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流域文献整理
从军事到民间——壮族板鞋文化的活态传承

的结 晶 。
1 红 水 河 流 域 壮 族 板 鞋 文化 的 溯 源
关 于板 鞋 运动 的来 源 ,民间 流传 着两 个 不 同 的 版本 。其一 ,板鞋竞 速 由木 屐派 生 而来 ,木 屐 ,是
安、马山、上 林 、忻 城 、合 山、来 宾 等 2 1个 县 木板制作的拖鞋 ,也叫板板鞋,相传 明代嘉靖年 间 ( 自治县 、市 ) ¨ J ,是 壮 民 族 文 化 的发 源 地 ,也 是 瓦 氏夫 人 为 了培 养 士 兵 的 集 体 观 念 , 以求 步 调 一 壮族 聚 居 的腹心 地带 ,这 里 蕴藏着 许 多 具有 民族 风 致 ,命 人根 据 壮族 人 穿 的木 屐 样 子 做 成 的 长 木 鞋 ,
J a n .2 0 1 3
从 军 事 到 民 间
壮 族 板 鞋 文 化 的 活态 传 承
潘聚 仟
( 河 池 学院 ,广 西 宜 州 5 4 6 3 0 0 )
摘 要 板鞋运动是红水河流域壮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它历经几百年能够继承下来,必然有其 自身的价
值 。以板鞋 文化体 系的形成和演化 为基 点,从 现代视 角 阐释 它的历 史渊源 ,并从 活态传承 的主体 、主导 、 载体和核心 等方面进 行剖析 ,并提 出建议 , 旨在推广 和传 承板 鞋运动 ,宣传和弘扬板鞋文化 。
P AN J u —q i a n ( H e c h i U n i v e r s i t y ,Y i z h o u 5 4 6 3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S k a t e b o a r d s p o r t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i t e m i n Z h u a n g n a t i o n a l i t y’ S t r a d i t i o n l a s p o a s c u l t u r e o f t h e Re d Ri v e r B a — s i n,wh i c h h a s g o n e t h r o u g h a f e w h u n d r e d y e a r s b e c a u s e o f i t s c e r t a i n v a l u e s .T h e ma i n p u r p o s e o f t h i s s t u d y i s t o i f n d o u t t h e f o r ma t i o n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s k a t e b o a r d c u l t u r e s y s t e m ,e x p l a i n i t s h i s t o r i c l a o i r g i n s f r o m a mo d e m p e r — s p e c t i v e, a n d a n ly a z e s t h e ma i n b o d y ,l e a d i n g f a c t o r s ,c a r r i e r a n d c o r e o f i t s l i v i n g h e it r a g e ,S O a s t o p u t f o r w a r d s o me i n s i g h t s a i mi n g t o p r o mo t e a n d p u b l i c i z e t h e mo d e r n s e n s e o f t h e s k a t e b o a r d c u l t u r e . Ke y wo r d s : n a t i o n a l i t y ’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p o r t ;R e d Ri v e r Ba s i n;s k a t e b o a r d c u h u r e ;h e年 1月
航电犍为枢纽设计洪水推求

( ) 15 ~ 9 7 一 站 9 4 15 年综合水位 流量关系 曲线 , 得到
五通桥水文站 13 ~ 92 99 15 年最大洪峰流量。 至此 , 出五通桥水 文站 13 ~ 05 得 99 2 0 年洪 峰流 量 系列 。
42 洪水 系 列代表性 分析 .
