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鼻窦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鼻内镜鼻窦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鼻内镜鼻窦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鼻内镜鼻窦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慢性鼻窦炎及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

2鼻中隔偏曲。

3肥厚性鼻炎或泡状中鼻甲等导致鼻阻塞者。

4脑脊液鼻漏修补。

5鼻腔、鼻窦异物及前颅底异物。

6恶性突眼、眶内脓肿或急性眶内出血。

7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

8鼻腔、鼻窦及鼻咽囊肿和良性肿瘤。

9慢性泪囊炎、外伤性泪囊炎及泪囊异物或泪囊黏液囊肿。10蝶鞍区占位性病变。

11局限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或可疑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探查等。

【禁忌证】

1伴急性传染病、血液病或严重心血管病等全身疾病,且

未良好控制。

2侵犯广泛的恶性肿瘤。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熟悉解剖,在内镜下必须熟悉鼻腔内立体视野下的解剖结构才能进行手术,否则易发生错误或不必要的损伤,术者最好能先做尸解训练后,再进行临床实践。

2内镜和手术器械同时通过鼻阈后,钳头并不在视野中,寻视中易损伤出血而影响手术。要求内镜先进入鼻腔,然后手术器械沿镜杆进入视野。

3内镜下手术配合,要多次反复练习后才能熟练掌握,30°内镜应为首选用镜,其视野宽,死角小,手术适应性强,一般无须频频更换其他角度内镜。

4微创概念与功能保存是内镜手术的灵魂。在清除病变,建立引流通道时,必须保存正常的组织结构,保护鼻黏膜功能。术中的操作方法及程序,应根据手术适应证和目的来认真选择。

一、钩突切除术

钩突切除术(又称筛漏斗切开术)是鼻内镜下行中鼻道手术的基本步骤。

【适应证】

1钩突畸形、生理性肥大或息肉样改变,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引流者。

2半月裂及筛漏斗中有息肉或瘢痕粘连或其他局限性病灶。

3为开放筛漏斗,进一步为鼻额裂、筛窦或上颌窦手术提供进路。

【禁忌证】

1急性鼻炎和鼻窦炎者。

2中鼻道有占位病变,钩突窥视不清者。

【操作方式及程序】

1仰卧位头抬高30°。

2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3鼻腔黏膜以1%鼻卡因(加1‰肾上腺素)表面麻醉,收

缩血管2次。

4用0°或30°镜确认钩突后,用钩突切开刀,在钩突前下方紧贴鼻腔外侧壁骨刺入,贯穿整个钩突进入半月裂或筛漏斗中,前上到鼻额裂,后用咬骨钳咬断前端,取出钩突。【注意事项】

1术中必须完全切除钩突,如有残留视为手术不彻底。

2中鼻道宽畅者慎用此手术,避免中鼻道过宽引起干燥结痂,不利于引流。

3术中出血,可用双极电凝止血。

4如中鼻道有小息肉,瘢痕等病变一并处理。

二、筛窦手术

【适应证】

1慢性筛窦炎、息肉、囊肿、良恶性肿瘤。

2前筛窦病变影响额窦、上颌窦通气引流者。

3外伤性纸样板骨折。

【禁忌证】

原发于筛窦恶性肿瘤已广泛侵及颅底,眶及其他鼻窦者。【操作方法及程序】

手术包括根治性和功能性两种。

1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鼻腔黏膜以1%丁卡因(加1‰副肾上腺素)表面麻醉和收缩血管。

3先在0°镜下做钩突切除,咬除筛泡,开放前筛窦。根据病变范围决定是否做中、后筛窦开放术。在咬除筛窦气房时,注意勿损伤筛窦顶壁(前颅底)、外壁(纸样板)及前中筛窦之间沿颅底走行筛前动脉和筛板。

4上颌窦口可酌情扩大,尽量保留中鼻甲。

5如筛窦有慢性化脓性炎症,并伴有息肉样组织,影响上颌窦、额窦和蝶窦引流者,应对筛窦做根治性切除,但对筛顶及黏膜病变轻微者,应予保留,以恢复筛窦的通气与引流。【注意事项】

