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生长中后期管理技术
冬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冬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冬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获得高产高质的冬小麦,需要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
以下是冬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1.土壤改良:在冬小麦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充分改良。
可以施加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畜禽粪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同时,适量施加矿质肥料,如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满足冬小麦的生长需求。
2.田间整地:在冬小麦播种前进行田间整地,确保土壤松散、排水良好。
可以运用翻耕、犁耙等器具进行田地整地,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3.播种选择: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播种。
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区,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冬性强的品种。
通过选择高产、抗逆的品种,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4.合理密度:冬小麦的密度对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冬小麦每亩应保持适宜的植株数目,一般为180—220万株。
密度过大会造成单株的养分竞争,导致产量下降;密度过小则会导致产量稀疏,浪费土地资源。
5.种子处理:对冬小麦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提高播种质量和抗性。
可以使用种子保护剂进行种子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抗病能力。
同时,对种子进行浸泡、启芽等处理,促进种子的发芽和萌芽,提高苗期生长速度。
6.控制病虫害:冬小麦生长期间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害,如白粉病、赤霉病、锈病等。
通过合理施用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可以保障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同时,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周期和使用剂量,避免对环境和冬小麦产生不良影响。
7.灌水管理:对冬小麦的灌水管理要合理。
在生长初期,为了促进种子的发芽和苗期的生长,需要保持土壤湿润。
在生长后期,为了避免稻麦穗节生育期间湿度过大导致倒伏现象,应适量减少灌溉次数和水量。
8.施肥管理:冬小麦的施肥需要根据不同的生育阶段和养分需求进行调整。
在播种前施基肥,如磷肥、钾肥等。
在苗期和分蘖期进行追肥,以满足冬小麦生长的需要。
同时,注意施肥的时机和剂量,避免过量施肥造成营养过剩或污染环境。
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

11 中 耕 划 锄 .
病 虫害防 治要做 到“ 以防 为主 , 治结合 , 防 抓住 关键 , 突击 除 治 ”达 到 “ , 防虫 不见 虫 , 病 不见 病 ” 防 的要 求 。 小麦 拔节 从 期开始 , 应及 时防 治纹枯 病 、 白粉 病 、 锈病 、 虫 等病 虫害 。 蚜 特 别 是 要搞 好 小 麦吸 浆虫 蛹 期 防 治 工 作 , 农 业 局 植保 站调 据 查 ,0 1年河 间 市发 生小 麦吸 浆 虫中度 危 害 , 分地 块 偏重 21 部 发 生 。 浆 虫 防 治 以蛹 期 防 治 为 主 , 小 麦 孕 穗 期 ( 穗 前 吸 在 抽 3 5d 河 间市 为 4月 2 — 3 ~ . 5 0曰) 小麦 吸 浆 虫幼 虫在 地 表爬 , 行, 蛹在 地 表 静 止 不 动 。 时可 选 用 5 此 %毒 死 蜱 颗粒 剂 90 .~ l . k /m , 用 2 35 gh 。或 %甲基异 柳磷 粉 剂 2k 配 成 3 ~ O 的 g 0 4
在 小 麦 拨 节 期可 适 量 追 肥 。 一般 施 总氮 肥 量 的 5 %左 0
右 (2 ~ 3 m ) 灌 溉 用 水 量 为 6 0m3 m , 水 后 为 了 10 1 5k ; 0 / 浇 h
乳 油 2 0mL、 5 %辛 硫 磷 乳 油 3 0 mL对 水 1k 喷 拌 5 用 0 0 g,
小 麦 起 身 、 节 到 抽 穗 前 这 一 个 阶 段称 为 小麦 生 长 中 拔 期 , 小麦 营 养 生 长 ( 、 、 的生 长 ) 生 殖 生长 ( 是 根 茎 叶 和 小穗 、 小 花 分 化 ) 时进 行 的 时 期 , 管 理 措 施 主 要 有 以 下 几 个 同 其
方面。
毒 土 ; 可 以 选 用 5 %毒 死 蜱 乳 油 2 0mL、0 甲 基 异 柳 磷 也 0 5 4 %
冬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3. 小麦的田间管理
3.1 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
冬小麦前期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萌发出苗到越冬的 各时期,包括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和越冬期4个生育 时期。
3.2.1 中期的生育特点
