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症状图谱慢性精品PPT课件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诊断及防治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诊断及防治肖学流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条件致病性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仔猪生产的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猪,尤以1-4月龄的仔猪为甚,病程2-23d无明显季节性,呈散发或地方流行,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困扰,也给公共卫生带来安全隐患。
为此,正确诊断及防治该病对养殖业及人类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流行病学病猪和某些健康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染途径:(1)健康猪采食了病猪及带菌猪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而致病;(2)存在于健康猪体内的病菌,在猪体质变弱,抵抗力降低时,乘机繁殖,毒力增强而导致内源性感染;(3)2-3d后是仔猪通过带菌母体的子宫或脐带而感染。
本病主要发生于1-4月龄的仔猪,6月龄以上的猪一般不发病,潜伏期为3-30d,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寒冷、季节交替、阴雨连绵季节多发。
本病常发生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纯、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或品质不良,突然更换饲料,过早断奶,气候突变,长途运输,已经感染其它疾病的猪群。
2 临床症状2.1 急性型(败血型)的临床症状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废绝,体温突然升高(41℃-42℃),喜卧,寒颤,呼吸急促,行走摇晃,常伴有呕吐、腹泻和便秘,也有腹痛症状,2-3d后体温稍有下降,肛门、尾巴、后腿等有污染混合血液的粘稠粪便,有时伴有咳嗽和呼吸困难,大部分病猪在鼻端、耳后、颈部、胸部、腹下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色斑,鼻、眼有粘性分泌物,病程多数是病后2-4d死亡,病死率高,不死的转为慢性病猪,很少自愈。
2.2 慢性型(肠炎型)的临床症状为常见病型,最主要特征症状是下痢,拉粥样或水样稀粪,粪便呈灰白色、淡黄色、黄褐色、淡绿色不等,有恶臭,有时混有血液和假膜;严重时,肛门失禁,一般发病不易觉察,以后逐渐消瘦,病初由减食到不食,腹泻常有周期性;开始1-3日有高热,以后呈弛张热(弛张热—体温每昼夜变动超过1℃,但不降到常温);有些病例体温不升高,皮肤特别是胸腹部有湿疹状丘疹,被毛蓬乱,粗糙失支光泽,精神衰竭,皮肤呈污红色、暗紫色,并呈现痂状湿疹,特别以耳尖、耳根、四肢比较突出,腰背拱起,后腿软弱无力,叫声嘶哑,强迫其行走时,则东倒西歪;有时出现咳嗽,体温无显著提高,病的末期,患猪往往极度衰弱而死,病死期可延长到2-3周,病死率为25%-75%、有些猪经数周病程虽见减轻,但变为僵猪,仍可带菌并且排菌几个月。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卵圆形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能\动。
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处虽只能存活4~6周,但在干燥处则可保持8~20周的活力。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可被杀灭。
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药及其常用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1.流行病学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菌。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
在子宫内也可能感染。
另据报道,健康畜带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当普遍,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以及动物抵抗力下降时,常导致内源性感染。
本病主要侵害6月龄以下仔猪,尤以1~4月龄仔猪多发。
6月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阴雨潮湿季节多发。
2.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数天,或长达数月,与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
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亚急性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
表现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
初便秘后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
病猪消瘦,皮肤有痂状湿疹。
病程持续可达数周,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多发生于断乳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
病程稍长者,表现体温升高(41~42℃),腹痛,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终。
病程1~4天。
