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体会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纲要:改革教学方法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
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
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
”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
”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
”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
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
教育家精神心得体会教师(3篇)

第1篇在教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教育家们用他们的智慧、热情和执着,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时刻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教育家精神的心得体会。
一、热爱教育事业,做教育的传承者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是立国之本,教师是立教之本。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将教育视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这种热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关爱,更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做教育的传承者。
二、关爱学生,做学生的引路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爱。
”教师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动力,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关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用爱心去温暖每一个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三、严谨治学,做知识的传播者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严谨,要有思考。
作为教师,我们要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做知识的传播者。
首先,我们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参加教育培训、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其次,我们要关注学科前沿,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最前沿的知识。
最后,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叶圣陶童话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

叶圣陶童话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叶圣陶童话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经典宝库中的珍品,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不少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人;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叶圣陶童话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篇1《叶圣陶童话》这本书,里面有好多好词好句,里面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小白船”等等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古代英雄的石像”、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古代英雄的石像”是写了以前有一个英雄,由于大家都想纪念他,就让雕刻家雕了下来,把它搬到了广场的正中央,而且很高,下面的底座就是零零散散的小石子粘在一起,把它支撑祝每个人只要一经过广场,就会给石像鞠一个躬。
后来石像骄傲了,但是下面的小石头不高兴了,就趁晚上没人的时候把石像摔了下来,都变成了零散的石头,石像终于知道了骄傲是不好的。
但是这个世界很公平,谁都没有后悔药吃。
“最有意义的生活”是讲一颗小青石和一颗小黑石有了怎样的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还让小青石了解了一个道理: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要为大家服务。
读了《叶圣陶童话》这本书,我发现里面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的童话故事。
期中在我脑中印象最深的是“稻草人”,他写出了稻草人的样子、稻草人是怎样造的,还讲了稻草人夜间做的事情。
让我明白了稻草人都你呢个不管白天、黑夜、风中雨中为老百姓做事,不怕苦,不怕累,还有同情心,我们也要学习稻草人那种无私奉献,具有爱心、同情心……的好精神。
今天,我看了叶圣陶童话里的一个故事名叫《快乐的人》。
这里主要写了一个快乐的人,他是靠着一层无质透明的幕来生活的。
因此,他只感到自己的快乐,完全感觉不到别人的痛苦与烦恼。
也正因为那层幕,他看不清是与非,总是被骗子欺骗,骗去他的黄金。
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恶神,他想把人间所有的快乐都带走,恶神发现了这个快乐人,就把他的无质透明的幕刺破,快乐人就死了。
在这个故事中,我觉得,最深刻是就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恶神把快乐人弄死了。
春联儿 叶圣陶读后感

春联儿叶圣陶读后感叶圣陶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卓越的教育思想家,他的作品《春联儿》被誉为中国现代童话文学的瑰宝。
这本书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春联的故事,透过这个小小的纸条,展示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民的智慧。
读完《春联儿》,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春联儿》中,春联被赋予了生命和智慧,成为了独立思考的个体。
通过春联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春联不仅仅是一个寄托着美好愿望的装饰品,更是象征着家人之间的团圆、幸福和吉祥。
在春联中,蕴含着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春联也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书中,春联们展现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们用寓言和谚语的形式传递着道德教育和社会价值观念。
春联们不仅引导人们向上向善,还教育人们学会思考和领悟。
通过春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对家庭、友情、社会等方方面面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叶圣陶通过《春联儿》这本书,把春联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在欣赏童话故事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本书的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童话的形式,叶圣陶将复杂的文化符号融入到了一个小小的春联中,让它们有了生命,有了灵魂。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宝贵性。
但是《春联儿》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我们根基和源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联不只是一个表面的形式,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欣赏春联,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除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我还从《春联儿》中感受到了叶圣陶对教育的思考。
他把春联作为教育的工具,使读者在娱乐中获取到了知识和启示。
这种融合了教育和娱乐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读者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他们对文化的思考。
叶圣陶通过童话的形式,让读者在沉浸于故事的同时,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春联儿》是一本富有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书籍,它不仅适合孩子们阅读,也值得成年人去品味。
叶圣陶作品读后感

