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的发展及应用

单片机的发展及应用
单片机的发展及应用

单片机的简介

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它采用超大规模技术将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微处理器(CPU)、存储器(含程序存储器ROM和数据存储器RAM)、输入、输出接口电路(I/O接口)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构成一个即小巧又很完善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在单片机程序的控制下能准确、迅速、高效地完成程序设计者事先规定的任务。所以说,一片单片机芯片就具有了组成计算机的全部功能。

由此来看,单片机有着一般微处理器(CPU)芯片所不具备的功能,它可单独地完成现代工业控制所要求的智能化控制功能,这是单片机最大的特征。

然而单片机又不同于单板机(一种将微处理器芯片、存储器芯片、输入输出接口芯片安装在同一块印制电路板上的微型计算机),单片机芯片在没有开发前,它只是具备功能极强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如果对它进行应用开发,它便是一个小型的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但它与单板机或个人电脑(PC机)有着本质的区别。

单片机的应用属于芯片级应用,需要用户(单片机学习者与使用者)了解单片机芯片的结构和指令系统以及其它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和系统设计所需要的理论和技术,用这样特定的芯片设计应用程序,从而使该芯片具备特定的功能。

不同的单片机有着不同的硬件特征和软件特征,即它们的技术特征均不尽相同,硬件特征取决于单片机芯片的内部结构,用户要使用某种单片机,必须了解该型产品是否满足需要的功能和应用系统所要求的特性指标。这里的技术特征包括功能特性、控制特性和电气特性等等,这些信息需要从生产厂商的技术手册中得到。软件特征是指指令系统特性和开发支持环境,指令特性即我们熟悉的单片机的寻址方式,数据处理和逻辑处理方式,输入输出特性及对电源的要求等等。开发支持的环境包括指令的兼容及可移植性,支持软件(包含可支持开发应用程序的软件资源)及硬件资源。要利用某型号单片机开发自己的应用系统,掌握其结构特征和技术特征是必须的。

单片机控制系统能够取代以前利用复杂电子线路或数字电路构成的控制系统,可以以软件控制来实现,并能够实现智能化,现在单片机控制范畴无所不在,例如通信产品、家用电器、智能仪器仪表、过程控制和专用控制装置等等,单片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诚然,单片机的应用意义远不限于它的应用范畴或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控制方法和设计思想。是控制技术的一次革命,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单片机的发展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依靠微电子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进步,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得计算机体积更小,功能更强。特别是近20年时间里,计算机技术获得飞速的发展,计算机在工农业,科研,教育,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是

一个国家现代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单片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象Fairchild公司研制的F8单片微型计算机。所谓单片机是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中央处理单元(Center Processing Unit,也即常称的CPU)和数据存储器(RAM)、程序存储器(ROM)及其他I/O通信口集成在一块芯片上,构成一个最小的计算机系统,而现代的单片机则加上了中断单元,定时单元及A/D转换等更复杂、更完善的电路,使得单片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应用更广泛。

20世纪70年代,微电子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集成电路属于中规模发展时期,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尚未成熟,单片机仍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元件集成规模还比较小,功能比较简单,一般均把CPU、RAM有的还包括了一些简单的I/O口集成到芯片上,象Fairchild公司就属于这一类型,它还需配上外围的其他处理电路方才构成完整的计算系统。类似的单片机还有Zilog公司的Z80微处理器。

1976年INTEL公司推出了MCS-48单片机,这个时期的单片机才是真正的8位单片微型计算机,并推向市场。它以体积小,功能全,价格低赢得了广泛的应用,为单片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单片机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在MCS-48的带领下,其后,各大半导体公司相继研制和发展了自己的单片机,象Zilog公司的Z8系列。到了80年代初,单片机已发展到了高性能阶段,象INTEL公司的MCS-51系列,Motorola公司的6801和6802系列,Rokwell公司的6501及6502系列等等,此外,日本的著名电气公司NEC和HITACHI都相继开发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专用单片机。

80年代,世界各大公司均竞相研制出品种多功能强的单片机,约有几十个系列,300多个品种,此时的单片机均属于真正的单片化,大多集成了CPU、RAM、ROM、数目繁多的I/O接口、多种中断系统,甚至还有一些带A/D转换器的单片机,功能越来越强大,RAM和ROM的容量也越来越大,寻址空间甚至可达64kB,可以说,单片机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阶段,应用领域更广泛,许多家用电器均走向利用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化发展道路。

1982年以后,16位单片机问世,代表产品是INTEL公司的MCS-96系列,16位单片机比起8位机,数据宽度增加了一倍,实时处理能力更强,主频更高,集成度达到了12万只晶体管,RAM增加到了232字节,ROM 则达到了8kB,并且有8个中断源,同时配置了多路的A/D转换通道,高速的I/O处理单元,适用于更复杂的控制系统。

九十年代以后,单片机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世界各大半导体公司相继开发了功能更为强大的单片机。美国Microchip公司发布了一种完全不兼容MCS-51的新一代PIC系列单片机,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特别它的产品只有33条精简指令集吸引了不少用户,使人们从INTEL的111条复杂指令集中走出来。PIC单片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业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随后更多的单片机种蜂拥而至,MOTOROLA公司相继发布了MC68HC系列单片机,日本的几个著名公司都研制出了性能更强的产品,但日本的单片机一般均用于专用系统控制,而不象INTEL等公司投放到市场形成通用单片机。例如NEC公司生产的uCOM87系列单片机,其代表作uPC7811是一种性能相当优异的单片

机。MOTOROLA公司的MC68HC05系列其高速低价等特点赢得了不少用户。

Zilog公司的Z8系列产品代表作是Z8671,内含BASIC Debug解释程序极大地方便用户。而美国国家半导体的COP800系列单片机则采用先进的哈佛结构。ATMEL公司则把单片机技术与先进的Flash存储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发布了性能相当优秀的AT89系列单片机。包括中国的台湾HOLTEK和WINBOND等公司也纷纷加入了单片机发展行列,凭着他们廉价的优势,分享一杯美羹。

1990年美国INTEL公司推出了80960超级32位单片机引起了计算机界的轰动,产品相继投放市场,成为单片机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此期间,单片机园地里,单片机品种异彩纷呈,争奇斗艳。有8位、16位甚至32位机,但8位单片机仍以它的价格低廉、品种齐全、应用软件丰富、支持环境充分、开发方便等特点而占着主导地位。而INTEL 公司凭着他们雄厚的技术,性能优秀的机型和良好的基础,目前仍是单片机的主流产品。只不过是九十年代中期,INTEL公司忙着开发他们个人电脑微处理器,已没有足够的精力继续发展自己创导的单片机技术,而由PHILIPS等公司继续发展C51系列单片机。