1眶板附近凸出的滑车凹棘,不要误认为筛泡损伤。

2筛顶色黄,触及甚痛,为术野上界。

3勿伤及上颌窦前方骨质坚硬的鼻泪管,处理鼻丘气房时,不要穿入泪囊。

4筛漏斗过浅者,勿穿入眼眶。

5术中如有出血,应寻找出血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三、上颌窦手术

【适应证】

1慢性复发性上颌窦炎保守治疗无效者。

2上颌窦真菌病。

3上颌窦息肉、囊肿。

4上颌窦良、恶性肿瘤,未侵蚀破坏骨壁者。

【禁忌证】

病变已超越上颌窦骨壁范围的良、恶性肿瘤。

【操作方法及程序】

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护理配合分析

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护理配合分析 发表时间:2013-11-04T11:10:50.403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杨君[导读] 使治疗效果更好,患者得以尽快恢复。这种护理方法及作用意义重大,值得应用和推广。 杨君 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610041?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护理及配合对于进行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后的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患者,患者手术后,进行手术后的护理工作,分析总结患者的治愈情况。结果:我院鼻窦窥镜下鼻窦手术护理良好,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结论: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期间整体护理是提高鼻窦手术治愈的重要环节,做好出院指导及术后随访工作以及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时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整体护理鼻内窥镜技术以其较高的准确性、损伤性小、可以直视观察方便操作的极大优势,成为目前国内耳鼻喉科诊治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的最先进、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手术后的护理工作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样的重要。可以有效地避免手术的一些并发症的出现,使手术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患者,其中有170例患者进行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的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有 10例患者。在这180例手术患者中,男100例,女80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 46 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脓涕、反复鼻塞、头痛以及部分嗅觉减退等病症。对患者进行表面麻醉外加局部麻醉或者全身麻醉的条件下,应用 Messerklinger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钩突前缘进行纵行切口,分离并且切开钩突,开放筛泡清理筛窦,认真仔细地去除筛顶、额窦及其病变,去除上额窦自然开口及后囟,开扩上额窦开口,视病情而定采用蝶窦开放术,患者手术后要进行精心地治疗及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已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5—12个月,患者都没有出现出血及严重并发症的情况。 1.2 方法 1. 2.1 术前护理手术前积极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医务工作人员要帮助患者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工作,具体如鼻窦 CT、血常规、心电图、血凝试验等术前检查,促使病人对护理工作进行良好的配合,全方面提升患者满意度及手术的治疗效果。督促医生术前的半小时到两小时之间开静脉滴注头孢唑林1剂带到手术室使用,做皮肤试验,预防伤口的感染。指导患者要经口进行呼吸,以适应术后双侧鼻腔的填塞情况。手术的前一天患者要剪理鼻毛、清洁术区。全身麻醉者手术前要禁食、禁饮 6—8个小时。在继续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做好患者心理的护理工作。大多数的患者对手术都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不安甚至消极抑郁及悲观等不良情绪。并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致使患者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受损,降低了手术的耐受性,使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有所增加。这将不利于患者手术后的康复。我院一直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临床上已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2.2 术中护理手术前的半小时内静脉滴注由科室带到手术室的抗菌药物1剂,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当及时处理。手术中由经验丰富的护士一直参与手术的全过程,有助于患者稳定、轻松的渡过麻醉及手术关;手术中与患者做好语言交流,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还要密切观察好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注意患者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因麻醉药物里加有肾上腺素,患者血压会增高,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加强对其监护,如有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并作好详细的记录,备好凡士林和纱条若干,用于填塞鼻腔,压迫止血。 1.2.3 术后护理手术完毕后巡回护士及护理人员用平车护送患者回病房,局部麻醉患者将采取半卧式,以减轻头部和面部的充血及鼻腔黏膜的水肿。使其张口呼吸,同时加强口腔的护理;全身麻醉尚未清醒的患者回病房后使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单侧,防止患者将呕吐物吸入其气管,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其呼吸道的通畅,麻醉完全清醒后将采取半卧式。48小时后可将患者的一些鼻额部位持续进行冷敷,减少组织的肿胀,防止患者伤口的出血。叮嘱患者不要自行拉扯和松动鼻腔内的填塞物。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心情愉快的配合治疗,完善手术的效果,手术后两到三天后抽出鼻腔内填塞的纱条,然后会在鼻腔黏膜表面的麻醉下,利用吸引器清理血块、分泌物及结痂。术后两到三天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取出鼻腔内的填塞物,手术后第三天起开始用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进行鼻腔冲洗,每天2—3次,以清除血块、分泌物及结痂。加强手术后的随访和换药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1.2.4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的时候,叮嘱患者注意鼻腔内的卫生,加强体质锻炼,避免患者受凉感冒,勿食辛辣及刺激性的食物,戒烟酒,按时正确的使用滴鼻剂。出院后第1个月的每周复诊1次,以清除鼻腔内痂皮及小息肉,保持鼻腔的清洁,促进黏膜的生长,恢复鼻窦功能。第两个月内每两周复诊1次,第3—6个月内每月复诊1次。向患者发放出院指导卡,卡上填好出院后的鼻腔冲洗具体时间,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按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同时积极做好患者术后的心理辅导使患者消去心里的焦虑和不安。 2 结果 以上患者进行手术后经过我院认真细致的护理后,所有患者都已经康复出院,并且患者反馈回的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可见完善的术后护理工作对进行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的患者病情恢复的重大意义。 3 讨论 我院手术患者经过充分的手术前准备工作、鼻腔清洁、并发症的观察,特别是术后的随访等工作后都能很好地痊愈,从而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护理对于提高手术治愈特别的重要,手术后的护理与手术同等重要,鼻窦术后护理的中心环节是如何保持术后鼻腔良好通气和鼻窦引流通畅。因此,手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出院指导及术后随访工作。同时做好患者心理的辅导,消除患者心中的顾虑,使患者对自身的病症更加了解,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手术的进行。使治疗效果更好,患者得以尽快恢复。这种护理方法及作用意义重大,值得应用和推广。参考文献

内窥镜鼻窦手术技巧并发症处理

内窥镜鼻窦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处理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概念的引入是鼻科疾病治疗的一次质的飞跃 和革新,是一种创伤小、痛苦小的新手术方法。该手术避免了传统术式视觉效果差,病变清除不彻底易复发的特点,特别是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是近年来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最有效的方法。1手术中易损伤的位置(1)前筛筛顶内侧,此处为前颅窝骨板最薄弱处,如损伤易出现脑脊液鼻漏。(2)筛泡上前筛动脉处,此处前筛动脉管菲薄,如有黏膜增生息肉样变需要清理时易发生前筛动脉出血,继而造成眶内血肿。(3)筛泡外侧眶纸板处,如损伤眶纸板造成内直肌损伤术后有复视可能。(4)后筛外侧,视神经及眼动静脉的损伤常常造成不可逆的失明。(5)蝶窦外侧的视神经的颈内动脉管损伤引起颅内出血,患者死亡不可避免。 2术中技巧及注意事项(1)手术中要时时刻刻寻找可资判断的解剖标志,如:①上颌窦口,上颌窦口通常是眼眶内壁和下壁相交之位置,找到了上颌窦口,向上的延长线就是眼眶的内侧壁(纸样板)。 ②基板,基板是前后筛的分界线,通过基板到达后筛意味着进入高危区域,时刻保持高度注意,开筛钳不要轻易向外侧开放,如确实要开放,也要先用钝器再用锐器,最后再用吸切器,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2)开放筛窦时一定要勤按眼球,如观察到眶内脂肪膨出,则应停止开放。(3)国内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病理较长,炎症重,既使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术中采取降压,仍不能避免手术起始阶段的出血,在开放前筛、切除钩突时会

