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统和中统的区别

合集下载

作为国民党的两大特务机构,中统和军统有什么区别?

作为国民党的两大特务机构,中统和军统有什么区别?

作为国民党的两⼤特务机构,中统和军统有什么区别?蒋介⽯对“特务”⼀直情有独钟。

他觉得有两个宝贝可以镇守江⼭:⾸先是军队,其次是特务。

“中统”、“军统”都是为蒋介⽯统治地位保驾护航的。

中统和军统的区别主要在以下⼏个⽅⾯。

⼀、⾪属部门和主要领导⼈不同。

1、中统,⾪属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全称是“国民党中央执⾏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主要领导⼈是陈果夫、陈⽴夫。

主要负责⼈是徐恩曾。

2、军统,⾪属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全称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主要领导⼈依次是戴笠、⽑⼈凤。

⼆、前⾝不同。

1、中统前⾝。

1928年2⽉,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设⽴党务调查科。

陈⽴夫任科长。

设⽴调查科的⽬的有两个:⼀,针对党内⽃争搜集情报;⼆,反共。

1932年扩充为特⼯总部,1935年改组为军事调查处,负责⼈均为徐恩曾。

2、军统前⾝。

1932年3⽉组建复兴社,复兴社是⼀个以黄埔军官为核⼼的带有情报组织性质的军事团体。

蒋介⽯任社长。

1932年4⽉1⽈,复兴社特务处成⽴,戴笠任处长,受蒋介⽯的直接领导。

3、合并。

1937年4⽉,中组部调查处、复兴社特务处合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陈⽴夫。

下设⼀处、⼆处。

原中组部调查处为⼀处,负责党务,处长徐恩曾。

原复兴社特务处为⼆处,负责情报,处长戴笠。

三、组织机构不同。

1938年,蒋介⽯将“调查统计局”拆分重组成两个调查统计局。

中统和军统架构的双头体制,形成了中统系和军统系,并形成许多掣肘和利益冲突,徐恩曾与戴笠之间,互相打报告,攻击对⽅,在抗战期间表现⾮常明显。

中统组织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作调查科、调查处、特⼯总部、中央调查统计局、中央党员通讯局及内政部调查局⼏个阶段。

到1931年7⽉,该科⼈数已达50余⼈,成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中⼈员最多的⼀个部门。

可以说,中统在抗战之前势⼒⼤于军统。

抗战情报的需要使得军统急剧扩张,到了抗战末期,军统的效能与执⾏⼒远远⼤于中统,具有很强的御⽤特征。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军统与中统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军统与中统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军统”及“中统”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扩编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

军统局局长由蒋介石指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贺耀组担任,戴笠任副局长(负实际责任)。

戴笠于1938年5月成立“忠义救国军”。

1942年后“ 军统”人员竟达四五万人。

揭秘历史真实的“军统”及“中统”江绍贞王久高关于“军统”及“中统”的历史情况“中统”和“军统”两大特务组织,是蒋介石集团专制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主持人(李庆英):《潜伏》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解放前国民党特务组织的关注,那么,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主要有哪些?江绍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审)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维护和巩固其反动统治,对付中国共产党及民主进步人士,以及国民党内的反对派,建立了“中统”和“军统”两大特务组织,成为蒋介石专制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军统”的前身和班底是1932年春成立的三民主义力行社特务处。

力行社是蒋介石召集黄埔少壮军人滕杰、贺衷寒等20余人建立的秘密政治核心组织,对外用它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相称。

力行社特务处也称作复兴社特务处,于1932年4月1日定为创业纪念日,“军统”的历史就从这时算起。

特务处由戴笠任处长,成员以戴笠此前跟随蒋介石作情报工作的密查组成员为基础,并吸收王孔安、乔家才等黄埔毕业生多人组成。

1932年9月,戴笠奉派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处长,将特务处挂靠在这一政府正式机构,以取得编制和经费,但不受这时期的军统局领导。

