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下第九章电与磁综合测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下第九章电与磁综合测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下第九章电与磁综合测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下第十章信息的传递综合测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07年广州)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不属于电磁波

B.电磁波的波长越短则频率越低

C.可以用电磁波传递信息和能量

D.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不同

2.下列设备工作时所发出的波,不属于电磁波的是()

A.B超检查身体时发出的超声波

B.微波炉加热食物时发出的微波

C.电视发射塔发出的电波

D.互联网光缆中传播的光波

3.电视机遥控器前端有一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它可以发出不同的_________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A.红外线 B.紫外线

C.超声波 D.次声波

4.关于电话机的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话机的原理是振动产生变化的电流

B.电话机的原理是变化的电流产生振动

C.电话机的原理是振动产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再产生振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关于电磁波的传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

B.电磁波的传播会产生反射现象

C.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

D.电磁波只能在地球上传播,不能在宇宙中传播

6.关于听筒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听筒的作用是把声音直接送往收听方的话筒

B.听筒的作用是把强弱变化的电流转化成声音振动

C.听筒的作用是把振动转化为强弱变化的电流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微波炉是一种家用的食品加热炉,它利用了()

A.电流的热效应 B.微波的能量

C.光波的能量 D.红外线的热作用

8.频率为30 MHz的电磁波,它的波长和波速是()

A.波长是30 m,波速是3×108m/s

B.波长是10 m,波速是1×108m/s

C.波长是10 m,波速是3×108m/s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电磁波除了用于通信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微波炉内有很强的电磁波

B.雷达天线能发射和接收电磁波

C.激光唱盘能储存电磁波

D.卫星遥感器能探测地下宝藏

10.(2007年黄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定电话的听筒把声音转化成变化的电流

B.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移动电话是靠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D.用电子邮件可以传输文字、声音文件,但不能传输图像文件

11.以下有关光纤通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光纤是用一种玻璃制成的非常细的玻璃丝

B.光纤由内芯和包层两部分组成,光在这两部分传播的速度相同

C.光纤由内芯和包层两部分组成,光在内芯的传播速度较大

D.光纤由内芯和包层两部分组成,光在内芯传播的速度较小

12.下面关于网络通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子邮件是网络通信的一种形式

B.“上网聊天”是网络通信的一种形式

C.“手机短信”是网络通信的一种形式

D.邮寄挂号是网络通信的一种形式

13.关于同步通信卫星,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同步卫星的转动周期和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相对于地心是静止的

B.同步卫星在赤道正上空,绕地球转动的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一样,从地球上看,它是在赤道上空某处静止不动的

C.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

D.同步通信卫星作为传播微波的中继站,地球上空只要4颗就几乎能覆盖全世界

14.(2007年威海)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当两人在月球上时,即使他们离得很近,还必须靠无线电话(该设备置于头盔内)交谈,这是因为()

A.无线电设备先进,能确保声音不失真

B.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C.电磁波与声波一样,传播时需要介质

D.声波和电磁波一样,传播时不需要介质

二、填空题(每空4分,共32分)

15.某收音机面盘上标有60 m,这一数字表示的是_________.对应的该点还标有5.0 MHz,这一数字表示的是__________.

16.由声音变成的电信号,它的频率跟声音的频率相同,在几十赫到几千赫之间,叫做________信号;由图像变成的电信号,它的频率在几赫到几兆赫之间,叫做________信号;能够承载音、像信号的更高频率的电流叫做_________电流.

17.电视台把无线电信号发射到地球上空的同步通信卫星上,卫星再把信号发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其他地区,从而实现了卫星的实况转播,通过卫星传输的电视信号一般比通过地面光缆传输的信号要晚___________s.

18.(2007年南通)如图10—1是一列电磁波的波形图,A、B间的距离为750 m,则这列波的波长为_______m,频率为_______Hz.(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19.利用激光可测量发射出去的卫星与某基地的距离,已知从地面发出的激

光束经该卫星反射回基地,共经历0.24 s,则该卫星到基地的距离为_______m.20.(2007年桂林)电话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你知道的电话种类有:_______电话和_______电话等.

