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无线通信编程

现代无线通信编程
现代无线通信编程

现代无线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一 Matlab软件及相关Matlab命令

软件

(1) Matlab 各个窗口

(2)新建m文件及m文件调试

(3)仿真图的保存

2.相关Matlab 命令

clc: Clear command window

clear: Clear variables and functions from memory.

可单独清变量或函数

也可以用clear all命令全部清除

log10(f):以10为底log命令

^n:n=2为平方操作

+ - * /:加减乘除

= :赋值

数组:f=[1,2,3,4], Lp=f.^2;

rand用于产生均匀分布的随机数。randi产生均匀分布,randn产生正态分布

绘图:

figure(1)

grid on

hold on: Hold current graph

plot, plot(f,Lp,'-o')

: 为虚线,- 为实线,O为圆圈,s为方块,*是*;

注意要用半角符号

图例:legend

图名称:title

X轴标注:xlabel

Y轴标注:ylabel

legend('市区=2km');

title(‘姓名:***,班级学号:');

xlabel(‘频率(MHz)');

ylabel(‘损耗中值(dB)');

二、Matlab仿真Okumura-Hata传播模型

1.实验目的

了解Okumura-Hata模型的应用场合,理解Okumura-Hata模型公式中各个参数的含义,掌握Okumura-Hata模型建模方法及仿真编程方法。

2.实验原理

无线电波传播的受不同地形地物环境影响较大,人们通过大量的实地测量和拟合,总结归纳了多种无线电波经验模型。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Okumura模型,使用该模型时需对影响电波传播特性的参数,如频率因子,距离因子,天线高度进行修正,以获得较准确的预测结果。为使Okumura-Hata模型能采用计算机进行预测,对Okumura-Hata模型的基本中值场强曲线进行了拟合处理,得到基本传输损耗的计算公式。

3.实验内容

(1)编程建立Okumura-Hata传播模型,画出频率-路径损耗图,要求图中用曲线族的形式表示不同的应用环境和距离。

(2)使用建立的Okumura-Hata传播模型,编程预算基站天线高度。

4.实验条件

频率范围:300 ~1500MHz,基站天线高度为30m,移动台天线高度为。传播距离分别为d=2km和5 km,以频率为变量,通信距离为参变量编程绘出城市准平滑地形、郊区、农村环境下的Okumura-Hata传播模型损耗-频率曲线图。

5.实验要求

(1)在一个图中显示6条曲线;

(2)所有曲线均为蓝色线,d=2km 用实线,d=5km 用虚线;城区用“o ”、郊区用“* ”及乡村用“□ ”标注曲线上的点;

并在曲线图的空白处对曲线进行标注;

(3)图要有横纵坐标标示,横坐标为频率(Mhz ),纵坐标为损耗中值(dB )

(4)图形的题头为学生本人姓名和学号。

6.扩展实验

自己设定频率,绘制Okumura-Hata 传播模型损耗-距离曲线图。

7.扩展内容

Okumura-Hata 传播模型路径损耗计算公式

()()

()69.5526.16log 13.82log 44.9 6.55log log p c te re te cell terrain L dB f h h h d C C α=+--+-++式中

c f — 工作频率(MHz )

te h — 基站天线有效高度( m ),定义为基站天线实际海拔高度与基站沿传播方向实际距离内的平均地面海波高度之差。

re h — 移动台天线有效高度(m ),定义为移动台天线高出地表的高度 d — 基站天线和移动台天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km )

()re h α — 有效天线修正因子,是覆盖区大小的函数 附录

cell C — 小区类型校正因子

terrain C — 地形校正因子,反映一些重要的地形环境因素对路径损耗的影响

8.实验程序

clear all;%清屏

clc;

f=[300:100:1500];

ht=30;%基站天线高度

hr=; %移动台天线高度

d1=2;%传播距离d1

d2=5;%传播距离d2

L1=+*log10(f)*log10(ht)+郊区校正因子

C2=*[log10(f)].^2+*log10(f); %乡村校正因子

L3=L1+C1;%d=2km郊区路径损耗

L4=L2+C1;%d=5km郊区路径损耗

L5=L1+C2;%d=2km乡村路径损耗

L6=L2+C2;%d=5km乡村路径损耗

grid on;%加网格

hold on;%两个图在一起

plot(f,L1,'b-o');%d=2km城市路径损耗

plot(f,L2,'b:o'); %d=5km城市路径损耗

plot(f,L3,'b-*');

plot(f,L4,'b:*');

plot(f,L5,'b-s');

plot(f,L6,'b:s');

legend('城市: d1=2km','城市: d2=5km','郊区: d1=2km','郊区: d2=5km','乡村: d1=2km','乡村: d2=5km');

xlabel('频率(MHZ)');

ylabel('损耗中值(dB)');

9.实验仿真图

10.实验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频率的增加,损耗中值呈递增趋势,同一频率下,损耗中值由城市,郊区,乡村依此递减,频率固定,传播距离增加损耗中值也会增加。随着距离的增加,损耗中值逐渐递增,当距离相同时,损耗中值按照市区,郊区,乡村的顺序递减。

三、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Matlab仿真

1.实验目的

了解直接扩频通信原理、理解Gold序列的产生,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结构;掌握直接扩频通信系统建模方法及仿真编程方法。

2.实验原理

实验系统使用Gold序列作为实现扩频的伪随机码,在发送端将信息序列与扩频序列Gold 码相乘得到扩展信号的频谱。而在接收端,用与发送端相同的扩频码序列进行解扩,将展宽的扩频信号恢复成原始信息输出,最后比较发送与接收的信号波形。3.实验内容

(1)编程建立Gold序列,仿真Gold序列的波形;

(2)仿真Gold序列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

(3)编程仿真直接扩频通信系统模型,画出扩频前后信号波形及频谱。

4.实验条件

级数n=5的两个m序列(反馈系数分别为8(45)和8(75)可以构成优选对)

m1=[1 0 0 0 0 1 0 0 1 0 1 1 0 0 1 1 1 1 1 0 0 0 1 1 0 1 1 1 0 1 0];

m2=[1 1 1 1 1 0 1 1 1 0 0 0 1 0 1 0 1 1 0 1 0 0 0 0 1 1 0 0 1 0 0];

