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腹泻
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猪病毒性腹泻(Porcine Viral Diarrhea, PVD)是一种由猪病毒性腹泻病毒(Porc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PVDV)引起的常见猪类传染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等方面对猪病毒性腹泻进行介绍。
一、流行病学猪病毒性腹泻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途径进行传染,包括直接接触感染的猪或其排泄物、通过环境污染的水源、食物等途径传播。
健康的猪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因为它们可能携带病毒而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
孕母猪感染病毒后,胎儿也可能受到感染,导致胎儿畸形、死胎等情况。
猪病毒性腹泻已经成为影响猪类养殖业的一大威胁。
二、临床特征猪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期和慢性期两种类型。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因为脱水和体力过度而死亡。
慢性期表现为猪只生长缓慢,体重下降,毛发干燥、毛色变浅等。
病变主要集中在猪胃肠道上皮细胞,造成吸收障碍和消化不良,临床上常见肠胃症状。
三、鉴别诊断猪病毒性腹泻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在临床方面,需要注意与细菌性、寄生虫性腹泻等疾病进行鉴别,通过病史询问、观察症状和疾病进展情况进行判断。
实验室检测方面,可以通过病毒分离、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方法来确认诊断。
还可以通过组织病理学和病理学检测来辅助诊断。
四、防控措施(一)养殖管理措施:加强养殖场内外环境的卫生管理,减少猪只间的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定期对猪只进行检疫和消毒,严格控制病毒的传播途径。
(二)疫苗预防:目前猪病毒性腹泻病毒已有相应的疫苗,可通过疫苗预防的方式来控制疫情的发生,提高猪只的抗体水平,减轻疾病的发展和传播。
(三)隔离治疗:对确诊的病猪应立即隔离治疗,加强护理和补充营养,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和支持疗法,减少死亡率,防止疫情扩散。
猪常见腹泻性疾病的病因与防治

猪常见腹泻性疾病的病因与防治腹泻是动物中常见的疾病之一,猪也不例外。
猪常见的腹泻性疾病有多种病因,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猪病毒性腹泻病毒性腹泻是猪最常见的腹泻疾病之一,主要由病毒引起,传播途径主要有气雾传播、消化道传播和体液传播等。
常见的病毒有猪瘟病毒、猪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
猪病毒性腹泻的症状主要包括粪便水样化、食欲减退、发热等。
预防病毒性腹泻的关键措施是加强猪舍的消毒,定期进行病毒检测,保证猪只的免疫力。
二、猪细菌性腹泻猪细菌性腹泻主要由细菌引起,包括大肠杆菌、沙门菌、弓形体等。
细菌性腹泻的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泻、肠鸣音增强等。
预防细菌性腹泻的关键是加强猪圈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定期监测猪只的肠道菌群,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治疗药物。
三、猪寄生虫性腹泻猪寄生虫性腹泻主要由寄生虫引起,如猪圆虫、猪睾虫、猪蛔虫等。
寄生虫性腹泻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食欲不振、发育迟缓等。
预防寄生虫性腹泻的关键是做好环境卫生,定期进行驱虫,减少猪只的感染源。
四、猪消化不良性腹泻猪消化不良性腹泻主要由饲料不良引起,如饲料过于粗糙、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等。
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腹胀、消瘦等。
预防消化不良性腹泻的关键是提供优质饲料,合理搭配饲料添加剂,避免应激情况的发生。
猪常见的腹泻性疾病有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和消化不良性腹泻等。
预防这些疾病的关键是加强猪圈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定期进行疫病检测和驱虫,提供优质饲料,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治疗药物。
只有做好疫病防治工作,才能保证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点及治疗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点及治疗措施猪病毒性腹泻病(Porcine Viral Diarrhea,PVD)是一种由猪病毒性腹泻病毒(Porcine Viral Diarrhea Virus,PVDV)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在猪场中较为常见,可导致猪只出现腹泻、体重下降、生长迟缓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及时了解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点及治疗措施对于防控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点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点包括病原学特点、临床症状特点和传染特点。
1. 病原学特点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病原体是PVDV,属于病毒科。
该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污染的饲料、水源传播给健康猪只。
PVDV对环境适应力强,易在猪场中造成传播。
2. 临床症状特点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体温升高、厌食、体重下降、呼吸困难等。
腹泻的猪只粪便呈黄色水样或稀便,甚至带有血丝。
严重的病例可出现肠道出血、粘膜水肿、溃疡和绞痛等症状。
一旦发现猪只出现腹泻和其他临床症状,应及时进行诊断并进行防治措施。
3. 传染特点猪病毒性腹泻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易在猪场内扩散。
潜在感染者是该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患病的猪只可能成为病毒的潜在感染源,并在一定条件下持续释放病毒,造成疾病的传播。