据《 乐山县志》 及相关文献记载 , 山市市中区 乐
摘
要 : 电犍为枢 纽工程是岷江乐山~ 航 宜宾河段航电六级规划开发 方案 的第3 。 级 通过对五通桥 、 高场水文站 洪水
计算及上游梯级 、 库区防洪堤对设计 洪水的影响分析 , 确定航 电犍为枢纽的设计洪水成果。
关键 词 : 计 洪 水 ; 史 洪 水调 查 ; 电犍 为枢 纽 工程 设 历 航
作者简介 : 万洪杰(92 )男, 18一 , 海南儋州人 , 工程师 , 主要从 事水文泥沙设计研 究工作 ,- a: nj ge.r。 E m i ah@ x cn l w do
6
万洪杰 ,陈声建 : 电犍为枢纽设计洪水推求 航
经对沿江石刻等资料进行 了搜集整理 ,岷江五
通桥河段 朝峨洞有石刻两处 ,分别记 述 了 1 1 、 84 1 1 年洪水 。 97
第3 卷第5 O 期 2 1年 1月 01 0
红 水 河
Ho g h iRie n S u v r
Vo .0. . 1 3 No5 0c. 0 t 1 2 1
航 电 犍 为 枢 纽 设 计 洪 水 推 求
万洪杰 ,陈声建z
( . 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1 广西 广西 南宁 5 0 2 ;. 3 0 32黄河河 口研究 院, 山东 东营 2 7 9 ) 5 0 1
岷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 , 洪水出现的时
红水河双线特大桥连续梁主桥合龙施工技术

红水河双线特大桥连续梁主桥合龙施工技术
易达;毛其峰;崔大臣
【期刊名称】《施工技术》
【年(卷),期】2012(041)023
【摘要】红水河双线特大桥全长2 250.728m,设计单位提出了“先中跨合龙后边跨合龙,完成后解除所有临时约束”的施工方案.通过对不同合龙方案的计算分析比较,最终决定采用先边跨后中跨的合龙方案,且中跨合龙前解除主墩梁临时约束.重点对合龙劲性骨架进行了分析计算,对施工中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易达;毛其峰;崔大臣
【作者单位】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1102;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1102;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11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76;U448.215
【相关文献】
1.宁高新通道工程石臼湖特大桥主桥箱梁合龙段施工技术研究 [J], 陈永彪
2.宁高新通道工程石臼湖特大桥主桥箱梁合龙段施工技术研究 [J], 陈永彪
3.新白沙沱长江特大桥主桥钢梁中跨合龙施工技术探讨 [J], 王志勇
4.红水河双线特大桥连续梁主桥合龙施工技术 [J], 易达; 毛其峰; 崔大臣
5.南广铁路郁江双线特大桥主桥合龙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丹县清水河小水电资源的规划与开发

南丹县清水河小水电资源的规划与开发
黄光强
【期刊名称】《广西水利水电科技》
【年(卷),期】1990(000)004
【摘要】南丹县境内的清水河,发源于芒场乡的巴平村,流经拉希、黄黑、罗更、同贡、吾隘等村,进入红水河,全长81km,其主要支流有打游河、罗付河、龙腊河。
全流域集雨面积1072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7.4%,全处于南丹县西南部的林区。
年迳流量为5.36亿立方米。
【总页数】5页(P51-55)
【作者】黄光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1.14
【相关文献】
1.科学规划水能资源加快小水电开发建设 [J], 延凤茹;安志坤
2.小水电资源区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区管理案例研究 [J], 林生;汤婉环;邹伟;江美凤;万千
3.青海省水力资源概况及2000年中小水电开发规划 [J], 张国昌
4.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实施南丹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矿产资源规划的通知 [J], ;
5.在农业综合开发运动中成功崛起的新星──记南丹县州南水果资源开发总场 [J], 黎敬辉;符龙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广西优秀科技期刊 《红水河》杂志(双月刊)2024年征订启事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西优秀科技期刊《红水河》杂志(双月
刊)2024年征订启事
佚名
【期刊名称】《红水河》
【年(卷),期】2024(43)2
【摘要】《红水河》杂志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水利电力技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英文版)》入选期刊,并全文入编《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本刊在CODEN国际刊名中心的代码为HNGSEK。
【总页数】1页(P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
【相关文献】
1.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西优秀科技期刊《红水河》杂志(双月刊)2022年征订启事
2.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西优秀科技期刊《红水河》杂志(双月刊)2023年征订启事
3.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西优秀科技期刊《红水河》杂志(双月刊)2023年征订启事
4.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西优秀科技期刊《红水河》杂志(双月刊)2023年征订启事
5.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西优秀科技期刊《红水河》杂志(双月刊)2023年征订启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河流生态补偿措施初探

按照河势 、 生存环 境特点 布设 采样 断面及采 样点 , 使 用改 良
彼得生采泥器采集 样 品。分 析结果 表 明红水 河流域 在梯 级
成库后 , 底栖 动物 生存环 境发 生 了根 本改 变 , 种类组 成较 成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l 4 3 1
人 民珠 江
2 0 1 4年第 1 期 ・ P E A R L R I V E R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9 2 3 5 . 2 0 1 4 . 0 1 . 0 2 5
基 于 水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的河 流 生态 补 偿 措 施 初探
流域面积 3 . 3 2万 k m , 年平 均流 量为 6 9 6亿 m 。红 水河 已 修建的梯级包括天生 桥一级 、 天生桥二级 、 平板、 龙滩 、 岩滩 、 大化 、 白龙滩 、 乐滩 和 桥巩 9个梯 级 , 大 藤峡 为规 划 中的
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 , 其 中最 明显 的变化就是 上游河流库
河流水文过程 、 泥沙输 送 、 水生 动物生存 环 境都有 较大 的改
