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沉积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血管内皮细胞为覆盖于血管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或多角形的细胞。

它既是感应细胞又是效应细胞,不仅能感知血液中的炎性信号、激素水平、切应力、压力等信息,而且能通过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

研究表明[1~3],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功能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因此,深入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如何评估、保护和修复内皮细胞功能,对改善血管疾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1 血管内皮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征血管内皮细胞绝大多数衬覆于血管内膜表面,极少部分存在于循环血液中,其总数约为1.2×1018,总面积约400m2。

电镜下观察,内皮细胞腔面有稀疏、大小不一的胞质突起,相临细胞间紧密连接,核淡染,核仁大而明显,胞质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和滑面内质网。

成熟的内皮细胞都表达一些相同的表面标志,包括CD34、CD31、KDR和VE钙黏着蛋白等。

2 血管内皮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2.1 屏障功能血管内皮是由不同类型的黏附结构或细胞细胞连接形成的连续的细胞单层,可维持血管内膜光滑,防止血小板和白细胞等黏附及有害物质侵入血管壁,完整的内皮结构还有抗脂质沉积作用。

内皮内表面为血液和组织间物质交换提供了很大的表面积,黏附连接则参与循环细胞血管壁通透性的调节。

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减退或丧失,将导致细胞外水肿的发生。

2.2 调节血管张力内皮细胞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PG)等舒血管物质以及血栓素A2、内皮素(ET)等缩血管物质来调节血管的舒张和收缩。

其中,NO和ET为内皮细胞分泌的两种重要的活性物质,在生理状态下二者之间保持着相对动态平衡,一旦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或内皮功能障碍使之失衡,则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2.3 抗凝促纤溶作用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NO和PGI2,具有舒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血管钙化发生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血管钙化发生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培养计划项目(2022TSYCLJ0001)通信作者:马依彤,E mail:myt xj@163.com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血管钙化发生的研究进展丁姝颖 于子翔 马依彤(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摘要】血管钙化是在衰老、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脏病和糖尿病中普遍存在的病理现象。

线粒体DNA损伤、高磷酸盐浓度和线粒体自噬异常等均可通过改变线粒体功能影响血管钙化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血管钙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探讨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调控血管钙化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血管钙化提供思路。

【关键词】血管钙化;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4 03 014MitochondrialDysfunctionandtheDevelopmentofVascularCalcificationDINGShuying,YUZixiang,MAYitong(HeartCenterof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Urumqi830054,Xinjiang,China)【Abstract】Vascularcalcificationisaprevalentpathologicalphenomenoninsenescence,atherosclerosis,chronickidneydiseaseanddiabetesmellitus.MitochondrialDNAdamage,alterationsinthemitochondrialmicroenvironmentandabnormalmitochondrialautophagycanaffecttheoccurrenceanddevelopmentofvascularcalcificationbyalteringmitochondrialfunction.Theroleofmitochondrialdysfunctionintheprocessofvascularcalcificationhasnotbeenfullyelucidatedyet.Inthispaper,wewillexploretheroleofmitochondrialdysfunctionandrelatedmechanisminregulatingvascularcalcification,andprovidetherapeuticideasforclinicaltreatmentofvascularcalcification.【Keywords】Vascularcalcification;Vascularsmoothmusclecell;Mitochondrialdysfunction 血管钙化是钙、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在血管壁上异位沉积的现象,根据血管钙化发生部位进行分类,动脉钙化可分为内膜钙化和中膜钙化,前者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有关,而动脉中膜钙化常在衰老和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晚期病理变化中观察到[1 2]。

血管内皮细胞对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血管内皮细胞对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1.2.1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和培养:取2509的SD大 鼠1只,断颈处死,无菌条件下剖开胸腔,取胸主动脉2-3厘 米,PBS冲洗清除血细胞。翻转血管,结扎两端,注入lg/ L(O.1%)胶原酶于37℃消化15~20 min。收集消化液,1000 r/min离心10 rain,沉淀用内皮细胞完全培养基重悬,接种于 六孔板(Coming,美国)中,于37℃,5%CO,培养箱中常规 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完全培养液成分:DMEM基础培养液、
剥离培养孔底部悬浮于培养液中,镜下观察可见单层VECs附 着在胶原凝胶底层。然后将VSMCs细胞悬液按l×104/孔密 度沿孔内侧壁轻轻加至浮胶底部,并放入37"(2,5%COz培养 箱,隔天换液一次。加入VSMCs后整个操作过程避免晃动, 防止含有VSMCs的细胞悬液进入浮胶上层。
1.2.4
1材料和方法
RT-PCR椅测结果表明.48h共培养组VSMCs的合成表型相关基因CRBP-l、sm哪b的表达水平显著高干单独培葬组.分别为I
4倍,l 5
倍-72h选到峰值.分别为I 7倍、2I倍.96h开始下降,搀培养组中收缩表!标记物Smoothelfa—B和SM-MHC的基园表达木平在48h、 72h&著低于单拙培养组.96h Sm∞thelin—B却高于单独培养维。单抽培养组上进备g因的变化趋势T变或保持稳定。免癌荧光结果显示 SM—MHC*白表达在共培养组中96h后从下降转为升高(P<0 05)。结论在共培养体系中,血管内皮细胞对缸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作 用表现为先促进向合成型转化,96h后促进向性缩型转化。 !*望i加表型-细胞共培养一血管内皮细胞t血管平滑肌细胞t基目表达
cells,VECs)与平滑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悯节
态和生理特性”。平滑肌细胞所表达的肌球蛋白莆链(smith