也可以编程实现m序列的生成程序,选出优选对来生成gold序列。

5.实验要求

(1)仿真出gold 序列,并选2个序列画出波形图,自相关和互相关图形(画五个周期)。

(2)扩频通信系统调制方式采用BPSK方式,要求信源信息为随机生成的序列,画出高斯白噪声信道下误码率---Eb/E0曲线,Eb/E0范围为0到10dB,step为,曲线包括不扩频和扩频两条,不扩频曲线用“* ”,扩频后的曲线用“o”,可以画出理论曲线ser_theory = qfunc(sqrt(2*SNR))

(3)画出扩频非扩频两种情况下已调信号的频谱图

6.扩展实验

(1) M序列编程实现,其他实验过程同原来实验要求。

(2)仿真多个用户时产生的多址干扰,至少使用2个gold序列,进行扩频和解扩,仿真出扩频和解扩过程,理解多址干扰。

7.实验程序

clear all;

clc;

m1=[1 0 0 0 0 1 0 0 1 0 1 1 0 0 1 1 1 1 1 0 0 0 1 1 0 1 1 1 0 1 0];

m2=[1 1 1 1 1 0 1 1 1 0 0 0 1 0 1 0 1 1 0 1 0 0 0 0 1 1 0 0 1 0 0]; figure(1);

hold on;

subplot(2,1,1);

stem(m1,'-bo');

title('m1时域波形');

subplot(2,1,2);

stem (m2,'-bo');

title('m2时域波形');

m1=repmat(m1,1,5);

m2=repmat(m2,1,5);

L=length(m1);

m=m1

for i=1:1:L

m1zxg(i)=sum((1-2*m).*(1-2*m1))/L; m=circshift(m',1)';

end

L=length(m2);

m=m2

for i=1:1:L

m2zxg(i)=sum((1-2*m).*(1-2*m2))/L; m=circshift(m',1)';

end

L=length(m1);

m=m1;

for i=1:1:L

m1m2(i)=sum((1-2*m).*(1-2*m2))/L;

m=circshift(m',1)';

end

figure(2);

subplot(3,1,1);

plot(m1zxg);

title('m1自相关波形'); subplot(3,1,2);

plot(m2zxg);

title('m2自相关波形'); subplot(3,1,3);

plot(m1m2);

title('m1和m2互相关波形'); m2=circshift(m2',45)';

gold1=xor(m1,m2);

m2=circshift(m2',30)';

gold2=xor(m1,m2);

figure(3);

hold on;

subplot(2,1,1);

stem(gold1,'-bo');

title('gold1时域波形');

subplot(2,1,2);

stem (gold2,'-bo');

title('gold2时域波形');

L=length(gold1);

m=gold1

for i=1:1:L

gold1zxg(i)=sum((1-2*m).*(1-2*gold1))/L; m=circshift(m',1)';

end

L=length(gold2);

m=gold2

for i=1:1:L

gold2zxg(i)=sum((1-2*m).*(1-2*gold2))/L;

m=circshift(m',1)';

end

L=length(gold1);

m=gold1;

for i=1:1:L

gold1gold2(i)=sum((1-2*m).*(1-2*gold2))/L; m=circshift(m',1)';

end

figure(4);

subplot(3,1,1);

plot(gold1zxg);

title('gold1自相关波形');

subplot(3,1,2);

plot(gold2zxg);

title('gold2自相关波形');

subplot(3,1,3);

plot(gold1gold2);

title('gold1和gold2互相关波形'); N=400000;

ybb=fft( gold1zxg,N);

magb=abs(ybb);

fbb=(1:N/2)*100000/N;

figure(5);

plot(fbb,magb(1:N/2)*2/N);

axis([10400,15000,0,]);

title('gold序列功率谱');

N=100;

a=0;

x_rand=rand(1,N);

for i=1:N

if x_rand(i)>=

x(i)=1;

a=a+1;

else x(i)=0;

end

end

t=0:N-1;

figure(6)

subplot(3,1,1)

stem(t,x);

title('扩频前的序列');

ts=0::'s');

axis([,,,]);

title('扩频前bpsk信号调制后的时域波形'); x1=0;x2=0;x3=1;

m=350;

for i=1:m

y3=x3;

y2=x2;

y1=x1;

x3=y2;

x2=y1;

x1=xor(y3,y1); L(i)=y1;

end

tt=0:349;

%subplot(4,1,3)

l=1:7*N;

y(l)=0;

for i=1:N

k=7*i-6;

y(k)=x(i);k=k+1; y(k)=x(i);k=k+1; y(k)=x(i);k=k+1; y(k)=x(i);k=k+1; y(k)=x(i);k=k+1; y(k)=x(i);k=k+1; y(k)=x(i);

end

s(l)=0;

for i=1:350

s(i)=xor(L(i),y(i));

end

%tt=0:7*N-1;

%stem(tt,s);

%axis([0,350,0,1]);

%title('扩频后的序列');

subplot(3,1,3)

fs=2000;

ts=0::'s');

axis([,,,])

title('扩频后bpsk信号时域波形'); N=400000;

ybb=fft(s_bpskb,N);

magb=abs(ybb);

fbb=(1:N/2)*100000/N;

figure(7);

subplot(2,1,1)

plot(fbb,magb(1:N/2)*2/N); axis([1200,2800,0,]);

title('扩频前调制信号频谱'); xlabel('Hz');

subplot(2,1,2)

yb=fft(s_bpsk,N);

mag=abs(yb);

fb=(1:N/2)*100000/N;

plot(fb,mag(1:N/2)*2/N); axis([1200,2800,0,]);

title('扩频后调制信号频谱'); xlabel('Hz');

num=100000;

for SNR=0:10

data_bpsk=randsrc(1,num,[1,-1]);

snr=1/(10^(SNR/10));

noise=sqrt(snr/2)*(randn(1,num));

receive=data_bpsk+noise;

pe(SNR+1)=0;

for(i=1:num)

if (receive(i)>=0)

r_data(i)=1;

else r_data(i)=-1;

end

end

pe(SNR+1)=(sum(abs((r_data-data_bpsk)/2)))/num; peb(SNR+1)=*erfc(sqrt(10^(SNR/10)));

end

r=0:10;

figure(8)

semilogy(r,peb,'r-*',r,pe,'b-o');%对y取底为10对数

grid on;

legend('未扩频误码率曲线','扩频仿真误码率曲线');

8.实验仿真图

10.实验分析

a.M序列优选对为伪随机序列,具有周期性,自相关性比较好。

b.Gold序列具有和M序列优选对类似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

c.用gold序列对bpsk信号进行扩频,扩频倍数为31,相位跳变间隔变小。

d.扩频后调制信号的频谱展宽31倍,幅度减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扩频增益为31.

