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郢都在何处

楚国郢都在何处

[键入文字]

楚国郢都在何处

都城的出现是区别野蛮社会与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史记·楚世家》在叙述荆楚国家的历史进程肘,明确地指出春秋时楚文王始都郢。桓谭《新论》说:“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新而暮衣蔽”郢都确实曾经繁华一时,可是楚国郢都究竟在哪里,由于文献记载的不详和年代的久远,人们在探寻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汉书·地理志》说江陵(今属湖北)是“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这就是江陵说的主要依据。后来杜预注《左传》说郢郡故城在江职陵北之纪南城。本世纪七十年*古工作者对江陵城北的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挖掘,发表了《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纪南城就是楚国从文王开始,一直到楚顷襄王时的国都。可是随着考古发掘的全面展开,证明纪南城建城的最早年代在春秋战国之际,从出土文物看,其地点也不可能是春称时代的楚国都城。

湖北宜城说最早由石泉在《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初考》一文中提出。其主要根据是《汉书·地理志》中提到宜城是“故鄢”,鄢也曾经是楚国国都,且本世纪六十年代在宜城确实发现了楚皇城遗址。随着传统的江陵纪南城说的动摇,宜城楚皇城说正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近年王廷洽撰《楚国郢都究竟在哪里》和《探寻屈原故乡的新线索》两文,又提出楚文王之郢都应在湖北钟祥的新见。其主要理由是:根据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周密《齐东野语》和《癸辛杂记》、《明一统志》等书记载,钟祥在先秦时代曾经称为郊郢、郢都、郢中、旧郢等,而且三国以后设置的郢州,其治所正在钟祥;钟祥附近有满木山,楚武王伐随,“心荡”而卒于满木下,即在钟祥附近,满木山上有楚武、文二王庙,明清时期还存有春秋时代的大墓数十座,这里应该曾经是楚人活动的中心,或者就是失传的楚国郢都;把钟祥作为郢都还经得起春秋时代三件大事的验证:一是《左传·庄公十九年》记载楚文王十五年(前675)“败黄师于躇陵,还,及湫,有疾”,湫

1

楚国八百年解说词全

楚国八百年解说词全 楚国八百年 更多图片(22张) 《楚国八百年》是由中央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张晓敏执导,央视纪录频道和湖北卫视联合摄制的大型高清人文纪录片。 该纪录片历时近两年的精心策划、艰苦摄制和细致打磨,第一次完整、系统地讲述楚国800年恢弘伟大的历史,其奇谲瑰丽的文物解读楚国辉煌灿烂的文明,其盛衰荣枯的历程揭示历史背后值得深思的规律,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令人叹为观止的楚文明。 中文名:楚国八百年 出品时间:2014年 出品公司: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湖北广播电视台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拍摄地点:湖北 首播时间:2014-02-24 集数:8集 每集长度:48分钟 类型:纪录片 制片人:韩雯,王晓斌,余立军 在线播放平台:CNTV 出品人:胡占凡,尹汉宁 总监制:罗明,王茂亮 监制:刘文,向培凤

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 总导演:张晓敏 导演:崔伊,杨光照,陈思宇,杨小虎 美术指导:张力,张毓雄 总撰稿:张宏杰 历史古文:刘玉堂 摄影:赵发仲,曹晨,朱振营 解说:周志强 文史统筹:杨理胜 鸣谢: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 快速导航 分集剧情分享 剧情简介 楚国八百年 图册 3张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及与当地土著的融合而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脉,其国君为熊氏。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楚国先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楚文化。楚国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甚至是第一把铁剑,都出现在楚国大地。它不仅 是华夏大地上文化最灿烂辉煌的诸侯国,也曾经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峰。 《楚国八百年》宣传片截图 图册 18张

对楚文化的认识

对楚文化的认识 摘要: 楚文化因楚人和楚国而闻名,是周代楚人创建的一种区域性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南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楚文化极大的促进和发展了华夏文化。在与华夏融合的过程中,楚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得楚文化后来居上,引领风骚,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先秦南方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在当时甚至在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楚文化发展地位当代中国 导言 一研究对象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在众多的群星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楚文化。楚文化作为周代区域文化,以华夏文化为主导,融合蛮夷文化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一体的南方文化。事实上,楚文化的首创者楚国人在开始并不是很有影响力的,在西周初期进行分封的时候,楚之先祖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可见楚国在当时只是一个小国,甚至是不为人知,但在短短的时间里,在春秋时期,楚国已经成为了一方霸主,另其他诸侯胆颤。那么楚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本文就是回顾楚文化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作为一个非历史专业的学生选修这门课,我想在学完这门课后至少应该明白楚文化的兴起过程,它是如何走向辉煌的,我想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2.众所周知楚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一个如此有影响力的文化的兴起必将会引起我们的兴趣。 三本文研究框架和方法 (1)本文采用方法如下: 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是实际的抽象与总结,实际是理论的基础与前提,两者互为前提,不可偏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以楚文化的代表实物和参观省博物馆的实践学习和上课老师讲的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理解楚文化。 2. 演绎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学习楚文化不应该孤立的来看待它,而应该把它与中国古代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作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看待楚文化。 (2)本文展开结构如下: (一)楚文化的发展至全胜(包括楚文化的发展阶段,形成原因) (二)楚文化的地位(包括楚文化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它在中国古代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三)楚文化与现在的中国(主要谈中国的现状) (一)楚文化的发展