叶圣陶作品读后感叶圣陶作品读后感篇一: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我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翻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跃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灵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我看到了作者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那天地般博大的爱。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心文化史上的巨子。
他思想博大精深,著作等身,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叶老毕生不懈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国外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力,学习、贯彻叶圣陶教育思想是切实有效地推进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他的理论: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
叶圣陶主张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
“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快乐;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
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
”“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
”所以叶圣陶一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叶老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对此我深有体会。
在教学中我曾经碰到过这一样情况:一年级学生老是找不到位置,整不好队。
如何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快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整好队伍哪?一次,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嫩嫩的、可爱的小脸。
我按常规向学生介绍了体育课的.穿着和一些基本知识,望着一年级学生认真听讲的样子,我想:看样子蛮聪明的,排队一定没问题吧?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同学们,你们记住自己的位置了吗?”“记住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可当我把队伍带到操场上,问题却发生了:“同学们,现在按老师要求分成四组,开始!”随着一声令下,同学们纷纷找起自己的位置,有的站好后又叫嚷着:“喂,你在这里的!”有的把其他同学硬是挤开,还有的忘记了自己的位置,硬是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害得一些人没地方排又去占了其他人的地方,弄得场面乱哄哄地。
我怎样教语文叶圣陶夏丐尊读后感心得体会

