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的一点体会

合集下载

英汉矛盾修辞法比较

英汉矛盾修辞法比较

英汉矛盾修辞法比较中文文化的传播历史悠久,涉及种类广泛。

英文虽已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但是在中国,中文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考虑到中英文本身的文化差异,修辞在英汉语言中也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探究英汉矛盾修辞法的比较,是有必要性的。

首先,英汉矛盾修辞法的比较需要解释英汉语言内在差异。

英语和中文各有千秋,它们所涉及的文化环境和范畴也大不相同。

英语中更偏重于准确性和直接性,而中文更加强调比喻性和象征性。

在英文里,以短句为主,而汉语中由以长句为主。

同时,英语以主被动关系为主,汉语以被动主动两种关系共存。

由此可见,英汉矛盾修辞法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其次,英汉矛盾修辞法的比较可以集中在比较英汉语言的修辞手法。

在英语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强调、对比、排比和押韵;而在汉语中,修辞手法更加多样,比如有赋、讽、等等。

英文的修辞手法偏重于效果的体现,而汉语的修辞手法则更加注重内涵的传达。

英文用语往往简洁、精辟,体现了句子的突出性和准确性,而汉语用语则更加注重含蓄细腻,把一些对深一层次的东西表达出来。

最后,英汉矛盾修辞法的比较有助于改善跨文化传播。

英汉两种语言各有千秋,修辞技巧也完全不同,但借助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升双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水平。

此外,从比较中可以发现,英汉各自的修辞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利用修辞手法,从而更有效地传达信息,并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最深刻的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英汉矛盾修辞法的比较不仅有助于理解文化差异,而且还有助于改善跨文化传播的能力。

只有充分了解英汉矛盾修辞法,才能很好地把握文化精髓,利用修辞手法,传达深层次的意义。

因此,比较英汉矛盾修辞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语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要将英、汉两个语言体系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有着一定的难度。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篇1浅析严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摘要】为了解西方文化,必先学习西文,这是严复创作《英文汉诂》的目的。

通过介绍英文文法,严复指出:作为拼切文字,英语多形态变化,而汉语多用别立之字表示词汇和语法意义;英汉语之间存在相通之处,汉语语法可以纳入英文文法的框架之中;英汉语言对比可以反映出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英汉语言的相似性归因于欧亚人种同源。

【关键词】严复英汉语言对比英文汉诂在严复所处的时代,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节节败退,严复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来唤醒中国人追求富强的精神力量。

严复最终选择了引介西学,从中他深刻了解了中西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了解了中西文化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创作《英文汉诂》,严复将西方文化(以英文文法为代表)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古汉语为代表)结合起来,创设了一种跨文化的文本对话。

因此,严复的中西文化对比是他进行英汉对比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1 《英文汉诂》研究概述《英文汉诂》是严复应其学生熊季廉的要求而作的一部英文文法书,是“杂采英人马孙、摩栗思等之说,至于析辞而止。

旁行斜上,释以汉文,广为设譬,颜曰《英文汉诂》”。

(严复,1933:序)作为中国首部介绍英文文法的著作,1904年《英文汉诂》的出版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说在国内再版了二十余次,(张志建,1995:149)直到1933年还有重印本。

商务印书馆对该书的评价极高:“……是诚西学之金针,而学界之鸿宝也”。

(转引自邹振环,2007:54)学者文人纷纷著书立说,表示对该书的推崇之情。

周作人认为英文文法上,“中国没有一本可以与《英文汉诂》相比的书”。

(钟叔和,1998:784-785)彦惠庆(2003:18)在自传中明确表示严复贡献给中国学人的《英文汉诂》“堪称学术精品”。

中英广告语体的修辞对比研究

中英广告语体的修辞对比研究

中英广告语体的修辞对比研究随着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增强,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世界范围内创意广告也日渐增多。

而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中英广告语体的差异,本文将以中英广告语体修辞的对比研究为基础,分析中英语言差异对广告语修辞的影响。

