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态修复

合集下载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施工要点与难点解决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施工要点与难点解决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施工要点与难点解决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水质和生态破坏,河流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务之急。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施工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河流的地理、水文、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旨在详细阐述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施工的要点与难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提供参考。

二、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施工要点1. 施工前准备在施工前,要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和数据收集,了解河流的地理、水文、生态等特点。

同时,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2. 植被修复植被修复是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植被的种类选择、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等。

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植被,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保证植被的成活率。

3. 底泥处理底泥是河流污染的重要来源,对底泥进行处理是河流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

可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对底泥进行处理,降低底泥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4. 水体净化水体净化是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任务,可以通过人工湿地、生物膜、曝气等方法对水体进行净化,提高水质。

5. 生态构建生态构建是河流生态修复的核心,主要包括构建河流湿地、岛屿、缓冲带等生态单元,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

三、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施工难点及解决措施1. 难点一:施工过程中的水质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河流水质造成二次污染,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采取科学的水质保护措施,如设立临时排水设施、定期进行水质监测等。

2. 难点二: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难点三:施工过程中的社会影响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可能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与周边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

河流水生态系统的评估与修复

河流水生态系统的评估与修复

河流水生态系统的评估与修复河流作为自然界重要的水域之一,承载着丰富的生态系统。

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进程中,许多河流水生态系统遭受到了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生态系统,评估河流的水质和生态状况是至关重要的。

评估河流水生态系统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是通过监测水质指标来了解河流的污染程度。

常见的水质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和总氮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通过定期监测这些指标,我们可以追踪河流水质变化的趋势,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除了水质指标,评估河流水生态系统还需要考虑到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

通过对河流中各类生物的调查和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平衡。

比如,鱼类在河流中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不仅是食物链的重要一环,也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标志。

通过研究鱼类的种类和数量,我们可以判断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一旦评估出河流水生态系统存在问题,修复工作就至关重要。

修复水生态系统的方法可以分为物理修复和生物修复。

物理修复主要是通过改善河流的结构来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比如,修复河道的形状和梯度,增加水流的流动性,提高氧气的溶解度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善水质,促进底栖生物的繁衍和生长,进而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

另一方面,生物修复主要是通过引入适应性强、能够改善水质的生物群落来修复水生态系统。

常见的生物修复方法包括引入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等。

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阻止水藻的大量繁殖,从而改善水质。

底栖动物和鱼类则可以帮助清除底泥中的有机物,促进水质的净化。

通过结合物理和生物修复方法,可以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除了技术手段,社会参与也是河流水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因素。

在修复工作中,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公民个人等。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力度。

浅论河流生态修复目标及原则

浅论河流生态修复目标及原则

浅论河流生态修复目标及原则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其中河流生态受到了重创。

为了保护优美的河流景观,保障水资源的供给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我们需要进行河流生态修复。

但是这项工作需要结合现实情况,确定明确的河流生态修复目标和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目标1.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水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常常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因此,河流生态修复的首要目标就是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适当的措施降低水体的污染程度,减轻生态系统的负担,并维护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2.促进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社会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涉及到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

因此,河流生态修复的另一个目标就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例如改善水质、提高景观价值、维护生态平衡等等。

3.重建河流自然生态系统河流的许多生态环境都已经被破坏,需要进行重建。

通过合理的生态修复计划和技术手段,可以重建和保护河流自然生态系统,让河流再次成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系统。

河流生态修复原则1.生态优先生态优先原则是指在进行河流生态修复工作时,应该以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为重点,保护环境生态为最高原则。

在修复工程中,应尽可能地还原、重建河流自然环境,避免对环境造成新的伤害。

2.综合治理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生态修复的工作需要综合治理,包括水质控制、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工作。

综合治理需要通过跨部门合作,建立联防联控的机制,同时充分考虑河流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和影响因素。

3.科学技术支撑河流生态修复需要科技的支撑和技术手段的应用。

科技支撑是指根据河流特定的情况和问题,采取适宜的生态修复技术,其中包括了诸如环保设备的升级、河道改建、植被种植等等。

科技支撑可以提高河流生态修复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更好地体现生态优先原则。

4.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公正、透明的原则,相关机构和组织应当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透明度、公正性和可信度。