荆楚文化的八大特点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 1、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2、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3、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

各旅游区域的特色

关东文化、林海雪原旅游区:黑、吉、辽 燕赵文化、京都要地旅游区:京、津、河北 黄河文明、名山胜迹旅游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 吴越文化、水乡园林旅游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荆楚文化、名山大湖旅游区:湖北、湖南、江西 民族风情、岩溶山水旅游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 岭南文化、南国风情旅游区:广东、福建、海南 多元文化、海岛风光旅游区:台湾、香港、澳门 丝路文化、草原风光旅游区: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 藏族文化、雪域高原旅游区:西藏、青海 关东文化、林海雪原旅游区:黑、吉、辽 关东文化旅游区特色的旅游资源:冰雪文化、湿地文化、宗教文化、流人文化、边疆文化。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它的生产结构在明清时期呈现出从农业、渔猎、采集、游牧并存向以农业为主、其他为辅的转变,到清末民初以后,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出关,进一步形成农业生产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结构。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就产生了农家旅游,农家乐等系列旅游资源。 其次,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方面,关东文化区别于中原和关内其他文化的特点表现为:以豪放、旷达、质朴厚重、宽厚包容而绝少排他性为特点的关东人群体性格特征。这也就产生了许多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游、工农业游等,民间剪纸画﹑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和莲花落等等都是关东的特色文化。 这些特色的文化传统对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对于南方的人们北方的冰雪文化旅游更是一个很好吸引效应,还有北方人民特有的豪放、旷达、质朴厚重、宽厚包容的精神及丰富的文化底蕴都对全国游客甚至是全球游客都有很的吸引力。 燕赵文化、京都要地旅游区:京、津、河北 自元朝以来,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就在河北省中心位置。北京是燕赵大地的主体区域之一,并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京都文化。无疑,京都文化是燕赵文化也就是河北文化的一部分。河北其他区域的人虽然在说话口音上与北京人有所差别,但其共性还是主要的。所以,河北大地是孕育京都文化的母体。京都文化是燕赵文化的子文化。这是燕赵文化的特征之一,也是其区域优势之一。 京都文化突起于河北的腹心,由于政治优势,对其周边地区有强大的辐射力,并影响了省内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所以,在河北各地区之间又产生了若干子文化区。河北南北部地区的文化有所不同,东西部地区文化更是有一定差异,表现出了不同地区的地域特性。就语言口音区分,河北省可分为冀西北、冀东、天津、冀中、冀中南、冀南等子文化区。这些区域文化有燕赵文化的共性,又有一定的个性。河北有着文武兼备的文化底蕴,并且还是个文化产业大省 近代中国,就文化产业而言,基本上为戏剧、曲艺、绘画、杂技几大类。可以说,北京的文化产业基本为同属燕赵文化的京都文化及河北文化所占据。 清末及民国,戏剧是当时最大文化产业。河北是有全国影响力的戏剧大省。当时,各种戏剧的戏班进京,都要经过河北冀中地区。这促进了河北戏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昆曲为例,虽然源于江苏昆山,但传入燕赵大地后,形成了以保定高阳为中心的北派昆曲。在此推动下,河北不仅有邯郸的平落,石家庄的丝弦,保定的老调,唐山唐剧等小剧种,而且还产生了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即河北梆子及评剧。河北梆子产生过被誉为“女伶之首”的刘喜奎。评

湖北荆楚文化总览

湖北荆楚文化总览 一、湖北文化总结: 二、湖北文化以荆楚文化为核心,在各个地区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区域文化。按照文化的起源和形式的不同,将湖北的文化总结为以下三大类24种文化流派: ㈠、历史宗教文化 1、炎帝神农文化 炎帝神农文化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的过渡,以神农架林区最具代表。炎帝神农文化是世界旅游文化宝贵资源,代表了人类不懈追求文明与进步的探索精神。 2、春秋楚国文化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在其八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辉煌文明成果。楚文化是湖北文化之根,包含了“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 3、秦汉三国智慧文化 湖北是秦汉时期重要的文化中心,一部《三国演义》也几乎大半部写的是智慧谋略,蜀汉丞相诸葛亮后来还被誉为中国民族智慧的化身,都说明智慧文化在三国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4、武当山道教文化 武当山的道教文化起源于玄武神话之前,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道教仙境福地。 5、黄梅五祖禅宗文化 五祖禅宗文化起源于鄂、赣、皖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境内禅林祖庭众多,禅风兴盛,高僧云集,先后诞生和孕育了中国禅宗的四祖、五祖、六祖三代祖师,是中国禅宗文化的发源地。 6、关公忠义文化 三国名将关羽以“忠义、仁勇、诚信”著称于世,中华关公文化,已经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 7、辛亥首义文化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年多年的帝制时代,开启了中华名族复兴之路。辛亥首义文化蕴涵着振兴中华,敢闯敢拼的民族精神。 8、救国自强文化 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八路军办事处以及将军县红安、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都体现了湖北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是湖北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㈡、区域人文文化 1、长江三峡文化

