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讽的几种形式

合集下载

论述《格列佛游记》运用的讽刺手法

论述《格列佛游记》运用的讽刺手法

论述《格列佛游记》运用的讽刺手法《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在1720年至1725年参加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创作的,作为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通篇采用了讽刺的写作手法,揭露了英国殖民统治的黑暗,同时在创造中,作品在讽喻的体裁类型及讽刺手法上,都可以说是作者创作生涯中使用过的讽刺手法集成。

本文结合着《格列佛游记》中的相关内容,对作品出现的夸张、对比、反讽等讽刺艺术手做如下分析。

1 《格列佛游记》及其内容介绍在作品创作上,《格列佛游记》继承了欧洲流浪汉小说的结构,通过“离家—远游—返乡”的U型模式(四次)讲述了主人公海上漂流时的奇遇。

在这四次模式中,每次叙述都采用了不同的讽刺手法,首先,在小人国游记中,作者结合了“小人”这一特点,添加了一定的童话色彩,但从现实角度出发,童话的外壳下却是对英国社会的“政治讽喻”。

其次,与小人国游记相比,大人国游记也体现了童话色彩,在包含乌托邦小说与哲理小说性质的同时,也是对作者社会理想的体现。

再次,文中的第三部分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直接联系,即内容涉及到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及当时科学技术、文化历史的发展等等。

最后,慧驷国游记可以将其看成是动物语言,在这部分内容中,“慧驷马”被作者喻为社会的主宰者,而“耶胡人”则被作者喻为动物,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将这里描绘成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乐园。

2 《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2.1 夸张的讽刺艺术作为讽刺家们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巧妙的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来达到讽刺目的。

在这部长篇讽刺语言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格列佛游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巫人国及慧马国等几个地方的经历,对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谄媚贿赂、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例如:在游历小人国时,小人国的国王只比他的臣民高一个指甲,但却狂妄自大的将自己任命为全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个国家,臣民要想得到一官半职,其选拨的方式居然是跳绳,谁跳的高谁就能获取最高职位,而一个部长,不需要太多的才能,只需要身手敏捷就好等等,含沙射影的讽刺了英国政府机构的平庸无能。

“严肃的游戏”——反讽的解析

“严肃的游戏”——反讽的解析

们的常规理解相悖,这其实是作者刻意为之的结果。

模仿原本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段,戏仿也是一种模仿,不过是低级的模仿,它是对于被模仿者的一种戏弄和调侃。

戏仿常常利用叙述形式与故事内容的不协调来达到,通过一种表面上低级的模仿来达到丑化戏谑对象的作用,比如说通常采用崇高宏伟优雅的文体来讲述琐碎无聊残酷的故事,在故事中阴险卑微的人物却使用庄严神圣的经典语言来传达意思,在这样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对立中,作者反讽的态度昭然若揭。

在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当中,大量使用了戏仿的技巧。

在表达上,作者有意让古代的人模仿或运用现代人的语言,通过戏拟地说话方式来达到调侃的目的。

比如曹操开会决定是否撤退的时候说的一句话:“活着还是死去,交战还是不交战,妈啦个×,成问题了哩”。

很显然,这是模仿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剧中的名句“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这旬经典的名言被作者有意丑化的曹操用粗陋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里经典的严肃优雅与戏仿的粗鄙滑稽两相对比,讽刺戏弄之意油然而生。

戏仿中的人物通常无所顾忌,率性而为,假装糊涂,夸张生活,大胆的戏弄生活的虚伪礼仪,撕去生活的假面,解构严肃神圣,把生活描绘成喜剧,籍此达到反讽效果。

这种低级戏拟,有时是为了讽刺挖苦,有时只是幽默游戏。

戏仿有时是对一个特殊的句子的模仿,比如上文,有时也可能是对某种流行的文体或模式的戏拟。

小说《尤利西斯》是詹姆斯·乔伊斯的杰作,作品主要戏仿的是荷马史诗《奥德赛》。

《尤利西斯》不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模仿《奥德赛》,。

与之平行发展从而形成对应关系。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与《奥德赛》当中的英雄形象形成对照:卑微渺小的布鲁姆和项天立地的奥德修斯,内心空虚的斯蒂芬和英勇无畏的特莱默克斯,轻佻偷闲的莫莉和坚守贞节的珀涅罗珀。

