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进展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下诊治进展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下诊治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因各种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
对高度怀疑或已证实为胆源性胰腺炎应立即采用内镜下治疗。
目前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papillotomy,EST)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其已成为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胆源性胰腺炎内镜下诊治情况。
【关键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内镜鼻胆管引流;内镜下诊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acute billiary pancreatiris,ABP)是因各种胆道疾病引起的的胰腺炎。
尽早恢复胆胰管畅通能防止病情恶化。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和不断的完善与提高,其已成为一种有效的诊治方法,并有效的防止胆源性胰腺炎复发。
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1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机制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比较常见的原因有:结石嵌顿于Vater壶腹部,或胆汁内细菌内毒素引起Oddis括约肌痉挛、水肿,阻塞胆胰管的共同通道。
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中约15%~18%的患者有胆囊和胆总管结石并存。
虽然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大多数在急性期后胆管小结石已排出,但由于Oddi括约肌狭窄,结石排出困难,胆道压力逐渐增高致胆道内胆汁逆流入胰管,从而激活胰酶而加重急性胰腺炎。
Fan等[1-2]的研究表明,胆石症会引起持续性胆道梗阻或壶腹部水肿导致胰腺水肿、炎症、出血和坏死,其死亡率为13%~50 %。
壶腹部持续梗阻时间与ABP的严重程度呈正比,梗阻在24小时内胰腺病变是可逆的,梗阻在24~48小时内胰腺可发生局部出血和坏死,超过48小时胰腺可出现广泛的出血坏死。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进展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 t h e i n i t i a l e p i s o d e o f a c u t e p a n c r e a t i t i s( A P) ,s o m e p a t i e n t s h a v e a t e n d e n c y t o r e l a p s e .Wi t h t h e
发性急性胰腺炎 ( R A P ) 患者减少复发 , 临床研究 显示 内镜治疗 在 R A P的对 因治疗 中具有 重要作 用。本文对 R A P 病 因及其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 关键 词 复发性 急性胰 腺炎 ; 病 因; 诊断 ; 治疗
Pr o g r e s s i n Di a g n o s i s a n d Tr e a t me n t o f Re c u r r e n t Ac u t e P a n c r e a t i t i s J I A0 C h e n y a n g,C HE N We i c h a n g .D e p a r t me n t
C l i n i c a l s t u d i e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e t i o l o g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b y e n d o s c o p i c a p p r o a c h e s ma y r e d u c e r e c u r r e n c e i n s o me RAP p a t i e n t s .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t h e p r o g r e s s i n e t i o l o g y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RAP w a s r e v i e w e d .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对于疼痛较重的患者,应给予 适当的镇痛治疗,以减轻疼痛 ,提高患者舒适度。
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感染、出血、血栓等 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发现并处 理异常情况。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 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 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油腻、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急性胰腺炎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方法与策略 • 营养支持与护理 • 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 指南解读与展望
01
急性胰腺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分泌的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 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进行急性胰腺炎的诊 治培训,提高他们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能 力。
06
指南解读与展望
指南解读:重点内容剖析
急性胰腺炎定义与分类
明确急性胰腺炎的定义、分类 及发病原因,为后续治疗提供 基础。
治疗原则与方法
针对不同病情的急性胰腺炎患 者,提供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 法,包括保守治疗、内镜治疗 和手术治疗等。
尿淀粉酶
尿淀粉酶升高也是急性胰腺炎 的常见表现,但特异性也不高
。
血清脂肪酶
血清脂肪酶升高也是急性胰腺 炎的常见表现,但特异性不高
。
血清正铁血红蛋白
血清正铁血红蛋白升高是急性 出血性胰腺炎的典型表现。
03
治疗方法与策略
保守治疗
禁食与胃肠减压
营养支持