特务处成立后,先后在南京开设参谋本部特务警员训练班,在杭州警校开设甲乙丙三种特训班及电讯班,大力培训特工人才。

1935年蒋介石将对付中共苏区的南昌行营调查科划归特务处,人员扩大到700余人。

特务处先后在重要地区设区一级单位,各省及大城市设站,并在军、警、宪以及铁道等部门建立起特务组织,或由特务骨干担任许多部门的要职,形成了从点到面的特务网络。

王久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特务组织,其前身就是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科。

中统,军统,保密局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又什么区别?看完明白!

中统,军统,保密局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又什么区别?看完明白!

中统,军统,保密局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又什么区别?看完明白!为更清晰了解中统、军统、保密局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简单概述一下蒋介石成立民国政府后,国民党特务机构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

1926年,陈立夫、陈果夫兄弟主政国民党党务后,成立了“中央俱乐部”,简称CC系,其作用主要是为了掌握党内动态的情报,这是国民党最早的情报机构。

1927年8月,蒋介石为应对汪精卫、李宗仁的联合排挤,成立了“黄埔同学联络小组”,以黄埔军校学生为纽带,收集各类情报及军队动态。

负责人是胡靖安,5个人月后由戴笠接任。

1928年2月,CC系在蒋介石的同意下,走到台前成立了党务调查科,首任科长陈立夫,次年开始由徐恩曾负责。

1931年底,蒋介石在刘建群的建议下,令戴笠仿照法西斯特务组织成立“密查组”,3个月后正式命名为“复兴社”。

蒋介石亲任社长,戴笠任下属特务处处长,郑介民为副处长。

复兴社成立一个月后,蒋介石在其内部又成立了一个秘密组织——力行社。

总成员仅50人,其中核心成员有13人,又称“十三太保”。

力行社成员基本都是黄埔军校学生,绝对服从蒋介石领导,负责全力推行“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就在复兴社大张旗鼓的扩张时,CC系的二陈兄弟为争夺权力,也在全力发展组织,戴笠与徐恩曾为了抢占地盘,冲突不断。

1932年9月,蒋介石为了统一管理,将两个组织合并,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陈立夫。