第一,根、茎、叶、蘖等营养器官在此期已全部 形成,长出全部茎生叶,分蘖由高峰逐渐走向两极分化 。第二,该阶段的生长特点是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与 小穗、小花等生殖器官分化建成同时并进,是决定成穗 率和争取壮秆大穗的关键时期。第三,生长变化大,速 度快,对水肥要求十分迫切,反应也很敏感。
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1. 小麦的生长阶段
生殖生长 交替过渡(并进)
营养生长
小麦各生育时期与生长阶段示意图
2. 小麦生产与土肥水的关系
2.1 土壤
2.1.1 耕层深厚,结构良好; 2.1.2 土壤肥沃,供肥能力强; 2.1.3 适宜的土壤质地和化学成分;
2.1.4 土地平整,能排能灌。
2.2 肥料
3.1.3.2 追施分蘖肥,浇好盘根水;
3.1.3.3 适时冬灌;
3.1.3.4 中耕与镇压;
3.1.3.5 严禁放牧啃青; 3.1.3.6 防治病虫草害。
3.2 小麦的中期管理技术
冬小麦中期生长阶段,也叫春季生长阶段,指小
麦返青后至挑旗,包括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和挑旗 (孕穗)期4个生育时期。
金针虫体型长略扁,体壁较硬,金黄或茶褐色,并有光泽,故 名金针虫或叩头虫。但它的个体窄长。金针虫幼虫咬食小麦的种子、
根和幼苗,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小 麦抽穗后金针虫幼虫钻到小麦根部节间内,蛀食根节,导致被害株 死亡。成虫喜啃食小麦的叶片边缘或叶片中部叶肉。金针虫一年中, 秋后苗期及早春返青期是两个为害高峰,而以早春为害严重。
冬小麦的栽培管理

冬小麦的栽培管理冬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栽培管理关系着农民的收益和粮食供应。
正确的栽培管理措施可以提高产量,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促进作物健康生长。
本文将介绍冬小麦的栽培管理要点,包括土壤准备、品种选择、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以及收割与储存等内容。
一、土壤准备冬小麦的生长对土壤要求较高,一般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排水良好的田地进行栽培。
在播种前应进行土壤松土、耕翻整地,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通气性,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二、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性强、产量高的冬小麦品种是提高生产效益的关键。
不同地区气候、土壤状况和种植目的的不同都会影响品种的选择,因此农民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三、肥料施用合理施肥是保证冬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肥料的选择上,应根据土壤肥力和植物的营养需求进行合理搭配。
一般来说,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方式效果较好。
在施肥的时机上,应根据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进行科学施肥。
四、病虫害防治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对产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的初期;合理轮作和间套作物,破坏病虫害的生物环境;掌握科学的施药方法和时机,选用有效的农药进行防治。
五、收割与储存冬小麦的收割时间是保证粮食质量的关键。
一般在小麦籽粒恰好达到成熟度时进行收割,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粮食的品质和产量。
在收割时,农民应选用适当的收割机械,并注意收割操作的规范和细节。
收割后要及时将小麦晾晒至适当含水量,并储存于通风干燥的仓库中,以防止粮食变质和霉变。
综上所述,冬小麦的栽培管理是提高产量和粮食质量的关键。
农民应根据土壤状况、气候条件和作物的生理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增加冬小麦的抗逆性和产量。
同时,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肥料施用和收割储存等环节也不可忽视,以确保冬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优质产量。
新疆塔城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新疆塔城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新疆塔城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冬小麦种植的重要区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冬小麦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塔城地区冬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也不断得到提升。
本文将就塔城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详细介绍,以期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帮助。
一、土壤肥力管理1. 秋季耕作:在冬小麦播种前,要对土地进行深耕,松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2. 合理施肥:在播种前进行基肥施用,主要施入有机肥,并掺入适量速效复合肥和磷肥,提高土壤肥力。
二、良种选育1. 优质种子:选择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质冬小麦种子,确保播种的质量和产量。
2. 种植密度:冬小麦的密植度适中,一般每亩种植穗数在1000-1200穗之间。