猪场内应加强对健康猪只和患病猪只的隔离管理,以避免疾病的传播。
二、猪病毒性腹泻病的治疗措施针对猪病毒性腹泻病,目前主要采取的治疗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对症治疗和环境消毒等。
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首要措施。
疫苗能够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减轻疾病的临床症状。
疫苗接种应在猪只出生后尽早进行,因为早期接种可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接种效果。
定期加强疫苗的接种是防止猪只感染PVDV的关键。
2.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是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重要治疗措施。
一旦发现猪只出现腹泻、体温升高等症状,应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包括口服蒙脱石、饲喂消化道保护剂,以及适当使用抗生素、抗菌素、抗病毒药物等。
猪病毒性腹泻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猪病毒性腹泻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猪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猪病,主要由猪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病毒性腹泻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会导致猪只出现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
因此,及时了解猪病毒性腹泻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猪只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症状:
1. 腹泻,猪只感染病毒后,常常出现腹泻症状,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严重时甚至带有血丝。
2. 呕吐,感染病毒后的猪只常常会出现呕吐现象,呕吐物多为食物残渣和消化液。
3. 食欲不振,病毒感染会影响猪只的食欲,导致食量减少,甚至拒绝进食。
4. 发热,感染病毒后的猪只常常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升高,精神萎靡。
治疗方法:
1. 饲养环境管理,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饲舍干燥清洁,定期消毒,减少病毒传播。
2. 药物治疗,对于确诊感染病毒的猪只,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症状,促进康复。
3. 营养支持,病毒感染会导致猪只食欲不振,可以适当添加营养液或者高营养饲料,保证猪只的营养需求。
4. 饮水管理,保证猪只的饮水清洁,充足的饮水有助于猪只排出体内毒素,促进康复。
5. 隔离治疗,对于感染病毒的猪只,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猪只。
总之,猪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猪只疾病,及时了解其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猪只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在日常养殖中,我们应该加强饲养环境管理,定期检查猪只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以减少病毒传播,保障猪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猪腹泻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猪腹泻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猪腹泻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其病原体主要为猪病毒性腹泻病毒(PRCV)。
当猪感染病毒后,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腹泻、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
以下是关于猪腹泻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的详细介绍。
临床症状:1. 腹泻:病猪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的稀便,粪便的数量增多,并带有异味。
2. 食欲不振:病猪的食欲明显减退,不愿意进食。
3. 体温升高:病猪的体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4. 体重下降:病猪由于食欲不振,会导致体重明显下降。
5. 毛发呈现蓬乱无光泽,病猪精神不振。
发病原因:1. 病毒感染:猪腹泻病主要由猪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水源等。
2. 不良饲养条件:饲养环境脏乱、通风不良、饮水不洁净等,会增加病毒传播和感染的机会。
3. 免疫力低下:猪养殖过程中,若猪只的免疫力低下,则容易感染病毒。
防治措施:1. 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养殖时注重给猪提供均衡的饲料,确保营养充足;及时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2. 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定期清理饲舍,保持干净卫生的饲养环境;确保饮水设施的清洁,避免病毒通过饮水传播。
3. 隔离病猪:一旦发现有猪出现腹泻症状,应迅速将其隔离,并进行相应的治疗,避免病毒传播给其他猪只。
4. 严格消毒:对饲舍、饲料槽、饮水设施等定期进行彻底消毒,杀死可能存在的病毒。
5. 合理使用药物:病情严重时,可适当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药物抗性产生。
总结:针对猪腹泻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了解疾病的特点和传播途径对于防治非常重要。
养殖者应加强病毒的预防工作,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并严格执行饲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猪只的健康生长。
试论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征及治疗方法