有较多出血,严重影响手术安全,在这个阶段应两侧交替进行,在明视情况下迅速清除病变。相对面言,只要开放了前筛,开放了上颌窦,出血就会大大减少,这个阶段大约有15~30min左右,而且息肉呈软性时出血会较多,而息肉较硬时,则出血较少,年轻的患者出血较多,年老的患者出血较少,黏膜充血的患者出血多,黏膜较白的患者出血少。 3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由于鼻窦解剖部位的毗邻关系复杂,如病变严重或范围广泛,术中易损伤周围组织而发生出血、眼眶并发症。(1)出血。鼻腔鼻窦手术后鼻腔少量渗血是正常的,术后应注意:①观察鼻腔出血量,术后鼻前庭放置棉球,防止血性分泌物流出,如渗血流出应及时擦去,嘱患者及时吐出口腔分泌物,密切观察咽腔有无活动性出血,以因免填塞不紧致血液由后鼻孔流下造成隐性失血;②患者术后如口吐胃内容物呈黑色为术中咽下血液所致,可不做处理,如持续黑便提示有活动性出血;③术后48h内嘱患者勿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血压增高和出血; ④术后1~2天鼻黏膜会有反应性肿胀,鼻塞可能比手术前还要严重,告诉患者术腔上皮化至少需要1个月左右,在此期间鼻腔有结痂和少许分泌物是正常的;⑤术后24h内局部可冷敷以减少出血及疼痛,24h后可以热敷。同时观察有无眼球运动及视力障碍。(2)眼眶并发症。鼻内镜手术最常见的是:①眶周淤血。主要是术中眶纸样板的损伤引起,轻者表现为眶周皮肤如涂脂样稍发红发暗,重者淤斑如“熊猫眼”。较重的患者术后即可出现,较轻的术后第1

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50(11): 884-889. DOI: 10.3760/cma.j.issn.1673-0860.2015.11.002 鼻内镜外科技术始 于20 世纪80 年代初,由奥地利学者Messerklinger 所创立。该技术是在鼻腔鼻窦解剖和病理生理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鼻科学领域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范围。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加之影像技术特别是螺旋CT的广泛应用,手术设备的不断改进,鼻科医生手术技巧的提高,其应用范围已不仅局限于鼻腔鼻窦疾病的治疗,业已向泪道系统、眶内、眶尖、翼腭窝、颞下窝及颅底甚至颅内等相邻区域拓宽,并取得了较之传统手术方式更好的疗效。目前,鼻内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已成为慢性鼻-鼻窦炎的主要治疗手段[1,2]。鼻内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疗效,但另一方面,内镜鼻窦手术的并发症和传统手术方式相比,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严重手术并发症报道的增加趋势更加明显。有学者认为,手术范围的扩大,对过去不敢触及的危险区域(如蝶窦区域、眶尖、颅底)病变的处理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机会,但更多的原因在于缺乏解剖训练、手术设备差、术前CT对解剖的评估不足、缺乏有效的控制术