三、合理密植1. 小麦密植:冬小麦的密植度适中,一般每亩种植穗数在1000-1200穗之间,过于密植容易使小麦间竞争激烈,导致产量减少。
2. 均匀排布:保持小麦的均匀排布,方便后期管理和收割。
四、科学灌溉1. 合理施水:在播种后,要根据冬小麦的生长需要进行科学的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度和根系通气性。
2. 节水灌溉:采用滴灌或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的浪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五、田间管理1. 及时除草:在冬小麦出苗后,要及时进行除草工作,保持田间干净整洁,减少杂草对冬小麦的竞争。
2. 及时追肥: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进行追肥,补充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生长发育。
六、病虫害防治1. 冬小麦生长期间,要密切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保障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2. 合理施药:选择绿色环保的农药,掌握科学用药的时机和剂量,防止农药残留对冬小麦的影响。
七、加强技术指导1. 多措并举:通过农业专家指导、农民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农民对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2. 技术推广:通过农业科技部门、农业合作社等渠道,将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到更多农民中,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和产量。
八、科学收获1. 适时收获:在冬小麦成熟期,要确定适时的收获期,不要过早或过晚,以免影响冬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种植。
冬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小麦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科学合理地进行病虫害防治,也是冬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
下面,我们将从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1.良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冬小麦优良品种,耐寒性强、抗逆性好、产量稳定的品种能够保证高产。
2.合理播种:冬小麦播种的时间要选择在气温适宜的时候,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初进行播种。
要注意适量密实,最好在地下水位退去后进行浅播。
3.保证充足养分:在播种前进行追肥,根据土壤地力情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保证冬小麦对养分的需求。
4.科学管理生长:在冬小麦生长期内,及时浇灌、松土、施肥、防病等管理措施都要科学合理,保证冬小麦生长环境的良好。
5.防治冬小麦病虫害:及时发现病虫害,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以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二、冬小麦病虫害防治1.赤霉病的防治: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赤霉病的侵袭。
赤霉病主要是在潮湿的环境下繁衍生长,因此要及时疏通排水系统,保持田间通风透气。
可以选用抗病种植,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等方式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2.蚜虫的防治:蚜虫是冬小麦的重要害虫,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非常大的危害。
冬小麦生长期间,要及时对小麦田进行巡查,一旦发现蚜虫的存在要及时进行化学防治。
3.叶枯病的防治:叶枯病是冬小麦的常见病害,在发病初期,要及时进行喷药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适时移栽等方法进行预防。
4.白粉病的防治:白粉病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在冬小麦生长期内,要及时去除田间的杂草,保持田间的通风透气,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5.倒伏病的防治:在冬小麦的生长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轻度追肥,保证冬小麦的抗逆性。
可以加强管理,及时采取支藜、支穗等措施。
冬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Z a i p e i j i s h u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小麦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如何提升小麦的种植技术,有效防治小麦的病虫害,保证小麦增产增收、高质高量成为农业技术部门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为降低种植成本和增加小麦产量,增加种植农户的经济收入,当前形势下必须提高小麦种植管理水平,强化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冬小麦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1、合理选择小麦品种为保证小麦产量的稳定提升,一定要保证小麦品种的优质,种子是提高产量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对于种子的选择方面一定要格外严格,良种是增产的内因,也是发展农业科技的基础,所以,在种子的选择上必须要结合当地土壤的情况,选择高产、稳定和优质且不怕倒的高质量种子,保证种子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种子拌种也是必要的,通过一定的种植比例,把肥料、农药和小麦种子进行一定的混合优质处理,反复掺拌,最终使肥料和药剂在种子上发挥作用,均匀地附着,为种子做好提前预防病虫害的措施,做好前期工作的铺垫。
