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S码:BNGO40 西医诊

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编码:K74.601。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

(2005年)。

2.疾病分期

( 1 )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 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

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8-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码:BNGO40和肝硬化(ICD-10编码:K74.601)的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ALT AST TB)异常者。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

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 3)凝血功能

( 4)甲胎蛋白

( 5 )腹部超声

( 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 1 )湿热内阻证:清热利湿。

( 2)肝脾血瘀证:活血软坚。

( 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

( 4)脾虚湿盛证:健脾利湿。

( 5)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

( 6)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2.辨证选择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4. 护理:辨证施护,饮食指导。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疲乏、纳差、肝区不适、黄疸等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2.肝功能好转。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积聚

(肝硬化)(TCD编码:BNG04 ICD-10编码:K74.601)疾病分期为代偿期

患者姓名:___________ 性别:______ 年龄:_____ 门诊号:______ 住院号:___________ 发病时间:年_月_日_时_分住院日期:_年_月_日出院日期:_年_月_日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精选文档 聚集(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合适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聚集(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合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聚集(TCD编码: BNG040)。西医诊 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 K74.601。) (二)诊断依照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 禄主编,人民卫生第一版社, 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得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结合 订正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结合拟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对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 (2005年。) 2.疾病分期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 要点专科协作组聚集(肝硬化)诊断方案”。 聚集(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有证候: 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要点专科协作组聚集(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方 案”及《中医内科常有病诊断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 ZYYXH/T8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聚集(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归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聚集(TCD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 ALT、 AST、TB)异样者。 3.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但在住院时期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察看四诊合参,采集该病种不一样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色。 注意证候的动向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惯例、尿惯例、便惯例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甲胎蛋白 (5)腹部超声 (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依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己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 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内阻证:清热利湿。 (2)肝脾血瘀证:活血软坚。 (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 (4)脾虚湿盛证:健脾利湿。 (5)肝肾阴虚证:滋润肝肾。 (6)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2.辨证选择中成药。 3.其余疗法。 4.护理:辨证施护,饮食指导。 (九)出院标准

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目录 1、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2、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 3、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小组 4、中医临床路径科室培训记录 5、中医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表 6、中医临床路径效果评价表 7、中医临床路径变异登记表 8、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季度总结 9、年度计划 10、年度总结

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医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我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制定我科室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一、组织原则 我科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在医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办(医务科)统一管理下开展工作。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主任指定本科室医师担任,原则上要求为主治医师以上。 二、工作职责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中医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中医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中医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医院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中医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中医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根据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中医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实用内科学(第12版)》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实用内科学(第12版)》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3.药物治疗:利尿剂、白蛋白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 (3)腹水检查; (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1)腹水病原学检查,腹部CT,超声心动检查; (2)24小时尿钠排出量或尿钠/钾比值。 (七)腹腔穿刺术。 1.适应证:新发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疑似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者; 2.术前准备:除外合并纤溶亢进或DIC; 3.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4.术后处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补充白蛋白(大量放腹水时,应于术后补充白蛋白,按每升腹水补充8-10g白蛋白计算)。 (八)保肝及利尿剂的应用。 1.按肝硬化治疗要求,选用保肝药物。 2.利尿剂:呋塞米单用或联合应用安体舒通。 (九)出院标准。 1.腹胀症状缓解。 2.腹围减小。 3.体重稳步下降。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胁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文档Word `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湿热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湿热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湿热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三)黄疸 1.密切观察黄疸伴随症状,加强巡视。如果患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腹

