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研究

合集下载

当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的契机、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当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的契机、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第36卷第12期2020年1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Vol.36No.12Dec.2020收稿日期:2020-01-09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政府培育研究”(16BTY033);2018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培育路径研究”(SK2018A0589);2018年度蚌埠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蚌埠市蚌山区国际足球小镇建设深化研究”(BB18C013);2018年安徽省体育局体育决策咨询研究一般项目“安徽省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研究”(AJCS2018206)作者简介:高斌(1974—),男,安徽固镇县人,安徽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当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的契机、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高斌(安徽科技学院体育部,安徽滁州233100)摘要: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在于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著名体育城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愈发凸显,出台了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政策规划;同时,各大城市对于弘扬运动文化、建设体育强市的投入也不断加强,这为我国体育名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与契机.但是,诸如体育文化积淀不足、体育公共设施落后、体育名城建设同质化严重、“重形式、轻实质”情况普遍存在等困境,对我国诸多城市的体育名城建设计划产生阻力.为促进我国体育名城建设向前推进,各大城市应大力弘扬体育运动之风、改善体育公共设施设备、探索各具特色的体育名城规划、建设可持续性的体育产业链、遵循人本路径打造体育名城.关键词:体育名城建设;体育强市;“健康中国2030”;困境与优化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20)12-0068-04Research on the opportunities ,difficulties and optimizing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ity in ChinaGAO Bin(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uzhou 233100,China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of building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is to build a number of famous sports cities withinternational reput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sports.A series of policy plans including “Healthy China 2030”plan and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for sports development have been issued.At the same time ,the investment of major cities in promoting sports culture and building a strong sports city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which has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ities in China.And opportunity.However ,such dilemmas as insufficient accumulation of sports culture ,backward sports public facilities ,serious homogenization of Sports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prevalent situation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form but neglecting substance ”have created resis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Sports City in many cities in China.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ities inChina ,major cities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wind of sports ,improve sports public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explore the planning of sports citi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uild a sustainable sports industry chain ,and follow the humanistic path to build sports cities.Key words :sports city construction ;sports strong city ;“healthy China 2030”;predicament and optimization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事业,把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不断增强,全社会也形成了一股体育运动的热潮.国家出台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旨在促进体育运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划的同时,许多城市也在积极探索体育名城建设计划,致力于打造创新、活力的体育强市[1].事实上,除了各级政府,当前建设体育名城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全社会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在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后,人们对于健康生活方式需求不断提高,体育运动之风在各大城市兴起.年轻人纷纷走进健身房,中老年人在广场上练太极、跳广场舞、做其他运动,这样的景象已在我国许多城市成为常态.