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资料
档案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档案的定义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
”二、档案工作的内容 八个环节之说档案业务工作内容可分为: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检索、编研、利用、统计。
三、档案演变(选择题)(一)甲骨档案(二)金石档案(三)简牍档案(四)缣帛档案(五)纸质档案(六)音像档案(七)电子文件档案实体管理工作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四、档案现象(一)(二)文件转化为档案的三条件:(重要)(1)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A、文件内容要求马上办理完毕,并且已经办理完毕。
B、文件内容要求长期执行(办理),但只要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也算办理完毕。
C、不需要具体办理,只需完成文书处理程序就算办理完毕。
(2)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3)按照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三)档案的本质属性(1)十分丰富,无所不包(2)原始性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或说是原始的历史记录,这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五、档案的种类(一)档案分类涉及三个层面:第一,对档案的认识性分类;第二,档案实体的管理性分类;第三,档案内容信息的管理性分类。
(二)档案的具体分类1.公务档案与私人档案公务档案是指人们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其形成主体主要是公务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
(名词解释)这类档案归“公家”所有,主要被各级各类档案机构收藏,具体实存形态主要是过去的公务文书。
私人档案是指人们在私人生活中形成的档案,其形成主体主要为个人。
(名词解释)私人档案归“私人”所有,散存于私人手中,具体实存形态主要是日记、文稿等私人文书。
2.历史档案与现行档案历史档案是指形成时间较早,离现在较久远且主要起历史文化作用的档案。
(名词解释)现行档案是指形成时间较晚,离现在的时间距离较近且主要起现时性查考作用的档案。
(名词解释)3.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名词解释)文书档案实际上是指行政管理档案;科技档案是指人们在科技、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由纯业务性的科技文件材料转化而成的档案;专门档案是指除文书和科技档案之外的所有在专门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档案事业概论及档案事业概论试题(含答案)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章档案与档案工作第一节档案本节概要地介绍了“档案的起源与发展”即档案的简史,“档案的概念与性质”即档案的定义,“档案的类型”即档案的种类(档案学术上的分类),“档案的价值与作用”等四个有关档案的最基本的问题。
一、档案的起源与发展(一)档案的萌芽与起源(初始形态):“助记忆时代”的结绳、刻契、图画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即结绳、刻契、图形等记事方式,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档案。
但因其在一定范围内有历史记录、契约、凭证、备忘等作用,可以看作是档案的萌芽,即档案起源的初始形态。
(二)档案产生的两个条件:记录符号与国家出现1.客观条件——记录符号文字作为语言记录符号产生以后,为准确地记录事实提供了条件,从而为档案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档案——甲骨档案: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字记录,是当时商王朝使用的一种文件。
2.社会条件——国家的出现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出现了阶级、国家以后,就产生了文书。
文字记录的产生,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逐渐形成,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特定的社会需要等诸因素影响下,档案逐渐产生与发展。
(三)我国早期档案的载体形态:从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到纸质档案档案是承载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历史记录,其记录方式与物质载体密不可分,我国古代社会早期先后出现了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张等档案物质载体形态。
金石档案:金是指青铜器、铁器等,石是指石头,金石档案是铭文档案和石刻档案的总称,是将文字铸刻在青铜器、铁器、石头上而形成的档案。
简牍档案:简是指竹简,牍是指木牍,是以竹简、木牍为载体形成的档案。