现代通信原理期末考试A卷

北京城市学院信息学部考试试卷A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 课程名称:现代通信原理 使用班级:无线网专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形式:闭卷 共3页,共五道大题 空白答题纸4页 请在答题纸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成绩无效(如果无答题纸,此内容可以删除。但不允许试卷、答题纸都有答题,不便存档。) 一、 填空(每小题2分,共20分) 1. 数字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具体可用信道的信息传送速率来衡量,传输速率越高,系 统有效性就越好。一般数字通信系统传输速率有三种定义方法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消息传输速率。 2. 数字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可用差错率来衡量,常用码元差错率又称_________ 和信息差错率又称为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3. 通信系统没有固定的分类方法,可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分类,如按传输信号的性质 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按工作方式不同又可分为___________通 信、半双工通信和_________________通信。 4. 模拟调制是指用来自信源的模拟基带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的某个参数,使该基带 信号被“装载”到这个高频载波上。根据载波受控参数的不同,调制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调相三种。 5. 角度调制是将调制信号附加到载波的相角上。角度调制已调信号的频谱不是调制 信号频谱在频率轴上的线性搬移,而是使调制信号的频谱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 化。因此,角度调制也称为非线性调制,主要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两种。 6. 一个实际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尽管进行了精心设计,要使其性能完全达到理想 要求也是十分困难的。为了克服码间串扰或减小其影响,可以对基带系统进行 实验测量和调整。用实验法测量基带传输系统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法,而对系统性能的调整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器进行。 7. 数字调制是用载波信号的某些离散状态来表征所传送的数字信息,也称数字调制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8949720.html,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发展 作者:郭永刚路彬 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年第19期 摘要 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促使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得到提升,而且还有效改善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并在电力系统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在电力通信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我国电网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技术保障。安全有效的电力系统可以在各个方面合理地分配电能,遇到电力系统事故可以予以及时的解决。电力通信系统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能够促使电网调度工作达到自动化以及现代化的目的,并且从根本上保证电网的安全性以及经济性。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现代通信技术变得更加科学化以及数字化。由于当前信息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而且经济发展速度呈现高度上升趋势,使得人们在信息获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有效解决无线通信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必须要全面秉持创新理念,综合运用与之相关的技术手段来予以解决,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在信息获取方面所提出的各项需求,并为其不断提供多方面的信息资源,为科学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推动无线通信技术蓬勃发展。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1.1 无线通信技术的联合化与集成化 全面结合我国当前资金状况、技术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将会采用融合方式来对目前的无线网络开展异构网络的联合工作,从而促使通信网络的形成,并成为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内容之一。现阶段,我国网络融合形式包括:接入网、核心网融合以及业务融合等,对于选择不同的网络来实现接入工作时,需要先对其开展协同工作,从而促使无线网络的使用者达到无线漫游的目的。在构建未来通信终端时,需要为其添加配置能力,并不断提升该项能力,便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进行全面的融合,而且在该种技术下通信终端便不会接收到用户的干预内容,同时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接入方式,便于其随时展开网络监控工作,及时更新升级与之相关的软件。除此之外,由于时代不断进步,人们需求水平不断提升,因此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构建要全面符合时代发展特征以及全方位满足用户提出的各项需求,而且无线通信技术要保证能够实现多种功能集成的目的,例如语音、数据以及图像业务的综合、无线传输模块的综合等。 1.2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有效融合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课后题答案

射频信道带宽峰值数 据速率 典型的数 据速率 研究组 织 最大并发 用户 调制类型 2G IS-95 1.25MHz 1.228 Mcps 2.4Kbps, 4.8Kbps 电信工 业协会 64 正交扩频 BPSK GSM 200KHz 270.833 Kbps9.6Kbps 欧洲电 信运营 者和制 造厂家 组成的 标准委 员会 8 GMSKBT =0.3 IS-136 &PDC 30KHz [25KHz 用于 PDC] 48.6 Kbps11.2Kbps 美国电 子工业 协会和 通信工 业协会 (EIA 和 TIA) 3 PDC 20帧内支 持6个用 户 DQPSK π /4DQPSK 2.5G IS-95B 1.25MHz 64 Kbps64Kbps 64 正交扩频 BPSK HSCSD 200KHz 57.6 Kbps9.6Kbps GSM 的运营 商 单用户GMSK