楚国青铜文化的成就及流变

楚国青铜文化的成就及流变 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青铜器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青铜时代大约经历了1500多年,其间出现两个高峰,一个在殷墟时期,以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留下的青铜器为代表,工艺主要为合范铸造;一个在春秋战国之际,以楚国青铜器为代表,这时新的铸造工艺体系出现,打破了单一方法铸造青铜器的状况。由此,中国青铜文化臻于更辉煌灿烂的境界。 楚国青铜器能够成为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高峰,它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二是具备摄取中原及越人、吴人工艺技术的条件,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致。 铜是先秦重要的战略物资,祭祀少不得青铜礼器,它是政治地位的体现;战争须消耗铜兵,它是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先秦列国的国家大事,一是祭祀,二是打仗。所以红铜生产的多寡,青铜器铸造得好坏,在当时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政治名分的高低与军事实力的强弱。 一种物质文化成就的获得,与它所依赖的资源状况关系紧密。那么,楚国的铜资源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看看楚国如何使自己成为东周时期红铜生产最多,青铜器铸造最好的国家。 西周中后期,楚国控制了鄂地,将长江南岸的铜矿带据为己有,从而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自熊渠以后的楚国国君,从此没有缺铜的忧心,而且还能将红铜慷慨赠予他国。故事见《左传》:公元前642年,郑文公到楚国见楚成王,成王高兴,表示“赐之以金”,“金”金属意,或称“美金”,即好看的金属,相对不好看的铁——“恶金”而言,它是先秦铜的代称。但成王大话一出,很快后悔了,因为“赐金”无疑增强了对方军事实力,就像20世纪冷战时期破坏了战略物资与军事技术禁运的“巴统”条例。于是成王与文公约定:这些铜送给郑国,郑国只能用来铸钟,不能铸兵。也就是说只能发展文化事业,不能扩大军事实力。结果郑文公携金归国,当真铸了三口大钟。据今人推算,当时成王所赐之金当有200多公斤,若做成戈矢,可装备近百辆战车的士卒,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成王后悔也是有道理的。 一则考古材料与《左传》记载相映成趣,它证明楚成王“赠金”予郑国,并非打肿脸充胖子。1993年,山西北赵晋侯墓地出土了“楚公逆编钟”8件一套。楚器何以出自晋墓,殊难考证得确凿,但编钟上68字的铭文却清楚地反映出西周晚期,楚国红铜生产富足及青铜冶铸业发达的若干信息。铭文说:楚王熊鄂为祭祀高祖熊渠,拟铸造编钟,于是为此出巡产铜的鄂地,鄂地土著首领纷纷进贡铜料达“九万钧”,熊鄂将这些铜料铸造了优质编钟“百肆”约800件。铭文所记“九万钧”和“百肆”可能都不是确数,但楚王纳贡数量一定不少,铸造的编钟也一定很多。 楚国铜资源多到什么程度,成语“问鼎中原”有一个侧面的反映。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周疆,不把周天子搁在眼里,竟询问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象征王权,诸侯是不能打听的,若打听则意味着觊觎之心的表露。所以,周室王孙满对庄王的挑衅十分不满,无奈地“正色”道:周朝的气数未尽,天下还是周室的天下,诸侯不能打听鼎的大小轻重。但是庄王不仅问了,而且扬言:楚国折掉兵器上的尖喙,足以铸九鼎。仅将戈上的尖端折下来就可铸九鼎,可见楚国武备的强大,亦可见楚国铜资源的富足。楚国铜多国强,有了傲视列国诸侯,甚至觊觎天子权利的资本。

荆楚文化素材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十大系列: 荆楚文化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荆楚文化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八音齐全的音乐、偃蹇连蜷的舞蹈、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同期的最高水平。 荆楚文化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荆楚文化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荆楚文化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荆楚文化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荆楚文化地方戏曲文化 汉剧角色齐全,长于抒情;楚剧语言质朴,乡土气息浓厚;黄梅采茶戏唱腔丰富,感染力强;荆州花鼓戏,声腔优美雅俗共赏。说唱艺术有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滩小曲、汉川善书等,丰富多彩。 荆楚文化民间艺术文化 宜昌夷陵区的民间版画、安陆的民间漫画、丹江口伍家沟村的民间故事、黄梅县的桃花和木版年画、阳新的布贴、通山的木雕等,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这些地方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荆楚文化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

楚国史 第三章 春秋初期楚国的崛起

第三章春秋初期楚国的崛起 一、春秋初年中原各国形势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周幽王死(周幽王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时,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他又废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bǎo 姒为后,以褒姒生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父申侯联合犬戎和吕、鄫等国,引兵攻镐hào京。幽王兵败,被犬戎杀死于骊lí山下,西周亡。),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由于镐京残破和犬戎的威胁,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在郑武公、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等卫护下,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史称东周。东周包括春秋(公元前770-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221年)两个时期。前者为奴隶制瓦解时期,后者为封建制确立时期。 春秋时期因与孔子所撰《春秋》年代相当,故以此书得名。但有关史籍所记春秋时期的上下年限,与《春秋》年代并不一致。《春秋》一书始自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终至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史记·六国年表》记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记起始年与《史记》同,终点则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为了叙述方便,我们采取流行说法,即把春秋时期定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周王室从此更加衰微,辖地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豫西一隅之地。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名存实亡,王室经济日绌chù,各诸侯国不再朝聘pìn贡奉,周天子不得不转向诸侯“告饥”、“求金”,奴隶制政治、经济已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 与此同时,各地邦国林立,除地处黄河中下游的“虞、夏、商、周之胤”的华夏诸国,仍为当时经济中心之外,地处黄河上游和长江流域众多邦国也日益发展强大起来。所谓夷戎狄蛮的各周边民族在华夏先进经济、文化影响下,