小说通过这种戏拟展现了英雄悲壮的历史和卑劣琐碎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对现实的批判也在这种反讽中一目了然。

当代小说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戏仿,余华的《古典爱情》是对古典的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模式的戏仿。

浅论《傲慢与偏见》言语行为的反讽艺术

浅论《傲慢与偏见》言语行为的反讽艺术
2指 4 式 反 讽 . " -
行 为 分 为 行 为 ( t rn e c)命 题 行 为 (rp s in lc) ut a c t、 e a p o o io a t、 t a
语 旨行 为 ( lc t n r c ) 语 效 行 为 ( el c t n r t。 i o u i aya t 、 l o p r u i a y c ) o o a
行 具 体 分 析 , 而 展 现 小说 中的 情 节及 对 话 的 真 实 魅 力 。 从
关键 词 : 讽 艺术 反
前 言
言 语 行 为 《 慢 与 偏 见 运 和 小 说 结 构 的设 想 。 最 终 结 局 出 现 当
时 , 于 反 差 巨 大 , 者 内 心 会 产 生 强 烈 震 撼 . 将 自己 放 由 读 并
读 者 身 上 后 , 者 在 阅读 过 程 中 , 随 她 的 结 构 设 计 , 断 读 跟 不
见》 的反 讽 艺 术 为 蓝 本 , 其 文 本 及 人 物 对 话 进 行 分 析 , 对 分
别 从 断 定 式 、 令 式 、 诺 式 、 达 式 及 宣 告 式 五 个 方 面 进 指 承 表
hu b n wh i h o a e r l h d d m e t e i iy i O s a d, o m g t th v e i e o s i f lc t n S n s c un s a r ,h t s e s i s o c s o a l e v u n u u la f m t a h t lwa c a i n ly n r o s a d o l
f c st k e e s b e. mi b e. l-i f r d wo . e ta o ma e h ra s n i l a a l we l n o me n a rt e r s f e f ; o g e h p t sl c yf rh r n f h e t rl o o h i t u h p r a s i wa u k e e h o

论反讽的语用功能

论反讽的语用功能

本质 有 好 处, 且 也促 进 了我们 对 语 用 学本 身 的 思 考 。 ” 而
反 讽 的语 用 法 研 究 主要 贡 献 者是 格 赖 斯 G i r e和 利 奇 Leh 。格 据 L eh的 反 讽 原则 , ( ) , c ec e c 例 4 中 B其 实不 喜 欢 G 0f 他 的 车 子 , 以 ef借 所 赖 思 提 出 了 “ 话 含 义” C nestn lmpi tr)和 “ 作 原 则 ” 他使 用 了反讽 . 到 了礼 貌 , 是 明 显 不 真 实 。他 实 际 想 表 达 的是 :I 会 (o vr i a I laue ao c 合 做 但 “ (op rt e r c l) 反 讽 违 反 了 “合 作 原 则 ”( op rt e dn’l eta” ec 为 . 说 话人 为 维 护 礼 貌 原则 而 明显 违 反质 C oeai P ni e 。 v i p C oeai o ti ht。Leh认 v k 当 Pic l) r i e 中的 “ 的准 则 ”teM xm o uly 。利 奇 在 礼 貌 原则 的 的准 则 或量 的准 则 时 , np 质 ( ai f at) h Q i 反讽 就 会 产 生 。反 讽 原 则 实 际上 说 话 者 采 取 了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讽 原 则 ”I n Picpe 反 (r y r il)。 他 认 为 , 果 要 冒犯 o n 如 种 过 分礼 貌 的形 式 , 生 了讽 刺 效果 。 产
( ) : e f h s u t orw dy u a. 4 A G o a s b r e o r r j o c BWe, k H T : l IieT A  ̄ l l (ec,9 38) Leh18 :3
假 设 例 ( ) 的说 话 者 是在 对 方 做 了 一件 让 他 不 堪 忍 受 的事 情 时 3中 说 了例 ( ) 那 么他 的话 表 面上 是 礼 貌 的但 其 实 是 不 真 实 的 。 同样 , 3. 根