军调局下设三个特务处,一处处长徐恩曾,负责党务和红色革命方面的情报;二处处长戴笠,负责军队方面情报。

三处处长丁默邨(后投靠日本),负责电讯、密码类工作。

军调局成立后,二陈兄弟势力日趋坐大。

而戴笠和徐恩曾为抢功,互相抢夺对方地盘情报,为此闹得不可开交。

西安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先将同自己“离心离德”的陈氏兄弟架空。

随后为了更好的掌握戴笠和徐恩曾两派势力,蒋介石将军调局分家。

徐恩曾以一处为基础成立了中统局,戴笠的二处改组为中统局。

而三处改名为特检处。

袁殊——简介概要

袁殊——简介概要

人类间谍史上罕见的 “五重间谍” ——袁殊
传奇人物
1911年袁殊出生,1929年至日本留学,回国后创 办文艺新闻。1931年加入中共特科工作作。1932 年春,21岁的他打入中统内部并借机认识日本驻 沪的领事岩井英一。此后又成了日方情报人员, 为中共提供情报。不久又去日本。回国后为了开 拓情报来源,于1937年加入青红帮。从此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37到1946成功的出演了一场 场情报战。被朱德称为“我党情报战线不可多得” 的传奇式人物。
唐生明
《伪装者》——明楼
袁殊(袁学易)
唐生明
唐生明(1906—1987)湖南省东安县人,国民党 中将。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1930年任第 四集团军第八军副军长、代理军长。1931年任军 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中将参 谋。抗日战争初期,任长沙警备司令部副司令、 代理司令。1938年春调离长沙,与常德、桃源警 备司令酆(feng)悌对调。曾任长沙警备区代理 司令,常桃警备区司令,国民党中将参军等职。 在抗战期间奉蒋介石之命打入汪伪政府内部卧底, 并在解放战争末期掩护共产党地下活动,使湖南 和平解放。唐生明解放后文革时期遭到迫害,其 妻徐来在狱中被迫害致死,粉碎四人帮后被恢复 政协委员原职。1987年病逝于北京。
在文化教育上,推行“新国民运动”,施行奴化 教育。在外交上,1941年11月,追随日本参加 《国际防共协定》,1943年1月,对英国﹑美国 宣战,号召效忠日本盟邦。同年11月,又伙同满 洲国和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的伪政府签订 《大东亚共同宣言》,为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 圈”摇旗呐喊。1944年11月﹐汪精卫在日本病死 ﹐其位由陈公博继任。
写在前面
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我们来说,所谓的那 些硝烟只不过是历史书中苍白的文字,电影电视 中特效打造出来的导演的幻想。脚踏着先烈用鲜 血和身躯铸就的和平大地,谁又可能了解他们梦 中那连天战火的残片,谁又能真正体会到身处在 那没有明天的战场上,目睹生命瞬间逝去的悲凉?

民中统 军统 组织架构

民中统 军统 组织架构

都是特务机构,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是民国时期听命于蒋介石的情报特务机关之一。

早期的领导人是戴笠,戴1946年死后由毛人凤继任。

军统前身为军事委员会密查组特务处,于1932年成立,同年9月成立“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下辖二处,一处负责党务,二处负责特务。

抗战民中统军统组织架构开始后,1938年8月将一、二处分开,一处另成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中统)。

军统则交由戴笠负责。

除负责刺探情报,进行反谍工作外,军统亦以刺杀等手段对付敌人。

抗战期间军统曾多次刺杀投日的军政人员。

1946年8月军事委员会改组成国防部,军统的正式名称亦改为国防部保密局。

1928年初,国民党在中央组织部中设立专职情报的“党务调查科”,此时,军队系统也有“参谋本部第二厅”,负责军事谍报与电讯侦测;1931年,“中华民族复兴社”(又称“蓝衣社”)的秘密核心组织“力行社”下设“特务处”,从事情报暗杀活动。

1932年,党务调查科扩充为“特工总部”,1935年改组为“党务调查处”。

1937年4月,徐恩曾负责的“党务调查处”与戴笠负责的“力行社”合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陈立夫任局长;原调查处为一处,仍由徐恩曾任处长;原力行社为二处,仍属戴笠管理。

可以看出,初创阶段的国民党特务机关,组织机构变动相当频繁。

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抗战,1938年初国共达成合作,天真的人们以为,主要用于反共的国民党特务机关,大概要失业了。

没想到,蒋介石却于1938年4月,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这一个局扩大成为两个局!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一处扩大成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朱家骅任局长,徐恩曾任副局长。

这个局简称“中统”。

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二处,扩大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首任局长由陈立夫兼任,戴笠任副局长。