楚国的漆器文化

“买椟还珠”新解 ----楚国的漆器文化 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对楚人有一个重表面的印象,对郑人有一个轻实质的看法,那是来自成语“买椟还珠”的影响。故事说:有一楚人到郑国去出售珍珠,售前,他用名贵的楠木做了一匣子,并用香料熏烤,再用光闪闪的珍珠镶嵌,用漂亮的玫瑰宝石装饰,继而衬托在五光十色的翡翠羽毛上。宝珠盛在瑰丽的匣子里,既有夺目的看相,又有宜人的味道,真可谓美不胜收。不料郑国人看中了匣子,故买了匣子,还给楚人宝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讥讽这位楚人说:“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意思是说:这个楚人善于卖盒子,却不善于做珠宝的交易啊。 如果稍加推敲,便可发现这则故事对盒子外观的描述不够全面,因为珍珠和宝石不可能直接镶嵌、装饰在木质面上,而须一媒介使之固定。根据当时的材料和技术能力,这一粘合剂只能是生漆,而且盒子的整体髹饰,可能属于类似后来的“衬色鈿嵌”或“描漆错鈿”工艺。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一件髹漆彩绘的凤鸟双连杯,其鸟首、腹、翼均有嵌银装饰,根据墓主楚国“第一副总理”之身份,凤鸟双连杯在当时恐怕属于高档商品。可以想象,楚人刻意制作的,以漆色髹饰并镶嵌了红色宝石的楠木盒子,衬之于翡翠羽毛上,该是如何美仑美奂。 假如这个推断没有问题,那么楚人所制之“椟”,从功用的角度,今天称“漆盒”;从工艺的角度,今天统称“木胎漆器”;若按考古学分类,则归之为“漆木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借“买椟还珠”及“秦伯嫁女”的故事,批评“今世之谈士”,往往“以文害用”——不实在,不实际,还很花哨。用今天的话说,即重了包装,轻了内容。2000多年中我们都用这一成语讽刺本末倒置的人,这位楚人就成了搞形式主义的老祖宗。但是,为什么韩非子独独把漆盒髹饰与楚人挂上钩,而不是与齐人、晋人、吴人、越人相联系呢?这个成语用例应该有一深厚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在这个背景上发掘一点楚人正面的东西,譬如楚国漆器工艺成就,或者南方楚人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念的某些信息等等。 中国漆器制造业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一件朱漆碗,是已知中国使用自然生漆的最早例子,续后良渚文化发现漆器;商代墓葬里也发现漆棺彩绘,但棺木已朽,漆皮完好,可见漆的化学稳定性是惊人的。 距今7000千年以来,中国古代漆器的发现不绝如缕,但从未形成高潮,直至战国大为改观。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说:这个时期产量之多,品种之备,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前代,成为中国漆器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期。他根据出土文物还说:楚国是战国时期幅员最大的国家,战国漆器大多出自楚墓,故而漆器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之,中国漆器第一个繁盛期,是由楚国漆器所构成的。 我们曾经说,欲全面了解中国先秦文化,则不能忽视楚文化;欲全面了解中国青铜时代,则不能忽视楚国青铜器。我们还应该说:欲了解中国漆器的发展,则必须了解楚国的漆器。这是历史事实留给今天的结论。 这里所说的漆,又称大漆,因产自中国,又称国漆。具体地讲,漆液由漆树所分泌,收获漆液叫“割漆”,即在漆树上割一豁口,让漆液流入预先置放的容器中。漆树生长以及漆器髹饰,适宜在年平均气温

从近年出土献看早期楚国中心区域

从近年出土文献看早期楚国中心区域 (首发) 笪浩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本文对近年出土的相关文献加以梳理,从中找到与楚国早期中心区域相关的几处地名,并对这些地名的大致方位加以考定,从而匡定早期楚国的中心区域。本文认为,楚国早期居地荆山与沮漳二水即指今湖北西北部的大荆山及沮漳河流域,“京宗”即指今保康聚龙山一带,“夷屯”在今南漳县武安镇界,“鄀” 在今宜城县境。 关键词:出土文献;早期楚国;中心区域 近十年来,随着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执行,一些配合大型的基本建设项目如三峡水库、南水北调、高速公路、铁路、经济开发区等工程的考古工作一直在开展,新的考古材料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较重要的材料,再加上严打盗墓活动收缴的出土文物也不少,拍卖市场的公开化更使一些精品文物见诸于世。但由于这些材料或出土不连续或披露很零散,并未有学者将其进行综合考查。本文对其中的出土文献加以梳理,试图从中寻找楚国早期中心区域的新线索。 在此首先申明,本文所指楚国是指熊绎受成王所封建立的楚国,中心区域主要是指春秋以前楚国早期活动的区域。 一、荆山及沮、漳二水的考察 近年的出土文献中可以找到楚国早期中心区域的相关信息。1994年,河南新蔡葛陵战国中期的一座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1,其中有些简文谈到了楚人早期的居地。如新蔡简甲三11、甲三24:“……昔我先出自颛琐,宅茲沮、章(漳),以徙迁处”。关于宅兹的意思,董珊先生有专论:金文中经常有“宅××”或“宅兹××”的辞例,如晋公盆铭文:“王命唐公,囗宅京师,有晋邦”(《殷周金文