3.病理变化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多见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
肠黏膜上覆有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的溃疡面。
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赵丰文(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北山乡畜牧兽医站,青海民和810800)摘要:猪副伤寒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1〜4月龄仔猪为该病多发群体,在临床上被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一旦发生猪副伤寒病对猪群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严重会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为有效防止猪群发生猪副伤寒病,养殖户务必要明确该病早期临床症状,秉承“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以降低猪副伤寒病发生率。
关键词: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治疗方法D0l:10.3969/J.ISSN.1671-6027.2021.01.121猪副伤寒病作为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由猪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引发,但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菌种也可诱发该病。
猪副伤寒病传染性极强,可通过粪便、尿液、乳汁、羊水等途径进行传播,以损害猪肠道黏膜与全身组织细胞,影响猪正常发育,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尽管我国医疗水平发展迅速,新型药物越来越多,但该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应正确掌握猪副伤寒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性治疗H1典型临床症状1.1急性期病猪粪便,样物质,体温达41~42%,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部分病猪耳部、腹部、四肢皮肤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斑点,呈青紫色或深红色,且合并呼吸困难、体温下降等症状,直至衰竭而亡。
1.2慢性期病猪死亡,病猪便便寒战、尖叫等症状,性病猪会咳嗽、体温升高、痂样湿疹等现象,其病程在2周~2个月,不死病猪会发育2常用治疗方法2.1西药治疗要将病猪隔离,按0.1g/kg,2次/d口服土霉素,连用3~5d。
同时,采用复方新诺明、磺胺(、磺胺-5甲氧+,、磺胺-6甲氧+,对病猪进行治疗,复方新诺明按0.07g/kg,分2次服用,连用3~5d-磺胺(按0.2~0.4g/kg,分2次服用,连用3~5d。
磺胺-5甲氧+,、磺胺-6甲氧+,按25~30mg/kg,服用2次/d,连用3~5d。
还可按2.5mg/kg肌注恩诺沙星,2次/d,连用2~3d o2.2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病情较重的猪,养殖户可在西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作者简介:赵丰文(1967〜),青海民和人,大专,兽•师,主要从事兽•门诊及动物检疫工作。
如何治疗猪副伤寒症状

如何治疗猪副伤寒症状
猪副伤寒又叫猪沙门氏菌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为害断奶后至30公斤体重内的猪。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潜伏期为3-30天,有急性和慢性,以慢性多见。
病猪表现为体温略升高,拉黄绿色粪便,粪便形同稀粥状,食欲减退,后期消瘦,病程长达2-3周,最后衰竭死亡。
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改善饲养管理,增强仔猪体质,对断奶仔猪可用猪副伤寒活疫苗进行免疫。
治疗猪副伤寒,可用以下方法:
(1)按每公斤猪体重肌注10-20毫克氟苯尼考,连注3-5天,也可按每公斤猪体重内服20-30毫克氟苯尼考,连服3-5天;
(2)按每公斤猪体重内服10-30毫克环丙沙星粉,连服3-5天;
(3)按每公斤猪体重内服50-100毫克土霉素或2-5毫克强力霉素,连服3-5天;
(4)按每公斤猪体重肌注0.2毫升复方新诺明,首次用量要加倍,连注3-7天;如用粉剂,应按每公斤猪体重内服70毫克,首次用量要加倍,连服3-7天。
猪传染病

猪病:一、猪瘟猪瘟为猪的高度传染性疫病,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不典型或不明显型猪瘟。
猪瘟病毒(CSFV国际多采用代替HCV)CSFV属瘟疫病毒属,直径40~50nm,单股RNA有囊膜。
传染源:病猪:重复传染源程序CSFV通过口鼻、唾液分泌物、尿和粪排出。
带毒猪:慢性感染猪一直到死后都是连续式间隙性排毒。
先天感染的仔猪:怀孕母猪接触到慢性CSFV 子宫胎儿:死胎、弱胎(很快死亡)健康出生(部份)存活数月病毒扩散源。
先天性持续感染是CSF最重要的流行病学,特别是以弱毒为主的地区。
传播途径:主要是口、鼻腔,间或通过结膜生殖道和皮肤擦伤。
易感动物:猪和野猪临床症状急性型:开始仅几只显示症状,表现为呆滞、不愿活动、怕冷,厌食,结膜炎(脓性分泌物质)病初便秘,排尿下痢,有的呕吐。
少数痉挛,很快死亡。
大多消瘦,后肢麻痹,可见腹部、鼻耳、四肢中部出现紫色区。
亚急性:没有急性严重,一般在30天内死亡。
慢性:分为3期,急性期、中期临床症状改善,后期:病情加重、厌食沉郁,死前体温增高。
可存活100天。
迟发性:先天感染CSFV的后遗症,相当长时间无病状态,数月后轻度厌食、沉郁、结膜炎,后肢麻痹等,T正常,大多数存活6个月以上。
先天性CSFV感染可造成流产、木乃伊、畸形、死胎、弱仔猪(震颤)等。
