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家谱和字辈

尹氏家谱和字辈
尹氏家谱和字辈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少昊氏,出自远古帝王少昊金天氏之子殷的封地尹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相传,远古帝王少昊金天氏有子名殷,担任工正官(掌管百工技巧),被封于尹城(今山西隰县东北部)。后来,殷的子孙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姓尹。

尹氏以邑(地方)得姓,源于少昊的后代。传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少昊为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殷是少昊的儿子。殷因任工正之官而被封于尹城,他也因此被称为尹殷,尹氏一族因此得姓。

古尹城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部、新安县东南部,也有人考证说其在今山西省隰县东北部,因为两地相距不远,因此,今河南西北部与山西西南部交界一带,都算是古尹氏的发源地之一。

尹殷的子孙袭其职位,世代任工正,一直生活在尹这个地方。即使到了周王朝,尹氏子孙世代袭为卿士,其封地仍在尹这个地方。因而,先秦时代,尹氏的主要聚居地在今河南西北部、山西西南部的交界区。上古时期,只有到了父系氏族公社的建立和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人类的历史才逐步建立。尹氏先民的活动则和这一时期的部落联盟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奴隶社会,尹氏宗族的活动与奴隶社会紧密联系的宗法制、诸侯争霸、奴隶制思想文化息息相关,它影响了尹氏宗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第二个渊源:源于少昊氏,出自远古帝尧之师的尹寿,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尹氏最早的名人,有担任帝尧之师的尹寿。

传说,尹寿是河阳人(今河南孟县),因博学多才而被召为帝尧之师。尹寿任帝尧老师时,要求尧讲求仁义道德,并对尧讲授无为之道,即以无为来治理天下,实行仁政,与民休息,以实现无为而无不为。后人从帝尧即位后采取的种种仁政、无为而治的方略来看,他确实是以尹寿教授的仁义、无为来治理天下的。可见,作为尧师的尹寿,对当时整个社会民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据说尹寿还曾传道于彭祖。彭祖是舜的大臣,曾竭忠辅佐舜治理天下。

在尹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尹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末期大臣尹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夏王朝时期,有历史记载的一位人物叫尹谐。

尹谐是夏王朝末期最后一个国君夏桀的大臣。夏桀为帝期间荒淫无道,最后商汤发动诸侯都来讨伐他。最终,夏桀被商汤击败流亡而死。作为夏桀大臣的尹谐,一直忠心耿耿于夏桀,结果也在这场混乱中被商汤杀死。

在尹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尹氏,世代相传至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最早的史官尹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尹逸,是西周时期最早见于史载的尹氏名人。

尹逸是周王朝的史官,因此又名史佚。尹逸和当时的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一起,被合称为“周初四圣”。虽然关于尹逸的具体事迹史书记载甚少,但既然能与太公、周公齐名,应当是西周初期一位起到了辅佐作用的重要贤臣。

在尹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尹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早期有道之士尹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尹轨,是周穆王执政时期的一位有道之士,传说他当时居住在终南山(今陕西秦岭山脉)。

周穆王是周王朝的第五代国君,好巡游征战,为政严酷,曾令人作五刑三千条。周穆王虽不是一个仁慈的好君王,但也姜西周王朝的疆域扩至及至。为了表彰自己有仁义道德之心,他曾召见了尹轨。至于他向尹轨询向了什么样的治国方略,是否认真采纳了,由于史书未载,不得而知。

在尹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尹氏,世代相传至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的大臣兮伯吉莆,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

西周时期最著名的尹氏人物就是尹吉莆,亦称尹吉甫。

尹吉莆,姓兮,名甲,字伯吉莆,亦称伯吉甫、伯吉父,尹是他的官职称谓,是周宣王执政时期的大臣,也是辅佐周宣王修文武大业、实现周王朝中兴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由于其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国人起义,周厉王在公元前841年被驱逐流放于彘地(今山西霍县),怎么也不敢回来,后在公元前828年于彘地病逝。于是众大臣拥立太子姬静为王,是为周宣王。

周宣王即位后,任用贤臣召穆公、周定公、兮甲等为辅佐,整顿朝政,使业已衰落的周王朝重又复兴。

兮甲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王朝的少数民族。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猃狁(西戎)内侵焦获(今陕西泾阳,一说今山西阳城),进至泾水北岸(今陕西境内),逼近周王朝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周宣王当即下令兮甲率军反击。

在这场战争众,兮甲指挥有方,兵士作战勇敢,在彭衙(今陕西澄城)两军交战时,兮甲亲率将士们冲杀,战士门各个奋勇,大胜猃狁,一直打到太原(今甘肃镇原),迫使猃狁部落从此向西北部逃去。