变 和影 响 。 1 . 2 红 水河 环 境 现 状 调 查 分析 河 流 梯级 水 电 站 的 开发 建设 , 对 河 流 的 水 文 条 件 和 水 生
1 . 1 红水河梯级开发情况
红 水 河 位 于 我 国广 西 壮 族 自治 区西 北 部 , 全长 6 3 8 k m,
区水 文条 件由河流特征向湖泊特征转 变 。2 0 0 9年 7月和
1 1月 对 红 水 河 6座 已建 梯 级 河 段 底 栖 动 物 进 行 ¨ r 2次 调 查 ,
岩滩水电站建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岩滩水电站建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韩耀全;杨琼;周解;何安尤【摘要】根据岩滩水电站河段近30年水生生物自然资源长序列数据,分析水电站建设对水生生物自然资源的影响,研究红水河流域渔业自然资源枯竭的原因.结果表明:岩滩水电站蓄水11年,库区浮游植物种类减少2.7%.单位体积生物质量为蓄水前的4.4倍;浮游动物种类增加97.9%,单位体积生物质量为蓄水前的16.1倍:底栖动物种类减少70.6%,单位面积生物质量为蓄水前的5倍;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增加80%;鱼类种类减少40%.岩滩水电站建设前后水域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水生生物种类组成及生物量结构差异显著,鱼类及底栖动物种类的生物多样性损害严重.%Through analysis of nearly 30 years of data on natural resources of aquatic organisms in the Yantan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 plant reach, and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 construction on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aquatic organisms, the reasons for the depletion of the Red River Basin fishery natural resources were examined.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Red River aquatic organism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were provid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operation of the Yantan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 storage for 11 years, plankton species were reduced by 2.7 %, and biomass per unit volume was 4.4 times what it had been before storage; zooplankton species increased by 97.9%, and biomass per unit volume was 16.1 times what it had been before storage; benthos species were reduced by 70.6%, and biomass per unit volume was 5 times what it had been before storage; aquatic vascular plants increased by 80%; and fish were reduced by 40%. Comparison ofconditions before and after Yantan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 construction show that the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tremendously, the aquatic organism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biomass struc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eriods are remarkable, and the fish and the benthic species diversity have significantly diminished.【期刊名称】《水资源保护》【年(卷),期】2011(027)002【总页数】4页(P9-12)【关键词】岩滩水电站;水生生物;生态环境影响【作者】韩耀全;杨琼;周解;何安尤【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红水河流经岩溶地区,形成广西最具典型的岩溶多样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
清平水库补水工程水资源配置

清平水库补水工程水资源配置陈宗富【摘要】在宾阳县合江上新建合江水库拦蓄洪水,通过引水工程将合江富余水量引入已建的清平水库,增加清平水库蓄水量,缓解当地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同时满足和改善合江流域下游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明确宾阳县和武鸣县水权分配方案,实现调入区宾阳县城区及调出区武鸣县罗波镇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Hejiang Reservoir is to be constructed in Binyang County and on the upper reach of Hejiang River to re-tain flood, and its surplus water will be transferred into the constructed Qingping Reservoir by delivery works, so as to increase the water storage of Qingping Reservoir, alleviate local water shortage problem, improve the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downstream areas of Hejiang River basin. By rational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water rights were allocated between Binyang County and Wuming County, which ensure joi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inyang county seat with water inflow and Luobo Town of Wuming County with water outflow.【期刊名称】《广西水利水电》【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111-113,118)【关键词】清平水库;合江补水;跨流域调水;水资源配置;水权分配【作者】陈宗富【作者单位】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91 概述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年)》,预计2020年宾阳县城区人口将达40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T1 红水河流域基本信息资料汇总 文献篇目: [1]韦丽春.