“册”、“典”是我国最早对文件和档案的称呼。
缣帛档案:缣帛是古时对绢类的丝织品的统称,是以丝织品为载体形成的档案。
用缣帛书写的文件称“帛书”、“卷”、“卷轴”。
纸质档案:是以纸张为载体形成的档案。
最早的纸质档案——甘肃“放马滩纸”,形成于西汉初期,不仅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植物纤维纸,也是世界最早的纸质地图实物和最早的纸质档案。
档案概述复习题及答案

档案职称考试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档案区别于最为邻近的事物——文物的根本点是内容信息具有清晰性和()A.历史性B.确定性C.社会性D.记录性2.目前我国档案学界普遍使用的一种“官方”分法所形成的三个档案种类概念是建国后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A.现行档案B.文书档案C.专门档案D.旧政权档案3. 20世纪初的“年龄鉴定论”是由( )提出的。
A.德国的迈斯奈尔B.英国的詹金逊C.波兰的卡林斯基D.美国的谢伦伯格4.档案和档案工作要“为今天,也为未来服务”。
为未来服务指的是实现档案的()A.长远价值B.现实价值C.参考价值D.情报价值5.档案是各类机构、社会组织行使职能、从事管理活动的真实记录。
这也充分表现出档案的()A.行政作用B.教育作用C.文化作用D.法律作用6. 档案对形成机关的作用称为档案的( )。
A.查考价值B.凭证价值C.第一价值D.第二价值7. ( )是国家档案事业组织系统的基层组织。
A.综合档案馆B.专门档案馆C.档案室D.档案事业管理机构8.档案的各种作用是在______工作中得以实现的。
()A.编研B.鉴定C.利用D.统计9. 我国档案事业建设最根本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B.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C.机关档案工作条例D.档案馆工作通则10.______是一种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档案管理机构。
()A.档案事务所B.档案寄存中心C.普通档案室D.文件中心11.1982年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档案馆工作通则》明确规定: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______保管档案的基地。
()A.长期B.短期C.中期D.永久12.来源原则是国际档案界对档案进行______的基本原则。
()A.整理B.鉴定C.保管D.检索13.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只有______制定和发布的行政管理法规,才能称为“行政法规”。
()A.省政府B.市政府C.国务院D.县以上政府14.档案是由()的文件转化而来的。
档案复习资料

档案操作复习资料一、复习题1.将所提供的归档文件区分成永久保管与定期保管两部分(1)操作条件。
不同类别文件若干份。
(2)操作内容。
根据《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将所提供的归档文件区分成永久保管与定期保管两部分2.按问题分类法将所提供的文件分类并排列(1)操作条件。
不同类别文件若干份。
(2)操作内容。
将文件按不同类型问题排列,并填写文件分类表。
3.按组织机构分类法将所提供的文件分类并排列(1)操作条件。
文件若干份。
(2)操作内容。
将文件按组织机构序列排列,并填写文件分类表。
4.根据所提供案卷填写案卷封面的主要项目(1)操作条件。
不同类别文件两卷。
(2)操作内容。
填写案卷封面的主要项目:全宗名称、类目名称(运用问题分类法)、案卷名称、起止日期、卷内文件数与总页数,其余不填。
二、复习材料(一)归档文件保管期限的划定档案的保管期限,是指档案保管的最长时(年)限。
归档文件保管期限的确定,是指根据文件归档后能满足单位存史与实际工作需要的程度,确定其保管期限的长短。
《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第六条规定: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定期两种。
定期一般分为30年、10年。
1.永久保管的文书档案《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第七条规定:永久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1)本机关制定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材料;(2)本机关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大活动等形成的主要文件材料;(3)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重要业务文件材料;(4)本机关关于重要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重要的报告、总结、综合统计报表等;(5)本机关机构演变、人事任免等文件材料;(6)本机关房屋买卖、土地征用,重要的合同协议、资产登记等凭证性文件材料;(7)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重要文件材料;(8)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重要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2.