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进一步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进一步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进一步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

要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构建:
1. 设立创新价值评价指标: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应该将创新价值作为核心指标。

可以通过科研成果、专利申请、发明创造等来评价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成果。

同时,应该注重对创新的贡献度进行评价,包括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贡献。

2. 强调综合能力评价:科技人才评价不仅应关注科研能力,还应强调综合能力的评价。

综合能力包括科技管理、团队合作、项目规划和执行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科技人才在科研转化、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贡献至关重要。

3. 引入评价多元化机制: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应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兼顾科研成果评价、技术创新评价、社会贡献评价等方面的指标。

评价体系可以采用评议、评审、自评等多个环节和多个评价方进行评价,以增加评价公正性和客观性。

4.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评价体系应该与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相结合,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可以通过制定科技人才晋升、职称评定、薪酬激励等制度,激励科技人才不断创新、提升能力并作出贡献。

5.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应该建立起长效监督
机制,对评价结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评价指标和标准。

同时,要建立对科技人才的终身管理,通过持续的培训、发展和激励,保持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和积极性。

以上是进一步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科技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

科技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

科技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科技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竞争,科技人才的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

科技人才的评价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然而,科技人才评价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1. 单一评价指标的局限性目前科技人才评价往往只关注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能力和素质。

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行业影响力等方面的评价被较少考虑。

这导致一些科技人才过度追求研究成果,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2. 高分段人才过度集中的问题由于传统评价体系对研究成果的过度重视,导致高分段人才在科研领域过度集中。

这使得科技人才的结构失衡,一些非主流领域和潜力型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机会。

这种现象不利于科技领域的整体发展和多元化的创新。

3. 评价结果与实际能力的脱节传统评价体系往往只能评估科技人才的表面能力,而无法真实反映其实际能力和潜力。

一些科技人才可能在论文发表方面成绩显著,但在技术转化和产业应用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导致了评价结果与实际能力之间的脱节,进一步加大了科技人才失衡的问题。

4. 评价标准的滞后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评价标准往往滞后于时代的需求。

传统的评价标准在评估科技人才时过于注重过去的成就,而未对未来趋势和需求进行充分的预测和评估。

这导致了科技人才评价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不足,无法满足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

以上是目前科技人才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应当推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从单一指标向多维度评价转变。

除了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还应该考虑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行业影响力等方面。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估科技人才的能力和贡献,为其提供更准确、公正的评价。

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非主流领域和潜力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在评价体系中引入一定的灵活性和包容性,给予这些人才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创新链视角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创新链视角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第40卷第6期Vol.40No.6科学与管理SCIENCE AND MANAGEMENT2020年12月Dec.2020创新链视角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张欣1,贾永飞1,宋艳敬1,赵滨2(1.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2.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菏泽校区(分院),山东菏泽274000)摘要:为激发人才科技创新活力,构建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引导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基于创新链视角,借鉴科技人才在经济社会中所处的层次以及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本文将科技人才具体划分为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技术开发型、成果转化型四种类型,并分析不同类型科技人才的特征,以创新知识为基础,创新技能为核心,创新动力为导向、管理能力为依托,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法和德尔菲法,对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不断优化,构建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维度的权重。

关键词:创新链;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德尔菲法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0.06.00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0引言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机制”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这对做好人才评价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2018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这表明我国高度重视人才以及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工作。

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科技创新是维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1],同时也是保持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发展情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3]。

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普及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科技教育和人才的发展,是促进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科技教育和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已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

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旨在促进科技和教育的相互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教育体制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协同配合,形成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其具体内容包括:
1. 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融合,推动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全面融合。

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开发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探索教育机构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等各界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就业率。

3. 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整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等资源,增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

4. 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激励人才教育和科研创新。

同时,鼓励人才从事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提高人才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政府、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和共同努力。

通过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我们可以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创新视角下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演进与实施