中术野出血的措施和良好的外科技巧等。鼻窦毗邻复杂,与很多重要的解剖结构如眼眶、颅底、视神经、颈内动脉和海绵窦等关系密切。术中对解剖结构辨认不清和错误的操作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一、内镜鼻窦手术常见并发症的分类对并发症的分类目前仍存在着不同的方法。按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微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May 等[3]认为,应将需要治疗以防止发展为严重后果和虽经治疗仍不可避免发展为严重后果者纳入严重并发症。他强调,眶内损伤、颅内损伤和泪道损伤无论其治疗效果如何或是否不治而愈亦均应划入严重并发症的范畴。按并发症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两类。局部并发症又可分为鼻部并发症、血管损伤、眼部并发症、颅底颅内并发症等。常见的全身并发症有哮喘发作、麻醉意外、下肢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或脑梗死、偏瘫、植物人、死亡等。鼻部并发症包括大出血、鼻中隔穿孔、嗅觉减退、鼻腔粘连、鼻窦黏液囊肿等。眼部并发症包括:眶周淤血、眶周气肿、眶内血肿、内直肌损伤、鼻泪管损伤、视神经损伤、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底动脉痉挛或栓塞、眶内感染、眼睑或眶内脂质肉芽肿等。血管损伤包括筛前、筛后动脉、蝶腭动脉和颈内动脉损伤。颅内并发症包括脑脊液鼻漏、脑膜炎、脑脓肿、颅内出血、脑实质损伤、气脑、海绵窦损伤等。二、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文献报道有较大差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386例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观察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386例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6-05-25T14:15:14.9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7期作者:李宝红 [导读]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医院鼻窦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较好手术方法,其优点是微创。 李宝红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医院陕西宝鸡 721001) 【摘要】目的:探讨鼻窦内镜手术治疗386例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慢性鼻窦炎的患者386例,分为3组:Ⅰ型组、Ⅱ型组、Ⅲ型组,均采用鼻窦内镜手术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对比三组患者鼻窦内镜手术的治疗疗效及鼻部症状评分。结果:(1)Ⅰ型组、Ⅱ型组、Ⅲ型组鼻窦内镜手术后慢性鼻窦炎治疗疗效分别为97.64%、84.38%、71.76%,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三组术后12个月鼻部症状评分,以Ⅰ型组评分最低,Ⅲ型评分最高(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鼻窦内镜手术治疗Ⅰ型慢性鼻窦炎疗效明显优于Ⅱ型组、Ⅲ型组。 【关键词】鼻窦;内镜;慢性鼻窦炎 【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089-02 鼻窦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较好手术方法,其优点是微创,最大程度保留了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给术后鼻腔功能的恢复和伤口的愈合打下重要的基础。本文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慢性鼻窦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鼻窦内镜手术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慢性鼻窦炎的患者386例,入院主诉为鼻腔阻塞,流浓涕或伴有头痛等。按1997年海口鼻科会议的慢性鼻窦炎分型,分为3组:Ⅰ型组127例、Ⅱ型组128例、Ⅲ型组131例。Ⅰ型组平均年龄(32.4±6.8)岁,男性64例,女性63例;Ⅱ型组平均年龄(33.9±7.4)岁,男性65例,女性63例;Ⅲ型组平均年龄(34.5±9.2)岁,男性67例,女性66例;三组人员性别,年龄,病情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麻,气管插管后静脉复合麻醉,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先清除鼻腔息肉后,用棉片后,分离中鼻道粘膜,切除钩突,开放筛泡,摘除息肉,扩大上颌窦、额窦、蝶窦自然口。视情况保留中鼻甲或行中鼻甲成形术。对于鼻中隔偏曲影响鼻道引流者,行偏曲矫正术。 1.3 术后处理 术后填塞纱条,予1%麻黄素收敛鼻腔粘膜。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使用抗生素、强的松。出院后吸除鼻腔分泌物、血痂,并进行定期进行术腔清理,清除创面肉芽、囊泡、复发性息肉等,有感染症状时加用抗菌药物,直至术腔上皮化。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对比三组患者鼻窦内镜手术的治疗疗效及鼻部症状评分。 1.5 评价标准 治疗疗效:治愈:症状完全消失, 鼻内镜检查鼻腔和鼻道黏膜正常,窦腔粘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鼻腔仍有少量脓性分泌物,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无效:内窥镜检查见鼻腔和鼻道黏膜异常。以治愈和好转为总有效。鼻部症状评分包括6项:鼻塞、黏脓涕、清涕、嗅觉减退、喷嚏、涕后漏,总分18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 1.6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录入 SPSS18.0分析系统,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0.05,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鼻窦内镜手术后慢性鼻窦炎治疗疗效对比 Ⅰ型组、Ⅱ型组、Ⅲ型组鼻窦内镜手术后慢性鼻窦炎治疗疗效分别97.64%、84.38%、71.76%,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内镜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内镜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9-24T11:19:58.733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袁凌云 [导读]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鼻内镜手术已成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标准手术。 袁凌云 山东省曹县中医院 274400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相关影响。方法:对实施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完成术后随访6 个月以上的180例患者进行病历资料分析。结果治愈率Ⅰ型94.4%、Ⅱ型74.7%、Ⅲ型63.6%。结论鼻内窥镜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效手段,可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手术治愈率。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鼻内窥镜手术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鼻内镜手术已成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标准手术。我院自2009 年1 月~2012 年12 月对180 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开展鼻内镜下鼻息肉摘除和鼻窦开放术,取得较好的疗效及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80 例中男126 例,女54 例,年龄12~63 岁,患者头痛157 例,鼻塞 177 例,脓性鼻涕165 例,嗅觉减退67 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及轴位CT 扫描及鼻内镜检查,诊断按1997 年海口标准[1]分型:I 型 1 期13 例、2 期17 例、3 期43 例;Ⅱ型1 期29 例、2 期42 例、3 期 14例;Ⅲ型22 例;伴有鼻中隔偏曲89 例,下鼻甲肥大者23 例。手术前期处理:术前5 天应用罗红霉素、吉诺通及强的松口服,并用减充血剂滴鼻。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 以下,舒张压控制在 95mmHg 以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7.5mmol/L 以下。 2.手术方法 大部分病例采取表面麻醉,幼儿、高龄、有高血压、精神紧张、复发性病例及筛骨骨质增生型者选择全麻。患者均取仰卧位,表麻者由麻醉师根椐患者体重酌情应用杜冷丁50~100mg。以1%地卡因加0.1%肾上腺素4ml 浸湿的棉片进行鼻腔表面麻醉,充分收缩麻醉总鼻道、中下鼻道、嗅裂2 次,第一次5 分钟,第二次10 分钟。表面麻醉后,以1%利多卡因于鼻丘、钩突及中鼻甲黏膜下分点浸润麻醉。手术进路参照Messerklinger 术式切除钩突、筛泡,摘除息肉,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并根据CT 显示病变情况进一步开放各组筛窦、额窦及蝶窦开口。中鼻甲有息肉样变或泡性中鼻甲者则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或中鼻甲挤压术,下鼻甲有息肉样变或下鼻甲骨质增生者行下鼻甲黏膜及骨质部分切除术。对于合并鼻中隔严重偏曲者同期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鼻腔填塞可选用油纱条或高膨胀止血海绵填塞。 3.术后处理 术后鼻腔填塞时间48 小时,全身应用抗生素5~7 天。术后第5 天开始用温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每日1~2 次,术后1 周在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清理。清除分泌物及水肿囊泡,分离中鼻甲及鼻中隔,防止粘连,用弯头吸引管探入上颌窦自然口及额窦口进行清理。患者出院后继续用温生理盐水鼻腔冲洗1 个月。术后第1 个月每周复诊一次,第2 个月2 周复诊一次直至鼻腔黏膜上皮化。 结果 术后定期随访1 年,按海口会议标准观察患者鼻塞、头痛、鼻腔分泌物、嗅觉改善情况、内窥镜下术腔上皮化情况和有无息肉组织、肉芽组织。治愈145 例(80.7%),好转23 例(12.7%),无效12 例(6.6%),总有效率93.4%。Ⅲ型疗效最差,显著低于Ⅰ型、Ⅱ型, 其中Ⅰ型疗效最好。 讨论 1.CT 影像分析对指导手术起决定性作用. 鼻窦冠状位CT 比轴位更具有意义,在视觉上对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观察更具直观性。通过术前对鼻窦CT 的观察,提高了我们对骨结构变异的重视。我们体会到对于鼻中隔偏曲和骨质增生型筛窦气房[2],术中视野狭小,给手术进路及术中操作带来困难,出血量也明显增多。极大增加手术操作的盲目性,使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因此,术前充分分析CT 特征,对于麻醉及手术进路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鼻中隔的处理 鼻中隔偏曲特别是高位偏曲与鼻窦炎的发病密切相关。此外,鼻中隔偏曲妨碍操作,有碍于手术后的术腔清理,并可引起术后鼻腔粘连及术腔引流不畅,因此在内镜手术中,对鼻中隔偏曲者应予以矫正。 3.中鼻甲的处理 中鼻甲肥大及息肉样变的,剪除息肉样组织,矢状切除外侧黏膜组织,去除部分中鼻甲前端及前下缘,使中鼻甲前下缘高于下鼻甲上缘。中鼻甲修整后以内侧不影响嗅裂引流、外侧距离钩突0.5cm 为度。术中本着清除病变,改善通气引流,对妨碍鼻窦引流或手术操作的肥大的中鼻甲不作全切除,尽量选择垂直切除其外侧部分,既保留中鼻甲重要的解剖及生理作用,又改善术后引流。对中鼻甲息肉样变者,根据其病变程度,尽可能保留,尤其是注意中鼻甲根部的保留[3]. 4.上颌窦口扩大及窦内病变的处理. 上颌窦的功能性手术主要是中鼻道自然开口扩大术,上颌窦可逆病变的处理,实际上就是上颌窦窦口病变的处理。上颌窦口扩大时为避免损伤鼻泪管,主要以向下和向后扩大为主。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发现,扩大的自然窦口在其愈合过程中有缩小趋势。另外过大的窦口也会改变上颌窦内正常的微环境。因此,在手术中,我们使用电动吸切器将上颌窦口的前、后和下部的息肉样变的黏膜或窦口区的息肉切除,而不过多地对窦口进行骨性扩大,主要行上颌窦窦口的“膜性扩大”,由于未破坏窦口的骨质,窦口黏膜上皮化较快,狭窄或闭锁的机会较低[4]。对上颌窦内息肉、囊肿可配合下鼻道开窗,以确保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的病变。这对防止上颌窦病变的复发,提高手术疗效至关重要。 5.术后处理 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第一步,术后处理是第二步,术后处理也是治疗远期效果的关键,术腔冲洗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对于过敏体质、黏膜水肿、息肉样变明显者,术后可口服一定时间的激素,以改善愈后。 总之,鼻内镜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效手段,可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手术治愈率。同时要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除需要熟练的手术操