这个局简称“军统”。

国共两党的特务组织

国共两党的特务组织

李克农与毛人凤:国共两 党特务的较量
李克农
毛人凤
李克农——“特工之王”
李克农(1899.9.15—1962) ,又名泽田、峡公、种 禾、曼梓、稼轩、天痴、震中,1899年9月15日出生 于安徽巢县炯炀镇中李村(今巢湖市居巢区)。汉族。中 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特科领导下从事秘密工作, 人称中共的“特工之王”。1931年冬到中央革命根据 地,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 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红 军工作部部长。
制定了秘密工作的制度和方法 周恩来主持制定了一整套包括中央特科工作在内的秘密 工作的制度和措施。他要求党组织要坚决“改变以前的方式, 很迅速的重新建设党的各种机关,并以绝对秘密为原则”, 要“利用合法掩护非法,合法与非法巧妙结合”,“秘密工 作和公开工作绝对分开”。在周恩来领导下,较短时间内便 实现了“机关社会化”、“机关家庭化”、党员和干部职业 化。与此同时,他主持制定了一套秘密工作的制度,如都用 化名,邓颖超在接见《周恩来传》主编金冲及时回忆说,在 上海从事秘密工作时,“同志间谁也不叫谁的名字,都用别 名。别名多啦,一个时期换一个”,“每住一处,改用一个 名字。名字随我们起,二房东只要给钱就行。” 再如经常 搬家、单线联系、行踪保密等。周恩来不仅对进入中央特科 的人员严格考察,并且经常教育他们要坚定政治立场,忠诚 革命事业,为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而奋斗。
毛人凤——"杀人机器"
毛人凤(1898—1956) 字齐五,浙江省江山人。 曾入上海复旦大学,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因病休学。 早年从事军中幕僚工作,1934年,被戴笠聘为助手, 成为军统骨干人物。曾于浙江省警官学校、武汉与西安 行营第三科、军统局任职。抗战爆发后,主持军统首脑 部情报作业,掌握核心机密。抗战胜利后,升任军统局 副局长。后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仍任副局长,1947 年擢任局长。1949年去台,保密局改组为“国防部情 报局”,续任局长。曾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 1956年卒于台北。

中统和军统都是国民党情报机构,两者有什么区别看完你就明白

中统和军统都是国民党情报机构,两者有什么区别看完你就明白

中统和军统都是国民党情报机构,两者有什么区别看完你就明白民国时期提到情报两个字,你一定知道这两个机构,中统和军统,而且关键是这两大情报机构都来自国民党,那么既然是同一党派,而且都是搞情报的,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组织,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就来带大家理清。

首先说军统,成立于1938年,之前是国民党复兴社下属的一个特务处,后来才改名为军事调查统计局。

而中统也是同年同月成立,之前是中央党务调查科,后来改名为党员通讯社。

这两个机构都是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它们的成立是蒋介石在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决定,当时是为了对付间谍,更好地抗日。

而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们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性质,从名字也应该能看出一二,军统属于军队,而中统则属于党政。

所以军统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军事情报,整治军队,同时对日军或者是伪军进行暗杀。

而中统收集的情报则是关于党内情况,他们在很多地方都建立起了党员调查网,就是为了掌控党内人员的情况,同时也要打击像共产党这样的其他党派,所以属于党务机构。

第二点就是他们的崛起时间。

因为两大机构的职能区分很清楚,所以一旦收集到属于对方的情报,都必须进行转交,不能私自处理,而中统在前期控制着邮政系统,所以获取情报的范围比较广,立功的机会也就比较多。

所以大部分基层组织,都是从中统延伸出来的,可以说40年代之前,就是中统的崛起巅峰时刻。

但是后来抗战开始,情报对象开始从共产党转到了日本人和伪政权身上,而这个对象的转变,也相当于一种工作的交接,也就是说重点情报内容从党政转向了军队。

这个时候军统开始发挥作用,不仅收集到很多有用的情报,同时也在暗杀那些叛变的军政人员,并且和日本人展开战斗,也是因为这些功劳,让军统的地位逐步上升,反观中统,则因为多座城市沦陷,系统遭受破坏,逐渐衰败,而这个时期也就是军统的崛起时间。

最后一点是关于着装。

军统的人自然穿着军装,而中统则是中山装,如果从贡献来讲的话,应该还是军统更加多一些,毕竟他们还曾经破译了日本要偷袭珍珠港的秘密电报呢!不知道这下大家搞清楚了没有?。