创新视角下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演进与实施

第30期2023年10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30October,2023基金项目: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扶植类课题;项目名称:破 四唯 背景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KTF -08㊂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研究基金;项目名称:我校历史上的 大先生 专业素养养成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23FZY45㊂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项);项目名称:基于国际合作论文的全球合作网络的剖析与建构;项目编号:GJGZWT202303㊂作者简介:唐玫(1992 ),女,陕西咸阳人,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学科信息服务㊂创新视角下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演进与实施唐㊀玫,高梦潇,朱若星,闫二开(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72)摘要: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关系到人力资源的长足发展,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㊂我国针对科技人才评价的制度与政策经过漫长探索,形成了从粗略到细分㊁从整体到多元㊁从全行业到各行业的发展脉络㊂文章以科技创新为视角,针对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代表性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文件,将相关政策分4个阶段进行了历史演进分析,然后从评价主体㊁评价客体㊁评价标准㊁评价工具及评价指标等元素探讨了当前我国对于科技人才评价的实施现状,以期丰富科技人才评价理论,并为科技人才评价工作的创新实践提供依据与参考㊂关键词:知识创新;科技人才;人才评价;政策中图分类号:C960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凝聚知识㊁技术㊁创新㊁创意等,形成显性或隐性人力资本以增强国家竞争力㊂人才战略的实施落地,人才是基础㊁人才评价是 指挥棒 ㊂科技人才主要指从事系统性科学技术知识产生㊁促进㊁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才[1]㊂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可以培养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㊂我国人才评价工作历史悠久,近年来,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方面已做了大量创新性顶层设计工作,从2002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发布的‘2002 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2]到2022年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3],从粗略到细分㊁从整体到多元㊁从全行业到各行业,为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㊂然而,当前依旧存在科技人才评价创新不足㊁ 唯论文㊁唯职称㊁唯学历㊁唯奖项 现象严重㊁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完善㊁评价指标尚未标准化以及评价对象分类尚不明确的痛点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数据量巨大㊁数据类型多样㊁人才多源异构信息可实时获取的情况下,如何在 破四唯 的背景下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㊁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㊁制定科技人才评价及同行评议标准以制定稳固长期的科技人才评价制度,对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促进国家科技人才队伍质量提升至关重要㊂本文以科技创新为视角,首先梳理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的关于科技人才评价的代表性政策文件,并对其进行历史演进分析,然后探讨了当前我国对于科技人才评价的实施现状,以期为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工作提供依据与参考㊂1㊀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演进1.1㊀国外科技人才评价相关政策㊀㊀国外在人才评价领域中比较突出的是德国㊁日本和美国㊂美国的人才评估制度始于大学建立的初期,随着第三方评估在公共政策绩效方面的应用,人才第三方评估也得到快速发展㊂美国建立了 科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颁布一系列人才政策,以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4]㊂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时就已经建立有关科研人员㊁小组㊁计划等方面的评估工作,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军事化人才的评价选拔[5],而后在高等教育选拔方面也得到应用㊂日本实施 科技立国 战略计划,对科技发展大力扶植,其间颁布实施了‘国家研究开发评价实施办法大纲指针“‘科学技术人员培养扩充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了日本研究评价体制的建设㊂1.2㊀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与演进㊀㊀纵观科技人才评价历史,我国从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然有相关研究㊂萧鸣政等[6]认为经过了漫长的 