兮甲在平定西北部后,凯旋而归,接着又发兵向南攻打淮南夷。兮甲挟战胜猃狁的声威,很快就使淮南夷归顺,并向周王室交纳贡物。由于兮甲的赫赫战功,深受周宣王的赏识,因此周宣王封兮甲官名为“尹”,任为内史,在朝堂上辅佐自己,从此人们称其为尹吉莆。后来,周宣王又把钜邑(今河北南安)赐给尹吉莆作为封地。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师尹,三公官也,以官为氏。周有尹吉莆。”尹吉莆后来位居师尹,是三公之首(太师、太傅、太保),即太师。尹吉莆逝世后,被人安葬在他生前战功赫赫之地,据史籍《通志》中的记载:“今汾州尹吉甫墓,即其地也。”也就是说尹吉甫生前主要的活动地方在汾州,古汾州就是今山西省汾阳市。

在尹吉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尹氏,世代相传至今。尹吉莆是“宣王中兴”的重臣,也是尹氏得姓的先祖之一,史称尹氏正宗。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称谓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两周时期,有许多以“尹”为称的官职。

尹氏商,为周王朝时的官名,职位相当于宰相。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也称为尹氏。除此之外,周之列国中亦有尹氏,如晋国的尹河,晋国有尹驿,秦国有尹喜。作为南方的楚国,其长官也多有称尹的。

在典籍《书·益稷》中记载:“尹,正也。众正官之长也。天子之相

称师尹。”

在史籍《水经注·薛瓒曰》中也记载:“诸侯之卿,惟楚称令尹,余国称相。他如周礼门尹除门,月令奄尹申宫令,周语关尹以告,皆是也。”

尹作为官名,主要存在于两周时期。甲骨卜辞中有王令尹、多尹,为从事农作或做王寝之官,另外还有所谓的族尹,当为一族之长。商、周时尹常做官号,西周时期,尹还可以是官吏的范称。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书《尚书》和西周金文中有“百僚庶尹”、“百尹”、“诸尹”之称,意即百官、百僚。当时尹还是作册、内史之长,如铜器铭文中常见“册尹”、“内史尹”之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以尹为官者不多,现能见到的文献中尹多为较低官位的官职。如《论语》称关吏、门吏为关尹和门尹。《礼记》中有“工尹商阳”,工尹就是工官之长;《礼记》提到的奄尹,是宦寺之长;《杂记》里所说的里尹,则为一里之魁首。

尹氏以官(官名)得姓,产生于周王朝。尹作为官名,在商、西周时期是辅弼天子的大官,职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周宣王时是的尹吉莆曾任师尹,以尹为氏,世称尹吉甫,尹氏因此得姓。“师尹”之名见于典籍《诗》:“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典籍《毛传》中也记载:“师,太师,周之三公也;尹,尹氏,为太师。”另外,史书记载,尹吉莆的儿子为尹伯奇,“以官为氏”的尹氏就源于尹吉莆,始于尹吉莆之子尹伯奇。

尹氏以官得姓,现在仍有历史碑记可资验证。汉朝豫州(今河南豫州)

从事尹宙载其先辈:“源于有殷,乃迄于周,世作师尹,赫赫之盛,因以为氏。”与史书记载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确认,尹氏以官得姓为其得姓来源之一,无可置疑。

上古时期,还有一个叫尹寿的,传说是帝尧的老师,居住在古河阳(今河南孟县);夏桀有个臣子叫尹谐,大概居住在今陕西东北部,后在夏商交战时被汤杀死。

周王朝时期,尹氏除了在周王朝中央政权任职外,诸侯国中亦多有尹氏:郑国(今河南新郑)有尹河;晋国(今山西地区)有尹铎,赵筒子曾派他到晋阳(今山西太原);秦国(今陕西地区)有尹喜,曾任函谷关令。作为南方的楚国(今湖北一带),其长官也多称尹,可早有尹氏分布。从这些记载中,可知先秦时代的尹氏分布地主要在今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区。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亦称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突厥语“蓝眼睛的人”,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锡喇木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

古海拉尔)、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省天镇、阳高县边外)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ji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尹氏、包氏、鲍氏、博氏、李氏、陆氏、王氏、梁氏、寇氏、奇氏、波氏等。蒙古族叶古禄特氏,亦称亦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gu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尹氏。

蒙古族音斋氏,亦称尹斋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ng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尹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尹氏,据文献《辽宁回族家谱选编·尹氏族谱》记载,家族原籍直隶新集,是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随清朝向奉天(今辽宁沈阳)拨民出关到东北的。

