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小清河两岸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研究简介

合集下载

小清河济南段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小清河济南段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黄泛平原 , 济南市区即处于流域 内山地丘 陵区和平原
的过渡带上 。本研究 区段小清河济南段水系示意图见 图 1 。
12 社会 经 济概 况 .
图 1 小清河济南市段河流水 系图
2 小清 河 济南段 环境 质量 现状评 价
小清河流域是济南市政治、 经济、 科技、 文化的重 要地区, 在全市 国民经济发展 中占据重要 的地位。小 清河流域内工业 门类齐全 , 农业产品丰富, 经济发达。
Z- NG Z a IE ho—p iS NG De—xag Z NG Jn—ce g I e,O in , HA u hn
( oeeo P pl o , e u sadEvr m n,Sadn om l n es , ia 0 1 , i ) Cl g f ou t nR s me n ni n et hnogN r a U i rt J n2 04 Q1a l a i o o v i n 5 y I l
和化工、 医药等。
小清河位于山东省北部、 黄河南侧 , 发源于济南市 槐荫 区睦里庄 , 自西 向东流经济南 、 淄博、 滨州 、 营、 东
潍坊 , 于寿 光 市羊 角 沟人 海 , 长 27r 流域 面 积 全 3k , n
1 3 6 r21 ,地形南高北低 , 西南 向东北倾斜。它是 0 3 kn … 自
济南市城 区的排污河道 , 同时也是鲁中地区一条重要 的排水河道 , 兼有对两岸农 田的灌溉功能。小清河济 南段长 7 .k 自西向东流经槐荫、 05m, 天桥、 历城、 章丘 3 区1 , 市 流域面积 29k 2整个流域地形复杂 , 72m , 南部是
植 被 较好 的 山地丘 陵 区 , 中部 为 山前 冲积平 原 , 部为 北

济南旅游分析

济南旅游分析

第一章滨河新区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一、济南市都市圈和城市发展机遇(一)济南都市圈机遇济南都市圈东北临渤海,北接京津冀地区,东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紧密相连,西与中原城市群遥相呼应,地域规划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不仅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与我国广大腹地的衔接地区,也是连接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的重要地域,区位优势明显。

都市圈内京沪、京九铁路和京福、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胶济、济邯铁路和济青、济聊馆高速公路连通东西,济南与其他6个城市都有高速公路连接,再加上密集的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济南都市圈已基本形成“一小时经济圈”;济南都市圈总人口3219.4万人,200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7800亿元;济南都市圈的总体定位是:以都市圈产业及城镇现状优势为基础,继续扩大城镇及产业发展规模,建设综合化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内部联系,扩大对外开放,集约利用各种自然人文资源,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多主体协调、政策保障”的运作机制下,把济南都市圈建设成为孕育齐鲁、开放创新的文化型都市圈,生态宜居的环境友好型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发达地区联结长江三角洲、面向中原腹地的枢纽型都市圈,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辐射黄河中下游的强势龙头和环渤海地区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

巨大的人口规模、优良的经济基础,绝佳的区位与交通优势,以及文化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圈愿景构想预示着济南都市圈巨大的经济消费能力、无限可能的潜力市场发展趋势,以及未来优良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构建,这也为济南北部滨河新区的城市与旅游发展的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二)济南城市发展机遇济南,南依泰山,北跨黄河,融山、泉、湖、河、城于一体,拥有2600多年历史,是山东省的政治、文化、教育和金融中心,黄河中下游和环渤海经济带南翼的重要战略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的城市之一;也是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济南河流水系

济南河流水系

济南河流水系济南市的河流分属黄河和小清河两大水系。

其支流除狼溪河、东泺河、西泺河和绣江河为常年性河流外,余为排泄山洪之季节性河流。

本市河流除黄河外,均为雨水补给为主,按水文特征分山区型河流和半山区型河流两种类型。

小清河属于半山区类型,其余较大河流基本上皆属山区型河流。

一、小清河水系小清河是山东省泄洪、排涝、通航、灌溉、排污等综合性大型人工河道。

主干源于济南市西郊,流经惠民、淄博等地市,全长237km,总流域面积10572km2,是省内唯一河海通航、水陆联运的河道。

小清河前身为古济水下游。

济水,是古代黄淮之间横贯今山东中部东流入海的一条大河,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

至唐代,由于黄河浸淤,东平以西的济水湮没,东平以下的济水改称大清河。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夺大清河东阿至历城间河段,在历城东北脱离济水故道,东北流至利津入海。