试论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征及治疗方法猪病毒性腹泻病是一种由猪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发热和食欲不振。
以下将详细介绍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征及治疗方法。
1. 腹泻: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征是腹泻,患病的猪会出现水样或泥样的稀便,甚至带有黏液和血迹。
腹泻严重时,猪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丧失严重,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 呕吐:部分患病猪会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中可能含有黏液和血迹。
呕吐会加重猪的脱水和营养摄取的困难。
3. 发热:患病猪体温通常会升高,一般在39-41℃之间。
高热可导致猪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的风险。
4. 食欲不振:患病猪常表现出食欲不振,甚至拒绝进食。
食欲不振会导致猪体内营养摄取不足,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
1. 给予支持性治疗:在猪病毒性腹泻病的早期,可以采取支持性治疗措施,包括给予抗生素、解热药、止泻药和补液等治疗方法。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缓解症状,提高猪的生存率。
2. 加强环境卫生措施:猪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容易通过粪便、呕吐物、尿液等途径传播,加强猪圈的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包括定期消毒、分隔患病猪群和健康猪群、定期更换垫料等。
3. 加强饲养管理:猪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容易通过饮食途径传播,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包括合理配制饲料、保证饮水卫生、控制饲喂量、定期清理饲槽等。
4. 疫苗接种:目前已开发出一些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疫苗,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提高猪体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症状和传播的风险。
疫苗接种应根据疫情和养殖环境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征为腹泻、呕吐、发热和食欲不振。
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治疗、加强环境卫生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和疫苗接种等。
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是关键,提高猪的饲养管理并加强环境卫生可有效降低疫情发生率。
及时诊断和治疗也是控制疫情传播的重要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点及治疗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点及治疗措施猪病毒性腹泻病(Porcine Viral Diarrhea,PVD)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特点是腹泻、呕吐、不适、食欲缺乏等症状。
病毒性腹泻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防止该病毒性腹泻病的传播和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点:1. 腹泻:患病猪出现腹泻是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首要特点,粪便呈黄绿色,质地稀薄,数量增多,严重时可出现血便现象。
2. 呕吐:除了腹泻,患病猪还常常出现呕吐的症状。
这些症状极大地影响了猪的生长和发展。
3. 不适和食欲缺乏:患病猪常常会出现不适感和食欲缺乏的情况,这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治疗措施:1.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猪病毒性腹泻病是一种传染病,因此在养猪场要严格控制病毒的传播,保持养猪场的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2. 用药治疗:在治疗病毒性腹泻病时,可以使用消炎药物和抗病毒药物。
3. 营养支持:患病猪常常出现食欲缺乏的情况,因此可以给予营养支持,以提高猪的免疫力,加快康复速度。
4. 预防疫苗接种: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预防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来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腹泻病的传播。
5. 合理饲养管理:在养猪过程中,合理的饲养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降低猪患病的风险,减少经济损失。
猪病毒性腹泻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猪养殖业的疾病,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预防和治疗猪病毒性腹泻病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良好的饲养环境、用药治疗和预防疫苗接种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传播,减少经济损失,保障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试论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征及治疗方法

试论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征及治疗方法猪病毒性腹泻病(Porcine Viral Diarrhea,PVD)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猪只出现腹泻、发热、食欲不振以及发育迟缓等症状。
这种疾病对猪类养殖业造成了重要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其主要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 腹泻:即大便稀软或水样便。