一、字词运用上的差异中文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语言,而英文则是以字母为基础的语言。

因此,在进行广告语体的修辞时,中文和英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方式有所不同。

1.1 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中文中,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比较灵活,可以在句子的不同位置使用多个形容词和副词来修饰同一个名词、动词或句子,形成丰富的修辞手法。

例如:‘‘我有一个豁达、乐观、自信的好老板’’。

而英文中,形容词和副词通常只用一两个,而且多半紧跟着被修饰的词语。

例如:‘‘I have a good boss who is generous, optimistic, and confident.中英文中动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文的语言特点是抽象和含蓄,在动词修饰方面,中文着重在动作的感觉和气氛的表达,使用动词时注重美感和情感。

例如:‘‘阳光温暖心房’’。

英文则侧重于描述具体的、明确的动作和状态,偏向于施加一定的压力。

例如: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 stay focused, achieve amazing results.1.3 词汇的表达在词汇的表达方面,中英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文可以使用许多现成的成语、典故和谚语,以及通过吐故纳新的方法创造新的词语,从而提高广告的表现力。

英文则借助于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技巧来提高效果,例如:俚语、俏皮话等。

二、修辞手法上的差异2.1 Metaphor(隐喻)2.2 Hyperbole(夸张)Hyperbole是指用夸张的语言手法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

在中文中,夸张的手法多用在描写情感的时候,而英文中则常用于幽默和夸张效果的表达。

例如:‘‘我一饿起来,就能吃掉一座山’’(中文);‘‘I’m so hungry I could eat a horse’’(英文)。

英汉修辞对比

英汉修辞对比

以反语(Irony)为例论述英汉修辞学习的必要性摘要:反语作为一种修辞方式,以其独特的功能取得了语言的一席之地,并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语言事实着重对反语的概念、类型、功能来论述英汉修辞对比学习的必要性。

关键字:反语类型必要性一、反语的概念何谓反语?顾名思义,反语和讽刺有一定的联系,都是揭示事物不合理和荒谬之处,并加以嘲笑的言语。

反语作为一种人类交际中非常普遍的语用现象,长期以来受到中外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重视。

“反语”( Irony)一词源于古希腊喜剧,为喜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即“佯装无知者”,因此,反语的原初含义即“佯装无知”的意思。

[1]尽管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其含义在不断地变化与扩充,但与“佯装无知”相关的隐含委婉性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反语的基本特征。

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美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这样界定反语:“反语提供的是一中真实与表象对立的情景。

”这个定义显然过于简洁,难以表达反语的基本特征。

比较而言,《苏联大百科全书》下的定义较为详细:“在文体学上,反语是一中表现嘲弄或狡诈的双重意义的叙述。

在反语中,一个词汇或一种语调在语境中获得了一种与文字意义相反、否定的、或产生怀疑的意义。

[2]在美学上,反语是一种具有戏剧意味的、带有思想观念的情感的估价,它的基本模式或原型是词语反语的结构表现原则。

这种反语是以优越或屈尊、怀疑或嘲弄为先决条件,它故意秘而不宣,它决定着艺术的或公开发表的作品的风格,或者它是意象、性格特征、情节线索的组织结构,这种嘲弄的掩蔽性和带有严肃性的伪装,使反语和幽默,尤其是和讽刺区别开来了。

”而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反语解释为“the use of words that say the opposite of what you really mean, often as a joke and with a tone of voice that shows this.二、反语的类型2.1归谬类反语归谬类反语在指正对方错误观点时,不加驳斥,而是将其进一步推理展开,使其荒唐性不言而喻。

从英汉双关修辞格的比较论双关修辞格的翻译

从英汉双关修辞格的比较论双关修辞格的翻译

从英汉双关修辞格的比较论双关修辞格的翻译双关修辞格是一种依靠语音的相似和意义的分歧形成的修辞格。

双关修辞格的翻译一直被认为是翻译的难点之一。

长久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译论在双关语的翻译上无外乎呈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双关语除非有完全对应的词语,否则不可译;二是认为译者虽然有时可以制造另一个双关语以作“补偿”,但全凭天赋,没有多少技巧可以传授。