集成》10342,以下凡引此书著录号,都略去书名);何尊:“初迁宅于成周……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 (06014);秦公簋:“鼏(宓)宅禹责(蹟)”(04315);九里墩鼓座:“余以宅东土,至于淮之上”(00429)。文献中也有楚人自言宅的,如《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灵王语:“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在这些铭辞及文献中,“宅”字下所接地点都是讲都邑之所在的范围2。依此解释简文的意思是:楚人的先祖为颛琐之后,选择了在沮、漳二水之间定都。关于楚人先祖,楚简中多有提及,将《望山楚简》3、《包山楚简》4、《新蔡楚简》5等简文中楚人祭祀的祖先名加以归纳应该为老僮、祝融、鬻熊。老僮、祝融为楚之远祖,鬻熊为楚人近祖。老僮之居在隗山,《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郭璞注:“耆童,老童,颛顼之子。”祝融之居在新郑,《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排除以上二位楚先,住居在沮、漳的只能是楚人近祖鬻熊。文献中楚人的活动也多与沮、漳二水有关,《墨子·非攻下》载:“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即熊丽在沮山之间治理国家。《左传》哀公六年记载有关楚王祭祀之事:“楚昭王有疾,卜曰‘河为祟’。王弗祭。大夫请祭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雎、章,楚之望也’”。意思是楚国的祭祀范围在江、汉、沮、漳四水之间。又同年《左传》记昭王因吴师入郢而逃跑的路线:“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新蔡楚简中也提到了楚人祭祀之事,新蔡简甲三268号残简:“囗及江、滩(汉)、(雎、沮)、漳,(遂)至於瀤(淮)。是日就祷楚:老[僮] 、祝[融]……”,说的也是楚人祭祀的地望,与文献相印证。楚人的话语中多次提到沮、漳二水,说明沮、漳二水在楚国人的心目中很神圣,由此推断,楚国的中心区域距沮、漳二水一定很近。荆山也在楚人口中常提,如《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右尹子革追忆先祖语:“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史记·楚世家》也有同样的记载。而在出土文献中,荆山一词也出现了,2008年,清华大学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楚简,其中有一篇《楚居》。其记载方式同于《世本·居篇》,记载了从楚先祖季连至楚肃王时期楚宗族居住过的地方。《楚居》:“季連……先凥(處)于京宗。穴酓(穴熊)遲徙於京宗,爰得妣疠(厉),逆流哉(載)水,氒(厥)狀聶耳,乃妻之,生侸叔、麗季。……至酓狂亦居京宗。至酓繹與屈紃,思(使)鄀嗌卜徙於夷屯(夷陵,即丹阳),爲楩(同“便”)室

楚国简史

楚国简史 楚的先世及楚建国 楚的先世,在传说中,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据说,他是帝颛顼高阳的后裔。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在《离骚》这篇自传式的诗里就自认为是“帝高阳之苗裔”。《大戴礼·五帝德》说,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祗励”。这就不是一个人,而应当是一个神,而且是一个法力很大的神了。 颛顼之族原来在西北黄土高原,后来它的一支迁到了山东沿海,与少皞氏住在相近的地方。夏商和商周之际,颛顼之族的支裔大概又继续向江淮流域迁徙。如陈、郑建国以前,那里也曾有颛顼族的支裔活动过。后来颛顼的族人又向西南方向流动。 颛顼的后裔昆吾氏和彭祖氏,在夏殷时,曾先后为侯伯,他们的身份,似与中原诸侯同,还不一定就是蛮夷。昆吾的弟兄季连,始以芈为姓,是楚的直系祖先。昆吾氏和彭祖氏后来都被夏商所灭。季连之后,也衰微了,史称其“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可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蛮夷化了。 据说,季连这一支最后迁到了丹阳。顾名思义,丹阳就是丹水之阳,位于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丹水与浙水合流,进入汉水上游,与荆山山脉连成一片。当初迁时,这一带尽是高山峻岭、森林荆棘,楚人与土著部落杂居,他们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 当楚鬻熊时,他们看到殷纣王愈来愈加暴虐,西南的落后部落很不满意,因此他便去投靠新兴的周。周在这时一方面服事殷商,一方面却暗暗发展势力。大概这时,许多姬姓姜姓的宗族子孙迁移到了汉水流域。楚鬻熊依附于周,周当然十分欢迎。后来周克商时,西南的许多小国庸、蜀、羌、髳、微、庐、彭、濮等都自动地与周武王会师孟津。其中虽无荆楚的名字,但周原甲骨确有“楚子”,那么楚可能也和八国一样,共同参加了周克商的战争。《史记·楚世家》说:“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丽。”至熊绎之时,周成王已正式封他于楚,“赐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爵名,姓氏,都邑都被规定下来,似已建立了早期国家。楚的国君被称为“楚子”,就是从熊绎开始的。 当周夷王时,王室衰微,诸侯或相伐。楚子熊渠,史称其“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至于鄂。”庸原在川陕巴山渝水之间。据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前歌后舞”,以鼓动士兵勇气。后来不知何时,它已迁徙到今湖北的竹山。鄂也是商周之际的古国,后来迁徙于湖北的鄂城。就地理形势来看,楚已向汉水以北的山丘地带拓土殖民,一直到了南阳盆地。 熊渠不满足于对周的依附,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三个儿子,都在江上楚蛮地区。不久以后,熊渠虽去掉了王号,他独立建国的要求已是很显然的了。此后,楚与周的关系就比过去不同了。 楚与汉阳诸姬 周克商后,周已成为华夏诸侯的共主。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向江汉流域发展。同时,江汉流域一带有许多落后的部落散布着。其中,除姬姓、姜姓外,还有偃、嬴、子、姞、媿姓等,他们大概也是殷周之际迁徙到这里的。楚向江汉流域的发展,使诸姜诸姬受到威胁。周昭王时曾经三次南征,其主要对象就是楚。如新出土的《史墙盘》铭文说:“弘鲁邵王,广纰荆楚”,邵王就是昭王,纰就是讨伐的意思。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更为详细。第一次南征是在昭王五十六年。他渡过汉水,遇到大咒,昭王无法前进,便只好退师。《纪年》记载第二次南征时“天大曀(阴暗),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大概也因天气恶劣,路途受阻,六师死伤不少,又只好回师。最后一次在昭王末年,结果是昭王死在汉水中。这时,北方的游牧部落猃狁也很活跃,因而使南方

