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越冬后的田间管理
冬小麦种植技术规程

冬小麦种植技术规程一、播前准备1.土地整理:-选择前茬非小麦和大麦的田块,要求土壤肥力中上等,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具有强蓄水保肥能力,滴灌系统完善。
-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速效氮含量超过60ppm,速效磷含量超过15ppm,总盐量控制在0.3%以下。
-前作物收获后应立即进行土地整理,达到“整齐、平坦、松散、细碎、清洁”的标准,确保土壤“上层疏松、下层紧实”,清除田间残膜、秸秆等杂物,准备播种。
2.施基肥:-每亩施用2吨有机肥,25千克磷酸二铵,8千克尿素和5千克硫酸钾,耕作深度25厘米,与翻土作业同时施入土壤。
3.播种设备准备:-使用24行谷物播种机,按照小麦一机6管(滴灌带间距60厘米)的布局调整行距。
确保播种机的镇压和碎土等配套农具齐全。
4.种子处理:-精选符合GB4404.1-2008标准的种子,使用23%戊唑·福美双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预防白粉病、锈病、黑穗病等病害。
5.滴灌带选择:-选择流量适中、滴水均匀的滴灌带,根据土壤质地选择合适的滴头间距和滴头滴量。
二、播种规范1.播种时机:-9月份,当昼夜平均气温稳定在16-18℃时,为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
2.播种量:-根据每亩基本苗数35-45万株和种子千粒重确定播种量,一般为22-25千克。
3.播种质量:-播种深度控制在3-4厘米。
播后及时布置支(辅)管、连接管头。
为防止滴灌带被风吹动,通常需浅理1-2厘米。
播种与滴水出苗的时间间隔不超过3天。
4.播种方法:-播种前,在播种机上加装滴灌带铺设装置,实现播种、施肥与滴灌带铺设的一体化作业。
播种时,肥料和种子分箱装载,每亩带种肥磷酸二铵8千克。
三、滴灌出苗水-采用干播种湿出苗的方式,根据土壤质地合理确定亩出苗水滴量,一般为60-80立方米,湿润峰深度控制在25厘米以下,土壤耕层持水量保持在75-80%,确保种子充分吸水发芽,出苗整齐。
四、冬前田间管理1.查苗补种:-播种后及时检查苗情、墒情,进行补种、补墒。
简述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Z a i p e i j i s h u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会对农业经济及人民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
种植小麦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还会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保证。
在小麦种植中田间管理是关键,良好的田间管理可为小麦稳产高产创造条件。
本文简要阐述了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一、幼苗期管理此阶段是指小麦出苗后至入冬前分蘖期间,主要管理内容是查苗补苗、追肥、浇水、除草等,目的是促进苗齐、苗壮、增加分蘖,打下高产的基础。
1、查苗补苗小麦出苗后应及时进地查苗,其它幼苗2叶期时如果苗还未出全,存在缺苗断垄的问题,应采取补种措施,尽量将苗补齐。
补种的方法是,提前将同品种的小麦种子在清水中浸泡8小时左右,将种子捞出后放入木箱或棉布袋中,适当洒水以保持种子湿润,待种子露白后可用于补种。
间苗时应主要将疙瘩苗拔除,尽量使苗整齐均匀。
根据小麦田土质、地力以及目标产量,确定留苗的数量,通常每公顷留苗270-330万株。
2、追肥小麦在出苗15天左右开始分蘖,至入冬前如果由于土壤中养分不足,麦苗长势较差,影响分蘖时,应及时进行追肥。
追肥应在雨天或雨后进行,通常以每公顷追施尿素100公斤左右为宜,有利于促进小麦早分蘖、多分蘖。
3、浇水幼苗期是小麦需水量较大的阶段,在此期间如果连续超过20天未降雨,气候干旱,土壤干燥,小麦植株出现萎蔫,分蘖量减少,应及时进行浇水。
浇水量要适宜,以将水浇透为宜,避免因浇水过量而使田间出现过多积水。
如果旱情仍未缓解,可在5-7天后再灌水一次。
浇水后如地表土壤出现板结,应及时中耕松土,消除土壤板结。
4、化学除草在小麦种植中,常常会受到多种杂草的影响。
如不进行及时除草,杂草会与麦苗在养分、水分、光照等方面产生竞争,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
化学除草的最佳期在小麦越冬前,此时由于气温仍比较高,田间已出现多类杂草,但由于草量相对较少,初生杂草幼嫩,抗药性差,而田间麦苗尚未郁闭,可保证化学除草的效果,可以较少的药剂,取得良好的除草效果。
