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认识新媒体

第一节新媒体:一个没有定态的对象

1、起源:美国CBS的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在1967年将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

2、①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

、微博、微信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②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③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

3、定义: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其他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移动使用终端,具有高度互动性,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P 2 P )

4、媒介与媒体(传媒)

①媒介:强调介质本身,使用性、工具性(工具渠道平台)

②媒体:抢到传播机构传播范围更广(自媒体?)

③传媒:

I.传播活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进行的,这种中介今天被称为传播媒介,简称传媒。

II.传播学意义上的传媒通常有两种含义:泛指承载信息的物理形式,或者是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其次是在日常用语中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

第二节新媒体的源流之一:原生的新媒体

1、原生的新媒体:指基于全新的传播技术和相应终端而形成的新媒体。

2、网络媒体(PC端网络)

3、网络媒体的特点:

①全时性:

I.传播过程的全时性:传播过程打破周期性,

II.信息存储的全时性:及时存储,

III.信息接收的全时性:信息接收不受时间限制

②媒体空间的海量性:(传统媒体信息容量受到版面、时间、播出时段的限制)

③信息文本的非线性化

④媒体使用的个性化(定制化)

⑤交互化

4、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发展

*1994年,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由此迎来互联网时代。

*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进入互联网发行,这标志着中国媒体开始进入网络时代。

5、手机媒体

●传播特点

①信息接收的贴身性

②传播情境的私密性

③信息落点的明确性

④传播的可延续性强

⑤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手机媒体在中国的发展

*2003年9月1日,《扬子晚报(手机版)》,是中国手机报的发端,也意味着中国的传统媒体正式进入手机平台。

*2004年,《中国妇女报》推出中国第一份彩信版手机报纸。

第三节新媒体的源流之二:数字化的传统媒体

*数字化报刊*数字化广播*数字化电视

第四节补偿性媒介理论(Remedial Media)

1、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美国媒介理论家、媒介环境学会顾问,科幻小说家,社会批评家

2、传播媒介发展不同阶段

①原始媒介:史前时期标记、图示、声光等

②口语媒介:人类使用的语言

③书写媒介:5000年前,最古老的文字诞生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

④印刷媒介:公元1450前后古登堡活字印刷术

⑤电子媒介:以电磁波输送信息(摆脱对交通运输系统的依赖)

⑥新媒介

第一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与使用

第二次传播革命:印刷术的发明

第三次传播革命:电报发明

第四次传播革命:互联网相关技术推动的新媒介

3、主要观点

I.对于媒介的演变而言,书写、印刷、电报、录音是对稍纵即逝的口头传播的补救和补偿。

II.摄影电影等满足人们了对文字的补救

III.电视,以其音画同步为广播无法看到图像提供了补偿

IV.录像机弥补了不受控制的电视的技术上的及时性

V.因特网是“一个大写的补偿性媒介”;手机使以前一切媒介的非移动性得到了补偿4、媒介特性

演变过程中,新出现的媒介“补偿”功能成为该媒介的重要属性出现并沉淀下来。

*印刷媒介:文字符号的理解和传播

*广播:声音传播即时

*电视:直观综合的视觉传播

5、关于媒介特性的思考

第二章互联网功能及应用

第一节互联网基本概念TCP/IP

1、几个概念的区分

●互连网:internet,一个通用名称。

泛指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计算机网络,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可以自由选择

●互联网:Internet,专用名词

指当前全球最大的、最开放的、有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互联网,采用TCP/IP 通信协议,前身是美国阿帕(ARPNET)。

●因特网

2、TCP/IP

①连接与通信

●物理连接层面

●应用程序

②计算机通信中的协议:计算机不同厂商设备、不同CPU以及不同操作系统组成的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互的通用语言。(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成为网络协议)

③TCP/IP(族)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保证被传输的信息的完整性

?网际(网络互联)协议——负责将信息从一点传到另一个点

第二节互联网的功能应用

1、信息传播

①电子公告板系统BBS(Bulletin-Board System)

