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荣新江学术规范与
构的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

2005年CssCI历史学论文引用作者人数为 23302人,2006年为27365人,增长了17.44%。 表1—3给出了这2万余人中被历史学论文引用 最多的前30位作者。
表l一3 2005—2006年历史学论文引用最多的前30 名作者(单位:篇次)
排序
l 2 3
4
被引作者 罗志田 余英时 李学勤 章开沅 汤志钧 黄宗智 李们重 史金波 荣新江 张广智 朱英 熊月之 王曾瑜 李文海 桑兵 朱维铮 周振鹤 李泽厚
马克矗 马敏 葛兆光 瞿林东 乔健 吴承明 阎步克 杨奎松 葛剑雄 金冲及 孔祥吉 唐耕耦
2l 13 30 15 48 19 24 25 27 16 2l 20
38 45 25
59 58 55 54 54 54
56 57
岁;余英时、李学勤、李文海、朱维铮、马克轰、金冲 及等人的年龄均在70岁以上;60岁以上的学者有 史金波、张广智、周振鹤、瞿林东、葛剑雄等人,50 岁以上的有罗志田、李伯重、朱英、熊月之、桑兵、 马敏等人;而50岁以下的学者比较少,只有荣新 江、乔健等人。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许多学者由于 研究方向窄小,研究内容专深,其研究领域发表的 文章数量较少,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亦少,其被引 数量就会相对较少,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学术 水平不高。所以,我们认为论文和著作的被引数 量并不是衡量学者学术影响力的唯一指标。 =、机构学术影响分析 通过对2005—2006年各类机构所发表的历 史学论文的统计,如表2—1所示,我们发现,高等 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是撰写历史学论文的主力 军,2年内其发文量为6535篇,远远超过此期间其 他各类机构发文量的总和(2249篇),占2年中历 史学论文发文总量的74.4%,比2000一2004年的 数据多出5个百分点。并且,台港澳和国外作者 中的大部分也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如果将这部分 人纳入高等院校系统,那么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 的历史学论文发文量将达75.1%。其次,各类科 研机构、党政部门、党校系统、解放军系统和其他 类机构的发文数量在2005—2006年2年中均有所 下降。再次,国内史学刊物和学报发表国外和台 港澳学者的论文数量在逐渐增加。
“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金少华 蔡渊迪(浙江大学 古籍研究所,杭州 310058)中图分类号:K87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10)02-0182-09截至目前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个年头。
这一百年中,敦煌学界名家辈出,敦煌学成绩斐然,及时地总结这一百年来的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成果已刻不容缓。
2010年4月10日至12日,来自海内外的一百三十多位专家学者齐集杭州西子湖畔,召开了“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回顾、总结这一百年的敦煌学历程,并发表最前沿的学术资讯和学术成果,交流研究心得。
这次讨论会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承办,并得到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和浙江大学汤永谦学科建设发展基金会的赞助。
与会学者除两岸三地敦煌学界的知名学者外,还有来自日本、俄罗斯、美国的相关专家。
讨论会共收到论文80余篇,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历史、经济、地理、宗教、艺术等方面,其中大部分论文在会上分“语言文学”、“文献史地”、“宗教艺术”三个小组作了宣读。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
同时举办了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奖学金”颁奖典礼。
会后,会议代表们又考察了浙江的奉化溪口、千岛湖等一些文化古迹。
现将会议情况按议程撮要综述如下:4月10日上午,“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
开幕式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柴剑虹先生主持。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邵清副主席向中外来宾介绍了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并着重分析了浙江的敦煌学研究状况。
浙江大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金少华(),男,浙江嵊州人。
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蔡渊迪(3),男,浙江海宁人。
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2016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

7
金匮要略译注
刘蔼韵(上海中医药大 学)
哲学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说明、定律与因果
王巍(清华大学)
哲学 理论经济 理论经济 理论经济 应用经济 应用经济 应用经济 应用经济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
国家命运: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 中央编译出版社 革发展 加快推进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变研究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杠杆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整与风险管理 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走出去战略研 盛美娟(烟台大学) 究 经济转型和民生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新论 在新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 5 页,共 7 页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 中国社会巨变和治理 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罗小娟(上海政法学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公示
序号 资助 文版 项目名称(中文) 申请人 原著作者 或主编 贺新元 李培林 张雷声、 武京闽 郭建宁 李资源 朱贻庭 (汉)张 仲景著 刘蔼韵译 注 王巍 吴敬琏、 厉以宁等 李翀 李扬 韩俊 赵人伟 魏后凯 刘迎秋 李林 邹磊 徐湘林 学科
1 2 3 4 5 6
53
追寻中国的“现代”:“多元变革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时代”中国小说研究1937-1949 《乌布西奔妈妈》研究 中国民间故事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胡文芝(暨南大学)
2021年四川师范大学考研招生目录

2021年四川师范大学考研招生目录序号学院及代码专业及代码考试科目业务科1参考书目业务科2参考书目复试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跨专业加试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本专业特殊要求1001马克思主义学院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思想政治教育04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5党的建设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④81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版)(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张雷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三版)(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田克勤、李彩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