单片机的应用

单片机广泛应用于仪器仪表、家用电器、医用设备、航空航天、专用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及过程控制等领域,大致可分如下几个范畴:

1.3.1 在智能仪器仪表上的应用

单片机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控制功能强、扩展灵活、微型化和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仪器仪表中,结合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实现诸如电压、功率、频率、湿度、温度、流量、速度、厚度、角度、长度、硬度、元素、压力等物理量的测量。采用单片机控制使得仪器仪表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且功能比起采用电子或数字电路更加强大。例如精密的测量设备(功率计,示波器,各种分析仪)。

1.3.2 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用单片机可以构成形式多样的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例如工厂流水线的智能化管理,电梯智能化控制、各种报警系统,与计算机联网构成二级控制系统等。

1.3.3 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家用电器基本上都采用了单片机控制,从电饭褒、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彩电、其他音响视频器材、再到电子秤量设备,五花八门,无所不在。

1.3.4 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领域中的应用

现代的单片机普遍具备通信接口,可以很方便地与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为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设备

间的应用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现在的通信设备基本上都实现了单片机智能控制,从手机,电话机、小型程控交换机、楼宇自动通信呼叫系统、列车无线通信、再到日常工作中随处可见的移动电话,集群移动通信,无线电对讲机等。

1.3.5 单片机在医用设备领域中的应用

单片机在医用设备中的用途亦相当广泛,例如医用呼吸机,各种分析仪,监护仪,超声诊断设备及病床呼叫系统等等。

此外,单片机在工商,金融,科研、教育,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

单片机的发展趋势

现在可以说单片机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世界上各大芯片制造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单片机,从8位、16位到32位,数不胜数,应有尽有,有与主流C51系列兼容的,也有不兼容的,但它们各具特色,互成互补,为单片机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天地。

纵观单片机的发展过程,可以预示单片机的发展趋势,大致有:

1.4.1 低功耗CMOS化

MCS-51系列的8031推出时的功耗达630mW,而现在的单片机普遍都在100mW左右,随着对单片机功耗要求越来越低,现在的各个单片机制造商基本都采用了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象80C51就采用了HMOS(即高密度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和CHMOS(互补高密度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CMOS虽然功耗较低,但由于其物理特征决定其工作速度不够高,而CHMOS则具备了高速和低功耗的特点,这些特征,更适合于在要求低功耗象电池供电的应用场合。所以这种工艺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单片机发展的主要途径。

1.4.2 微型单片化

现在常规的单片机普遍都是将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取数据存储(RAM)、只读程序存储器(ROM)、并行和串行通信接口,中断系统、定时电路、时钟电路集成在一块单一的芯片上,增强型的单片机集成了如A/D转换器、PMW(脉宽调制电路)、WDT(看门狗)、有些单片机将LCD(液晶)驱动电路都集成在单一的芯片上,这样单片机包含的单元电路就更多,功能就越强大。甚至单片机厂商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量身定做,制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单片机芯片。

此外,现在的产品普遍要求体积小、重量轻,这就要求单片机除了功能强和功耗低外,还要求其体积要小。现在的许多单片机都具有多种封装形式,其中SMD(表面封装)越来越受欢迎,使得由单片机构成的系统正朝微型化方向发展。

1.4.3 主流与多品种共存

现在虽然单片机的品种繁多,各具特色,但仍以80C51为核心的单片机占主流,兼容其结构和指令系统的有PHILIPS公司的产品,ATMEL公司的产品和中国台湾的Winbond系列单片机。所以C8051为核心的单片机占据了半壁江山。而Microchip公司的PIC精简指令集(RISC)也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台湾的HOLTEK公司近年的单片机产量与日俱增,与其低价质优的优势,占据一定的市场分额。此外还有MOTOROLA 公司的产品,日本几大公司的专用单片机。在一定的时期内,这种情形将得以延续,将不存在某个单片机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走的是依存互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道路。

单片机的分类

单片机的分类 单片机作为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根据目前发展情况,从不同角度单片机大致可以分为通用型/专用型、总线型/非总线型及工控型/家电型。1.通用型/专用型 这是按单片机适用范围来区分的。例如,80C51是通用型单片机,它不是为某种专用途设计的;专用型单片机是针对一类产品甚至某一个产品设计生产的,例如为了满足电子体温计的要求,在片内集成ADC接口等功能的温度测量控制电路。 2.总线型/非总线型 这是按单片机是否提供并行总线来区分的。总线型单片机普遍设置有并行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这些引脚用以扩展并行外围器件都可通过串行口与单片机连接,另外,许多单片机已把所需要的外围器件及外设接口集成一片内,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不要并行扩展总线,大大减省封装成本和芯片体积,这类单片机称为非总线型单片机。 3.控制型/家电型 这是按照单片机大致应用的领域进行区分的。一般而言,工控型寻址范围大,运算能力强;用于家电的单片机多为专用型,通常是小封装、低价格,外围器件和外设接口集成度高。显然,上述分类并不是惟一的和严格的。例如,80C51类单片机既是通用型又是总线型,还可以作工控用。 按其它类型分类: 8051单片机:8051单片机最早由Intel公司推出,随后Intel公司将80C51内核使用权以专利互换或出让给世界许多著名IC制造厂商,如 Philips 、NEC、Atmel、AMD、Dallas、siemens、Fujutsu、OKI、华邦、LG等。在保特与80C51单片机兼容的基础上,这些公司容入了自身的优势,扩展了针对满足不同测控对象要求的外围电路,如满足模拟量输入的A/D、满足伺服驱动的PWM、满足高速输入/输出控制的HSL/HSO、满足串行扩展总线I2C、保证程序可靠运行的的WDT、引入使用方便且价廉的Flash ROM等,开发出上百种功能各异的新品种。这样80C51单片机就变成了众多芯片制造厂商支持的大家族,统称为80C51系列单片机。客观事实表明,80C51已成为8位单片机的主流,成了事实上的标准MCU芯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后习题