定期保管的文书档案《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第八条规定:定期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1)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一般性业务文件材料;(2)本机关召开会议、举办活动等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3)本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4)本机关一般性事务管理文件材料;(5)本机关关于一般性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一般性工作报告、总结、统计报表等;(6)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一般性文件材料;(7)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制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8)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一般性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9)下级机关报送的年度或年度以上计划、总结、统计、重要专题报告等文件材料。
档案学理论基础考试复习资料

P4 处于西亚的古代两河流域的人发明了楔形文字。
这是一种用木棒在未干的泥板上书写出来的文字,因其形似箭头,亦称箭头文字。
P10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王朝统治者将文书档案工作紧紧纳入巩固和发展专制皇权的轨道,开创了2000多年来封建档案工作的先河。
臣僚上呈文书的抬头制度、文书避讳制度、文书的用印制度均产生于秦朝。
P11 两汉王朝在宫廷内外修造了诸如石渠阁、麒麟阁、东观、兰台、石室、宣明等多处殿阁,用来收贮各种档案典籍,这些建筑都各有专司。
P12 公元404年,东晋丞相桓玄下令以纸代简。
自此,纸张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载体。
P12-13 唐代的文书种类和行文制度已非常成熟和完善。
一文一事制度即一份公文只叙述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不同的事件要分写于不同的公文,以确保公文的专指性及准确性。
P13 架阁库是宋代各级国家机关设置的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
P16 明代档案库房的建设特别值得一提。
洪武初年在南京兴建了黄册库,以集中保存黄册和鱼鳞图册,因其建在玄武湖后湖的小岛上,又称后湖黄册库,是我国古代建筑规模最大、收贮籍帐档案最多、管理制度严格的专门档案库。
黄册是记录土地、人丁和赋役的文书;鱼鳞图册是登记所有权的文书,这两种文书是明代最普遍、数量最多的文书,是明王朝维持赋役的基本工具。
P16 明嘉靖13年,建造了皇史宬,用以保存皇帝的实录、圣训和玉牍。
皇史宬达到了我国古代档案库房建设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古代石室金匮之典范建筑,其建设布局的各个方面都充分考虑到了档案文件的保护。
选料上全部用砖石垒砌,整个殿身为无梁建筑,屋顶为拱顶。
这样确保了它坚固耐久,既可防火,又能防震,历经几百年至今巍然不动。
殿内筑有高台,以便排水防潮。
墙壁有特殊的厚度,南北墙厚6米,东西墙厚3米。
这样可以避免外界温度变化对库房的影响,便于控制室温,冬天不低于15度,夏季不高于25度。
殿内两侧对开窗户,便于通风。
皇史宬是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库建筑的一个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古代档案事业的一份珍贵遗产。
中国档案事业史试卷

中国档案事业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档案副本制度始于____( )A.夏B.商C.西周D.秦2.战国时的赋税档案称____( )A.计书B.图版C.手实D.计账3.我国历史上____时始设史馆,成为王朝垄断修史的机构。
( )A.北魏B.北周C.南朝宋D.北齐4.古代记载帝王言行的册籍称____ ( )A.时政记B.起居注C.实录D.日历5.宋王朝设的中央档案库是____ ( )A.六部架阁库B.枢密院架阁库C.三司架阁库D.金耀门文书库6.《满文老档》的记事年代起自天命前九年,即公元____ ( )A.1606年B.1607年C.1608年D.1609年7.现存太平天国档案有____余件。
( )A.200B.300C.400D.5008.国民政府于1933年为整顿国家机器,在国家机关内发起了____ ( )A.文书工作竞赛B.行政三联制改革C.行政效率运动D.档案管理改革9.我党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关于档案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 ( )A.《文件处理办法》B.《文件处置办法》C.《档案处理办法》D.《档案处置办法》10.南京史料整理处于____ 更名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A.1961年B.1962年C.1963年D.1964年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甲骨文书的体式包括____ 等部分。