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各大城市的体育名城建设就有了向前推进的动力.但另一方面,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当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也面临不小障碍和阻力,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献计出力.1当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的契机分析当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的动力来源于三个方向,一是国家层面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为体育强国建设擘画了前进方向;二是各大城市出台了体育强市建设相关规划,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旨在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体育名城;三是全社会正掀起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潮,而这是体育名城建设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1.1国家出台系列规划促进体育强国建设近年来,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日益提高,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研究部署体育强国建设方略,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规划.比如,2016年8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在2016年10月25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体育运动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方式.规划纲要对发展体育运动作了系统性规划和顶层设计,也提出了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等重要原则[2].除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报告等重要纲领性文件中均对体育运动作出部署安排,国家体育总局2016年出台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则就具体事项进行规划.国家层面对于体育发展的重视,为体育名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1.2各大城市积极投入资源,加快体育强市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简单的GDP 对比,转化为包括文化软实力比拼在内的综合竞争.体育运动风尚和体育公共文化设施无疑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近年来不论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是作为后起之秀的二三线城市都加大了资源投入,旨在加快体育强市的建设步伐.举例来说,即将要举办2022年亚运会的杭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名城,但以举办重大体育赛事为契机,该市出台了包括杭州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在内的众多政策规划,提出了打造“15分钟运动圈”和“5分钟健身圈”的目标.杭州市希望通过加大资源投入,补齐短板,在成功举办亚运会后,建成全国领先的体育强市.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有着悠久传统的体育文化名城,近年来举办了亚运会等一系列全国及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体育发展有了进一步提升.而广州市对于体育发展的资源投入与利用效率均在加强,如刚刚过去的2018年,该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正常使用率达到98%以上,大幅领先全国城市平均水平[3].1.3全社会正掀起一轮体育运动热潮体育名城建设的前提在于市民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普遍追求以体育锻炼为代表的健康生活方式.传统上,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缺乏体育锻炼和运动健身的氛围,大家争分夺秒投身工作,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引为信条.而随着亚健康状态在都市蔓延,市民群体开始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许多西方实证研究表明,城市体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与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呈明显正向关系.我国大中城市在过去二十余年迎来了飞速发展,市民群体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进步,开始将体育运动作为时髦的生活方式.不仅年轻人积极参加马拉松等各项体育运动,在健身房定期锻炼;中老年人也注重体育锻炼,且运动项目、内容和方式都日益现代化、科学化.可以说,目前全社会掀起的体育运动热潮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建设体育名城的动力来源.2我国体育名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不足客观而言,目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面临四个方面的困境与不足,一是除个别城市外,绝大多数城市的体育文化积淀不足,难以对体育名城建设提供文化涵养和支撑;二是体育公共设施落后状况在许多城市存在;三是各大城市对于体育名城的建设模式和规划高度趋同;四是体育名城建设沦为空洞化口号,并不能带给市民切实的体育福利和保障.2.1我国城市的体育文化积淀普遍不足建设体育名城需要有深厚的体育文化积淀作为支撑,否则就需要额外投入更多的资源培养体育运动风尚.在我国,有一批具有深厚体育文化积淀的城市,如北方的天津、华南的广州等,这些城市从清末民初开始便是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发源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天津、广州等城市也有了发掘体育文化积淀、涵养体育运动风尚的人力物力资源,从而建成了具有特色的体育强市.下一步,上述城市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进一步发展体育文化,塑造具有国际特色的城市体育风貌,从而将自身打造为国际化的体育名城.但是,除了这一小部分城市外,很多目前积极投身体育名城建设的中国大中城市,缺乏相应的体育文化积淀,难以在历史发展脉络中找到体育文化的源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城市若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需要花96第12期高斌:当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的契机、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07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费更多心思和资源,并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2.2体育公共设施落后状况普遍存在加大体育公共设施投入是完善城市体育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目前,许多城市虽然打出了建设体育强市乃至体育名城的口号,但在体育公共设施这一基础性环节上却存在滞后状况.