②超级链接(Hyperlink)和门户网站(Portal)

③搜索引擎

2、人际交往平台(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社交网络)

①人际传播

?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获得与社会生活有关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

建立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3、移动互联网人际交往方式

?即时通信IM Instant Messaging

一种使人们能在网上识别在线用户并与他们实时交换消息的技术。

·终端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进行即时的文字讯息、档案传递及语音与视频交流,根据终端不同可分为pc即时通信和手机即时通信

I.发展历程

最早即时通信软件Ica(l Seek You,由4名以色列青年于1996年7月成立的Mirabilis/公司研制,1998年注册人数达到1200万,被AOL以近3亿元收购。1999年腾讯QQ正式发布。其他即时通信工具有微软公司MSN,中国移动飞信,新浪UC,网易泡泡,淘宝阿里旺旺等

●较为完整的传播体系由以下元素构成: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传播情境

A、言语行为: 口头文字

B、非言语: 体貌体征空间距离语气

C、传播情境: 地点时间身份环境有无他人在场

II.即时通信的传播可能性

A可重组传播元素,通过“强调”和“隐”,实现对“理想化的自我”的表达

B营造交流氛围(表情符号)

C具备自我缓冲空间(撤回)

D打破时空限制( Timegeograghic Reality)

?人的身体一不可分性一对个人运动能力和知觉能力严格限制

?人类行动有限性,时间成为稀缺资源。

?同步完成一项以上任务能力有限。

III.问题

A互不兼容

?多个IM占用空间消耗资源不同用户定位

?多种协议标准

B.IM还没有为安全性使用目的而设计(数据、信息、文件泄密问题,个人隐私,账号被盗,等

等)

?合法数据被非法使用

?遭攻击

?安全机制账号密码管理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

Social 用户相互可察觉,产生联系,可进一步交流

Network 平台的综合化

Service 不仅仅是信息传递,包括线上线下的生活服务

?社交媒体

?信息传播+社交功能+其他服务

?线上线下逐渐融合

I.定义:

社交网络( 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交网络服务平台, 也称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或社交媒体,既有信息传播功能,又具社交职能。

传统媒体能提供交流平台,但不具备实时的社交功能初期的网络社交工具或服务平台不具备媒体性质。

4、商务活动平台

?商务:一切与买卖商品服务相关的商业事务

?商业:是一种有组织的提供顾客所需的商品与服务的一种行为。

I.商业活动的发展:

A以物换物的方式(物流Logistics Flow)

B以货币媒介进行交换(资金流Money Flow,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

C现代商业线上线下两种

II.电子商务的产生=贸易扩大的需求+技术

?电子商务最关键的是依靠着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进行的商业模式。

?传统商业活动所有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

?电子货币交换、电子交易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网络营销、电子数据交换标准(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D)

III.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电子邮件阶段

?第二阶段:信息发布阶段

?第三阶段:现代电子商务阶段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分类.

I.B2B Business to Business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采购商和供应商通过网络谈判、订货、签约、付款以及索处理、商品发送和运输跟踪等所有活动

B2B:阿里巴巴

II.B2C Business to Customer

企业通过网络将销售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的一种商务活动。

B2C:京东自营、亚马逊自营、天猫、苏宁易购

III.C2C Customer to Customer

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使用网络进行相互的个人交易。

C2C:淘宝、eBay

IV.O2O Online to Offline

从线上到线下,是一种线上购买和线下体验消费的平台,是支付模式和客流引导的结合O2O:滴滴、饿了么、美团外卖

V.*B2G: Business to Government,

商业组织与政府机构之间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例如政府招标采购,不以盈利为目的。

VI.*B2M: Business to Marketing,

面向市场营销的电子商务其目标客户群性质不同,针对的是该企业或该产品的销售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

VII.*C2M: Customer-to- Manufactory(顾客对工厂) 短路经济模式

头连着制造商,一头连着消费者,省去库存、物流、总销、分销等中间环节,砍掉了包括库存在内的所有不必要的成本网易严选

●?通过电子商务,人们的消费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不限时间、不限地域、不限需求(合理限度内)

