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系列介绍及应用
中国卫星系列简介

中国自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成功研制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已初步形成了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
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各系列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
这一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中国至今已发射和回收了十七颗,分别在轨道上运行了三到十五天。
为使卫星安全返回地面,中国科学家攻克了变轨、防热、减速和回收等技术难关,并基本形成了返回式卫星公用平台。
——“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此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试验通信卫星和“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
中国这一系列至今共发射了十颗卫星,为通信、广播、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门提供了各种服务。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
该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类,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又称极轨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此前已分别发射了三颗和两颗卫星,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这一系列形成时间较长,包括六颗卫星,分别是:一九七一年三月发射的“实践一号”;一九八一年九月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一九九四年二月发射的“实践四号”;一九九九年五月发射的“实践五号”。
——“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一九九九年十月,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二000年九月中国自行研制的“资源二号”卫星发射成功。
两颗“资源”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国际水平,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
中星卫星系列

“中星5A”(中卫1号)于1998年5月30日发射,定点于东经87.5度的商用通信卫星。
提供等效36MHz带宽的C频段和Ku频段转发器各24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大容量A2100A型商业通信卫星平台,覆盖范围:中国及亚太地区。
“中星5B”(鑫诺1号)于1998年7月18日发射,定点于东经110.5度的商用通信卫星。
提供14个54MHz带宽的Ku频段转发器和23个36MHz带宽、1个54MHz带宽的C频段转发器,是专门为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用户设计的大功率、高可靠性的商用通信卫星。
目前,中星5B转发器已租给印尼PSN公司使用,经过漂星定点于东经146.5度。
“中星5C”(鑫诺3号)于2007年6月1日发射,定点于东经125度的商用通信卫星。
提供C频段商业广播电视传输服务,覆盖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
卫星在中国全境的EIRP超过41dBW,服务于中央、各省会城市、直辖市卫星电视节目传输,正在为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无线发射台和有线电视网等机构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广播电视节目上行传输和地面接收服务。
“中星6A”(鑫诺6号)于2010年9月5日发射,定点于东经125度的广播电视卫星。
装载有24个C频段转发器、8个Ku频段转发器和1个S频段转发器,卫星波束可覆盖包括中国全境的亚太地区和我国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用于接替目前使用的鑫诺3号卫星(出现漂移)满足我国广播电视信息传输安全要求,确保广播电视业务从鑫诺3号卫星平稳过渡到中星6A卫星。
“中星6B”于2007年7月5日发射,定点于东经115.5度的广播电视卫星。
采用阿尔卡特4000C2卫星平台,装载38个C波段转发器,覆盖中国、蒙古、朝鲜半岛、俄罗斯亚洲部分、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可传送三百套电视节目。
“中星9号”于2008年6月9日发射,定点于东经92.2度的广播电视直播卫星。
采用法国阿尔卡特宇航公司SB4100系列成熟商用卫星平台,是一颗大功率、高可靠、长寿命的电视卫星,取代“鑫诺二号”成为中国第一颗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卫星。
中 国的航天器系列有哪些

中国的航天器系列有哪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人造卫星到载人飞船,从月球探测器到火星探测器,中国的航天器系列不断丰富和完善,展现了强大的航天实力。
首先要提到的是“东方红”系列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此后,“东方红”系列卫星不断发展,在通信、气象、导航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也是中国航天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们能够对地球的气象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报,为气象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在通信卫星方面,“中星”系列和“鑫诺”系列表现出色。
这些卫星为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等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服务,让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高效。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领域的一大亮点,“神舟”系列飞船功不可没。
“神舟五号”实现了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的梦想,此后,“神舟”飞船多次完成载人飞行任务,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先后完成了多项空间实验和技术验证任务,为空间站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说到月球探测,“嫦娥”系列探测器令人瞩目。
“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国首次绕月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嫦娥四号”更是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嫦娥五号”则完成了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为进一步了解月球提供了珍贵的样本。
在火星探测领域,“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抵达火星并开展探测任务。
这标志着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除了以上这些,中国还有“北斗”导航卫星系列。
“北斗”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了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之,中国的航天器系列涵盖了多个领域,不断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向前发展。
这些航天器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实力,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相信中国的航天事业将继续取得更多的辉煌成就,为人类的太空探索带来更多惊喜和可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综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综述0引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优于20m,授时精度优于100ns。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信息介绍中国在2003年完成了具有区域导航功能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之后开始构建服务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12年起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服务,并计划至2020年完成全球系统的构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及欧盟伽利略定位系统一起,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给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与GPS系统不同,GPS采用的是被动式伪码单向测距三维导航,由用户设备独立解算自己的三维定位数据,而“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则采用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 由地面中心控制系统解算供用户使用的三维定位数据。
“北斗”卫星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空间段组成部分,由两种基本形式的卫星组成,分别适应于GEO和MEO轨道。
“北斗”导航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部分组成。
卫星平台由测控、数据管理、姿态与轨道控制、推进、热控、结构和供电等分系统组成。
有效载荷包括导航分系统、天线分系统。
GEO卫星还含有RDSS有效载荷。
因此,“北斗”卫星为提供导航、通信、授时一体化业务创造了条件。
“北斗”导航卫星分别在1559MH z~1610MH z、1200MH z~1300MH z两个频段各设计有两个粗码、两个精密测距码导航信号, 具有公开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服务模式[1]。
我国的几大遥感卫星资料 中国的遥感卫星