冬小麦田间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冬小麦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其田间管理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冬小麦田间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病虫害防治不力、施肥施药不合理以及过度灌溉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冬小麦的田间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冬小麦田间管理存在的问题1. 病虫害防治不力冬小麦的生长季节正值病虫害活动高发期,而目前一些农民对于病虫害的防治重视不够,常常出现防治措施不力,导致病虫害大面积爆发,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2. 施肥施药不合理一些冬小麦种植户在施肥施药时缺乏科学依据,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可能造成土壤污染和作物品质安全隐患。
3. 过度灌溉一些地区的冬小麦田野存在过度灌溉的情况,导致土壤板结、湿润缺氧、根系呼吸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
二、对策建议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冬小麦田间管理的水平,我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 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针对各地不同的病虫害情况,建议加强病虫害监测,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变化趋势,科学选择防治措施,合理使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手段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避免大面积病虫害的爆发。
2. 科学施肥施药提倡科学施肥施药,根据小麦生长的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状况和病虫害压力,合理确定施肥和施药的时间、剂量和方法,逐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施肥施药的利用率和作物品质安全。
3. 合理用水在冬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小麦需水量,科学制定灌溉方案,避免过度灌溉造成土壤板结和根系呼吸困难,保证小麦良好的生长环境。
冬小麦田间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对策建议,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冬小麦生产的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农民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共同致力于冬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
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最新 冬小麦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精品

冬小麦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新疆冬小麦主要分布在伊犁河谷西部的霍城、察布查尔、伊宁县和伊宁市,本区冬小麦种植面积占到伞自治区小麦面积的7%左右。
下面就冬小麦栽培技术以及口间管理进行简单阐述如下:1冬小麦栽培技术1 1适宜种植的品种。
选择高产、早熟、抗锈的品种,霍城县、察布查尔县、伊宁县、伊宁市以伊农18为主栽品种,伊农20、21为搭配品种;新源县、尼勒克县、巩留县以伊农18为主栽品种,伊农20、伊农21、天山7号(9507)为搭配品种,、1 2整地灌好底墒水。
,灌水量80—100米3,亩,灌水均匀,不冲不漏,保证灌水质量。
,把小麦生育期所需总氮量50%~60%结合整地基施,其余50%—40%在拔节前后结合灌水追施。
晚播麦田,采用40%作基肥,60%作追肥。
磷肥除少量作种肥外,伞部作基肥深施。
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千克以上,尿素10千克,磷酸二铵8~10千克作基肥。
翻地前均匀撒于地面,结合翻地施人20~25厘米以下。
耕后要精细耙地,做到卜松下支。
茬地、休闲地、绿肥地、均要深耕,耕深28~30厘米,秋翻地用旋耕机整地即可,深度20厘米为宜,耕耙配套。
整地质量要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
1 3播种期和播种量。
伊犁河谷冬小麦适宜播种期为9月25日至10月5日,播种量16~18千克/亩,基本苗32~36万侏/亩:由于晚秋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接茬种植冬小麦的播期推迟,晚播的冬小麦播量适当加大到20~22下克/亩,基本苗40万—42万侏/亩,苗穗比达到1:0.7—1。
由于暖冬气候的连续出现,晚播冬小麦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冬前小麦旺长,减轻小麦雪腐病、雪霉病的发生。
1 4播种方式。