()A.叙辞B.卜辞C.验辞D.问辞E.占辞2.金文档案是____ ()A.王朝的政务文书B.国家机关办理事务的产物C.王和各级奴隶主贵族的重要记事档案D.王和贵族保存于家族或宗庙的重要历史记录E.王和贵族为将重要文件流传后世子孙而形成的3.东晋末年桓玄所发布的诏令标志着____ ()A.纸取得与简牍同等的地位B.纸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书定材料C.至此纸最终取代简牍D.黄纸从此为朝廷所专用E.纸开始用于书写公文4.元代在文书工作制度基础上制定了一套档案管理制度,如____ 等。
中国档案事业史

中国档案事业史我们最早的记事方法是:结绳在木片、骨片、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的方法是刻契《尚书》中的禹书是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
商朝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甲骨档案。
这些材料给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档案和档案工作提供了最直接可靠的依据。
商朝地位显赫的官员是史官.甲骨档案在秦汉、隋唐虽发现过,但直到清末光绪25年,它在地下整整沉睡了三千余年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进行收集研究,从而被大量的出土。
1899年到1928年私人发现的甲骨档案共九次,所得的四骨八万多片.自1928年开始甲骨才被科学发掘,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殷墟发掘团主持进入科学发掘阶段。
从1899年甲骨档案被人们认识起,至今九十多年来,前后累计出土15万片以上.甲骨学的开山著录是刘鹗编撰的《铁云藏龟》,此书也是甲骨档案的首次公布.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时开始出版的由郭沫若担任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是对八十年来我国甲骨文研究的系统整理和总结,是集大成的宏篇巨著.共著录甲骨41956片,同时也是一次最大规模的甲骨档案的公布.西周起草文书保管典籍的中央机构是太史寮。
西周掌管王室的档案的是冢宰.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有文献可考的以周朝最早。
副本制度是从西周开始建立的.秦朝少府中尚书为专掌文书档案官员外,其余各机构各任掌任档案.秦的柱下御史就是专门保管户籍、舆图等重要档案的官员。
收藏刘邦入咸阳后萧何收集秦朝图籍档案的处所是石渠阁。
位于宫中,隶属御史府,由御史中丞主管的汉代中央档案典籍是兰台。
东汉王朝收藏档案典籍最集中的处所是东观.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北宋末年就有汉简出土。
中书省始设于魏晋,成为总揽中央机要的秘书部门,是王朝的中央秘书厅。
谱牒起源很早,早在夏朝就有了谱牒。
三省是隋唐时期中央最高辅政机构,也是文书档案工作的最高管理机关.文书档案工作的四禁制度是针对负责起草皇帝诏令文书的中书舍人而制定的。
贴黄制度是唐代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
宋代官府之间的上行文书是申状。
档案工作实务复习资料

1、立卷工作的组织,包括确定立卷环节、确定具体立卷人和确定文件的立卷分工范围。
2、立卷工作通常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
3、立卷工作的步骤:第一步,准备立卷。
第二步,平时归卷。
第三步,调整和组卷。
第四步,编目装订。
4、文书立卷归档范围,是立卷工作首先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5、归档必须以反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文件材料为重点。
所谓主要职能活动,即本机关围绕主管业务所开展的一些主要和重大活动。
所谓基本历史面貌,即指本机关的组织和规模的演变。
6、确定归档范围的注意事项:(1)不仅以上级文件、“红头文件”作为划分归档范围的依据;(2)不仅以载体作为划分归档范围的依据;(3)不要忽视组织、人事、纪检、保卫部门形成的文件材料的统一归档。
7、根据国家档案局1987年12月4日颁发的《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规定,案卷质量总的要求是:“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1)必须将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完整;(2)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
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是立卷工作的基本原则;(3)正确区别文件的不同价值。
立卷时能否正确区分文件的不同价值对案卷质量和档案鉴定工作都有直接影响;(4)立成的案卷要便于保管和利用。
立成的案卷便于保管和利用,是文书立卷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8、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分永久(无止期的保管)、长期(16——50年左右)和短期(15年以下)三种。
9、立成的案卷要便于保管和利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适当限制卷内文件材料的数量,卷内文件数量一般在50——100页左右,最多不要超过200页。