国民党“中统”和“军统”的区别

国民党“中统”和“军统”的区别

国民党“中统”和“军统”的区别中统和军统的区别?说道军统大家都知是国民党的特务部门和一些暗杀活动的组织,在很多的电视剧中我们都能看见军统的出场,关键军统中的戴笠也是比较出名,让军统更多人知道,但是实际中统也是一个特务机构,那么军统和中统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中统是干什么的呢?中统和军统的区别什么是军统国民党的军统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处,后期发展成为军委会统计调查局、国防部保密局,因其属于军队序列,所以一般称其为军统。

军统局负责军、宪、警部门以及对外的情报安全工作(类似今天美国的CIA)。

但是由于军统局成立后不久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形势严峻,军统局也担负了一些诸如对行政机关、交通、金融等要害部门的监控,这样后来就引起了与中统局的权限冲突。

中统和军统的区别什么是中统而中统的全称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统计调查处,中央党部调查委员会,国民政府统计调查局。

因其始终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所掌控,故称其为中统。

中统局负责除军、宪、警等军事部门外的情报安全工作。

实际工作中也是基本上维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因为军统局也不允许他干涉越权。

中统和军统的区别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因为实际上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

许多基层党部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中统的基层负责人。

抗战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有所改变,从以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转变,因此中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军统的地位不为提升。

同时,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组织系统严重破坏,而其又不能及时的联络这些基层组织。

逐渐为军统所取代。

加之军统头子戴笠对蒋有知遇之恩和师生之情,对蒋言听计从。

而中统主要为国民党CC系的大老陈立夫、陈果夫叔侄所掌握,在人事上蒋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渐失去了蒋的扶持。

到了国民党退台后,中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全部组织系统。

而军统的组织系统到是得以保存和发展。

由于中统与军统在争夺秘密工作的主导权上,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双方的合作非常有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中看到、听到解放前国民党“军统”、“中统”两个特务机构,但你知道“军统”、“中统”的全称吗?这是两个什么样的特务机构呢?
细说国民党中统和军统的区别
一、国民党中统
中国国民党的全国性特务组织。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

国民党C.C系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

国民党中统正式成立于1938年8月
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蒋介石提议,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为基础,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由此正式形成。

其前身是1928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1935年扩大为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1937年曾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为第一处。

长期在陈果夫、陈立夫的直接控制之下,是CC系的重要阵地。

中统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活动基地,在省市党部设调查统计室,在省以下党部设专人负责“调查统计”,在文化团体和大专院校、重点中学广泛建立了“党员调查网”,进行各种反革命特务破坏活动。

中统局局长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而由副局长负实际责任。

陈立夫、张厉生、朱家骅先后担任过局长,徐恩曾、叶秀峰、顾建中,邹学峻、季源溥等先后担任过副局长。

中统是蒋介石搞独裁统治的御用工具,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它的势力不只控制了党务部门,而且深入文教部门、政府机关、经济系统之中。

这个特务组织除了进行反共颠覆活动外,还对国民党内及国内的思想言论进行严密的控制。

在抗日战争中,奉行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破坏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实现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专政,中统制造了一系列政治事件,破坏和镇压民主爱国运动。

1947年,中统局改名为党员通讯局。

1949年又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

但人们将其成员仍习惯地称之为中统特务。

最后,这个组织随着国民党全国政权的覆灭而垮台。

二、国民党军统
1.军事方面的统率者。

2.清末新军军一级最高官称。

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省称。

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之一。

1938年成立。

前身为复兴社核心组织力行社的特务处。

1946年
6月,军统局的公开武装特务部分划归国防部二厅,秘密核心部分改组为国防保密局。

详细:
国民党军统是中国国民党设立的特务组织。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

1938 年8月成立。

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

主要负责人为戴笠。

特工人员最多时近5万名,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活动。

军统局在许多地方设有集中营、秘密监狱和看守所,囚禁和迫害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革命学生。

1943年军统和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合作,共同组成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抗日战争期间,军统也从事一些搜集敌方情报并对敌施行恐怖活动,因此,对打击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起了一些作用。

1946年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秘密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