探索发展期 拨乱反正恢复期 快速成长期 ,自21世纪初,人才评价进入 科学发展期 和 机制发展期 ㊂在此基础上,本文为顺应创新发展阶段的人才工作需求,主要探讨近20年间 科学发展期 和 机制发展期 的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演进㊂相关代表性政策文件如表1所示㊂表1㊀近20年我国科技人才评价代表性政策文件序号名称出台机关年份/年1‘2002 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㊁国务院200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7]中共中央㊁国务院2003 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8]中共中央㊁国务院2010 4‘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9]中共中央㊁国务院2016 5‘关于深化项目评审㊁人才评价㊁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10]中共中央㊁国务院2018 6‘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11]中共中央㊁国务院2018 7‘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12]中共中央㊁国务院2018 8‘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科技部等八部门2022㊀㊀(1)第一阶段:初具制度(2002 2005年)㊂20世纪初期,我国尚未明确出台针对科技人才评价的政策㊂2002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出台‘2002 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为新时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规划㊂这一阶段政策文本关键词为 制度 (48次)㊁ 培养 (37次)㊁ 队伍建设 (19次)㊁ 机制 (16次)㊁ 吸引 (10次)以及 引进 (6次),表明该阶段政策关注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㊁招揽与引育过程中的制度及机制建设; 评价 一词仅出现3次㊂这一阶段人才工作重点为人才队伍的建设,包括提升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体量㊁西部人才开发计划㊁招揽和引进海外人才等㊂2003年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人才强国战略㊂在此基础上面向科技人才,首次简要提出须克服重学历㊁资历,轻能力㊁业绩的倾向,由品德㊁知识㊁能力等要素构成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㊂(2)第二阶段:形成机制(2010 2015年)㊂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基础上,2010年国务院下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份中长期人才工作政策文件㊂随着文件针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㊁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的深入剖析与策略引导,科技人才发展政策进入创新发展阶段㊂这一阶段政策文本关键词中, 创新 (88次)㊁ 科技 (51次)㊁ 科研 (37次)㊁ 高层次 (26次)㊁ 人才评价 (13次)㊁ 紧缺 (12次)均表明人才政策从制度和机制建设阶段过渡到创新型㊁高层次科研任务和人才需求驱动阶段,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人才评价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㊂文件指出,人才评价要以品德㊁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各类人才能力素质标准,分行业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并强调在制定标准时须克服唯学历㊁唯论文倾向㊂(3)第三阶段:细化制度(2016 2018年)㊂2016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未来将构建科学规范㊁开放包容㊁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㊂这一时期文本关键词为 创新 (37次)㊁ 评价 (26次)㊁ 市场 (15次)㊁ 科学 (14次)㊁ 流动 (14次)㊁ 考核 (7次)㊂将以往人才评价政策中较为粗放的标准进一步细化,突出市场导向和分类实施,强调需要根据不同领域和行业特点,对科研机构学术人员和专业性人才需要分类实施人才评价策略㊂2018年‘关于深化项目评审㊁人才评价㊁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出台,明确项目评审㊁人才评估㊁机构评估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规范㊂分类评价原则为:基础前沿性研究以同行评议为主;社会性研究以社会评价为主;技术开发类评价则以市场导向和第三方评价为主㊂这一阶段我国针对科技人才的评价制度逐渐较前期发展更为细化,向着专业化㊁科学化㊁市场化发展㊂同期,人才评价政策从国家层面下沉到省市级层面,各地纷纷出台可实施的省市级人才评价政策,如福建省委㊁山西省委㊁安徽省委等均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人才评价工作逐渐落地化㊁下沉化㊂(4)第四阶段:多元评价(2018 2022年)㊂2018年相继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的通知,‘意见“中关键词 人才评价 共出现58次, 创新 (27次)㊁ 分类 (16次)㊁ 体系 (13次)㊁ 科技 (12次)㊁ 领域 (7次)㊁ 多元 (5次)再次强调人才分类评价,将科技人才分类划分为基础研究型人才㊁应用研究型人才和技术开发型人才,并划分了科技人才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文化艺术人才等5类重点领域人才分类,明确须开发使用对应的评价原则和评价办法㊂同时为了尽可能减轻人才负担,提出人才评价与项目评审㊁机构评估须有机衔接㊂ 破四唯 