21.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后,在围绕地球的轨道上正常运行过程中,受_______(填“平衡”或“非平衡”)力作用.为了对飞船进行测控,西安地面测控站用雷达向飞船发射电磁波,经0.004s接收到该电磁波的回波信号,此时飞船离西安地面测控站的距离为_______km. 这也说明电磁波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2.2005年5月22日,我国登山测量队员携带先进仪器成功登顶珠峰.所带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可通过电磁波在地面和卫星之间传递信息.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和真空中光速相同,即为_______m/s;所带的雷达探测仪能利用_______来探测山顶冰雪的厚度.(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三、探究与体验题(每题4分,共12分)

23.(2007年南京)仔细观察图10—2中的六幅图,在题中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序号.

(1)能够说明分子一直处于永不停息运动的是_______图.

(2)能够说明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是_______图.

(3)能够说明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是_______图.

(4)能够说明电磁波存在的是_______图.

24.计算机可以高速处理大量信息,把多台计算机联在一起,可以进行网络通信.目前使用最频繁的网络通信形式是电子邮件.

(1)请你画出电子邮件的传递方式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提出一个探究问题,再做出一个合理的猜想.(要求说明猜想的依据)

(2)给一个姓名为“LiTao”的人发一封电子邮件,他的服务器名叫Server.com.cn,则他电子信箱的地址是_______.

25.如果你有幸和朋友们一起去月球探险,穿上厚厚的宇航服,以防被宇宙射线伤害,背上背笨重的氧气瓶,供应氧气进行呼吸,那么你和朋友之间如何进行交流呢,是不是大声讲话就行了?请你说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作出点评.

四、阅读与思考题(每题4分,共8分)

26.阅读《信息的传递》一则短文:

生产、科研、打仗、经商等都需要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或把信息及时传送给别人.古时候,人们利用烽烟、鼓声、号声、骑马送信等方法传递信息,后来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信号弹传递信息的方法.现在,人们利用电话、电报、广播、通信卫星、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可以使世界上各个地方的人在很短的时间里互通信息,传递的信息又多、又快、又精确………

请大家思考:

(1)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2)信息传递且保守秘密的特殊过程是什么?

27.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和地球站两部分组成.卫星在空中起中继站的作用,即把地球站发射上来的电磁波放大后再返回另一地球站.地球站则是卫星系统与地面公众网的口,地面用户通过地球站出入卫星系统形成链路,由于静止卫星在赤道上空3 600 km,它绕地球自转一周与地球自转周期一致,从地面看上去如同静止一般,三颗相距120度的卫星就能覆盖整个赤道圆周,故卫星通信易于实现越洋和洲际通信,最适合卫星通信的频率是1~10 GHz频段,即微波频段.

(1)地球自转时间是23 h 56 min 4 s,则通信用的地球同步卫星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是()

A.24 h B.23 h 56 min

C.24 h 4 min D.24 h 56 min

(2)频率为1~10 GHz的波对应的波长是多少?

(3)赤道上的地面站向卫星发射信号需要多少时间?

五、讨论与计算题(本题6分)

28.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射的一种电磁波,频率为15.58 MHz,其波长为19.3 m;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发射的一种电磁波,频率为990 kHz,其波长为303m,这说明什么问题?某地电台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为1 640 kHz,其波长为多少?

【参考答案】

1.C 解析: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都是电磁波,故A错误;在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是一定的,故D说法错误;由c=λf可知,由于波速一定,所以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互成反比关系,波长越短,则频率越高,故B说法错误.正确答案为C

2.A 解析: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不属于电磁波.

3.A 解析:遥控器是利用了红外线遥感技术.