中国古代以楚国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的区域性文化西周成王

sdgsdgs成都分行东风浩荡合法规和法规和土壤突然图腾 楚文化 中国古代以楚国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的区域性文化。西周成王封楚子熊绎于丹阳,春秋初楚文王始都于郢,开始在江汉地区发展。至春秋晚期,楚国兼并了申、息、邓等四五十个小国,成为南方最强大的诸侯国。在江汉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及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楚文化逐步形成。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代文化的重要基础及来源之一,曾对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西南、东南地区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从文化内涵来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河南淅川下寺楚国令尹子庚墓随葬青铜列鼎7件,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随葬青铜列鼎9件,说明楚国大贵族遵从周代的礼制。但楚文化又有鲜明的地方特点:①楚国冶铁业发达。从考古发现看,楚国的铁农具、铁兵器出土数量最多,发展水平最高。如湖南长沙杨家山楚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铁剑,已是含碳0.5%的中碳钢。②楚国的青铜冶铸业发达。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青铜禁,是已发现时代最早的失蜡法铸件。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据研究曾冶炼出8万~12万吨铜,可见当时青铜冶铸业的规模。同时楚国青铜器地方特点鲜明,如侈耳浅腹 平底的鼎、风格清秀的瘦高足鼎及球形敦等形制特殊;青铜器的纹饰繁缛细腻,附饰十分发达。③楚国的陶器亦有特色,如小口罐形高柱足绳纹鬲即被称为楚式鬲。④楚文化丝织业发达。如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罗、纱、绢、锦、绣、绦等大量的丝织品,质地精良,色彩绚丽,被称为丝绸宝库。⑤楚国漆器工艺发达。既有耳杯、几、奁等生活用器,又有镇墓兽等楚地特有的随葬品。此外,楚国地区还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及发达的巫风和乐舞等精神文化 楚文化的发展阶段 楚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按楚文化不同时期的特点,可把楚文化划分为滥觞期、勃兴期、鼎盛期和转变期4个阶段。 楚人建国丹阳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滥觞期。在这一时期,楚国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在兼采华夏文化和蛮夷文化之长的基础上,开始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总的来说,此时的楚文化与华夏文化尚没有明显而重大的区别,尤其是陶器、青铜器等物质文化方面,但楚文化又毕竟显示出了一些自己的特性。崇火崇凤好巫、开拓进取、不拘礼法、爱标新立异等特点为后来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是楚文化的勃兴期。这个时期,楚文化开始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表现在各个方面。从社会形态上看,农奴制布满了楚国各个县邑,奴隶制相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民族政策上,楚人把自己定位于夷夏之间,实行抚夷属夏的国策。对于所灭之国,楚人的作法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而不以俘掠奴隶为好。从官制上看,楚官多称尹,从中央到地方,少有例外;从行政建制上,楚国首创县制,后为各国效仿;在兵制上,称谓、建制也与中原多异。这些大的文化背景已经充分昭示了楚文化的个性与气魄,楚文化也由此成熟起来。 楚民族风俗独树一帜。楚人尚赤,建筑服饰器物均以赤为贵。各地楚墓出土的黑底朱彩漆器就是例证。楚人尚东,生之坐向、死之墓向均以东为荣;与周人的面南背北、头北脚南. 迥然不同。楚人尚左,也与周俗尚右不同。楚人念祖、爱国、忠君比之周人更为突出,他们习惯于用原有地名命名新地,丹阳、郢数次迁移不改其名就是为了缅怀先祖。楚人由于历尽艰辛而建