背景下,‘措施“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开展 唯论文㊁唯职称㊁唯学历 问题集中清理,创建以创新质量㊁贡献和价值为导向的评价体系㊂2022年9月,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㊂‘方案“中关键词多为 科技 (58次)㊁ 创新 (22次)㊁ 指标 (12次)㊁ 实施 (11次)㊁ 分类 (4次),更重要的,科技部会同教育部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作为协同印发主体,明确了一批科研院所㊁高校及地方纳入试点名单㊂科技人才评价政策逐渐创新化㊁完善化㊁精细化和多元化㊂2㊀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实施2.1㊀国外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实施㊀㊀美国人才评价方法多为定性的同行评议法,注重科研人员发展潜力,不完全依赖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数量㊂19世纪80年代,以高尔顿㊁卡特尔为代表人物开创了人员测评的先河[5]㊂综合指标法㊁人才测评法㊁神经网络学习等方法应运而生㊂德国自2011年出台‘科研成果评级与监督的建议“政策文件以来,已建立较为完善的体系,评价标准包含专业技能知识㊁团队合作㊁实践经验及终身学习等要素,多采用同行评议方式㊂日本在人才评价的具体实践中,多采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和指标,着重体现在企业管理领域[7],由大阪大学三峪教授所创立的PM 法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人才评价覆盖的范围也极为广泛㊂我国人才评价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并引进了国外的先进评价方法,推动了中国科技人才政策评估工作进一步开展,大量研究人员投身科技人才评价工作中,评估方法逐渐趋向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8]㊂2.2㊀我国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实施㊀㊀当前,我国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从国家到地方,从科研院所到企事业单位,从全行业到各行各业,科技人才评价工作进入 破四唯 和 立新标 的创新阶段㊂本文从评价要素角度分析探索了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实施现状㊂(1)评价主体㊂发起评价行为并获取评价结果的主体即为评价主体㊂现阶段评价主体主要完成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制定评价方案㊁划定评价标准㊁保障评价标准及构建评价指标等㊂主要根据科技人才所属机构,分为政府㊁高校㊁企事业单位㊁科研院所以及受委托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其中以高校㊁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评价工作最为显著㊂(2)评价客体㊂接受评价的对象即为评价客体,在本研究中指各类被评价的科技人才㊂现阶段评价客体基本按照两个思路进行分类[13]:一是根据成才主体研究领域(社会分工)进行横向分类,分为基础研究人才㊁工程技术人才等;二是根据成才主体纵向分层,分为杰出人才㊁领军人才㊁拔尖人才和一般人才等㊂(3)评价标准㊂评价标准即科技人才评价过程应遵循的统一原则或准则㊂针对不同评价客体具有不同的细则,但主要原则均应遵守科学性原则㊁一致性原则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及实用性原则[14],同时以 破四唯 为牵引,以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㊁质量㊁贡献与绩效为评价导向,构建评价标准㊂(4)评价工具㊂科技人才评价以同行评议作为基础,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手段构建评价体系㊂针对科技人才同行评议这一核心基础,我国目前正在探索与推进科技人才评价专家库和各类型各层次人才评价数据平台的建设;主观评价方法有德尔菲法㊁问卷调查法㊁专家访谈法等;客观评价方法则发展出大数据挖掘㊁模糊综合评价法㊁层次分析法㊁主成分分析法及其相互结合方法等㊂(5)评价指标㊂评价指标即用于评估考察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统计指标㊂根据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要求,指标体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㊁单一不变的,而需要在不同的评价活动中发展出多层级㊁多类型的指标㊂如准则层指标多设立思想品德㊁创新性㊁质量㊁社会贡献等;指标层指标则明确且具体,如工作纪律㊁思想品德㊁代课数量㊁发表SCIE论文数量㊁专利转让次数等㊂2.3㊀局限性㊀㊀当前,科技人才评价工作针对评价主体㊁评价客体㊁评价标准㊁评价工具和评价指标等主要评价元素的研究都得到创新发展,但依然有部分不足:评价主体分而治之,尚没有打通评价渠道㊁实现协同评价,导致出现重复评价㊁评价周期过长等现象;学界针对评价客体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标准,不同学者对科技人才划分持不同意见,科技人才概念交叉性强导致现有科技人才评价工作较为分散㊂因此,科技人才评价工作仍有充分细化的空间㊂3㊀结语㊀㊀知识创新视角下,人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㊂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关系到人力资源的长足发展,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㊂本文以创新发展为立足点,梳理了近年来国家层面关于科技人才评价的政策并对其进行历史递进式演进分析,然后探讨了当前我国对于科技人才评价的实施现状,以期为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工作提供依据与参考㊂未来仍需建立健全科学性㊁多元性㊁公平性㊁权威性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发挥人才工作 指挥棒 作用,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㊁才尽其用㊁用有所成,建立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国家科技人才队伍质量提升,为进一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㊂参考文献[1]左汉宾.