在播种方面,注重播种时间与深度,时间过早不好,过晚则会因种子在土地中的时间较长而无法完全吸收养分,最终增加了老弱苗或者是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对于播种的深度方面,则要深浅适宜,切记不可过深,深度较深,还会引发吊根的问题,小麦也很难充分吸收土壤的养分,使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降低,制约其生长发育。
2、选择播种土地处理工作选地整地是基础,做好土地的处理工作、保障土壤肥力是小麦种植工作的重点,要想实现小麦高产,必须学会因地制宜,检测地质适合的小麦种植种类,选择土壤肥力比较好的耕地,保证足够的土地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种植出优质的小麦。
在选地的方面要多方考察,综合考虑,必须要将前茬处理干净后,及时的深耕,以利于种子的发芽与生长。
在种植小麦前期,要对土壤进行一定的土地检测,利用技术手段处理好土壤,通过机械方式深度耕种处理,进一步增强土地毒水保肥的效果。
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达到深耕作业的平整与结实的目标,充分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在深耕中添加一定的药物,做好害虫的提前预防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样也可以降低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
冬小麦的种植管理经验

冬小麦的种植管理经验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管理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冬小麦种植的经验和技巧,帮助农民朋友们取得更好的种植效果。
一、土壤准备1. 土壤pH值:冬小麦的适宜生长pH范围为6.5-7.5,要通过土壤检测将土壤pH值调整到适宜范围。
2. 施肥:冬小麦对氮肥需求较高,生长初期施用速效氮肥,后期追加施用分裂施肥。
磷、钾等其他营养元素也要提供充足。
二、良种选择1. 优质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抗逆性强、稳产性好的麦种进行种植,如晋麦8号、郑麦927等。
2. 栽培密度:根据不同品种、土壤和农艺措施,合理确定冬小麦的栽培密度。
三、合理播种1. 播期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种要求,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通常在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初进行播种。
2. 播种方式:可以采用直播、穴播或条播等方式。
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播种方式。
四、科学浇水1. 浇水时机:冬小麦浇水要以幼苗期和拔节至孕穗期为主,尽量避免开花前后浇水,以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
2. 适量浇水:根据土壤水分情况和冬小麦的需水量,科学合理地进行浇水,确保土壤湿度适宜。
五、病虫害防治1. 预防为主:要加强冬小麦的预防性防治工作,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
2. 合理施药:在病虫害发生时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注意药剂的使用方法和浓度,防治效果和安全使用并重。
六、适时管理1. 喷洒配方肥:生育期间进行追肥,根据冬小麦的营养需求,采用配方肥进行追肥,补充作物所需营养元素。
2. 田间管理:及时除草、松土、疏株等田间管理工作,合理保持冬小麦的生长环境。
七、收获和储藏1. 收获时机:根据冬小麦的生育期和成熟度,选择适宜的收获时机。
通常在麦穗发黄、籽粒成熟时进行收获。
2. 储藏条件:将收获的冬小麦放入通风干燥的仓库或储藏间中,注意防潮、防鼠害等问题,保持良好的储藏条件。
总结:冬小麦的种植管理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小麦中后期管理一般是指在小麦拔节以后到成熟前这段时期的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根据多年研究成果和总结生产实践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生态区小麦生产的实际情况,因地因苗进行管理是获取小麦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本文分别就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管理技术建议,以适应小麦中后期生长发育的需要,根据各地小麦生态区的具体情况,分类进行肥水处理,积极应对并减轻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和干热风的危害,以期为基层农业干部、农技人员及广大种麦农民提供参考,实现小麦增产、增收、增效。
