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总是以高扬的人文精神为目标导向,总是以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为目的。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的。它要求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性标志。只有在课堂中尊重人、理解人,给人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权力,才能充分地发展人,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需要教师付出坚实的努力。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语文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考试。其次,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情感、道德、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

没有语文知识,难以形成语文能力、品德和精神,而有了语文知识,未必就能形成能力、品德和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知识是科学理性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事物并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因此知识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任何只顾学生兴趣而轻视知识教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为了提高升学率让学生苦练应试技巧,死记硬背语文基础知识,把学生的情感搁置一边的应试教育也是不可取的。过去一味强调学生对语文系统知识尤其是狭义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却不知这些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及观察的能力,利用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认识世界并描述世界,获得人文精神。在中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

包括听说读写及观察的知识,汉语知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四个重要领域。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掌握使用常用工具书的知识、搜集和处理信息等的知识。从知识的类型上讲,它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对学生获得真正的语文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知识,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学生利用一定的语文文学知识从课文的语言来分析作品,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在领会的过程中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对人、社会、自然的正确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正确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般教师认为课文内容具有人文性的根本原因,也是语文课程的魅力和核心所在。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所说:“国语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句读的问题,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在语文课程中,学生接触到先哲和时贤的思想情感,了解他们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看法而获得精神的力量和信仰,获得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的传统和精华,这正是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价值所在。然而,过去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语文知识点的落实,把一篇篇充满丰富想象与情感的文章肢解成干巴巴的结构和框架,根本不顾及学生是否与作者的思想达成共鸣,是否从文章中得到启发,从而受到情感影响或获得精神力量。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人、社会、自然的正确认识,就需要语文教科书中的范文在内容上要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人文意蕴和审美价值,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课外阅读材料。学生通过丰富的语文材料,了解日月星辰、天地人文、风俗人情等丰富的思想内容,了解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应照、和谐共存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然和社会,体会明了自我,随时纠正生活的方向,并把自己放在与自身既相对又有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关系中认识自己。

4、学生通过活动掌握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会进行批判、创新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说或听,写或读都需要思考,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并描述世界。《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

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标准化考试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变成了记诵之学。即使是写作教学也是过分地强调写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语文思维是学生以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为反映对象,在思考过程中接受、加工、存储和输出信息,并在思考过程中获得听说读写观察技能的一种智力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基本的思维方式有三种: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主要来自直接的形象,教师要善于利用形象的可感性、意向性和相似性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将获得的形象转化为知识,使学生从形象中受到影响,促使学生去思考,去认识世界。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要重视学生思考的路向——思路。思路是思维的方向和程序,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关键的概念、判断来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正确的思维轨道上理解分析课文、理解事物本身的发展方向和逻辑性。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利用已有的思想感情、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来表达自己对人、自然、社会的独特看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再次,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描述事物、表达感情的情境。最后,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平等自由、互相合作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推理、假设等思维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意义。

5、通过语文学习实现自我,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使学生实现自我,个性得到发展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最高体现。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谓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感、价

值感,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正确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批判反思能力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具体内容,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目标。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正确认识,发展学生思维和批判反思能力这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进行思维和批判反思的基础;学生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正确认识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思维发展的重要外在表现和内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自然正确认识的内在心理机制,没有真正的思维发展就谈不上具有人文精神。

二、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1、砥砺品德,完美人格

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里周总理艰苦朴素的品质,《诚实的孩子》里列宁诚实知错就改的品德,《你们想错了》里方志敏清贫一生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这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2、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的所在。如《草原》、《五彩池》的自然美景,《威尼斯的小艇》的异国风情美,《在金色的海滩上》中小女孩的心灵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1.挖掘课文人文因素,陶冶学生情操。

为师者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受典范人格的熏陶,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仍能留存的东西。”像《送东阳马生序》中体现的刻苦好学的精神,《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罗斯生死不渝的挚爱,这些人类优秀文化,应该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堂,使之宏扬光大。