4.C 解析:电话机的话筒是将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听筒再将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

5.D 解析: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6.B 解析:听筒的作用是将话筒传来的强弱变化的电流转化为声音振动.7.B 解析:微波炉内有很强的微波,食物分子在微波的作用下剧烈振动,使其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将微波的能量转化为内能.

8.C

9.C 解析:激光唱盘是用光记录信息,没有应用到电磁波.

10.C

解析:电话中话筒是将声音转化成变化的电流,而听筒是将变化的电流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磁场,使膜片振动,发出声音,故A错;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

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移动电话也叫无绳电话,它的信息传播靠电磁波,故C正确;电子邮件可传输文字、声音、图像文件,故D错误.11.D

解析:光纤通信是利用双层传播,在光纤内发生全反射,其原理是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两种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

12.D 解析:邮寄挂号不属于网络通信.

13.B 解析: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其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不动的.14.B

解析:太空为真空,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在太空内不能面对面交谈,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在太空中用无线电波进行交谈.

15.电磁波的波长为60 m 对应于60 m波长的频率是5.0MHz

16.音频视频射频

17.0.24

18.250 1.2×106

解析:波长是指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频率是指1秒内波传播的波长数,而波速是指波在1秒内传播的距离,用公式表示为波速=波长×频率,根据此公式可得答案.

19.3.6×107

20.有线无线(固定移动)

21.非平衡 600 能

22.3.0×108超声波

23.(1)e (2)a (3)f (4)c

解析:a图向两张片中间吹气,两纸片向中间靠拢,说明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b图通电直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偏转,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c图说明电磁波的产生及存在;d图说明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即电动机的原理;e图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f图说明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能够产生感应电流,即发电机的原理.24.(1)

如果计算机03给计算机2发出电子邮件,而对方未开机,电子邮件会不会丢失呢?

不会.因为对方服务器B有存储、自动转发信息的功能,当计算机2开机后会马上收到从服务器B转来的电子邮件.(2)LiTao@https://www.360docs.net/doc/d011293182.html,. cn.

25.月亮上没有空气,大声讲话,声音没有办法通过真空传播出去,所以在

月亮上不能直接交谈的,可以采用的交流方式有:

(1)制订一套数字通信的方法,用手势或手电筒的关闭等方式传递信息,此方式通信过程要不断翻译数字密码,烦琐、缓慢.

(2)每个人都要携带一部小型电话,每两个人间通过专线连接,此方式个人行动不便.

(3)每个人都携带一部移动电话,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通过通信卫星转接,此方式方便,交流快捷.

26.(1)发出信息、传递信息、收到信息(2)编码、传送、接收、译码27.(1)B

(2)λ

1=c/f

1

=3.0×108/109m=0.3m λ

2

=c/f

2

=3.0×108/10×

109m=0.03m 波长在0.3m到0.03m之间.(3)0.012 s.

28.中央台:波速v

1=λf

1

=19.3 m×15.58×106 Hz=3×108 m/s

上海台:波速v

2=λf

2

=303 m×990×103Hz=3×108 m/s

可见,在真空中(或在空气中)各地无线电波的频率、波长虽各不相同,

但它们的传播速度却相同,都等于真空中(或空气中)的光速.λ

3=c/f

3

=3×

108/1 640×103 m=183 m.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9月19日教培中心组织了新一轮的培训学习。内容是关于新课标的解读说明、在线研讨等。薛老师作了详细的解读说明,使全旗的初中数学老师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本人通过学习了这个新课标,有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了解到删除的主要内容有:(1)有效数字;(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3)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方程组的近似解;(4)梯形、等腰梯形的相关内容;(5)视点、视角; (6)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第二、了解到增加的主要内容有:(1)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2)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3)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4)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5)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6)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7)为适当加强推理,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 第三、知道了本次数学要求从“双基”变成了“四基”。既: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第四、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①.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往往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总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的印象。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 1.从以教材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标准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有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个个达标,人人过关,而事实上并不可能都过关,学生做同样的练习、同样的作业,采用统一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类似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新课程要求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在知识掌握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在兴趣方面、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方法,理解掌握知识深度等方面的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练习和作业,同时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2.在教学中全面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想像力比小学生想象有所发展,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并且想象趋于现实化与创造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给予学生进行自我的研究与集体的讨论,发展他们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使其具有他们自己的独创性,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个阶段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外露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研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即兴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多表扬少批评。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3.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的a表示有理数)。(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