采片J机械畦播或沟播,行距15厘米,播深3~4厘米,小畦打埂采用90厘米、120厘米、180厘米均可。
1 5带肥下种。
,种肥为磷酸二铵5千克/亩。
肥、种分箱分施,不得与种子混合,施肥深度8~10厘米。
1 6药剂拌种或包衣。
本区是小麦雪腐病、雪霉病、锈病和小麦腥黑穗病的高发区,因此,加强冬小麦药剂拌种工作,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应用策略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了相应的增加,通过种植小麦可以满足百姓对粮食的需求,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小麦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
在多年的小麦种植实践中,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进步的今天,对粮食种植技术、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在当前仍然有一些地区的小麦种植效益不高,种植成本却在持续增加,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小麦高产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的措施,以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种植效益。
一、选用良种具有稳产、高产、高品质等优势的良种,是获得良好种植效益的基础。
在选用小麦品种时,一是要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栽培条件的品种;二是选择既能满足生产发展需求,又适应当地市场需要的品种。
应按照小麦生产技术推广人员和市场营销方面业内人士的推荐意见进行选择,防止盲目选种。
三是在考虑到品种丰产性和优质性的基础上,还应注重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的品种,尽量减少种植过程中的灾害损失。
二、种子处理播种前应将小麦摊放在晾晒场上晒种2-3天,晾晒过程中要定时翻动,确保晒种均匀。
晒种后用种子包衣或用药剂拌种处理,可以有效减轻小麦苗期部分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发生,控制越冬病虫害的基数,为小麦高产和稳产打好基础。
常用的拌种和包衣方法为:一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等根茎部病害,每100千克种子可用每升30克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0.3千克包衣,或用2%戊唑醇0.1千克拌种;500千克种子可用4.8%苯醚·咯菌腈1千克拌种;二是防治黑穗病,每500千克种子可用1千克立克锈,或速保特别利拌种;三是防治地下害虫,每500千克种子,可用40%辛硫磷乳油1千克拌种,或用40%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千克,与40千克细土均匀掺混后,结合整地与20厘米以上的土层充分混合,或每100千克种子用30%噻虫嗪0.23千克拌种,也可以将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施用,对病虫害有兼治效果。
三、深耕细耙整地整地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为出全苗、培育壮苗及植株良好生长提供条件。
立冬后小麦的播种方法

立冬后种小麦的方法如下:
1.整地施肥:对冬小麦而言,选地很关键,要选择一块地势较高、耕层深厚、土壤肥沃、结构适宜、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地块,切忌在盐碱地或低洼易涝的地块种植,选好地后,及时进行深耕细耙,耕层深度在25厘米以上,整平田面,并施足底肥。
2.种子处理:播种前1周左右,将种子晾晒2-3天,然后用种子重量0.2%的拌种剂拌种。
3.适时播种:根据品种生育期、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和生产水平等,确定适宜的播种日期和播种量。
4.合理密植:冬小麦的播种方式以宽幅精播为主,一般行距为25厘米左右。
5.田间管理:在播种后出苗前,用50%的乙草胺乳油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当麦苗长到4-6片叶子时,及时进行追施尿素肥料。
冬小麦的种植管理经验

冬小麦的种植管理经验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管理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冬小麦种植的经验和技巧,帮助农民朋友们取得更好的种植效果。
一、土壤准备1. 土壤pH值:冬小麦的适宜生长pH范围为6.5-7.5,要通过土壤检测将土壤pH值调整到适宜范围。
2. 施肥:冬小麦对氮肥需求较高,生长初期施用速效氮肥,后期追加施用分裂施肥。
磷、钾等其他营养元素也要提供充足。
二、良种选择1. 优质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抗逆性强、稳产性好的麦种进行种植,如晋麦8号、郑麦927等。
