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生物学重点

口腔生物学重点
口腔生物学重点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

1. 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pl)

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 )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

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一物种影响一适者生存一环境变化)

不适者淘汰

2. 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p2)

(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

(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 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p2)

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

a.温度

一般细菌可在-5 C ~55 C 环境中生存

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士

60o 嗜冷菌< 25 C 嗜热

菌> 45 C 嗜温菌25 ~ 37 C b .氧张力

绝对需氧菌 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

facultative an aerobes

绝对厌氧菌 Obligate an aerobes 耐氧厌氧菌

aerotolera nt an aerobes

微嗜氧菌 microaerophiles

d . 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 值

口腔pH 以唾液为代表5.0~8.0

e .营养物质的利用

唾液 龈沟液 血素(hemi n )

牙龈卟啉菌生长

酶类 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

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 抗体 唾液中主要为sl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 蛋白质 糖蛋白 粘蛋白 富脯蛋白 富酪蛋白 过氧化物酶 乳铁 蛋白 溶菌酶

(唾液功能:润滑 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 软组织修复

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

细菌因素

a . 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

a

.

b (三)

1. 粘附(attachment)

2. 细菌间作用聚集 ( aggregation ) 共聚集 ( co-

aggregation )

b.细菌间作用

(四)宿主可控制因素

饮食习惯:糖消耗频率、量、消耗方式口腔卫生:机械去除及自身口

腔卫生

4. 与口腔疾病相关的两种主要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

口腔菌属: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口腔球菌属

(Stomatococcus)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奈瑟球菌属(Neisseria) 韦荣球

菌属(Veillonella)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 和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

优杆菌属(Eubacterium) 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

举例:

变形链球菌群

(1)生物学特性:直径0.6?1.0卩m G球菌,链状排列,属微

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人类口腔为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

(2)致病性:A、胞壁表面物质利于细菌粘附;B、菌群产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C菌群产酸可使釉质脱矿。因此认为是主要致龋菌。

血链球菌:

(1)生物学特性:直径0.8?1.2卩m球形G球菌,呈长链状排列,多为a溶血型,能产生过氧化氢

(2)致病性:取初定植在牙菌斑中先锋菌,能利用蔗糖合成胞外多糖,对细菌生态连续起重要作用。

第二章口腔生物化学(4T)

1?唾液的诊断作用(简述)。(p54)

A.1-诊断口腔疾病:复发性腮腺炎、龋病、牙周病

2- 全身性疾病:Sjogren、糖尿病、乙肝、甲肝、HIV、口腔癌、细菌性阴道病、乳腺癌

3- 药物监测:酒精、咖啡因、苯丙胺、鸦片类

4- 测定激素水平:类固醇激素分析

5- 体内环境毒物:汞、铅中毒

2?试述菌斑一牙面矿物质转换与PH的关系。(p69)

(菌斑与牙面间矿物质转换是在菌斑液中进行的

菌斑矿物质高于唾液

1 、菌斑是一种离子屏障,阻挡离子扩散

2 、菌斑中矿物质与蛋白质结合

3 、菌斑细菌可结合一些离子

4 、菌斑中矿物质多以磷酸盐形式存在

如:羟磷灰石、氟磷灰石,PH 值可调节磷酸盐存在形式)

A. 菌斑pH与龋病

ph 降低——》牙釉质溶解上升

ph 上升——》牙釉质溶解下降

――在菌斑釉质界面,随着PH的变化不断进行磷灰石溶解,再沉积, 女口:长期的PH值低状态,即长期受到酸的攻击,则溶解再沉积不再完全可逆,导致钙、磷流失,最后表层破坏,细菌入侵最后形成龋病。

B. 菌斑pH与牙结石菌斑内磷灰石晶体的溶解性变化可归纳为:

正常一一》稳定

ph降低一一》磷灰石溶解上升

ph上升--- 》磷灰石溶解下降

牙石形成机制尚不清楚,唾液和龈沟液矿物质是菌斑无机物的主要来源,菌斑基质可浓缩唾液的钙磷,在高PH时形成磷酸钙晶体,导致菌斑钙化,形成牙石,分为龈上牙石,龈下牙石。

3. 试述氟对牙齿发育的影响。(p75)

A.氟在生物矿化中的作用(增加晶体结构的稳定性)降低牙釉质的溶解性

增加晶体结构的稳定性改善牙的形态发育

增强釉质晶体的防龋能力促进牙釉质再矿化

影响发育期釉质晶体的矿化

B. 氟对釉质晶体形成影响:

1 、影响基质蛋白的合成、分泌

2、阻碍釉原蛋白的移除

3、干扰釉质晶体矿化

氟本身可加速钙离子向釉质晶体沉积,但过量的氟,使局部釉质晶体出现过度矿化在过度矿化区周围,钙离子显着降低,基质矿化停滞,晶体形态异常。而且过度矿化不可逆转。不能形成正常釉柱,排列方向异常?

4?试述口腔生物化学研究中钙测定方法及原则。(p77)

A.方法:

1. MTB(甲基麝香草酚蓝法)

原理:甲基麝香草酚蓝与钙形成深蓝色甲基麝香草酚蓝钙复合物,可用比色计直接测定(在试剂中加入8-羟基奎宁以去除镁的干扰,同时试剂中加入少量的EDTA作掩蔽剂,消除试验器皿和试剂中的镁污染。

试剂(显色基础液、MTB式剂、反应液、钙标准存储液、钙标准应用液)

测定步骤

5. 葡萄糖代谢的四种途径比较:

第三章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6T)(重点一一基因表达这部分)

1. 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原理是什么?(p104)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PCR )是体外扩增DNA序列的技术。

原理:

DNA的合成是以一股DNA单链为模板,在引物(primer )的存在下,DNA多聚酶沿模板以5'—3'方向延伸引物的过程。

PCR是利用DNA合成的原理,合成两个与靶DNA两侧序列互补的引物,在体外进行靶DNA勺重复合成。PCF扩增包括三个步骤:

1、DNA变性:通过加热使靶DNA双链解离成两条单链。

2、引物与靶DNA退火:降低温度至适当水平,促使两个引物根据碱基互补

的原理分别结合至靶DNA两条链的3'末端。

3、引物延伸: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引物沿着靶DNA 3’末端向5 ' 末端延

伸。

2. 哪些基因突变可引起釉质发育不全和牙本质发育不全?(p109)

釉质发育不全:AME基因。ENAI基因,MMP20 KLK4

牙本质发育不全:DPP与DSP DSPFP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牙本质基质蛋白(DMP1骨涎蛋白(BSP骨钙素多组织非特异性蛋白(PGs OPN)3. 乳光牙本质的致病基因情况(p125)

牙本质发育不全(DGI)

DGI-I :全身广泛的I 型胶原突变

DGI- 传统所指遗传性乳光牙本质

DGI-皿:特殊遗传乳光牙本质

n型牙本质发育不全,为独立发生在牙本质的发育异常,患牙表现为不透明的灰兰色,表层釉质由于缺乏内层牙本质支持,易折断脱落,牙本质也很快磨损,牙冠变短, 髓腔变窄或闭塞,X线显示根管变窄或消失,易发根折或根尖周炎。是染色体4q21附近

DSPF基因突变引起的,这种病变可同时伴有渐进性高频耳聋。

4. 牙本质有机成分中胶原和非胶原蛋白的特点是什么?(p112)牙本质有机物分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