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 ,减轻胰腺负担,缓解疼痛和腹胀。
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应用进展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对影像学在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评价,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推进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核磁共振;CT检查;急性胰腺炎;临床治疗;应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了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医学诊断、病情评估以及临床治疗更具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此种情况下,对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推进临床医学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核磁共振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核磁共振是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对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进行共振吸收的一个物理过程,其中原子核的磁矩不为零。
核磁共振成像简称MRI,是一种现代化的影响检查技术,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但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过程中,安装心脏起搏器、有或疑有眼球内金属异物以及体内金属异物存留或金属假体等不易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并在不能讲监护仪器以及抢救器材等带入到核磁共振检查室内。
就临床医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核磁共振成像能够准确有效的发现增强CT所看不见的胆结石,并且能够及时探查积液内的非液体成分,尤其是患者胰腺及胰腺外组织残渣以及已经出现坏死的脂肪组织,在通过CT对其进行检查时,其主要表现为均质或不均质的液体积聚,难以准确进行分辨。
而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有效的缓解此类问题,清晰的展现出这些非液体成分,为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病情判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与此同时,核磁共振成像对于碘造影剂国民者以及怀孕者等CT检查禁忌人员来对尤为重要。
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也逐渐得以发展完善。
核磁共振成像于CT相比,在软组织分辨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有相关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下腹壁水肿情况与胰腺炎的实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特发性急性胰腺炎病因学研究及诊治进展

P D是 常 见 的 胰腺 先 天 性 解 剖 学 异 常 , 5 ~8 。胰 占 %
AP, 并 发 症 发 生率 较 高 。W er n [ 且 hman等 1 道 1 例 S 报 5 OD
所 致 的 复 发 性 I , 内 镜 下 于 主 乳 头 处 单 点 注 射 肉毒 杆 菌 AP 在 毒 素 10U, 疗 后 3个 月 1 0 治 2例 症 状 缓 解 , 者 认 为这 是 一 作
二 、 d i 约 肌 功 能紊 乱 (0D Od括 S )
O d 括 约 肌 由 包 绕 胆管 胰 管 开 口及 胆 胰 管 共 同通 道 周 di
围 的括 约 肌 所 组 成 , 要 调 节 胆 汁 流 量 , 止 十 二 指 肠 内 容 主 防
疗仅对症处理 , 能去 除病 因, 易复 发。只有 确定 了 I 不 故 AP
、
微结 石 ( ML B )
胆 道 微 结 石 也 称 胆 泥 、 结 晶 、 性 结 石 等 , 一 种 沉 淀 微 假 是 于胆 汁 中颗 粒 状 固体 混 合 物 , 胆 固 醇 结 晶 、 红 素 钙 颗 粒 由 胆 和其 他 钙 盐 组 成 _ , 径 <2mm, 床 上 常 规 辅 助 检 查 难 以 1直 ] 临
表 现 为 胆 总 管 直 径 >8mm, 总管 下 端 呈 鸟 嘴 样 狭 窄 , 胆 造影 剂 排 空 >4 n 主胰 管 扩 张 ( 头 部 直 径 >6mm, 体 部 直 5mi; 胰 胰
径 >5rm)造 影 剂 排 空 >9mi。S a , n OM 是 诊 断 “ 标 准 ” 金 。 O d 括 约 肌 基 础 压 >4 di 0mmHg 1mmHg . 3 P ) 可 ( 一0 13k a 就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治与急诊处置流程

2 中度急性胰腺炎
患者症状明显,腹痛较剧烈,伴有 腹胀、恶心、呕吐等,血清淀粉酶 和脂肪酶升高,并有轻度器官功能 障碍,如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 需住院治疗。
3 重症急性胰腺炎
患者症状严重,腹痛剧烈,伴有腹 胀、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血 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明显升高,并有 明显器官功能障碍,如呼吸衰竭、 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等,需要进 行重症监护。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手术适应证
坏死性胰腺炎
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进展迅速 ,感染风险高,保守治疗效果差 ,需尽早手术治疗。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患者往往病情危重,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需及时手术 干预。
持续性腹痛
持续性腹痛伴有明显腹胀,伴有 明显腹壁压痛,伴有明显反跳痛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需考虑手 术治疗。
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评估