2.重视文学教育,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提高民族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在科学文化素质中,文学素质应是核心。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和情感的历史。不懂中国文学,就不懂“中国心”;不读《诗经》、屈原、司马迁,不背唐诗宋词元曲,不看《三国》《水浒》《红楼梦》,就很难有一颗“中国心”。

3.重视语言教育,培养民族观念。

语言教育是“国语”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语言文明意识,让学生懂得我们民族的语言美,并从爱国的高度学会使用祖国语言;要让学生对祖国语言具有一种神圣感,在口头和书面使用祖国语言时具有一种庄重感。联想到祖国语言受污染的现实,语言教育工作者应当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它既简单又极丰富,既具体又极空灵,既实际又极高雅。我们应该真正去把握语文的内涵和外延,并以“大语文”的理念去适应新形势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历来有争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这是目前指导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最权威的、最法规的观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执行。问题是:课堂上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你呢?这一直是困饶许多教师的棘手问题。张卫其老师以下的这个教学片段会给我们很好的回答。 张老师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对重点句“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地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先抓住重点词“一次有一次”,让学生感受表层意思:次数多,并随机指导朗读。在学生感受了次数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一次又一次”,挖掘其背后的人文特性。 “从‘一次又一次’中你还感受到什么呀?”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马上体会到,这次数多的背后,深藏着李博士抽取骨髓的艰难,青年的顽强毅力,坚强的意志 ──此时张老师有引导学生谈了流出的骨髓所代表爱心,希望,友谊,生命──最后当学生的理解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再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表达抒发自己的感受,声情并茂。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根本性质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方。人文性是那巍峨挺拔的山峰,而工具性就是登商那山峰的一级一级的阶梯;人文性是那广袤无垠的大海,而工具性就是抵达那光辉彼岸的船。我们不能机械地脱离一方去谈另一方,因为没有脱离人文性而单独工具性,也没有脱离了工具性的抽象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的。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落实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张老师的这一段教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另外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人文性不只包括思想教育,而且包含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体验。 上帝在细部。一句无心的话,一个忽略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一种惯常的态度──课堂中的微不足道的细末之处,往往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丝毫的细节决定着课堂的效率与质量。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我们知道,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其内容,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而应是在教师的引导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有重大的突破。不过,当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观点、新方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让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一、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实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语文的人文性 《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注重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工具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方式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深层次的内蕴,是潜能,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点、扩大视野、净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工

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有,也无法存有。反过来,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没有依附性的。 四、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要想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生活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否则,就会走入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教学误区。人的一生的几个学习阶段的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 小学阶段应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小学语文尤其要偏重于工具性,着重于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训练。而人文性仅仅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辅助手段,潜藏于语文文本之中。 五、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语言的积累 积累,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言的积累,应从两方面入手:(1)重视课内积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小学生除了继续掌握一些常用的生字、生词以外,对于一些精彩的课文或片段,要熟读成诵。另外要逐渐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使学生在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安徽芜湖庄华涛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目前我们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全国着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指出:不要脱离语言文字奢谈所谓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生发出来的)。因此,“读”这一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充分地读,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比如,有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马上就问:“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答曰:“难受。”教师又问:“酸甜苦辣哪一种?”学生答曰:“酸!”教师肯定:“对!酸!”其实,笔者认为,文本中表现出的不单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浅谈语文课程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 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 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2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

开语言的交流。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 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二、 “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