2.5G GPRS 200KHz 171.2 Kbps 115 Kbps GSM 的运营 商 多用户 π /4DQPSK EDGE 200KHz 384 Kbps 144 Kbp GSM, IS-136 的运营 商 单用户GSMK, 8-PSK 3G CDMA 2000 1.25MHz 307 Kbps 2Mbps 国际电 信联盟 ITU 是 2GCDMA 用户数的 2倍 多载波技 术 W-CDMA 5MHz 2.048 Mbps 8Mbps 国际电 信联盟 ITU 100~350 直接序列 扩频 TD- SCDMA 1.6MHz 384 Kbps 超过 384Kbps 国际电 信联盟 ITU 一个高速 用户或者 几个低速 用户 直接序列 扩频 习题2.5 1.IS-136是2G通信标准,其每30KHz支持3个用户时隙,能在一定程度上 满足用户的需求,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2G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就需要我们来寻求更方便快捷的通信方式。 2.GSM平台上发展起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W-CDMA能够保证对GSM, IS-136,PDC TDMA技术以及多种2.5G TDMA技术的后向兼容,它保留了网络结构和比特级的GSM数据封装,通过新的CDMA空中接口标准提供了更强的网络能力和带宽。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1 以无线广播和电视为例,说明图 1-1 模型中的信息源,受信者及信道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在无线电广播中,信息源包括的具体内容为从声音转换而成的原始电信号,收信者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复原的原始电信号转换乘的声音;在电视系统中,信息源的具体内容为从影像转换而成的电信号。收信者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复原的原始电信号转换成的影像;二者信道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分别是载有声音和影像的无线电波 1.2 何谓数字信号,何谓模拟信号,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数字信号指电信号的参量仅可能取有限个值;模拟信号指电信号的参量可以取连续值。他们的区别在于电信号参量的取值是连续的还是离散可数的。 1.3 何谓数字通信,数字通信有哪些优缺点 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系统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 优缺点: 1.抗干扰能力强;2.传输差错可以控制;3.便于加密处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越来越重要,数字通信的加密处理比模拟通信容易的多,以话音信号为例,经过数字变换后的信号可用简单的数字逻辑运算进行加密,解密处理;4.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数字通信的信号形式和计算机所用的信号一致,都是二进制代码,因此便于与计算机联网,也便于用计算机对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处理和交换,可使通信网的管理,维护实现自动化,智能化;5. 设备便于集成化、微机化。数字通信采用时分多路复用,不需要体积较大的滤波器。设备中大部分电路是数字电路,可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因此体积小,功耗低;6. 便于构成综合数字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采用数字传输方式,可以通过程控数字交换设备进行数字交换,以实现传输和交换的综合。另外,电话业务和各种非话务业务都可以实现数字化,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缺点:占用信道频带较宽。一路模拟电话的频带为 4KHZ 带宽,一路数字电话约占64KHZ。 1.4 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中的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数字通行系统的模型见图1-4 所示。其中信源编码与译码功能是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进行模数转换;信道编码和译码功能是增强数字信号的抗干扰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凡涉及到这些过程和技术的工作部门都可称作信息部门。 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术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电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 传感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技术则是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缩微技术是延长人的记忆器官存贮信息的功能。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大致的,没有截然的界限。如传感系统里也有信息的处理和收集,而计算机系统里既有信息传递,也有信息收集的问题。 目前,传感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敏感元件,除了普通的照像机能够收集可见光波的信息、微音器能够收集声波信息之外,现在已经有了红外、紫外等光波波段的敏感元件,帮助人们提取那些人眼所见不到重要信息。还有超声和次声传感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那些人耳听不到的信息。不仅如此,人们还制造了各种嗅敏、味敏、光敏、热敏、磁敏、湿敏以及一些综合敏感元件。这样,还可以把那些人类感觉器官收集不到的各种有用信息提取出来,从而延长和扩展人类收集信息的功能。 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惊人的。从传统的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到如今的移动电话,传真,卫星通信,这些新的、人人可用的现代通信方式使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过去必须由专业的电信部门来完成的工作,可由行政、业务部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直接方便地来完成。通信技术成为办公自动化的支撑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计算机技术同样取得了飞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热点领域 近几年来,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近两三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与应用领域已经超过了固定通信技术,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蜂窝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也包括集群通信、卫星通信,以及手机视频业务与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业界正在研究面向未来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宽带无线接入也在全球不断升温,近几年来我国的宽带无线用户数增长势头强劲。宽带无线接入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个域网(WPAN)技术;模拟集群通信的应用开始得比较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集群通信技术越来越赢得大家的关注;卫星通信以其特殊的技术特性,已经成为无线通信技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手机视频广播作为一种新的无线业务与技术,正在成为目前最热门的无线应用之一。 无线通信技术演进路线 2.1 无线技术与业务发展趋势

无线技术与业务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网络覆盖的无缝化,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网络的接入。 (2)宽带化是未来通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窄带的、低速的网络会逐渐被宽带网络所取代。 (3)融合趋势明显加快,包括: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 (4)数据速率越来越高,频谱带宽越来越宽,频段越来越高,覆盖距离越来越短。 (5)终端智能化越来越高,为各种新业务的提供创造了条件和实现手段。 (6)从两个方向相向发展—— ①移动网增加数据业务:1xEV-DO、HSDPA等技术的出现使移动网的数据速率逐渐增加,在原来的移动网上叠加,覆盖可以连续;另外,WiMAX的出现加速了新的3G增强型技术的发展;

现代生活中的无线通信

生活中的无线通信 (公选课)结课论文 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超宽带(UWB)技术专业班级:海洋13-1班 学号:201314590116 姓名:张然 指导老师:梁娜 日期:2014-12-12

本文主要对UWB通信技术进行简要的阐释。首先对UWB的技术背景、基本概念和特点进行介绍。技术应用范围脉冲无线电技术技术解决方案无载波脉冲方案单载波DS-CDMA方案 关键词:USB;脉冲;调制;家庭

1 前言 (4) 1 UWB基本概念 (5) 2 UWB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 (5) 3 UWB的发展现状 (6) 4 关键技术,研究热点 (7) 4.1脉冲信号的产生 (7) 4.2调制方式 (8) 4.2.1单脉冲调制 (8) 4.2.2多脉冲调制。 (8) 4.3收发机的设计 (9) 4.4中国对UWB电磁兼容性研究 (9) 5 家庭无线通信是UWB的发展方向之一 (10) 参考文献 (11)

1 前言 目前一种新的无线通信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就是所谓"UWB(Ultra WideBand,超宽带无线技术)"技术。正如其名称一样,UWB技术是一种使用1GHz 以上带宽的最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被认为是未来五年电信热门技术之一。但是UWB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它实际上是整合了业界已经成熟的技术如无线USB、无线1394等连接技术,本文就是对UWB做一简单的介绍。