楚国遗址游记

古楚国遗址游记 陈贞奇 游览楚国古都,已经过去几天了,那城廓周围遍野的草丛,始终在眼前飘飘荡荡,诉说着楚国的八百年辉煌而又沧桑的历史…… 一、关于楚国纪南古城遗址: 楚纪南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遗址,距现荆州市北约五公里左右,慕名而来寻访,路边可看到一九六一年郭沫若的题字标记碑,孤零零地坐落在一隅,仍在经历着今天的风风雨雨,远处依稀可见,那横亘纤陌沃野之上壮阔的古楚国城垣轮廓,彰显昔日古都的泱泱风采。据史书资料可知,从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迁都郢(纪南城)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取克郢都,前后共411年中,楚国共有二十代国王在此纪南古城建都。在此期间,楚国还先后统一了近五十个小国,势力极大,全盛的时候,楚国

的领域北至黄河(吞并了古莒国,现山东省莒县一带),东至海滨,西至云南,南至湖南南部,纪南城也成为楚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当时南方的第一大都会。 现根据考古专家认定,纪南城址规模宏大,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5.5公里,有的地段现在还存有高达6.7米的城墙遗迹,都是由夯土筑成的,十分坚固。城的四周开辟有七座城门,已发掘的西垣北段城门有三个门道,两侧还有类似门房的建筑遗迹。南垣及北垣的古河道出口处,是两座水门。但对我们来说,眼前只能目睹到草木葳蕤的原野了。

二、关于楚国的国名由来: 探究古楚国遗址,不了解楚国国名的由来,应该说一种缺憾。对于古楚国国名的由来,历史上一直是众说纷纭。一说,荆山而得名,根据《春秋释例》“楚之熊绎始封于楚,僻在荆山”,即楚国在周朝初期被封在荆山一带,而楚人居住地当时生长着许多荆条,古时荆条又称作“楚”,又说,楚人南迁建国跋涉在灌木丛中,即“楚”字象形, 后楚人以楚冠以国名。现多数史学家认可楚国封于荆山得名此说。

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重心的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

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重心的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 一.人才分布与中国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 (一)历代进士的分布变迁 1.唐代进士较多的省区是河南(184人)、河北(160)、陕西(149)、江苏(115)、福建(56)、浙江(50)、江西(35),进士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 2.北宋进士人数较多的地区分别是河南(196人)、福建(138人)、浙江(112)、江苏(104)、山东(99)、江西(91)、河北(88)、四川(84)、安徽(53)、陕西(49),总体上看南方地区的进士数开始上升,已经超过北方,但是河南作为政治中心仍是进士分布最多的地区。 3.北宋时期,南方籍的状元为44名,占全国39%;北方籍的为68,占61%。总体上讲,北方的文化教育比南方发达。 到了南宋时期,浙江(160)、福建(99)、江西(89)、四川(53)、安徽(26)成为进士分布最多的地区。南方出了74名状元,而北方的辽、金共出了20名。表明南宋是我国文化重心东移南迁的一个转折时期。 4.元代进士最多的地区是浙江(72)、江西(68)、河北(51)、河南(49)、山西(40)、山东(33)、江苏(26)、福建(21)、湖南(19)、湖北(18),北方地区进士比例有明显回升,南北人才的分布区域差异不太明显。 5.明代进士最多的地区是浙江、江苏地区,浙江为文化教育核心区,江苏则成为文化教育次核心区。 6.清代以江苏为主,浙江为次,但中心仍在江浙地区。 (二)历代文学家的分布变迁 1.两汉时期的文学家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齐鲁地区、关中地区,东南地区由于少儒学而多文学,故沛国、会稽一带仍有较多的文学家分布。 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的格局与两汉差别不大。 2.东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的南北比例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是北方的文学家多于南方。但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了160个文学家,而南方地区出了386个文学家,南北比例发生了变化。 3.隋唐时期中国北方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恢复,相应北方地区的文化也有恢复。此时,南方有文学家285人,北方有414人,南北比例为 4.1: 5.9. 4.宋辽金时期,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中国文化教育中心随之南移。文学家的南北比例差距拉大。 辽北宋时期南方出了226个文学家,而北方仅159人。金南宋时期,南方为505人,北方为189人。南北差距更是拉大。 5.元代文学家497人,其中南方336人,北方161人,南方文学家仍然占多数。 6.明代1340个文学家,南方1165人,北方仅175人,南北比例为8.7:1.3,南北比例达到历史时期最大差。 当时整个北方的文学家还没有苏州府所出的文学家多。 7.清代籍贯可考的文学家1740人,其中南方1479人,北方只有261人,南北比率为8.5:1.5,略比明代缩小,但南北比率仍然悬殊。 (三)综合人才的分布变迁 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在传统社会里所起的作用更加宏大。 用二十四史列传人物来分析人才的地理分布,对综合分析人才分布有价值。 1.西汉人才分布最密集的是齐鲁梁宋地区、关中地区、成都平原地区、东南地区。