复试科目1: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复试参考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
复试科目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试参考书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郑永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出版。
①名称:综合知识②名称:写作无2001马克思主义学院045102学科教学(思政)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81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大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三版)(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田克勤、李彩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
复试科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试参考书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郑永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出版。
①名称:综合知识②名称:写作无3002文学院010106美学01美学原理02中国美学03西方美学04审美教育05艺术美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13美学原理④813中国美学史①《美学原理》,叶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①《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

22
从人口红利到改革变研究
24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杠杆 调整与风险管理
25
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走出去战略 研究
26
经济转型和民生
27
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走出去战略 研究
28
应用经 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理论框架 济 、变迁逻辑及案例分析
29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6WSH006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日文
16WSH007
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德文
16WSH008
李明(广东外语 外贸大学)
英文
16WSH009
唐果(四川外国 语大学)
法文
16WSH010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俄文
16WSH011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日文
16WSH012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英文
16WSH013
中国艺术哲学
17
说明、定律与因果
18
论新常态
16WZX004 商务印书馆
法文 梁漱溟
16WZX005
上海交通大学出 版社
日文
孙歌
16WZX006
魏啸飞(上海交 通大学)
英文
朱贻庭
16WZX007
王有勇(上海外 国语大学)
阿拉 伯语
韩非
16WZX008
刘蔼韵(上海中 医药大学)
(汉)张 英文 仲景著 刘
魏后凯
16WZZ001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英文
李林
16WZZ002
邹磊(中共上海 市委党校)
英文
邹磊
16WZZ003
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景教研究综述(1982—2002)(一)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景教研究综述(1982—2002)(一)中国景教的研究肇始于明末天启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及对碑文的解读,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随着敦煌、吐鲁番、内蒙古、泉州等地景教遗物的发现,其研究渐趋深入,可以说,中国景教的研究是随着景教遗物的出土而前进的。
国内的研究至朱谦之《中国景教》出版而成一总结。
是书作于1966年,至1993年才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同时又由人民出版社作为哲学史家文库的一种再版。
其关于景教的介绍,虽以中国的情况为主,但亦用不少笔墨述及其他地区;虽以引诸家之说为多,然其内容架构、课题的提出已足资后来者所用,比如其中关于景教受摩尼教、祆教、儒学、佛教、道教之影响的论述便可见一斑。
此书附录过录了景教碑的汉文、叙利亚文铭文,附录二为“中国景教研究参考书要目”。
对此书的介绍有黄心川《朱谦之与〈中国景教〉》(《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1期)、黄夏年《〈中国景教〉简介》(《中国天主教》1994年第1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景教遗物的发现和考定,中国大陆的景教研究又出现了一个高潮。
这20年来的研究专着有江文汉的《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知识出版社,1982年)、翁绍军校勘并注释的《汉语景教文典诠释》(三联书店,1996年)。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一书包括《景教》、《元朝的也里可温》、《中国的犹太人》这三个独立的部分。
《景教》部分介绍了西方文献中唐以前基督教传入中国的传说,指出那只是传说不是史实,介绍了唐太宗的宗教政策,主要部分是对景教碑的研究,著录了景教碑的汉文部分并作了翻译,另外附录敦煌文献中的七篇景教文献,稍作注解。
《元朝的也里可温》有“景教在元朝的再现”一部分,介绍了长老约翰王(PresterJohn)的传说和元朝的著名景教人物雅八拉哈(Yabalaha,原名Markos)、巴扫马(BarSawma)、马薛里吉思(MarSargis)的事迹,附录《镇江大兴国寺记》。
美术学学科(1304)美术史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美术学学科(1304)美术史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较系统地掌握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基本历史与现状,掌握美术创作的技能。
既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美术学知识与技能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又对所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对具体问题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能够胜任美术及相关领域的创作、研究、教学等方面工作。
具体要求:1.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
2.有较强的美术创作与研究能力,并且在掌握美术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有专业特长和较强的适应性。
3.在美术史研究、美术教学、编辑、出版、传媒、策划、文博等研究机构或相关部门从事专业性工作。
4.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1)研究方向名称:中国美术史论方向在通晓中国美术史各门类知识及相关学术史的基础上,在北京美术史、汉藏佛教美术研究、近现代美术研究、艺术市场史等方面达到了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其中,北京地域美术研究、汉藏佛教美术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同时还与故宫博物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共同合作,培养既具有广阔学术视野又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硕士研究生。
在师资队伍方面,本研究方向的导师均拥有博士学位,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