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评估是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Ranson评分、APACHE II评分、BISAP评分等。 Ranson评分根据入院时和48小时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进行评分,分数越高,病情越重。 APACHE II评分则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分,评分越高,病情越重。 BISAP评分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评分方法,根据入院时的几个关键指标进行评分,分数越高,病情越重。 除了评分之外,临床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适度运动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运 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 舒畅,有利于康复。
健康管理
建议患者使用健康管理APP, 记录日常饮食、运动、睡眠等 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医 师沟通。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随访管理
1 1. 评估恢复情况
2 2. 监测并发症
浅谈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治与进展

浅谈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治与进展【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进展。
方法通过分析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外科手术治疗的时机及手术指征的把握,非手术治疗时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及加强营养支持等。
可有效治疗急性胰腺炎症状,提高治愈急性胰腺炎的概率,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结果分析了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措施,为有效开展急性胰腺炎治疗提供了较好的治疗经验。
结论通过总结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研究,探讨了急性胰腺炎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法,综合治疗胰腺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治;进展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痛以及血淀粉酶和脂肪酶高于正常值的3倍。
目前临床上仍有大约10%-30%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经过临床或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仍然不能明确病因。
由于病因不够明确,临床上治疗时常采取对症治疗,但容易造成反复发作。
为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复发,需要明确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才能够进行合理治疗达到根治的目的[1]。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预后较差,治疗比较棘手,出现的并发症也比较多,病死率较高,目前临床上的病死率高达20%以上。
对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需要采取个体化治疗模式,可根据疾病的病程分期进行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通过个体化治疗模式将有效提高急性胰腺炎治疗的成功率。
在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进行治疗时,应尽早估计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确定致病的原因,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腹部的情况,分析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及时有效地开展综合治疗[2]。
积极进行抢救。
本文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治疗手段以及常用药物等方面,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治进行了综述。
1 发病病因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内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地进行胰腺炎患者确诊了病因。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有胆道微结石、胰腺及壶腹周围良恶性肿瘤病变、胰腺或胆道组织解剖结构出现了异常等。
其中,胆道微结石时造成急性胰腺炎的最常见的致病原因,目前在临床上的检出率也较高[3]。
2024重症急性胰腺炎呼吸衰竭的诊治

2024重症急性胰腺炎呼吸衰竭的诊治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消化道急症,病因多样,常见的有胆源性、高脂血症性和酒精性胰腺炎,很多理化因素,包括一些药物、创伤、病毒、休克、新冠病毒等,均可以导致急性胰腺炎。
在发达国家发病率约为34/(10万人年)。
根据修订版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胰腺炎分为三型:轻症、中重症和重症。
轻症急性胰腺炎呈自限性,常在1周内恢复。
约20%患者表现为中重症或者重症胰腺炎(SAP),病死率可达20%~40%T41.SAP的两个死亡高峰为急性期和感染期,随着重症医学科的发展,脏器支持能力的加强,SAP急性期病死率明显下降。
急性期处理的及时和规范有助于降低SAP的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从而使得感染期的病死率也有下降。
SAP早期脏器功能损伤中呼吸衰竭和急性肾损伤最为常见,而SAP的呼吸衰竭在临床上的诊断和处理有很多问题需要阐明【5-6】。
SAP引起的呼吸衰竭目前临床上面临的问题:①SAP的呼吸衰竭是不是炎症反应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②SAP的呼吸衰竭的呼吸支持治疗模式应如何选择?③无创通气适合SAP患者吗?本文就这3个问题结合临床实践、文献与指南来进行阐述。
1SAP的呼吸衰竭是不是炎症反应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荷兰一项多中心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639例SAP患者,发现92%患者发生ARDS,SAP-ARDS病死率达37%;研究发现,ARDS是SAP早期发生(起病1周ARDS发生率接近50%,循环衰竭约28%,肾衰竭约17%)和持续时间最长(ARDS持续中位时间为19d,肾衰竭为10d z循环衰竭为7d)的器官衰竭⑺。