习题1 1.单片机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基本含义 单片机是将计算机的四个基本部件,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Input/Output)接口微型化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单片机的全称为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又称为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 主要特点 1)有优异的性能价格比。由于单片机的应用不断向高级应用和复杂应用扩展,因此,其性能越来越高,如速度越来越快,内存越来越大,处理字长越来越长等。而大批量的生产和使用也使单片机的价格越来越低。 2)集成度高、体积小、有很高的可靠性。单片机把各功能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内部采用总线结构,减少了各芯片之间的连线,大大提高了单片机的可靠性与抗干扰能力。另外,其体积小,对于强磁场环境易于采取屏蔽措施,适合在恶劣环境下工作。 3)控制功能强。为了满足工业控制的要求,一般单片机的指令系统中均有极丰富的转移指令、I/O口的逻辑操作以及位处理功能。单片机的逻辑控制功能及运行速度均高于同一档次的微机。4)低功耗、低电压,便于生产便携式产品,如手机等。现在的单片机在功耗上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不少芯片的功耗已达到微安级,在一粒纽扣电池供电的情况下就可长期运行。 5)外部总线增加了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及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等串行总线方式,进一步缩小了体积,简化了结构。 6)单片机的系统扩展和系统配置较典型、规范,容易构成各种规模的应用系统。 2.简述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答:单片机芯片内部结构包括中央处理器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程序存储器ROM (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I/O口(Input/Output 口)、定时/计数器(T/C)、中断系统以及将这些部分连接起来的总线,它们都分布在总线的两旁,并和它连通。一切指令、数据、控制信号都可经内部总线传送。 中央处理器CPU——单片机的核心单元,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控制整个单片机系统协调工作,决定了单片机的运算能力和处理速度。 程序存储器ROM——用于存放用户程序,只允许读操作,ROM的信息可在断电后长期保存。 随机存储器RAM——用于存放程序运行时一些需要临时保存的工作变量和数据, 所以有时直接称之为数据存储器。RAM存放的信息可随机“读出”或“写入”,其中存放的内容是易失性的,掉电后会丢失。 并行I/O口——单片机的重要资源,用于并行通信,负责实现CPU与并行设备的联系。它可以使单片机和存储器或外设之间并行的传送数据。 串行I/O口——用于串行通信,负责实现CPU与串行设备或其他单片机的联系。它可以把单片机内部的并行数据一位一位向外传送,也可以一位一位地接收外部送来的数据并把它们变成并行数据送给CPU处理。 定时器/计数器——用于单片机内部精确定时或对外部事件进行计数。并可用定时、计数结果对单片机以及系统进行控制。 系统时钟——相当于PC微机中的主频。通常采用外接石英晶体或其他振荡源提供时钟信号输入,也可用内部RC振荡器。时钟电路为单片机产生时钟脉冲序列,作为单片机工作的时间基准,典型的晶体振荡频率为12MHZ。 总线——各种数据信息的公共通道,包括内部总线和外部总线。CPU通过总线与内设以及I/O接

制作机器人常用的单片机性能特点及使用经验

制作机器人常用的单片机性能特点及使用经验 单片机, 机器人, 性能, 特点, 经验 转载请注明作者:刘天龙(机电狂人),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110666027.html, 作者:刘天龙1986年生爱好广泛,喜爱机器人技术期待开发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产品邮箱:spurtltl@https://www.360docs.net/doc/d110666027.html, 2010 2 5 注有LTL Robot字样的案例均为作者制作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 摘要: 很多接触机器人或单片机不久的朋友面对种类繁多的单片机常会困惑,到底它们之间有何不同?制作机器人到底用哪种单片机控制比较好?当我们选择了一种单片机后,有何捷径能迅速掌握并应用这种单片机?本文尝试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法解读上述问题,并设计了一种有深度的单片机控制机器人的实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与大家分享我使用单片机的一些经验,希望能让初学者少些迷茫,让已经入门的朋友思维开阔。 写本文时我仅有3年单片机实践经验,比较了解51系列和AVR系列单片机,因此着重讨论了AVR单片机,我经验有限,有错误在所难免,希望朋友们批评指正! 一单片机和CPU、个人电脑的区别和联系 这部分内容比较初级,但很多朋友刚接触单片机时或许对下面的问题不是很清楚。 1 什么是CPU? CPU中文名称为“中央处理器”,典型代表为英特尔8086处理器,现在的奔腾X处理器都是8086的直系后代。处理器,顾名思义,其功能是处理数据,对于中央处理器,就是在数据处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处理器,听起来似乎很复杂,但实际上核心就是一个ALU“算术逻辑单元”。这个单元由一些数字门电路组成,仅能完成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比较和传送等操作。CPU内部包含ALU,除此之外CPU还有时钟电路,CPU运行的基本原理是:时钟电路产生计数脉冲,这个脉冲控制着一个累加器,即每产生一个时钟脉冲,累加器加1,这个累加值以16进制数字的形式通过地址总线唯一选通程序储存器中一个储存单元(在CPU外部),这个单元将内部储存的程序命令代码通过数据总线送到ALU中,ALU根据代码不同执行不同操作,比如把某寄存器数值和某数值相加等,然后将计算结果输出到IO口或者各个总线上。 总之,CPU的工作就是把程序中的命令代码翻译成不同任务,然后执行,输出执行结果。CPU在一切数字计算机中都发挥了核心作用,即计算机都有CPU。 2 什么是个人电脑? 由于CPU只有计算功能,其计算的结果需要通过显示器、音箱输出,而其工作的依据,即程序命令则依靠硬盘储存,其执行任务时动态存取的数据要保存在内存中,而人可以通过键盘控制程序命令的执行过程,把所有这些CPU的外设组合在一起就叫做“个人电脑”。

如何正确的划分51单片机中的RAM

如何正确的划分51单片机中的RAM 前边介绍单片机资源的时候,我们提到过STC89C52 共有512 字节的RAM,是用来保存数据的,比如我们定义的变量都是直接存在RAM 里边的。但是单片机的这512 字节的RAM在地位上并不都是平等的,而是分块的,块与块之间在物理结构和用法上都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51 单片机的RAM 分为两个部分,一块是片内RAM,一块是片外RAM。标准51 的片内RAM 地址从0x00H~0x7F 共128 个字节,而现在我们用的51 系列的单片机都是带扩展片内RAM 的,即RAM 是从0x00~0xFF 共256 个字节。片外RAM 最大可以扩展到0x0000~0xFFFF 共64K 字节。这里有一点大家要明白,片内RAM 和片外RAM 的地址不是连起来的,片内是从0x00 开始,片外也是从0x0000 开始的。还有一点,片内和片外这两个名词来自于早期的51 单片机,分别指在芯片内部和芯片外部,但现在几乎所有的51 单片机芯片内部都是集成了片外RAM 的,而真正的芯片外扩展则很少用到了,虽然它还叫片外RAM,但实际上它现在也是在单片机芯片内部的,我们的STC89C52 就是这样。以下是几个Keil C51 语言中的关键字,代表了RAM 不同区域的划分,大家先记一下。 data:片内RAM 从0x00~0x7F idata:片内RAM 从0x00~0xFF pdata:片外RAM 从0x00~0xFF xdata:片外RAM 从0x0000~0xFFFF 大家可以看出来,data 是idata 的一部分,pdata 是xdata 的一部分。为什么还这样去区分呢?因为RAM 分块的访问方式主要和汇编指令有关,因此这块内容大家了解一下即可,只需要记住如何访问速度更快就行了。 我们定义一个变量a,可以这样:unsigned char data a=0,而我们前边定义变量时都没有加data 这个关键字,是因为在Keil 默认设置下,data 是可以省略的,即什么都不加的时候变量就是定义到data 区域中的。data 区域RAM 的访问在汇编语言中用的是直接寻址,

