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现象的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金庸研究

金庸研究

金庸研究令人恐怖的金庸研究红学(《红楼梦》)和金学(《金瓶梅》)是两大热门,不知道有多少文人趴在《红楼梦》和《金瓶梅》上混饭吃。

另一门金学研究有后来居上之势,这就是金庸研究。

不但有职业的学者,而且有不少的博士和硕士的论文名列其中,金庸学研究已经进入大堂了,要不了几年,金庸学就会超过传统的红学和金学。

有人曾经调侃说,鲁迅的每一个文字上都趴着一个学者,我看,金庸学也快了,光金庸的传记就出了10来个版本,没有那个作家能得到此殊荣,其热烈状况是空前的,估计也会绝后,金庸赚大钱了,想不到居然带动金庸产业,可喜可贺。

我费尽辛苦搜集了大量金庸研究的资料信息,其结果只能用“恐怖”来形容,而且我搜集的肯定是不完全版,这都是公开出版的专著,少量的学生论文,还有大量网络研究金庸的,我还没搜集。

台湾解构金庸林保淳远流2000-06金庸与明报传奇张圭阳允晨文化《情之探索与神雕侠侣》(陈沛然)《金庸的武侠世界》(苏墱基)《读金庸偶得》(舒国治)《通宵达旦读金庸》(薛兴国)《话说金庸》(潘国森)武论金庸潘国森远流1999-03解析金庸小说潘国森远流1999-08再探金庸情节趣味(图)严家炎远流2000-09杨兴安的《漫谈金庸笔下世界》及《续谈金庸笔下世界》《诸子百家看金庸》(三毛、董千里、罗龙治、林燕妮、翁灵文、杜南发等)漫谈金庸的武侠文化、金庸世界的爱情观、漫谈金庸小说的侠客典型关于金庸的三本论著](图)社会文化古木[台]华文纲股份有限公司2001-08金庸百家谈(图)文学三毛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118成品相 5.00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紀念特價175元,原價285;送光碟)(图)文学王秋桂主编/着远流1999-00温瑞安的《谈笑傲江湖》、《析雪山飞狐与鸳鸯刀》及《天龙八部欣赏举隅》大陆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冯其庸《读金庸》朱宁嘉《金庸武侠小说对文化传承的创意》挑灯看剑话金庸戈革著中华书局2008 01大侠金庸伍杰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10孔庆东《笑书神侠》、《醉眼看金庸》、《金庸侠语》、《孔庆东品读金庸侠语》《金庸评传》倪匡《我看金庸小说》《再看金庸小说》《三看金庸小说》《四看金庸小说》《五看金庸小说》(下半部为陈沛然所著)《文学金庸》《人论金庸》吴霭仪《金庸小说的男子》、《金庸小说看人生》、《金庸小说的女子》、《金庸小说的情》杨兴安《金庸笔下世界》、《金庸小说十谈》项庄《金庸小说评弹》合著《诸子百家看金庸》(五辑)闫大卫《班门弄斧-给金庸小说挑点毛病》林燕妮/倪匡/蔡澜《金庸笔下的男女》《金庸笔下的人生》陈墨《金庸小说情爱论》《金庸小说之谜》《金庸小说赏析》《金庸小说人论》等系列浪漫之旅——金庸小说神游陈墨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11金庸小说艺术论陈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12王塑:挑战金庸张峰广州出版社1999-11英华之咀金庸四部佳作回评陈墨/编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00金庸笔下的男女倪匡著时代文艺1999-01施爱东《点评金庸》王海鸿/张晓燕《破译金庸寓言》曹正文《金庸小说人物谱》网络金庸葛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9金庸小说论争集廖可斌编浙江大学2000-11武俠人生--金庸小說的宗教情懷社会文化陳佐才著1990-09金庸智慧文学覃贤茂川人1996-06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曹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03金庸文化旅游地图弥今/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00金庸论争实录陈志明/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00金庸其人董桥陈平原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09金庸传傅国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07金庸小说技巧曹布拉杭州2006-06金庸评说五十年葛涛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01武侠人生-金庸笔下的人性陈佐木中国友谊1994-10金庸小说十谈杨兴安知识出版社2002-02金庸传奇费勇钟晓毅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05侠骨柔情:金庸小说人物心理分析之《天龙八部》朱建军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金庸客栈·十年:1997-2007 