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管内成份逸出(出血、水肿)

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异常(充血、淤血、缺血)

血管内出现异常物质(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充血

第二节出血

第三节血栓形成

第四节栓塞

第五节梗死

第六节水肿

重点讲授内容: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病理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充血( Hyperemia )

动脉输入血量增多(通常也称为动脉性充血)

一个主动过程(细动脉平滑肌舒张引发)

表现为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常见的类型:

1)生理性充血:情绪激动、运动、饮

食后的胃肠道。

2)病理性充血:常见于炎症反应的早期

减压后充血:受压的组织或器官

侧枝性充血

3. 病变:

肉眼:

大——组织器官体积轻度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增多, 氧

和血红蛋白增多)

热——代谢增强

后果

1) 解除病因→可完全恢复

2) 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破裂

性出血(如脑出血)

3) 减压后充血→脑相对缺血→

虚脱、晕厥

淤血( congestion )

静脉淤积血量增多(通常也称为静脉性充血)

一个被动过程(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表现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淤积量增加

1. 内塞—— V内血栓形成、栓子

栓塞(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2. 外压——肿瘤、肠嵌顿、肝硬化、妊娠等

3. 心衰——左心衰-肺淤血;

右心衰-肝淤血。

严重时全身淤血。

病变:

1.肉眼:大—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肿大

紫—淤血的组织或器官颜色暗红, 还原Hb增多

(发绀)

凉—局部血停滞,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

2. 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间质水肿;可伴漏出性出血;实质细胞变性、萎缩;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组织器官缺氧→实质细胞萎缩

变性

甚坏死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淤血性硬化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水肿

漏出性出血

(三)重要器官的淤血

1.肺淤血

2.肝淤血

1.肺淤血

病因:左心衰竭→肺静脉回流障碍

大体:肺体积肿胀饱满,暗红色,挤压切面流出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心衰细胞

概念: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临床:呼吸困难,紫绀,咯血,泡沫痰,水泡音;

后果:长期淤血→纤维化,变硬,含铁血黄素沉积→肺褐色硬变。

2.肝淤血

病因:右心衰竭右心腔压力阻遏肝静脉回流

大体

急性肝淤血

肝体积增大、色暗红

慢性肝淤血

淤血与脂变共存、红黄相间、槟郎肝

镜下

急性肝淤血

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小叶外围脂变

慢性肝淤血

病变较急性肝淤血更明显、可有纤维增生

第二节出血

概念:血液从血管或心脏逸出

分类:生理性和病理性

破裂性和漏出性

内出血和外出血

破裂性出血

概念: 心脏或血管壁破裂引起的出血

原因:

1.血管机械性损伤

2.血管壁或心脏病变(如动脉瘤、粥样硬化)

3.血管壁受周围病变侵蚀(结核、肿瘤、溃疡)

4.静脉破裂(食管静脉曲张)

漏出性出血

概念: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出血

原因: 1. 血管内压增高。

2. 血管壁的损害

3.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

4. 凝血因子缺乏

病理变化

心包积血

胸腔积血

腹腔积血

2. 血液积聚于组织内称血肿

3. 镜下:血管外可见红细胞和巨噬细胞

及含铁血黄素

4. 组织、器官内陈旧性出血—含铁血黄

素沉积

1. 少量出血—可自行止血

2. 局部出血—可吸收或机化,纤维化

3. 重要器官引起严重后果

1) 脑出血—内囊出血、脑干

2) 眼底出血—失明

3) 心包填塞—急性心功能不全

4. 大量出血—失血性休克甚死亡。

第二节血栓形成(thrombosis)

概念: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条件和机制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三)血液凝固性增高

(一)心血管内膜损伤

内皮细胞损伤,内皮下细胞外基质裸露,血小板与细胞外基质接触而被激活和粘附,同时裸露的胶原纤维激活Ⅻ因子以及损伤的内皮细胞释出组织因子,启动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引起血液凝固。

内皮损伤、血小板粘集示意图

血流状态的改变

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

1 静脉有瓣,使血液缓慢,而且呈漩涡。

2 静脉不似动脉那样随心脏搏动而舒张,其血流有时甚至可出现短暂的停滞。

3 静脉壁较薄,容易受压

4 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到静脉后,血液的粘性有所增加。

血液凝固性增高

1 遗传性高凝状态

2 获得性高凝状态

①妊娠,术后,产后→促凝固子↑。

②转移性癌→DIC

③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一)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

部位:见于心、动脉及静脉血栓起始部。

组成:血小板梁+纤维素+白细胞边层

大体:呈灰白色、粗糙、波浪状、质实,与瓣膜或血管壁紧连。

(二)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部位:见于静脉血栓的体部、动脉瘤、室壁瘤的附壁血栓及左心房的球形血栓等。

组成:由白色与红色血栓交错构成,又称层状血栓。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

大体:粗糙、干燥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粘着,灰白与褐色相间的条纹壮结构。

光镜:在血小板小梁为主的血栓之间可见红细胞被包裹于网状纤维蛋白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