各种单片机的区别

PIC单片机、AVR单片机、C51单片机有什么区别? 八位单片机由于内部构造简单,体积小,成本低廉,在一些较简单的控制器中应用很广。即便到了本世纪,在单片机应用中,仍占有相当的份额。由于八位单片机种类繁多,本文仅将常用的几种在性能上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供读者在使用时作参考。 1.51系列 应用最广泛的八位单片机首推Intel的51系列,由于产品硬件结构合理,指令系统规范,加之生产历史“悠久”,有先入为主的优势。世界有许多著名的芯片公司都购买了51芯片的核心专利技术,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性能上的扩充,使得芯片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直到现在仍在不断翻新,把单片机世界炒得沸沸扬扬。有人推测,51芯片可能最终形成事实上的标准MCU芯片。 51系列优点之一是它从内部的硬件到软件有一套完整的按位操作系统,称作位处理器,或布尔处理器。它的处理对象不是字或字节而是位。它不光能对片内某些特殊功能寄存器的某位进行处理,如传送、置位、清零、测试等,还能进行位的逻辑运算,其功能十分完备,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虽然其他种类的单片机也具有位处理功能,但能进行位逻辑运算的实属少见。51系列在片内RAM区间还特别开辟了一个双重功能的地址区间,十六个字节,单元地址 20H~2FH,它既可作字节处理,也可作位处理(作位处理时,合128个位,相应位地址为00H~7FH),使用极为灵活。这一功能无疑给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为一个较复杂的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分支,因而需建立很多标志位,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对有关的标志位进行置位、清零或检测,以确定程序的运行方向。而实施这一处理(包括前面所有的位功能),只需用一条位操作指令即可。 例1:如对21H的第0位(相应位地址为08H)置位,只需用一条位指令,SETB08H 对周围的其他位不会产生影响。

单片机的分类及应用__论文4

单片机的分类及应用 学生姓名:张见亲学号:060101001 单位:理工学院电子系专业:应用电子 摘要:随着电子产品向智能化和微型化的不断发展,单片机已成为电子产品研制和开发中首选的控制器。 Abstract:With the electronic product miniaturization to the intelligent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M has become an electronic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referred controller。 关键词:单片机, 引言 单片机也被称为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是因为它最早被用在工业控制领域。单片机由芯片内仅有CPU的专用处理器发展而来。最早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将大量外围设备和CPU集成在一个芯片中,使计算机系统更小,更容易集成进复杂的而对体积要求严格的控制设备当中。 1单片机分类 1.1 单片机作为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应用一个较科学的分类方法。根据目前发展情况,从不同角度单片机大致可以分为通用型/专用型、总线型/非总线型及工控型/家电型。 1.1.1 通用型/专用型 这是按单片机适用范围来区分的。例如,80C51是通用型单片机,它不是为某种专用途设计的;专用型单片机是针对一类产品甚至某一个产品设计生产的,例如为了满足电子体温计的要求,在片内集成ADC接口等功能的温度测量控制电路。 1.1. 2. 总线型/非总线型 这是按单片机是否提供并行总线来区分的。总线型单片机普遍设置有并行地址总线、 数据总线、控制总线,这些引脚用以扩展并行外围器件都可通过串行口与单片机连接,另外,许多单片机已把所需要的外围器件及外设接口集成一片内,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不要并行扩展总线,大大减省封装成本和芯片体积,这类单片机称为非总线型单片机。 1.1.3. 控制型/家电型 这是按照单片机大致应用的领域进行区分的。一般而言,工控型寻址范围大,运算 能力强;用于家电的单片机多为专用型,通常是小封装、低价格,外围器件和外设接口集成

各类单片机特点

8031/8051/8751是Intel公司早期的产品。 1、8031的特点 8031片内不带程序存储器ROM,使用时用户需外接程序存储器和一片逻辑电路373,外接的程序存储器多为EPROM的2764系列。用户若想对写入到EPROM中的程序进行修改,必须先用一种特殊的紫外线灯将其照射擦除,之后再可写入。写入到外接程序存储器的程序代码没有什么保密性可言。 2、8051的特点 8051片内有4k ROM,无须外接外存储器和373,更能体现“单片”的简练。但是你编的程序你无法烧写到其ROM中,只有将程序交芯片厂代你烧写,并是一次性的,今后你和芯片厂都不能改写其内容。 3、8751的特点 8751与8051基本一样,但8751片内有4k的EPROM,用户可以将自己编写的程序写入单片机的EPROM中进行现场实验与应用,EPROM的改写同样需要用紫外线灯照射一定时间擦除后再烧写。 由于上述类型的单片机应用的早,影响很大,已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后来很多芯片厂商以各种方式与Intel公司合作,也推出了同类型的单片机,如同一种单片机的多个版本一样,虽都在不断的改变制造工艺,但内核却一样,也就是说这类单片机指令系统完全兼容,绝大多数管脚也兼容;在使用上基本可以直接互换。人们统称这些与8051内核相同的单片机为“51系列单片机”,学了其中一种,便会所有的51系列。 4、AT89C51、AT89S51的特点 在众多的51系列单片机中,要算ATMEL 公司的A T89C51、AT89S51更实用,因他不但和8051指令、管脚完全兼容,而且其片内的4K程序存储器是FLASH工艺的,这种工艺的存储器用户可以用电的方式瞬间擦除、改写,一般专为ATMEL AT89xx 做的编程器均带有这些功能。显而易见,这种单片机对开发设备的要求很低,开发时间也大大缩短。写入单片机内的程序还可以进行加密,这又很好地保护了你的劳动成果。再着,AT89C51、AT89S51目前的售价比8031还低,市场供应也很充足。 AT89S51、52是2003年A TMEL推出的新型品种,除了完全兼容8051外,还多了ISP 编程和看门狗功能。我们也专门为这种新片设计了一款编程、学习、实验板。 5、A T89C2051、AT89C1051等的特点 ATMEL公司的51系列还有AT89C2051、AT89C1051等品种,这些芯片是在AT89C51的基础上将一些功能精简掉后形成的精简版。AT89C2051取掉了P0口和P2口,内部的程序FLASH存储器也小到2K,封装形式也由51的P40脚改为20脚,相应的价格也低一些,特别适合在一些智能玩具,手持仪器等程序不大的电路环境下应用;A T89C1051在2051的基础上,再次精简掉了串口功能等,程序存储器再次减小到1k,当然价格也更低。 对2051和1051来说,虽然减掉了一些资源,但他们片内都集成了一个精密比较器,别小看这小小的比较器,他为我们测量一些模拟信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外加几个电阻和电容的情况下,就可以测量电压、温度等我们日常需要的量。这对很多日用电器的设计是很宝贵的资源。 ATMEL的51、2051、1051均有多种封装,如A T89C(S)51有PDIP、PLCC和PQFP/TQFP

