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研究和治疗现状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

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重点】☞艾滋病的流行现状☞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它的发展趋势如今已异常严峻,在我国也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传染病。
一、艾滋病流行现状【全球艾滋病流行概况】见表1表1 全球艾滋病流行概况(截止2005年12月):2005年由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对中国的艾滋病进行的一次评估:1. 评估结果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65万;艾滋病人约7.5万;人群感染率平均0.05%。
2.人群构成吸毒人群——28.8万(44.3%);有偿供血/输血/血制品——6.9万(10.7%);暗娼及嫖客——12.7万(19.6%);感染者配偶及普通人群——10.9万(19.6%);男男性接触——4.7万(7.3%);母婴传播——9000人(1.4%)。
3.感染现状 2005年有7.0万名新艾滋病毒感染者,主要是吸毒、暗娼、嫖客、男男性接触,母婴传播比例较小。
4.艾滋病中国流行特点(1)疫情仍呈上升趋势;(2)流行范围广,地区差异大:感染者超过3万例的有两个省份,分别是河南和云南,河南是以采供血机构感染为主,云南是以吸毒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感染;超过1万例的有三个省份,分别是广西、新疆和广东;低于100例的基本是在西部,分别是宁夏、青海和西藏;(3)三种传播途径并存,性传播为新发感染主要途径:注射吸毒和性接触已经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一个主要方式;(4)艾滋病发病及死亡情况严重:艾滋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肺部感染、感染性腹泻、带状疱疹及口腔真菌感染,约1/3病人至晚期或机会性感染较重时才接受治疗,影响疗效;艾滋病毒感染者已经进入一个发病的高峰期;(5)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由吸毒、卖淫、嫖娼等高危人群已经向一般人群扩散;(6)艾滋病疫情蔓延的危险因素: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依然很低,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免受艾滋病毒侵害;45.5%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11%吸毒者危险性行为,增加感染和传播危险;艾滋病毒在吸毒和暗娼、嫖客之间的传播加剧;感染者的流动加快艾滋病传播速度;大量人口流动,性行为增加以及很多城市增长的性病发病率,都成为艾滋病蔓延的重要因素。
2024年预防艾滋病

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涉及艾滋病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 定。
03
临床治疗与科研进展
抗病毒药物研发及应用前景
新型抗病毒药物
针对HIV病毒复制周期中的不同环节,研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减 少副作用。
药物联合治疗
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降低病毒载量,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 质量。
耐药性研究
针对病毒耐药性问题,开展耐药性监测和预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新型诊断技术突破及意义
01
02
03
早期诊断技术
研发高灵敏度、高特异性 的早期诊断技术,缩短窗 口期,提高诊断准确率。
病毒载量监测
通过定期监测病毒载量, 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 ,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 。
民间组织参与及合作模式
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参与艾滋病 防治工作,发挥其在宣传教育、 行为干预、关怀救助等方面的独
特作用。
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 ,建立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协
同行动的工作机制。
推动社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和市场 优势,共同开展艾滋病防治公益
活动。
宣传教育普及工作进展
04
社会支持与心理关爱机制建立
感染者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
定期开展心理测评
通过专业心理测评工具,及时发 现感染者的心理问题,如焦虑、
抑郁等。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热线,为感染 者提供心理支持、情绪疏导等服
务。
实施心理干预措施
针对感染者的具体心理问题,制 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如认
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
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

2.疫情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疫情预测是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环节,预测模型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例如,基于动力学模型的预测方法考虑了病毒传播的动态过程和影响因素,提高 了预测精度;另外,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方法能够自动学习和优化模型参数,提 高了预测效率。这些新的预测模型和方法为我国艾滋病疫情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 有力支持。 3.疫苗研究中的创新研究
3、跨学科合作:加强流行病学、生物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 从多维度对肿瘤进行研究。
4、重视伦理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应肿瘤患者的隐私保护、风险评估和利 益最大化等问题,确保研究符合伦理规范。