一、肥水管理技术 小麦进入拔节期以后,其生长发育随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时也是小麦需水需肥的关键时期,各地应当根据苗情长势,抓紧肥水管理。对于早春已施过返青肥水的麦田,拔节期应该再次进行肥水管理,但施肥数量可酌情减少,一般每667平方米(一亩)随水施入尿素10公斤即可;在返青期未追肥灌水的麦田,拔节期要重施肥水,一般每667平方米可随水施入尿素20公斤左右,以促进分蘖成穗;对于南方麦田,尤其是稻茬麦,春季降水相对较多,若土壤墒情良好,则无需灌水,可掌握在雨前适当追施氮素化肥,以满足小麦拔节期的需要;对于旱地小麦,无灌水条件,可把施肥时期前移至返青期,开沟施肥或趁雨适当追肥。 小麦进入开花灌浆期,仍需要肥料供应,各地可根据苗情和以前追肥的情况,适时浇好开花灌浆水。强筋品种或有脱肥迹象的麦田,每667平方米可随灌水施2~3公斤尿素,以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提高产量,还可改善品质。 南方冬麦区小麦生长中后期降水较多,所以经常遇到渍害威胁。因此要随时注意清理麦田三沟,保证排水通畅,做到雨过田干,不存积水,防止或减轻渍害造成的损失。 各类麦区在小麦生长后期,如需灌水,要特别注意当时的天气,遇到大风天气,切勿灌水,以防止后期倒伏。 二、“一喷三防” “一喷三防”是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是指在小麦生长中后期,通过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配液,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干热风、防病虫、防早衰的目的,实现增粒、增重的效果,确保小麦丰产增收。 小麦生长后期一般施肥较少,通过叶面喷肥即可高效利用肥料的营养,达到养根护叶的作用。当前叶面喷肥主要是用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直接进行根外喷施,植株吸收快,养分损失少,肥料利用率高,健株效果好。也可以用少量尿素溶液进行喷洒,但应注意浓度,一般控制在2%以内,避免肥液烧伤叶片。通过喷施“一喷三防”混配液可以增加麦田冠层的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干扰形成干热风的条件,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加植株组织含水率,降低叶片蒸腾强度,提高植株保水能力,可以抵抗干热风危害,防止后期植株青枯早衰。通过叶面喷施杀菌剂,可以产生抑制性或抗性物质,阻止小麦生长后期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病原菌的侵入,抑制病情的发展蔓延,减少上述各种病害造成的损失。叶面喷施杀虫剂,农药可以迅速进入植株体内,可以通过蚜虫、吸浆虫等刺吸式害虫吸食植株或籽粒中的汁液,毒死害虫,有些农药同时对害虫有触杀和熏蒸作用,通过喷药直接杀死害虫,从而降低虫口密度或彻底消灭害虫,以防止或减轻小麦生长后期各种病虫害对小麦生产造成的损失。还可以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延缓根系衰老,促进根系活力,保持小麦灌浆期根系的吸收功能。此外,适当减少叶片水分蒸发,可延长叶片功能期,延缓植株衰老,促进叶片强光合作用,进而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增加产量。 1. “一喷三防”技术要点 (1)小麦生长中后期病害的防治 “一喷三防”喷施时期是在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这一时期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等。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的主要农药有三唑酮和烯唑醇等,每667平方米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克,对水均匀喷雾防治。防治赤霉病的药剂主要有多·酮(多菌灵和三唑酮复配剂)和甲基硫菌灵,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10%扬花)第一次喷药,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需在第一次喷药5~7天后进行第二次用药,每667平方米用60%多·酮可湿性粉剂70克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20克对水均匀喷雾防治。防治纹枯病的主要农药有井冈霉素和三唑酮等,当田间病株率达10%时,每667平方米可选用5%的井岗霉素水剂250毫升或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60克对水50公斤,对植株中下部均匀喷雾,重病田需间隔7~10天再用药防治一次。 另外,多菌灵和三唑酮混用可以防治包括赤霉、白粉、锈病和纹枯病等多种病害。 (2)小麦生长中后期虫害的防治 小麦生长中后期的害虫主要有蚜虫、吸浆虫等。防治蚜虫的主要农药为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吡蚜酮、氧化乐果等农药,可以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20克,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5~10克对水均匀喷雾防治。防治吸浆虫成虫的农药主要有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甲基异柳磷、氧化乐果等,吸浆虫的防治一般分为孕穗期、蛹期防治和抽穗期保护。蛹期是小麦吸浆虫防治的关键时期之一,应在孕穗前撒毒土进行蛹期防治,这时小麦植株已经长高,群体相对繁茂,撒施的毒土容易存留在叶片上,施药后要设法将麦叶上的药土弹落至地面,具体方法是:每667平方米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加水5公斤拌细土25公斤,撒入麦田,随即浇水或抢在雨前施下,能收到良好效果。小麦抽穗期一般与小麦吸浆虫成虫出土期吻合,整个抽穗期都是小麦吸浆虫侵染的敏感期,是吸浆虫防治的关键时期,需要进行穗期喷药防治。在小麦抽穗70%~80%时进行穗部喷药效果最好,用48%毒死蜱、40%辛硫磷或40%氧化乐果等1500倍液,或者10%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每667平方米用药液50~6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3)小麦生长后期干热风的预防 干热风亦称“干旱风”,习称“火南风”或“火风”,是一种高温且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轻则减产5%左右,重则减产10%~20%。