,凝聚着中巴两国航天科技人员十几年的心血,它的成功发射与运行开创了中国与巴西两国合作研制遥感卫星、应用资源卫星数据的广阔领域,结束了中巴两国长期单纯依赖国外对地观测卫星数据的历史,被誉为“南南高科技合作的典范”。

2. 卫星参数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778公里,倾角:98.50 重复周期:26天平均降交点地方时为上午10:30 相邻轨道间隔时间为 4 天扫描带宽度:185公里星上搭载了CCD传感器、IRMSS红外扫描仪、广角成像仪,由于提供了从20米—256米分辨率的11个波段不同幅宽的遥感数据3. CBERS卫星传感器CBERS-01/02:CCD相机、宽视场成像仪(WFI)和红外多光谱扫描仪(IRMSS)。

于1999年10月14发射.CBERS-03:前、后、正视相机,于2012年1月9日发射。

CBERS-04:全色多光谱相机(PAN)和40米/80米空间分辨率的红外多光谱扫描仪(IRS)20米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相机(MUX)和73米空间分辨率的宽视场成像仪(WFI)。

于2014年12月7日发射。

CBERS-02B: CCD相机、宽视场成像仪(WFI)和高分辨率相机(HR)。

于2007年9月19日发射。

CBERS-02C:P/MS相机和HR。

于2011年12月22日发射。

4. CBERS卫星波谱分辨率(1)CBERS-01/02:(2)CBERS-03:(3)CBERS-04:(4)CBERS-02B:(5)CBERS-02C:5.CBERS卫星主要用途:该卫星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用途是;其图像产品可用来监测国土资源的变化,每年更新全国利用图;测量耕地面积,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产量和草场载蓄量及每年变化;监测自然和人为灾害;快速查清洪涝、地震、林火和风沙等破坏情况,估计损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提供动态情报;同时勘探地下资源、圈定黄金、石油、煤炭和建材等资源区,监督资源的合理开发。

它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资源一号卫星又是我国空间事业对外合作的一个窗口,它进一步推动在航天领域方面我国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六、JERS1. 卫星概况日本地球资源卫星一号(JERS一1)是一颗比较先进的地球观测卫星,载有合成孔径雷达和光学遥感设备以及飞行数据记录仪。

它于1992年2月11日在日本种子岛空间中心由H-1运载火箭发射入轨。

入轨后雷达天线没有展开,虽经两个月左右的抢救,但毫无效果。

然而在1992年4月5日天线自动伸展开来,从而卫星基本上具有了所设计的功能。

2.卫星参数太阳同步轨道、赤道上空高度:568.023公里、半长轴:6946.165公里、轨道倾角:97.6620、周期:96.146分钟、轨道重复周期:44天、经过降交点的当地时间:10:30-11:00。

空间分辨率:方位方向18米,距离方向18米,幅宽:75公里。

3. 卫星传感器JERS-1搭载的是合成孔径雷达(SAR)和高分辨率的多光谱辐射仪-光学传感器(OPS)。

4.JERS-1传感器波段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可观测:地球表面和地形的微波反射。

观测波长:L谱段(1.275GH:)。

传输功率::1.3KW。

天底偏角:35度,观测带宽: :75Km。

地面分辨率18m数据率:60Mbps。

光学敏感器:0.52-0.66um,0.63-0.69um,0.76-0.86um,0.76-0.86um(前视)1.60-1.71um,2.01-2.12um,2.13-2.25um,2.27-2.40um。

气象卫星数据一、N OAA卫星1.卫星概况:NOAA卫星是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第三代实用气象观测卫星,第一代称为"泰罗斯"(TIROS)系列(1960-1965年),第二代称为"艾托斯"(ITOS)/NOAA系列(1970-1976年),其后运行的第三代称为TIROS--N/NOAA系列。

2.卫星参数:NOAA的轨道是接近正圆的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为870千米和833千米,轨道倾角为98.9°和98.7°,周期为101.4分钟。

NOAA的应用目的是日常的气象业务,平时有两颗卫星运行。

由于一颗卫星可以每天至少可以对地面同一地区进行两次观测,所以两颗卫星就可以进行四次以上的观测。

3.卫星传感器: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2)和泰罗斯垂直分布探测仪(TOVS)4.NOAA卫星系列:5.NOAA卫星波谱分辨率二、F Y气象卫星1.卫星概况1988年9月7日,我国在太原发射中心用自制“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的发射了“风云一号”FY-1-A气象卫星。

作为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环境遥感卫星,FY-1气象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获取全球云图资料并进行空间海洋水色遥感实验。

FY-1气象卫星为正六面体卫星总长度为8.6米。

1990年9月24日第二颗“风云一号”FY-1-B气象卫星成功发射。

第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和B是太阳同步轨道近极地卫星。

风云一号C星于1999年5月10日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主要功能是用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及环境监测。

当天地面站接收到七个通道的可见光云图资料,6月10日接收到三个通道的红外云图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