湖北科技人才调研报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41-43.[2]科技部.2002 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EB/OL].(2002-05-16)[2023-07-11].https:// /ztzl/qgkjgzhy/2007/2007kjrc/ 2007kjrczc/200701/t20070126_40009.html.[3]国务院.八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 破四唯 后 立新标 [EB/ OL].(2022-11-10)[2023-07-11].https://www. /xinwen/2022-11/10/content_5725973.htm.[4]刘志强,陈旭婻.科研人才评估研究 基于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J].科技与创新,2020(23): 92-93.[5]WANG X P.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llege engineering talents in emerging engineering based on onion model[Z].2019.[6]萧鸣政,陈新明.中国人才评价制度发展70年分析[J].行政论坛,2019(4):22-27.[7]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EB/OL].(2003-12-26)[2023-07-11]. https:///test/2005-07/01/content_ 11547.htm.[8]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发布[EB/OL].(2010-06-06)[2022-07-11].https:///jrzg/2010-06/06/content_ 1621777.htm.[9]国务院.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6-03-21)[2022-07-11].https:///zhengce/2016-03/21/ content_5056113.htm.[10]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㊁人才评价㊁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EB/OL].(2018-07-03)[2023-07-11].https:// /zhengce/2018-07/03/content_ 5303251.htm.[11]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EB/ OL].(2018-02-26)[2023-07-11].https://www. /zhengce/2018-02/26/content_5268965.htm.[1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EB/OL].(2018-07-24)[2023-07-11].https:///zhengce/content/2018-07/24/content_5308787.htm.[13]叶忠海.人才学基本原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刘博.高校引进人才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编辑㊀李春燕)Policy evolu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evalu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Tang Mei Gao Mengxiao Zhu Ruoxing Yan ErkaiLibrary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 an710072 ChinaAbstract The evaluation of technological talents is related to th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 s talent work.After a long exploration China s system and policies for evalua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have formed a development trajectory from rough to detailed from overall to diversified and from the entire industry to various industr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representative policy documents on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ssued by the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in four stages.Then it explores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evaluation in China from elements such as evaluation subjects evaluation objects evaluation standards evaluation tools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 order to enrich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evaluation and provide a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evaluation work.Key words knowledge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talent talent evaluation policy。