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体系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体系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体系研究进展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和血管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cells,VSMC)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维持血管生理功能和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EC-SMC联合培养模型是目前研究这2种细胞间相互影响的最佳方式。

作者对现有的EC-SMC共培养模型及共培养对这2种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为在微观上深入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提供依据,也为建立更接近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EC-SMC体外共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标签: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相互作用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和血管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VSMC)是构成血管壁的主要细胞成分,2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维持血管生理功能和血管壁自身结构稳定的关键,在病理条件下EC和SMC的相互作用同样可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

EC-SMC联合培养模型是目前研究这2种细胞间相互影响的最佳方式,对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机制、血管壁生理及炎症反应等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目前EC-SMC共培养模型和共培养模式下2种细胞的互相影响做一综述,为在微观上深入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提供依据。

1 EC-SMC共培养模型1.1 直接接触的共培养模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尝试建立EC-SMC共培养的方法。

早期研究简单地将EC和SMC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种植在同一体系中,2种细胞能够混合生长,且相邻的EC和SMC之间形成连接[1]。

此模型较为原始,细胞混杂,EC和SMC没有形成生理状态下的结构层次,且2种细胞之间干扰较大。

在此基础之上,Davies等[2]引进了微载体技术,即将2种细胞分别种植于微载体上,然后将微载体混合于同一体系,实验中相邻的微载体上同型或异型细胞间都形成接触连接。

这种方法很好地将2种细胞分离培养,使其能独立存在,从而为单独研究联合培养体系中某一种细胞提供了方便,但仍然不能反映生理状态下细胞的生长结构层次关系。

细丝蛋白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相关性的研究

细丝蛋白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相关性的研究

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细丝蛋白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相关性的研究姓名:朱光明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神经病学指导教师:张微微20060501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AAAGCCGGCTCCAACATGCTGCTGATCGGGGTCCACGGGCCCACCACCCCCTGCG从GAGGTGTCCATGAAGCACGTGGGCAGCCAGCAGTACAACGTCACGTACGTCGTCAAGGAGAGGGGCGAGTACGTGC]’GGCCGTGAAGTGGGGGGAGGAACACATTCCCGGCAGCCCCTTCCACGTGACCGTGCCTTAA22载体构建:22.1SiRNA设计与合成:根据No.AF244365的基因序列设计3条siRNA片段序列(7.1,7-2,7-3,序列见下1,PCR扩增;对于每个选定的siRNA序列,设计合成两条shRNA的DNA模板单链,用水溶解,终浓度1“g,¨l。

7-1:CTCAACCAATGAGACCTCA7.2:AGGCAAOATTGATGcTAAO7-3:TCCGAGll'c"FrCATCAACA模板链包括siRNA的正义链与反义链,中间以9个脱氧核首酸的Loop结构相连,后面接有RNAPolylII聚合酶转录中I}位点,同时模板链两端分别设计BamHI和HindIll酶切位点(见图1、2)。

图1ShRNA的设讣思路12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圈2siRNA载体细胞山表达示意图模板退火:退火两条DNA模板单链,形成shRNA载体插入片,建立20Ijtl反应体系f见下1;DNA模板单链1l“lDNA模板单链21p,l20×SSC1u1H2017Ul总反应体积20M混匀,95。

C加热10min;取出,室温放置1h;使两条单链模板互补;稀释至终浓度10ng/¨l。

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图4空白线性载体的鉴定2.2.3线性化载体DNA回收:●割胶;・加TE补至400p.1;●加等体积酚充分混匀,.20。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因素及机制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因素及机制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因素及机制王智昊;吴扬;王英凯【摘要】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已成为目前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里的热点,VSMC增殖、迁移及凋亡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对VSMC增殖及促增殖因素和机制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1(037)003【总页数】6页(P561-566)【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增殖【作者】王智昊;吴扬;王英凯【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25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血管再狭窄等疾病重要的病理改变,探讨VSMC增殖因素及机制,可为研究冠状动脉硬化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1 血管平滑肌的特点1.1 血管平滑肌组织结构特点及分布血管壁分为内膜、中膜与外膜3层。