河堤生态修复报告

河堤生态修复报告

河堤生态修复报告1. 简介本报告概述了一项河堤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和成果。

该项目旨在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恢复和改善受污染和损害的河岸生态系统。

本报告将介绍项目的背景、目标、方法和结果,并讨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2. 背景河堤是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保护河道和周围环境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河堤的生态系统往往遭受破坏和污染。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河流的生态功能,也对周边的人类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修复受损的河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修复和改善河堤生态系统,实现以下目标:•减少水污染:通过增加植物覆盖和建立湿地带,提高水质净化能力,减少水污染。

•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河堤上的植物物种数量和多样性,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防止河堤侵蚀:通过采用适当的固土措施,减少河堤的侵蚀和退化。

•提升河堤景观价值:通过合理设计和布置河堤植被,提升河堤的景观价值,使其成为休闲和游憩的场所。

4. 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主要方法:4.1 植物修复选择适应河堤环境的本地植物种类进行植被恢复,通过适当的种植密度和配置,增加河堤上的植物覆盖,以减少水土流失和侵蚀。

同时,选择一些植物物种具有良好的水质净化能力,以改善水质。

4.2 湿地建设在河堤附近建立湿地带,利用湿地的吸附和净化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质净化效果。

4.3 固土工程针对河堤侵蚀和塌陷问题,采取合适的固土措施,如加固护坡、建立固土墙等,以防止河堤的进一步破坏。

4.4 河堤景观设计在河堤修复过程中,注重景观设计的考量,选择适合河堤环境的植物和布局,提升河堤的美观性和旅游观赏价值。

5.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和实施,该河堤生态修复项目取得了以下成果:•河堤植被恢复良好,覆盖率显著提高,减少了水土流失和侵蚀的风险。

•河水水质明显改善,部分污染物得到了去除,对当地水环境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湿地带的建设有效净化了水质,提高了河道的生态功能。

河道采砂生态修复工程方案

河道采砂生态修复工程方案

河道采砂生态修复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对于河道采砂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河道采砂对于河道生态环境和河流正常的水生生物的生长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进行河道采砂生态修复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项目概况本次河道采砂生态修复工程将针对某某河道进行,该河道位于某某市某某乡,流域面积约为某某平方千米,河道总长度为某某千米,是该市的一条重要的支流。

但由于长期的采砂活动,导致河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生植物减少、水质变差、河床改变等问题突出,因此急需进行生态修复工程。

三、项目目标1. 恢复河道水生植物的生长,提高水生物多样性;2. 改善河道水质,保障河流生态环境的健康;3. 修复河道河床,保持河道的自然状态;4. 提高河道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项目内容1. 植被恢复:在河道两岸开展植被恢复工作,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进行种植,同时种植沿岸植被,提高固沙能力,保护河岸。

2. 河水梳理:对河道进行清淤,清理淤泥,保持河道通畅,改善水流情况,提高水域生物资源的生长繁殖条件。

3. 水生物保护:在修复后的河道适宜区域进行水生物资源保护,加强巡护和管理,保护河流生态环境,保持河流生物多样性。

4. 河床修复:对受损的河床进行修复,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状态,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

五、项目实施步骤1. 前期调研:对河道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研,了解河道采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为后期的修复工作进行准备。

2. 方案设计:根据调研结果,确定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包括植被恢复、河水梳理、水生物保护和河床修复等内容。

3. 施工准备:组织所需的施工队伍和设备,并对施工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和标志,确保施工安全。

4. 工程实施:按照设计方案,对河道进行植被恢复、河水梳理、水生物保护和河床修复等工程实施。

5. 后期监测:对修复后的河道进行监测和评估,了解修复效果,并进行整改和改进。

六、预期效果1. 恢复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水生植物的生长能力,改善水质;2. 提高种植区域的固沙能力,保障河岸的稳定;3. 保护水生物资源,提高水域的生物多样性;4. 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河流治理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治理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治理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我国许多河流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各地开始采用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河流治理工程中的一些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

1. 湿地修复技术湿地作为天然的生态过滤器,具有很强的水质净化能力。

湿地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建设和湿地植物修复两种方式。

人工湿地建设是通过人工手段模拟天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将沉积物和有害物质滞留在湿地中,净化水质。

人工湿地常用的设计包括自然湿地、人工堆肥湿地和人工植物湿地等。

这些人工湿地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实现水质的净化和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植物修复是通过种植湿地植物,利用植物的吸收和净化能力来修复河流生态系统。

常见的湿地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浮床植物修复、湿地植物滤网和湿地植物生态滤池等。

这些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并通过根系微生物的作用将其降解或转化,从而净化水质。