猪只感染病毒后,肠道黏膜受到破坏,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吸收不足,最终导致腹泻。
2. 发热:感染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猪只常常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达到40℃以上。
3. 食欲不振:猪只在感染病毒后,常常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从而导致体重停滞或下降。
4. 发育迟缓:感染病毒后的小猪,其生长速度明显放缓,发育迟缓,甚至出现体重停滞。
5. 其他症状:感染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猪只还可能出现呕吐、虚弱、呼吸困难等症状。
1. 对症治疗:使用止泻药物,以减轻猪只的腹泻情况,同时给予营养支持,保持体液平衡。
喂食易消化的饲料,补充适当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有助于恢复猪只的食欲和体重。
2. 强化饲养管理:加强猪舍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保持猪只的饮水和饲料的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3. 预防接种:进行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猪只的感染风险。
可以在猪只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进行暴露性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发病率。
猪病毒性腹泻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性疾病,主要特征包括腹泻、发热、食欲不振和发育迟缓等。
针对该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强化饲养管理和预防接种。
由于该病毒的变异性较高,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不稳定,因此建议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提高疗效。
加强疫情监测和管理控制,对猪病毒性腹泻病做好预防工作,对减少疾病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综合性的防制措施
TGE国外疫苗概况
商品化的疫苗 日本浮羽弱毒株
实验室阶段的疫苗:
日本:TO163
匈牙利的CKP弱毒苗
美国TGE-Vae弱毒苗
小空斑疫苗( SP )
异源疫苗:猫的腹膜炎病毒 (FIPV) PRCV(Porcine Respiratory Coronavirus)
1/1 2/2 2/2 3/3 1/1 5/5
6/8
口服
0/5
5/5
7/7
4
11
3
1.0
后海穴
0/11
16
10
×5ml
6/8
口服
0/2 1/4 0/2 1/5
2/2 3/4 2/2 4/5
7/7
5
13
5
1.0
后海穴
0/13
16
10
×5ml
6/8
口服
7/7
0/20 计
20/20
2/25
23/25
100%
2/2
2/2 1/2 0/2
0/2
0/2 2/2 2/2
2/2
2/2 0/2 0/2
前西德的BI-300弱毒苗
前东德的Rims弱毒苗
杆状病毒重组疫苗(美国)
国内在免疫方面研究概况
1.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 (1985年)
2.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1991年)
3.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 灭活苗(1995年) 4.TGE和PED二联弱毒疫苗(1996~2003年)
猪传染性胃肠炎:
我国猪腹泻病的概况与防治对策
腹 泻 的 病 因
传染 性因 素引 起腹 泻
病毒:TGEV、PEDV、RV、 PPV 、PrV、SF等 细菌:Ecoli、沙门氏菌 寄生虫:球虫 其他病原微生物:蛇型螺旋体
பைடு நூலகம்
营养性腹泻 非传染 性因素 腹泻 应激因素 环境因素
其他原因
病毒性腹泻症的危害
1、主要危害10日龄以内的仔 猪,引起死亡,死亡率可高达 100%。
农业部颁发的新兽药证书
TGE、PED二联灭活疫苗的销售范围
科技部颁发的国家重点推广项目证书
TGE、PED二联弱毒冻干苗
主要技术指标:
保护率:主动免疫,TGE可达95.2%,PED可达100% 被动免疫,TGE为96%,PED为100% 免疫期:7个月 保存期:-20℃保存2年 优点:产生免疫的时间短(5~7天) 疫苗的用量减半(2ml) 保护率提高5~10个百分点
仔猪被动免疫抗体消涨规律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 2 3 4 5 6 7 8 抗TGE抗体 抗PED抗体
9
10
仔
猪
周
龄
TGE、PED二联弱毒疫苗
二联活疫苗新兽药证书
猪轮状病毒的免疫预防 猪轮状病毒弱毒疫苗:已试制成轮状 病毒弱毒疫苗,可以在产前15天和产 后7天对母猪进行2次免疫,其所产仔 猪可以通过母乳获得较好的被动免疫。 猪轮转病毒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弱 毒疫苗:母猪产前20天肌肉注射1毫 升。
104 后海穴 6 3
6×1
ml 104 后海穴 6 3
6×1
口 服
0/6
6/6
8/9
7
3
106×1ml
口 服
2/7
5/7
12/13
2
ml 104 后海穴 6 3
6×1
口 服
1/6
5/6
8/9
7
3
106×1ml
口 服
1/7
6/7
12/13
3
ml 104 后海穴 6 3
6×1
口 服
2/9
7/9
6/8
8
TGE、PED二联灭活疫苗
TGE、PED二联灭活苗疫苗的使用方法
被动免疫:母猪产前20~30天,后海穴位注 射4ml。
主动免疫:5~10kg后海穴位注射1ml, 10~25kg,
2ml;25kg以上,4ml。 注意事项: 1对腹泻症病进行鉴别诊断 2注射部位要准
农 业 部 核 发 的 生 产 文 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1985年试制 成功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该疫苗主要用 于妊娠母猪的免疫,可在母猪分娩前20~30天 后海穴位接种,仔猪可通过乳汁的被动免疫而 获得保护。对本病的流行区域或受威胁区域的 仔猪,也可以进行主动免疫,一般在免疫5天 左右可以产生免疫力。
猪流行性腹泻: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1991年研 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个猪流行性腹泻组织灭活 疫苗,使猪流行腹泻预防有了疫苗
C:CPE OF ATTENUATED RV OUS STRAIN
B
轮状病毒电镜照片
穴位筛选试验
在7种穴位筛选试验的基础上(还加了一组肌肉 注射途径),选择了后海穴,因为后海穴位效力试 验效果最佳(见表)。并由于该穴位位于肛门之上 直肠末端的背部,从经络走向(是任脉、督脉、冲 脉三经交汇处),神经、血管分布的解剖位置看都 有利于激活肠道免疫系统,增强肠道的免疫机能。
谢谢大家!