英国的多中心研究结果亦显示ARDS是SAP主要的器官衰竭(87%)z SAP-ARDS病死率达13.8%网。
给临床医生的印象是SAP并发的呼吸衰竭就是ARDS,因为SAP会有炎症过度反应综合征,从而导致ARDS,这已经是很多临床医生的固有概念。
但临床上ARDS的诊断标准又不断在变,ARDS的临床诊断和ARDS 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否能对应,本身已经是一个大的临床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进展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
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
总体死亡率为5%~10%。
AP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大于或等于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无)形态改变,排除其他疾病者。
可有(无)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
1 急性胰腺炎病因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较多,且存在地区差异。
在确诊急性胰腺炎基础上,应尽可能明确其病因,并努力去除病因,以防复发。
(1)常见病因:胆石症(包括胆道微结石)、酒精、高脂血症。
(2)其他病因:壶腹乳头括约肌功能不良、药物和毒物、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外伤性、高钙血症、腹部手术后、胰腺分裂、壶腹周围癌、胰腺癌、血管炎、感染性疾病(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HIV,蛔虫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
(3)经临床与影像、生化等检查,不能确定病因者称为特发性。
2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2.1 胰酶异常激活学说胰蛋白酶原的活化在AP发病早期的作用非常重要,胰蛋白酶的异常活化发生在包含有消化酶和溶酶体酶(如组织蛋白酶)的胞浆空泡小体内(共区域化理论),胰蛋白酶原的活化是靠组织蛋白酶B水解N端10个氨基酸来完成的。
劈开的区域称为胰蛋白酶原活化肽(TAP)。
活化的胰蛋白酶除继续激活胰蛋白酶原外还可激活多种消化酶原成为活化的消化酶,如糜蛋白酶、弹力酶、磷脂酶、羧肽酶、激肽释放酶等,引起酶促反应的级联,致使自身消化和胰腺炎。
胰蛋白酶抑制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pancreatitis,SAP)正是基于这个理论。
2.2 细胞过度激活学说AP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激活,其代谢产物过度刺激PMN,使其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介质等物质,而且单核巨噬细胞自身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不仅作用于胰腺局部,而且可扩展至全身,引起SIRS的发生。
同时,SIRS作为机体的防御反应必然会导致炎性细胞的趋化活动并即时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还能通过级联效应引发更多的细胞和细胞因子连锁反应,从而对机体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AP的严重程度与SIRS密切相关。
正是由于这些炎症介质所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促成SIR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人们已经认识到在AP时正是由于炎症介质的瀑布反应使胰腺局限性炎症反应进展为具有潜在危险的全身炎症反应。
因此,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或)阻断体内已产生的炎症介质的作用将可能改善SAP的预后,提高SAP 的治疗效果。
2.3 胰腺微循环紊乱学说胰腺小叶是胰腺循环形态学的基本单位,其血供为树样分支,无吻合支,属终末血管,易痉挛、栓塞、血栓形成,诱发或加重AP。
胰腺组织对血流量的改变极为敏感。
SAP早期即发生胰腺血流灌注减少和毛细血管微循环障碍,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胰管通透性增加和氧自由基的生成,由此激活众多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最终进入SIRS状态。
胰腺血运障碍贯穿于AP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胰腺坏死与胰腺灌流不足呈正相关。
因此,认为微循环障碍是AP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学者用荧光标记自体红细胞测定胰腺毛细血管血流量,发现SAP的胰腺毛细血管血流量和红细胞淤滞率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46.7%、38%。
有效的治疗策略应是改善微循环,保护胰腺组织的活力,而不仅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2.4 感染因素胰腺和胰周组织的继发感染、坏死是SAP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SAP死亡的主要原因。
SAP合并感染在40%~70%,常发生在发病后2~3周,对于SAP继发感染引起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脓毒血症病例,其死亡率在50%以上。
感染来源可以是血源途径肠道细菌透壁移位、经腹水、经淋巴到血液途径、胆道途径以及经十二指肠到主胰管等进入胰腺。
感染的发生与胰腺坏死范围和程度有关,若胰腺坏死<30%,感染机会较小。
因此,控制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在SAP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3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3.1 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腹痛是AP的主要症状,位于上腹部,常向背部放射,多为急性发作,呈持续性,少数无腹痛。
可伴有恶心、呕吐。
发热常源于急性炎症、坏死胰腺组织继发感染或继发真菌感染。
发热、黄疸者多见于胆源性胰腺炎。
AP还可具有以下全身并发症:心血管系统由于血容量减少、血管扩张和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而出现心动过速和低血压。
呼吸系统则表现为肺不张、左侧胸腔积液和呼吸衰竭,有研究表明胸腔积液的出现与SAP密切相关并提示预后不良。
由于视网膜后动脉阻滞可出现普尔夏视网膜病变等少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视力突然丧失、脱脂棉样外观和眼底渗出。
泌尿系统可出现少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横结肠坏死是SAP的致命性并发症。