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组成;中膜由平滑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外膜为结缔组织。

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分布于人体呼吸道、消化道、血管和泌尿及生殖等系统,通过缩短和产生张力使器官运动和变形,产生持续或紧张性收缩,使器官对所加负荷保持一定的形状。

1.2 VSMC的分型VSMC分收缩表型和合成表型。

收缩表型VSMC胞浆内主要是收缩纤维、游离核糖体及高尔基体,内质网很少,分布于核周区域,主要对机械刺激和化学物质起收缩反应并维持血管壁的张力;合成表型VSMC有少量肌纤维,大量的高尔基体、游离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具有合成功能,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和合成血管活性物质,合成表型的VSMC见于生长和修复过程,2种表型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巨噬细胞极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极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极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①刘理谢燕飞余军(江西中医药大学医学转化中心,南昌 330004)中图分类号R392.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3)10-2115-07[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中粥样斑块的形成与演变直接影响疾病进程。

斑块中纤维帽变薄、脂核区增大、胶原降解酶增多等都会影响斑块稳定性,导致斑块破裂,并进一步形成血栓,最终引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巨噬细胞泡沫化后构成粥样斑块中的重要成分。

近年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不同表型占比影响斑块稳定性。

本文就巨噬细胞表型、巨噬细胞极化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巨噬细胞;极化;斑块稳定性Research progress on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tabilityLIU Li,XIE Yanfei,YU Jun. Center Office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 China[Abstract]Atherosclerosis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n which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directly affect progression of diseas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stability of plaques such as thinning of fibrous cap, enlargement of lipid nucleus and increase of collagenase, which can lead to plaque rupture and formation of thrombus and ultimately lead to a seri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acrophage foam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atheromatous plaques.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proportions of macrophages with different phenotypes affect stability of plaque. This article review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phage phenotypes, polarization and plaque stability and related mechanisms.[Key words]Macrophages;Polarization;Plaque stability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病变表现为部分动脉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增生,逐渐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往往伴随纤维帽变薄、脂质池增大、炎症活动增加、蛋白水解酶含量增加等现象[1]。

氧化应激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氧化应激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氧化应激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的新进展一、概述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也在逐渐上升。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

在众多因素中,氧化应激和炎症被认为是AS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核心环节。

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过多或抗氧化能力下降,导致氧化还原平衡被打破,进而对细胞结构和功能造成损伤。

正常情况下,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的抗氧化酶,如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等,它们能有效清除ROS,维持细胞的氧化还原稳态。

当ROS 生成超出抗氧化酶的清除能力时,就会引发氧化应激,对细胞内的DNA、RNA、蛋白质和脂质等造成过氧化损伤,从而引发细胞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

在A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的影响贯穿始终。

研究表明,从早期的脂纹病变到后期的斑块破裂,氧化应激都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炎症也在A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涉及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参与。