干热风出现时,温度显著升高,湿度显著下降,并伴有一定风力,植株蒸腾加剧,根系吸水能力下降,光合强度降低,干物质积累提前结束,灌浆时期缩短,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高温还可使籽粒呼吸作用加强,消耗增加,积累减少,造成粒重进一步降低。我国的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小麦灌浆期间受干热风危害的频率较高,其它麦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干热风出现。干热风危害一般分为高温低湿、雨后青枯和旱风三种类型,以高温危害为主。 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危害的气象指标:日最高气温≥32℃,14时相对湿度≤30%,14时风速≥3米/秒为轻干热风;日最高气温≥35℃,14时相对湿度≤25%,14时风速≥3米/秒为重干热风。 雨后青枯型干热风危害的气象指标:小麦成熟前10天内有一次小至中雨以上降水过程,雨后猛晴,温度骤升,3天内有1天同时满足以下其中的两项指标,即最高气温≥30℃,14时相对湿度≤40%,14时风速≥3米/秒。 旱风型干热风危害的气象指标:最高气温≥25℃,14时相对湿度≤25%,14时风速≥14米/秒。 预防小麦干热风可以根据天气预报,在干热风来临之前,适当灌小水,或采用麦田微喷技术,喷施少量的水,以增加田间湿度,降低冠层温度,干扰干热风的形成。还可以喷施抗干热风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速效叶面肥,增强植株保水力能力,减轻叶面蒸腾,进而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有试验表明,在小麦灌浆初期和中期,向植株各喷一次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能提高小麦植株体内磷、钾浓度,增大原生质粘性,增强植株保水力,提高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同时,可提高叶片的光合强度,促进光合产物运转,增加粒重。 为了简化工序,节省生产成本,可以针对上述病虫害及干热风发生情况,配制有抗干热风、防早衰功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和杀虫剂的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施。 2. “一喷三防”适宜地区 “一喷三防”已经被列为小麦生长后期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纳入国家全覆盖的农业技术补贴项目,适用于全国各类麦区,但需要根据不同麦区的特点,针对当地当时小麦生产中经常发生的病害、虫害及干热风的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一喷三防”重点防治对象,适当调整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配液的配方。如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干热风发生频率较高,白粉病、蚜虫、吸浆虫也常有发生,造成危害,因此,“一喷三防”应以防干热风、白粉病、蚜虫、吸浆虫等为重点,兼顾防治锈病;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赤霉病时有发生,有时会造成严重危害,白粉病、蚜虫、吸浆虫也时常威胁小麦灌浆,造成减产,因此,“一喷三防”应以防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等为重点,兼顾防早衰;西南冬麦区条锈病发病率较高,白粉病、赤霉病、蚜虫也是威胁小麦灌浆的因素,因此,“一喷三防”应以防锈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为重点,兼顾防早衰;新疆冬春麦区应以防白粉病、锈病、蚜虫为重点,兼顾防早衰。各种类型的春麦区均应以防锈病、白粉病、蚜虫为重点,并兼顾防早衰。 3. “一喷三防”注意事项 (1)用药种类要选对 选用适宜杀虫剂、杀菌剂或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各计各量,现配现用,以实现防病、防虫、防早衰(干热风)的目的。 (2)用药量要准确 一定要按具体农药品种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准确用药,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量。 (3)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 严禁使用高毒有机磷农药和高残留农药及其复配品种。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发生趋势,选择对应的农药,采取科学配方进行均匀喷雾。 (4)配制要科学 配制可湿性粉剂农药时,一定要先用少量水化开后再倒入施药器械内搅拌均匀,以免药液搅拌不匀导致产生药害。 (5)喷药时间要适宜 小麦扬花期喷药时,应避开授粉时间,一般在上午10时以后进行喷洒,喷药后6小时内遇降雨应及时补喷。 (6)安全用药,严格防护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安全防护到位,防止中毒。 (7)拒绝使用假药 购买农药时一定要到三证齐全的正规门店进行选购,拒绝使用所谓改进型、复方类等不合格产品,以免影响防治效果。 三、适时收获 小麦籽粒灌浆进入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间,此期收获粒重最大,产量最高。这一时期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选择晴好天气,及时收获,躲避烂场雨,防止穗发芽,做到“颗粒归仓,丰产丰收”。作为种子田或优质专用小麦订单收购的麦田,收获前一定要严格进行田间去杂去劣,并实行单打单收,收获时应及时清理收割机的储粮仓,确保种子纯度和品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