1 UWB基本概念 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此前主要作为军事技术在雷达等通信设备中使用。随着无线通信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高速无 线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宛带技Array术又被重新提出,并倍受关注。UWB 是指信号带宽大于500MHz或者是信 号带宽与中心频率之比大于25%。与 常见的通信方式使用连续的载波不 同,UWB采用极短的脉冲信号来传送 信息,通常每个脉冲持续的时间只有 几十皮秒到几纳秒的时间。这些脉冲所占用的带宽甚至高达几GHz,因此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几百Mbps。在高速通信的同时,UWB设备的发射功率却很小,仅仅是现有设备的几百分之一,对于普通的非UWB接收机来说近似于噪声,因此从理论上讲,UWB可以与现有无线电设备共享带宽。所以,UWB是一种高速而又低功耗的数据通信方式,它有望在无线通信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Intel、Motorola、Sony等知名大公司正在进行UWB无线设备的开发和推广。 2 UWB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 鉴于UWB信号是持续时间非常短的脉冲串,占用带宽大,因此它有一些十分独特的优点和用途。在通信领域,UWB可以提供高速率的无线通信。在雷达方面,UWB雷达具有高分辨力(ns级)。当前的隐身技术采用的是隐射涂料和隐身特殊结构,但都只能在一个不大的频带内有效,在超宽频带内,目标就会原形毕露。UWB雷达还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UWB信号能穿透树叶、土地、混凝土、水体等介质,因此军事上UWB雷达可用来探测地雷,民用上可以查找地下金属管道、探测高速公路地基等。在定位方面,UWB可以提供很高的定位精度。UWB使用极微弱的同步脉冲可以辨别出隐藏的物体或墙体后运动着的物体,定位误差只有一两厘米。也就是说,同一个UWB设备可以实现通信、雷达和定位三大功能。 UWB无线通信除了带宽大,通信速率高之外,还有更多的优点。首先,UWB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复习题.docx

一、选择题 1?用光缆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是_A ____ A有限通信B明显通信C微波通信D无线通信 2.下列选项屮_A—不属于传输设备 A电话机B光缆C微波接收机D同轴电缆 3?网状网拓扑结构中如果网络节点数为6,则连接网络的链路数为_D ________ A10 B 5 C6 D15 4.目前我国的电信网络是_C_级网络结构 A7 B5 C 3 D2 5.国际电信联盟规定话音信号牌的抽样频率为_D_ A3400HZ B5000HZ C6800HZ D8000HZ 6?下列_C_号码不属于我国常用的特殊号码业务。 A110 B122 C911 D114 7.PCM30/32路系统采用的是_B _____ 多路复用技术。 A频分多路复用技术B时分多路复用技术C波分多路复用技术D码分多路复用技术8?我国7号信令网采用的是_C_级网络结构。 A7 B5 C3 D2 9.下列哪两种数字数据编码方式会积累直流分量(多选)_A,C_ A单极性不归零码B双极性不归零C单极性归零码D双极性归零码 10.下列哪种数据交流形式不属于分组交换_A_ A电路交换B ATM交换CIP交换D MPLS交换 11?传统微波频段,频率范围为_D _____ A30~300HZ B30K~300KHZ C300K~3000KHZ D300M~300GHZ 12.下列哪种传输方式不属于无线电波的多径传输方式_B _____ A地波B宁宙射线C对流层反射波D B由空间波 13.关于微波通信补偿技术屮,下列哪项不属于常用的分集接收技术_D_ A频率分集B空间分集C混合分集D时间分集 14.卫星通信的工作频段屮,C频段的工作频段为6/4GHZ,下列哪项关于C频段的表述是正 确的___ C ___ A工作频段为4~6GHZ B工作频段为1.5GHZ C上行频率为6GHZ,下行频率为4GHZ D上彳丁频率为4GHZ,下彳丁频率为6GHZ 15.为保证同步卫星的可通信区域,地球站天线的仰角应为_B ______ AO B5 C大于0 D大于5 正在建设的我国第二代北斗系统是由_A_颗卫星组成 A35 B5 C3 D30 17.ADSL技术采用的是—A_复用技术 A频分复用技术B时分复用技术C波分复用技术D码分复用技术 18.下列哪种xDSL技术是上、下行速率对称的_C— A VDSL B ADSL C SDSL D RADSL 19.ADSL信道传输速率是_C ____ A上行最高1.6Mbits/s,下彳丁最高13Mbits/s B上彳丁最高2.3Mbits/s,下彳丁最高2.3Mbits/s C上行最高IMbits/s,下行最高12Mbits/s D上行最高2Mbits/s,下行最高2Mbits/s

无线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李晓-52112113

现代无线通信原理实验 李晓21班13号52112113 实验一Okumura-Hata无线传播模型仿真实验 实验内容 使用Matlab编程计算Okumura-Hata传播路径损耗,绘制Okumura-Hata传播模型损耗---频率曲线图。 实验条件 频率范围:300 ~1500MHz,基站天线高度为30m,移动台天线高度为1.5m。传播距离分别为d=2km和5 km,以频率为变量,通信距离为参变量编程绘出城市准平滑地形、郊区、农村环境下的Okumura-Hata传播模型损耗-频率曲线图。实验要求 在一个图中显示6条曲线; 所有曲线均为蓝色线,d=2km用实线,d=5km用虚线;城区用“o”、郊区用“* ”及乡村用“□”标注曲线上的点; 在曲线图的空白处对曲线进行标注; 图要有横纵坐标标示,横坐标为频率(Mhz),纵坐标为损耗中值(dB) 图形的题头为学生本人姓名和学号。 实验仿真图

200 400600 8001000120014001600 90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频率(MHz) 损耗中值(d B ) 姓名:李晓 班级:二十一班 学号:52112113 城市: d1=2km 城市: d2=5km 郊区: d1=2km 郊区: d2=5km 乡村: d1=2km 乡村: d2=5km 实验图反映了随着频率,距离以及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损耗中值。 实验分析 由图看出 ①路径损耗都随传输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②城市的路径损耗最大,郊区次之,乡村最小,说明障碍物越多对信号传输损耗的就越强; ③随 频 率 的 增 大,路径损耗越强。 附录 Okumura-Hata 传播模型路径损耗计算公式 式中 fc — 工作频率(MHz ) ()() ()69.5526.16log 13.82log 44.9 6.55log log p c te re te cell terrain L dB f h h h d C C α=+--+-++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是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和双工(Multiplexing)。从1G到4G的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史基本上就是在这两项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 多址接入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同时接入无线通信网提供了可能性。给出了三种最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的比较。 双工技术为用户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最典型的双工技术:FDD模式和T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科技发展史和未来走向范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

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组建的模拟蜂窝网也被称为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下称1G)无线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中,话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模拟调制,这些