然而,双关语的可译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翻译观,即对翻译标准的认识。

本论文旨在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双关修辞格在中、英文两种语言中的运用,对比两种修辞格之间在渊源、形式文化背景上的异同,探讨双关修辞格在英汉互译中可能采取的对策与变通办法。

在英汉互译实践中,本论文针对源语的不同文体,着重讨论双关语在广告、新闻、幽默谜语等体裁中的运用。

在借鉴前人的成功或较成功译例的基础上,本论文将双关翻译处理分为以下五大类 (1) 双关译为双关, (2) 双关语义拆分, (3) 双关多重含义的同时体现, (4) 双关的零翻译, (5) 编辑手段本论文为英汉双关互译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并希望通过实例分析,向翻译实践者推荐有效的策略。

汉英修辞格中强化语意的夸张之对比分析

汉英修辞格中强化语意的夸张之对比分析

摘要:夸张Hyperbole属于词义上的一种修辞格,是作者或说话人以主观的眼光对客观的人或事物故意扩大或缩小的渲染、描述,用以抒发其强烈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深刻感受。

文学作品中,运用夸张可增强语言的鲜明感,提高表述的生动性,收到突出事物特征、丰富语义、强调某种感情的良好效果。

本文通过实例简述了汉英修辞格中强化语意的夸张Hyperbole的用法和特点的异同。

关键词:修辞格;夸张;对比;分析一、相同点释义从用法和效果上看,汉英的夸张有异曲同工之处1.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1)Hamlet:O God,I would be 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were it not that I have bad dreams.(William Shakespeare:Hamlet)哈姆雷特:上帝啊!倘不是因为我总做噩梦,那么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的。

(朱生豪译)此句采用缩小夸张和扩大夸张的对照深刻有力地表达了哈姆雷特的内心感受。

2)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城,再顾倾国。

《汉书·外戚传》如此美人,看一眼你就保不住城邑,再看一眼,国家也保不住了。

把这佳人的美丽夸到了极点。

这样的夸张言简意赅,使得再精彩的描写也会黯然失色。

2.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汉英夸张都有助于渲染气氛、启发联想,突出事物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1)———Once,when Manchester united had the narrowest of squeaks,disaster averted only by a heroic piece of goalkeeping———Once,just this once,Young Herbert uttered a single piercing screamthat must have been audible in Peru:His soul flew out of his mouth with a sound like a fiend in torment.I glanced round and saw his little puddingy face transfigured,his cheeks were as red as fine and his eyes were blazing like twin stars.用夸张的手法把一位足球球迷的活动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他发出的尖叫声“甚至在秘鲁也能听到”,他的面颊“红的像火焰一样”,两眼“像两颗星星一样发出强烈的亮光”,那种激动的气氛通过夸张的手法被烘托出来。

读书报告---《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

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

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

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

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

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

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聚集与流散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

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 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

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

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

然而,汉语的主谓结构则要比英语复杂的多。

中英广告语体的修辞对比研究

中英广告语体的修辞对比研究

中英广告语体的修辞对比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广告语在商业活动中的角色愈发重要。

优美的广告语不仅可以吸引消费者注意、提高销售额,还能树立企业形象、促进品牌建设。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广告语的表达方式和效果也不尽相同。

本文结合事例,从修辞角度分析中英广告语体的差异。

一、中英广告语体的特点中英广告语体都是一种营销手段,其制作目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促进商品销售。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对修辞的运用方式和认知习惯不尽相同,中英广告语体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

从语言角度来看,中文修辞偏重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进行形象化表达;而英文修辞则偏重使用词汇丰富、语言简洁、句式变化多样等技巧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

