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大全

唐朝诗人大全
唐朝诗人大全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余姚人先后经历了北周、隋、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张若虚,初唐诗人,扬州人。存诗仅2首,尤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一名庭芝,汝州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

王翰(约687-735后),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崔曙(约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

刘缭(右上部)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苏丹阳人,先世居甘肃泾州。

裴迪(716-?),关中(今属陕西)人。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

张谓(?~779?) 字正言,河南人。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僧皎然(730-799),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陕西略阳人。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薛涛字洪度,公元770-832,原籍长安,幼随父居成都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字乐天,祖籍太原,人称太原白公。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马戴(775-?),字虞臣,今陕西华县人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张祜(约785—849?),字承吉。清河(河北)人,早年寓居苏州,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薛逢(806-876?),字陶臣,今山西永济人,

温庭筠(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陈陶(约812-885前),字嵩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作岭南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李频(818?-876),字德新,今浙江建德人

郑畋(约824-882),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

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

张泌(930-?),字子澄,今江苏江都人。曾任句容尉,南唐后主时官中书舍人。

唐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唐代诗人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生平简介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连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误。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莆齐名,也称“李杜”。 2、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3、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 ),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唐代诗人列表及其作品风格

唐代诗人列表及初唐四杰作品风格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唐诗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其作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对初唐浮艳诗风或较单一的体制有所突破和革新。四杰仕宦不显而才华横溢,慷慨有志。他们反对绮靡文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其创作在形式上虽未完全摆脱齐梁遗风,但内容与气骨方面已大有突破。王、杨工于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

唐宋诗人词人简介1

唐宋诗人词人简介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古风》59首;《长干行》,《子夜吴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望岳、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清明二首、江南逢李龟年、绝句、夔州歌、赠花卿、兵车行春望春夜喜雨登高水槛遣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诗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又如《从军行》《长信秋词》、《西宫春怨》、《闺怨》、《采莲曲》等,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为千古名作。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等,《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已亥)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有《乐章集》。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消永昼)。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

(完整版)唐代诗人张九龄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张九龄生平简介 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一名丞相。下面是为你搜集张九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少有才名,弱冠中进士。13岁时,他的文章就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入仕后,张九龄曾提醒当时有名的宰相宋璟,让他举人唯贤。得到了宋璟的肯定。还上书皇帝,让他任官要消除重内轻外的毛病。 开元四年,张九龄和宰相宋璟闹了矛盾,回家赋闲。在此期间,开辟了大庾岭,开凿梅关古道,贯通了南北交通,造福了当地人民,为广州的贸易发展和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开元九年,张九龄的恩师张说拜相,张九龄也因为政绩突出被屡次提升。十四年,张说被罢免,张九龄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职。十七年,张说被重新启用,但第二年便得了重病。他重病期间多次推荐张九龄为相。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拜相。当时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要被斩首。张九龄认为他有谋反之相,上书皇帝请求杀了安禄山。唐玄宗没有同意。 在张九龄任宰相期间,大唐王朝虽然处于极盛时期,但同时也隐

藏着许多社会矛盾。对此,张九龄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业发展,整顿了吏治,使得朝廷面貌焕然一新。 李林甫忌妒张九龄的才能。当时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失败,被流放。李林甫对皇帝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因此,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被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被罢免后,大唐王朝疾速走向衰落,并最终引发“安史之乱”。 四年后,张九龄回乡探亲,病死于自己家中。死后,唐玄宗赐谥号文献,追封为荆州大都督。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张九龄的话,杀掉安禄山,特地派人来到广州纪念张九龄。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唐代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张九龄在与当时的大奸臣李林甫的政治斗争中失败,遭到诽谤排挤后被罢相,遭贬荆州长史,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作《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作者对着明月思念远方家乡亲人的诗。该诗的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已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此句起笔意境雄伟,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营造了一种辽阔广大的海上景象。而“天涯共此时”的意思是,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在这个时候也应该和我一样,在遥望着这样一轮明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 第二句紧接上句,以“怨”和“竟夕”两个词表达出诗人的思念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 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 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 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 。突破齐 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 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南赵村)人,在《新唐书》中,唐朝宰相中有苏味道。 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唐朝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 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贺知章(659~744),越州永兴(浙江萧山)人。人称四明狂客,贺季真,诗狂。其诗富于感情,不拘一格,清新自然。代表作:咏柳、回乡偶书。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属江苏)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代表作《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古代诗人的生平介绍模板

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资料 陶渊明(365~427) 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王维(701?-761) 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不仅如此,王维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唐朝诗人大全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余姚人先后经历了北周、隋、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张若虚,初唐诗人,扬州人。存诗仅2首,尤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一名庭芝,汝州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 王翰(约687-735后),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崔曙(约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 刘缭(右上部)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宋代的诗人介绍