我国的几大遥感卫星资料中国的遥感卫星我国的几大遥感卫星目前我国常用的商业用途的遥感卫星主要是高分系列、资源系列和环境系列。
高分系列: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系列:资源三号、资源一号02C环境系列:环境一号A、B高分一号高分一号卫星是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第一颗卫星,于xx 年4月26日12时13分04秒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
GF-1卫星搭载了两台2m分辨率全色/8m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四台16m分辨率多光谱相机。
高分一号卫星的宽幅多光谱相机幅宽达到了800公里。
目前高分一号影像数据已上线遥感集市。
卫星参数高分二号高分二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分辨优于1米的民用光学遥感卫星,于xx年8月19日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了亚米级“高分时代”。
GF-2卫星搭载有两台高分辨率1米全色、4米多光谱相机,具有亚米级空间分辨率、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等特点,有效地提升了卫星综合观测效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卫星参数资源三号资源三号卫星是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图卫星,于xx年1月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填补了我国立体测图领域的空白,具有里程碑意义。
ZY-3卫星搭载了四台光学相机,包括一台地面分辨率2.1m的正视全色TDI CCD相机、两台地面分辨率3.6m的前视和后视全色TDI CCD 相机、一台地面分辨率5.8m的正视多光谱相机。
资源一号02C资源一号02C卫星曾经是我国民用遥感卫星多光谱相机分辨率最高的卫星,于xx年12月22日成功发射,当时填补中国国内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空白。
ZY-1 02C卫星搭载两台HR相机,空间分辨率为2.36米,两台拼接的幅宽达到54km; 搭载的全色及多光谱相机分辨率分别为5米和10米,幅宽为60km从而使数据覆盖能力大幅增加,使重访周期大大缩短。
环境一号环境一号卫星是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对地观测系统,由两颗xx年9月发射的光学卫星(HJ-1A卫星和HJ-1B卫星)和一颗xx年11月发射的雷达卫星(HJ-1C卫星)组成。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
简称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到1992年底中国共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
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应用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通信卫星、天文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等。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
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
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
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
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
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
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
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
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
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800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种卫星可实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站的设备。
北斗系统及产品应用介绍

北斗系统及产品应用介绍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独立的卫星星座、地面增强系统和用户终端,是中国航海、航空、交通、测绘、气象、电力、石油、农业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北斗系统的产品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国土资源等多个领域。
一、交通运输领域: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首先是汽车导航系统,车载终端可以通过北斗系统获取精准的位置信息,并提供最优的路线规划和导航服务,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效率。
其次是船舶导航系统,北斗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船舶的位置,为船舶提供导航、遥测和通信等服务,提高海上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此外,北斗系统还可以应用于航空交通管制、铁路运输、物流监控等方面,提升交通运输领域的整体效能。
二、公共安全领域:北斗系统在公共安全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首先是应急救援系统,北斗系统可以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为救援人员提供快速定位和导航服务,提高救援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是灾害预警和监测系统,北斗系统可以监测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北斗系统还可以用于警务指挥和监控,通过车载终端和身份识别终端,实现对警员和嫌疑人的定位跟踪,提高公安机关的反恐、抢劫、偷盗等犯罪案件的侦破能力。
三、国土资源领域:北斗系统在国土资源领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地理信息系统,北斗系统可以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高精度的空间定位和导航功能,为地理信息的采集、管理和应用提供强大的支撑。
其次是土地调查和规划,北斗系统可以提供快速准确的地理位置信息,为土地调查和规划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北斗系统还可以用于地质勘探、测绘测量、资源调查等方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总结起来,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具有广泛的产品应用,涉及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国土资源等多个领域。
北斗系统通过卫星星座、地面增强系统和用户终端的综合应用,为各行业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位置信息和导航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常识判断三十六:中国的卫星发展的相关常识