再从文化角度来看,中文文化崇尚以人为本、注重人情味和亲和力,因此中文广告语体多使用贴近消费者生活和情感的表达方式;而英文文化则更倾向于强调实用性、效率和竞争力,在广告语体中体现出来的是呼吁理性决策和价值观选择。

下面举一些例子,对比分析中英广告语体的差异。

1. 比喻手法的运用中文广告语体使用比喻手法较为频繁,比如:1)九阳豆浆机:“网罗天下豆暂且不提坚固的品牌形象,就是这句佳广告词获得了我对它的信任。

”2)可口可乐:“打破沉默有爱就有的开心快乐就选可乐!”英文广告语体相对少用比喻,而更注重依赖优美的词汇和简洁的语言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例如1)Nike:“Just do it.”2) McDonald's: "I'm lovin' it."两者的核心定位有所不同。

中文广告语体注重展示商品的特点和价值,通过明显的比喻手法打动消费者的心理;而英文广告语体则采用词汇丰富、文笔娴熟的方式展现商品的不同之处,通过短小精悍的语言招揽顾客。

2. 反问句式的使用中文广告语体常常采用反问手法强化语言表达的力度,比如1)可口可乐:“人生应该有几次只有心跳而无关系。

”2)中国移动:“没有人应该是一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文化·学术探讨 2007年12月 224 谈对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的一点体会 吴晓利 (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淮南,232001) 摘 要:本文通过对英汉修辞格的对比研究,来分析和讨论英汉修辞的异同,其中重点讨论了英汉词义修辞格中的simile, metonymy, onomatopoeia ,hyperbole ,personification, antithesis, pun,parallelism之间的差别。通过对比研究找出英汉修辞格之间差异,有利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利用汉语的优势促进英语修辞的研究。 关键词:英语 汉语 修辞格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7)12—0224—02

1英汉修辞格的概况 英汉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 主要分为三类: (1)音韵修辞格(phonological rhetorical devices ),主要包括:Alliteration,就是在一个词组或一个诗行中,有两个以上彼此靠近的词,其开头的音节(或其他重读音节)具有同样的字母或声音。 Assonance,就是在一句话或在一个诗行中间,有两个或更多的词具有相同的元音。Onomatopoeia,就是模仿事物发出的声响的修辞手法,与汉语的拟声辞格完全相同。恰当地运用它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2)句法修辞格(syntactical rhetorical devices),主要是指通过句子结构的均衡布局或是突出重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这类辞格主要包括repetition, rhetorical question, antithesis, apostrophe 等。它们与汉语中的反复、设问、对偶、倒装基本相同。 (3)词义修辞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主要借助语义的联想和语言的变化等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方法有:simile, metonymy, onomatopoeia ,hyperbole ,personification, antithesis, pun,parallelism等。 英汉修辞格是语言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面广,包括语音系统、词汇形态、句法结构等语言内部的各个层面,还包括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

2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的必要性 英汉修辞或修辞格的对比研究呈多层次的立体交叉,运用起来特别复杂,又由于英汉修辞格之间存在着种种共性,所有修辞格都是依附在特定的语言材料之中,也必然受着特定语言材料的制约。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英汉语中各种修辞格的形成、运作和发展,受制于各自的文化,英语和汉语中的不少修辞格基本对应和局部对应存在不同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两种语言修辞格的对比研究。通过对英汉修辞格的对比研究找出英汉修辞格之间差异,从基本对应中找出差异,从局部对应中找出区别。既有利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又有利于利用汉语的优势促进英语修辞研究。