2. 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水生态系统修复是通过恢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实现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常见的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包括湿地复育、岸域植被修复和鱼类种群恢复等。

湿地复育是通过修复湿地的水文条件和生物多样性来恢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

湿地复育主要包括湿地恢复和湿地重建两个方面。

湿地恢复是通过改善湿地的水环境和土壤条件,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重建是通过人工手段重建湿地的生态系统,包括重建湿地植被和人工营建湿地等。

岸域植被修复是通过种植河岸带植物,增加植物根系对水的吸收和土壤固结作用,减缓水土流失和岸滩侵蚀,修复河流岸域生态系统。

岸域植被修复可以有效改善河流的水质,保护河岸,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鱼类种群恢复是通过保护和增加河流中的鱼类数量,促进鱼类的繁殖和生命周期,恢复河流的生态平衡。

鱼类种群恢复包括禁捕禁渔、放流增殖和生境改善三个方面。

禁捕禁渔措施可以保护河流中的鱼类免受过度捕捞的影响。

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

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

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河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水源,还具有调节气候、运输、景观等多种功能。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河流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污染、河道硬化、生态破坏等。

为了改善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城市河流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污染。

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导致河流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出现黑臭现象。

其次,河道硬化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防洪和便于管理,许多城市河流的河岸和河床被硬化,这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了水生生物的栖息和繁衍。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填河造地、过度开发等行为,导致河流的生态空间被压缩,生态功能严重受损。

针对这些问题,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污染源控制技术。

这是解决河流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

对于工业污染源,需要加强监管,严格执行排放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排放。

对于生活污水,要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

同时,推广雨污分流系统,减少雨水对污水管网的冲击。

二是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拆除硬化的河岸和河床,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

可以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如种植植被、设置石笼等,增强河岸的稳定性,同时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在河床修复方面,可以营造多样化的水流环境,如浅滩、深潭等,增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

三是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方式,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同时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

水生动物则可以通过食物链的作用,控制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生长,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是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

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河流的生态流量。

可以通过跨流域调水、中水回用等方式,增加河流的水量,改善河流水质。

同时,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

河流生态修复的案例分享

河流生态修复的案例分享

河流生态修复的案例分享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我国许多河流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对于生物多样性和人民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修复这些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本文将介绍几个成功的河流生态修复案例,并讨论其对我们今后的生态保护工作所带来的启示。

深圳河:水污染治理与湿地修复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深圳河的修复案例。

深圳河是我国湿地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由于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和乱排乱放的行为,导致该河流的水质严重恶化,生态系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对于工业污水的治理,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规排放行为,并对污水排放进行了严格的监测和检测。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深圳河的水质,并促进了沿河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为了修复河流的生态系统,政府在深圳河沿岸建设了大面积的湿地保护区。

湿地具有良好的自净效果,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政府还引入一些湿地植物,如芦苇和菖蒲等,来稳定岸线,抑制泥沙的沉积,并提供栖息地给各种水生生物。

这些努力使得深圳河的生态环境逐渐得到了恢复。

此外,政府还在河畔修建了生态步道,并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这些措施不仅让人们亲近自然,了解河流生态的重要性,也起到了监督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乌鲁木齐河:生态水文调控与植被恢复另一个值得分享的案例是乌鲁木齐河的生态修复。

乌鲁木齐河是新疆的一条重要河流,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这条河流的生态环境也面临严重的挑战。

为了解决乌鲁木齐河流域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政府积极进行了生态水文调控。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水文条件,政府研究出了一套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调配方案,以保证河流的生态供水和水环境的稳定。

同时,政府还进行了植被恢复工作。

在河岸和河流周边种植了大面积的湿地植物和水生植物,如芦苇、红柳等,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体,提供栖息地给各类野生动植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生态修复摘要: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一些符合生态修复理念的规划设计方法在工程建设中被逐步采用。

在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些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效果并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文中结合几个案例,介绍近几年在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和实践方面所取得的部分进展。

关键字:生态修复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界和工程界针对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如何进行补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工程实践。

我国的河流生态修复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按照生态水利工程学理论,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水文条件的改善,二是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董哲仁,2003,2004)。

其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标志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

一些地区结合河流整治和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即与防洪、排水、疏浚、供水、城市景观、水文化、人文历史等工程相结合,开展了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

这类工程既具备特定的水利功能,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需求,以实现水利功能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统一。