无线模块通讯原理及硬件概要

3.1无线通信模块工作原理及硬件设计(此工作方式正测试没有完成) 无线通信模块的发射与接收主要采用nRF401作为主工作核心, nRF401是工作在433MHz ISM频段的单片无线收发芯片。nRF401最大传输速率为20kbps,可以和各种单片机和微控制器连接,控制简单方便。配合简单的通信协议,就可以使用nRF401实现无线数据传输。采用点对多点半双工通信机制,设计一个简单有效的通信协议,实现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传送。最简单的多机通信方式就是使用串行通信,所以使用单片机串行口配合nRF401芯片,就可以实现简单有效的点对多点通信。其工作原理图如图3-3-1所示 图3-3-1 无线通信原理图 常用的点对多点通信方式有星状和链状两种。 如图.3-3-2系统由一台中央监控设备CMS (Central Monitoring System)和多台远程终端设备MRTU(Multiple Remote Termial Unit)构成点对多点多任务无线通信系统。在中央监控设备CMS 与远程终端RTU(Remote Termial Unit)之间用多台中转设备Tran作为中转站,以便起到暂存数据和延伸距离的作用。中转站之间,以单向通信方式进行传递数据。 如图 3-3--3系统由一台中央监控设备CMS和多台远程终端设备MRTU构成点对多点多任务无线通信系统。在中央监控设备CMS 与每一台远程终端RTU(Remote Termial Unit)都以双向通信方式进行传递数据。特别适用于数据量大,对时间要求较高的场合。 所以采用星状点对多点通信方式,以一台主机为中心,多台分机各自独立的方法,即使其中一台分机不能正常工作,也不会影响其它分机,不像链状点对多

红外无线通信装置(非常详细的原理)

西南科技大学 自动化专业方向设计报告 设计名称:红外光通信装置 姓名:杨 * * 学号: 2 0 1 0 5 7 8 9 班级:自动 1 0 0 4 班 指导教师:武丽 起止日期: 2013年10月15日--11月9日 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

方向设计任务书 学生班级:自动1004 学生姓名:杨* * 学号:20105789 设计名称:红外光通信装置 起止日期:2013年10月15日---11月9日指导教师:武丽 方向设计学生日志

红外光通信装置 摘要:基于2013年电子设计大赛红外光通信装置题目的要求,设计了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红 外光无线扩音装置。该装置由音频放大滤波电路,SPWM音频信号比较调制器,红外载波信号发生器,红外接收器,功率放大电路,LC低通滤波等模块构成。由模拟电路搭建的红外光通信信道传送经过处理的连续的音频信号,并由后级电路还原传送出来的音频信号,让喇叭发出原始音频信号。该系统能够完整的将频率范围为300Hz-8KHz的音频信号通过红外光传送4m以 外并接收还原。 关键词:红外光通信;音频传送;SPWM载波 Design of Infrared Communication Device Abstract:The infrared communication device 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Undergraduate Electronic Design Contest of 2013 , but it has more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 This appliance contains an amplifier , SPWM modulator audio signal comparator , an infrared carrier signal generator , IR receiver , Power amplifier circuit , LC low-pass filter . The analog circuit structures of the infrared light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 continuous audio signal processed by the post-stage circuit to restore the audio signal sent out , so that the original audio signal horn . The system can be a complete frequency range of 300Hz-8KHz audio signals transmitted by infrared light and receive reduction up to 4m , temperature de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display . Keyword: Infrared light transmission ; Audio transmission ; SPWM 0 引言 现在市面上使用较为广泛的无线技术有红外光无线以及无线电技术。无线电技术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声音或其他信号的技术,无线电波是在自由空间(包括空气和真空)传播的射频频段的电磁波,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称为微波,也称为“超高频电磁波”。其特点是:只能进行可视范围内的通信;大气对微波信号的吸收与散射影响较大;主要用于几公里范围内,不适合铺设有线传输介质的情况,而且只能用于点到点的通信,速率也不高,一般为几百Kbps。红外是一种无线通讯方式,可以进行无线数据的传输。自1974年发明以来,得到很普遍的应用,如红外线鼠标,红外线打印机,红外线键盘等等。

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1.简要概述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人类对通信的需求自古以来从未间断过,从古代的烽火台,旌旗,到近代的灯光信号,再到现代的电话,电报,电视以及互联网等,通信的形式与工具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进步,逐渐变得越来越方便与人性化。而在现在的信息时代下的网络则正是集成了通信技术的众多功能,故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网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即,通信系统的发展必将推动网络的优化,网络的优化与发展必将对我们信息时代的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民对多媒体技术以及手机等新科技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必然会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而企业也开始重视客户的使用感受,产品越来越人性化、轻薄化以及高效化。 随着人民对网络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现代通信系统技术也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而光纤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的通信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国的现代通信系统也逐渐向无线通信系统方向发展,并且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宽带 IP 技术在电信接入网技术中的运用、数据通信与数据网在光纤通讯技术中的广泛使用、ISDN 与 ATM 技术在互联网通信技术中的运用等都是我国现代通讯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的现代通信系统中常用到的现代通信技术一般包括多媒体技术,接入网技术,光通信技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蓝牙技术等,其中无线通信技术相对应用还不是特别的宽泛。 其中多媒体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可以实现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编辑,使之可以在计算机用户之间相互交流。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为用户和计算机之间建立的逻辑处理关系,可以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声音和图像的处理技术,常常实现声音、数据和视频三者融合的技术支持。接入网技术作为现代通信网系统的核心能够实现用户与终端设备通讯信息的有效连接。而其中的蓝牙技术则在在无线网络技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作用是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 而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不可限量的。 1.其中无线通信系统无疑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使用者最多的技术。无线通信技 术是对传统通信技术的革新和突破,打破了对传播介质的限制,使使用者可以方 便的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无线通信技术在传播上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兼 容性好,使无线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通信技术和网 络的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完整word版)现代通信技术(试题)[11-30]答案.doc