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b a + ()b a 22b a -=- ,()b a b a ab 2222+±=±,了解 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 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 函数 1、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目录(2020修订)

(人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目录(2020修订)七年级上册 第1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2.1 有理数 1.2.2 数轴 1.2.3 相反数 1.2.4 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 有理数的加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 实验与探究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 有理数的乘法 1.4.2 有理数的除法 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1.5.1 乘方 1.5.2 科学记数法 1.5.3 近似数 第2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 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1.1 一元一次方程 3 .1.2 等式的性质 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与合并 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4.1.2 点、线、面、体 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 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 4.3 角 4.3.1 角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4.3.3 余角和补角 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 七年级下册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1.1 相交线 5.1.2 垂线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 平行线 5.2.2 平行线的判定 5.3 平行线的性质 5.3.1 平行线的性质 5.3.2 命题、定理、证明 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4 平移 第6章实数 13.1 平方根 13.2 立方根 13.3 实数 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说不是有理数 数学活动 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结合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的经验,分析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经修订组研究,制订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按照新标准修订的数学教课书将在今年秋季开学时的七年级使用。 在认真学习数学新课标的基础上,参照从其它方面了解的情况,对新课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简单解读。 一、新课标修订的背景 在新课标制订之前,我们使用的数学课改教科书已经结合各方面的意见,于2005年和2007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则是课标的第一次修改。 《标准2011年版》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保持《实验稿》的基本结构,对理念,目标,内容等做了一些重要修订,力图更加体现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适合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依据。 二、《标准2011版》的理念与目标 近年来,国内外数学教育更加关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好的知识,能力,思维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 1、强调了数学的定义。标准强调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教育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及实践经验,要特别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把学习兴趣作为学习的不竭动力,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要体现因材施教。 3、重新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验稿》中有6条基本理念,修订后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这两条合并成一条,形成现在的5条。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思想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是对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提出的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有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良好的思想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方法,还应包括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如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它是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的。 课程内容强调要反映社会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经验中提取素材,从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来,要注意概念的背景,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结果,还要有结果形成的过程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不仅要有抽象后的概念和法则,也要有直观的说明和启迪。 数学教学活动强调实施积极参与的良好互动,共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他人交流,从中学会思考,学

人教版初中数学目录(新课标)