新浪网友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金庸与池田大作的“生命言说” 王玲玲著硕士论文2008肖颖著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硕士论文2008论金庸武侠小说的现代意识硕士论文2008金庸武侠故事编年和人物大全丁俞斌专著2009董培新画集: 金庸说部情节2008王杰著不是张郎似张郎: 论金庸小说中的审父现象硕士论文2007田梅林著《鹿鼎记》韦小宝语言艺术探析硕士论文蔡氏碧顺著金庸小说在越南硕士论文2007曹布拉著金庸小说技巧专著2006艾涛著金庸的书剑恩仇专著2006张根柱著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博士后报告2005徐慧子著《天龙八部》:从小说到电视剧: 对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电视剧的个案分析硕士论文2005沈威风著职场金庸:人心就是江湖2005李正明著串味读金庸专著杨晨光著体味“江湖”的幻想世界机制: 解读金庸笔下的民族文化心理硕士论文2004禹康植著金庸武侠小说与传统文化精神博士论文2004石贝著我的老板金庸2005葛涛(人物研究)选编读解金庸, 金庸其书专著2004万润龙主编金庸茶馆专著2003彭华著风华再现:金庸传2003吴晓东编2000’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专著2002艾涛著金庸新传专著2002陈墨赏析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艺术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人性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文化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人物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金庸想的和你大不同2008陈墨著修订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金庸改版令你大惊奇2008陈志明笺注金庸笔下的兵法奇谋专著2008陈志明笺注金庸笔下的文史典故. 续编专著2008迟宇宙著我与金庸的战争专著2002施爱东编著点评金庸专著2001荻野真编金庸看砖专著2001刘铁虎著金庸武侠星座海外中文图书2000孙宜学著千古文坛侠圣梦: 金庸传专著2000乃榕编著找“碴”的金庸错谬专著1999乃榕编著非常难缠的金庸爱情专著1999乃榕编著超规矩的金庸江湖规矩专著1999乃榕编著乱爽的金庸奇技淫巧199乃榕编著真“混”的金庸帮会专著1999乃榕编著“旁门左道”的金庸奇技专著乃榕编著“颠覆”金庸系列专著1999乃榕编著一级“棒”的金庸武技专著1999乃榕编著超能量的金庸人物专著1999乃榕编著最猛的金氏记录专著1999刘天赐著小宝神功1999宋伟杰著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 金庸小说再解读专著1999张峰编王朔挑战金庸专著1999金庸研究新论韩伟岳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金庸解读徐扬尚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千古文坛侠圣梦:金庸传孙宜学著团结出版社2001香港冷夏(香港)《金庸传》,95年内地出版时改名为《文坛侠圣-金庸传》倪匡写的《我看金庸小说》《明报》督印人的吴霭仪亦写了《金庸小说的男子》、《金庸小说看人生》、《金庸小说的女子》及《金庸小说的情》金庸传说杨莉歌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7-03金庸的武侠世界苏嶝基明窗出版社1997-12话说金庸(香港正版)潘国森明窗出版社1998-03點評金庸之江湖手冊施愛東明窗出版社2001-02點評金庸之妙趣橫生施愛東明窗出版社2001-03點評金庸之性情中人施愛東明窗出版社2001-01話說金庸潘國森明窗出版社1998-03總論金庸潘國森明窗出版社1997-11金庸的武俠世界蘇墱基明窗出版社1997-12。

民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分析

民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分析

民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分析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经历了许多动荡和风云变幻。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也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现象。

本文将就这些文化现象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小说风行民国时期的小说,尤其是言情小说在当时非常风行。