汉墓的区域性研究

本科期中论文题目:汉墓的区域性研究 学生姓名李晓杨 学号2009102069 院系文化遗产学院 专业考古学 年级2009级

汉墓的区域性研究 内容摘要:对某种考古遗迹进行区域分析有利于从横向了解这种遗迹的发 展过程,以至于了解整个社会的不同区域的社会文化氛围和这一地区文化对全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为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朝代,对汉代墓葬进行区域分析研究有利于分析汉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发展特点。本文通过对汉代墓葬的区域性研究来探讨汉代的社会文化发展。 关键词:汉墓汉墓分区汉代文化 自苏秉琦先生在1975年发表《关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问题》一文中,将中国划分为六区,分别是陕豫晋邻地区、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及邻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已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1】。中国在考古学研究中就越来越重视了考古学的区域研究,也总会对考古文化进行分区研究。而且对于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分区也在此基础上日渐完善,也因不同类型的考古学文化而有不同的分区,尤其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 就秦汉文化分区而言,在考古学上的大约分为关中和广义的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长城沿线和北方草原地带、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岭南的珠江流域、川黔点高原地区、甘青地区、新疆地区九个地区【2】。秦的历史是短暂的,在考古学上表现的不是绝对的明显,因此就汉代墓葬说,其分区应该是在这九个区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的。而汉代墓葬的区域性研究也大致应从这九个区域入手 能够进行汉墓区域性性研究的基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一、从墓葬本身的重要性讲,在《荀子·礼论》中就有“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3】的记

楚国曾是世界第一大国

[键入文字] 楚国曾是世界第一大国 已故著名楚史学者张正明先生曾在笔者主持的一次论证会上感言:楚国在历史曾经是世界第一大国,其都城郢都也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无独有偶,学者林河先生在其著述《中国巫傩史》中亦称:在当时,楚国还是东方惟一的一个地域辽阔、人文鼎盛的超级大国。 笔者完全赞同上述二说。在古代南中国的土地上,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在其鼎盛时期,确实是当时疆域最辽阔,物产最丰富,人口最多,军队最强的国家,堪称世界第一大国! 关于鼎盛期的楚国,当年的纵横家苏秦曾作过如此描述: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今山东半岛南部,,,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 今陕西旬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战国策楚》,,。《淮南子兵略训》则赞美: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淮。颖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山高寻云,谷肆无景,地形便利,士卒勇敢。把当年楚国地域的辽阔,经济的富饶,军力的强盛,形容得淋漓尽致。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晋公子重耳落难到楚国的情形。当时楚王曾用很高的礼节待他,楚王问重耳:公子来日归国将何以为报?重耳答道:子女玉帛,楚王应有尽有;鸟羽、皮毛、象牙、犀革等兼出自楚地,那些流散到晋国的,只不过是楚国看不上的一些残余罢了。我还能用什么来回报呢?重耳此言虽属外交辞令,但却客观反映出当时楚国国力鼎盛、富甲中国的实际。 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时,用后来楚昭王的话说是楚之封祖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世纪孔子世家》,,。西周初的楚国只是辟在荆山的弹丸之国,过着筚路蓝缕,以处草莽的古朴生活。这里的荆山,实指荆山与睢山之间,在今湖北保康县南60 公里处。楚人在 1

楚国的文化

荆楚长歌 ——九连墩楚墓出土文物展在祖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一个“荆”字,时间就延长了。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安徽、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发掘了大量的楚人文化遗存,目前科学发掘楚墓的总数已超过10000座,占到东周时期墓葬的70%,楚城址也发掘十几座,为研究楚国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其中墓葬规模宏大,出土文物最多的是2002年发掘的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两座墓葬级别为大夫墓,墓主人身份为夫妇,一共出土文物5333件套。此次展览,由九连墩1、2号楚墓出土文物中的精华部分构成,分别通过青铜器、玉器、漆木器和车马器四个部分,体现战国中后期楚国的文化风貌。 第一单元铸鼎象物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人对沟通人神、祈福家国的青铜礼器极为重视。楚国亦尊周礼,但迥异于中原青铜器的凝重威严,楚式青铜器给人以生动灵巧的视觉效果。典型如升鼎,束腰平底,正是“楚王好细腰”这种楚地特有的审美心理在铜器造型上的反映。优美柔和的弧线与方硬有力的横线搭配,刚柔相济,富于节奏和韵律。 这件铜镬鼎是在该鼎九连墩1号墓出土的,出土时鼎内残有牛骨,应该是一件牛镬。直口、附耳、平底、蹄足。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小环钮;颈腹间各有一周凸弦纹带;颈部和腹上部及耳部饰蟠螭纹,足根部为浮雕兽面纹,是迄今科学发掘楚国贵族墓中最大的一件镬鼎。 鼎为青铜礼器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楚国的鼎与同时期各个诸侯国所用的鼎相比,有富于个性的形态特征,称之为“楚式鼎”。楚式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升鼎”。这类鼎最明显的特征为束腰平底,因其器物自铭“升鼎”得名。升鼎为楚国所独有,一般在高级贵族墓葬中发现,其大小、轻重和数量,标志着权势的大小、地位的高低,有的甚至还代表着王权,为楚国贵族身份的标志。下面我们看到的就是1号墓出土的一组代表性的升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