病理变化急性到亚急性病例,败血症变化,各种大小的多发性出血。
淋巴结:肿胀、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
心脏、膀胱等点状出血。
脾:梗死(具有诊断意义),黑色、大小不一,从表面上轻轻隆起。
持续性CSF(慢性):很少出现或缺乏出血梗死和梗死病变,胸腺萎缩,常见回肠和结肠坏死,形成溃疡,有时呈钮扣状。
诊断急性CSF:出现症状1~2周,很快在各种年龄的猪群传开,在剖解中,诊断性病理变化为淋巴结、肾及其它器官出血及脾梗死。
应注意与猪繁殖呼吸综合症、沙门氏菌、巴氏杆菌、链球菌等区别。
亚急性、慢性、迟发性:不可能做出临床诊断,症状比急性轻,且可间隙性出现猪瘟“雀斑肾”不肿大,表现灰黄色,贫血,表面布满红色或褐色的出血点,外观似麻雀卵。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兽医临床科学 |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852020.02·5 防治发生该种疾病后,应立即将疫情上报,合理封锁隔离,限制牛群活动,所有患病牛隔离养殖,同时对同一个圈舍的其他牛隔离观察,通常经21 d 观察牛群健康后,及时免疫接种牛出败灭活疫苗,同时其他圈舍的牛也需要紧急免疫接种相同的疫苗。
对于存在临床症状的患病牛应将没有治疗价值的牛立即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剩余患病牛选择针对性药物治疗。
由于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牛出血性败血症,发病过程短,发病急,传染速度快,因此在治疗中应选择2种抗生素对症治疗,首次用药加倍,选择使用磺胺嘧啶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1 mL/kg 体重,1次/d ,连续使用3 d 为1个疗程,同时使用硫酸庆大霉素,使用剂量为2 mg/kg 体重,2次/d ,连续使用3 d 为1个疗程。
针对患病牛体温升高、腹泻严重的症状,选择使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20%安钠咖注射液、维生素C 注射液,使用剂量分别为300、20和20 mL ,混合后静脉注射,1次/d ,连续使用3 d 为1个疗程。
通常采用上述手段治疗5~7 d ,除个别症状较为严重的牛治疗无效死亡外,生于患病牛恢复健康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养殖中,应尽量减少各种饲养不良刺激,做好圈舍卫生消毒、防寒保温工作,及时排除圈舍内湿潮气体,保障饲料营养价值,全面改善传统养殖模式,由放牧养殖向舍饲养殖转变。
此外,还应注重做好圈舍的卫生消毒工作,构建完善的消毒计划,定期更换消毒剂。
每年春秋两季,选择使用牛出血性败血症灭火菌苗免疫注射,保证牛抗体水平达标,提高免疫效果。
6 结束语肉牛出血性败血症是很容易发生的一类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和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有很大关系。
为防范该种疾病再次发生,要求养殖户重点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疫病防控方案,定期对牛群进行疫苗免疫接种,保证肉牛抗体水平达标,身体抵抗能力较强。
乳猪春防副伤寒

乳猪春防副伤寒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2月龄~4月龄乳猪最易感染。
初春时节气候多变,温度变化明显,养殖环境稍有不宜,容易引发本病,必须认真加以防治。
临床特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①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
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1℃以上,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
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
病后2天~3天,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色斑,病猪迅速消瘦,低头呆立,步态摇晃,体温下降,不久衰竭而亡。
②慢性型最常见。
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精神不振,常堆卧在一起,有食欲,后期废绝;有的病猪死前喜喝脏水;有的病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背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最后极度衰竭而亡。
慢性型病程多在半个月以上,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预防措施①初春温度变化不定,要注意乳猪圈舍的保暖,中午乳猪可适当晒太阳;圈舍保持清洁干燥,食槽要经常洗刷,粪便发酵处理。
②加强饲养管理,初生乳猪应争取早吃初乳,并提前补料,以防乱吃脏物,断奶分群时,不要突然改变环境,猪群尽量分小一些。
③乳猪断奶前后(1月龄以上),口服乳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
④较大规模养猪场发病后,应将病猪隔离治疗,猪舍彻底消毒。
未发病的猪可用药物预防,在每吨饲料中加入金霉素100克,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治疗方法①首选治疗药物为氯霉素,其口服量为每天50毫克~100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3次内服;肌注量为每天10毫克~30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3次注射,连用4天~5天,如果病情较重的,可多用2天~3天。
另外,土霉素、新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也可使用。