对于许多年轻女性而言,要读一本好看的小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个时代的言情小说,往往描述年轻男女之间的浪漫情感,情节曲折动人,亲情友情和爱情错综复杂。

其中,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堪称当时的“小说大师”。

二、电影热潮民国时期对电影的热爱是从上个世纪初期开始的,但是真正的电影热潮是在20年代到30年代形成的。

这个时期的电影艺术家把西方的电影技术和表现手法引入到中国,使得中国电影这个崭新的艺术形式快速发展起来。

当时的电影,往往以社会题材为主,反映大众生活和社会现实情况。

同时,歌舞片也非常流行,成为了当时最具特色的电影类型。

三、音乐潮流传统的音乐文化在民国时期是非常受欢迎的,例如民歌、戏曲、器乐等。

但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新的音乐风格也逐渐流行起来。

例如爵士乐、摇滚乐等,在当时被认为是潮流的代表。

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人,如叶挺、黄霑等。

这些音乐人以他们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才华,在音乐界创造了很多经典。

四、新诗运动民国时期,新诗运动是中国文化领域的一大亮点。

新诗运动是现代诗歌文学的起源,是一次反抗文言文和古典诗歌束缚的运动。

新诗运动中的大量优秀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丁玲、胡适等,都是以自由的精神、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为特点。

五、报刊之兴民国时期的报刊业也处于高峰时期,很多知名的报纸出现在这个时代,如《新民报》、《申报》、《大公报》等。

这些报纸不仅扮演着新闻传播的角色,还发挥了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此外,也有许多文化类杂志,如《青年杂志》、《小说选刊》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

六、艺术之起民国时期,许多年轻艺术家,如张大千、吴湖帆、林风眠等,开始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金庸

金庸
金庸对作品时代背景的选择也是为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服务的。纵观金庸的文学作品,几乎所有的 历史背景都放在动乱年代,这是因为动乱时代更能体现出历史人物的英雄豪情,与庙堂之上懦弱陈腐的官员相比, 侠客具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正如郭靖所言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以“为国为民”来作为侠客的最高追求,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们最后的归宿,这是侠之精神境界的升华。
谢谢观看
金庸共有四个子女,两男两女。
金庸亲属 表兄:徐志摩 同宗:穆旦(查良铮) 姑父:蒋百里 表姐:蒋英(钱学森的夫人) 亲族:厉麟似 表外甥女:琼瑶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去世,享年94岁。 30日当晚,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王 志民向查良镛先生家属致唁电,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 11月2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致唁电对查良镛 先生逝世表示哀悼。 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对查良镛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查良镛逝世后,**、韩正、孙春兰、黄坤明、朱镕基、温家宝、张德江、李岚清、刘延东、李源潮、王汉斌、廖 晖等同志也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
查家在清代“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徐家则是古镇一大富商,祖代相沿经营着酱园、绸庄、钱庄。金 庸生母徐禄是诗人徐志摩的父亲最小的堂妹。1914年,徐禄与查枢卿结为夫妇。成亲以后,徐禄与查枢卿感情笃 深,先后生下长成的有查良铿、查良镛、查良浩、查良栋、查良钰五子和查良琇、查良璇二女。1937年,徐禄因 患急性菌痢而病亡,这一年,金庸只有13岁。
1939年,读初中三年级的金庸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 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
1941年,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被其开除,校长张印通介绍他转学去 了衢州。

幽会读后感

幽会读后感

幽会读后感《幽会》的主要情节发生在明朝时期,故事以明成化年间为背景,主要展现了大侠一个接一个的死亡,以及主角江南七剑在搜查幕后黑手的过程。

小说以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呈现,充分展示了金庸先生的写作技巧和表现力。

同时,小说中的角色形象也都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塑造得栩栩如生。

在《幽会》中,金庸先生巧妙地运用了多个线索和伏笔,让读者对整个故事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同时,作者还通过悬念的设置,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难以自拔。