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的思路[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05:44-46. [2]韦丽春. 红水河流域壮族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及其文化特征[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43-47. [3]覃德清. 红水河流域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及其衍生载体的建设[J]. 贵州民族研究,2005,02:72-78. [4]覃乃昌,郑超雄,覃德清,廖明君,宋书巧. 红水河文化考察与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2000,02:72-81. [5]韦丽春.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J]. 体育科研,2007,05:36-38. [6]韦丽春. 红水河流域壮族抛绣球的体育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05:135-136. [7]刘靖南,李贤军,黄建团. 广西红水河民族传统体育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0,01:93-95+98. [8]韦丽春.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辽宁体育科技,2008,01:7-9. [9]韦丽春.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J]. 搏击.武术科学,2007,09:77-79. [10]韦丽春. 红水河流域壮族铜鼓舞的社会特征与功能价值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2007,06:16-18+43. [11]韦丽春.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2007,06:678-680. [12]覃乃昌. 红水河稻作文化[J]. 农业考古,2004,01:44-54. [13]韦丽春. 红水河流域壮族原始宗教祭祀舞蹈的文化特征及健身娱乐价值[J]. 宗教学研究,2009,02:136-141. [14]覃彩銮. 红水河流域壮族饮食文化(上)[J]. 广西民族研究,2000,03:94-98. [15]黄鸿滨. 保护与传承——构建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探讨[J].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01:120-121+126. [16]房金福,林钧枢,李钜章,张耀光. 喀斯特区现代溶蚀强度与环境的研究——以红水河流域为例[J]. 地理学报,1993,02:122-130. [17]林强. 广西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的发现和研究[J]. 南方文物,2007,03:54-58. [18]范玉春. 红水河流域汉族移民初探[J]. 广西民族研究,2000,03:89-93. [19]邵志忠. 从人力资源因素看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原因研究之三[J]. 广西民族研究,2011,02:170-177. [20]邵志忠. 从自然资源因素看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广西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原因研究之一[J]. 广西民族研究,2010,01:172-178. [21]韦练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以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为例[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62-66. [22]梁日忠.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教育人类学思考[J]. 体育科技,2010,03:28-31. [23]刘祥学. 由模糊到清晰——历史时期对红水河流域地理认识的演进[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04:106-115. [24]刘璞. 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石漠化调查与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25]谢琼,程道品. 红水河流域壮族蚂拐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1:75-76. [26]李伟. 红水河流域土地利用信息处理系统研究[D]. :中南林学院,2004.. [27]邵志忠. 从制度及政策看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101-107. [28]梁日忠,褚跃德,孔国强. 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刍议[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2:56-58. [29]卜宪琴,刘靖南,郭洪光. 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定位和思路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2010,03:39-41. [30]郭纯青,李文兴. 红水河流域岩溶浸没内涝灾害形成的地学因素分析[J]. 中国岩溶,1999,03:33-38. [31]黄宗峰,韦雅青. 广西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156-158. [32]覃勇荣,罗之勇. 红水河流域文化及生态保护刍议[J]. 农业考古,2011,04:7-13. [33]何卫东,莫再美. 广西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及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2009,S5:143-144. [34]黄宗峰,韦丽春. 城镇化进程中红水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113-115. [35]张忠,经建坤. 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研究[J]. 中国商贸,2011,06:171-172. [36]宋书巧,张建勇. 红水河流域环境、文化与可持续发展[J]. 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1:69-74. [37]梁旭达. 红水河流域原始文化概述[J]. 广西民族研究,2000,02:82-88. [38]韦丽春. 红水河流域壮族民间舞蹈和壮族传统体育的关系[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63-164. [39]俸代瑜. 