常用单片机功能及其特点(精)

常用单片机功能及其特点 一、常用单片机的种类 目前我们公司常用的单片机有 1.A VR系列:ATmega8,ATmega128。 2.51系列:AT89C52,A T89S52。 3.NEC系列:uPD78F9222。 4.PIC系列:L Y002B。 二、常用单片机特点 1. ATmega8:8K 字节的系统内可编程Flash 1K字节的片内SRAM 512 字节的EEPROM 32个8 位通用工作寄存器 23个可编程的I/O 口 – RISC 结构,大多数指令执行时间为单个时钟周期, –两个具有独立预分频器8 位定时器/ 计数器, 其中之一有比较功能 –一个具有预分频器、比较功能和捕捉功能的16 位定时器/ 计数器 –具有独立振荡器的实时计数器RTC –三通道PWM – TQFP与MLF 封装的8 路8/10 位ADC,PDIP封装的6 路8/10 位ADC

–面向字节的两线接口TWI,和IIC兼容 –一个可编程的串行USART –可工作于主机/ 从机模式的SPI 串行接口 –具有独立片内振荡器的可编程看门狗定时器 –片内模拟比较器 –上电复位以及可编程的掉电检测 –片内经过标定的RC 振荡器 – 5种睡眠模式: 空闲模式、ADC 噪声抑制模式、省电模式、掉电模式及Standby 模式 – 2.7 - 5.5V (ATmega8L – 4.5 - 5.5V (ATmega8 – 0 - 8 MHz (ATmega8L – 0 - 16 MHz (ATmega8 2. ATmega128: 128K 字节的系统内可编程Flash 4K字节的片内SRAM 4K 字节的EEPROM 32个8 位通用工作寄存器+ 外设控制寄存器 53个可编程的I/O 口 –两个具有独立的预分频器和比较器功能的8 位定时器/ 计数器 –两个具有预分频器、比较功能和捕捉功能的16 位定时器/ 计数器

单片机的特点

51单片机的特点 体积小巧,携带方便 ·USB接口通讯及供电,通讯速度快,无须外接电源 ·活动自锁40Pin锁紧座, ·有电源和烧写状态指示灯,可直观了解编程器当前状态 只需要USB供电,无需使用外部电源。周密的自保护方式,有效保证不损毁用户器 件或编程器本身。 2、USB供电系统,直接插接到电脑USB口即可提供电源,不需另接直流电源。 3、8位数码管(可做数码管的静态扫描以及动态扫描显示实验. 如:0-999 计数器实验, 18 B20温度检测实验,遥控解码实验等都可以用数码管显示)。 ZX100实验板做8位电子钟实验图: 8位LED发光二极管(做跑马灯实验交通灯实验)。 5、一路继电器控制(通过继电器可以控制其他电器设备的工作低压控制高压等实验,不过为了安全, 建议不要控制电压超过30V的设备) 6、蜂鸣器(做单片机发声实验播放音乐实验报警实验等声响实验) 7、DS18B20温度传感器,(初步掌握单片机操作后即可亲自编写程序获知当时的温度) 8、AT24C08外部EEPROM存储芯片(IIC总线元件实验) 9、SPI串行实时时钟DS1302(熟悉SPI总线用DS1302可以做一个万年历电子时钟,比定时器做的精确很多哦) 10、板上集成一体化红外接收头(方便学习红外遥控接收, 解码实验.) 11、MAX232芯片RS232通讯接口(可以做为与计算机通迅的接口,同时也可做为STC单片机下载程序的接口及仿真调试的接口) 12、字符液晶1602LCD接口, 采用接插件方式方便插拔(可显示两行,每行16个,共计32任意ASCII码字符,它的功能应用比数码管丰富很多显示的信息量更大 实验板1602液晶显示实物图: 13、图形点阵液晶12864接口,采用接插件方式方便插拔(可显示任意汉字和图形,是目前单片机图文显示最常用的显示器件,我们实验板支持带字库的12864液晶,开发程序更方便. 1 2864液晶不随板附赠,需单独购买,我们成本价68元。 设计布局优势: 1.按键4*4的16个排于右边,操作更方便。

单片机存储器类型介绍

单片机存储器类型详解 分为两大类RAM和ROM,每一类下面又有很多子类: RAM:SRAM SSRAM DRAM SDRAM ROM:MASK ROM OTP ROM PROM EPROM EEPROM FLASH Memory 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 存储单元的内容可按需随意取出或存入,这种存储器在断电时将丢失其存储内容,故主要用于存储短时间使用的程序。它的特点就是是易挥发性(volatile),即掉电失忆。我们常说的电脑内存就是RAM的。 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 ROM 通常指固化存储器(一次写入,反复读取),它的特点与RAM相反。 RAM和ROM的分析对比: 1、我们通常可以这样认为,RAM是单片机的数据存储器,这里的数据包括内部数据存储器(用户RAM区,可位寻址区和工作组寄存器)和特殊功能寄存器SFR,或是电脑的内存和缓存,它们掉电后数据就消失了(非易失性存储器除外,比如某些数字电位器就是非易失性的)。 ROM是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有些单片机可能还包括数据存储器,这里的数据指的是要保存下来的数据,即单片机掉电后仍然存在的数据,比如采集到的最终信号数据等。而RAM 这个数据存储器只是在单片机运行时,起一个暂存数据的作用,比如对采集的数据做一些处理运算,这样就产生中间量,然后通过RAM暂时存取中间量,最终的结果要放到ROM的数据存储器中。如下图所示:

2、ROM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只能从中读取数据,不能快速的随时修改或重新写入数据。它的优点是电路结构简单,而且在断电以后数据不会丢失。缺点是只适用于存储那些固定数据的场合。 RAM与ROM的根本区别是RAM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就可以随时向存储器里写入数据或从中读取数据。 SRAM:Static 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 它是一种具有静止存取功能的内存,不需要刷新电路即能保存它内部存储的数据。不像DRAM内存那样需要刷新电路,每隔一段时间,固定要对DRAM刷新充电一次,否则内部的数据即会消失,因此SRAM具有较高的性能,但是SRAM也有它的缺点,即它的集成度较低,相同容量的DRAM内存可以设计为较小的体积,但是SRAM却需要很大的体积,所以在主板上SRAM存储器要占用一部分面积。 优点:速度快,不必配合内存刷新电路,可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缺点:集成度低,功耗较大,相同的容量体积较大,而且价格较高,少量用于关键性系统以提高效率。 DRAM:Dynamic RAM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 DRAM 只能将数据保持很短的时间。为了保持数据,DRAM使用电容存储,所以必须隔一段时间刷新(refresh)一次,如果存储单元没有被刷新,存储的信息就会丢失。 既然内存是用来存放当前正在使用的(即执行中)的数据和程序,那么它是怎么工作的呢? 我们平常所提到的计算机的内存指的是动态内存(即DRAM),动态内存中所谓的“动态”,