例如,在书的一开始,就以一个未解之谜的形式引出了故事的核心,一连串神秘的杀人案件不断发生,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和困惑。

当主角江南七剑开始调查这些案件时,读者也随着他一起展开了一段刺激的旅程。

在小说的情节中,金庸先生将人物关系的纷繁复杂巧妙地展现出来,使整个故事更加精彩。

其中,江南七剑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才华,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目标和动机。

虽然他们有时会因为利益而产生矛盾,但在面对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们都能够团结一致,为了正义而战。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也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另外,金庸先生在《幽会》中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描写也非常细腻和真实。

他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描述,展现出了矛盾冲突、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等各种价值观之间的斗争。

通过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对话和交锋,金庸先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尤其是在描述江湖世界和侠义精神的时候,金庸先生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并通过小说传达了对中华文化的敬意。

阅读《幽会》让我深刻感受到金庸先生的卓越写作才华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他的小说情节紧凑,结构严谨,语言生动。

他通过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塑造,展示了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还是对历史背景的描绘,金庸先生都展示了他对细节的把握和敏锐的洞察力。

读完《幽会》后,我对金庸先生的创作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他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幽会》是一部精彩绝伦的作品,它不仅有紧张刺激的情节,还有深刻的思考和文化内涵。

现代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现代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现代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在众多文学体裁中,现代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

它不仅是故事的载体,更是时代的镜子,反映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

历史背景是现代小说的基石。

一部优秀的现代小说往往会将故事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使其具有深厚的时代底蕴。

比如,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的小说,可能会描绘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动荡,或者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抗争。

这些历史事件为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发展的逻辑。

以《平凡的世界》为例,这部小说将背景设定在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主人公孙少平和孙少安兄弟俩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经历了生活的重重困难和挑战,却始终保持着坚韧和奋斗的精神。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变革,以及人们在变革中的迷茫、挣扎和希望。

再比如,《百年孤独》以拉丁美洲的历史为背景,展现了从殖民时期到现代的漫长历程。

小说中,家族的兴衰与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反映了拉丁美洲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苦难与抗争。

文化内涵则是现代小说的灵魂。

它体现在小说所展现的价值观、信仰、习俗、传统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小说独特的韵味和深度。

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现代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在一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以及佛教的慈悲观念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影响。

比如,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侠义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和“义”的体现。

而在外国小说中,基督教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等也常常是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的无私爱情,就体现了基督教文化中关于爱与救赎的观念。

现代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历史背景为文化内涵的展现提供了舞台,而文化内涵则赋予历史背景以生命和意义。

一方面,历史背景决定了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方向。

中国现代小说的象征意象

中国现代小说的象征意象

中国现代小说的象征意象象征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它能够通过具体形象来呈现抽象的概念和情感,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象征意象被广泛运用,为作品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张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国现代小说中的象征意象,探讨其丰富的意蕴和文化价值。

一、自然象征在中国现代小说中,自然象征是最为常见且深刻的一种象征意象。

自然界中的山水、花草、天气等元素常常被作家用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比如在鲁迅的小说中,常常出现雨水、阴霾等自然现象,这些象征着社会的阴暗和人性的悲哀。

而在现代作家张爱玲的小说中,则常常出现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用以描绘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矛盾。

自然象征不仅为作品增添了色彩和意境,更为其赋予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二、文化象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其文化象征也自然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诸如古诗词、传统节日、历史典故等文化象征,不仅为作品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更为人物和情节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比如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经常会引用历史典故和古诗词,以此来凸显人物的品格和情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小说中的生命力和传承价值。

三、社会象征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社会象征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社会的变迁和现实的残酷往往成为小说中重要的题材和表现内容。

作家们通过描绘社会阶层、城乡差别、职业困境等现实主题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批判。

比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家族兴衰和乡村变迁的描绘,寓意着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沧桑变迁和人民的苦难命运。

社会象征的运用不仅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感,更使其意义更加深刻和持久。

四、情感象征情感象征是中国现代小说中最为常见和深刻的一种象征手法。

作家常常通过对情感的描绘和抒发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情感象征可以是物理元素,如烟雾、光影等;也可以是抽象元素,如孤独、幸福等。