4 鼻窦炎(手术)

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 (县级医疗机构版) 一、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ICD-10:J32) 行鼻内镜手术(ICD-9-CM-3:(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 1.症状:鼻塞,黏性或脓性鼻涕;可伴有头痛、面部胀痛等。 2.体征:鼻腔、中鼻道黏液或脓性分泌物,鼻腔、中鼻道黏膜充血、肿胀或伴有鼻息肉。 3.影像学检查(CT):提示鼻腔、鼻窦黏膜慢性炎性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 鼻内镜手术: 1.鼻中隔矫正术; 2.中鼻甲、下鼻甲骨折移位固定术; 3.前或后筛窦开放术; 4.上颌窦开放术;

5.额窦开放术; 6.蝶窦开放术; 7.眶尖部手术; 8.鼻息肉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32慢性鼻-鼻窦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鼻腔鼻窦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 (1)过敏原及相关免疫学检测; (2)鼻功能测试。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糖皮质激素:鼻内局部喷雾,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4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全身止血药物,局部减充血剂。 3.手术:见治疗方案的选择。 4.鼻腔填塞止血,保持引流通气。 5.标本送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治疗≤8天。 1.根据病情可选择复查部分检查项目。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鼻内局部喷雾,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酌情使用黏液促排剂。 3.鼻腔冲洗。 4.清理术腔。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发展