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发政策机制研究

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发政策机制研究

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发政策机制研究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培养和吸引更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相关的开发政策和机制。

本文将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发政策机制进行研究,探讨如何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以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一、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性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深厚学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通常具有博士学位或在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能力。

高层次创新人才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可以推动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留用机制不够灵活、吸引政策不够具体等。

有必要研究和提出相应的政策机制,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开发。

二、全面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人才开发的重要环节。

我国应该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提高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的理工科博士和专业技术人才。

具体措施包括:1、加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投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2、建立健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生招生、评价和培养机制。

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如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实习实践等。

3、加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博士后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鼓励博士后在国内外进行交流合作,提高其国际化水平。

三、建立健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吸引和留用政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吸引和留用是创新人才开发的关键环节。

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吸引和留用政策,包括:1、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实行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提高其创新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2、建立健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创新环境。

科技人才评价指标

科技人才评价指标

对科技人才进行评价,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科技人才?《方案》明确,科技人才评价有对象和标准。

具体说来,分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实验技术和科研条件保障人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

上述四类人才的评价标准分别是科学成果的原创性、创新程度、贡献程度和影响广度;专利的水平、创新要素的集成度、技术开发的成熟度、知识产权的营运效果、中试以及二次开发的市场化水平等障人才。

主要是从事科研实验、测试、设备、原材料等物质技术条件管理以及;实验技术装备的良好维护、升级和使用、重大装备的共享效果、对科学研究顺利开展所提供的信息、装备、财务等要素支撑和保障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标准制定等。

《方案》对科技人才评价的具体开展进行了细致的要求,提出优化简化评价程序,建设多元化评价队伍,创新人才评价方式等细则。

诸如鼓励采用远程通讯等形式,精简会议,提高效率。

对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纳入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和连续考核优秀的人才和团队,可试行在一定期限内免评。

同时提出,培育发展科技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等第三方评价机构,合理吸纳国内外同行专家,培养高素质科技评价从业人员。

推动建立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拓宽科技社团、企业和公众参与评价的渠道。

对基础科学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议为主;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以同行专家和用户评价为主;对从事实验技术和科研条件保障人才,以行业专家和服务对象评价为主。

用人单位是人才评价的主体,《方案》要求强化其作用,包括落实用人单位科技人才评价主体责任,优化用人单位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鼓励推行以团队为基础的评价。

在完善科技人才评价管理与服务方面,《方案》强调要持续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理,重点清理职称评审、人员绩效考核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修改相关政策文件中涉及“四唯”的规定,调整各类考核评价条件和指标中涉及“四唯”的内容。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人才 体制机制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人才 体制机制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1.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意义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指在国家层面所建立的科技创新组织和制度体系。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个强大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能够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撑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

2. 国家重视科技创新体系的表现和举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体现了一个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

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建设、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等,全面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挑战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方向应当朝着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发展,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协同创新,加强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打破制度体制壁垒等。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科技人才短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4. 个人观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共同努力。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一分子,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努力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才1. 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

优秀的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保障,关系着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培养和吸引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对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2.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现状人才培养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

当前我国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问题,比如高校教育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3. 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和对策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人才流失、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

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研究作者:刘小婧李文梅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我国人才发展战略体系基本形成,科技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科技实力较强的发达国家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已相对完善,籍此以归纳出几个发达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特点,为我国科技人才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科技人才评价研究近年来,我国人才发展战略体系基本形成,为人才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但也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阻碍了人才政策的发展,科技人才评价工作虽在人才发展战略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针对几个科技实力较强的国家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为我国的科技人才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国外科技人才评价工作的概况1.美国。

美国的科研管理一直秉承学术自由的原则,故其科研人才的评价制度也并不统一。

但各个科研院所内部有着严格的、科学的、系统的科研人员考核体系。

各个考核机制目标明确,具有系统性和竞争性,保证了机制的活力,从深层次激发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一是重视工作成绩和实践能力,简称“功绩制”。

在科技人才评价方面侧重于定量考核,一般采取岗位评价法。

评价指标如学术论著、学术报告、科研经费和其他学术活动。

考核指标在设定指导思想时,与科研院所的定位和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其配套待遇与评估直接关联,对科研人才更是一种激励,从深层次激发活力。

二是强调评价人才在某一科技领域的特长,即侧重“专才”,因此在人才测评方面也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项目方面的测试,达到竞争性的用人机制,吸引和留住各类科技人才。

三是针对不同的岗位设立不同的评议制度,定期接受评价,无论是否获得终身教授职位。

四是动态的同行评价的人才评价机制。

美国对升职评价、终身教授评价等一般采用校内和校外同行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如美国费米实验室(FNAL)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都专门设有评聘专家组或专家委员会,负责科研人员的晋升考核,注重听取外部同行专家的意见,形成动态机制,激发科研人才的科研精神。