2. 栽培密度:根据不同品种、土壤和农艺措施,合理确定冬小麦的栽培密度。
三、合理播种1. 播期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种要求,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通常在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初进行播种。
2. 播种方式:可以采用直播、穴播或条播等方式。
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播种方式。
四、科学浇水1. 浇水时机:冬小麦浇水要以幼苗期和拔节至孕穗期为主,尽量避免开花前后浇水,以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
2. 适量浇水:根据土壤水分情况和冬小麦的需水量,科学合理地进行浇水,确保土壤湿度适宜。
五、病虫害防治1. 预防为主:要加强冬小麦的预防性防治工作,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
2. 合理施药:在病虫害发生时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注意药剂的使用方法和浓度,防治效果和安全使用并重。
六、适时管理1. 喷洒配方肥:生育期间进行追肥,根据冬小麦的营养需求,采用配方肥进行追肥,补充作物所需营养元素。
2. 田间管理:及时除草、松土、疏株等田间管理工作,合理保持冬小麦的生长环境。
七、收获和储藏1. 收获时机:根据冬小麦的生育期和成熟度,选择适宜的收获时机。
通常在麦穗发黄、籽粒成熟时进行收获。
2. 储藏条件:将收获的冬小麦放入通风干燥的仓库或储藏间中,注意防潮、防鼠害等问题,保持良好的储藏条件。
总结:冬小麦的种植管理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冬季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要领》

温馨小提示: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冬季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要领》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愿本篇《冬季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要领》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
《冬季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要领》
一、冬季小麦种植概述 冬季小麦的定义与特点 冬季小麦,顾名思义,是在冬季播种、春季收获的小麦品种。它具有较强的耐寒性,能够在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生长,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之一。冬季小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耐寒性强:冬季小麦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正常生长,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够保持生长活力,为次年春季产量打下基础。
(2)生长周期短:冬季小麦从播种到收获一般在一年左右,生长期较短,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3)产量较高:冬季小麦由于生长期较长,分蘖力较强,因此产量相对较高。
(4)品质优良:冬季小麦的品质较好,蛋白质含量较高,面筋强度较大,适宜制作面包、面条等食品。
种植区域与气候条件 冬季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如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等。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为冬季小麦的生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1)温度:冬季小麦需要经历一定的低温处理,以促进其分蘖和发育。一般来说,播种后的气温应在10℃以下,最低气温在0℃以下。春季气温逐渐回升,有利于小麦的拔节、抽穗和成熟。 (2)降水:冬季小麦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北方地区的降水量一般能够满足冬季小麦的生长需求。但在干旱年份,需要通过灌溉来保证小麦的生长。
(3)光照:冬季小麦生长过程中,对光照的需求较高。北方地区的日照时数较多,有利于小麦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小麦越冬后早春田间管理措施小麦越冬后,当日平均气温升到0℃以上时根系开始缓慢生长,冬前出现而未长成的老叶继续生长,春季第一片心叶露尖。