一方面,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资源不足.以广州和杭州为代表,一线及准一线城市投放在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占全市财政支出的5%以上,而在一些中西部城市,这个比例不足2%.考虑到中西部城市财政收入与广州、杭州的差距,不难看出,不同城市在体育公共设施设备建设投入方面的差距是巨大的.当然,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是既定事实,甚至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过分苛责中西部城市在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并无意义.但另一方面,体育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也呈现出地区性差异.前文提到,2018年广州市体育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率高达98%,而作为中西部城市代表的西安市,这个比例只有85%,两者相差明显[3].体育公共设施是城市体育发展的基础性环节,若在这个环节上不能下足功夫,则所谓体育强市或体育名城建设将“根基不稳”.2.3各大城市体育名城建设模式同质化严重体育名城建设存在模式同质化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首先,由于许多城市缺乏足够的体育文化积淀,无法根据自身体育传统提出特色化体育名城建设规划,只能随大流,紧跟其他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然而,这种“亦步亦趋”的体育名城建设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一则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像一线大城市那样,动用足够的人物力资源投入体育名城建设;二则地理区位、气候条件等都会对体育运动形态、体育名城发展侧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无视差异,一味求同,最终将导致体育名城建设以失败告终.其次,一些具有体育文化积淀的城市往往缺乏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对于二三线城市而言,注重挖掘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积淀,能够为当前体育名城建设注入巨大能量.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具有体育文化积淀的中小城市来说,如何用好这一资源,将决定其能够摆脱体育名城建设模式同质化的问题.2.4建设过程“重形式、轻实质”情况亟待改善我国体育名城建设固然是为城市打造一块文化软实力招牌,同时有助于城市体育产业及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更重要的还是为市民提供服务,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让他们享受更美好的生活.不过,目前许多体育名城建设项目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情况,即对于体育强市、体育名城这个头衔的过于看重,而对于城市体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市民享受的体育公共服务则关注不足.这种情况将使体育名城建设背离初衷,而且丧失其存在的现实意义.我国大中城市应该向海外体育名城看齐,更加重视城市体育文化建构的内核,而不是将关注点放在头衔本身.3体育名城建设的优化路径与策略分析体育名城建设需要克服当前面临的困境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和调整.一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大力培育和弘扬体育运动之风,补足体育文化积淀不足的先天缺陷;二是加大城市体育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并设法提高其使用效率;三是立足自身特色探索差异化的体育名城建设规划;四是探索建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产业链;五是始终要秉持以市民为中心的体育名城建设路径.3.1弘扬体育运动之风,涵养体育文化底蕴城市历史上的体育文化底蕴不足,可以通过后天涵养和培育补足,关键在于找准方向、久久为功.以杭州市为例,这座以风景名胜闻名的城市在体育文化积淀上并不突出,但近年来却逐渐成长为中国游泳之都.从孙杨到叶诗文、傅园慧,籍贯杭州的中国游泳运动员数量庞大,且在世锦赛、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成绩喜人.有介绍说,该市陈经纶体校每年都会在杭州各大幼儿园20万适龄学童中挑选1000个进行培养,孙杨、叶诗文、傅园慧等都是其中代表.游泳这项运动已经在杭州普及开来,即便不打算成为职业运动员,广大青年学生也将其作为体育必修科目或日常体育锻炼的首选项目[4].杭州成为中国游泳之都并非一朝一夕达到的,而是经过了近20年的探索、涵养和培育.对于其他非传统体育强市来说,杭州市的例子具有借鉴意义,在建设体育名城过程中要大力弘扬体育运动之风,涵养体育文化底蕴.3.2加大体育公共设施设备建设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城市财政资源投入,完善城市体育公共设施体系建设,满足市民对公共设施的需求.为迎接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到来,杭州市加大城市财政投入,加快对体育公共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实现“15分钟运动圈”和“5分钟健身圈”的目标.相较而言,中西部城市缺乏像杭州等东部一二线城市的财政资源,但也可以结合自身城市实际,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完善城市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另一方面要将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宣导相结合,让城市体育公共设施设备的利用率最大化.近年来,一些中西部城市注重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特别是城市体育公共设施设备的建设,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建设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很重要的原因是资源未能得到最佳配置和利用,很多场馆设施落成后无人问津,造成资源浪费[5].中西部城市原本资源就较为稀缺,在建设公共设施时,更应该强化事前分析和规划,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单位利用效率.当然,对于市民的宣导和体育运动意识培养也不可忽视.3.3探索各具特色的体育名城规划要善于挖掘城市体育文化底蕴或历史文化传统,探索特色化的体育名城建设模式.在各大城市竞相掀起建设体育名城风尚之时,如若缺乏差异性,那么体育名城建设最终会沦为资源丰沛程度的比拼,即一二线城市对中小城市拥有绝对优势.然而,如果中小型城市能够充分挖掘自身传统,探索出一条特色化的体育名城建设路径,那么“弯道超车”是可以期待的.