尤其针对青年科研人才,在评价时更加注重质量,鼓励他们创新。

2.英国。

英国的科研学术水平在世界属领先水平,一方面早在1986年英国就开始推行“科研评估机制”(RAE),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英国科研水平的进步。

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革,2014年形成“研究卓越框架”(REF)评估体系。

一是轻投入,重成果。

REF的评估方向主要有科研成果、科研影响力和科研环境三个方面。

分别占比60%,25%和15%。

成果形式也不全是以学术论文为准。

科研人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从事科学研究,更不是竞争科研项目经费。

重点指标是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综合影响力,从而促进了高校和工商业界的交流合作,体现出高的社会回报。

二是评估时间跨度大,一般在六年,从而保证科研人才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创造更高质量的成果。

REF设定每位参与评价的科研人才至多提供4篇代表作,这种限定很大程度上引导科研人才保证成果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三是采用同行评议的定性评价方式——评审专家组由各个学科的高水平专家组成。

对学术论文并不考虑影响因子和引文数。

通过加权评分来定级,评审专家组将级别分为“国际优秀”“国际认可”“国内认可”等。

英国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另一特点是认可并鼓励重点领域间的跨学科研究的协同创新,进一步促进科技人才创新思维的延伸。

3.德国。

德国作为一个典型的研究型国家具有完善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其大学在评价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有较高的自主权,评价均由权威的学术机构负责评选,政府不过多干预。

一是严谨的科研人才评价条件和程序。

根据不同的科研定位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评聘各级人才。

科研人才的日常管理、项目申请和晋升评价都是通过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以相应严格的程序将标准的实施落实到位。

二是规范系统的管理评价体系。

有别于一般的个人填报,整个体系是使用网络和计算机系统通过专业的管理部门完成。

各项指标体系、数据库和组织机构同选聘、评价工作相结合,使得整个体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多样化和管理专业化。

三是较完整、严格的评价监督机制。

评价过程中贵在精,不在量。

故德国评选的奖项明显较少。

四是公平公正的同行评价,每个学科内部的评价都必须由学术方向最接近的科学研究人员组成专业的评审团队和专业评价体系完成。

德国的科研机构的教授岗位十分有限,对教授及其能力的评估,采用国际同行评议。

制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的、广泛的预测和评估的同时,也活跃了德国的学术思想,促进了创新和国家整体科学技术的发展。

4.法国。

法国在科研人才评价方面较欧洲一些国家来说起步较晚。

1989年由国家科研与技术高级理事会(HCST)成立科研评估委员会,由数十名法国及国外知名科学家组成的评委会,以期改变以往封闭的评估环境,以国际科技视野设定评估标准,法国的科研人员,享受政府公务员待遇。

一旦进入公共研究领域,也就捧上了一个“铁”饭碗,虽然薪金并不算特别丰厚。

2004年的科技抗议浪潮暴露出法国科研体制中的种种问题后,制定了新的科研规划法及新的研究型教师条例,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

一是采取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相结合的办法,针对不同的科研人才设置评估参数多样化。

每个学科专业委员会在成立初期就明确制定其评估标准——有些指标如核心杂志和出版物、国际会议报告、与国际和工业的合作,经常作为评价科研人才的知名度和重要性。

基础研究水准、流动、向企业开放程度、教学活动是作为评价人才职业变化的新标准。

二是高度透明的评价工作。

一旦制定了评估标准就要公开——学科委员会的评估意见要详细报告,如有质疑,需加以说明使受评者理解和接受。

三是通过同行评议的办法,分析科研人员的工作描述和文章目录等材料,得出评定结果。

国家大学理事会负责人才的晋升和评奖。

安排学科领域的专家对大学研究人才针对科研和教学活动整体情况进行考核,每2年中期评价一次,每4年进行一次大评。

以此作为评奖和晋升的依据。

5.日本。

二战以后,日本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国内科学技术创新初见成效。

日本人才的培养管理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在科技人才评价方面出台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2004年日本科学省《以社会角度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提出研究国际性的评价方法和奖励,吸引和鼓励全面的跨学科人才。