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的住院患者。 一、酒精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鼓胀(水鼓病)(TCD编码:BNG05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ICD-10编码:K70.3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8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8年版)》。 2.疾病分期和分型 临床上根据腹水的量可分为1级(少量)、2 级(中量)、3 级(大量)。 (1)1级或少量腹水 (2)2级或中量腹水 (3)3 级或大量腹水 分型诊断 (1)普通型肝硬化腹水 (2)顽固(难治)型肝硬化腹水 3.证候诊断 参照《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8年版)》。 气滞湿阻证 水湿困脾证 水热蕴结证 瘀结水留证 阳虚水盛证 阴虚水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并伴有腹水。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酒精性肝硬化并伴有腹水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重点观察腹胀、乏力、纳差等症状改变及尿量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肝功能、凝血项、腹部超声、甲胎蛋白、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尿常规、便常规、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检查、电子胃镜、肝脏瞬时弹性测定、寄生虫检查、遗传学检查、上腹部CT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 参照《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2)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3)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4)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5)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6)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饮食疗法 4.运动疗法 5.西药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腹胀、乏力、纳差、肝区不适、黄疸、浮肿等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2.腹水消失或者明显减少。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酒精中毒、病毒性肝炎、免疫紊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化学毒物或药物损伤、长期胆汁瘀积以及隐源性等引起或演变的肝硬化腹水(1-2 级)的患者。 一、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鼓胀病(TCD 编码:BNG05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 编码: K74+R18)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33-2008) ( 2 )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 案”。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湿阻证 湿热蕴结证 气滞血瘀证 肝脾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 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鼓胀病(肝硬化腹水)1-2 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 一诊断必须符合鼓胀病(T C D 编码:B N G 5 ) 和 肝硬化腹水(1-2 (ICD-10 编码:K74+R18)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其它原因如肾病、内分泌病变及结核等,所引起的腹腔积液患者,不进入本路 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尿常规 (3)便常规+潜血 (4)凝血功能 (5)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6)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 (7)血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 ) (8)血糖 (9)心电图 (10)胸部 X 线片 (11)肝胆脾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氨、HBV-DNA 或 H CV-RNA 定量、肝胆脾 C T 或 M RI 平 扫+增强等。 (2)腹腔穿刺术及腹水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可行腹腔穿刺术,对腹水量不大或肥 胖患者行超声腹水定位,并选择腹水常规、生化、腹水细胞培养及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行湿散满。 (2)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 :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 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标准(符合下列4条之一): 1.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2.内镜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或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除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 3. B超、LSM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特征:如脾大、门静脉三1.3 cm, LSM测定符合不同病因的肝硬化诊断界值 4.无组织学、内镜或影像学检查者,以下检查指标异常提示存在肝硬化(需符合4条中2条):①PLT<100X109/L,且无其

他原因可以解释;②血清ALB<35 g/L,排除营养不良或肾脏疾病 等其他原因;③INR>1.3或PT延长(停用溶栓或抗凝药 7d以上);④AST/PLT比率指数(APRI):成人APR[评分>2”“。需注意降酶药物等因素对APRI的影响。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 1.病因治疗(抗乙肝病毒、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等)。 2.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无法明确病因的或对充分病因治疗后肝脏炎症和/或肝纤维化仍然存在或进展的患者,可考虑给予抗炎抗肝纤维化的治疗。 4.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一级预防) (四)标准住院日:为9〜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 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疾病编码。

最新: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最新: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ICD-10:K70.3),原发性胆源性肝硬化(ICD-10:K74.3),继发性胆源性肝硬化(ICD-10:K74.4),特指的胆源性肝硬化(ICD-10:K74.5),其他和未特指的肝硬化(ICD-10:K74.6),心源性肝硬化(ICD-10:K76.1),腹水(ICD-10:R1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2012年AASLD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修订版)》[Hepatology,2013,57(4):1651-1653],《2017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 33(10):158-174],《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 Hepatol,2018,69(2):406-460]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

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症状和体征:乏力、食欲减退等或原有症状加重,或新近出现腹胀、双下肢水肿、少尿等表现;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腹壁静脉曲张、腹部膨隆等。 3.有腹水的影像学结果:腹部超声、CT或MR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2012年AASLD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修订版)》(Hepatology,2013,57(4):1651-1653),《2017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10):158-174),,《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 Hepatol,2018,69(2):406-460]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能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包括NSAIDs、阿司匹林等)等。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胁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三)黄疸 1.密切观察黄疸伴随症状,加强巡视。如果患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腹水、神志恍惚、烦躁等急黄证,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口服通便药物,禁止使用碱性液体灌肠。 3.并发皮肤瘙痒时,指导患者着棉质宽松透气衣裤,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用力抓挠,防止皮肤破溃,洗澡时禁用肥皂或浴液等碱性用品。 4.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5.遵医嘱中药全结肠灌洗。 6.遵医嘱中药熏洗。