比如,开封市近年来注重挖掘蹴鞠文化,打造中国蹴鞠名城和足球文化名城.2018年底,该市多部门联合发文,正式提出以弘扬蹴鞠文化为基础,促进足球振兴建设和足球强市建设.历史上,开封是北宋都城,也是当时蹴鞠文化的中心,对东亚乃至欧洲的运动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开封市注重挖掘蹴鞠文化传统,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体育文化名城.且不论这一规划最终是否成功,但它已经满足特色化和差异化的要求,在同质化的体育名城建设风潮中拥有自己的独特性.单从这一点来说,开封市的做法值得其他中小城市学习.3.4建设可持续性的体育产业链体育名城建设不是城市财政的单向投入,而是城市体育产业链的完善和反哺.从国际经验看,成熟的体育文化名城无一例外,都拥有可持续性的、规模庞大的体育产业链.比如马德里的足球文化产业链、温哥华的冰雪运动产业链等,它们不仅是上述城市作为体育名城的重要标识,同时也为城市的GDP 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体育名城建设也要探索出可持续性的体育产业链.在这方面,上海市已经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至2017年,上海体育产业产值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产值总量从767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266亿元.据估计,到2020年,上海市体育产业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占GDP 的比重超过5%[6].在日趋成熟的产业链加持下,上海市体育名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对于国内其他城市而言,应该以上海经验为参考,致力于打造具有本市特点的体育产业链,助力本市的体育名城建设.3.5遵循人本路径打造体育名城任何发展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体育名城的建设也要遵循人本路径,否则就会丧失建设意义.我国大中城市在建设体育名城过程中,应向马德里、亚特兰大、温哥华等西方体育名城学习,把城市体育发展与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把城市体育文化产业链同市民生活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的建设方略,把体育名城建设的利好落实到每个市民头上.要做到上述目标就要摒弃过度行政化的倾向.一旦体育名城建设成为官员政绩,就难以保证让市民充分享受福祉;还要摒弃过度商业化的倾向.体育名城建设要以服务为先导,即便要探索体育文化产业链,也不能忘记市民的主体地位.达到上述几点要求,就能够让广大市民享受体育名城建设的各项利好.4结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均强调发展体育运动,提高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与此同时,全社会也正掀起一轮运动健身的风尚.在此背景下,许多城市提出了体育名城建设规划,喊出打造体育强市的口号.然而,从本文分析可知,我国体育名城建设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各种由于主客观因素而产生的困境和不足,已成为掣肘体育名城计划向前推进的障碍.为了化解困境、弥补不足,各大中城市应该大力弘扬体育运动之风、改善体育公共设施设备、探索各具特色的体育名城规划、建设可持续性的体育产业链、遵循人本路径打造体育名城.目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已经“鸣枪开跑”,一些资源禀赋较好的城市已在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不俗成绩,而一些资源禀赋较差且政策规划能力有所缺陷的城市则仍在原地徘徊.一个可预见的结果是,在这一轮建设体育名城的风潮中仅有少数城市能够取得显著的成绩,更多城市还需要练好内功、补足缺陷,寻求更加适合的体育名城建设方略.参考文献:[1]黄海燕,徐开娟,等.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 ].体育学研究,2019(02):58-65.[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 /OL ].新华网,2016-10-25,http ://www.xinhuanet.com //politics /2016-10/25/c_1119785867.htm.[3]王丹棠.体育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J ].当代体育科技,2019(03):189-190.[4]周怀球,刘邦华.我国2022年举办杭州亚运会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03):3-6.[5]张静,罗建英.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J ].浙江体育科学,2019(02):22-27.[6]刘辉,汪伟秋.2017年上海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266.93亿元[EB /OL ].东方网,2018-8-29,http ://sh.eastday.com /m /20180829/u1ai11769040.html.[责任编辑:徐明忠]17第12期高斌:当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的契机、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下的佛山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下的佛山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关键 词: 新型城镇化 ; 佛山; 体 育 公 共 服 务 体 系 中 圈分 类 号 : G8 1 2 . 7 6 5 文献标志码 : A
所 谓新 型 城镇 化 , 是 指坚 持 以人 为本 , 以新 型工业 化 为动 力 , 以统 筹 兼顾 为 原 则 , 推动 城 市 现代 化 、 群集化、 城 市 生态 化 、 农 村城 镇化 , 全 面提 升 城镇 化质 量 和水 平 , 走科 学发 展 、 集约高效、 功能 完 善 、 环境
室 外场 地 。 目前 , 佛 山市体 育设 施面 积 1 4 3 1万 I T I 。 , 人均 2 . 0 m , 这 在广 东省 乃至 全 国都 是一 个 值得 骄 傲 的成绩 。此外 , 佛 山体育 职能 部 门创新 性地 开展 了体育 公 共服 务 新模 式 : 佛 山共 有各 级体 育 协会 1 3 5 个; 社会 体 育 指 导 站 3 5 1个 ; 三级 以上 社 会 体 育 指 导 员 1 0 4 6 5名 , 平 均 每万 人 有 2 8名 社 会 体 育 指 导
能 完善 、 布局 合理 、 管 理有 效的 基本公 共服 务体 系 [ 2 ] 。在体 育场 馆 、 设 施建 设 方面 : 2 0 0 6年佛 山举 办省 运
会, 使一批体育场馆、 设施得到新建和改造。 自2 0 0 7 年开始 , 佛山市政府每年投入 1 0 0 多万元加强村 ( 居) 体育设施建设 , 2 5 8 个行政村全部建有灯光篮球场和乒乓球台, 在3 0 2 个居委里 , 已有 2 7 2 个建有
第3 1 卷 第 4期
2 0 1 3年 7月
佛 山科 学技 术学 院学 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F o s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标准规范-(GB50442-2008)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标准规范-(GB50442-2008)