常识判断三十六:中国的卫星发展的相关常识中国的卫星事业呈现出异常飞速的发展趋势,科技领先优势愈发明显。
整理出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的相关常识,供大家参阅。
1、“东方红”系列通讯卫星①东方红一号:我国首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进入航天时代,4月24日因此也被定位“中国航天日”。
②目前在轨6颗,是一系列地球静止轨道通讯卫星。
③“中星”系列和“鑫诺”系列也是通信卫星。
2、“风云”系列气象卫星1988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目前已经建成了包含极轨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两种气象卫星的气象观测网络,使我国成为了继美俄两国后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
3、“遥感”系列卫星遥感卫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和遥感设备,对地表覆盖和自然现象进行观测的人造卫星,主要用于国土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等方面。
4、“北斗”导航卫星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中国“北斗”系统。
5、其他科学实验卫星①悟空号:2015年发射,我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
②墨子号:2016年发射,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是潘建伟。
③慧眼号:2017年发射,我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
④羲和号:2021年发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羲和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和制定时历的女神。
⑤夸父一号:2022年发射,实现了我国天基太阳探测卫星的跨越式突破⑥张衡一号:2018年发射,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⑦太极一号:2019年发射,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
⑧天琴一号:2022年3月,“天琴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期间获得全球重力场数据。
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的全球重力场数据,“天琴一号”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的国家。
⑨怀柔一号:2020年,怀柔一号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怀柔一号”全称叫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将对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特殊伽马暴和磁星爆发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进行全天监测,旨在破解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双致密星并合之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卫星系列介绍及应用
中国自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成功研制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已在民用领域初步形成了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
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各系列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民用领域卫星系列
(1)“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此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试验通信卫星和“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
中国这一系列至今共发射了十颗卫星,为通信、广播、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门提供了各种服务。
其中东方红一号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的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轨道的近地点高度是436KM,远地点高度为2384km,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的平面夹角为68.5°,绕地球一圈需要114min。
卫星质量为173kg,用20.009MHz的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后,星上各种仪器实际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东方红”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经验。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到2000年为止,中国共发射了三代通信卫星。
第一代通信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2颗通信卫星和1986年2月1日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实用型通信广播卫星。
第二代通信卫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发射的载有4台C波段转发器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
第三代通信卫星是1997年5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现今,中国实验性的发射了“鑫诺”及“亚太”系列通信卫星,成为下一代中国通信卫星主力军。
(2)“风云”气象卫星系列。
该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类,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又称极轨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此前已分别发射了三颗和两颗卫星,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分别进行过4次和3次发射,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升空。
中国在1997年6月10日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甲,并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户使用。
2000年6月25日又发射了风云二号乙。
2004年10月19日又发射了一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3)“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这一系列形成时间较长,包括六颗卫星,分别是:一九七一年三月发射的“实践一号”;一九八一年九月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一九九四年二月发射的“实践四号”;一九九九年五月发射的“实践五号”。
此系列卫星主要目的为探测地球空间物理参数性质、深空物理参数、宇宙射线、新材料性能验证试验等。
其极大地中国空间物理进步。
(4)“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一九九九年十月,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二000年九月中国自行研制的“资源二号”卫星发射成功。
两颗“资源”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国际水平,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5)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
这一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中国至今已发射和回收了十七颗,分别在轨道上运行了三到十五天。
为使卫星安全返回地面,中国科学家攻克了变轨、防热、减速和回收等技术难关,并基本形成了返回式卫星公用平台。
神舟系列飞船的返回参数大部分来自此种类型卫星的实验。
(6)“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
二000年十月和十二月,中国两次成功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为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
“北斗”导航系统为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主要为公路、铁路交通及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并首次加入了短信息传送功能。
在汶川地震救援和各种灾害救援中起到了极大地作用,挽救了无数生命。
(7)嫦娥系列。
嫦娥一号为月球极轨卫星,拍摄月全图。
嫦娥二号现为太阳卫星,停驻地日拉格朗日点进行深空观测。
2.军用领域
(1)地球同步卫星系列。
型号:不详。
性能:不详。
已知用途:监视军事目标、军事通信、天基武器平台。
(2)极轨卫星系列。
型号:不详。
性能:仿制美国“锁眼”及“BIG EYES”卫星等。
已知用途:情报获取、遥感探测、目标拍摄等。
(3)变轨机动卫星。
型号:不详。
性能:不详。
仅知为可多次变轨卫星,可摧毁敌国航天载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