②呋喃唑酮(痢特灵)口服量为每天20毫克~40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口服,连用3天~5天后,剂量减半,继续服用3天~5天。
③复方新诺明,每天70毫克/千克体重,首次加倍,分2次口服,连用3天~7天。
仔猪副伤寒的诊治

仔猪副伤寒的诊治仔猪副伤寒简介仔猪副伤寒,又称为腺嘧啶伤寒,是由病原菌副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摄入受感染的动物或者食品(如含有感染病菌的肉类、蛋类、乳制品等)或者直接接触感染病菌而引起。
该病的潜伏期较长,通常为6-30天。
初期症状类似于普通感冒,如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等,晚期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和腹部不适等。
仔猪副伤寒是对猪场生产和人们健康都有一定危害的病症。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病史询问在进行病例确定之前,兽医师需要对患猪的历史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患猪的饲养方式、环境和营养状况等。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应包括对患猪的生命体征、消化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检查。
病原学检查对于疑似仔猪副伤寒的病例,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以确认诊断。
病原学检查包括对粪便、尿液、血液等样本的检查,检查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PCR、ELISA 等。
仔猪副伤寒的治疗抗生素治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是治疗仔猪副伤寒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磺胺类药物、氨苄西林等。
在使用药物之前,需要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确定抗生素的种类和用药方法。
其他治疗在治疗仔猪副伤寒的同时,还需要对症治疗,包括补充营养、维生素、电解质和液体等,以帮助病猪更好地对抗病菌。
此外,还需要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病菌的传播。
仔猪副伤寒的预防和控制饲养管理在饲养过程中,需要避免合群过密、环境脏乱等造成的应激情况,及时排便清理,提高猪舍卫生条件,保持良好的通风、散热和防虫环境。
疫苗接种可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仔猪副伤寒病菌的感染。
疫苗接种应在适当的年龄进行,并要选择经过充分检测的疫苗,确保安全有效。
密切监测在猪场饲养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仔猪的生长情况、粪便、食欲等指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避免仔猪副伤寒等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结语仔猪副伤寒是一种沉痛的动物疾病。
通过对病症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疾病对猪场生产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慢性 为最常见的病型,由急性转来或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其病状与急 性相似,只不过症状不明显或缓和些,据观察,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痢,而且 形式多样。粪便呈粥状或水样,为灰白、淡黄、黄绿、灰绿或污黑色,恶臭,常 混有黏液,甚至黏膜或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或起立和行走时 都可出现下痢,粪便自然下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 排出稀粪水。有时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流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 吸加快症状。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有食欲,饲喂时,到槽前吃 几口就离去,后期废绝,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喜喝脏水。由于持续下痢,病猪 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眼眶下陷,在后期时,极度瘦削, 弓背,腹部收缩,紧贴背脊下,筋骨毕露,体瘦如柴,真所谓“皮包骨”,最后 极度衰竭而死。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猪副伤寒带菌猪较普遍,病原菌广泛分布于外界环境中,因此,有些地区本病长期存在, 时而暴发,时而暂停,几乎每年所生小猪都有一部分发生,构成本病的常在性。当有些传 染病发生时,常有副伤寒的继发或合并发生,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 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食欲 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常互相挤压、堆叠在一起,有的 达3~4层;鼻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黏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 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发病的2~3天,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 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衰竭,行走不稳,弓背弯腰,毛焦肷吊,呼 吸困难,衰竭而死亡,病期为2~5天,死亡居多。