这些炎症细胞和介质不仅参与了AS的形成,还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深入研究氧化应激和炎症在AS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AS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氧化应激和炎症两个方面,探讨它们在AS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理解AS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的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血管内壁的脂质和复合物的积聚,形成斑块,最终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粥 样硬 化 中泡 沫 细 胞 非 常 重 要 的来 源 ,相对 于 巨 噬 细 胞 介 导渗人 血 管 内皮 下 的低 密 度 脂 蛋 白(LDL)发 生 氧
胞 ,其形 成 机 制 仍 需 进 一 步 阐 明。VSMC是 一 种 高 度 化 修饰 ,形 成 氧 化 型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oxLDL)。 巨噬 细
病 死 亡 率 农 村 为 298.42/10 万 ,城 市 为 264.84/10 VSMC表 型转 化 的影 响 ,进 一 步 探 讨 脂 质 负 荷 导 致 动
万 … 。动脉 粥样 硬化 是心 脑血 管疾 病 发生 发展 的最 常 脉粥 样硬 化 的 机 制 。在 本 文 中 ,我们 将 近 些 年来 的 相
之为 表 型转 化 (phenotypic modulation。)。VSMC表 型 转 管平 滑肌 源 性 泡 沫 细 胞 的形 成 机 制 ,寻 找 调 控 VSMC
化是 高血 压 、动 脉 粥样 硬 化 和 血 管 介 入 术 后 再 狭 窄 等 脂 质 代谢 的关 键分 子 并实 施早 期 干 预对 防治 动 脉粥 样
50% 以上 的泡 沫细 胞是 血管 平 滑肌 细胞 (VSMC)来 源 , 事 件 ,在血 管 内皮发 生 损伤 的情 况 于 巨噬 细胞 。J。这 些 结 果 提 示 VSMC也 是 动 脉 胞 通 过 内皮 间 隙 ,在 内膜 下 转 化 为 巨噬 细 胞 。 巨 噬 细
特 异性 的 细胞 类 型 ,在 生 成 血 管 壁 和 维 持 血 管 张力 等 胞 主要 通过 清 道 夫 受 体 吞 噬 大 量 oxLDL,导 致 细 胞 内
方 面发 挥关 键 作用 。尽 管高 度分 化 或成 熟 的 VSMC在 脂 质沉 积 ,形 成 泡 沫 细 胞 。VSMC也 可 以上 调 清 道 夫
实 Toll样受 体 4(TLR4)介导 的炎症 反 应 可 以促 使 酶 A胆 固醇酰 基 转 移 酶 1(ACAT1),诱 导 游 离 胆 固醇
VSMC增 殖 和 迁 移 。 而 炎 症 又 能 够 促 使 脂 质 在 合 成胆 固醇酯 而促进 泡 沫 细胞形 成 _5 J。此外 ,TLR4还
心脑 血管 疾 病 中 VSMC增 殖 和 迁 移 的关 键 性 起 始 步 硬化 有重 要 意义 。
骤 ,是 该 类 疾 病 的 共 同 的 发 病 基 础 。 炎 症 是 诱 发
炎症 可 以促进 VSMC内的脂 质 沉积 而 形成 泡 沫 细
VSMC表 型转 化 的非 常 重 要 的 因素 ,以 往 的研 究 也 证 胞 。TLR4介 导 的炎 症 反 应 通 过 上 调 VSMC内 酰基 辅
· 350 · doi:10.16252/j.cnki.issn1004-0501-2018.03.028
四川医学 2018年 3月第 39卷(第 3期 ) Sichuan Medical Journal2018,Vo1.39,No.3 ,
脂质 沉 积 刺 激 血 管 平滑 肌 细胞 表 型 转 化 的研 究进 展
见 ,也是 最 重要 的病 因 。动脉 粥 样 硬化 是 一个 复 杂 的 , 关研 究进 行综 述 。
多 因素参 与 的慢 性炎 症过 程 。 富含 脂滴 的泡 沫 细胞 在 1 脂 质 沉积 诱导 VSMC 源性 泡沫 细胞 形成
血管 壁 上沉 积 形成 脂 质条 纹 以至 斑块 是 动 脉粥 样硬 化
据《中 国心 血 管病 报 告 2016))统 计 数 据 显 示 心 脑 VSMC中聚积 ,加剧 泡 沫化 ,从 而导 致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的
血 管病 死亡 占城 乡 居 民 总 死 亡 原 因 的 首 位 ,心 脑 血 管 加速 进展 。近 些 年来 ,我们 开始 关 注 脂 质 负 荷 对 于
即 由收缩 表 型转 变成 合成 表 型 ,增 殖 和迁 移 力增 强 ,分 粥样 硬 化 中 比 巨 噬 细 胞 积 聚 更 多 的 胆 固 醇 ,提 示
泌更 多 的细 胞外 基质 和炎 症 因子 ,加速 病 变 的发 展 ,称 VSMC也 是泡 沫细 胞 的主要 来 源 。 因此 深 入研 究 血
正 常生 理条 件 下增 生 和 迁 移 能 力 偏 低 ,但 是 局 部 环 境 受 体促 进脂 质 沉积 ,限制脂 质 外流 ,而促进 VSMC源性
变 化和 多种 因子 刺 激 后 仍 会 影 响 VSMC 的收 缩 状 态 , 泡 沫细胞 的形成 j。有 研 究显 示 VSMC在 人冠 状 动脉
张明 杰 ,曹小 洁 ,王 庆松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 区总医院神 经内科 ,四川 成 都 610083)
【关键词】 脂质负荷;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分子机制 【中图分类 号】 R 543.5;R 743.1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编号 】 1004-0501(2018)03-0350-03
的特 征性 表 现 。既往 普遍 认为 巨噬 细胞 是 泡 沫 细胞 的
泡沫 细胞 是动 脉粥 样硬 化斑 块 内 出现 的特 征 性病
主要来 源 ,研 究报 道众 多 。然 而 ,有研 究 发 现兔 主动 脉 理 细 胞 ,主要来 源 于血 液 单 核 细胞 与血 管 中膜 平 滑 肌
中 晚期 粥 样斑 块 中大 约 45% 的细胞 以及 人 冠状 动脉 中 细胞 。泡 沫细 胞 的形成 是动 脉 粥样 硬 化进 程 中 的早期
【基金 资助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编号 :81701181);成都军 区总医院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计划 (编号 :2016KC01) △ 通信作者 ,E—mail:wangcmgh@hotmail.com
四川 医学 2018年 3月第 39卷 (第 3期) SichuanMedi∞1 Jou ,2018,Vo1.39,No.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