中国耳鼻咽喉头翟外辩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发展 许庚局16(中山大学附属第~医院耳鼻咽喉科,中山大学耳鼻咽喉科医院 [摘要]回顾鼻内镜鼻窦手术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分析国内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临床研究方向,再次强调了慢性鼻窦炎规范化综合治疗的概念以及内窥镜鼻窭手术的手术原则和正确的手术方式。提出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研究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在稳固现有临床工作的基础之上,以进一步提高疗效为目标,紧密围绕尚未解决的和对疗效构成影响的临床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的积累o [关键词]鼻窦;内窥镜检查;耳鼻喉外科手术;历史 DevelopmentalcoursesofnasalendoseopIcsInu5surgerylnChIna XUGeng fDepdrtmentofotolaryngologMFlrstAffi|}atedHospi_tdlofzhongshanuniversity,Guangzhou,6uangdong,510630,Chlna) co『respondingautho『:×uGeng(EmaIl: 外科手术作为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一种手段已经有120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以前.通常采用鼻外进路和鼻内进路两种手术途径.七十年代以后,才形成以鼻内镜进路为主的手术途径,手术方式也从根治性手术为主逐渐演变为以重建鼻腔结构、恢复鼻腔鼻窦功能为主要目的。通常把鼻内镜问世以前的鼻窦手术称为传统鼻窦手术.把采用鼻内镜的鼻窦手术称为鼻内镜鼻窦手术,事实上传统鼻窦手术与鼻内镜鼻窦手术仍然有很多相通之处, 除手术方式以外,在手术原则上(特别是上世纪60~70年 作者简介殛通讯许 赓.男,吉林人,医 学博士,教授,主菩从 事鼻科学研究。Emd|: en十xgfess@163com ^ 中山大学耳鼻咽喉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 entxgfess@163com) IABsTRAc”To『eViewthedeVelopmentalcoursesofnasalendoscopicsmussurgeryinou『countfyAnalyzdthedomestIccurrently—existingmajo『p『oblemsandcllnlcal『esea『chd1『ectlons.Thenotbnofstondordiz— Ingmu…一dIsc忙¨na『ym口nagememofchronlcslnus…sandprIncIplesandco『『ectprocedu『esofendoscoplc sinussu『ge『ywe『estressed.Tocomeupwimthatthemajorf口cIngtasksandresearchdirectionsshouIdbe asfollows:onthebasisofstabl|izlngcontemporaryc¨nlcalwork,todimatfunherimp『ovingtherapeutlc efficacy,closeIysu『roundtheun—soIvIngande什icacy— impactingc¨nicalpuzzles,selectlveIyunde『takebaslc theoret沁al『esoa『chandaccumuldtionofc|inlca『 e×De『lenCeS 呻|ywords】NasalsmusEndoscopy:ot。『hmolarynIolojlc Su『gicdlP『ocedures;H耐o『y 代提出的指导手术的理论方面)与80年代提出的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概念和原理非常接近,很难用简单的公式化格式将二者明确区分…。因此说,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是在传统鼻窦手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比传统鼻窦手术更科学、更精细、更微创、更具有恢复功能的特点…。我国开展鼻内镜鼻窦手术已经有i3年的历史,在《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创刊10周年的今天,撰文回顾鼻内镜鼻窦手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总结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把握今后的研究走向,非常必要。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发源于1971年的奥地利,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概念出现于1985年。国内是在1989年赵绰然主任首先开展了经鼻内镜鼻腔手术,如钩突切除术”J。1990年由许庚、韩德民教授把功能性鼻内镜鼻窦外科理论和这项新技术带回国内,比国外晚了19年”】。回顾我国鼻内镜手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cH-NEsE^RcHIvEsoFoToL删NGoLoGY—HE^DANDNEcKsuRGERY:}9 万方数据

鼻内镜下鼻窦开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科毕业大作业 学习中心:重庆专业:护理学 学生姓名:丁红学号:10114510701289 评定成绩:评阅教师: 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内容提要: 目的对应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传统护理及系统化术前术后护理、并发症观察及护理进行探讨,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以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耳鼻喉科2010年8月至2011年08月实施鼻内镜手术病例490例。490例随机分为标准组和对照组,标准组245例,采用系统化护理,包括术前准备、制定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重点及措施、出院指导;对照组245例,采用常规护理。根据疗效标准统计有效率及无效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标准组有效率为98%,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无效率为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并发症发生率为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是较好的治疗方法,其手术前后的各种护理措施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和术后复发等并发症发生机会。所以为了提高疗效,根据术后恢复的不同阶段开展规范化的护理及随访非常重要。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内镜手术;护理 1 绪言 鼻内镜手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在鼻内镜直视下,以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结构和功能为前提,以消除病变、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为目的的鼻外科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新方法,具有痛苦小,操作精细,观察准确等优点,在清除发病因素的基础上重建和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和粘膜纤毛的功能,是一种符合鼻腔鼻窦生理的手术方法,把以往根治性或者破坏性手术改变为功能性手术。鼻内镜手术的目的:1.拓宽鼻腔和鼻窦间的联系空间;2.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粘膜,对局部生理功能

鼻科手术分级项目

鼻科手术分级 四级手术: 鼻成形术 1.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 2.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 3.鼻咽癌切除术 4.鼻窦骨肿瘤切除术 5.三叉神经切断术 6.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 7.鼻神经外科手术 8.垂体瘤经蝶窦切除术 9.脑脊液鼻漏经鼻修补术 10.各类皮瓣移植、整形术 11.颅-面联合进路筛窦肿瘤切除术 12.鼻内窥镜下颅底肿瘤切除术 13.视神经管减压术 14.眶减压术 15.新开展的鼻内窥镜下鼻眼相关及鼻颅底相关手术 16.科研项目手术 三级手术: 1.上颌骨切除术 2.颈外动脉结扎术 3.鼻腔内肿瘤切除术 4.鼻内窥镜下鼻咽部肿瘤切除术 5.鼻畸形矫正术 6.鼻窦囊肿、息肉切除术 7.额窦根治术 8.鼻窦探查、开放术 9.鼻内窥镜下鼻窦病损切除术 10.筛窦切除术 11.筛窦切开异物取出术 12.鼻窦瘘修补术 13.翼管神经切断术 14.鼻咽腔闭锁手术 15.鼻中隔穿孔修补术 16.鼻外径路鼻窦手术 二级手术: 1.上颌窦根治术 2.筛动脉结扎术 3.鼻病损切除术

4.鼻腔囊肿切除术 5.鼻腔血管瘤切除术 6.单发性鼻息肉切除术 7.鼻前庭囊肿切除术 8.鼻窦活检 9.上颌窦开窗术(单纯上颌窦切开术) 10.额窦切开术 11.上颌窦囊肿切除术 12.腺样体切除术 13.鼻骨骨折复位术 14.鼻骨整复术 15.鼻甲部分切除术 16.鼻咽活检术 17.前鼻孔闭锁成形术 18.鼻甲射频消融、封闭、激光、微波治疗 19.鼻中隔手术 一级手术: 1.上颌窦穿剌术 2.鼻填塞止血术 3.鼻腔电凝止血术 4.鼻腔粘膜烧灼止血术 5.鼻部切开引流术 6.鼻-鼻腔活检术 7.鼻外伤清创缝合术 8.鼻腔粘连分离术 9.鼻窦穿刺引流术 10.鼻腔、鼻咽部异物取出术