常见单片机及性能比较

MCS51、C8051F、A VR、PIC、MSP430单片机性能比较 引言: 单片机是一种集成在电路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时器等功能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计算机系统。 八位单片机由于内部构造简单,体积小,成本低廉,在一些较简单的控制器中应用很广。即便到了本世纪,在单片机应用中,仍占有相当的份额。由于八位单片机种类繁多,本文仅将常用的几种在性能上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正文: 一、MCS51 应用最广泛的八位单片机首推Intel的51系列,由于产品硬件结构合理,指令系统规范,加之生产历史“悠久”,有先入为主的优势。世界有许多著名的芯片公司都购买了51芯片的核心专利技术,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性能上的扩充,使得芯片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直到现在仍在不断翻新,把单片机世界炒得沸沸扬扬。有人推测,51芯片可能最终形成事实上的标准MCU芯片。 MCS-51系列单片机主要包括8031、8051和8751等通用产品,其主要功能如下: ?8位CPU ?4kbytes 程序存储器(ROM) ?128bytes的数据存储器(RAM) ?32条I/O口线 ?111条指令,大部分为单字节指令 ?21个专用寄存器 ?2个可编程定时/计数器 ?5个中断源,2个优先级 ?一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 ?外部数据存储器寻址空间为64kB ?外部程序存储器寻址空间为64kB ?逻辑操作位寻址功能 ?双列直插40PinDIP封装 ?单一+5V电源供电 MCS-51以其典型的结构和完善的总线专用寄存器的集中管理,众多的逻辑位操作功能及面向控制的丰富的指令系统,堪称为一代“名机”,为以后的其它单片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其优越的性能和完善的结构,导致后来的许多厂商多沿用或参考了其体系结构,有许多世界大的电气商丰富和发展了MCS-51单片机,象PHILIPS、Dallas、A TMEL等著名的半导体公司都推出了兼容MCS-51的单片机产品,就连我国的台湾WINBOND公司也发展了兼容C51(人们习惯将MCS-51简称C51,如果没有特别声明,二者同指MCS-51系列单片机)的单片机品种。 51系列优点之一是它从内部的硬件到软件有一套完整的按位操作系统,称作位处理器,或布尔处理器。它的处理对象不是字或字节而是位。它不光能对片内某些特殊功能寄存器的某位进行处理,如传送、置位、清零、测试等,还能进行位的逻辑运算,其功能十分完备,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虽然其他种类的单片机也具有位处理功能,但能进行位逻辑运算的实属少见。51系列在片内RAM区间还特别开辟了一个双重功能的地址区间,十六个字节,单元地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总结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第一章绪论 1.什么叫单片机?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在一片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微处理器、存储器、I/O接口电路,从而构成了单芯片微型计算机,即单片机。 特点:控制性能和可靠性高、体积小、价格低、易于产品化、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第二章80C51的结构和原理 1.80C51的基本结构 a.CPU系统 ●8位CPU,含布尔处理器; ●时钟电路; ●总线控制逻辑。 b.存储器系统 ●4K字节的程序存储器 (ROM/EPROM/FLASH,可外扩至 64KB); ●128字节的数据存储器(RAM,可 外扩至64KB); ●特殊功能寄存器SFR。 c.I/O口和其他功能单元 ●4个并行I/O口; ●2个16位定时/计数器; ●1个全双工异步串行口; ●中断系统(5个中断源,2个优先 级) 2.80C51的应用模式 a.总线型单片机应用模式 ◆总线型应用的“三总线”模式; ◆非总线型应用的“多I/O”模式 3.80C51单片机的封装和引脚 a.总线型DIP40引脚封装 ●RST/V PO:复位信号输入引脚/备用 电源输入引脚; ●ALE/PROG:地址锁存允许信号输 出引脚/编程脉冲输入引脚; ●EA/V PP:内外存储器选择引脚/片 内EPROM编程电压输入引脚; ●PSEN:外部程序存储器选通信号

输出引脚 b.非总线型DIP20封装的引脚 ●RST:复位信号输入引脚 4.80C51的片内存储器 增强型单片机片内数据存储器为256字节,地址范围是00H~FFH。低128字节的配情况与基本型单片机相同。高128字节一般为RAM,仅能采用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询问。注意:与该地址范围重叠的特殊功能寄存器SFR 空间采用直接寻址方式询问。 5.80C51的时钟信号 晶振周期为最小的时序单位。一个时钟周期包含2个晶振周期。晶振信号12分频后形成机器周期。即一个机器周期包含12个晶振周期或6个时钟周期。 6.80C51单片机的复位 定义:复位是使单片机或系统中的其他部件处于某种确定的初始状态。a.复位电路 两种形式:一种是上电复位;另一种是上电与按键均有效的复位。 b.单片机复位后的状态 单片机的复位操作使单片机进入初始化状态。初始化后,程序计数器 PC=0000H,所以程序从0000H地址单元开始执行。 特殊功能寄存器复位后的状态是确定的。P0~P3为FFH,SP为07H,SBUF 不定,IP、IE和PCON的有效位为0,其余的特殊功能寄存器的状态为00H.相应的意义为: ●P0~P3=FFH,相当于各口锁存器已 写入1,此时不但可用于输出,也 可以用于输入; ●SP=07H,堆栈指针指向片内RAM 的07单元; ●IP、IE和PCON的有效位为0,各 中断源处于低优先级且均被关断、 串行通讯的波特率不加倍; ●PSW=00H,当前工作寄存器为0 组。 7.80C51的存储器组织