论鲁迅小说中的反讽艺术

论鲁迅小说中的反讽艺术

论鲁迅小说中的反讽艺术周立平(空军航空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现代作家鲁迅的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倍受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本文从西方叙事学中反讽艺术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鲁迅小说文本中言语反讽、结构反讽的价值,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

关键词:鲁迅小说;言语反讽;结构反讽中图分类号:I 210.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118(2006)0120084202收稿日期55作者简介周立平(———),女,空军航空大学社科系讲师,东北师大文学院在读硕士。

一、反讽与鲁迅小说反讽(Irony)是西方文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反讽”一词,最早源自希腊文“e irone ia ”,意为“伪装的无知,虚假的谦逊”。

在16世纪以前,反讽在西方文论中只是一种次要的修辞格,它的基本特征是字面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它以反讽性褒扬予以责备,或者以反讽性责备予以褒扬,事实与表象之间形成对照。

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谢林、施莱格尔等人努力下,反讽概念有了拓展,不再是一种局部性的修辞手法,而成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形成了美学意义上的反讽。

20世纪美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布鲁克斯认为,反讽是文本中的词语受到语境的压力而意义发生扭曲,形成言非所指的叙述效果,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

作家并没有明确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真实感情取向,有时也许会采取一种截然相反的方式来表达,但是由于语境的存在,它通过作品的有机统一对局部进行规范和限制,对阅读提供暗示与诱导,使反讽的释义成为可能。

现在反讽艺术已扩展到广阔而深邃的小说世界。

加塞特认为本质上的反讽是现代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甚至视反讽为“文学现代性的决定性标志”;米克在《论反讽》中,认为反讽是一切叙事文学不可或缺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修辞手段;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也把反讽和叙事艺术结合起来,把它视为小说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李建军在《小说修辞研究》中又提到“反讽是小说中一种最常见的微观修辞技巧。

什么是反讽手法

什么是反讽手法

什么是反讽手法反讽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使用与事实相反的措辞或表达方式,以达到批评、讽刺、讥讽等目的。

它能够在文章中增加戏剧性和幽默感,并引发读者思考和反思。

反讽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社论以及日常交流中,具有很高的表达力和创造力。

反讽手法的定义和特点:反讽手法是通过与表达内容相矛盾的措辞或语气,创造出隐含的讽刺或批判意味的修辞手法。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反转意义:反讽通过将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的真实意思相反,创造出一种戏剧性的反转。

这种颠倒常常能够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并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注意。

2. 讽刺意味:反讽往往带有讽刺的意味,通过潜在的嘲笑或批评来暗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这种批评常常被认为是一种有力和切中要害的表达方式。

3. 幽默效果:反讽常常带有一定的幽默效果,能够引起读者的笑声或微笑。

它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赢得读者的认可。

4. 引发思考:反讽往往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制造出与预期相悖的情节或表达方式,读者不得不重新评估、探究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反讽手法的应用:反讽手法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演讲和社论中。

它能够加深对于某些观点、行为或社会问题的理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文学作品中,反讽常用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揭示社会问题。

例如,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通过不断地从事犯罪活动来追求社会地位,最终导致他的悲剧结局。

这种反讽手法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面貌。

在演讲和社论中,反讽可以用来批评或讥讽某些政治观点或社会现象。

演讲家马丁·路德·金曾用反讽的方式讽刺种族歧视和不平等,号召人们团结起来争取平等和公正。

此外,在日常交流中,反讽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它常常用于讽刺幽默、讥笑别人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满。

然而,在使用反讽时需要注意语气和语境,以免造成不良的影响或误解。

总结:反讽手法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表达与事实相反的意思或语气,以达到讽刺、批评等目的。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反讽话语理解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反讽话语理解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反讽话语理解一、言语行为理论介绍言语行为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B.F.Skinner)提出的一种心理行为学理论,它以解释行为的原因和机制为主要目的,将人类行为视为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受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刺激而产生的,通过观察者对行为的反馈,来影响行为的变化,从而达到调节行为的目的。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是受外界刺激而出现的,是一种反馈的反应,是一种可以被调节的行为,是一种可以改变的行为,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行为可改变性(behavioralmodifiability)、行为变化(behavioralchange)、行为调节(behavioralregulation)和行为控制(behavioralcontrol)。