案例分析:以某地区肺癌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肺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发 现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和空气污染。针对这些问题,当地卫生部门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包括加强吸烟危害宣传、提高空气质量等,成功地降低了肺癌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
基本内容
恙虫病是一种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危害性。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恙虫病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对 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次演示将对近年来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 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预防和控制恙虫病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恙虫病的研究方法 不断更新和改进。目前,文献回顾、现场调查、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被广泛应用 于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中。这些方法不仅于疾病传播的动力学过程,还涉及恙虫 病东方体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宿主与病原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艾滋病疫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多 个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展现出良好的前期效果。例如,一种新型的 mRNA疫苗在初步试验中显示出较高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为艾滋病疫苗的研究 开辟了新的方向。此外,针对疫苗接种后的持续保护效果和免疫机制的研究也得 到了深入发展,为疫苗的进一步优化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艾滋病影像学研究现状与临床应用

李 宏 军
[ 要 ] AI S 者机 体 免疫 系统 受 到极 度 抑 制 甚 至 破 坏 ,常 导 致 多 种 并 发 症 并 摘 D 患 国家 “ 十一 五 ”重 大传染病 专项 基金 累及 多 个 器 官 。 并 发 症 是 导 致 艾 滋 病 患 者 死 亡 的 主 要 原 因 。 因 此 ,AI 的 早 DS 资助 项 目f0 8 X10 1O 6。 2 0 Z 0 0 .O ) 期 预 防 和 正 确 诊 断 足提 高 患 者 治 疗 效 果 和 生 活质 量 的 关 键 。MR 的 软组 织 分 辨 I 率 高 , 能 够 对 炎 症 、水 肿 、肿 瘤 , 尤 其 是 神 经 系 统 病 变 进 行 定 位 、 定性 诊 断 , 作者单位 : MRS 是 可 以检 测 人 体 代 谢 物 的变 化 , 这 些 技 术 对 于 AI 尤 其 是 A DS 并 神 更 DS I 合 首 都 医 科 大 学 附属 北 京 佑 安 医 院 放 射 经 系 统 病 变 的早 期 诊 断 、疗 效 评 估 、 随 访 具 有 重要 意义 。
中图分 类号 :R 1 .1 4 5 5 29 ;R 4 文 献标 识 码 :A D I1. 6 /s . 7 - 3. 1. . 6 O :0 99 .s 1 48 42 0 5 0 3 j n6 0 0 00 i
c rir .A I te a s sva ius o porun si n e ton rr lt d ne pls st a re s DS of n c u e ro p t itc i f c i s o ea e o a m o
q lt o I te t r a l de i c to o I c r ir . d n e e e ton ua i y fA DS pa in sa ee ry i ntf a in fH V a re s a va c d pr v n i i
2024年度-预防艾滋珍爱生命ppt课件图文

17
心理干预方法探讨
认知行为疗法
01
通过改变感染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
情绪。
心理教育
02
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感染者的自我认知
和自我调节能力。
心理咨询与辅导
03
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感染者解决心理问题
,增强心理韧性。
18
家庭、学校、社区关爱支持网络建设
2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艾滋病防治技术不断进步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 有效的艾滋病预防和治疗手段,如新型抗病毒药物、基因 编辑技术等。
02 03
社会对艾滋病认识不断提高
随着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的加强,社会对艾滋病的认 识将不断提高,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也将逐渐减少 。
态度转变
学员们表示通过本次课程,对艾滋病 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了艾滋病 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增强了自我防护意识。
许多学员表示,在课程之前对艾滋病 存在恐惧和偏见,但通过学习和交流 ,逐渐消除了误解和歧视,学会了以 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看待艾滋病患 者。
03
行动计划
部分学员分享了他们在课程结束后制 定的行动计划,包括积极参与艾滋病 防治宣传、关爱和支持身边的艾滋病 患者、以及倡导社会消除对艾滋病的 歧视和偏见。
5
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影响
01
个人影响
艾滋病患者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药物控制。同
时,患者可能面临社会歧视和心理压力。
02
家庭影响