为解除大清河北移后济水下游故道年久失修、洪涝灾害频繁和交通不便之患,金天会八年至十五年(1130~1137年),在历城东北华不注山阴筑下泺堰,将源于济南诸泉的泺水导入济水故道,名小清河(别于大清河)。

明清时期曾多次疏浚治理。

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补充水源以利通航,在历城西北的玉符河东堤建睦里闸,引玉符河水东流入小清河,使小清河西延至睦里闸,形成现状。

小清河水系在济南市的汇流面积为2824.1km2,其中山地丘陵汇流面积占该河流域面积的54.7%。

主干河道在市境内长度70.3km。

其支流流域面积在30km2以上的有18条,绝大多数集中在主干河道南岸,呈单侧羽毛状分布,基本上属雨源型山溪河流;北岸的支流较少,均属平原型坡水河道。

沿河(主要在南岸)分布着众多的碟状洼地,是历史上的美里湖、洋涓湖、腊山湖、华山湖、张马湖等湖泊,现存遗迹。

(一)小清河干流小清河源于济南市区诸泉,并向西延伸至玉符河东岸大堤。

该河干流流经槐荫、天桥、郊区和历城县于章丘县水寨乡小贾庄出市境,流向惠民地区的邹平县境,又经高青、桓台、博兴、广饶,由寿光县的羊角沟注入渤海。

基于济南泉水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济南泉水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图 3… 济南市泉群及蓝绿网络分布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 营建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滨水空间 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成为济南城市建设的重点,水 生态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泉水 文化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题,要利用目前已存在的景 点,如城市风貌发展轴中环城水系、趵突泉、大明湖等重 点特色景点。济南市的城市河流相对孤立,河流本身并 未发挥其景观性作用,如西泺河作为城市泄洪道,在其泄 洪功能消逝后并未对其进行景观整治。济南的众多城市 河流也未形成相互间的联系,城市整体的文化主线也不 够清晰,泉文化仅仅围绕主城区附近的泉群。景观景点 的设置、滨水空间的营造应像城市设计一样成为统一的 整体,不能只关注泉水主题,从而形成单一功能和单一景 观效果的城市空间。基于整体才能融合地域文化特色, 设计出具有泉城特色文化特征的滨水空间。 4… 结语 第一,打造既有生态美又有活力的滨水景观,塑造城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1.2… 泉水文化景观设计的空间特征 1.2.1 自然山水性 济南的泉群历久弥新,设计者与管理者对其的改造 大都是在原有景观基础上对空间序列的更新。泉水的外 观与景致得到提升,局部改造并未改变其纯天然的本质 属性,如大明湖公园的湖水是四大泉群与环城水系汇流 而成的天然湖泊,周围环绕各种文化古迹、文人故居,如 超然楼、明湖居等[6]。大明湖公园将泉水文化容纳其中, 以虽由人作但宛自天开的艺术手法进行景观营造,形成 独特自然的山水空间,充分印证了其自然山水的属性。 1.2.2 布局脉络性 由于泉水文化影响附属的活动场所与景观空间,泉 水周围的景观都被赋予文化属性,泉水文化与周围景观 脉络相连,这就是布局脉络性。济南的整体泉群景观的 空间分布脉络严整,如泉眼保护时侧重自然,减少人工干 预;景观营造时采用协调统一的文化元素等。济南的泉 群与泉水景观的空间布局独具魅力,最精妙之处在于其 既大同小异,又有空间差异,而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结果,即对象风格不同,但在文化气息上协调统一。 1.2.3 文化特殊性 在泉水文化的衍生与发展历史进程中,经由不同的 人进行改造与景观营造,不断吸纳文人所赋予的文化价 值,最终积淀形成济南的特色与独特风格。由于其历史 发展阶段个性迥异,泉水景观的个性也有所不同,在景观 设计中呈现出多层次的泉城文化识别体系。泉水文化不 仅在公园、景区里,更是融于日常生活中,“家家泉水,户 户垂杨”,儿童嬉戏于清泉石上,老人们清泉泡茶话家常, 泉水已经成为济南人生活的一部分。泉水直饮分布街头, 得到外来游客的好评,先观后饮的泉水入户也指日可待, 泉水滋养了一座城市,也孕育了特有的城市文化,让济南 这座唯一的泉水之城更具辨识度和特色(图2)。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8.13•【字号】鲁政办发〔2022〕13号•【施行日期】2022.08.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管理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鲁政办发〔2022〕13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8月13日目录第一章高点定位擘画未来之城新蓝图第一节发展基础第二节机遇挑战第三节总体要求第四节战略定位第五节发展目标第二章拥河而兴构建科学合理空间新格局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第二节完善城市功能布局第三节促进产城河融合发展第三章生态优先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典范第一节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第二节推进黄河滩区综合整治第三节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治理第四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第四章四水四定探索量水而行发展新模式第一节强化水资源供应保障第二节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第三节提升水资源管理效能第五章面向未来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第一节增强科技创新实力第二节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第三节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第四节培育一流创新生态第六章聚焦赋能构筑现代产业新体系第一节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第二节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第三节打造数字转型引擎第四节构筑优质产业生态第七章以人为本打造绿色智慧宜居新城区第一节建设绿色低碳新城第二节建设数字智慧新城第三节建设品质宜居新城第四节建设安全韧性新城第五节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第八章内通外联建设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门户第一节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第二节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第三节搭建经贸合作平台第四节构建开放开发体系第九章传承弘扬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第一节充分展示特色文化魅力第二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第三节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第十章共同富裕建设幸福黄河新家园第一节扩大公共服务供给第二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四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十一章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发展新动力第一节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第二节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第三节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第十二章凝心聚力健全规划实施新机制第一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第二节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第三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第四节强化规划监督评估第十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与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协调性分析第二节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第三节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河道清淤污泥