肝硬化临床路径的护理

肝硬化临床路径的护理 ---------------------------------------------------------------最新资料推荐------------------------------------------------------ 肝硬化临床路径的护理 肝硬化临床路径的护理一、入院护理(一). . 入院健康教育: 由接收新入院患者的护士或者责任护士负责,24h 内完成,患者带到病房进行介绍,并做好记录。 1、介绍环境及设施、人员。 如自我介绍、科主任、科护长、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同室的病友等;照明使用、呼叫系统的使用、空调开关的使用、热水使用等等。 2、住院告知有关规章制度、入院须知。 如医生查房制度、陪伴制度、作息制度、病房管理要求饮食的供应等。 3、住院安全告知。 病房安全通道、卫生间紧急呼叫铃的使用、物品的保管、防止意外伤害、不私自离开医院等。 4、对于属于跌倒/坠床高风险人群,签署预防患者跌倒/坠床告知书;对于属于压疮发生高风险人群进行评分并和签署告知书和做好备案。 (5、报告医生新入院患者的到来,使得病人得到及时的诊疗。 (二). . 各项辅助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1、有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定出第二天检查的运送方式,交代患者及家属检查的注意事项;夜班护士再次交代检查注意事项同 1 / 14 时把温馨提示放到患者床头柜,保证血标本的采集及各项检查的顺利完成。 2、第二天上午由责任护士负责核对标本无误后由护工送检,下午责任护士负责所有的辅助检查结果书否有回报,有异常的做好交接班。 (三)基础护理:

1、床单元: 接待护士查看病房床单元是否整洁,病床是否正常使用;2、患者指甲、胡子: 指甲长者协助患者修剪、胡子长者协助患者修理,做好卫生处置; 3、患者用餐: 询问患者入院后在医院订餐还是家里送餐,保证患者的用餐。 二、住院期间的护理: (一)病情观察1、责任护士或者当班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胀、腹痛情况,24h 的尿量、体重变化及双下肢水肿的情况及食欲情况;2、责任护士或者当班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大便的颜色、性状,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及是否有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及肝源性胃肠道黏膜溃疡出血的并发症的发生;如(1)注意测量体温、脉搏、血压的变化,如发热者,可给物理降温,记录24h 出入水量,尿比重。 (2)在大出血时,每15~30min 测脉搏、血压,有条件者使用心电血压监护仪进行监测。 ---------------------------------------------------------------最新资料推荐------------------------------------------------------ (3)注意呕吐物及粪便的性状,量及颜色,呕血及便血的颜色,取绝于出血量的多少及血在消化道内停留的时间,如出血量多,停留的时问短,颜色新鲜或有血块,出血量少,停留时间长则颜色比较暗或黑色,伴有呕吐者,一般比单纯黑便者出血量大,当病人出现口渴、烦躁,出冷汗、黑朦、晕厥等症状时,应考虑有新鲜出血。 (4).出血量400ml 以内可无症状,出血量中等可引起贫血或进行性贫血、头晕软弱无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等。 大量出血达全身血量30-50%(约1500-2500ml)即可产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至测不到,脉压差缩小(小于3.33-4kpa)及脉搏快而弱(脉率大于120次/分)等,如有了血性休克,可按休克病人常规护理。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最新资料推荐------------------------------------------------------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2009 年版)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 ICD-10: K74+ R18)(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 12 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 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 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 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 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 CT 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 12 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 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1 / 3