二、反讽话语理解反讽话语是指一种口头行为,即用语言,有意不让对方明确其真实意图,表达另一种含义。

反讽话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表达方式,既可以用来鼓励对方,又可以用来贬低对方。

反讽话语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1、精准的语言理解是理解反讽话语的第一步,要求理解者对事物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对语言有足够精准的把握,对语境有足够深刻的认识,才能把握反讽话语的真正含义。

2、言语行为理论认为,反讽话语表达的真实内涵,是由行为者的内在心理因素决定的,因此,理解反讽话语,要求理解者充分了解行为者的内在心理状态,才能把握反讽话语的真实含义。

3、行为调节是理解反讽话语的第三步,它要求理解者在理解反讽话语的同时,能够给予行为者适当的反馈,以调整其行为,并增强行为者正面回应的可能性。

三、结论反讽话语理解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效的理解反讽话语,需要理解者理解反讽话语的真实含义,充分了解行为者的内在心理状态,给予行为者适当的反馈,以调整其行为,并增强行为者正面回应的可能性。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是一种可以被调节的行为,是一种可以改变的行为,因此,可以应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反讽话语。

论反讽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

论反讽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

论反讽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作者:邵丽君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1期[摘要]反讽是奥斯丁理解、评价生活的惬意的载体,并成为她作品的基调和风格标志。

在她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中,这种艺术风格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

反讽艺术的运用是促成这种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傲慢与偏见》无论从人物刻画,语言使用,情节发展上都渗透着反讽。

[关键词]反讽言辞反讽人物描写场景描写情节反讽简·奥斯丁是十八世纪末英国女性作家。

她的作品《傲慢与偏见》早已被我国读者所熟知。

多次改编为电影,但她的一生是平凡的,然而她又是如此的不平凡。

看奥斯丁的电影,总会产生一种非常异样的感觉,不似同期作家狄更斯的作品那样的刚劲有力,也不似后来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那样的痛快淋漓。

它含蓄而深刻的向你展现智慧的魅力。

让你忍俊不禁。

让你回味无穷,领略到作品比文本表面价值更为容量巨大的意义空间。

当你开始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文字中探寻这种魅力的来源的时候。

就会发现它来自于小说中随处可见的一种张力结构,也就是反讽。

反讽就像是一个个漩涡,在那些平凡的文字中漩了下去,你对作品领会得越多。

就会发现这些漩涡越多,它布满全篇,你对作品领会得越深,就会发现这些漩涡越深,它在电影的每一个层面,从语言、人物、场景到主题和构思,越来越透彻地漩了下去。

它使得每一个层面都不仅仅是表面呈现的那副样子,它漩出了更深层的意味,漩出了表象和深蕴之间的张力。

我们由此不得不更仔细地来探究这些文字,而且需步步小心,因为每一处都可能暗藏着反讽。

或许研究奥斯丁的反讽艺术。

对于更深刻地探究作家创作个性、其作品艺术价值、以及“反讽”这一文学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傲慢与偏见》则正是奥斯汀广泛运用讽刺艺术最完美的作品。

