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及治疗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及治疗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及治疗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AAC)的诊治方法,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系统性分析经外科门诊及急诊收治的经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的20例AAC病人的临床资料,对AA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19例AAC经病史及超声检查获得诊断,并施行手术,手术前诊断符合率95%,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AAC并非罕见。提高对AAC的认识是必要的。

【关键词】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诊断;治疗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是指胆囊有明显的急性炎症而其内无结石存在。临床少见,发病率约占急性胆囊炎的4%~8%。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增高。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相比,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胆囊坏死和穿孔的发生率高,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对20例AAC病人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拟结合文献就其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02年12月—2007年5月,天津市红桥医院对从普外科门诊及急诊收治的20例患者进行了开腹胆囊切除术,占同期急性胆囊炎病人(482例)的4.15%。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

38~79岁,平均60.4岁。病人发病至入院时间10~76h。本组20例病人中表现不同程度的上腹及(或)右上腹胀满不适及疼痛,并有腹部压痛。表现局限性腹膜炎7例,伴恶心呕吐16例。有2例病人仅诉恶心,无腹痛及腹部压痛。所有病人均经B超、CT等检查除外消化道系统其他疾病。

1.2 危险因素 20例病人中合并高血压、冠心病6例,占30%;糖尿病3例,占15%;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同时存在1例;腹部手术史者1例。其余病人无明确相关危险因素存在。

1.3 诊断通过病史怀疑有胆道疾病的可能,对所有病人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或CT检查。超声诊断AAC的依据:胆囊内无结石、胆囊肿大、胆囊壁增厚、胆汁透声差、胆汁淤积,胆囊周围积液,其中以胆囊壁增厚最具有临床价值。

2 结果

本组1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胆囊切除17例,胆囊大部分切除1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1例保守治疗。

3 讨论

AAC较常发生在严重创伤及大手术后,但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发现,AAC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一般外科门诊或急诊病人中也可遇到。本组20例均是从普通外科门诊或急诊收治,我们认为应该引起重视。

AAC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创伤和大手术后发生率相对较高是比较公认的,而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也常见发生,且有逐年增多趋势[1]。目前研究表明,胆囊缺血是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发病机制中的主要因素:胆囊缺血可因程度不同造成胆囊功能失常,胆囊壁水肿增厚,黏膜坏死,乃至胆囊梗死,也可使其黏膜对胆汁中有害物质的易感性增高,同时胆汁中的细菌易在损伤组织中生长繁殖,从而造成继发感染,导致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恶化。具体病因如下:(1)胆囊血运障碍。Warren[2]通过对AAC病人胆囊动脉造影发现,胆囊小血管的阻塞是造成胆囊缺血的重要原因,胆囊缺血可因程度不同造成胆囊功能失常、胆囊壁水肿增厚,黏膜坏死,乃至胆囊梗死。引起胆囊小血管阻塞的原因除休克、严重创伤与感染、多次输血外,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基础血管病亦是造成胆囊小血管阻塞的重要原因。胆囊缺血可使其黏膜对胆汁中有害物质的易感性增高,同时胆汁中的细菌易在损伤组织中生长繁殖,从而造成继发性感染,导致AAC恶化。(2)胆囊排泄障碍。胃切除术后以及术后禁食、使用镇痛剂,腹腔感染均有可能使胆囊排空障碍,致胆汁淤积,胆盐浓度增高,刺激胆囊发生急性炎症。Fornati认为妊娠妇女因体内雌激素、黄体酮水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