2. 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3. 药物治疗: 利尿剂、白蛋白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 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10: K74+ R18 肝硬化腹水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 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 AFP)、 HBV、HCV;( 3)腹水检查;( 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 2.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 1)腹水病原学检查,腹部 CT 或 MRI,超声心动检查;( 2) 24 小时尿钠排出量或尿钠/钾比值。 (七)腹腔穿刺术。 1. 适应证: 新发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疑似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者; 2. 术前准备: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范本模板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2015年版)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K74+R1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4 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及《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09 年版)》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12年版)》.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 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 超声或CT 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4 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及《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09 年版)》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 1.一般支持治疗: (1)休息; (2)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能 量摄取:35—45kcal/(kg·d),蛋白摄取:1.2—1。5g/(kg·d)。 (3)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每日摄钠不超过2000mg,不必严格限制 水的摄入,如血清钠较低,需限制水的摄入,以每日摄水量不超过前一日 尿量加500ml为宜。 (4)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 入等。 2。药物治疗: (1)利尿药治疗:一般口服螺内酯和呋噻米,联合使用。初始剂量易 少,呋噻米20mg qd、螺内酯20mg bid,后根据尿量酌情调整剂量。效果 不佳时剂量按照螺内酯:呋塞米的5:2 比例逐步增加剂量。如口服效果不 佳,可静脉使用呋噻米。若条件允许可用托拉塞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监测血钾,必要时口服氯化钾缓释片. (2)保护肝细胞药物:用于肝功异常的肝硬化患者。如还原型谷胱甘 肽等。 (4)补充蛋白:使用复方氨基酸胶囊,根据病情应用血浆、白蛋白等。 (5)抗病毒药物:若肝功异常,HBV—DNA 高者,可考虑抗乙肝病毒治 疗。 (四)标准住院日: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R18肝硬化腹水疾病编码。

传染科肝病科7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49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52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355 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60 时行感冒(甲型 H 1N1 流感)中医临床路径..............................367 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临床路径.......................................370 流行性出血热(轻型)中医临床路径 (37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

疗方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 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2.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甘油三酯≤5.0mmol/L。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血脂、血糖 (2)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病原学筛选(乙肝、丙肝)、甲胎蛋白、CT 、肝脏病理检查等。(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疏肝健脾,化湿活血。(2)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化痰活血,祛湿清热。(3)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祛湿化瘀,滋补肝阴。 2.运动、饮食治疗

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一、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ICD10:K74.602-07)(无合并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3.药物治疗:利尿剂、白蛋白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R18肝硬化失代偿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HCV;。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其他检查 (七)保肝的应用。 (八)出院标准:各项指标好转,临床表现缓解。 4.无严重电解质紊乱。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腹膜炎、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性胸水等)转入相应路径。 2.合并结核性腹膜炎、肺部感染等转入相应路径。 3.顽固性腹水,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二、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ICD-10:K74.602-07)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肝病科 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目录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门诊患者。 一、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积病(TCD编码:BNG04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纤维化(ICD-10编码:K74.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3页。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8月2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常见证候: 肝胆湿热证 肝郁脾虚证 肝肾阴虚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患者。 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且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者(e抗原阳性者,HBVDNA<105copies/ml,ALT<2ULN;e抗原阴性者,HBVDNA<104copies/ml,ALT<2ULN)。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及表单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 一、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ICD-10:K72.903伴K74.1-K74.6/K70.301/K71.701/K76.102/P78.8/A52.7↑K77.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2013版《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 1.有肝硬化和(或)广泛门-体分流病史。 2.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 3.或虽无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但神经心理智能测试NCT-A、DST两项阳性,是诊断轻微肝性脑病(MHE)的依据。

4.可有引起肝性脑病的诱因,并常伴有血氨等辅助检查异常。 5.排除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其他原因,如精神疾病、中毒性脑病、其他代谢性脑病、颅内病变等。 6.根据基础疾病,可将肝性脑病分为A、B、C三型。其中A型为急性肝衰竭相关肝性脑病;B型为门静脉-体循环分流相关肝性脑病,无肝细胞损伤相关肝病;C型为肝硬化相关肝性脑病,伴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体循环分流 7.可采用West-Haven分类法对肝性脑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2013版《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治疗原则:

1.寻找和去除诱因。 2.减少来自肠道有害物质如氨等的产生和吸收。 3.适当的营养支持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根据临床类型、不同诱因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5.基础疾病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3–14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 2.903伴K74.1-K74.6/K70.301/K71.701/K76.102/P78.8/A52.7↑K77.0*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疾病编码。 2.符合需要住院的指征:临床分期为有临床症状的显性肝性脑病(即Ⅱ–Ⅳ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