1 总则1.0.1为提高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科学性,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各项公共设施用地,集约和节约用地,创建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设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大、中城市的城市分区规划编制中的公共设施规划。

1.0.3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应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分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1.0.4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指标应依据规划城市规模确定。

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应符合表1.0.4的规定。

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标准1.0.5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应符合表1.0.5的规定。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1.0.6各项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应根据城市的性质和人口规模、用地和环境条件、设施的功能要求等进行综合协调与统一安排,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发挥设施效益。

1.0.7有专项发展要求的特色城市,其相应的公共设施规划用地标准若突破本规范的规定,需经论证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但不得突破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8城市公共设施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城市公共设施用地city public facilities land use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2.0.2行政办公用地administrative office land use指党政行政机关、党派和团休等市属机构,以及非市属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其它办公设施用地。

2.0.3商业金融用地commercial and financial land use指城市居住区级以上(不含居住区级)的商业和服务业、金融和保险业等设施的用地。

2.0.4文化娱乐用地cultural entertainment land use指城市各类文化和娱乐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和出版类、图书和展览类、文化艺术和游乐类等设施的用地。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2008-05-14 | 作者: | 来源:国土资源部 | 【大中小】【打印】【关闭】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施行日期:2 0 05 年11 月l 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北京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批准发布《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的通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总后营房部、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根据建设部、国上资源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请组织编制<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的函》(建办标函[2003]431 号)的要求,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编制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业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为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予以发布,自2005 年 11 月1 日起施行。

本建设用地指标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其具体解释工作,由建设部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国国土资源部二00五年九月九日编制说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是根据原国家计委、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指标的几点意见>的通知》([ 1987 ]国土(建)字第144 号)和建设部、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印发<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编制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1989]国土(建)字第169 号)的要求,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根据我国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实际,按照国家颁发的有关标准,并参照其他国家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历史,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进行了广泛深人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论证了大量的统计资料,广泛征求全国各有关部门、单位及专家的意见,会同各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城市中小学建设标准

城市中小学建设标准

关于批准发布《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的通知建标[2002]102号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建设厅、计委、教育厅,直辖市建委、计委、教委,计划单列市建委、计委、教育局(教委):根据国家计委《关于印发1989年度部分计划(草案)的通知》(计综合[19 89]30号)和建设部、国家计委《关于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工作暂行办法》([9 0]建标字第519号)的要求,由教育部门会审通过,批准为全国统一标准予以发布,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本建设标准的管理由建设部、国家计委负责,其具体解释工作,由教育部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00二年四月十七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学校建设规模与校舍用房的组成第三章学校网点布局、选址与规划设计第四章校舍建筑面积指标第五章校舍主要建筑标准附加说明附件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条文说明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城市普通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推进素质教育对校园、校舍条件与环境的需要,加强学校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合理确定并正确掌握建设标准,不断提高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城市(包括建制镇)新建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改建、扩建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必须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需要与可能,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结合的关系.第四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必须坚持先规划设计后建设的原则。

学校的规划设计要便于分期实施.改建、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和设备。

第五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学校建设规模与校舍用房的组成第六条学校建设规模一、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批准的学校规模、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确定。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第一章总则1. 0。

1为确定城市居住区级以上布局比较集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规划技术标准,制定本规范。

1。

0。

2本规范适用于县级市以上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公共设施规划。

县城总体规划可参照本规范编制。

1。

0. 3本规范不包括工业区、仓库区、居住区、居住小区内配套公共设施的规划技术标准内容。

1。

0。

4城市按人口规模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特大城市五级。

各级城市人口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1构和图书展览类及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等设施。

对公益性的城市公共设施提出强制性指标,必须达到最低指标配置。

经营性设施主要是商业、金融、游乐中的夜总会、舞厅、电影院、剧院及各种演出场所和演出团体等设施。

对市场经营性的公共设施提出指导性的指标,由市场自行调节。

1. 0。

6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公共设施规划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

0。

6。

1要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 0. 6。

2要综合考虑城市性质、规模、行政级别以及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及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要将城市现状的绿地植被、公园、河湖水域、地形地貌、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与城市公共设施融为一体,统一规划布局;1。

0。

6. 3要适应市民活动规律。

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环境、卫生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的公共设施环境;1. 0。

6。

4要为老年人、残疾人、无家儿童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活动,提供方便条件;1. 0. 6。