当田间有50%以上植株叶片长1—2厘米时称为返青期。
小麦返青期的生长中心是长新根、新叶和新的分蘖,但分蘖时间短,除播种晚、密度小、肥力较高的麦田有部分分蘖能够成穗外,一般均成为无效分蘖。
因此,早春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麦苗早发稳长,促弱苗为壮苗,巩固冬前分蘖,控制无效分蘖,调节适宜的群体结构,协调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关系,为中后期健壮生长打下基础。
高产田应促根控蘖,防治春季分蘖大量滋生,群体过大,使壮苗稳健生长。
肥力不足的麦田,要促根促蘖,使弱苗尽快转为壮苗,为提高成穗率和形成大穗打好基础。
因此要抓好以下几项措施:
一、做好冬麦田排水工作。
要及时疏通渠道,挖排水沟,排出冬麦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出现冬麦窒息性死亡情况。
促进冬小麦快速返青生长。
二、中耕耙地。
由于冬季时间长,积雪融化速度慢,冬小麦田间湿度大,这对小麦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早耙地可以促进麦苗生长,影响春季麦苗早发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有时还有通气状况。
植株吸收水分和营养的快慢及其在体内运转的速度和光和作用的强弱等代谢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稳定下才能进行,稳定低则各种生理活动缓慢,而随着温度的升高,代谢活动加速,生长加快,所以早春管理应以提高温度为主。
温度来自于太阳能,人们无法控制,但土壤温度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提高,影响早春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因为水的比热大,水分多则升温慢。
目前调节土壤温度有效的措施是中耕、耙地松土。
土壤疏松,与阳光的接触面积大,吸收的阳光多,表层土壤散失一部分水分,温度上升快。
据资料介绍,中耕松土可以提高0—5
厘米土层温度1—2℃,等于把早春的节气提前几天,延长春季生长期。
但是在有风的阴天,中耕松土反而比为中耕的稳定低。
中耕耙地除能提高地温外,还有如下作用:(1)、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根系发育。
返青期促根发育十分重要,,因为小麦起身后植株转入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对肥水的需求日趋迫切,反映敏感,如果能在返青期形成强大的根系,对保证中后期水肥的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2)、减少水分蒸发,保蓄土壤水分。
耙地对旱地小麦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据资料调查,土壤开始化冻时耙地者较未耙地者,半个月内0—8厘米土层水分少损失60%,9—12厘米土层水分少损失75%。
(3)、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效养分的分解和释放,发挥土壤养分的潜力。
(4)、消灭杂草。
返青期小麦群体小,田间裸露面积大,利于杂草滋生,必须抓紧前期草小、草少的有利时机耙地消灭,这即能减少水肥消耗,又为苗期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能减轻返碱和雪腐病、雪霉病的发生。
早春中耕、耙地必须保证质量,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中耕要根据土壤种类、墒情、苗情区别对待,低洼盐碱地,土壤水分较多,低温低,要早中耕多中耕,这不仅能散墒增温,而且还可以防止返盐。
弱苗根少,中耕宜浅,防止伤根和埋苗。
对群体较大的麦田,要深耕断根,断根后可以暂时减少对肥水的吸收,可以抑制春季高位分蘖的滋生,改善群体结构。
春季适宜耙地的时期很短,应使用丁齿耙,干一片耙一片,要将人、畜力或小型机械耙点片与大型机械耙面相结合,抢抓时机耙地。
三、根据麦苗长势,进行追肥。
10月1日以后播种的冬小麦原则上要及早追施雪墒肥,即在麦田积雪融化即将结束时,借早晨结冻层,每亩人工追施尿素3--5公斤。
9月份播种的冬小麦要看天、看苗、看返青时苗势,灵活掌握,实施追肥。
如果不进行雪墒追肥的,
可以在浇头水之前施肥,对于缺磷的麦田,麦苗常呈紫色,根系发育不良,返青期应酌情补施磷肥。
四、对冬小麦死亡率超过30%的麦田,及时做好补种春麦或油菜的准备工作。
对死亡率较高的品种石冬8号进行补种春麦时建议以新春22号、永良15、新春6号为主。
五、浇好头水。
当土壤完全化冻重力水下渗后,随着土壤蒸发、耕作层的水分才逐渐减少,所以,早春土壤水分一般不是影响麦苗早发的主要因素,只要做好保墒工作,头水可以推迟到起身前后灌。
过早灌会有以下不良影响:1)、地温降低,影响麦苗早发。
2)、土壤空气减少,影响根系发育,时间过长还回有“沤根”现象,3)、若遇寒潮,地面结冰,容易使麦苗发生冻害。
4)、土壤易板结,通气不良,影响关系发育和微生物活动,易使小麦形成“小老苗”。
5)、土壤肥力高,苗壮的田块灌水后,容易产生倒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