金庸小说英译研究兼论中国文学走出去

金庸小说英译研究兼论中国文学走出去

金庸小说英译研究兼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一、本文概述《金庸小说英译研究兼论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篇深入探讨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现象及其对中国文学国际化影响的学术文章。

本文旨在通过对金庸小说英译本的细致分析,揭示其翻译策略、传播路径以及读者接受情况,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学如何借助翻译这一桥梁,实现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学对话的目标。

金庸,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日益扩大,金庸小说的英译工作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首先回顾了金庸小说英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分析了不同译本的翻译特点和翻译策略,探讨了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转换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本文关注金庸小说英译的传播路径和读者接受情况。

通过分析译本的传播途径、读者反馈以及市场反响,揭示了金庸小说英译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同时,本文还对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读者的阅读偏好和接受度,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

通过分析金庸小说英译的成功案例,总结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要真正实现走出去,需要在翻译质量、文化传播和市场需求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作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金庸小说英译研究兼论中国文学走出去》旨在通过对金庸小说英译现象的深入研究,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二、金庸小说英译的历史与现状金庸,原名查良镛,是20世纪中国武侠小说的代表性作家,被誉为“新武侠小说”的鼻祖。

他的作品如《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不仅在华人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也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广泛喜爱。

随着金庸小说的广泛传播,其英译版本也逐渐出现,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一环。

金庸小说的英译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一些海外华人学者和翻译家开始尝试将金庸的作品翻译成英文,以满足海外读者的需求。

金庸小说鉴赏(全)

金庸小说鉴赏(全)

“阿修罗”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 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 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 忌抢夺,每有恶战,总是打得天翻地覆。我们常称惨 遭轰炸、尸横遍地的大战场为“修罗场”,就是由此 而来。大战的结果,阿修罗王往往被打败,上天下地, 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藕的丝孔之中。阿修罗王性子 暴躁、执拗而善妒。阿修罗王权力很大,能力很大, 就是爱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乱,越乱越好” 的事,阿修罗又疑心病很重。
“迦楼罗”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
上 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 旧说部中说岳飞是“大鹏金翅鸟”投胎转世,迦楼罗 就是大鹏金翅鸟,它每天要吃一个龙及五百条小龙。 到它命终时,诸吐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 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龙(大毒蛇)为 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肉身烧 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 “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 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 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
有何后悔可言?” A、《飞狐外传》:胡斐替钟阿四一家打抱不平 B、《笑傲江湖》:令狐冲救仪琳 C、乔峰救阿朱 D、明教所诵经文:“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
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
(3)国家、民族大义 A、张无忌:“我们是为国为民、为仁侠、为义气 。” B、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C、乔峰:他身上体现出的浩然正气和凛然大义更为 感人
*武侠小说的种类:技击武侠小说、言情武侠小说、 公案武侠小说、神怪武侠小说、历史武侠小说 6、新武侠小说 1、梁羽生《云海玉弓缘》《萍踪侠影录》《白发魔 女传》《七剑下天山》等 2、金庸 3、古龙《绝代双骄》《浣花洗剑录》《武林外史》 《大旗英雄传》《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系列 《陆小凤》系列 4、温瑞安《四大名捕》系列、《神相李布衣》系列 另:司马翎、诸葛青云、萧逸、卧龙生、黄易、柳残 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具有一种优雅的风貌。海外有人主张华裔子弟用作汉语教科书,诚有以也①。
当然,雅俗问题相当复杂,两方面既非泾渭分明,又时常彼此转化,故上述分析只就较为明显的
方面,言其大略而已。其用意在于指出金庸小说兼具雅、俗两方面品性,无论忽视了哪一方面,都不
是合乎实际的认识。
当代文坛上,写通俗作品而试图加一点“雅”的佐料,或写“雅文学”(或称什么正统文学、精英文
学之类)而试图披一层“大众化”的外衣,都不乏其人,但最终没有一个能在这方面望金庸之项背。究
其原因,除却自身修养的欠缺外,未能使雅与俗水乳交融是最根本的一点。金庸的成功不仅在于把
雅的文化要素引到通俗文学的样式里,而在于十分巧妙地把二者调和到一起,几至于如盐在水,如
色在花。例如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将《易》理信手拈来,融入武技之中,不但使武技有了文化意味,而
且也为人物性格颊上添毫。又如祖千秋之论酒论杯,为作品平添趣味多多,而毫无卖弄、隔阂的感
觉,如是等等,不胜枚举。所以,要说金庸在文学史上的贡献,首先应归于他融雅入俗的努力与成功。
一则这是他最为独到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二则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世界性的文化发展潮
流——精英文化与大众消费性文化某种程度的合流。
古人常用“调和鼎鼐”“调和盐梅”,比喻良相处理社会政治矛盾关系的巧妙手段,就处理文学创
作的雅俗关系而言,移此以评价金庸,当非虚誉。