?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外卖行业(跑腿业务)

●网络广告的计费方式

CPC( Cost Per Click点击)

CPM( Cost Per Mille-千人成本)

CPA( Cost per Action转化行为)

?新的发展

?单纯的互联网平台向线上线下共同发展转变

?*新零售的发展(实体店的产品体验+网上下单+用户面像和行为的全面数字化)

第三章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

第一节:万维网Web1.0

互连-互联网-万维网

一、万维网:WWW( World Wide Web),简称“Web”

Web起源于1990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室CERN。链接文档的万维网的最初计划是由CERN 的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 Tim Berners Lee)于1990年提出。

Web网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采用最广泛的网络传播形式,它的基础是万维网技术,它是利用Meb页面组成的网站来发布各种信息、提供各种服务并与受众进行互动的一种传播形式。

可分两方面理解:

A应用程序——客户端和服务端(后台运算) WEB应用是重要的接入互联网,浏览文本的程序之一

B统一界面浏览器——接入网络的方式(直观显示)

二、万维网的技术优点

1.信息不限于简单的字符和数值型数据,而是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

2.实现信息之间的跳转链接。

3.友好易用的浏览器界面(网景IE等)

·非专业人员可使用

·可以一种统一模式、界面风格获取信息——方便用户

三、WEB系统工作

1、WWW系统由web服务器、浏览器及通信协议组成

·信息由网页组织,页面由HTML语言编写

·浏览器连接服务器,执行HTML文档,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http通信协议完成数据传输。

2、需理解术语:

“超文本标志语言”(HTML-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是一种易于理解的字符串,用来识别互联网资源位置,并包括接受协议,分为三部分:

·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协议

·存放信息服务器域名

·存放信息路径和文件名

四、Web1.0小结:

1.WWW的实现使网络成为大众化媒介(技术进步)

2.资源、服务集中在服务器端(技术局限)

·具体到网站信息传播,网页内容编辑运算功能集中在服务器端

3.Web1.0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信息传播中的体现)

·网站中心传播

自上而下的、中心式的、以机构为主的门户传播,以“阅读”网页信息为主要方式,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大众门户”传播模式。

教材第86-87页

·国内web1.0时间大概为1994-2003年(我国1994年实现与internet互联,同年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网站)

·基于web技术——初期网络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为广告费用——浏览量

点击量——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有限

●国内门户网站发展初期新闻采编

●1998-2000年中田门户网站新闻操作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缺乏版权意识。

●门户网站既无采访权,也无充足的新闻来源

——陈彤、曾祥雪著,《新浪之道们户网站新闻频道的运),福建人民出版社,第36页

“尽管没有采访权……这种劣势在一定条件之下也可能演变成某种优势:转载传统媒体新闻,可以大大降低网站新闻的运作成本。一个在一线采访的记者每天的产量十分有限,而个互联网编辑每天可以处理上百条消息。同时,借用被转载传统媒体的声誉,可以提高网站新闻的权威性:非原创报道减少了负面报道、失实报道的法律纠纷及政策风险

——陈彤、曾祥雪著,《新浪之道-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运营》,福建人民出版社,第38页。

●第七条

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以下简称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具备本规定第九条所列条件的,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的业务,但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其他互联网站,不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

●第九条

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宗旨及规章制度

(二)有必要的新闻编辑机构、资金、设备及场所

(三)有具有相关新闻工作经验和中级以上新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专职新闻编辑负责人,并有相应数量的具有中级以上新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专职新闻辑人员

(四)有符合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的新闻信息来源。

●第十一条

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从事登载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的业务,应当同上述有关新闻单位签订协议,并将协议副本报主办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

●2005年9月25日《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17新版?互联网新

闻信息服务包括以下类型:是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申请主体限定为新闻单位(含其控股的单位,取得该类许可的同时可以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转载服务。二是互联网新闻信息转载服务。主要是指新闻单位(含其控股的单位)以外的其他法人单位。