目前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2名。
此外还聘请了《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孟嗣徽、罗文华和中国藏学中心研究员熊文彬担任本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导师。
本研究方向的导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硕士生导师均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近五年中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面上项目 3项。
本专业方向每位教师均出版了学术专著及相关教材,发表有学术影响力的论文多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多项省部级奖励。
向达先生的敦煌文学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向达先生是 目录学家,他亲历英法 ,目睹并整理敦煌 文献,尤其关注敦煌文学 目
《 记伦敦所藏的敦煌俗文学》 (《 新中华》第 5卷第 1 期)一文是向达先生敦煌文 3 学研究的重要作品,也是最早的敦煌文学的专门 目录。在这篇 目录中,他将四十多篇敦
煌俗文学的作品从所见卷子中勾稽 出来一一记录。在 目录的编排上 ,他没有按卷号简单 的罗列 ,而是按照类别归属进行以类相从的细致归纳 。这是敦煌文学研究史上较早对俗 文学进行分类的尝试 , 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他还将同一内容的卷号整理到。起 这不仅
方 便 了学者查 阅检索 ,而且启 迪我们 对敦煌 文学很 多 问题 的思 考 。在 简 目之后 ,向先生
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和评述 ,其中对 《 汉将王 陵变》 秋胡小说》 叹百岁诗》等作 、《 、《 品全文或片段的抄录 ,在当时敦煌文献还没有公布的情况下尤显珍贵。
《 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 目录》 (《 图书季刊》 新第 l 卷第 4期 ,13 99年)是国内
16 7
敦 煌
学
辑
刊
21 0 1年第 2期
(《 学衡杂志》第 5 期)一文,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在此文的基础上,12 4 99年 ,他又 发表 《 论唐代佛曲》 (《 小说月报》第 2 卷第 l o O期)一文,从音乐文化交流的角度探
讨 了 曲的来源和真实面 目,纠正了罗振玉 (86—1 0 佛 16 9 )对佛曲的误解。从此,向 4 达先生开始涉足敦煌文学的研究领域 。从 13 90年开始 ,他陆续翻译 了斯坦因 (8 2 16 —
、 ,
14 年 和 1 3 ,向达先生两度赴敦煌实地考察。这两次考察的重点是史地考证 91 4 9 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荣新江学术
规范与
作者:
云梦学刊 xx年01期
一、总则
(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 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
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
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 简称本
规范)。
(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
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 活动中自律的准则。
二、基本规范
(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 齐放、 __”的方针,不断
推动学术进步。
(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建设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
任感,敢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 ,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人
文精神与民族精神。
(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守《中华人民 __著作权
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 __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
(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模范遵守学术道德。
三、学术引文规范
(七)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
案、资料、数据等 ,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
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 。
(八)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
引用和注释,应力求 客观、公允、准确。
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四、学术成果规范
(九)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十)应注重学术质量,反对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避免片面
追求数量的倾向。
(十一)应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
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 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
讲究科学方法。力求论证缜密,表达准确。
(十二)学术成果文本应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
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十三)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
出处。
(十四)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
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 责任和法律责任。
(十五)凡接受合法资助的研究项目,其最终成果应与资助和立
项通知相一致;若 需修改,应事先与资助方协商,并征得其同意。
(十六)研究成果发表时,应以适当方式向提供过指导、建议、
帮助或资助的个人或机 构致谢。
五、学术评价规范
(十七)学术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
(十八)学术评价应以学术价值或社会效益为基本标准。对基础
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 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
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 益。
(十九)学术评价机构应坚持程序公正、标准合理,采用同行专
家评审制,实行回避制 度、民主表决制度,建立结果公示和意见反
馈机制。
评审意见应措辞严谨、准确,慎用“原创”、“首创”、“首
次”、“国内领先”、 “国际领先”、“世界水平”、“填补重大
空白”、“重大突破”等词语。
评价机构和评审专家应对其评价意见负责,并对评议过程保密,
对不当评价、虚假评 价、泄密、披露不实或恶意中伤等造成的后果
承担相应责任。
(二十)被评价者不得干扰评价过程。否则,应对其不正当行为
引发的一切后果负责。
六、学术批评规范
(二十一)应大力倡导学术批评,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
自由讨论、相互交流与 学术争鸣。
(二十二)学术批评应该以学术为中心,以文本为依据,以理服
人。批评者应正当行使 学术批评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被批
评者有反批评的权利,但不得对批评者压制 或报复。
七、附则
(二十三)本规范将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
修订和完善。
(二十四)各高校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学
术规范及其实施办法, 并对侵犯产权或违反学术道德的学术不端行
为加以监督和惩处。
(二十五)本规范的解释权归部科学委员会。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