一是分层考核法。

日本对人才的要求强调团队合作,在考核方面注重长期业绩。

科研机构中进行分层考核,如直接领导考核,中层主管考核,高层考核,最后再进行总结分析确定结果。

以计分评价制100分为基准,评价原则客观而细致。

《第3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到大学及公立研发机构的人才评价以能力和业绩为准,对刚进入的科研人员推行轮岗制。

二是考核指标多样化并侧重考核敬业精神。

包括成绩、潜能、态度方面的考核。

引入“TENURE TRACK”制度,经过严格审核,鼓励青年科学人才自立,施展才华。

各高校公布比例,公正透明接受多样化人才。

根据不同的职位,考核的种类和方法也各有不同。

三是同行评价公正透明。

《国家研究开发评价实施办法大纲评价指南》规定评估原则上选择外部专家,甚至是外国专家,并且保证评价信息的公开透明。

四是完善的数据跟踪反馈。

为确保各种目标和政策措施取得实效,日本要求设立“进度表”,明确实现目标。

同时,日本要求对政策措施进行反馈和追踪。

经过这一推进过程,可提高社会对科技人才的关注度,形成良好机制以便实施更好的政策。

对青年科技人才采用任期制的录用方式,让他们作为独立研究者,然后再经过严格的审查,将他们任用到无任期制的职位上(终身雇佣制度),起到进一步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

二、国外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特点1.同行评议更具客观和系统性。

同行评议是由从事该领域或接近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个科技人才的工作研究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

发达国家在同行评议选择专家方面更加全面和细致。

美国费米实验室(FNAL)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都专门设有专家组或专家委员会,同时注重听取外部同行专家的意见,形成动态机制。

法国国家大学理事会安排各领域专家对大学科研人才进行考核。

德国每个学科内部都成立专业的评审团队,形成制度化的指标体系。

英国同行评议专家对学术论文并不考虑影响因子和引文数,通过加权评分来定级。

2.原则上更注重激励和导向作用。

科技人才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调动科技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励他们创新科研的热情。

发达国家在制定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时,注重考察其可行性,重成果,轻投入,重质量,轻数量,起到真正激励的作用。

美国在设定考核指标指导思想时,充分考虑其定位和发展战略,其配套待遇与评估直接关联,从深层次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英国“研究卓越框架”(REF)评估体系科研成果比例占比60%,促使科研人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科学研究,评价出真正工作效率高、更具发展潜力的科技人才3.更加重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长远发展进步的关键。

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的科学性,才能真正选拔出高素质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美国高度重视长远激励,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评价侧重质量,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更加有效地培养后备科技领军人才的质量。

日本对青年科技人才采用任期制,进一步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的思维。

三、结语各国各具特色的国情和发展实际决定了发达国家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

发达国家制度化、专业化与人性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给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我国在科技人才评价工作方面还不够完善,应当要充分考虑我国实际发展情况,不能依葫芦画瓢,要仔细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实现对科技人才激励和导向作用,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推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1]于珈,王兰英,李兵,刘砺利浅析美国科技人才评价的做法与启示[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5:68-72.[2]余娟清,王丛,王奕新.英国高层次人才评估与管理的实践及启示[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4(4):28-31.[3]郑英姿,朱星.德国科研机构评估及其启示[J],中国科学基金, 2005 (2):99-102.[4]佘诗刚.法国科研中心基础研究活动评估办法[J],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 2002:24-30.[5]沈燕.日本科技人才管理与开发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123-126.[6]孟桢.国内外人才环境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10(2):25-28.[7]朱郑州,苏渭珍,王亚沙.我国科技人才评价的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5):132-135.[8]李思宏,罗瑾琏,田瑞雪.科技人才评价与选拔体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4): 148-150.[9]李光红,杨晨.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4):186-189.作者简介:刘小婧(1985—),女,汉族,福建莆田,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