(2)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声像记录材料,由于保管条件不同,应当与文件材料分开整理组卷归档。
(3)绝密文电与一般文电分开立卷,以利保守党和国家机密,也便于保管和借阅利用。
(4)所立的案卷,必须经过认真的编目加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事业史】 一.原始记事的形式(传说记事 实物记事 图画记事) (作用: 保存 传递 备忘 信约 凭证) 二.档案产生的条件 1.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文明的诞生和国家的诞生是同步的) 2.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商朝☆ 神权政治 一. 商朝的宗教官员又称神职官员,是殷代最显赫的执政官员。 这类人后世称为史官,也是商朝掌管档案工作的官员。 二. 巫和史 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 巫侧重占卜,史侧重记事
三.甲骨文书形成过程 取材 整治 凿钻 灼兆 刻辞
四.甲骨档案的内容 1.占卜刻辞(卜辞) 2.卜事刻辞(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 3.记事刻辞(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 4.表谱刻辞(干支表 祀谱 家谱) 以上四类甲骨刻辞的内容是商王朝统治活动的原始记录,比较确切而详细地反映了商朝国家活动,社会生产及其阶级关系。
五.甲骨档案的存贮 1.集中保管(在宗庙里) 2.大体上有朝代可循 3.有集中归档的做法 4.有初步的整理方法 5.有专门经管人员 商朝甲骨档案的保管工作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六.商朝应有简册档案,而且是重要的公文档案。
☆西周☆ 一.西周中央政府部门 1.卿士寮为军事司法部门,要保管本职任内形成的各种档案。 2.太史寮(西周史官)起草文书保管典籍 记载史事 掌管天文,历法,祭祀,教育等事务。 西周史官比殷代史官地位有所下降,但还是周王朝中职权显赫的重要官职。 (大史小史掌王朝全局档案,内史掌王朝中央档案,御史掌王世档案,外史掌地方档案)
我国历史上的史官记注制度奠定于西周。 二.史官身份 1.重要执政官员 2.档案保管者 3.高级知识分子(当时的知识中枢) 4.历史记录者 5.贵族子弟老师
三.除太史寮外,王室事务总管的“冢宰”也掌管王室档案,周公曾任此职。六官皆总属于冢宰,在冢宰下主管档案事务的是宰夫 司会 司书等官员。
四.西周进行分封的同时,把先进的文化和典章制度推行到各诸侯国。地方也建立有相应的档案工作 和 丁籍收藏制度。
五.西周王朝文书书写材料 西周政府文书简称简牍和简策 1.简,狭长的竹片和木片(简与策用于国家重大政事,书写典籍) 2.牍,方形的木片(用于一般公文书) 3.策(册),若干简片编在一起
六.西周王朝主要文书种类。 1.王命文书(诰 誓 命) (诰和命:是王和诸侯为赏赐 任命和训诫臣数之用,誓:用于对军旅的告诫) 2.各级官府政务文书 (版图:记载王朝是领土和人口的重要材料, 盟约:盟书和约剂的统称,人事文书,邢律) 3.谱牒(周王室和贵族的世系记载) 4.史官对统治者及国政大事的记注
七.西周王朝档案的管理 1.登于天府 天府(宗庙收藏机构)是西周王朝宝存重要档案☆正本☆的处所。 “祖庙之收藏”包括王室权利象征的镇国宝器,王室权利凭证的文书典册。 这些档案的正本均需上呈天府以祭告神灵被神祖考察,祈求庇佑赐福;其作为统治者处理正事,稽查官员,统治臣民的凭证和依据,直接维护了周统治者的利益。 2.制作副本 副本制度是从西周开始建立的 这类副本由各类文书的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保存。 3.藏于金匮 金匮:用金属封缄的匣子 西周王朝重要档案是藏于金匮的
八.西周金文档案,青铜器铭文 1.第一阶段自青铜器铭刻出现到西周早期为铭文初起阶段。器物特点,花纹复杂,气魄宏伟,艺术性强,文字少 2.第二阶段随着青铜器的发展,铭文起了变化。是铭文的发展阶段,特点,字数增多,记事范围广泛。(从这一阶段开始称为金文档案。) 3.第三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为铭文终结时期。特点书史性质逐渐消失,铭文变成了一种纹饰。 4.金文档案产生原因:政治 经济的必然,重要事件需要物件长期保存和纪念。 5.毛公鼎(铭文最长),史墙盘(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利簋铭(发现西周最早)
☆春秋战国☆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造成档案的散失与破坏。旧势力权利凭证的档案在政治斗争中不断被毁弃。阶级斗争也导致档案被销毁。 二.新文书档案产生 1.刑书(律法档案)这时期的刑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 2.计书(赋税档案)与版图作用相似 3.盟书(在西周就已产生,是维系王和诸侯国关系的重要档案。) 4.玺书(用印文书) 5.符、节(用于传达命令和征调兵将的凭证文书) 6.移书(遗书)各国之间的公务往来文书。 7.上书(臣下向君王陈述政治见解和主张的文书。) 8.檄文(用于征召 晓谕或声讨的文书。) 9.券(反映借贷关系的凭证,又称债券)
三.新的文书制度 1.出现文书用印制度。 印章称为“玺”始于西周,至春秋后期才开始印封文书。 2.文书的拟制有很大进步。 文书要经过拟制 修饰 润色三道手续。