艾滋病患者的家庭成员需要承担照顾患者的责任,同时可能面临经济和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脱失病人的现状及停药原因分析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0年12月第26卷第12期Chin J AIDS STD Vol.26No.12Dec20201297 DOI:10.13419/ki.aids.2020.12.08.论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脱失病人的现状及停药原因分析谢今朝钟海丹2,杜佩珊2,汪昊刘聪2,李凌华2,顾菁'(1.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统计学系,广州510000; 2.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广州510000)摘要:目的调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脱失者的现状,分析停药原因方法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对近一年半来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ART的全部治疗脱失者以电话追访的方式进行横断面调査。
结果共发生ART脱失520例,平均年龄(42.2±13.9)岁,男性430例(82.7%);共成功联系208例脱失者,86.5%(180/208)存活,其中80.6%(145/180)同意接受调查。
在同意接受调查的脱失者中,46.2%(67/145)自报仍在进行治疗,38.8%(26/67)脱失后检测过CD4*T淋巴细胞或病毒载量;自报仍在治疗者出现AIDS相关症状率为7.5%(5/67),低于脱失后停止治疗者(17.9%,1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自报仍在治疗者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458.5(386.5-642.5)个ZmnF,高于停止治疗者225.0(138.5-287.5)的mn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
78例停止治疗者共报告11种停药原因,主要原因为:不良反应24.4%(19/78),在外地16.7%(13/78),自觉身体健康14.1%(11/78)和没时间14.1%(11/78),结论应了解ART脱失者现状。
关注病人服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并尽早解决可能有助于病人保持治疗,此外.应提高脱失病人的定期检查意识并推动停药者重启治疗。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脱失;停药原因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662(2020)12-1297-05Current status of HIV-infected patients lost to follow up dur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nd reasons for discontinuation XIEJinzhao,ZHONG Haidan2,DU Peisharf,WANG Hao',LIU Cong1,LI Linghua2,GU Jing.(1.Department of Medical Statistics,School of P ublic Health,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080,China;2.Infectious Disease Clinic,Guangzhou Eighth People sHospital,Guangzhou510000)Corresponding author:GU Jing,Email:*****************;LI Linghua,Email:***************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71771478);Guangdong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Project(2017A020212006);the Project of Community-based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IDS,Viral Hepatitis and Tuberculosis in Guangdong(2018ZX10715004);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ofthe13th Five-year Plan(2018ZX10302103-002,2017ZX10202101-003)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urrent status of patients who lost to follow up from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discontinuation.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by telephone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from October2019to January2020,on the patients who lost to follow up in the past year during ART at Guangzhou Eighth People's Hospital,and nearly half of the patients had been investigated.Results Out of520patients wholost to follow up,the average age was42.2±13.9years,and430males(82.7%).A total of208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contacted and86.5%(180/208)survived,of which80.6%(145/180)accepted the investigation.Among the patients surveyed,46.2%(67/145)reported they were still on ART,38.8%(26/67)had tested for CD4T lymphocytes or viral loadeven after their loss to follow up.The rate of AIDS-related symptoms was7.5%(5/67)among those still with ART afterloss to follow up,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ose