初中人教版数学目录 七年级上--------------------------------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 2.2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 2.3一元一次方程讨论(二)2.4 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 3.1 多姿多彩的图形 3.2 直线、射线、线段 3.3 角的度量 3.4 角的比较与运算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1全面调查举例 4.2抽样调查举例 4.3“你怎样处理废电池?” 七年级下---------------------------------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2 平行线 5.3 平行线的性质 5.4 平移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 课题学习镶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 8.3实际问题二元一次方程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2 实际问题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9.4 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 第十章实数 10.1 平方根 10.2 立方根 10.3 实数八年级上 --------------------------------- 第十一章一次函数 11.1变量与函数 11.2一次函数 11.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与不等式 第十二章数据的描述 12.1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象 12.2用图表描述数据 12.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 13.1全等三角形 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3.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四章轴对称 14.1轴对称 14.2轴对称变换 14.3等腰三角形 第十五章整式 15.1整式的加减 15.2整式的乘法 15.3乘法公式 15.4整式的除法 15.5因式分解 八年级下 -------------------------------- 第十六章分式 16.1分式 16.2分式的运算 16.3分式方程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17.1反比例函数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18.1勾股定理 阅读与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九章四边形 19.1平行四边形 19.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9.3梯形 19.4课题学习重心…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2数据的活动 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求几种统 计量 阅读与思考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 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 数据分析 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0 九年级上 --------------------------------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21.1二次根式 21.2二次根式的乘除 21.3次根式的加减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22.1一元二次方程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三章旋转 23.1图形的旋转 23.2中心对称 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第二十四章圆 24.1圆 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24.3正多边形和圆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 25.1概率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 25.3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25.4课题学习键盘字母排列规律 九年级下 --------------------------------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 26.1二次函数 26.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26.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第二七章相似 27.1图形的相似 27.2相似三角形 27.3位似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28.1锐角三角函数 28.2解直角三角形 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8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29.1投影 29.2三视图 阅读与思考视图的产生与应用 29.3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 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9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多篇)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了“初中数学新课标”及“中学生组织化学习”,感悟颇深,认识颇深,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 一.绥棱推出“中学生组织化学习”,而新课程也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 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 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会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会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中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如果有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就会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会非常积极。当然,课堂上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 的学习,会收到非常好的课堂效果。 二.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培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 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 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的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 ----------------- 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幕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 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3)能推导乘法公式: a b a b a2b2, a b2a22ab b2,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1、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读后感

信阳市平桥区胡店乡中心校吕大忠教育部2011年颁发了义务教务课程标准,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课改,为此,我校教研组也组织全体数学进行课程标准的,并要求教师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将新课标落到实处,下面就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谈一谈我的一点和做法: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中应相互沟通和?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中“双边”变成了“单边活动”。另外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学生的学变成了复制。缺乏主动和创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应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期末精品试题 (附答案)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期末精品试题(附答案) 本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21 22 23 24 25 26 得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请把唯一正确答 案的字母代号填在下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同学们都知道,蜜蜂建造的蜂房既坚固又省料。那你知道蜂房蜂巢的厚度吗?事实上,蜂房的蜂巢厚度仅仅约为0.000073m 。此数据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 A. m 4 103.7-? B. m 5 103.7-? C. m 6 103.7-? D. m 5 1073-? ★2、若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则称这个四边形为对角线四边形。下列图形不是对角线四边形的是( ) A. 平行四边形 B. 矩形 C. 正方形 D. 等腰梯形 ★3、某地连续10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最高气温(℃) 22 23 24 25 天数 1 2 3 4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 A. 24,25 B. 24.5,25 C. 25,24 D. 23.5,24 ★4、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 A. b a b a =++11 B. a b b a =?÷1 C. b a a b -=-11 D. 01 111=-----x x x x ★5、下列各组数中以a ,b ,c 为边的三角形不是Rt △的是 ( ) A. a=2,b=3, c=4 B. a=5, b=12, c=13 得分 评卷人