河道清淤污泥

河道清淤污泥1 、清淤前准备河道清淤开挖前,首先对河道开挖边线范围内的植被、建筑垃圾及其他杂物进行清理。

清理工作拟采用人工与挖掘机配合进行。

表面植被如棉花杆、芦苇等采用人工拔除。

对建筑垃圾及芦苇根、树根等则由挖掘机挖至施工场地以外业主指定地点堆放或掩埋,清除的植物根茎等则在业主指定地点集中焚烧。

清基的范围需超出开挖或堆土范围以外2m。

2、泥浆泵冲泥施工及其运输(1)引水及排水泥浆泵展开土方开凿所需的冲泥水可以利用附近河道水。

堆土区的迎接河两端可以开凿排水沟一条深0.8m-1.0m,底阔0.5m-1.0m将排在泥区泌出废水排泄导入跳泥区重复利用。

(2)根据施工分段,在冲泥工作面上安装高压水泵及泥浆泵,敷设排泥橡胶锦纶管,在大东江河安装潜水电泵,抽引清水供应高压泵用水,待泥浆泵输泥后,回归水可供利用。

(3)启动高压泵以水枪跳泥浆处地面,并使构成水潭,卸下泥浆泵穿刺泥浆,输出至专用泥灌车,再运输至选定地点。

例如碰到交通不便的河道轻易将泥浆输出至选定泥浆池。

(4)在泥浆泵冲挖时在河底、河坡保留保护层0.3m。

在河道冲挖结束后,用人工整修河底、河坡,使开挖轮廓准确,底面、坡面平整。

(5)水力跳挖出施工注意事项和跳挖出质量予控:a、统筹安排施工,调度好冲挖排泥区分仓轮流作业,提高设备利用率;b、输泥管应平顺,防止死去弯角;c、出泥口应伸出泥灌车一定距离,并应高出排泥面50cm;d、输泥管接头套管严格,整个管线和接点严禁漏水,经常检查泥灌车与否漏浆,一旦辨认出应当及时加固或更改;e、输泥管支架必须牢固,布置尽量避免破坏其他设施;f、强化输泥管的巡回检查,特别注意按放样桩展开跳挖出,掌控管道工作状况,并避免河道超挖和围堤坍塌、泥浆漫出。

3、护案工程护案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可以归纳为:大木桩工程、插板桩工程、整坡工程。

3.1打桩工程(1)混凝土桩制作混凝土桩的制作:采用具有相应资质的厂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预制,达到设计规定强度运至现场制定地点。