who收稿日期:2020-01-15;修回日期:2020-10-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774178);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AO2O212006);广东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社区综合防治研究(2018ZX10715004);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8ZX10302103-002;2017ZX10202101-()03)第一作者简介:谢今朝(1995—),男,山东省临沂市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艾滋病有关高危人群研究Email:****************** 通信作者:顾菁,教授.Email:*****************:李凌华,主任医师,Email:llheliza@ stopped ART(17.9%,14/78),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43).The latest CD4T lymphocyte count of those still with ART was458.5(386.5,642.5) cells/mm\higher than those who stopped ART(225.0 (138.5,287.5)cells/mm3),with the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21).There were11reasons for discontinuation of ART reported by78patients who discontinued treatment with the main reasons including24.4% (19/78)adverse reaction,16.7%(13/78)moving to other places,14.1%(11/78)considering themselves physically healthy and14.1%(11/78)lack of time.Conclusion We1298中国艾滋病性病2020年12月第26卷第12期Chin J AIDS STD Vol.26No.12Dec2020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of patients who lost to follow up.Resoluti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may helpthe patients continue ART.It is necessary to raise patients'awareness of regular physical examination,and encouragethose who lost to restart ART.Keywords:HIV;antiretroviral therapy;loss to follow up;reasons for discontinuation随着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规模的扩大.我国在提高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1V/A1DS病人)的病毒抑制率和降低其死亡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叫但是ART脱失的现象不容忽视卩T。
中国艾滋病领域NGO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卓越 的成效 “ 。但是 , 在N G O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还存 在
着不少 问题 , 从 已经取得 的成就 、 存在 的问题 、 改进 的对策 3个方 面对我 国艾 滋病领 域 N G O的发展现状 及对策进 行
研究发现 N G O在中 国的发展存在很 多的问题 , 艾滋病
领域 N G O面 临 的 比较 集 中的 3个 问题 。 2 . 1 合 法 性 问题 开 展 随着 艾 滋 病 防 治 工 作 的 不 断 开 展
病防治要体 现政府 组织 领导 、 部 门各 负其 责 、 全 社会 共 同
参与的“ 三位一体 ” 工作机 制。1 1月 2 6 日, 李克强 副总理 接见了防治艾 滋 病 民间组织 和患 者 , 会上 , 李 克强 开 门见
1 2 2 6
・
V o 1 . 2 4 N o . 1 0
J o u na r l o f Ae r o s p a c e Me d i c i n e
0 c t 2 0 1 3
综
述
・
中 国艾 滋 病 领 域 N G O的 发 展 现 状及 对 策研 究
徐 晶 张迎红 程 延 程 红 路 兰 郑一瑾 李金 萍 余桂 林
扩大。以 山东 为例但 是仅有 1 7 . 8 %的 N G O正式注 册 , 还
有8 2 . 2 %未进行正式注册 。 2 . 2 资金 短缺 资金短缺成为制约 中国 N G O发展最明显 的问题 。由于 N G O本 身是 不 以盈 利 为 目的 、 公益 性 的组 织, 因此绝大多数 N G O都 没有稳定 的经费来 源。而且 , 由 于各种原因 , 政府财政 资金对 N G O的支持较 少 。再者 , 对 于艾滋病防治领域的 N G O, 很少 有企业和他们 合作同时对 他们进行经济资助。因此 , 艾滋病领域 的 N G O大都面临资 金短缺问题 , 导致 很 多 日常 工作都 无法 顺利 开展 , 这 不仅 严重制约了 N G O的发展与壮 大 , 而且影 响到 N G O参与艾 滋病防治工作的积极 性和工作效率 J 。
艾滋病流行病学数据

02
03
非洲、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北美、欧洲等地区是艾滋病高发区。
地区分布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全球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其次是中非和西非地区。
国家分布
艾滋病区域分布特点
03
艾滋病流行影响因素
艾滋病感染者通常集中在15-49岁,其中青年人(15-24岁)是主要人群。
年龄
性别
职业
全球范围内,男性感染者多于女性,但女性感染者往往具有更高的病死率。
宣传教育
监测与检测
医疗救治
社会参与
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检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提供医疗救治,对感染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和心理支持。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艾滋病防治,形成联防联控的社会合力。
艾滋病防治成效评估
影响因素
疫情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防治措施、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等。