鼻内镜下上颌窦手术

鼻内镜下上颌窦手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周兵韩德民崔顺九黄谦魏永祥刘华超刘铭 鼻内镜鼻窦手术之前,上颌窦炎性或肿瘤病变,主要依靠经典上颌窦根治手术,即Caldwell-Luc术式,特点是通过唇龈切开经犬齿窝进入上颌窦。George Caldwell 1893年于美国纽约和Henry Luc1897 年于法国巴黎分别报告该手术方式。经过迄今已逾百年长期的不断地改进与完善,该术式已成为以治疗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为主要适应证的一个成熟的规范化的手术[1]。鼻内镜手术的发展和成熟,通过中鼻道或下鼻道上颌窦开窗完成上颌窦的病灶切除或引流,能够促进上颌窦的炎症恢复和功能的保留,临床已经基本取代Caldwell-Luc手术方式[1-5]。即便如此,由于上颌窦解剖和原发上颌窦病变的特点,运用多角度内镜,包括30°和70°硬性鼻内镜,同时借助各种角度弯曲器械,上颌窦内仍有无法窥视和处理的区域[6]。针对上颌窦需要广泛切除的病灶,Denker术式,包括经鼻在内镜下完成鼻内Denker术式经鼻上颌骨部分切除术的改良[2],鼻外或经鼻上颌骨部分切除(medial maxillectomy)和面中掀翻(midfacial degloving)等手术方式仍广泛应用于临床[2-5],尽管有很好的手术视野并便于肿瘤的彻底切除,仍多要牺牲下鼻甲和鼻泪管,所以,从微创原则角度看,上述术式仍有需要改进的必要。鼻内镜手术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已经形成成熟的经鼻上颌窦手术入路,并且在以往临床实践基础上,探索出新的上颌窦手术入路,分述如下。 1. 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middle meatus antrostomy, MMA) Messerklinger强调的慢性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OMC)的病理生理状况相关,且上颌窦粘液传输和清除的方向始终朝向上颌窦自然口,即便是做下鼻道开窗,上颌窦粘液纤毛清除的方向不会改变,进而提出并规范的围绕OMC的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gery, FESS),手术的主要内容为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所以,在当今鼻内镜手术技术中,经鼻MMA已经成为经典鼻内上颌窦手术方式,而针对上颌窦炎性病变,首选MMA。 手术的要点和步骤包括钩突切开,筛泡切除,以钩突和筛泡前下为标志开放并扩大上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132例分析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132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5-11-06T14:09:34.46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9期供稿作者:黄振雄 [导读] 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慢性鼻窦炎属于较为常见的鼻腔鼻窦疾病,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是医治此病最有效的手段。 黄振雄 (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五官科, 广西537307) 【摘要】:目的研究针对慢性鼻窦炎患者使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来到本院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患者132例,全部患者都实施围手术期处理,采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展开医治。然后判定医治效果。结果痊愈69例(52.27%),好转54例(40.91%),无效9例(6.82%),整体有效率为93.18%。结论在开展慢性鼻窦炎治疗的时候,实施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医治效果较为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经鼻内镜鼻窦手术; 慢性鼻窦炎属于较为常见的鼻腔鼻窦疾病,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是医治此病最有效的手段,实施之后治愈比重较大,效果较佳,术野不模糊,创伤较轻。如果鼻中隔出现偏差,还能通过此术实现调整,将复发率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本院在医治慢性鼻窦炎之中,常常使用此方式,得到较佳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来到本院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患者132例,全部患者使用鼻内窥镜和CT实施观察确诊,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全部患者中男75例,女57例,年龄在19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2.89±2.5)岁。病程为7个月到24年,平均(5.5±1.2)年。病人有鼻塞、脓涕、头昏、嗅觉失常以及头脑昏沉等症状。 1.2方法 全部病人的医治依靠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手术之前展开抗生素治疗,同时使用糖皮质素,属于鼻腔外用。等到息肉出现显著萎缩之后,使用此手术展开治疗,实施鼻腔粘膜外表麻醉,使用1%卡因包括1毫升0.1%肾上腺素的棉质片,搭配使用15毫升1%利多卡因,其中包括0.1毫升的1%肾上腺素,对筛前神经和蝶腭神经实施相应的麻醉。首先查看原本的发病位置,有钩窦、鼻甲以及上颌窦开口等,对病灶组成进行判定,研究清楚之后将钩窦全部切掉,让上颌窦的开口打开,使用咬切钳对后卤进行整理,前卤则使用反咬钳整理,让上颌窦开口尽量扩张,随后切掉额隐窝当中的病变部位,打开额窦引流口,将息肉清理干净,切掉筛泡以后,对上一组筛泡进行处理,将处于各个部位的筛房骨片清除干净。而在也要将全部息肉清理干净,但是尽量留下筛窦粘膜。让蝶窦张开,实施彻底的引流。 1.3术后干预 手术的第2天到第3天之内,按照正确顺序拿出纱布条,在将1%的麻黄素使用在鼻腔之中,将盐酸氮卓斯汀喷鼻剂喷入鼻腔。术后1周内,拿出塞在鼻腔中的物品,每天都要对手术部位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分泌物,弄掉痂皮,在4到6周之内,每天使用生理盐水洗涤鼻腔,每天3次。此后的时间里,病人根据自身的需求,每隔2到3周进行冲洗,在经过专业判定彻底皮化后停止,如果手术部位出现伤疤或者粘连,可以酌情应用丝裂霉素。术后3个月到半年,需要急性专业医治,并且按时接受随访。9个月后,前往医院复查,超过1年之后,视病人康复情况对手术部位实施清理,将肉芽以及囊泡等清除干净,将鼻腔的杂物清除干净后查看具体情况。 1.4医治效果评价 治愈:窦口黏膜上皮化,窦口张较佳、化脓不见,无各种病症。见效:腔里面有肉芽,化脓情况减弱,病症减轻。没效果,窦口处于封闭状态,出现息肉,化脓状况没有减弱,各种病症不见好转,甚至加重。 2.结果 开展手术之后,痊愈69例(52.27%),好转54例(40.91%),无效9例(6.82%),整体有效率为93.18%。出现并发症6例,其中剧烈流血2例,内部发干1例,眼眶不适3例。手术后流血量是(121.6±21.25)ml,1例在手术进行的时候大量流血,需实施2次治疗。 3.讨论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医学领域也持续进步。慢性鼻窦炎发病时伴随化脓现象,所占比重比急性鼻窦炎大,一般情况下多个鼻窦同时受到疾病侵袭[1]。由于此病会对患者生活造成一定困扰,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引起颅内、咽部、肺部出现并发症,视力受到严重影响,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无法逆转的感染,导致患者死亡[2]。因此,必须对此病进行医治。以往的鼻窦手术中,手术执行者的视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挡,而且光源不能做到对手术区域的无死角照射,致使手术难以达到较佳的效果[3]。筛窦在鼻腔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其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而且旁边就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在实施手术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并发症,此方面成为以往手术之中难以克服的关卡。上世纪70年代,此手术开始正式发展,外伤、肿瘤等均可使用此手术进行医治。近些年,其也被用在眼部外科等领域之中,都取得了不错的医治成果。当代内镜技术不断取得成就,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是医治此病的重要手段。其相较于根治性手术存在较多优点,避免术野模糊、创口大、手术过程不够细致等缺点[4]。此手术方式使用鼻内镜,整个手术过程只在鼻腔之中,面部和口腔没有创口,患者比较容易接受手术方式。而且手术工具也是针对手术特点专门制造,具有操作便利的特点,尽量保留腔内的黏膜,对术后恢复起到重要的作用。术后的一定时间内需要对鼻腔内部实施必要的处理,可以让鼻窦尽快恢复正常功能,防止病人的生活受到较大的干扰。 在手术正式开始之前,对患病情况进行观察,根据实际病情使用相应的抗生素,同时也运用糖皮质素对相关病症进行遏制,有效阻止出血过多的情况,能够对发病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可以有效组织并发症的出现。一般在手术之前会使用非那根,可以让病人尽快适应手术,而减少对手术的惧怕,降低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阻碍。实际上,哌替啶也是非常常见的术前用药,能够起到类似的效果。在使用此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时候,其医治效果的好坏还和术后的维护有关。在手术完成之后,要对手术的具体状况进行全面了解,研究鼻腔内部的状况,使用规定的药物和方法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洗,将手术部位的患病组织尽快清理干净,将刚出现的肉芽以及囊泡清理干净。因此,在接受手术治疗的同时,还要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术后处理,如此才能确保手术获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此次研究当中,全部132例病人,使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痊愈69例(52.27%),好转54例(40.91%),无效9例(6.82%),整体有效率为93.18%。出现并发症6例,其中剧烈流血2例,内部发干1例,眼眶不适3例。说明此手术在治疗慢性鼻窦炎当中的时候,能够具备