英文回答:Ye san—Tao ' s " Saffron " is a classic book of great educational importance, which deeply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life and education through stories. In the teaching of languages, this work should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teaching tool to guide students through reading to understand the author ' s deep thoughts about humanity, education and life. Through the image and context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s, Ye Xian Tao has demonstrated the value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virtue and has also explored the important issue of how contemporary educators should develop students ' awareness of issues and capacity for innovation.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students should be guided by a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as behind novels through in—depth reading and in—depth discussion, an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human literacy and correct values.叶圣陶的《夏丐尊》是一部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经典著作,通过故事深刻反映了人生和教育的重要性。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第1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12年前我就在书本中读过这句话,从教12年后,我对这句话才有了更深层、更具体的理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曾经教过一个叫芳芳的小朋友,聪明伶俐,但由于长辈的溺爱,从小养成了好动、蛮横的坏习惯,有点偏执。
在课堂上坐不住,一点不满意就大哭大闹,让老师无法上课,更不会和同学们交往,让人觉得又可气,又可怜。
刚开学时连笔也不会拿,坐的歪歪扭扭,捏着笔尖,写的字就像螃蟹爪,弯弯曲曲,毛毛刺刺的,书包里乱七八糟,连一支能用的铅笔都没有,崭新的课本角都蜷了,上面画的满满的,连田字格里的生字都看不清了。
后来我和她的家长的多次沟通,共同制定了一个办法:在学校,只要能坐好,握笔姿势正确,就画一面小红旗;写好一个笔画,老师就大力表扬;在家里,家长每天拿出20分钟,手把手地、一笔一画地教她写字。
如果能一次坚持坐好、写好10分钟,就满足孩子一个愿望,例如看10分钟的动画片、讲一个故事、做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你再也看不到那个邋遢、多动、蛮横无理的芳芳了。
课堂上的芳芳平心静气地端坐着,听课认真、回答问题积极;特别是写字的时候,只见她头正、肩平,嘴里默念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头,这一切做好了,再一笔一画地描红、仿影、临贴,起、行、顿、收,写起字来抑扬顿挫,好象进入了忘我的境地。
她作业本上红圈圈越来越多,书包里整整齐齐,新书上干干净净她的爸爸激动地告诉老师,是良好的写字习惯改变了孩子的性格,也改善了孩子的生活。
由此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人生仿佛是一场好习惯和坏习惯的拉锯战,假如没有好习惯,你将很难成功。
习惯是选择出来的,不是天生养成的,当你改变自己的习惯时,你改变的是你自己的人生。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第2篇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应对那些淘气顽皮,还不太懂事的孩子,个性是应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各级各类的比赛,我们幸福吗?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随着阅读的步步深入,陶老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从容淡定,平易亲切,以及他深刻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多的人生启示。
【精品文档】叶圣陶读后感大喉咙-范文模板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叶圣陶读后感大喉咙篇一: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感悟--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远方一棵大树,树影斑驳,一片光的海洋,我迷茫的走近。
树下,似一位老僧,慈眉善目,背影照到我脚下。
低首自问,这不就是叶圣陶大师么?“大师,您好!您能帮我解惑吗?能帮我治病吗?” “你有何惑欲解?有何病欲治?”“是这样的,大师,现在教育理论书籍那么多,各种成功的例子太多,但又不能直接拿来唯我所用,无论那一种到我这里似乎都取不到好的效果,我感到很茫然,很困惑。
也可能是我消化不良,需要良药治病,请大师指点迷津!”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
‘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些你能明白吗?”“大师,我还是不能消化,不能明白,我具体怎样去做呢?”“哈哈哈……”突然,白光一闪,进入眼睛的却是我的房间,原来是南柯一梦。
今年暑期,拿到了一本大师背影书系悦读版《叶圣陶教育名篇》,虽不是一口气读完,但其中很多篇让我感触颇深,却又有很多地方不能读懂,满脑子想的全是叶圣陶大师的教育理念,如何能在我的体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如何能在教育我的孩子方面取得益处,于是,便有了以上一梦,醒来后,虽有点好笑,但还是把自己的感悟说出来一些!阅读大师,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
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
”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假如我当教师》文章中,谈到关 于德育方法时,叶老有这样一段话: “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 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他们的事儿; 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生把书 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 没有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
“实 ”-----扎根民族文化
民族化是语文教育的根本。
叶老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再次鲜明地 申述了这一思想:“我如果当中学教师,决不 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 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样。书中积蓄的 古人和今人的经验,固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 是就学生方面说,重要的在于消化那些经验成 为自身的经验,说成‘读书’,便把这个意思 抹杀了,好像入学校只须做一些书本上的功夫。 因此,说成‘教书’,也便把我当教师的意义 抹杀了,好像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并没有 什么分别。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 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 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 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 公民。”
叶老在他70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 成了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理论--叶圣陶语文 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便是叶圣陶语文教 育观,具体体现两个方面:
1.改革教学方法---提出“预习、讨论、历练” 的三教段理论 。
2.重视语文审美教育----指导阅读、欣赏、写 作。
教育对人生应该起什么作用?
叶老在1934年时就已经阐释过教育与人生的关系:
➢ 以教育认识自己, ➢ 以教育革新自己, ➢ 以教育成就自己。
教育的本质是“为人生” 。
➢ 阐明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在于以育人为本, 以兴国为旨,面向全体国民和每个学生,着眼整体人 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 现代中国人。
“真”-------为人生,好习惯
“为人生”的教育思想是贯穿叶圣陶教育思想体系的 一根主线。在德育方面,在语文教育的具体方法方面, 叶圣陶都有许多精彩的论述,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处处 扣住“为人生”这个教育总目标。
“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的论述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 重要组成部分。
“养成教育”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
他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 更是强调: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该养成哪些习惯呢?他 从“三育”方面加以阐述:“德育方面,要养 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 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 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 惯。”进而又将之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的 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 活的一切良好习惯。”
他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墨守成规, 要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 方法,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他明确指出:“在教育来 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 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 创新。”多年的教改实践,又经过理 性的思考,叶圣陶先生将学生的创新 能力概括为:
“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
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而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培养他们自学能 力的最高境界,则凝炼成了一句脍炙人 口的教育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 教。
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
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 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 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他 以此为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蕴含 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认识与新课程 标准有着高度的一致。
两点启示:
一、 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
成长。
1、相机诱导
叶老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 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 启发。因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 需要教。”教师要“知道学生应该怎样学才能像吃东 西一样,完全消化,化为血肉;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教 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才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东西, 一辈子受用不尽。”
⊙叶圣陶主张作文一定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 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 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 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 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 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 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 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 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 无非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这便是 ‘修辞立诚’的基础。”
“新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叶圣陶先生提 出的又一全新观点。
叶老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1919年所写的《小学 教育的改造》一文中就提出:“他们(学生)的本质 是创造的。”认为“儿童的活动逾越常规,就因为他 们对环境感到新奇,非常羡慕,于是引起求知求行求 享受的欲望。顺着他的欲望的趋向,作为教育的入手 方法,使他们如愿以偿,才是教育者最应尽力的事 务。”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中,更是明确地说: 教师要“把儿童的情性详细研究一番,然后本着自己 认识人生观的方法,顺了他们的天性,指导他们也走 上正当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