唐朝主要诗人 诗仙--李白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 诗圣--杜甫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诗魔--白居易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汉族,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较为有名。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诗杰--王勃 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诗豪--刘禹锡 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刘禹锡,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或河南洛阳人(有待考证)。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为《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结为《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古代诗人简介范文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楚国贵族,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放逐,自沉汨罗江而死。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期着名诗人。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 、散文家。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田园诗派创始人、有《陶渊明集》。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宋诗人。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曾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山水诗派的开山祖师。 唐朝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着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着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后迁居河南荥阳。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着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 王勃(650或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与杨炯、39、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丽 ,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有《王子安集》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性格豪放旷达,喜欢喝醉了酒以后挥笔写诗,被杜甫称为“酒中八仙”之一。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着名的边塞诗人,善于描写塞外风光和征战生活。他的七绝《凉州词》与五绝《登鹳雀楼》都是唐诗和中国诗史上的绝唱。 王昌龄(约698—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年间进士。因担任过江宁丞和龙标尉的职位,后人也称他为“王江宁”或“王龙标”。善于写七言绝句,被人称作“七绝圣手”。有《王昌龄集》。

唐代诗人简介和代表作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8、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县(四川射洪)人。被誉为诗骨。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开启了一代新风。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9、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属江苏)人。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脍炙人口,号称“孤篇压全唐”的名诗,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唐代著名的四大诗人最美古典诗词,值得收藏!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最高峰,共涌现出有名有姓诗人2536名。唐代是诗歌的年代,《全唐诗》收录了50000多首故事,大约有2000多诗人都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在灿若星河的唐代诗人中,今天就为大家整理唐代著名的四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的经典诗句。 一.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4、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7、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

8、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9、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0、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清平调·其二》 二.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其二》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9、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其二》 10、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 三.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宋代诗人及词人简介

1. 王安石(1021年一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晚年封荆 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逝后追谥号“文”,又称王文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 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2. 王安国(1028-1074 ),字平甫,王安石大弟。熙宁进士。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著名诗人。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王安国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 3. 文天祥(1236年6月6 日- 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佑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4. 文彦博(1006年—1097年),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卒于宋哲宗绍圣 四年,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城关文家庄(今山西省介休市城区文家庄) 人,北宋著名宰相。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有五十年 之久。任职期间,秉公执法,世人尊称为贤相。曾成功地抵御了西夏的入 侵。宰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晚 年皈依佛法。 5.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被世人称之为“史上第一女词人”,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易安体”。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 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6.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

唐代著名诗人+名句

唐代著名诗人 初唐时期(618年--712年) 盛唐时期(612年--7762年) 中唐时期(762年--827年) 晚唐时期(827年--859年)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甫之任蜀川》 陈子昂的边塞诗 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 岑参以写边塞诗见长,高适的诗歌较能反映民间的疾苦。 真正能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的诗歌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和杜甫合称“李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王之涣(唐代)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和李白合称“李杜”。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外号“诗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孟浩然,字浩然,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的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孟浩然(唐代)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唐: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唐代)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高中语文 诗人介绍

骆宾王(约638—约684) 今浙江义乌人。 唐初文学家。从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曾经当过侍御史,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官了,可当了没多久就得罪了很多人,进了监狱。获释后,被贬到浙江临海当县丞。 擅长写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笔调高昂,风格雄放。与当时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合称“初唐四杰”。 李峤(约645—约714) 今河北赵州赞皇人,唐朝诗人。唐高宗时考中进士,先后见过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皇帝,当过中书令。他的诗多数以风、月、雨、露为题材,语言清新,讲究声律,当时很有名气。  贺知章(659-约744) 今浙江萧山人,唐朝诗人。他性格狂放,喜欢喝酒,自称“四明狂客”,是李白的好友。武则天女皇期间考中进士,当过太子宾客、秘书监等官,晚年退休还 乡后当了道士。少年时就以写诗而闻名,特别擅长写景诗和咏物诗。他的诗清新通俗、意境优美。他的书法也很有名,草书和隶书写得特别好。 王之涣(688-742) 字季淩,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做过县主薄、县尉等小官,由于遭人诬陷,一度放弃当官,四处漫游。他的诗与高适、岑参、王昌龄齐名,风格也相似,内容大多描写边塞风光,表现出热情进取的人生观。 孟浩然(689-740) 今湖北襄阳人。比李白大十二岁,是李白所敬仰的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做诗。四十岁时到京城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中,非常失意,回家后仍然过隐居生活。他的诗以写田园隐逸生活为主,诗风恬静淡远。著有《孟浩然集》。 王翰 生卒年不详,今山西太原人。唐朝诗人。进士出身,唐玄宗时被招为秘书正字,后来被贬为道州司马。生性豪迈,能文善诗,尤其以写边塞诗闻名。 王昌龄(约698-约756) 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当过几任小官,但屡次被贬官。他以写边塞诗闻名,抒情诗也同样脍炙人口。他的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著有《王昌龄集》。 王维(约701-7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