本文主要介绍我国近几年在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和实践方面所取得的部分进展。

1.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河流是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载体,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自然河流的连续性不仅包括水文过程的连续性,还包括营养物质输移的连续性、生物群落的连续性和信息流的连续性。

大坝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顺水流方向的非连续化问题,即水文过程和营养物质输移的非连续化。

大坝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坝与水库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在大坝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胁迫。

前者的影响主要造成大坝上下游河流地貌学特征的变化,后者的影响主要造成自然水文周期的人工化。

通过改善水库调度进行筑坝河流的生态修复是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改进水库调度,可以避免和挽回大坝对自然环境的潜在危害,恢复河流已丧失的生态功能或保持自然径流模式。

但改进后的调度不宜显著改变传统水利工程的功能,即减小原有的灌溉、发电和防洪效益。

目前,我国在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技术方面的研究仅处于初步阶段,有很多关键性课题需要结合具体水库工程深入开展研究,概括为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水库下游维持河道基本功能的需水量确定方法;(2)模拟自然水文情势的水库泄流方式;(3)水库泥沙调控及水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4)大坝孔13的合理运用模式及克服温度分层影响的技术;(5)恢复增强水系连通性的调度方法;(6)应对水污染突发事故的水库应急调度预案;(7)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法规体系和协调机制。

2.河道整治工程随着生态水利工程学和河流生态学理念逐步被人们认知和接受,在我国的一些河道工程规划中,强渊自然河道平面形态的保护和修复,遵循宜弯则弯宜宽则宽的原则。

堤防工程建没要兼顾防洪和生态保护,正确处理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尽可能保留河漫滩区域。

岸坡侵蚀防护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如植被护坡、具有良好反滤结构的抛石和空心混凝土块等。

以下结合3个案例说明这些理念和技术的应用情况。

2.1 浙江辛江塘河道整治工程辛江塘河道位于浙江省海宁市,河道全长22.5 km,是海宁市“六横九纵”河道网络框架中西引东泄的主干河道,亦是横贯东西的一条水上运输通道。

辛江塘常水位时水面宽27.0 m,河道总宽度42.5 m。

辛江塘河道为平原河网水系,平时水流流速较缓,且河道通航功能在逐渐消退。

因此,辛江塘河道岸坡侵蚀的主要原因是水位变动区以上部分雨水冲刷引起表层土流失和水位变动区处波浪淘刷造成边坡坍塌。

据初步统计,河道淤积中约60%为边坡崩塌,30%为表层土流失、10%为动植物腐烂物。

2.1.1 工程规划设计在辛江塘的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遵循了5个方面的设计要点:(1)保持河道自然平面形态。

在辛江塘建设中,本着尊重历史、尊重自然的原则,基本保持现有河道平面形态。

拆除阻水建筑物,以满足河道排涝泄洪过水和抗旱引水要求。

河道宜弯则弯,宜宽则宽,并增设河滩和岸边湿地等。

(2)采用多样性断面。

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辛江塘天然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选择。

辛江塘大部分河段可用天然河道断面,在通过主要集镇时采用梯形、矩形断面。

(3)增加水域栖息地多样性。

在治理规划中,保留了一些河边静水区和湿地,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如图1所示。

(4)采用植被进行岸坡侵蚀防护。

通过引入植被,应用生态工程技术措施进行岸坡侵蚀防护是辛江塘河道整治的中心环节之一。

河岸带植被虽对行洪具有一定影响,但它有很多其他功能,这些功能源自于河岸带生态系统内的环境过程,如正常发育的河岸带植被对河道岸坡有一定的加固作用,可以提供遮阴从而降低河流水温,在营养物质循环和水质改善方面也具有重大作用,为野生动物提供多种栖息地环境,并可以增加河道两岸的美学价值。

(5)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

河道植物的选择以辛江塘和邻近河道自然植被的植物种类为主体,如杉类、松类、竹类、桑、栾树、椿类等,它们经过了自然界适者生存、劣者消亡的过程,最能适应河道边生态环境、且病虫害较少。

根据水位变动情况,进行植物分区。

在河道常水位线以下种植水生植物,它的功能主要是净化水质和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按其生态习性混合种植和块状种植相结合。