C. a=6, b=8, c=10 D. a=3, b=4, c=5 ★6、一组数据 0,-1,5,x ,3,-2的极差是8,那么x 的值为( ) A. 6 B. 7 C. 6或-3 D. 7或-3 ★7、已知点(3,-1)是双曲线)0(≠= k x k y 上的一点,则下列各点不在该双曲线上的是( ) A. ),(931- B. ),(2 16- C. (-1,3) D. (3,1)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不可能是同一个数 B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不可能与这组数据中的任何数相等 C .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可能与这组数据的任何数据都不相等 D .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9、如图(1),已知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的长为10cm ,连结各边中点E 、F 、G 、H 得四边形EFGH ,则四边形EFGH 的周长为( ) A.20cm B.202cm C.203cm D.25cm ★10、若关于x 的方程 3 132--=-x m x 无解,则m 的取值为( ) A. -3 B. -2 C. -1 D. 3 ★11、在正方形ABCD 中,对角线AC=BD=12cm ,点P 为AB 边上的任一点,则点P 到AC 、BD 的距离之和为( ) A. 6cm B. 7cm C.26cm D.212cm 12、如图(2)所示,矩形ABCD 的面积为102 cm ,它的两条对角线交于点1O ,以AB 、1AO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11O ABC ,平行四边形11O ABC 的对角线交于点2O ,同样以AB 、2AO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22O ABC ,……,依次类推,则平行四边形55O ABC 的面积为( ) A. 12 cm B. 22 cm C. 852cm D. 16 5 2cm B D C A 图(2) …… 1O 2O 1C 2C 图(1) 第9题图 H G F E D C B A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9版)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课程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基本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总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学段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学段(7--9年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数与代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图形与几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统计与概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综合与实践............................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教学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评价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教材编写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完整版)人教版新课标初中数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一、重要概念初中数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实数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实数 整数 (有限或无限循环性数) 分数 正无理数 正整数 负整数 正分数 负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正数实数0 负数 整数有理数 分数 无理数 整数有理数 分数无理数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常见的非负数有: a 2 │a│ (a 为一切实数) a (a≥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 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 0。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 中,a≠0;C.0<a<1 时 1/a>1;a>1 时,1/a<1;D.积为 1。 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 时,a≠-a;B.a 与-a 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 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 为自然数)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a│= a(a≥0) -a(a<0) 几何定义:数 a 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 a 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 a 的绝对值只有一个; 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 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 1.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 3.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1 到“右”(如5÷ ×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5 三、应用举例(略) 附:典型例题 1.已知:a、b、x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x-b│ =b-a. a 2.已知:a-b=-2 且ab<0,(a≠0,b≠0),判断 a、b 的符号。 第二章代数式 ★重点★代数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代数式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重要概念 分类: 代数式有理式 无理式 单项式 整式 多项式 分式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最新整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第三学段(7~9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 a 的含义(这里的a 表示有理数)。(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

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 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3)能推导乘法公式:(a + b)(a - b)=a2 -b2 , (a±b)2 =a2 ± 2ab +b2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 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 个实根是否相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1、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

新课标论文: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标论文: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摘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台渔。”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从四个方面谈谈初中数学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创新实践协作 未来的教育是在以学生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为本的前提下,通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压力,还学生一个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 一、培养学生多项思维的能力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

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例如:已知a≥0,b≥0,且 a+b=1,求证(a+2) (a+2) +(b+2) (b+2)≥25/2 证明这个不等式方法较多,除基本证法外,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若将a+b=1(a≥0,b≥0)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证。证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直线段 x+y=1,(0≤x≥1), (a+2) (a+2) +(b+2) (b+2)看作点 (-2,-2)与线段x+y=1上的点(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 离的最小值。而 d*d=( -2-2-1|)/2=25/2,所以(a+2) (a+2) +(b+2) (b+2)≥25/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 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0年度版~)检查测试题-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8版)测试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 )。 A 组织者合作者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D ) 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连续性 1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B、“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C、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D、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13、(B)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A、直观性 B、科学性 C、教育性 D、合理性 14、( A )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它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A、书面测验 B、教师观察 C、学具制作 D、学生作业 15、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A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A、学习结果 B、学习过程 C、学习评价 D、学习能力 16、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 B )。 A、指导作用 B、主导作用 C、主要作用 D、辅助作用 17、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 A )。 A、基本途径 B、基本过程 C、基本方法 D、基本思想 18、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下列各资源不属于数学课程资源的是( D ) A、文本资源 B、信息技术资源 C、社会教育资源 D、人力资源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年版)word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2)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三、课程设计思路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 一、总目标 (5) 二、学段目标 (6)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7) 第三学段(7~9年级) (7) 一、数与代数 (7) 二、图形与几何 (9) 三、统计与概率 (14) 四、综合与实践 (14)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5) 一、教学建议 (15) 二、评价建议 (19) 三、教材编写建议 (24)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28) 附录 (30) 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0) 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1)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