防治经验
总结防治经验,发现防控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防控措施。
艾滋病防治政策与措施
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艾滋病防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等。
各国政府加强与私营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
全球各国政府积极制定和实施艾滋病防治政策,包括抗病毒治疗、预防宣传、关怀与支持等。
02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
艾滋病感染者多集中在15-49岁,其中男性感染者比例高于女性。
截至2021年,全球艾滋病感染者人数约为3840万,其中15-49岁人群约占67%。
艾滋病传播趋势
近年来,全球艾滋病感染率呈现稳定趋势,但各地区艾滋病疫情仍存在差异。
部分地区艾滋病感染率上升,主要是由于性传播途径的增加和耐药性菌株的出现。
非洲地区仍是全球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南部非洲感染率最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研究和治疗现状刘光 0070809027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艾滋病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对于艾滋病的几种治疗方法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及其优缺点进行了简单说明,最后列举了几项与艾滋病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
1. 引言: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 Morbidity and Mortality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第二年,这种疾病被正式命名为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1985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首先报告了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患者是一名到中国旅游的美籍阿根廷青年,发病5天后死于北京。
1989年,中国发现第一例因性接触而感染的艾滋病人,艾滋病已经由输入型发展为在中国国内传播。
目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7年,全球共有3千3百万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并且从1981年以来已经有2千5百万人死于艾滋病。
中国约有70万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据预测,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预防措施,到2010年,亚洲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将到达1千万。
艾滋病人数统计数据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关系的病毒学家路克·蒙塔尼埃和 巴尔·西诺西等首次从一位罹患卡波西氏肉瘤的年轻男同性恋艾滋病人的血液及淋巴结样品中,分离到一种新的逆转录病毒,他们将之命名为淋巴腺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Virus,LAV);1984年5月美国国立癌肿研究所生物医学家罗伯特·加罗也从一名艾滋病患者的活体组织分离到的病毒,命名为嗜人T淋巴细胞Ⅲ型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Ⅲ,HTLV-Ⅲ),并且论证了这种新病毒与艾滋病的病原关系;加州大学也分离出艾滋病相关病毒( AIDS-associated retrovirus,ARV),后来,这三种新发现的病毒被证明在生物学特性、交叉免疫反应、免疫印迹法、病毒限定图谱等上基本相同。
1986年,该病毒的名称被世界卫生组织统一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即HIV病毒。
从此,科学家开始了研究治疗艾滋病病毒的漫长旅程,但是,直到今天,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面世,各种治疗方法和药物也只能控制艾滋病的发作,但并不能根治艾滋病病毒。
2. 艾滋病病毒作用机制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反转录病毒,但它有着比其它反转录病毒复杂的多的生命周期,并且HIV可以以一种复杂的方式控制它自身的复制。
但它的基因组和其它反转录病毒差不多,有9。
7KB长,然而由于它含有很多小的编码蛋白的基因,所以比较复杂。
这些蛋白有的负责调控蛋白的合成,有的在感染者体内发现了抗体。
HIV含有9个基因,它们翻译后产生9种一级产物,然后其中的三种蛋白发生分裂最终产生15种蛋白。
HIV含gag、pol、env,3个结构基因,gag和pol基因在翻译后被病毒编码的蛋白酶剪切,GAG被剪切为MA(matrix),CA(capsid),NC(nucleocapsid)和p6四个蛋白,POL被剪切为PR(protease),RT(reversetranscriptase),IN(integrase)三个蛋白,而ENV会被宿主细胞高尔基体的蛋白酶(furin)切割为SU(Gp120)和TM(Gp41)两个蛋白。
另外还有6个调控基因,其蛋白产物为:TAT(Trans-Activator ofTranscription),REV (Regulator of Virion protein expression),NEF(Negative Regulatory Factor),VIF(Virion Infectivity Factor),VPU(Viral Protein U),VPR(Viral Protein R)。
并且在基因组的5′端和3′端各含长末端序列LTR。
HIV LTR含顺式调控序列,它们控制前病毒基因的表达,已证明在LTR有启动子和增强子并含负调控区。
HIV病毒主要感染人类的免疫系统中带有CD4分子的细胞,包括辅助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等。
细胞表面CD4分子是HIV受体,通过HIV囊膜蛋白gp120与细胞膜上CD4结合后由gp41介导使毒穿入易感细胞内,造成细胞破坏。
HIV感染会降低CD4+细胞数,可至低于200个/ml,使感染者的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导致其它病原体的感染不能控制,最终死亡。
3. 艾滋病的治疗对于艾滋病的治疗主要为抗逆转录病毒药物,1987年第一个逆转录抑制剂-核苷类药物齐多夫定首先应用于临床。