金庸现象的文化意义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瑞山
“金庸现象”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进程中,虽然因与古典传统的密切联系而引发了古
代文学学者的浓厚兴趣,但它似乎更是一个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无法绕过的课题。传统与现代的纠
葛,使论者困惑其间,而近两三年来的论辩,其涵义更加繁复。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金庸现象”,至少包含下列义项:在50年代的恰适机缘中,
作为报人的
查良镛,利用并发展了武侠小说这一通俗文学形式,创作了成系列的互文性的作品(不仅指人物、情
节,更牵涉意象、观念),以媒体连载方式发表,复经70年代的精心修订,旋即渐次席卷港、台、东南
亚等地的华人世界,并自80年代起风靡大陆;其读者圈无远弗届,既有市井细民、青年学子,亦不乏
政要名流、学者教授;“金庸武侠”逐渐成为一著名品牌,衍生出系列派生物:续作、仿作、盗版、改编
,

不一而足。电影、电视、漫画、卡通、网站,蔚为大观,足以构成一项文化产业,其间的种种事件又不断
掀起一波波风潮;与此同时,金氏武侠进入文学史叙述,并被誉为“经典”,获国际会议研讨,作者被
命名为“大师”,多所著名高等学府相继延聘,其风光尊荣,一时无两;在90年代末期,大陆又有少数
论者重弹旧调,指其为“俗”、为“毒”,报刊、网络上唇枪舌战,引人注目。以上种种,恰为近年方兴未
艾的“文化研究”提供了好例。各层面的文化意义隐含其中,对文学史家、文学研究者发出诸多提问
,

极富研讨价值。粗粗想来,其中可辩证处即不止数端
:

金庸的产生可以说是一个异数,其与当时香港“殖民主义、冷战年代、边缘空间”(郑树森:《谈四
十年来香港文学的生存状态》)的特殊历史语境有何关联?此点论者殊少注意。金庸提升了武侠小
说的文化地位,他的小说是否还是单纯意义上的武侠作品,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武侠小说的类
型束缚?金庸的创作洵为武侠小说的光荣、通俗文学的骄傲,但脱离了彼时的独特空间,这种奇观还

・3・
2001年第5


据说,国内中学课本也将选入金庸作品片断。
©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能否复现?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创作能否在总体水平上超越金庸?其前景很可能是及身而绝?从此
一角度而言,经典之论定,也正意味着该文类创作水准的难再超越。
谈金庸,似离不开雅俗之辨。雅俗之分与高下之别,本来并非等同。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可以
超越雅俗之限,而跻身“高雅”文化之列,如《水浒传》雅俗身份之转换即是。其间既有历时的因素,也
有品位的差异,而后者见仁见智,尤难论定,所谓高雅严肃文学,颇有不严肃亦非高雅者,君不见目
下粗制滥造的长篇巨作比比皆是,罕有对旧作精心打磨使文辞雅驯如金氏者。精英阶层高自标置
,