从水库移民安置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广西红水河梯级电站水库移民安置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2005,04:150-153. [40]黄怡鹏. 红水河流域壮族蛙神崇拜的美学阐释[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6. [41]韦丽春,彭丹梅,罗英梅. 红水河流域壮族蚂拐舞的体育文化社会功能及资源开发[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01:89-91. [42]农福庞. 论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的发展机遇与布局[J]. 大众文艺(理论),2009,13:15-16. [43]韦丽春. 红水河流域仫佬族传统节日中的体育文化探析[J]. 搏击.武术科学,2008,03:76-78. [44]孟庆红. 广西红水河流域开发导向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04,08:21-22. [45]廖彩荣,黄力坚,韦健. 红水河流域2009年后汛期8~10月降水偏少环流特征分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S1:43-45+48. [46]舒锡慧. 论TPE模式下的红水河流域旅游开发[J]. 中外企业家,2009,22:59-60. [47]李兰海. 广西红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环境特征及其区域开发[J]. 生态经济,1994,01:34-37. [48]黄伟林. 从自然到社会——论黄佩华小说《红水河三部曲》[J]. 民族文学研究,2010,01:133-138. [49]雷平. 空间信息的可视化表达[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50]俸代瑜. 环境保护:红水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J]. 广西民族研究,1997,04:32-37+42. 文献互引分析图
H指数折线图
文献分析饼图 PART2 红水河水电站水坝资料汇总 文献篇目 [1]蒋沙沙. 红水河梯级开发条件下洪水资源化利用研究[D]. :广西大学,2007.. [2]黄秋燕,胡宝清,曾令锋. 红水河梯级电站喀斯特库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 资源科学,2009,10:1805-1814. [3]王思敬,肖远,杜永廉. 广西红水河龙滩水电站坝址左岸边坡层状岩体弯曲蠕变机理分析[J]. 地质科学,1992,S1:342-352. [4]吕相龙,吕敏. 红水河桥巩水电站库区河段水生生物调查与保护[J]. 红水河,2010,05:55-58. [5]徐润滋,姚伟信,赵群芳,曾令锋,余承惠,张千骥,张炜. 红水河阶地与极限洪水[J]. 地理研究,1986,01:42-50. [6]李伯海,韦巨球,庞雪松. 影响红水河航运发展的几个问题[J]. 水道港口,2011,02:116-121. [7]张渊智,朱博勤. 工程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以广西红水河龙滩水电站坝区为例[J]. 遥感信息,1997,02:15-18. [8]俸代瑜. 从水库移民安置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广西红水河梯级电站水库移民安置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2005,04:150-153. [9]简东,黄道明,常秀岭,张庆,谢山,谢文星,杨汉运. 红水河干流梯级运行后底栖动物的演替[J]. 水生态学杂志,2010,06:12-18. [10]眭毅,茅詠芬. 红水河梯级水电站参数(发电死水位)优化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的探讨[J].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86,01:19-31. [11]薛联芳,顾洪宾,崔磊,韦兵,陈国柱. 红水河干流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及对策建议[A].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文集[C].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2008:8. [12]黄伟箓. 谈水利工程闸门的技术安装与质量控制——以广西红水河桥巩水电站工程为例[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0:113-115. [13]彭才德. 龙滩水电站与红水河梯级开发有关问题研究与探讨[A].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所、世界银行.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C].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所、世界银行:,2004:8. [14]彭伯元. 加快龙滩水电站通航设施建设 早日恢复红水河通航[J]. 中国水运,2011,03:7-8. [15]翁长溥. 八论红水河通航[J]. 红水河,2000,03:14-28. [16]蔡瑶忠. 关于红水河梯级水电站开发程序的探讨[J]. 水力发电,1982,04:21-27. [17]张宗鑫. 论长江三峡水电站与红水河龙滩水电站[J]. 广西电力技术,1994,01:1-4. [18]张忠,经建坤. 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研究[J]. 中国商贸,2011,06:171-172. [19]眭毅,茅咏芬. 红水河梯级水电站补偿调节的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J]. 水力发电,1987,02:9-13+8. [20]罗实. 红水河桥巩水电站左岸接头坝设计[J]. 广西水利水电,2009,04:19-22. [21]覃乃昌. 红水河稻作文化[J]. 农业考古,2004,01:44-54. [22]宋书巧,张建勇. 红水河流域环境、文化与可持续发展[J]. 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1:69-74. [23]魏成阶. 红水河龙滩水电站水库土地淹没损失及库周移民区土地利用的遥感调查与制图[J]. 环境遥感,1989,03:197-206+243. [24]覃德清. 红水河流域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及其衍生载体的建设[J]. 贵州民族研究,2005,02:72-78. [25]薛联芳,顾洪宾,崔磊,韦兵,陈国柱. 红水河干流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及对策建议[A]. 浙江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08南方十三省水电学会联络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浙江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08:8. [26]李盛勇. 红水河何日能复航[N]. 中国民族报,2007-05-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