第二节WEB1.0——WEB2.0

以工具为核心的“定向索取”模式

定向索取工具——搜索引擎

一、用户按时定向索取信息主要方式:

?关键词搜索和主题目录搜索

搜索工具

Web Crawler

Web Robot

Spider

二、搜索基本过程

?用户提交请求——登陆搜索网站(或搜索工具条)——请求的逻辑表达(或与非)——偏好整理(位置时间格式)

返回列表式页画一排序一相关度一可能出现大量非相关的内容

●网络爬虫程序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一访问网站地址

A分析主页面关键词

B页面是否有其他链接

C进入链接

三、涉及技术环节

1.分词技术

分解关键词——查索引库

2.对请求字符的理解

3.排序技术

计算关键词与网页的相关程度

四、存在问题

·目前搜索界面能提供的服务还不能智能化表达用户请求

·搜索引擎不能正确理解语义

·停留在索引和页面的字符匹配阶段

五、优劣评判

·索引库规模

·更新速度

·搜索时间

·结果匹配程度

“全、新、快、准”一衡量搜索引好坏的标准:

“全”一指索引库中搜集的网页量。

“新”一保证最新的网页能被收录在索引库中。

“快”一指查询提交后搜索引返还结果的速度。

“准”一指的是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和准确度

六、技术的局限带来的相关制约

·商业操作超链接一人为干扰自然搜索一“竞价排名”

·不匹配一垃圾结果

·关键词搜索一快未必精准

·目录搜索一较精确慢

·只能抓取HTML格式对象用户硬盘上的其他格式文件不能抓取

●ONTOLOGY

?基于ONTOLOGY的知识表达和结构化“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

●语义搜索是搜索引发展的方向

?语义网( Semantic Network)

七、搜索引擎在信息传播中的导航:人与内容的连接

·搜索引擎工具不是原始内容发布者

·用户“拉出”信息一一使信息真正为人服务

1.将信息来源显性化、集中化,实现人与信息的多源匹配。

2.通过整理排序控制信息和用户之间的匹配。

3.搜索引不提供把关,只提供导航

4.连接内容和个体也意味着连接人与人

·社会化搜索

·问答类社区

教材第88--91页

第三节WEB2.0 以个人为核心的“个人门户”模式

●web2.0的技术主要包括:

BLOG、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聚合内容)、Wiki、SNS

一、计算机网络模式

1.根据服务器(主机)和客户端承担角色不同,将网络结构分为客户端服务器型和点对点型

·C/S Peer to Peer

·Client/ Server客户端/服务器

·Browser/ 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是C/S模式的一种

2.C/S模式

?严格区分服务提供方接收方,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服务, 服务器响应,例如HTP通信,也称垂直分布系统。

●P toP模式

?参与网络的计算机既可以是服务器,也是客户端,成为水平分布系统。

二、Web2.0技术进步

1.HTML语言不断发展实现更好界面互动

2.脚本程序——让运算功能在本地实现运行

●Web2.0由原来自上而下——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三、社交网络(SNS)的基本结构

1.第一层- Profile

用户属性和行为归纳——引导用户

A基本资料

B网络生存状况

C通过网络使用行为痕迹归纳出偏好属性

智能数据挖掘Data Mining

?商品具有关联性,能最大限度扩大商品销售业绩。

2.第二层用户关系链(Relevance-Relationship)

相互察觉——相互+跟踪察觉

好友(强)——追随(弱)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 Mark Granovetter)最早提出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概念。

强关系往往是同质群体内部的纽带,互动频率高:弱关系则是不同群体之间的关联,互动频次反之。

关系链的开放和个性化诉求一一网络人际的构建

和即时通信(封闭私密)相比一关系链延展更为开放跳跃

实名网络社交一属性和关系真实一虚拟社区真实化一更见稳固一商业价值3.第三层内容( Content)分享

A网站经营者提供可浏览的资源——获取

B 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表达

UGC用户生成内容

?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须和视须等内容,是WEB2.0环境下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和组织模式。

●UGC信息内容特点:

网络出版

内容创新

非专业权威组织创作

●社交(社会化)网络传播动力——分享

社会互动

基于数字化的分享——低成本

设备普及率上升

分享普遍化——克菜·舍基( Clay Shirky) “认知盈余”( Cognitive Surplus)

4.第四层应用( application)

APP

开放API( Open API)是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模式下常见的一种应用,网站的服务商将自己的网站服务封装成一系列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应用编程接口)开放出去,供第三方开发者使用,这种行为就叫做开放网站的API,所开放的AP就被称作Openapl(开放API) 网站提供开放平台的API后,可吸引第三方的开发人员在该平台上开发商业应用,平台提供商可以获得更多的流量与市场份额。第三方开发者不需要庞大的硬件与技术投资就可以轻松快捷的创业,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SNS基本组成要素:

用户属性、用户关系链、内容分享、应用

四、六度分隔(离)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29年,匈牙利作家弗里吉斯卡林蒂( Frigyes Karinthy)在其小说《链条》中提出六度分割的猜想,即平均而言,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间隔不超过6层,即任何两个人之间要形成关系,中间最多只需要经过6个人的中转。

第四节WEB 2.0-3.0

一、IP地址和协议

1、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都拥有IP地址,这些地址是在不重复的前提下分配的。

IP地址的单一性是支撑互联网双向通信的重要元素,它是双向通信中确定接受点的唯一标识。

2、IPV4:第四代互联网协议(2011年之前我国应用最广泛)

IPV6:第六代互联网协议(下一代互联网协议)

IPV4:20世纪70年代设计,2016年亚太、欧洲、拉美、北美地址耗尽。

我国2014-2015开始商用部署IPV6。

3、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6的缩写。

由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核心。

二、IPv4-IPv6的产生背景

1.随着基于IPv4协议的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暴露出安全性

不高、路由器过度膨胀等问题。

2.未来电子、电器设备和移动通信设备对IP地址有巨大需求。基于

IPv4协议的约43亿个地址空间无法满足要求。

3.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发布了新的地址标识方法,即IPv6协议。

相比IPv4,IP6可以支持更多级别的地址层次以及更简单的地址自动配置,类似通过扩大电话号码的位数来提升号码容量

三、为什么IP地址会分配不足

1.基于目前网络架构——路由交换器——上行下行网络代理多层

2.用户人数增多——数字组合空间有限——进一步唯一标识能力不足

“计算机信息交换”流程

主机A——本地ISP——地区SP——主干ISP——主机B所属地区ISP——主机B所属本地ISP——主机B

四、IPV6可以在技术上带来哪些可能性

1、世界上任何一个物体都可被分配一个IP地址。

2、层次网络架构被拉平ー代理减少一路由交换减少安全性可靠性提

3、对等传播毎一个IP——服务器客户端合一

4、机器一信息化管理一物联网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五、物联网(loT, Internet of Things)

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

第四章新媒体信息传播实践

第一节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

第二节信息的可视化传播

小结

1、讨论框架

新媒体基本概念

技术支撑

内容制作

传播观念

2、第一章认识新媒体

文字、传统纸质媒体——声音、传统广播电台——画面、传统电视台——融合、移动互联网(补偿性媒介)

●相关概念(不考):媒介融合、媒体融合

3、第二章(移动)互联网的功能及应用

信息传播(最应该拥有的首要功能)

人际交往

商务平台

●带来的思考:多动能使用(受众对此需求大)>单一信息获取

快捷方便>快+慢(信息筛选)

4、第三章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

WEB1.0

WEB2.0

WEB3.0

5、第四章新媒体信息传播实践

信息可视化传播

微信推送

视频制作

6、新媒体的未来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据化——走向大数据时代

?数据存储技术进步

?样本接近总体

?宏观预测——分析特征(数据新闻)

●智能化——深度学习人工智能

?人工方法制作的类人智能

?深度学习(智媒体)