TGE、PED二联灭活苗主动免疫试验
安全试验 试 验 批 次 间 隔 时 间 16 TGE组免疫效力试验 PED组免疫效力试验 仔猪 日龄 剂量 ml 发病 数 剂 量 10
×5ml
仔猪头数
途径
途 径
发病数
保护数
对照组 发病数
剂量
途径
发病 数
保护 数
对照 组发 病数
1
9
3
1.0
后海穴
0/9
TGE 引起的水样腹泻
仔猪呕吐
发病仔猪的食欲下降
对照组食欲正常
传染性胃肠炎水样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胃底出血
小肠病变
TGEV 引 起的肠绒 毛脱落
小肠壁透明 肠绒毛脱落
正常小肠 肠绒毛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PED)
1.病 原:PEDV
2.流行特点:冬春季节
我国的大部分省市和地区均有TGE、PED的发生。 猪轮状病毒:我国血清血调查,阳性率83%,阳性 猪场100%
猪传染性胃肠炎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TGE) 病 原:TGEV
流行特点:冬春季节多发
临床症状:呕吐、腹泻 病理变化:小肠变薄、透明
TGEV 电 镜负染照 片
TGE疫苗穴位筛选试验
安全试验
途径 后海穴 风池穴 足三穴 内庭穴 天枢穴 承浆穴 伏免穴 剂量 0.5ml 0.5ml 0.5ml 0.5ml 0.5ml 0.5ml 0.5ml 发病数 0/3 0/3 0/5 0/5 0/5 0/5 0/5 7 7 7 7 7 7 7
间隔天数
免疫试验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3/3 2/2 4/5 3/5 3/5 0/5 3/5
猪轮状病毒的免疫预防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猪轮转病毒与猪 传染性胃肠炎二联弱毒疫苗:母猪产前20 天肌肉注射1毫升。 猪轮状病毒弱毒疫苗:我国已试制成轮状 病毒弱毒疫苗,可以在产前15天和产后7天 对母猪进行2次免疫,其所产仔猪可以通过 母乳获得较好的被动免疫。
控制腹泻病的薄弱环节
1缺少快速准确方便的诊断方法 2现地对腹泻病的重视程度不同 3对新病原的研究不够 4疫苗的使用密度不够 5腹泻病的鉴别诊断
日龄
20日
4ml
7
0/3
3/3
0/4
4/4
5/5
4周
5周 6周
4ml
4ml 4ml
4
4 4
0/2
0/2 0/2
2/2
2/2 2/2
0/2
0/2 0/2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7周
8周 9周 10周
4ml
4ml 4ml 4ml
4
4 4 4
0/2
0/2 1/2 2/2
TGE、PED二联灭活疫苗
1、基本特点 保护率:85%以上
免疫期:母猪为1产,其他猪只为6个月
产生免疫的时间:14天 2、使用方法:后海穴位注射。 3、推广情况:除西藏与台湾省外,其他省均使用过该疫苗。 4、规程:于1999年12月通过了规程。
5、新兽药证书
6、获奖:2000年获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流行 特点
临床 症状
病理 变化
冬春多 仔猪及 2~5 月 1~3 日 1~4 月 发,10 10 月底 3 日龄 10~20 多种动 龄,四季 龄,不分 龄发病 日龄内 ~来年 2 以内,死 日龄,死 物均可 均可发 季节与 较多,死 的死亡 月 亡率高 亡率低 发生 生 品种 亡率高 率高 黄色水 粪便稀 乳白色, 水样稀 血样稀 顽固性 呕吐,急 喷射状 样腹泻, 薄水样, 灰白色 便,有纤 粪,粉红 下痢,体 性腹泻, 腹泻,呕 渴感,脱 黄白或 淡黄色 维素样 色或棕 温升高, 脱水 吐,脱水 水,消瘦 黄色 粪便 渗出物 色 败血症 大肠黏 小肠卡 肠壁变 小肠黏 胃底出 小肠充 大肠黏 膜肿 他性炎 薄, 出 膜广泛 血,肠壁 满稀便, 膜充血 胀, 肠 小肠绒 症, 出 血, 充 出血坏 变薄,透 胃底卡 出血,肿 壁肥 毛萎缩 血,充 血,肠淋 死,附灰 明,内容 他性炎 胀,有伪 厚, 溃 血,淋巴 巴结水 黄色伪 物稀薄 症 膜 疡, 败 结水肿 肿 膜 血症
口 服
口 服 口 服 口 服 口 服
0/4
4/4
8/9
10×5ml
10×5ml 10×5ml 10×5ml 10×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