3.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的内容

本文主要以常见的词义修辞格为例,进行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 3.1 “Simile”与“明喻” “Simile”与“明喻”两个英汉辞格在词汇形态方面、英汉句法结构方面差异很大。从词汇形态方面看,英语比喻词一般采用like、as、as if等为数极少的几个,而汉语比喻词却十分丰富多彩,而且往往表现出鲜明的文体特征。譬如口语里用“如同”、“好像”等,文言里则用“犹”、“若”等。此外,得益于以字组词的构词方式,汉语还有各种各样的复合比喻词,诸如“活像”、“宛如”、“恰似”、“犹若”,等等。从句法结构看,英语比喻词一般为介词,构成介词短语作修饰语;而汉语明喻词组除了作修饰语外,比喻词还经常引导明喻词组作谓语,故称“谓语型明喻”。英语明喻的扩展(Extended Simile)与汉语的“扩喻”,更表现出英语重“形合”(Hypotaxis)而汉语重“意合”(Parataxis)的结构特征方面的巨大差异。此外,喻体的选择有时还受制于语言本身的内部因素、文化、自然界等因素。 3.2“Metonymy”与“借代” “Metonymy”与“借代”除了内部分类上的明显差别外,代体的不同选择同样表现出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巨大差异。例如量词代体(如“方寸已乱”)为汉语所特有,因为“量词是汉语特征”。另一方面,英语中大量表示感情或心理状态的抽象名词可用以指代该感情所施加的对象或引起该心理状态的原因,例如“love”(爱)代“所爱的人”,“hate”(恨)代“所恨的对象”等。另外,代体的选择也如喻体的选择一样,往往受制于各自文化的各个层面。同样是指代“生计”,汉语采用“饭碗”,而英语则采用“the knife and fork”(刀叉),这是不同的物质文化使然。 3.3 “Onomatopoeia”与“拟声” “Onomatopoeia”与“拟声”也是看来毫无差别的,但从句法功能方面探究,英汉拟声词大不一样。英语拟声词一般说来是名词性或动词性的;而汉语拟声词一般不作动词,也很少作名词,从句法功能审视,却具有明显的形容词特征。从语音形式的角度来对比,拟声词是词汇中特殊的一群。一方面,拟声词是对自然声音的模拟,词的发音即“意义的回声”,或者说“以声音来反映意义”。人们完全可能在不同语言中碰到相似的语音形式,这就使得英汉拟声词的语音形式可能出现重合或部分重合。另一方面,又由于商业文化·学术探讨 2007年12月 225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英汉拟声词的语音形式更多地表现出差异。各种语言音系结构和词汇形态各不相同,各民族对同一自然声音的听觉感知和模拟习惯也可能不尽一致,加上民族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不同语言中的拟声词在语音形式上就可能出现种种差别。例如狗叫的声音在官话和吴语里是“汪汪”,在粤语里却是“yuy yuy”。同样,在英语国家某些地区,狗叫是“bow wow”,而在其它一些地区却是“wuff wuff”。 3.4“Hyperbole”与“夸张” 从文化的角度同样可以比出“Hyperbole”与“夸张”两者之间的差异,尤其当夸张借助于数字时,英语和汉语往往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因为两种语言都借助一些常规满数来夸张,如“hundred”、“thousand”、“million”和“百”、“千”、“万”等,这种十进位的满数概念是英汉民族所共有的。然而,汉语还以“三”、“九”及其倍数作为满数,具有鲜明的汉文化特征。一般汉语辞书都为“三”、“九”专立一条表示“多数”的义项,而英语辞书在“three”、“nine”词条下一般不见这一释义。如《易经》认为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为“阳极”,至高无上。因此,中国皇宫及天坛等建筑物的设计都采用“九”或“九”的倍数。以“三”、“九”为夸张辞的例子在汉语中随处可见,而英语却十分罕见。这是“Hyperbole”与“夸张”的文化差别明显的地方。 3.5 “Personification”与“拟人” “Personification”与“拟人”之间可见,英语中的抽象概念拟人特别发达。