◆弱人工智能,能完成包含基础的、特定场景下角色型的任务,如Siri等

聊天机器人、Alphago等下棋机器人、写稿机器人、排版机器人等

◆通用人工智能,能完成包含人类水平的任务, 涉及机器的持续学习

◆强人工智能,指超越人类智慧的机器。

超越人类

移动化——1G-5G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整理人:杰考试时间:12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一、概念比较题(共5 小题,每小题5 分,共25 分) 1.IPTV/ITV/NGB/DTV ①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它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趋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②宽带互联网视听业务又叫做iTV,是中国电信推出的新一代交互式宽带视频服务,通过电视接入宽带网络,享受直播、点播、回看节目,使用增值应用。 ③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是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为支撑,有线无线相结合、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全程全网的广播电视网,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务等行业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信息服务遍及千家万户。 ④数字电视(DTV):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0、1),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电视形态。 2.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①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 ②所谓“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有在的必然联系。 ③连续报道的时效性强,时空集中;系列报道的时效性差,时空跨度大。连续报道按时间顺序进行,每次节目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系列报道没有时间上的承接关系,侧重反应事物空间上的平行关系,报道顺序随主观而定。在题材选择上,连续报道多为事件性新闻,特别是那些突发性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主编. —2版.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10 什么是新媒体?关于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 美国《连载》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斯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 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物质形态的诞生。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当下的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其种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受到关注的不下几十种,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则属于新的硬件、新的媒体软件或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从传播学视角看,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可以称作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另一类则可以称作新型媒体,包括户外新媒体、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等。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衍生而来的,其传播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信息质量获得提高,传播范围更广,达到了以前无法覆盖的区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新媒体”概念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上的“新媒体”可以作如下界定: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而狭义上的“新媒体”则专指“新兴媒体”。 中国是全球性互联网热潮的践行者。早在1987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中国提出了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1994年4月20日,中国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网络信道开通,首次加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国开始踏上互联网的征程。 互联网真正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始于1995年之后,并且据统计,国内互联

大学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范围及精细资料(含参考答案)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判断、选择题 1、文艺学:广义:文学学,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狭义:就是指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一)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即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等。(其中有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二)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注释: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文 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特征。(纵向) 文学活动本质论——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 的特殊性质。(横向) 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 和规律。 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3、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4、文学活动的构成,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需要理解) 第一,世界;①内涵: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即自然万物和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②主要学说:摹仿说(再现说):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摹仿和再现。 西方:柏拉图:艺术摹仿理念(三类事物:永恒不变的理念、呈现为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中的映像和艺术品中描写的故事等;三个层次的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感性世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摹仿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现实并再现现实也把艺术称作“摹仿”。 中国:没有西方那么发达,但对世界也有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强调。 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司空图:“思与境偕”;王夫之:“情景”之论;王国维:“意境说” 摹仿者摹仿的对象: 一、“行动中的人”。——密切关注现实人生,强调有生命的人生,认为文艺的根本任务是摹仿现实和人生。 二、“过去有的(是指曾经存在或正在存在的事,这是已有的事)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是指想象或可信的事,是现实中未曾有过的事)、应当有的事(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按情理、按规律而应当存在的事)——是普遍的,更高的真实。 文艺再现世界:诗人是摹仿者,更是创造者,诗人的摹仿是再现和创造。 第二,作者;①主要学说:表现说: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4轮) 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 每周一更新共10周2016、2、29——2016、5、5 评分标准:≧80优秀 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 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 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 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 1、1什么就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 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与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 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 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增强现实,

如谷歌眼镜 4、新媒体的内容 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就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她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讨论:您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就是什么?为什么? 1、2新媒体的历史 1、前新媒体时代: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b 、第二阶段:文字c、造纸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泥板-木头-古登堡1455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 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f、摄影: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与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 h、电影:1895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年)i、广播:1920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在1936年伦敦开播,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 历史阶段: A、机械计算机:英国1835查尔斯·巴贝奇设想(创新:用齿轮模拟算盘的算珠,她不仅设想也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 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式的转型 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 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谷鲁斯提出“模仿说”。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完整word版)新媒体导论复习资料