关于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点思考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一点思考 台山市第一中学黄珍巧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句话,近十年来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语文课堂从教学目标设计到语文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变化而来的是语文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以及很多人对语文教学将何去何从的疑惑和思考。“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统一?这个问题是我参加工作几年来一直思考的。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理解,以及对语文课堂如何才能统一二者的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关语文性质的论述是这样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打破了一直以来的“语文是重要的工具”的说话,成为新课标以及教学大纲中最引人深思的一个关节点。这个提法因涉及语文的基本特点,故从课程目标到教学方式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了一线教师和专家们的广泛讨论。由新课标引发的对语文科目的从新审视,对新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的探讨,我们并不陌生,十几年里各种论证分析,浩如烟海。然而,作为一名新教师,这又是个不可绕开的教学问题,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1.语文性质的新提法对教学的影响 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从表达来看,二者孰轻孰重本无明确指出。然而,从部分教师的课堂设计看,却偏重于“人文性”并以此为“潮流”。在《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一书中,严华银先生就列举了多个教学案例,而回顾现实生活,这样的情况也时常可见。 偏重“人文性”主要体现为:一、教师在教学策略上有意淡化文章词句篇等基本知识,突出文本的思想涵,更甚者,将文章作为引子,拓展延伸至政治、伦理等社会层面的问题;二、在教学方式上,打破原来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文章思想涵进行探讨。淡化的教师角色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 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 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哪些新理念?你如何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 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课程标准概括了语文课程的三大特点:①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一本好书影响人的一生。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加强感悟,加强体验,加强积累,加强运用。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历来有争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这是目前指导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最权威的、最法规的观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执行。问题是:课堂上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你呢?这一直是困饶许多教师的棘手问题。张卫其老师以下的这个教学片段会给我们很好的回答。 张老师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对重点句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地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先抓住重点词一次有一次,让学生感受表层意思:次数多,并随机指导朗读。在学生感受了次数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一次又一次,挖掘其背后的人文特性。 从一次又一次中你还感受到什么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马上体会到,这次数多的背后,深藏着李博士抽取骨髓的艰难,青年的顽强毅力,坚强的意志──此时张老师有引导学生谈了流出的骨髓所代表爱心,希望,友谊,生命──最后当学生的理解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再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表达抒

发自己的感受,声情并茂。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根本性质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方。人文性是那巍峨挺拔的山峰,而工具性就是登商那山峰的一级一级的阶梯;人文性是那广袤无垠的大海,而工具性就是抵达那光辉彼岸的船。我们不能机械地脱离一方去谈另一方,因为没有脱离人文性而单独工具性,也没有脱离了工具性的抽象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的。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落实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张老师的这一段教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另外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人文性不只包括思想教育,而且包含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体验。 上帝在细部。一句无心的话,一个忽略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一种惯常的态度──课堂中的微不足道的细末之处,往往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丝毫的细节决定着课堂的效率与质量。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最后,感谢与会的九位教师带来的精彩的课,感谢专家的讲座与点评。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着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这一切无不反复地告诉我们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具体讲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1、砥砺品德,完美人格 我们的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里周总理艰苦朴素的品质,《诚实的孩子》里列宁诚实知错就改的品德,《你们想错了》里方志敏清贫一生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这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2、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的所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修订稿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着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这一切无不反复地告诉我们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具体讲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1、砥砺品德,完美人格 我们的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里周总理艰苦朴素的品质,《诚实的孩子》里列宁诚实知错就改的品德,《你们想错了》里方志敏清贫一生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这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2、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8238008.html,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谢潇然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19年第10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那到底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呢?在语文课堂上又如何实现二者的统一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符号,是人脑的思维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保证。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 人文性 语文的“工具性”作为符号的工具属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人文情感。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正确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在学会使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应用符号表达思想感情,做一个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有思想的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贡献。这就意味着它还要具有深层次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文化特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价值、文化传统、道德、情感、人性、人存在的意义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朗读感悟中,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朗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应一。”课堂阅读是一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走近文本,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诵读。