《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修订稿)202x年11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国家、山东省、济南市所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园林绿化规划(xx年—202x年)》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和深化调整而成。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xx.12.26)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xx.12.26)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xx.4.28)4、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xx.8.1)5、国家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6、国家行业标准《城市分类标准》7、《山东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xx.7.2)8、鲁建发《关于印发(试行)的通知》(xx.1.8)9、《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xx年—202x年)》10、《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xx年—202x年)》1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园林绿化规划(xx年—202x年)》第四条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为济南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8227平方公里。

市区为济南市行政五区,面积211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以古城区及商埠区为核心,东至机场路,西至玉符河,南至分水岭及崔马庄,北至黄河及济青高速公路,面积526平方公里,是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范围。

第五条规划期限与城市规模本规划适用规划期为202x—202x年,其中:近期为202x—202x年,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98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86平方公里。

远期为202x—202x年,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05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宗旨,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游憩为目的,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把大环境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大力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充分利用山、泉、湖、河、城等自然环境要素,突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特色,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历史文化名胜和自然景观,形成融山、泉、湖、河、城为一体的,具有泉城特色的现代化园林城市,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修订稿)2000年11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国家、山东省、济南市所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园林绿化规划(1996年—2010年)》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和深化调整而成。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26)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6.4.28)4、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8.1)5、国家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6、国家行业标准《城市分类标准》7、《山东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9.7.2)8、鲁建发《关于印发<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技术纲要>(试行)的通知》(1994.1.8)9、《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4年—2010年)》10、《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1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园林绿化规划(1996年—2010年)》第四条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为济南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8227平方公里。

市区为济南市行政五区,面积211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以古城区及商埠区为核心,东至机场路,西至玉符河,南至分水岭及崔马庄,北至黄河及济青高速公路,面积526平方公里,是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范围。

第五条规划期限与城市规模本规划适用规划期为2000—2010年,其中:近期为2000—2005年,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98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86平方公里。

远期为2006—2010年,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05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宗旨,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游憩为目的,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把大环境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大力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充分利用山、泉、湖、河、城等自然环境要素,突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特色,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历史文化名胜和自然景观,形成融山、泉、湖、河、城为一体的,具有泉城特色的现代化园林城市,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状拥有高速 、 快速路 2 条, 城市主 干路 9条 , 呈 “ 七纵四横 ” 的方格 网络形态 。其中 , 纵向干路的连 通 性较 好 , 二环西 路 、 黄 岗路 、 济 泺路 、 顺河 高架 路、 历 山路 、 二环东路 已成为贯穿城区南 北的区域 性 主干路 , 也是小清河两岸地 区主要 的进 出通道 , 而 东 西 向 干 路 无 论 是 密 度 还 是 连 通 性 都 相 对 较 差。从功能上分析 , 北绕城高速是济青高速路与京
2 0 1 3 年2 月第 2 期
城 市道 桥 与 防 洪
道路交通 1 5
济南 市小 清河两岸 道路交通 系统规划 研究简介
赵 宁, 王 玉娜 , 杨 婷
(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山东济南 2 5 0 0 0 2 )
摘 要 : 介绍 了济南市小 清河两岸 地区现 状和两岸 沿线道 路交通 现状 。对两岸 地区进行 了 区位优 势分析 和交通需求 分析 。阐述 了两岸地 区规划 功能定位 、 土 地利用 、 道路 交通 系统整 体组 织框架 、 滨河 两岸 道路 功能定 位及道 路断 面设 计方 案 、 跨 河桥梁 方案 以及滨河 路与重要 相交道 路的节 点衔接方案 。 关键词 : 地 区规 划 ; 功 能定位 ; 桥梁规划 ; 道路交 通系统 ; 衔接方 案 ; 济 南市 中图分 类号 : T U 9 8 4 文献 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7 7 1 6 ( 2 0 1 3 ) 0 2 一 o 0 1 5 — 0 7