一 . 写出下列英文缩写的中文含义 DWDM:密集波分复用SDH: 同步数字系列 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LAN: 无线局域网 HFC: 混合光纤 / 同轴电缆网PDH: 准同步数字系列 FR:帧中继NGN: 下一代网络 TCP/IP: 传输控制协议 / 互联协议ATM:异步传送模式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IN:智能网 CDMA:码分多址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 二、名词解释 1.解调 : 从已调信号中恢复出原调制信号的过程。 2.扩频 : 扩展频谱通信(简称扩频通信)技术是一种信息传输方式,其信号所占有的 频带宽度远大于所传信息必需的最小带宽;频带的扩展是通过一个独立的码序列来完成,并 用编码及调制的方法来实现的,与所传信息数据无关;在接收端则用同样的码进行相关同步 接收、解扩及恢复所传信息数据。 3.信息:消息中的有效内容,其含量用信息量衡量。或以适合于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的知识或消息 4.复用:多个用户同时使用同一信道进行通信而不互相干扰。 5.蓝牙技术:蓝牙( Blue Tooth )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实现语音和数据无 线传输的全球开放性标准。其使用跳频(FH/ SS)、时分多址( TDMA)和码分多址( CDMA)等先进技术,在小范围内建立多种通信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 6.调制:调制是将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某个载频频带再进行传输的方式。 7.基带:基带是由消息转换而来的原始信号所固有的频带。 8.接入网:由核心网和用户驻地网之间的所有实施设备与线路组成,是为传送电信业 务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可经维护管理( Q3)由电信管理网进行配置和管理,主要接口包括:用户网络接口( UNI)、业务节点接口( SNI)和维护管理接口( Q3)。 三、简答题 1.简述多普勒频移 移动台(如超高速列车、超音速飞机等)的运动达到一定速度是,固定点接收到的载 波频率将随运动速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频移,即产生多普勒效应。 2.简述信道编码的概念

无线通信技术简介和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简介和应用 作者:xx 班级:电信工二班姓名xx:学号:201100120xxx (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关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概述,无线通信的几种技术以及无线通信的几种应用。通过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简单的介绍来初步了解无线通信技术。 关键词:无线通信,调制技术,多址技术,编码技术,WLAN技术,蓝牙技术 1 引言 无线电通信是电子学的最早应用之一,也是电子学的最新应用之一,在这领域中每天都有新的进展,如今在信息通信领域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电通信技术,我们的生活也逐渐离不开无线通信。从最早的克拉克1945年在“无线世界”中发表文章建议利用静止卫星实现世界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到二战后美国政府开通的民用波段无线电台系统,再到蜂窝电话的发明,直至今天2G蜂窝网络,3G无线网络已离不开我们的生活,无线通信都在飞速发展着,本文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简单的介绍几种常用的无线通信系统和技术及它们的应用领域。 2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1)定义 无线通信(wireless communication)是指利用无线电波进行通信,术语“无线”一般指非广播通信,即使用便捷的通信设备的个人之间的通信。无线通信可用来传输电报,电话,传真,图像,数据和广播电视等通信业务,与有线通信相比,不需要架设传输线路,不受通信的距离限制,机动性能好,建立迅速等等。[1] (2)发展历史 1865年,英国人麦克斯韦尔成功的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 1886年到1888年间,德国人赫兹通过实验验证了麦克斯韦尔的理论; 1899年,马可尼操纵发送跨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信号,1901年发送了跨大西洋的信号;1899年,特斯拉演示了不用导线传送电能的实验,并在美国克罗里达州建设一座发射台,可以清楚的接收到一千里外的信号;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真空三极管,可以对连续波信号进行调制,并可用于语音传输,同年,费森登在马萨诸塞州采用外差法实现历史首次无线电广播; 1909年,马可尼和布劳恩由于“发明无线电报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30年代中叶,出现双工的警用无线电; 1947年,三位科学家发明了晶体管,进一步推动无线通信的发展; 1962年,出现寻呼机; 1979年,世界上第一个蜂窝无线服务系统在日本投入使用;