逆转录酶抑制剂(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RTIs)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前者是dNTP的类似物,在细胞内转化为三磷酸衍生物,与HIV的Reverse Transcriptase的亲和力强于正常的底物,这些类似物不能进行DNA链的延伸,从而抑制DNA合成,达到治疗目的。
而后者与病毒RT的催化活性位点的P66疏水区域结合,改变蛋白构象,从而抑制其活性。
1994年肽底物类似物类蛋白酶抑制剂问世,这类化合物主要以氢键方式与蛋白酶的Asp25,GLy27,Asp29残基相互作用,与蛋白酶活性中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立体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蛋白酶的活性,致使HIV在被感染的细胞中产生不成熟的、不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从而达到使病毒不能正常装配,抑制HIV目的。
但这类药物有比较明显的副作用,并且易产生抗药性,价格也比较昂贵。
1995年,美籍华裔何大一教授发明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鸡尾酒疗法”,联合应用蛋白酶抑制剂和逆转录酶抑制剂-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进行治疗。
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为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加1或2个蛋白酶抑制剂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或3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全面阻止病毒复制的过程,降低HIV-1中单个点突变的可能性,从而延缓耐药性。
2003年,结合或进入抑制剂类药物出现,如恩夫韦地(Enfuvirtide),马拉维若 (Maraviroc)等,这类药物可以阻止病毒和细胞的结合,从而阻止病毒进入细胞,这样HIV 就不能够感染细胞和免疫系统了。
这类药物的工作原理是它们能够结合到CD4细胞表面的 CCR5或CXCR4受体蛋白或者是HIV病毒表面的gp120或gp41蛋白,HIV为了结合细胞,必须使它的外衣蛋白结合到CD4细胞表面蛋白。
这类药物通过结合这些蛋白从而阻止它们的结合,进一步阻止HIV的感染。
2007年,科学家又把目光集中在了HIV的另一个生命过程中,于是出现了整合酶抑制剂类药物,比如Raltegravir,Truvada等。
这类药物能够阻断整合酶的作用,HIV在复制过程中,需要整合酶将整个的病毒基因组注射到宿主细胞中,整合酶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整合酶抑制剂可以抑制整合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 艾滋病治疗研究近期进展今年2月,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纳德·光安使用基因疗法治疗艾滋病的最大型试验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次试验过程的高级阶段的数据表明,HIV是有效的。
这种基因疗法有可能治愈艾滋病,并代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后可能被研制成临床用药。
”今年3月,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小组在3月5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以雌猴为对象进行的实验中发现,月桂酸单甘油酯(GML)可以有效帮助雌猴避免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
这是一种常用于食品和化妆品中的廉价化合物,可以帮助猴子阻断猴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
这一发现有望为人类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提供新方法。
今年4月,Nature报道了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迈克尔•纳森兹维革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在一些“长寿”的艾滋病患者身上寻找提供天然免疫力的抗体。
这些患者同HIV 一起共存了20多年,其间没有出现任何发病迹象,是天然免疫力让这些病人躲过了HIV的攻击。
利用这些“长寿”的艾滋病患者体内产生的几个抗体制造的一种疫苗能够阻止HIV感染人体细胞。
5. 总结和展望也许在近30年前当科学家首次发现艾滋病的时候,不会想到它会成为今天这样的一个世界性大难题。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有2500万人死于艾滋病,并且目前还有3300万人已经感染HIV,在我国,艾滋病携带者也以每年30%的速度疯狂发展。
不过,我们应该还是可以看到,随着各国政府的重视,这条增长曲线在逐步变的平缓,并且,越来越多的治疗药物也出现在了市场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采取的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说,我们最终一定会战胜艾滋病的。
6. 参考文献瞿虹 (2003) 艾滋病治疗药物及研究进展。
天津药学 第15卷第4期Steigbigel RT, Cooper DA, Kumar PN, et al. (2008) Raltegravir with optimized background therapy for resistant HIV-1 infection. N. Engl. J. Med. 359 (4) 339–354.Johannes F. Scheid,et al. (2009) Broad diversity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solated from memory B cells in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Nature 458, 636-640Ronald T Mitsuyasu, et al. (2009) Phase 2 gene therapy trial of an anti-HIV ribozyme in autologous CD34+ cells. Nature Medicine 15, 285–292Qingsheng Li, et al. (2009) Glycerol monolaurate prevents mucosal SIV transmission. Nature 458, 1034-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