鼻内镜鼻窦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鼻内镜鼻窦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慢性鼻窦炎及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 2鼻中隔偏曲。 3肥厚性鼻炎或泡状中鼻甲等导致鼻阻塞者。 4脑脊液鼻漏修补。 5鼻腔、鼻窦异物及前颅底异物。 6恶性突眼、眶内脓肿或急性眶内出血。 7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 8鼻腔、鼻窦及鼻咽囊肿和良性肿瘤。 9慢性泪囊炎、外伤性泪囊炎及泪囊异物或泪囊黏液囊肿。10蝶鞍区占位性病变。 11局限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或可疑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探查等。 【禁忌证】 1伴急性传染病、血液病或严重心血管病等全身疾病,且

未良好控制。 2侵犯广泛的恶性肿瘤。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熟悉解剖,在内镜下必须熟悉鼻腔内立体视野下的解剖结构才能进行手术,否则易发生错误或不必要的损伤,术者最好能先做尸解训练后,再进行临床实践。 2内镜和手术器械同时通过鼻阈后,钳头并不在视野中,寻视中易损伤出血而影响手术。要求内镜先进入鼻腔,然后手术器械沿镜杆进入视野。 3内镜下手术配合,要多次反复练习后才能熟练掌握,30°内镜应为首选用镜,其视野宽,死角小,手术适应性强,一般无须频频更换其他角度内镜。 4微创概念与功能保存是内镜手术的灵魂。在清除病变,建立引流通道时,必须保存正常的组织结构,保护鼻黏膜功能。术中的操作方法及程序,应根据手术适应证和目的来认真选择。 一、钩突切除术

钩突切除术(又称筛漏斗切开术)是鼻内镜下行中鼻道手术的基本步骤。 【适应证】 1钩突畸形、生理性肥大或息肉样改变,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引流者。 2半月裂及筛漏斗中有息肉或瘢痕粘连或其他局限性病灶。 3为开放筛漏斗,进一步为鼻额裂、筛窦或上颌窦手术提供进路。 【禁忌证】 1急性鼻炎和鼻窦炎者。 2中鼻道有占位病变,钩突窥视不清者。 【操作方式及程序】 1仰卧位头抬高30°。 2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3鼻腔黏膜以1%鼻卡因(加1‰肾上腺素)表面麻醉,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