独尊雅化,却往往无视平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持论往往偏苛。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益发体认雅
俗互动的张力,恰是现代文学发展的动因之一。超越雅俗之路,才是中国文学史论的坦途。
20世纪中国文学之弊,其一即在以写实是尚,而想像贫弱;
以政治文本、革命演义等国家民族
叙事为圭臬,而摒弃其他;文学史叙述也曾斤斤于主流󰃗支流󰃗逆流、中心󰃗边缘之辨,一些论者总是
抱持某种莫名其妙的大陆文化、主流文学的优越感,视香港为文学沙漠,视大众文化为洪水猛兽,视
武侠小说为出身不明的私生子,与“新文学”的同生共长的现代武侠作品即因此被贬为“旧派小说”。
是否可以再思:香江宝岛之文学󰃗文化别树一帜,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中文写作、中华文化的内容与格
局;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是市民阶层和中产阶级的精神食粮,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是构筑现代公
共空间的要素,岂可一厢情愿地一笔抹煞;武侠写作的一大特点即是具超凡想象力,可以极大地开
拓读众的思维空间,以补一味写实之偏;而所谓“旧派”武侠,产生于现代中国,本就是文学现代性的
一脉,并且是“新派”武侠得以产生的直接源头。武侠所写虽为前现代之事,却不意味着其不具有现
代性。“新”“旧”之辨,岂能如此轻易。我们对此的研究,其实还很不够。王德威论近世小说之现代
性,所以特重晚清,就是因为晚清孕育和预示了文学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由政治、谴责、科幻、公案侠
义等诸种小说组成了众声喧哗、多腔复义的文学景观(《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被压抑的现代
性》)。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亦应作如是观。并非排斥感时忧国之思,关注的是其面貌有异、百舸
争流。时至多元文化的今日,仍公开贬斥武侠,秉持如此偏狭的文学观,不亦怪哉。
金庸小说内蕴丰富,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性。从最普通却也最遭人忽视的方面来看,它反映了
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心理的重要方面,在接受者的心理机制上说,是其拒绝和逃离平庸的心理补偿。
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年龄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读金庸,会有不同的感悟。对少年读者来说,金作中对
侠少年在困苦、逆境中成长的历程、青春期反抗中的挫折与收获、以及敌友、师徒、男女之间复杂关
系的描写,在在启人心智。而其中侠之真正涵义,对自由精神的追寻,现代人生的感喟,又使阅读金
庸甚至成为知识分子寻求精神寄托、纾解心灵苦闷的一种方式。你自可以讥之为犬儒心态,但这不
也恰好说明金庸小说的精神内蕴和其营造“白日梦”从而医治精神创伤的功用吗?在一个民主法制
健全、公民心理成熟的社会里,武侠不仅无害而且有益。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有什么样的读者,就
有什么样的金庸。其作品思想内蕴之发现与发扬是与读者之水准直接关联的。关键在于如何读,人
称金之作品为“成年的人的童话”,则需有“童心”者读之。历久不衰的“社会效果论”之所以可笑,实
在是因为其不懂得如何为“好玩”,不懂得“好玩”中恰有其念兹在兹的“教益”存焉。
对金庸的酷评,很有一部分是将“衍生物”与“主产品”混为一谈而引起的。其实两者完全不可同
日而语。金庸的侠义书写及其借助现代传媒作用的流行,是典型的大众文化现象;但它既借助于大
众文化,其“源文本”却又超越了大众文化,达至汉语文学至深至高之境界。而其他不论戏仿还是正
剧,均难得其神韵。金庸之“掉价”,此类伴生物难辞其咎。所以真正的金庸迷,除了金氏原作,其他
均是不屑一论的(也许只有网络上关于“葵花宝典”的段子意境不俗,尚值一哂)。看眼下不论是港台
还是大陆的传媒改作(即便是曾被金庸看好的“央视”)多难以尽如人意,则思过半矣。

・4・
南 开 学 报

©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