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

军统的抗日历史
“军统”,全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BIS)。

其前身为蒋介石于1928年创立的“蓝衣社”(一说为1932年)。

1934年4月,蒋介石将南昌行营调查科与蓝衣社特务处合并,成立军事委员会特务处,由戴笠(黄埔6期)任处长。

1937年4月,蒋介石重组特务机关,以加强搜集共产党人情报,组成“国民政府军事委
员会调查统计局”,由中央党部秘书长陈立夫兼任局长。

“军统局”内设两处,第1处负责党务调查(即后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前身),由徐恩曾(黄埔4期)任处长;第2处为特务处,戴笠担任处长。

1938年9月,第2处另立门户,升格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仍由戴笠一手掌管,内设军事情报处、党政情报处、电讯情报处、警务处、惩戒处、训练和策反处、特种及心理作战处、特种技术研究应用处。

“军统”(BIS)在其最鼎盛的时期,拥有特工以及各类准军事的交通警察大队共约10.2万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势力渗透至党政、军事、教育、文化、警务各个层面。

在整个第2次世界大战中,BIS 一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同时也是电讯破译技术最先进的情报机关。

而那时,CIA前身美国战略情报署(OSS)不过才刚刚起步而已。

抗战中,军统特工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沦陷区,制造针对日军的恐怖活动,而隶属BIS的各个“游击司令部”和“交通警察大队”则深入日寇占领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对打击日寇和汉奸,起了不小的作用。

刺杀、颠覆
1938年,日军占领上海后,为稳定局面,有意拉拢有影响的中国上层人物出面组织所谓的“临时政府”。

经过一番斟酌后,日本人选中民国初年担任过内阁总理的唐仪。

唐经反复考虑后接受了日本人的邀请,晚节不保。

蒋介石知道此事后,怒不可遏,着令BIS“剪除附逆”。

1938年,就在唐仪接受邀请出面组织“政府”后三个月,潜入上海的BIS“敌占区行动组”便用斧头结果了他。

在随后的时间里,BIS 先后策划了对殷汝耕(组织‘华北自治政府’的大汉奸)、季云卿(上海青帮‘通’字辈大佬,汪伪‘76号’后台老板)、汪精卫、周佛海等大汉奸的刺杀行动。

尽管这些行动并未完全成功,但无疑有效地震慑了投敌叛变人员。

三、国民“中统”和“军统”的区别
“中统”是中国国民的全国性特务组织,即“国民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

其前身:
1928年国民中央组织部调查科
1935年国民中央组织委员会务调查处
1937年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
1938年正式成立
长期在陈果夫与陈立夫的直接控制之下,是CC系的重要阵地。

陈立夫、朱家骅先后任局长,徐恩曾、叶秀峰先后任副局长。

中统局在国民各省、市、县部都有分支机构,以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特务活动遍及全国。

竭力维护国民蒋介石的专制统治,迫害员和进步人士;对于国民内反对蒋介石的派系以及不满蒋介石统治的人士,也秘密调查监视,从而进行迫害。

在抗日战争中,奉行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破坏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实现和平,反对国民独裁专政,中统制造了一系列事件,破坏和镇压爱国运动。

中统
局于1947年改名为员通讯局,1949年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

“军统”是中国国民设立的特务组织,即“国民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

其前身:
1927年军事委员会密查组
1932年4月复兴社特务处
1937年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
1938年8月正式成立
主要负责人为戴笠。

其内设军事情报处、政情报处、电讯情报处、警务处、惩戒处、训练和策反处、特种及心理作战处、特种技术研究应用处。

特工人员最多时将近5万名,分布到国民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活动。

军统局在许多地方设有集中营、秘密监狱和看守所,囚禁和迫害人、进步人士和革命学生。

1943年,军统局和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合作,共同组成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抗日战争期间,军统也从事一些搜集敌方情报并对敌施行恐怖活动,因此,对打击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起了一定的作用。

1946年,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秘密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

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