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对话

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对话 于漪/程红兵 (●于漪○程红兵) 编者的话:虽然本文谈的是语文教学,但所涉及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如何将这一转轨落到实处。文章很有见地,值得一读。 *** ○:于老师,您在《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弘扬人文,改革弊端》的文章,反思语文教育的性质观,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文章在全国中语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于老师能否先请您谈谈写作此文的缘起? ●:我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中提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是出于对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现状的显著特点是应试教育,它带来了种种弊端,最根本的是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影响所及,一直到小学低年级。我们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而有用的文化科学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应试教育不仅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就是文化科学知识也会限于窄、死、残破的囹圄,对人的塑造极为不利。应试教育使教育工作走入歧途,根本不能切实贯彻教育方针。不赞成应试教育,并不是一概反对考试。考试不失为检查成绩、选拔人才的一种一定程度上行之有效的方法。从我国历史看,隋唐后科举制下以考试选拔人才,在当时是一项重大改革,对于我国文化发展起过重大作用。即使在今天,考查成绩、选拔人才的途径多了,仍不能不用考试的方法。关键在于考试的内容,科举制度到了明代,提倡八股文。考试的内容只是“代圣人立言”,文章的形式是“八股”。读过《儒林外史》的人,都痛知其危害性。鲁迅先生说得好,“八股文原是进学做官的工具,只要能做‘起承转合’,借以进了‘秀才举人’,便可丢掉,一生中再也用不到它了,所以叫做‘敲门砖’,门一敲进,砖就可以抛弃了。”难道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也仅在于教给学生一块“敲门砖”吗?有识之士看到了应试教育贻误子孙后代的弊病,纷纷提出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认识上要转变观念,行动上要转轨,这是切中时弊,为青少年学生造福。在这种背景下,我提出语文教育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于老师,中语界以前也有人谈人文性,大致说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人文性”作为与科学主义相对抗的现代人本主义。另一种是把人文作为语文的上位概念。您所说的人文性与上述两种说法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是从语文教育的性质来谈的,给语文教育定位,其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科学性与人文性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我国“五四”以来也对民主和科学争论至今。若要对此问题作初步较全面的了解,可读一读肖峰著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若要了解“五四”以来关于它的争论,值得一读的是北京三联版林毓生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关于“科学”,我曾查过有权威的英文字典,解释可译为:被安排成有条有理的知识,特别是得之于对事实观察和实验的知识。当然这只是常识性的浅近的解释,对于自然科学完全合用,用之诗文则有插格。比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登徒子好色赋》形容美人“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等等,若死心眼儿一厘两厘,一分两分去抠,不仅讲不清楚,而且有损形象,有损意境,破坏了想象力的发挥。比如后者,若进一步问“那美人究竟多长多短、多白多赤”,恐怕谁也答不出。讲科学方法,如果对问题本身没有具体而实质性的了解,片面地加以演绎,就会犯形式主义的毛病。《荀子·非十二子》中,每批判了一种学说后,总加上一句“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出发点错了,一味演绎,看来言之成理,反而会在歧途上愈走愈远。我对应试教育以及其中肢离破碎似是而非的应试题往往有如是观。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我们知道,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其内容,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而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语文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常常被人低估以至忽视。事实上,无论承认与否,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很大程度上是在国民与母语的接触中形成的。国民对于以母语形式存在的文化内容如何理解以及理解到什么程度,决定了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而我总以为,唯一能够大规模影响并且可以控制国民怎样与母语接触的便是一个国家的语文教育(有时我们也称之为母语教育)。古昔圣贤(他们多是语文教育家)强调礼乐教化,强调薪火相传,中心一直没有离开人本身,反倒是现在的语文教育唯语言教学是务,同时又深受应试教育所害,已经开始忘却教育的本来目的。也正因于此,近些年来关于加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呼声越来越高,成为一时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个问题的提出,最早是在1985年,这实际上仍然是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以后争论渐起,但是时至如今,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纵观建国后的语文教育的历史,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古代以至民国时期对于语文教育一些好的认识也遭到遗忘。在这个本质性的问题上,理论上的贫乏与谬误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语文教育弊病四起,怨声载道。本文认为,对于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明确的认识,那么从上到下整个语文教育系统就只能陷在一种本质上的混乱状态,所有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都只不过是盲人摸象,从事实践工作的语文教育者们则观念贫乏、无所适从。因此,现在通过重新探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个问题来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以下步骤来探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个问题:第一步,本文将对1985年以来语文教育界对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探讨作一番梳理;第二步,本文将依次对几个基本概念的含义进行探讨,分别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同时将简单回顾它们的发展历史,最后,在以上这些探讨的基础上,探究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真正内涵并给出自己的界定;第三步,本文将尝试在以上所有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自己的对于语文学科基本性质的认识,并设计出一个希望较为合理与完善的同时也是较具有可行性的语文教育目的,以期对当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能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以下是本文对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内涵的具体理解。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可以说,他的内心世界的形成主要来自他对语言的接触。每个人都有一些得自于先天的内心特征,这些是他成长的基础,他将通过视觉、听觉等各种感觉去获取这个世界的信息,他的内心世界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形成。而在所有的信息来源中,语言是一个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来源。孩子不仅在学习语言,而且在从语言中获取关于这个世界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帮助他形成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意志,而这些是构成他日后内心世界的主体。一个人在其生命中自然会接触到大量非语言的东西,但是那些东西对于这个人内心的形成的影响无法与语言相比,因为我们主要是从语言中获取信息。 如果以上说法成立,那么受教育者接触什么样的语言,怎样去理解这些语言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整个受教育者群体就是将来的社会主体,他们的内心世界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文化、社会、政治诸方面。 解决受教育者接触什么样的语言以及怎样去理解这些语言这个问题是语文教育的神圣责任。我认为,在学科教育中,只有语文教育指向语言,语文教育对此责无旁贷,对这个问题的遗忘只能意味着语文教育对于自身目的的背叛。 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是以促进受教育者内心的成长为目的。因为语文教育直接指向人的形成,指向人的灵魂的形成,直接指向人的内心世界的成长。这本是所有学科教育的共同目的,但对于语文教育而言,它承担着最为重要的那一部分。 不仅如此,语文教育并不仅仅指向个人。我们知道,孩子主要是从语言中获取信息,