无线通信原理通俗解读

无线通信原理通俗解读 刚出校门的两个小伙子到了偶部门,皈依了偶门下。嘿嘿,偶也算带了两徒弟。 徒弟A很好学,刚来就满脸天真地问了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师傅,手机之间是怎样通信的啊?” #¥%%%……##%T##@@@@@&&&@ MY GOD!这我要能解释清楚我为啥不去高通、爱立信混啊!想想也罢,咱虽然不懂大道理,皮毛还是懂一点的,就跟徒弟来个通俗版的解释,算引徒弟入门吧。 我:“徒弟,你说这手机是咋实现通信的啊?” 徒弟:“这个。。。。@@%%¥#” 我:“小样,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吧。你家以前有过韶峰电视机吧,傻傻地竖着两根天线,它的电视信号哪里来的呢?” 徒弟:“哦,我明白了,我家就住在县城里,县城最高的山上竖了一个高高的发射塔,电视信号就从那里来的。敢情这手机就是缩水版的电视,基站就是那山寨版的电视发射塔啊” PIA!PIA!PIA!徒弟脑门上挨了偶三戒尺 偶怒道:“啥叫山寨版,偶们的基站比那鸟电视发射台可牛B多了,给你三戒尺!不过你能领悟到两者的共同点,也算孺子可教” 徒弟:“咱单位可真会浪费钱啊,俺们县城就一个电视发射塔,××联通居然有500个基站。师傅,这是为了拉动内需么?” PIA!PIA!PIA!又是三戒尺 偶:“脑子咋这么不开窍呢,光知道相同的地方,这两者有啥不同呢。比如说你的手机不光收到××***给你发的垃圾短信,你也给别人发垃圾短信,比如~师傅我。而电视的话,你只有收西西TV信号的份,可甭想给人家发什么” 徒弟顿悟“电视是单向的,只有收没有发;而手机是双向的,既有收又有发。” “那为什么××TV一个发射塔就够了,而偶们要500个基站呢”偶启发道 “这个~~~~俺还是不知道”徒弟很尴尬 “你不是最爱看抗ri谍战片么,谈谈那里面的电台” “恩,这个我了解。谍战片里也有手机嘛@%%恩,那个叫电台。发报人抱着一个保险箱大小的终端,那玩意功率大啊,信号能从中国传到日本,也不用电池的。没看见敌特抓我们的地下党都是采取分片停电么,停了电要是信号没了,就去那里抓人嘛,可这个与多少个基站有啥关系”徒弟有点疑惑 “呵呵,终端个头越大发射功率就越大啊,电磁波传送距离也就越远啊。电台时代在日本拉根天线就能收到中国的信号,你看~~保险箱就是强大啊!可是咱不是地下党啊,咱出门要打电话不能抱一个保险箱啊,那玩意那么沉,中国移动还不得改名叫‘中国移不动’。后来大哥大不就应运而生么,那玩意~~砖头似的,酷毙了,既能打电话又能拿来拍人后脑勺,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促使了该应用领域规模的无线扩大,使得无线通信技术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1)移动通信技术方面。近几年,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全球移动网络3g状态的发展方面,随着3g网络的发展,其应用的业务平台更加宽广,应用的方向更加众多,已经深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据有关统计表明,截至目前,3g网络已占据了80%的网络用户市场,并且还保持着持续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其在商务市场的运用更加频繁化,这也预示着未来3g移动网络发展的无限潜力。 (2)蓝牙技术的发展。蓝牙技术适用于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是以现代化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通信技术,在其使用过程中,以语音和无线数据为载体实现短距离的无线通信,它的主要服务对象为移动及固定的终端设备,能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数据的传输服务,其传输频段为2.4hgzism,速率为1mbps,最长的传输距离为10m,适用于短距离通信[1]。 (3)无线宽带技术。当前的无线宽带接入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微波宽带接入技术。使用无线微波宽带技术的时候,频段应该在28ghz附近,通过蜂窝式的网络布局,降低了因为传输距离带来的损耗,与此同时,这种布局也减少了无线通信发射的功率,实现了近距离双向数据、图像以及语言的传输。2)卫星接入技术。这种宽带接入技术主要运用于金融行业以及房地产、教育事业等行业领域,通过这种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互联网的高速接入、数据包的快速分发等服务,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深受相关行业领域的青睐。3)红外光通信接入。这种接入技术在运用过程中,传输速度非常高,大概在3mb/s~621mb/ s之间,能够实现数据的高速传播,并且由于红外线工作波段的缘故,其传输的距离可达上百米,并不会对其他的通信系统造成影响,在哦无线信号的发射和接受方面使用的则是光学仪器。4)多点微波接入技术。这种技术一般应用于多项低频波段,仅限于三种波段,分别是5.8ghz、2.5ghz 以及3.5ghz,这就决定了其应用的范围比较小。 (四)超宽带技术。此技术以无线载波为基础,利用无线通信中单位比较小的纳秒级非正弦型波窄,在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运用脉冲的形式进行,其覆盖频谱非常宽,可实现低程序、低功耗下的数据传输,被众多领域广泛采用。 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宽带化方向 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必将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推进,其传输速率将在第二代系统的9.6kbit/s的基础上进行发展革新,继续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高速率,也就是2mbit/s方向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加快捷的数据及图像信息等传输服务。 (二)信息个人化方向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个人化已经成为了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的之一,而移动ip这种技术手段正是推动个人化信息发展的手段和方式,移动ip技术可以在手机上实现各种信息化应用,而当前手机的普及也推动了这一发展的进行,移动智能网技术与ip 技术的完美结合将推动全球个人通信实现快速的发展,信息个人化时代即将到来[2]。 (三)核心网络综合化,接入网络多样化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信息网络结构将向着核心网以及接入网方向转变,会逐步推进和实现网络的分组化和宽带化,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多种业务信息在同一核心网络上的综合传送,方便了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相关信息的需求。 (四)无线通信技术结构的变革化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期末考试题

第一章 1 短距离无线通信的特点 1)无线发射功率在uW到100mW量级 2)通信距离在几厘米到几百米 3)应用场景众多,特别是频率资源稀缺情况 4)使用全向天线和线路板天线 5)不需申请频率资源使用许可证 6)无中心,自组网 7)电池供电 2 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的特点和区别? 频分复用(FDD)同时为用户和基站提供了无线电传输信道,这样可以在发送信号的同时接收到来的信号。在基站中,使用不同的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以对应分离的信道。然而在用户单元中,使用单个天线来传输和接收信号,并使用一种称为双工器的设备来实现同一天线上的信号传输与接收。对于FDD系统,发送和接收的信道频率至少要间隔标称频率的5%,以保证在廉价的制造成本下能够提供具备足够隔离度的双工器 时分复用(TDD)方式即在时间上分享一条信道,将其一部分时间用于从基站向用户发送信息,而其余的时间用于从用户向基站发送信息。如果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远大于终端用户的数据速率,就可以通过存储用户数据然后突发的方式来实现单一信道上的全双工操作。TDD只在数字传输和数字调制时才可以使用,并且对定时很敏感。 3 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蜂窝电话系统为在无线覆盖范围内的、任何地点的用户提供公用电话交换网的无线接入。蜂窝系统能在有限的频带范围中于很大的地理范围内容纳大量用户,它提供了和有线电话系统相当的高通话质量。获得高容量的原因,是由于它将每个基站发射站的覆盖范围限制到称为“小区”的小块地理区域。这样,相距不远的另一个基站里可以使用相同的无线信道。一种称为“切换”的复杂的交换技术,确保了当用户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时不会中断通话。 一个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包括移动台、基站和移动交换中心(MSC)。移动交换中心负责在蜂窝系统中将所有的移动用户连接到公用电话交换网上,有时MSC也称为移动电话交换局(MTSO)。每个移动用户通过无线链路和某一个基站通信,在通话过程中,可能会切换到其他任何一个基站。移动台包括收发器、天线和控制电路,可以安装在机动车辆上或作为便携手机使用。基站包括几个同时处理全双工通信的发射机、接收机以及支持多个发送和接受天线的塔。基站担当者“桥”的功能,将小区中所有的通话通过电话线或微波线路连接到MSC.MSC协调所有基站的操作,并将整个蜂窝系统连接到PSTN上。ss 第二章 1 比较1G、2G、3G的各自传输的特点及其相应的技术。 1G主要用于模拟话音的传输,主要技术有NMT、AMPS、TACS 2G主要用于数字语音和低速率数据(小于64Kbps)的传输,主要的技术有GSM、PDC、D-AMPS 3G主要用于多媒体服务业务的传输,主要技术有WCDMA、CDMA2000、TD-SCDM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