四.档案官员的变化 随着神权的下降封建君权的确立,文书档案工作逐渐由传统史官任内分离出来。为一批专掌文书档案的官员所掌理。 由奴隶社会的高级执政官员所主管,退居为专掌记注和典守档案的专职官员所主掌。 是世卿制度瓦解官僚制度产生天道观念变化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职官分工的历史进步。
五.档案的利用 1.档案的流失为士的需要提供了利用的可能。 2.学在官府→学下私人 3.孔子收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4.《尚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文件的汇编。 5.《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秦朝☆ 一.秦朝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地方设郡县
二.秦的文书档案制度(在统一文字的基础上制定的) 秦为封建专制官僚制度的初创者,建立了一套尊君抑臣并注重政务效能的文书档案制度(君臣专用文书是秦首创) 1. 皇帝专用文书 制:皇帝颁布重大制度时的命令性文书,也用于诰谕和何责让官吏 诏:皇帝颁布命令的文书 2. 臣僚专用文书 奏:臣僚向皇帝进言陈事的文书 议:群臣讨论未决政事的文书 3. 专门文书档案:律法、户籍、舆图等
三.秦的文书体式的制定 1.抬头制度 (文中有需要表示尊敬的字样,要回行顶格书写) 2.避讳制度(在文书书写中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 3.皇帝的玺印制度(皇帝印称“玺”,其他人为“印or章” 4.文书用语(群臣对皇帝称“陛下”等) 四.秦朝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注重封建 政务 效率 五.秦注重律法档案的保管 1.秦律法档案,出了正本外还有副本多份,其中一份收藏在殿中的中央禁室,封以禁印不准私启,由少府派遣尚书专司管理,随时准备皇帝审阅,中央政府丞相和御史大夫公府都各保有副本。 2.档案库保管有严格规定(不准带火进入、有人值夜看守等)
六.秦“以法为教”“以法治国”“以吏为师” 1.秦制定了以律法档案为教育内容的制度 2.秦以法为教,决定了其重吏轻儒的统治政策,焚书坑儒
七.石刻档案的兴起 1.铁制品的发展 2.比青铜器更好保存 3.取材容易 4.可刻字数增多
八.石刻档案的内容 1.公犊刻石:皇帝或地方需要百姓周知的告示一般都以刻石公布(公务文书性质) 2.记事刻石:歌功颂德、颁布宪令、外交征伐等重大事件。(原始记事性质)
九.秦不注重史官记注(不符合专制独裁统治),焚烧六国典籍
☆两汉☆ 一.官员选拔方式 1.察举制 2.考试 3.由主官自行辟除
二.汉代重视知识分子改造政权的作用,重视儒生,儒家学说独裁。 三.汉代的文书档案官吏少数地位高;多数沦为具体掌管文书档案的官吏,作用&地位下降,逐渐从官员群体分离,成为不入流的胥吏
四.汉代文书档案种类 1.皇帝用文书 策书(册书):皇帝用来册封或罢免诸侯、大臣的王命文书,一般写在两片相连的竹简上。 戒书:皇帝教诲训诫地方军政长官的文书。对京外各官的诏谕也用戒书。、 2.群臣上呈皇帝的公务文书 章(谢章):臣僚感谢君主的恩赐、封赏 表:官员向皇帝陈述事情 疏(上疏):官员对政事的建议、弹劾官员,特点为分条陈述 驳议:臣向皇帝陈述不同意见 状:臣向皇帝分条陈事 书:官吏向皇帝报告情况 ★封事:密封的奏章(防止事情泄露) 铁券:皇帝给臣授予优遇和免罪特权的凭证文书,由“丹书”演变而来 露布:不缄封的文书、古代用称 捷报 紧急文书 3.各级官府下行文 令:命令性 教:诰谕性 敕:官员向下属发出的文书 4.各级官府的平行文 移文、檄移、品约 5.证明身份的文书 符、传 过所:发给官吏、平民外出办公私事务的证明文书 棨 :身份较高者持有的证明文书 繻:丝织品制成的证明文书,身份高者持有 6.专门档案在内容和数量上有发展
五.文书处理 1.下行文书处理(起草、判行、邮递、执行) 2.对上行文的处理已相当制度化
六.文书邮递制度 1.汉代负责文书及书信邮递的机构是设于全国各地的亭,公文书信也可由亭直接传送官府,故称“邮亭” 2.驿马、驿使、驿路(以首都为中心向四面放射、道路宽广可通车马、有植树。 3.安全措施:有封泥盖章、注明发信人物时间;有严格收发手续;有严明的纪律和检查程序。
七.汉统治者注重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秦的经验),大量收集档案 八.汉对档案的保管(建立藏书之所) 1.石渠阁:由萧何建造,收集秦朝的图籍档案,在阁周围以磨制石块筑成渠,引水围绕四周保护。 2.兰台:汉代中央档案典籍库,位于宫中,隶属御史府,由御史中丞主管。(兰台典藏档案最初为检查弹劾百官之用,故后世有御史台称为兰台。) 3.东观:东汉王朝收贮档案典籍的处所,位于洛阳南宫。(是当时收藏档案典籍最集中的处所,成为汉代文化学术活动和作者荟萃之地) 4.汉代档案处了部分集中以外,其他都是分属各衙署部门保管。
九.汉对档案的利用 1.对施政的利用查考(前人档案 借鉴经验 分封参考 论功行赏褒奖依据等) 2.编撰史书 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从传说黄帝至汉武帝前后三千年历史。(通史) 班固《汉书》专撰西汉一代(断代史初创) 4. 当时档案利用的范围十分狭窄,可见封建专制制度下档案利用工作上的御用性和封锁性十分明显。
十.近代出土的汉历史档案 1.汉代简策档案 2.缣帛档案 3.汉代帛地图
☆魏晋☆ 一.魏晋社会动荡导致档案工作的变动 1.形成三省制(中书省始设于魏晋),建立了中央文书档案工作的系统。 2.档案人员增多 3.各国重视档案典籍的收藏 4.社会动乱对各国档案造成破坏
二.魏晋文书制成材料的变革 1.东汉蔡伦 造纸术,纸代替简牍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书写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