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及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结合具体课例,谈谈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挖掘文本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内涵,并做到二者的统一。 教学中如何以审美为途径,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获得健康、丰富的审美享受,即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创设情景,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朗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⑦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与内化有关系。在内化中,由于阅读文本以符号、形象、情感等进入主体而引起主体心理结构的调整、改造和丰富,因而造成人的心理发展的效应。课堂阅读是一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流程。首先,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走近文本,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其次,教者要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诵读。言语转化理论认为:文章是文、象、意的统一体。文,即文章的语言文字系统;象,即文章的形象系统或材料内容;意,即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意蕴或主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文──识象──明意──悟言”,也就是说是一个循文识象,因象明意,由意悟言的过程。循文识象即通过认真阅读语言文字去感知、识记文章的形象系统或材料内容;因象明意,即通过弄清楚文章的形象、材料去明确、领悟文章的思想内蕴;由意悟言即从文本所反映的人文内蕴中领悟言语规律、言语意蕴,进而把自己个性独特的体验,通过诵读或用语言表达出来,提高语文素养。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各种手段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的形象,意境,从而体会到文章的人文内涵。”(二)找准支点,听说读写,揣摩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⑧语文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训练。选择、运用恰当的语言实践形式,是实现统一的关键。情感型课文往往在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或者在课文结尾处留有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或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出现模糊空白。学生阅读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我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今天学习了第一模块: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倾听了教授相关的视频讲座,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英语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最主要的一点是:明确了关于英语课程的功能的新理念:“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从《课标》中的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关于课程性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双重性质的提法,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理念在语言课程,尤其是外语课程中的具体落实,它是“又红又专”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的与时俱进的深化和提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新了我们的理念,要求我们用全新的理念于教学实践中,下面是我结合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设计的一节教案。 Module 10 Unit 2 Jamie is a cook whose ideas are changing school dinners. Teaching steps: Step I .Warming up (Activity1) 1. Revision. What kind of sports/movies do you like? 2. Show an advertisement and some pictures, and guide them to talk about healthy food and junk food. (1.通过谈论图片自然过渡到本单元涉及的饮食话题, 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 2.采用多媒体播放影片和图片,创设英语语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体现了课程的人文性。) Step II. Reading (Activities 2, 3, 4, 5) 1.Read the passage silently and quickly, answer the question in Activity 3. Check the answers one by one. (通过默读,培养学生抓住文章大意的能力,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