高杆、蔓延快的植物(如芦苇等)控制种植。

在常水位至洪水位的区域下部以种植湿生植物为主,上部以中生但能短时间耐水淹植物为主。

植物配置种植应群落化,物种问生态位互补,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

种植多年生草本、灌木和乔木树种(如水杉、垂柳、落羽杉、枫杨等)。

洪水位线以上配有占总量50%~60%的常绿树种.以增加河道观赏性。

2.1.2 施工技术草本植物通过种植种子进行培育,乔木则通过移植进行培育,灌木则通过栽种活枝条进行培育,如图2所示。

施工中,将活体枝条(长0.8~1.0 m、直径10~25mm)置于填土土层之间或埋置于开挖沟渠内。

从边坡的底部开始,依次向上进行施工。

用上层开挖的土料对下层进行同填,依次进行。

填土坡和开挖坡的施工程序有所不同,但其原则是一致的。

梢料层安放层面应该稍微倾斜(水平角约10°~30°)。

枝条以与岸线正交的形式安放,并使其顶端朝外,其后端应插入未扰动土20cm左右。

在枝条上部进行回填,并适当压实。

为兼顾岸坡稳定和植物生长,土坡表层压实度应比常规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压实度为95%)适当降低。

借鉴美国陆军工程师团的经验,压实度按照80%一85%控制(Wendi Goldsmith,et a1.2001)。

2.1.3 治理效果工程的后期监测说明,水生植物基本沿河道两侧均衡生长,灌木、树根等降低了暴雨对土层的冲蚀,草皮等对坡面流水也有过滤作用,发挥了一定的水质改善功能。

治理后,水华问题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水体悬浮物减少了约60%,水体透明度提高了20cm。

生物多样性水平明显提高,过去很少出现的一些物种如蛙类、蜻蜓等经常出现,野兔、鸟类等活动频繁。

根据该工程地区其他河道的治理经验,传统景观河道工程(如砌石护岸工程)投资约为124万km,而按照生态修复理念建设的河道工程投资为81.21万元/km,大大节约了工程建设费用。

此外,通过对工程区其他历史治河成果的观察、分析及比较,只进行清淤河道的使用周期大约为lO一2O年。

而清淤与利用生态工程技术进行岸坡防护相结合,能有效稳定河道形态,据初步分析,其生命周期约为35—40年,延长近一倍。

同时,今后的治理工作重点是清淤,从而可以节约工程投资,使河道的治理走上一条良性循环之路。

2.2 北京市北护城河北护城河全长5.96km,起自海淀区新街口豁口暗沟出口,终点为东城区东直门闸,穿越海淀、西城、东城三个区。

1981年因为修建环线地铁,曾进行改造,缩窄了宽度,加建了直立的混凝土岸墙。

20多年来,两侧混凝土岸墙有局部倒塌、裂缝、侵蚀剥落、风化等现象发生。

加之河中有污水排人,造成水质恶化。

在北护城河的改造工程设计中,从生物多样性恢复、自然景观、水文化和防洪等多目标出发,在规划建设范围,把原来单一的断面形式改变为复式断面或缓坡(图5和6),并进行岸坡植被,设置亲水平台和台阶。

目前工程正在施工中。

2.3 北京市转河转河的起点为西直门外的高粱桥,终点为北护城河的起点,全长3.7km。

在1975年到1982年间这一段河道被填埋。

2002年始进行转河整治工程建设,恢复其历史原貌(邓卓智,2004),其工程建设目标除防洪外,主要是改善河道景观,为本地居民提供一个优良的休闲娱乐环境,并发展旅游。

防洪排水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校核。

河道整治要求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并扩大水面,水面宽度为l5~25 113。

为了发展旅游,本河段全线通航。

为此,新建船闸1座、桥梁l3座、码头2座、补水闸1座。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形成历史文化园、生态公园、叠石水景、滨水游廊、亲水家园和绿色航道6个景区。

断面图如图7所示。

转河整治后,生物多样性水平也有所提高,河道内明显可见到鱼、青蛙等生物物种,植被和人文景观也获得了大多数居民的认可。

3.生态修复江西样本4月27日至28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由省科技厅组织、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鄱阳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项目进行验收。

验收专家对鄱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现状赞叹不已,一致认为:该项目将为保护鄱阳湖生态安全、促进鄱阳湖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为中国湖泊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安全提供借鉴。

项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西发展的时代主题,也是山江湖工程当前最主要的目标和任务。

鄱阳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项目,就是山江湖工程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而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这也是科技部对我省科技投入最大的项目。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

保护好这“一湖清水”,对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我国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表示,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湖区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美国的五大湖区、日本的琵琶湖区等,不仅治理成本大、时间长,对湖泊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还不能完全清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