5要为城市环境与空间景观多样化创造条件;要考虑独立性建筑和群体性建筑的整体性要求,提出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具体规划要求;1。

0. 6。

6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1。

0。

6。

7规划要解决好城市公共设施内部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衔接和社会停车场的布点规划。

每个社会停车场面积,不低于2000 m2,各类城市公共设施社会停车场总用地面积标准应符合表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标准第一章总那么1.0.1为确定城市居住区级以上布局比拟集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规划技术标准,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县级市以上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公共设施规划。

县城总体规划可参照本标准编制。

1.0.3本标准不包括工业区、仓库区、居住区、居住小区内配套公共设施的规划技术标准内容。

1.0.4城市按人口规模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特大城市五级。

各级城市人口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图书展览类及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等设施。

对公益性的城市公共设施提出强制性指标,必须到达最低指标配置。

经营性设施主要是商业、金融、游乐中的夜总会、舞厅、电影院、剧院及各种演出场所和演出团体等设施。

对市场经营性的公共设施提出指导性的指标,由市场自行调节。

1.0.6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公共设施规划应遵循以下根本原那么:1.0.6.1要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立的原那么;1.0.6.2要综合考虑城市性质、规模、行政级别以及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及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要将城市现状的绿地植被、公园、河湖水域、地形地貌、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与城市公共设施融为一体,统一规划布局;1.0.6.3要适应市民活动规律。

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环境、卫生及管理要求,创造平安、卫生、方便、舒适的公共设施环境;1.0.6.4要为老年人、残疾人、无家儿童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活动,提供方便条件;1.0.6.5要为城市环境与空间景观多样化创造条件;要考虑独立性建筑和群体性建筑的整体性要求,提出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具体规划要求;1.0.6.6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1.0.6.7规划要解决好城市公共设施内部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衔接和社会停车场的布点规划。

每个社会停车场面积,不低于2000 m2,各类城市公共设施社会停车场总用地面积标准应符合表1.0.6.7要求表1.06.7各类城市停车场用地面积标准:2.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机动车每个停车位为25~30 m2,非机动车每个停车位为1.5~1.8 m2。

中原经济区城市公共体育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及优化策略

中原经济区城市公共体育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及优化策略
第1 1卷
第 1期
漯 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u n lo u h c t n lT c n lg l g o r a fL o eVo ai a e h oo yCol e o e
Vo . No. 1 11 1
Jn2 1 a . 0l
21 0 2年 1月
d i1 .9 9 ji n 17 -84 2 1 . 10 5 o:0 3 6 /.s .6 17 6 .0 2 0 .4 s
共 体育 文化设 施 , 于城 市 公 共 建设 的一部 分 , 属 在提 升 城 市形象 和公 众生 活 中发 挥 着重 要 作 用 。中原 经 济 区 城市
公共体 育设 施研究 主要 针对 的是大 型场馆 的分 布情 况 ; 不
根 据研 究 的需要 咨询 了相关 城 市规划 的官员 、 房地 产
收 稿 日期 :0 1—1 21 1—2 6
基 金 项 目 : 南 省 政 府 决 策 研 究 招 标 课 题 “中 原 经 济 区 城 市 公 共 体 育 文 化 设 施 空 间 布 局 现 状 及 优 化 策 略 ”阶 段 性 成 果 , 目编 号 : 河 项
2 1 B 8。 0 1 92
作 者简 介 : 锦( 9 0 , 河 南周 口人 , 口师范 学院副教授 , 刘 17 一) 男, 周 体育教 育训练 学硕 士, 主要从 事学校体 育学、 体育教 育训练 学及社会
体 育 学研 究 。
18 0
漯河职 业技术 学院学报
21 02丘
中原 经 区城 市 公 共 体 育 文 化 设 施 济 空 间 布 局 现 状 及 优 化 策 略
刘 锦
( 口师范学院 体 育学院 , 周 河南 周 口 46 0 ) 6 0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城市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研究
首先是城市资源配置相对较晚,发展较慢。对于中小城市而言,
大多数中小城市的快速发展实在最近十年完成的,而这十年当中,由
于过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伍,所以最近十年主要是基础设
施新建,在这个新建的过程中,大多数人主要看到的都是带有城市形
象的各种高楼大厦,而对于不起眼的城市体育资源配置问题却忽视的
较多,所以对于这些中小城市而言,城市体育资源配置比较晚,而配
置过程中,因为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资源配置相对比较滞缓,
我们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很多城市仅仅在一些大的公园和街边公园有
体育设施,而在小区和小区周围却没有,这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城市
百姓而言,要想使用这些基础体育设施,必须去这些活动场所,而大
多数中老年人,更愿意在家附近参加体育锻炼,所以对于他们而言,
实施起来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次是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缺乏灵活性。很多管理部门为了应对上
级的检查和显示工作业绩,在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兵没有做成熟的市
场调查,一些设施的配置地点往往都是荒废的人员较少的地点,而这
些地点由于人流量相对较少,这些设施使用率非常低,导致很多设施
往往在未使用就已经因为老化和认为破坏而导致不能使用,这在体育
设施资源配置中是非常多见的现象,所以要想提高体育设施资源的使
用率和降低损坏,必须在配置前做详细的市场调研,了解该区域配置
情况和使用情况,让更多的人能够合理的选择设施区域,帮助自己获
得更多健身的机会.另外,笔者认为在体育资源配置方面,我们应该
更多的注重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将一些可以合并的区域根据区域人口
的多少和使用率来增减,而不应该无论什么区域配置的数量和种类完
全一样,这样的配置会使得一些区域使用不够,另外一方面也会使得
一些区域出现设施闲置。