观众常常为其高超的智慧、艺术的魅力、优雅的风格、幽默以及独特的语言特征所征服。

总之。

细腻的讽刺艺术使其成为一部杰作,而其中对反讽刺艺术的高超运用更为这部杰作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专业资料-
论反讽的形式
摘要:反讽是人类文化发展中自我反思的必然结果,在现代的创作中
反讽无处不在,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认为,反讽概而言之,
可分为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戏剧反讽,每一种反讽形式中又包含许
多更具体的反讽样式。本文拟对此加以梳理,以求对反讽的形式做出
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反讽 言语反讽 情景反讽 戏剧反讽 语调反讽 视点反讽 戏
仿反讽
历来有许多人都试图给反讽下一个简洁而又确切的定义。《美国
大百科全书》给反讽这样界定:“反讽提供的是一种真实与表象相对
立的情景”。这个定义显然过于简洁, 难以表达出文学反讽的全部内
涵、艺术形式和基本特征。《苏联大百科全书》下的定义较为详细:“在
文体学上, 反讽是一种表现嘲弄或狡诈的双重意义的叙述。在反讽中,
一个词汇或一种语调在语境中获得了一种与文字意义相反的、否定
的、或产生怀疑的意义。在美学上, 反讽是一种具有戏剧意味的、带
有思想观念的情感的估价, 它的基本模式或原型是词语反讽的结构
表现原则。这种反讽是以优越或屈尊、怀疑或嘲弄为先决条件, 它故
意秘而不宣, 它决定着艺术的或公开发表的作品的风格, 或者它是意
象、性格特征、情节线索的组织结构,这种嘲弄的隐蔽性和带有严肃
性的伪装, 使反讽和幽默, 尤其是和讽刺区别开来了。”
在通常意义上,反讽分为言语反讽、情景反讽、戏剧反讽三类。
一、言语反讽
- - -
- - -专业资料-
反讽最常见的形式是言语反讽。言语反讽作为反讽的一种重要类型,
是最容易被读者识破的,因为在言语反讽中说的是一回事,指的却是
另外一回事。言语反讽大致包含这样四种情况:
(一)、反语
也叫说反话,就是人们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目的而运用与本意正好相
反的词语。或是用正面的话语表达反面的意思,或是用反面的话语表
达正面的意思。从修辞的功能而言,在不同的语境当中,反语具有嘲
弄、讥讽、挖苦、谴责、批判、否定、幽默、暗示、亲呢、怜爱、喜
欢等不同的情感意味,从而更加强化和窋了作者的真实表达意图。反
语是大家最为熟悉也最为典型的话语反讽形式。
(二)、语境误置
布鲁克斯在论文《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中给“反讽”下了一个最
普遍的定义 :“反讽,是承受语境的压力。”如在王朔作品中让一群
市井痞子们以一种假正经的作派, 脱口而出地讲着冠冕堂皇的语言:
“刚才听了于观同志的一席话, 我觉得很受教育, 也很受震动。于观
同志虽是批评杨重, 但我觉得同样的问题也在自己身上不同程度地
存在。自己过去吧,总觉得自己根红苗壮, 又是个苦孩子, 不会有私
心。”人物的这种冠冕堂皇的语言与其身份、所处的环境的反差, 确
实让人觉得不伦不类。把庄严和正经的语汇植入特定的语境之中, 语
境的压力致使这些词语变形,产生字面之外的潜台词, 在油腔滑调的
处理中暴露出这些崇高词汇的虚伪来。
(三)、悖逆语词并置
- - -
- - -专业资料-
这是指作品刻意通过典型的语义悖逆语词组合、交错、并置,使语词
之间相互干扰、融合、冲突,借以形成反讽性,在语言的狂欢中扩大
语言的张力,从而给读者以特殊的心理感受和想象空间。如莫言有这
么一段文字:“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越来越少让最美丽最
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八蛋、最能喝酒
最能爱的地方。”
(四)、句式与内容不和
通常我们期望的是句子形式与内容的一致,即一般的观点用普通的句
式表达,特别意义的观点用特殊的句式表达。当他们之间发生错位时,
反讽就有可能发生。如庄重、严肃的句子结构中表达粗陋鄙俗的内容。
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这种不协调暗示了作者并不相信自己所
说的话,所以应该从深层去体悟。
二、情景反讽
相对于言语反讽的片断性与局部性而言, 情境反讽是一种更具隐蔽
性、具有更深反讽意蕴的反讽形式。按照米克的研究: 言语反讽让人
们站在反讽者的立场上, 而情境反讽则让人们站在观察者的立场上;
言语反讽具有讽刺性, 情景反讽往往更具有纯粹的喜剧性、悲剧性或
哲理性。言语反讽在表现手法上局限于语言之间的表里的悖异, 而情
境反讽则是文本的主题立意与情节编撰等文体要素共同孕育的一种
内在张力, 因此, 它具有比较强的隐蔽性。
情景反讽可以包括以下三类:
(一)、 语调反讽
- - -
- - -专业资料-
语调反讽是通过叙述态度、语调与叙事内容、表达旨意的相悖,形成
具有反讽意味的叙述语调,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真实表现意图。语
调反讽这样几种:A、以调侃和故作轻松的口吻讲述感伤或沉痛的故
事。如鲁迅的《阿 Q 正传》、《孔乙己》,作品也以略显幽默、调侃的
笔调深刻地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B、以一本正经的态度讲述荒唐的