体征上,轻症者仅为轻压痛,重症者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水。
少数患者因脾静脉栓塞出现门静脉高压、脾脏肿大,罕见横结肠坏死。
腹部因液体积聚或假性囊肿形成可触及肿块。
其他可有相应并发症所具有的体征。
3.2 辅助检查3.2.1 血清酶学检查强调血清淀粉酶测定的临床意义,尿淀粉酶变化仅作参考。
血清淀粉酶活性高低与病情不呈相关性。
患者是否开放饮食或病情程度的判断不能单纯依赖于血清淀粉酶是否降至正常,应综合判断。
血清淀粉酶持续增高要注意:病情反复、并发假性囊肿或脓肿、疑有结石或肿瘤、肾功能不全、巨淀粉酶血症等。
要注意鉴别其他急腹症引起的血清淀粉酶增高。
血清脂肪酶活性测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当血清淀粉酶活性已经下降至正常,或其他原因引起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血清脂肪酶活性测定有互补作用。
同样,血清脂肪酶活性与疾病严重度不呈正相关。
3.2.2 血清标志物推荐使用C-反应蛋白(CRP),发病后72h CRP>150mg/L提示胰腺组织坏死可能。
动态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3.2.3 影像学诊断在发病初期24~48h行B超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同时有助于判断有无胆道疾病,但受急性胰腺炎时胃肠道积气的影响,对急性胰腺炎常不能作出准确判断。
推荐CT扫描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标准影像学方法。
必要时行增强CT (CE-CT)或动态增强CT检查。
根据炎症的严重程度分级为A~E级。
A级:正常胰腺。
B 级:胰腺实质改变,包括局部或弥漫的腺体增大。
C级:胰腺实质及周围炎症改变,胰周轻度渗出。
D级:除C级外,胰周渗出显著,胰腺实质内或胰周单个液体积聚。
E级:广泛的胰腺内、外积液,包括胰腺和脂肪坏死,胰腺脓肿。
A~C级:临床上为轻型急性胰腺炎;D~E级:临床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3.3 急性胰腺炎临床分型及诊断3.3.1 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而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
Ranson评分<3分,或APACHE-Ⅱ评分<8分,或CT分级为A、B、C。
3.3.2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下列之一者: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 评分≥3分;APACHE-Ⅱ评分≥8分;CT分级为D、E。
对临床上SAP患者中病情极其凶险者冠名为:早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ear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ESAP)。
其定义为:SAP患者发病后72h内出现下列之一者:(1)肾功能衰竭(血清Cr>2.0mg/dl);(2)呼吸衰竭(PaO 2 ≤60mmHg);(3)休克(收缩压≤80mmHg,持续15min);(4)凝血功能障碍[PT<70%和(或)APTT>45s];(5)败血症(T>38.5℃,WBC>16.0×10 9 /L,BE≤4mmol/L,持续48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阳性);(6)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T>38.5℃,WBC>12.0×10 9 /L,BE≤2.5mmol/L,持续48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阴性)。
(1)SAP的病理分期。
Steer ML 将SAP的病理过程分为:第一期,胰腺内消化酶的激活和胰腺细胞的损伤;第二期,胰腺内炎症因子反应和不同程度胰腺细胞坏死;第三期,胰腺进一步损伤和胰外改变,如SIRS和ARDS。
(2)SAP的病理生理分期。
SAP可分为3期:一期,全身炎症反应期:自发病至2周左右,此期的特点主要是损伤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全身过渡的炎症反应,常出现休克及多脏器功能不全;二期,全身感染期:2周~2个月左右,以全身细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或双重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期,残余感染期:时间为2~3个月,或更长。
主要表现为全身营养不良,存在后腹膜残腔,常有引流不畅,伴有消化道瘘。
3.3.3 诊断临床上不使用病理性诊断名词“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除非有病理检查结果。
临床上废弃“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胰腺蜂窝炎”等名称。
临床上急性胰腺炎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分级诊断、并发症诊断,例如:急性胰腺炎(胆源性、重型、ARDS),急性胰腺炎(胆源性、轻型)。
必须强调临床表现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重要地位。
持续性中上腹痛、血清淀粉酶增高、影像学改变,排除其他疾病,可以诊断本病。
临床上应注意一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从“轻症急性胰腺炎”转化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能。
因此,必须对病情作动态观察。
除Ranson指标、APACHE-Ⅱ指标外,其他有价值的判别指标有:体重指数超过28kg/m 2 ;胸膜渗出,尤其是双侧胸腔积液;72h 后CRP>150mg/L,并持续增高等均为临床上有价值的严重度评估指标。
4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4.1 急性胰腺炎的早期处理4.1.1 发病初期的处理和监护目的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支持治疗,防止局部及全身并发症。
内容包括:血常规测定、尿常规测定、大便隐血测定、肾功能测定、肝脏功能测定、血糖测定、心电监护、血压监测、血气分析、血清电解质测定、X线胸片、中心静脉压测定。
动态观察腹部体征和肠鸣音改变。
记录24h尿量和出入量变化。
上述指标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作相应选择。
常规禁食,对有严重腹胀、麻痹性肠梗阻者应进行胃肠减压。
在患者腹痛减轻/消失、腹胀减轻/消失、肠道动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时可以考虑开放饮食,开始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逐步过渡至低脂饮食,不以血清淀粉酶活性高低作为开放饮食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