浅析单片机的特点及其应用方向

浅析单片机的特点及其应用方向 为适应嵌入式应用的需求,单片微控制器应运而生,发展极其迅速。从70年代至今,单片机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功能丰富的庞大家庭。单片机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分支,是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CPU、RAM、ROM存储器、I/O接口等而构成的微型计算机。因为它主要应用于工业测控领域,因此单片机在出现时,intel公司就给单片机取名为嵌入式微控制器。 一、单片机的特点 单片机是以工业测控对象、环境、接口特点出发向着增强控制功能,提高工业环境下的可靠性方向发展。主要特点如下: 1.种类多,型号全。很多单片机厂家逐年扩大适应各种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型号产品,使系统开发工程师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大部分产品有较好的兼容性,保证了已开发产品能顺利移植,较容易地使产品进行升级换代。 2. 提高性能,扩大容量,性能价格比高。集成度已经达到300万个晶体管以上,总线速度达到数十微妙到几百纳秒,指令执行周期已经达到几微妙到数十纳秒,以往片外XRAM现已在物理上存入片内,ROM容量已经扩充达32K,64K,128K以致更大的空间。价格从几百到几元不等。 3. 增加控制功能,向真正意义上的“单片”机发展。把原本是外围接口芯片的功能集成到一块芯片内,在一片芯片中构造了一个完整的功能强大的微处理应用系统。 4.低功耗。现在新型单片机的功耗越来越小,供电电压从5V降低到了3.2V,甚至1V,工作电流从mA降到µA级,gz2频率从十几兆可编程到几十千赫兹。特别是很多单片机都设置了多种工作方式,这些工作方式包括等待,暂停,睡眠,空闲,节电等。 5. C语言开发环境,友好的人机互交环境。大多数单片机都提供基于C语言开发平台,并提供大量的函数供使用,这使产品的开发周期、代码可读性、可移植性都大为提高。 二、单片机的应用发展方向 1.使用寿命长。这里所说的长寿命,一方面指用单片机开发的产品可以稳定可靠地工作十年、二十年,另一方面是指与微处理器相比的长寿命。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MPU更新换代的速度约来约快。可以预见,一些成功上市的相对年轻的CPU核心,也会随着I/O功能模块的不断丰富,有着相当长的生存周期。新的CPU类型的加盟,使单片机队伍不断壮大,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余地。8位、16位、32位单片机共同发展是当前单片机发展的另一个动向之