沙门氏菌有时存在于健康猪肠道内、淋巴组织和胆囊中,而不引起发病。但当饲养管理 不当,及各种不良因素使猪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就能迅速繁殖,引起内源性感染。由于 细菌通过易感猪体毒力增强,而扩大传染,结果使其他易感猪发病,引起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寒冷多变时节发生最多。据我们对142例统计, 主要发生于12月及次年1~2月。仔猪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 纯,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或品质不良,骤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等等都是发病 的主要诱因。当然,带菌猪的存在,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更有利 于本病传播和造成流行。我们也曾见到,似无不良诱因时,也引起慢性发生的病例。
本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猪,特别是1~3月性流行。但在不利因素作用下,有时可引起很大的损失。我们曾在 京郊两个农场观察到:一个农场因饲料突变和卫生条件差引起一次流行死亡107头,死亡 率达50%,另一个新建农场因猪源缺乏,从江西等地购买,经长途运输到京,由于猪舍、 饲料均较差,加之运到场后管理不当,引起发病流行,768头仔猪中死亡314头,死亡率达 41%,而且绵延不断,持续1.5~2个月之久,虽经采取较多防治措施,常不能终止其流行, 损失较大。
病理变化
1.急性(败血型)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死猪体表皮肤淡蓝 色或淡紫色,或见紫红色斑块。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切面外观似大理石 状,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脾脏不同程度的肿大,呈暗紫色,切面蓝红色。肝 、肾、心外膜见有出血点。胃肠黏膜红肿,上附黏液,可见出血点,重者呈 弥漫性出血。肺有卡他性炎症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大肠黏膜有散在的麸 皮状的坏死物。
仔猪副伤寒症状图谱慢性
概述
仔猪副伤寒 (Swine paratyphoid)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致病性细菌 引起仔猪的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 症及肺炎。本病大多发生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多为隐性 带菌。我国各地的猪场及养猪单位都有发生,特别是在饲养环境卫生条 件不好的猪场,经常有本病发生,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病原
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猪霍乱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变种、猪伤寒沙门氏菌、 猪伤寒沙门氏变种、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及都柏林沙门氏菌 等沙门氏菌引起,引起猪沙门氏菌病的沙门氏菌血清型相当复杂。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根据O(菌体)抗原、H(鞭毛)抗原、 和表面抗原(荚膜抗原称Vi抗原)的不同,分为许多血清群和血清型。沙门氏菌有51个O群, 58种O抗原,63种H抗原。现已有250多种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00多种血清型。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本属细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药物有抗药性,对庆 大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敏感,但在实际治疗中,最好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以能选用最 敏感的药物。
流行病学
病猪及某些健康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原菌存在于肠道中,通过粪尿不断排泄到外 界环境中,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食槽及周围环境,经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猪,使之发病。 还有的少数可通过带菌母体子宫内感染或脐带感染。有人认为鼠类可以传播本病。
沙门氏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强,干燥和冷冻对细菌无多大影响。干燥的环境中经 4个月不死。在污染的水中能生存4个月以上,在粪便和土壤中能生存10个月。在10%~ 19%的氯化钠的腌肉中75天不死。在牛奶等食品中,不但能存活而且还能繁殖。对某些 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直射阳光能迅速杀死,加热到60℃经20min可杀死,煮沸立即死 亡。但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肠炎沙门氏菌能形成耐热的毒素,加热到75℃经1h不被 破坏,所以含菌的猪肉,如不充分煮熟,常会引起人的食物中毒。一般兽医上常用的消毒 药均可很快杀死本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