1.摩尔定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也在实施数 字化转型,传媒化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数字化生存。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 2.“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 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 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有 几个特点: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5.媒介人物:大众传媒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 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6.新媒体(New media):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 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7.“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延伸人 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8.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 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9.“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大全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14汉语言田昭波 一、填空(定义和描述) 1.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在动力。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创作动机的心理准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部分驱使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在动力,它的产生有两种因素:一是外界刺激力、一是部驱动力。 2.心理迷狂说(柏拉图):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3.虚静说:“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早在先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4.人文关怀:“人文”是与“神文”相对立的,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人是本身就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5.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2)逼真性。现实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涂在答题卡上。每题1分,共20分) 1、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 A. 角色冲突 B. 角色不清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2、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本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3、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迪尔凯姆和韦伯 B. 帕森斯和默顿 C. 科赛和达伦多夫 D. 库利和米德 4、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 A. 一定数量的成员 B. 特定的活动目标 C. 明确的规章制度 D. 正式的组织结构 5、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A. 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 客观存在的实体 C. 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聚集到一起 6、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 社会角色的确定 B. 社会角色的表现 C. 社会角色的扮演 D. 社会角色的失调 7、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 A. 1840年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D. 1949年 8、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丁克家庭 9、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 A. 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 B. 冲突理论 C. 亚文化理论 D. 战争 10、最早提出社会控制概念的是:() A. 滕尼斯 B. 罗斯 C. 孔德 D. 韦伯 11、霍桑实验提出了:()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摩尔定律 2.拟态环境 3.公民新闻 4.数字鸿沟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请简述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2.请简述新媒体从哪几个方面改变了以往的媒介生态。 3.何为手机报?请简述其运营模式。 4.请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新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包括哪些?请以优酷网为例进行详细论述(或以其他某个新媒体为例亦可)。 2.什么是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构成需要哪些要素?有人说网络媒体实现了公共领域的重构,请加以论述。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摩尔定律:指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摩尔定律并非数学、物理定律,而是对发展趋势的一种分析预测,同时为数字化生存提供了技术论证。 2.拟态环境:由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提出。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数字鸿沟: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 二、简答题 1.新媒体主要类型: 互联网新媒体:博客、播客、维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刊 手机新媒体:手机报、手机电视 电视新媒体: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 针对每种新媒体简要概述各自的相关情况。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田昭波 一、填空(定义和描述) 1.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 的双重心理特征。创作动机的心理准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部分驱使作家 进行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它的产生有两种因素:一是外界刺激力、一是内部驱动力。 2.心理迷狂说(柏拉图):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当诗人获得了这种 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迷狂说 (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 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 理性主义的立场。 3.虚静说:“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 状态。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他认为世间一切 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 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 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 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4.人文关怀:“人文”是与“神文”相对立的,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 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人是本身就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 主体性。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5.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 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2)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 代表作品:贾平凹《废都》,《秦腔》;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余华的 《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陈忠实的《白鹿原》等。 6.意境(抒情性文学):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 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7.表意(意象-指审美意象):指用来表现概念或事物的语言符号与它所表现的概念或事 物之间的关系。作为结构语言学的核心概念,表意指能指系统和所指系统构成的表达含义 的功能。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请勿商用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数字电视 2.网络报刊 3.拟态环境 4.网络暴力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何为新媒体?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手机报面临怎样的困境?可以从哪些方面解决? 3.请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4.新媒介形态和新产业对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造成了哪些冲击? 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40分) 1.请结合长尾理论阐述你所熟悉的某种新媒体是如何盈利的。 2.有人说新媒体语境下公共领域是获得了重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数字电视:数字电视(Digital TV,DTV)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 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 全过程。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碍鳝绢。 2.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 到报刊出版、发行、利用的全过程。网络报刊有网络报纸和网络杂志。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锯鳗鲮。 3.拟态环境:由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提出。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 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戇鳖納。 4.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 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詢鳕驄。 等。 二、简述题 1.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 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 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肤亿鳔简。 主要特征: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针对特征作简要阐述。 2.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 1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