msp430系列_单片机寄存器分类及功能1

DCOx:定义8种频率之一可分段调节DCOCLK频率,步进10%。MODx:定义在32个DCO周期中插入f(DCO+1)的个数,控制切换DCO和DCO+1选择的频率。 XT2OFF:XT2开关控制寄存器,复位时开启XT2振荡器。默认为置位状态。XTS:LFTX1工作模式控制寄存器,默认为复位低频模式,置位时需外接高频时钟源DIVAx:控制ACLK分频,0时(默认)不分频/1时2分频/2时4分频/3时8分频。XT5V:恒为0。 RSELx:选择标称频率控制位,为0时选最低,为7时选最高。 SELMx:MCLK时钟源选择控制位,0和1为DCOCLK(默认)/2为LFTX1CLK或TX2CLK/3为LFTX1CLK。 DIVMx:分频控制位,0时1分频(默认)/1时2分频/2时4分频/3时8分频。SELS:SMCLK时钟源选择控制位。0时为DCOCLK(默认)/1时为LFTX1CLK或TX2CLK。DIVSx:SMCLK分频控制位。0时(默认)不分频/1时2分频/2时4分频/3时8分频。 DCOR:DCO电阻选择控制位。0时内部/1时外部。 URXBUF:接收数据缓存。 URCTL:接收控制寄存器。SYNC:模式选择,复位UART模式(异步),置位SPI模式(同步)。 MM:多机模式选择位,复位线路空闲多机协议,置位地址位多机协议。 SWRST:控制位。在置位下设置串口,复位后设置中断使能。 ADC:模数转换 UTXBUF:发送数据缓存。UxMCTL:波特率调整控制寄存器,放波特率小 数部分UBR:波特率选择寄存器。其中数字以二进制形 式选择2^x波特率整数部分URXWIE:接收唤醒中断允许位,复位所有接收到的字符都能置位URXIFG,置位只有接收到地址字符才能置位URXIFG。 RXWAKE:接收唤醒检测位,在地址位多机模式,接收字符地址位置位时,该机被唤醒,在线路空闲多机模式,在接收字符前检测到URXD线路空闲时,该机被唤醒,RXWAKE置位。RXERR:接受错误标志位,复位无错误。ADC12CTL0: 转换控制寄存器0ADC12CTL1: 转换控制寄存器1ADC12MCTLx: 转换存储器控制寄存器。时钟模块USARTx:异步通信 寄存器。ADC12IFG:中断标志寄存器,其中16位分别对应转换控制寄存器ADC12MEMx,置位表示转换结束且结果已存入转换存储寄存器。 ADC12IE:中断使能寄存器,置位时允许相应中断标志位ADC12IFG.x置位时发生中断。 SPB:停止位选择,决定发送的停止位的个数,复位1位,置位两位。 CHAR:字符长度,复位7位,置位8位。 LISTEN:反馈选择,复位无反馈,置位时发送信号的同时通过内部反馈给接收器。 端口P1和P2WDT: 看门狗定时器 Timer-A: 定 时器A BCSCTL2:基本时钟控制系统寄存器TMSEL:工作模式选择寄存器,复位时看门狗模式,置位时定时器模式。 HOLD:看门狗开关,复位时看门狗工作,置位时关闭看门狗。 Basic Timer1 基本定时器定时器TACTL:TA控制寄存器。WDTCTCL:控制寄存器。 CNTCL:置位时清除累加器WDTCNT。IS0,IS1:计数次数选择,0时32768次/1时8192次/2时512次/3时64次。 SSEL:WDTCTCL时钟源选择器,复位时选SMCLK,置位时选ACLK。PEV:奇偶校验位,校验允许时有效,复位奇校验,置位偶校验。 BTCNT2:分频输入时钟。 SSEL1,SSEL0:时钟源选择位,00时选TACLK/01时选ACLK/10时选MCLK/11时选INCLK。 ID1,ID0:分频选择位,00不分频/01时2分频/10时4分频/11时8分频。 MC1,MC0:计数器模式控制位,00停止/01增计数/10连续计数/11先增后减计数。XT2CLK高频时钟源,受SR状态寄存器中XT2OFF控制。默认工作在高频450kHZ--8M状态。 SMCLK:子系统时钟,可用软件选择LFXT1CLK和DC0CLK或XT2CLK和DC0CLK经1、2、4、8分频后得到主要用于高速外围设备。 ACLK:辅助时钟,由LFXT1CLK信号经1、2、4、8分频得到,一般用于低速外设。 BTCTL:控制寄存器。TAR:TA累加器。 时钟输入源LFXT1CLK低频时钟源,受SR状态寄存器中OscOFF控制。复位时工作。默认工作在低频状态32768HZ,也可外接450--8M晶振。 WDTCNT:累加器,16为增计数器,不能读写,受WDTCTL控制。 PxOUT:输出寄存器,可按位操作,复位时输出低电平,置位时输出高电平。 PxIFG:中断标志寄存器,其中8个标志位分别对应8个引脚的中断请求。MCLK:系统主时钟,可用软件选择LFXT1CLK/XT2CLK/DC0CLK三者之一经1、2、4、8分频后得到主要用于CPU和系统。PxIES:中断触发沿选择寄存器,复位时遇上升沿使相应标志位置位,置位时遇下降沿使相应标志位置位。 PxIE:中断使能寄存器,其中8位分别对应8个引脚是否允许中断,复位不允许,置位允许。 DCOCTL:DCO控制寄存器BCSCTL1:基本时钟控制系统寄存器CCIS1,CCIS0:捕获事件输入源选择位,00选CCLxA/01选CCLxB/10选GND/11选Vcc。 CAP:比较/捕获模式选择位,复位比较/置位捕获。CM1,CM0:捕获模式选择位,00禁止捕获/01上升捕获/10下降沿捕获/11上升沿下降沿都捕获。SCS:捕获信号与时钟同/异步关系选择位,0异步捕获/1同步捕获。SCCIx:输入信号锁存备读出位。 输出时钟信号 NMIES:出发边沿选择,复位时遇上升沿出发NMI中断,置位时下降沿触发。 CCTLx:捕获/比较控制寄存器NMI:RST/NMI引脚功能选择,复位时为复位信号输入端,置位时此引脚为边沿触发的非屏蔽中断输入。 CLR:定时器清除位,置位时清除累加器和输入分频器复位。 PxSEL:端口复用寄存器,复位时引脚为I/O口,置位时引脚为外围模块功能。 PxREN:上拉下拉电阻使能寄存器,复位禁止上拉/下拉电阻,置位允许。 PxDIR:输入输出方向寄存器,可按位操作,复位时输入(默认),置位时输出。 PxIN:输入寄存器,只读存储器不可写入。 TAIE:定时器中断允许位,复位时禁止定时器溢出中断,置位允许中断。 TAIFG:定时器溢出标志位。 ADC12SC:采样/转换控制位,在ENC置位ISSH复位时SHP置位下ADC12SC由0变为1时启动一次转换,完成后自动复位,SHP复位下ADC12SC保持高电平时采样复位时启动一次转换。ENC:转换允许位,复位不能启动转换(默认),置位时允许转换首次转换由SAMPCON启动,且在CONSEQ=0(单通道单次转换模式)ADC12BUSY=1(ADC12处于转换或采样 CCRx:捕获/比较寄存器。在捕获方式中,满足捕获条件时,硬件自动写入当前TAR值。 TAIV:中断向量寄存器,其中值指向引起中断的中断源。 CCIEx:捕获/比较模块中断允许位,复位禁止中断,置位允许中断。 CCIx:在捕获模式下由CCIS0和CCIS1选择的输入信号可有该位读出,在比较模式下该位复位。 OUT:输出信号位,复位低电平,置位高电平。需OUTMODx位支持。 COV:捕获溢出标志位,0时无捕获溢出,1时发生捕获溢出。在比较模式下被复位。 MSC:多次采样/转换位,在SHP=1、CONSEQ!=0时复位MSC则每次转换需要SHI信号上升沿触发采样定时器,置位MSC只需首次转换需要SHI信号上升沿触发采样定时器,而后采样转换SHT1/SHT0:采样保持定时器,定义转换采样时序与采样时钟ADC2CLK的关系。 将在前一次转换完成后立即进行。 OUTMODx:输出模式选择位,000输出/001置位/010PWM翻转或复位/011PWM置位或复位/100翻转/101复位/110PWM翻转或置位/PWM复位或置位。 模式)下复位ENC转换立即结束,在CONSEQ!=0(非单通道单次转换)下复位ENC则完成本次转换后停止。 SSEL,DIV:控制BTCNT2的输入频率,00ACLK/01ACLk/256/10MCLK/11MCLK/256。 HOLD:停止计数器。置位时BTCNT2停止工作,置位且DIV置位BTCNT1停止工作。FRFQ1,FRFQ0:选择4个BTCNT1的输出之一做Flcd的输入信号。0032分/0164分/10128分/11256分。IP0,IP1,IP2:定义定时间隔,中断频率=Fclk/IP值。 CCIFGx:捕获比较中断标志位,捕获模式下CCRx值捕获TAR值时置位,比较模式下定时器TAR值等于CCRx值时置位。 ADC12TVIE:转换时间溢出中断允许位,复位不允许因本次转换未完成又有采样请求而引发的中断,置位允许中断。 ADC12ON:ADC12内核控制位,复位关闭内核,置位打开内核。ADC12OVIE:溢出中断允许位,复位时不允许因ADC12MENx中原有数据未读出又有新的转换结果要写入而引发的中断,职位是允许引发中断。ADC12DIV:时钟源分频选择位,分频数位该三位二进制数加1。 CSStartADD:转换存储器地址位,定义单次转换地址或序列转换首地址。 SHS:采样触发输入源选择位,0选ADC12SC/1选Timer-A.OUT1/2选Timer-B.OUT0/3选Timer-B.OUT1。 SHP:采样信号(SAMPCON)选择控制位,复位时选采样触发数去信号,置位选采样定时器,并由采样输入信号的上升沿触发采样定时器。ISSH:采样输入信号方向控制位,复位同相输入,置位反相输入。 REFON:参考电压控制位,复位关闭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置位打开。 2.5V:内部参考电压电压值选择位,复位选1.5V,置位选2.5V。 BRK:打断检测位,复位没有被打断。 URXEIE:接收出错中断允许位,复位不接收出错字符并且不改变URXIFG标志位,置位接收并置位URXIFG。 ADC12SSEL:ADC12内核时钟源选择,0内部时钟源ADC12OSC/1ACLK/2MCLK/3SMCLK。 ADC12BUSY:ADC12忙标志位。只用于单通道单次转换模式。 EOS:序列结束控制位,复位未结束,置位该序列最后一次转换。CONSEQ:转换模式选择位,0单通道单次/1序列通道单次/2单通道多次/3序列通道多次。 ADC12IV:中断向量寄存器。 ADC12MEM0--15: 低十二位存放A/D转换结果。 PENA:校验允许位,置位允许校验。 Uxctl:通信控制寄存器。两个外部振荡器失效时自动被选作MCLK的时钟源。DCOCLK数字控制RC振荡器受SCG0控制。Sref:参考电压源选择位,0:Vr+=Avcc,VR-=Avss/1:Vr+=Vref+,Vr-=Avss/2,3:Vr+=Veref+,VR-=Avss/4:Vr+=Avcc,Vr-=Vref-\Veref-/5:Vr+=Vref+,Vr-=Vref。INCH:模拟通道选择位,0--7:A0--A7/8:Veref+/9:vref-\veref-/10:片内温度传感器输出/11:(Avcc-Avss)/2. 波特率=BRCLK/(UBR+(M7+M6+…+M0)/8)ADC12IFG:中断标志寄存器,其中16位分别对应转换控制寄存器ADC12MEMx,置位表示转换结束且结果已存入转换存储寄存器。FE:帧错标志位,复位无帧错,置位帧错。 PE:校验错误标志位,复位没出现错误。OE:溢出标志位,复位无溢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