故事。叶兆言的《关于厕所》就是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以严肃性话语
方式联缀了关于厕所的种种荒唐故事。一本正经与荒唐看似对立,但
正是这种对立产生了极大的张力,叙述态度越正经,叙述内容也就显
得越加得荒唐,也就愈加能引起人们的深思。C、小题大做的叙述。
宏大的叙事、极有气势的语言、结构表现琐屑的、无聊,从而更能加
强对现实的批判。
(二)、视点反讽
通过异常叙述者的独特视角进行叙述,与人们所熟悉的惯常视角形成
对照,产生反讽意义,这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视点反讽。一些小说把
人类中的一部分特殊成员作为叙述者展开叙述,从异样中表达真实。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第一部分把叙述视角安插在白痴班吉身上,
以此来表露生活真实;鲁迅的《狂人日记》则以精神失常者的视角来
叙述;阿来《尘埃落定》以一个人人都认定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傻
子见证了土司制度的兴衰。这样,特种叙述者的表面无知与实质清醒
构成一种张力,而其与周围的人又构成另一番张力,作品正是在这种
似傻非傻的视角的打量下,反衬出尘世中自以为聪明者的愚拙,揭示
出社会、生活的实在。
- - -
- - -专业资料-
(三)、戏仿反讽
戏仿,原意是指模仿别人的诗文而作的游戏文字或讽刺诗文。在阅读
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读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文字,这些文字是作者有意
模仿某些作品,但是其中却充满了对某些作品的嘲弄与讽刺。如莫言
在他的小说《蛙》中戏仿层出不穷如在姑姑抓王仁美时因把其逼出推
倒肖下唇家的树还扬言推到四邻的房屋原因并把罪责归罪于王仁美
家的不配合就是对联保连坐制的戏仿。王胆成功的逃跑姑姑被人扶到
井口,气得跺着脚大叫:我怎么这么笨呢?我怎么这么笨呢?当年我父
亲在西海医院就领着人挖过这样的地洞!这明显是对于“地道战”的
戏仿,陈眉对于“狸猫换太子”中李妃角色的不由自主的靠近等等。
这无疑不是在对当时政策的一种嘲讽。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戏
仿的对象是当时西欧各国早已销声匿迹却风靡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作
者通过堂·吉诃德的骑士形象和冒险经历无情地嘲讽了脱离现实、沉
溺于幻想、矫揉造作的骑士小说,揭露了丑恶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
三、戏剧反讽
戏剧性反讽来源于戏剧。它发挥作用在于观众(读者)的全知全能与
剧中人的无知之间的张力。在戏剧中,台下的观众知道事情的本末来
由,但台上的人物却被蒙在鼓里,任由事情发展。索福克勒斯的《俄
狄浦斯王》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堪称戏剧反讽的经典。在《俄狄
浦斯王》剧中,俄狄浦斯自以为可以逃避杀父娶母的悲剧预言,但是
观众却知道这种悲剧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此剧的悲剧交果在于我们知
道俄狄浦斯的处境,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去,也无力避免自己的悲剧,
- - -
- - -专业资料-
他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恰恰促成了悲剧的发生。戏剧反讽的效果来自于
人物对真相的不了解和观众对真相了解之间的冲突。这种反讽对人物
来说是无意识的,但对了解真相的观众却很有意义:当事件发生时,
行为者由于不了解真相,没有悲剧的意识;但了解真相的观众却能感
受到巨大的悲剧效应。同样地,产生戏剧反讽的话语对观众的意义也
远远超过对说话人的意义。在产生戏剧反讽的行为和话语中,行为人
是无心的。反讽的效果是被了解真相的观众所阐释的。概而言之,戏
剧性反讽是作者间接地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方法,因为反讽作品的故
事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个是叙述者或剧中人看到的表象,另一
个是读者体味到的事实。正是通过表象同事实二者之间的对立张力,
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二者的反差越大,反讽越鲜明。
参考文献
[1]《苏联大百科全书》人民出版社1950年版
[2]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见《“新批评”文集》,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3]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1992年第2期《收获》
[4]莫言《红高粱家族》《蛙》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