英语中抽象概念人格化一般辅以词首大写。Quirk等认为词首大写在拟人中用以表明这些词儿应该被视为人的名字。这种书写手段把抽象名词赫赫然突现在读者眼前,可以收到形象生动的视觉效果。英语中抽象概念拟人比较常见,这除了英语具备区别专名与通名的这样一个书写系统以外,可能还跟西方民族比较擅长抽象思维有关。对比之下,汉语缺乏这样一个区别专名与通名的书写系统,抽象概念拟人并不多见,古汉语尤为少见。现代汉语偶尔可见抽象概念拟人,通常借用引号,以便将它与普通名词区别开来,如贺敬之的“‘命运’姑娘”和“‘历史’同志”。另一方面,汉语拟人可以运用其独特的复数词尾“们”,亦称“概括之词”,但用于名词时,概括的只能是人,概括非人的事物,即为拟人。 3.6“Antithesis”与“对偶” “Antithesis”与“对偶”除了共性之外,更表现出各自的鲜明个性。不管从语义关系,还是从句法结构方面看,两者的差别都很大。英语Antithesis,至今这个术语尚可“望文生义”:“anti + thesis”,也就是说,两个语言单位的语义关系必须是相互对立的;然而,汉语“对偶”除了有语义关系对立的“反对”外,还有语义关系相关或相承的“串对”,更有语义关系相似或相补的“正对”。因此,从语义关系看,“Antithesis”仅仅与“对偶”中较为少见的“反对”相似。从结构上看,“Antithesis”与“对偶”的差异,无论在连接方式、句法层次,还是在总体结构方面,两者的区别都显而易见。在用字方面,“对偶力避字同意同”,而“Antithesis”的重复用字却是司空见惯。至于古汉语律诗中的“工对”,更是英语Antithesis所无可企及的。应该说,“对偶”是汉文化的特有产物,它与汉民族的审美情趣、汉文学诗、词、曲、赋的格律传统等等都息息相关;此外,也跟汉字的音调、形态以及汉字的对称美有着密切关系,不宜跟英语Antithesis等量齐观。 3.7 “Pun”与“双关” “Pun”与“双关”历来被认为完全对应,其实不然。汉语所谓“双关”,即“一语双关”;可是英语“Pun”除了“一语双关”外,还可以“二语双关”,即重复一个多义词,或者叠用一对同音或同形异义词甚而谐音词,以产生幽默的艺术效果。例如:“On Sundays they pray for you and on Mondays they prey on you.”(星期日他们为你祈祷,而星期一则向你敲诈。)英语中这类“Pun”专称为“Antanaclasis”,也有人将它归入“Ploce”(异义重复)。 3.8 “Parallelism”与“排比” “Parallelism”与“排比”也是历来被我国外语界视为完全对应的英汉修辞格。但是汉语“排比”明确要求排比项三项或三项以上;但英语“Parallelism”的原义是“平行”,因此平行项为二的Parallelism并不罕见,有人专称为“Double Parallelism”。此外,英语的平行项与汉语的排比项,各自的语法关系和对称关系也不完全一样。首先,英语的平行项可以处于从属关系,而汉语的排比项却一定要处于并列关系。再则,英语倾向于省略重复的词语,而汉语却喜欢重复用词。还有,英语倾向于多用代词,尤其是人称代词,而汉语却喜欢重复名称,包括人名或称谓。因此,两者的对称关系也不一样。

4 结束语 修辞主要研究的是词语的运用,句式与语体的选择和一些常用的修辞方法。一段精彩的讲话或一篇出色的文章,不仅要求语法上正确、合乎规则、逻辑上符合事理和客观现实的规律,而且还要求用词精当贴切,表意清晰明了,气势生动有力。现实中,并非人人都学过修辞学,可是,在语言实践中,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运用修辞。通过学习一些英语修辞知识,通过学生对英汉辞格知识的掌握,在阅读方面,能帮助我们对英美作品进行语言分析,使我们了解作者的语言技巧和写作风格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得到美的艺术享受;在运用语言方面,能指导我们正确选择和运用词汇、结构、表现手法,使他们的语言确切、易懂、鲜明、形象,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高我们的英语语言修养。以上就是本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对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