其三是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缺乏连续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配
置比较早的区域,使用的区域由于时间太久,器械使用都出现了问题,
甚至一些器械都已经不能正常使用,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并没有很好的
管理机制,所以资源配置方面仅仅统计了配置的区域,而对于区域的
使用状况和完好状况并没有详细的登记,这就造成了管理部门不管的
增加新的配置区域,但是一些老的区域却出现劳损而不能使用,而这
些区域往往都是比较成熟的区域,所以使用的人比较多,所以面对这
方面政策的缺失,笔者认为在管理部门不断追求业绩的同时,应该将
现有的工作做的更细致,对于城市每一个区域体育资源配置时间和配
置内容做详细的登记,并定期的对配置的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维护,
保证提供的资源能够正常的安全的使用。

其四是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缺乏财政支持。目前我们了解到,在现
有的体育资源配置方面,目前各种体育设施的配置主要依靠体育福利
彩票等措施来获得资金,而大多数中小城市在财政上给与体育服务设
施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面对诸多需要提供资金的非盈利性方面工
作,这些提供的资金捉襟见肘,所以只能依靠自己来获得资金,而对
于中小学城市,由于人口相对较少,所以城市能够推动的经济增长方
式非常有限,在有限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能够获得的资金也非常有限,
所以能够提供的持续性服务业得不到保障,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应
该想尽办法增加中小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的渠道,单纯的依靠彩票业来
增加收入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我们获得更多资金来源渠道才能保证城
市体育设施配套政策能够持续有效的持续下去,而不是一时兴起。

其五,体育资源配置缺乏新颖性。目前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的主要
是健身器械,而我们走访一些地区和城市,发现在同一个城市,配置
的体育设施基本上都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和差异性,而且大
多数配置的器械都过于简单和重复性过高,比如说在相互间隔只有
100米的两个街边公园,配置的体育设施完全一样,从健身理念来看,
这是不符合人们的需求的,笔者认为在诸多体育器械上,管理部门应
该在同一个区域配置的器械上采取差异性配置,让两个区域的设施有
互补性和替代性,这样人们通过一些联席会选择另外一个区域,这样
就增加了人员的流动性,也提高了设施的使用率,所以在解决好这个
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工作人员需要对每一个需要配置设施的场所进行
实地考察并做好区域规划,以防盲目性工作而导致配置资源的重复
性。
最后,在配置政策和资金来源上,通过了解现在主要是政府主导
的资源配置,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把一些区域的健身设施要求相应的部
门来配置,比如说在很多社区,由于人口居住较多,而大多数区域都
属于比较封闭的社区,所以这些区域应该要求开发商或者社区来提
供,并且给与政策上的一些支持,因为一方面这是改造小区生活环境
的重要途径,另外一方面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增强健身意识的重
要途径。

综上所述,目前中小城市的体育资源配置还存在的问题较多,但
是这些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给与足够的重视,给与相应的资金和政策
支持,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完成,完善的体育资源配置对于社会
体育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新型城市,我们在改善经济和生
活条件的同时,必须主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就必须注
重体育,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

本文作者:张璐璐 工作单位:九江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