1 研 究范 围
研究范 围为西起二 环西路 , 东至二环东路 , 南
抵北 园大街 , 北达北绕城高速路 , 南北 宽约 4 k m,
东西长约 1 2 . 8 k m, 总用 地 面 积 约 5 0 k m 2 , 见图 1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0 — 1 7 作者简 介 : 赵宁( 1 9 7 2 一) , 女, 山东烟 台人 , 高 级工程 师 , 主要 从事 道路交 通设计 工作 。
为保证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成功 , 小 清河综 合 治 理 工 程 指 挥 部 首 先 开 展 了小 清 河 两 岸 道 路 交
通系统研究 , 力 求 以交 通 为 切 人 点 , 带 动 小 清 河 综 合 整 治工 程 的顺 利 开展 。
小清 河两岸地 区的现状土地利用功 能相对单 布 局 比较 散 乱 。主 要 以工 业 、 居住为主 , 商 业服 务、 行 政办公 、 文 化娱乐等 功能相对 较弱 , 为 区域 服务 的商 贸 功 能 近年 发 展 较 快 ,已形 成 泺 口服务 和北 园大 街 家具 饰 材 两个 特 色批 发市 场 。 3 . 2 地 区现 状道 路 交 通 小 清河 两岸地 区 的骨 干道路 网络 已具雏形 ,
O 前 言
济南市南靠泰 山山脉 , 北 临黄河 , 整 体地势南
高 北 低 。小 清 河 位 于 城 区 北 部 , 黄河 以 南 的位 置 , 横贯 济 南 东 西 , 是 济 南 市城 区唯 一 的排 洪 通 道 。
根据 《 济南 市总体 规划 》 , 沿小 清河 将形成 集
防洪灌溉 、 旅 游 观光 、 娱乐休 闲 、 商 贸服务 为一体
2 本 次研 究重 点解决 的 问题
综 合 考 虑 滨 河 道 路 交 通 系 统 规 划 设 计 的通 性 要 素 与小 清 河 流域 整 治 的特 性 问题 ,此 次 研 究 拟
形式 , 在小清河北岸与小清河河道并行敷设 。 由于小清河 干流扩挖及南水北调输水箱 涵顶 过高等 因素 , 造成跨 河桥梁重建 、 滨河道 路与桥梁
显滞后 , 多 为 自然 形 成 , 格局凌乱 , 系统 性 、 连 通 性
清河综合治理 的刚性 约束 。同时 , 作为总体规划确
3 小清 河两岸 地 区现 状
3 . 1 地 区现 状 土地 利 用
定 的城市主要发展带之一 ,以休 闲娱乐 、商业服 务、 生活居 住为 主导 的多 功能 、 复合 型功 能区 , 小
清 河 及 其 两 岸 地 区 的 良性 发 展 有 赖 于 土 地 开 发 与 交 通 系统 的有 机 协调 与整 合 。
的绿 色景观长廊和服务业发展带 。 2 0 0 6 年1 2 月, 济南市正式启动小清河综合治
理 工程 。
图 1 小清 河综合治理 区域 图
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涉及 防洪排涝 、 治污 、 交
通、 景观 、 通航 、 补 水 6个 方 面 的 内容 。 同 时 , 南 水 北 调 东 线 胶 东 输 水 干 线 在 济 南 市 城 区段 采 用 暗 涵
福高速路的连接线 ,其交通性质对 济南 市而言属
1 6 道路交通
城 市道 桥 与 防 洪
局部路段有公交线路通行 。
2 0 1 3 年2 月第 2 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境交通 ; 二环北路作为北绕城高速 的辅助道路 , 主要组织过境交通和货运交通 ;北 园路 由于城 区 东西 向贯 通 干路 的不 足 ,主要 承 担 城 区北 部 东西 向交 通 及 城 区 与东 部 城 区 的联 系交 通 。 随着 该 路 升级改造为城市东西 向快速交通走廊 ,其 过境 交 通功能 ( 对小 清河两岸地 区而 言 ) 将 进一步 强化 。 因此 ,真正承担小 清河两岸地 区东 西向城市交通 联系的干路 目 前仅有小清河北路 。 与骨干道路相 比, 该 地区次 、 支路系统建设 明
解决 3 个方 面的核心 问题 : ( 1 ) 明确滨河 路的功能 及 相 应 的道 路 断 面设 计 方 案 ; ( 2 ) 研 究 并 确定 跨 河 桥 梁的数量 、 位 置与功 能 ; ( 3 ) 提 出滨河 路与重要 相 交 道 路 的节 点 衔 接 方案 。
及其他相交道路 的衔接 困难 ,使道路交 通成为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