又据河北沧州《尹氏门谱三戴宗亲·再立尹氏门普(谱)序》记载:“始祖原籍南京应天府,磨盘街双槐树底下居住二龙岗。自明永乐年间迁发(拨)直隶天津府,青县西马家桥村任地入籍,安居于斯,至今三百余年。”辽宁。河北两地尹氏均有“直隶新集”的“迁拨”史,否有源流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尹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章佳氏,满语为Janggiya Hala,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分衍为辽东女真、海西女真,最早时以地为氏,世居章佳(今辽宁新宾老城章京河畔)、长白山俄穆和都鲁(今吉林敦化)、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宜汉阿拉(今辽宁新宾)、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蒙古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章佳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尹氏、张氏、章氏、车氏、英氏、宁氏等。

得姓始祖:尹殷、尹寿、尹谐、尹逸、尹轨、尹吉莆(尹吉甫、尹吉父)、尹河、尹驿、尹喜、尹伯奇。

迁徙分布

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流出自官职称谓,是“以官为氏”的典范。尹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五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七十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左右。

1.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华大地,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由于秦始皇的横征暴敛和严刑苛政,秦王朝二世而亡,只存在了十五年。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全国,建立起汉王朝,史称西汉。西汉王朝在公元8年被王莽篡代。公元25年刘氏宗族刘秀击败各对手,重新统一全国,实现汉室中兴,史称东汉。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洛阳,东汉灭亡。

秦至汉的四百四十余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及交流创造了条件。这一切,又都为人口的迁徙流动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尹氏宗族人口大量增:加,人口的分布较先秦时代更为广泛,迁徙流动也十分频繁。从尹氏宗族名人的出生地、迁徙地,可以看出其大致情形。

秦汉时期尹氏的分布地主要在北方。像汉武帝时的酷吏尹齐为东郡茌平人(今山东茌平);汉昭宣帝时的酷吏尹翁归为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部);汉宣帝时的经学大师尹更始为汝南人(今河南上蔡);汉成帝时酷吏尹赏为巨鹿杨氏人(今河北宁晋);汉成帝时的御史大夫尹忠是魏郡人(今河北临漳);东汉光武帝时的经学大家尹敏为南阳都阳人(今河南方城东部);汉和帝时的太尉尹睦为巩人(今河南巩县)等。

秦汉时期尹氏人物迁徙活动范围也主要在北方。这一时期,北方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中心区域,也是各种人员迁徙、流动的中心区域,其中自然不乏尹氏人物。如武帝时的酷吏尹齐出生于山东,在陕西、河南都曾长期为官;昭宣帝时的酷吏尹翁归出生地也为

山东,但长期在关东为官,后又供职京师,迁徙于北方各地;成帝时的酷吏尹赏出生于河北,但主要活动地域都在长安、三辅地区;成帝时的御史大夫尹忠,生于河北,为官时一直居住京城长安,后因参与治理黄河又长驻河南、山东境内。至于那些在秦汉、两汉之际,四处征战、出生入死的尹氏豪杰,像汉高祖时的尹恢,两汉之际的尹尊,东汉光武帝时的尹绥,更是居无定所,四海为家。尹家人物频繁的迁陡活动,扩大了尹氏的地域分布,也为人员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另外,秦汉时期尹氏开始向南方发展,在西南部一些地方还成为大姓。东汉初年,掸舸一带形成了四大著姓做龙、傅、尹、董,他们还为东汉统一西南部地区做出过贡献。明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尹兴,主要活动于今浙江一带。桓帝时的经学大师尹珍,出生于掸舸毋敛(今贵州独山)。尹珍因感到家乡文化落后,曾到汝南学习经书,学成后回乡教授,对南方的文化发展影响至深。尹珍官至荆州(今湖北一带)太守,活跃于湖北地区。

总之,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尹氏人口的增长和迁徙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尹氏的分布与迁徙范围日益扩大,作为一个北方大姓,其踪迹正不断向南拓展。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大一统社会持续了四百余年后,被分裂战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所代替。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突出的特点是北方各政权的封建割据和南方经济的发展。三国以后,北方相继出现了许多封建割据政权,它们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展开了连年的混战,人民群众掀起的反剥削

反压迫斗争,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形势更加动荡复杂。相反,南方在这一时期略显安定与和平,北方不堪战乱的各族人民纷纷南迁。北方人民的南迁,补充了南方劳动力的不足,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尹氏在全国的分布格局同秦汉时期一样,没有大的改变,仍主要遍布在北方的各地。在尹氏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的是,这一时期,尹氏在今天的甘肃发展为望族。如在天水(今甘肃天水)、西州(今甘肃中部和西北部部一带)等地,都分布有大量的尹氏族人,这一时期这两地尹氏名人的频出也印证了这一点。如后秦大将尹纬、南北朝的文臣武将尹冲、尹弘以及北魏的尹挺等均为天水人;后秦的大将军左史尹东是西州人。

同秦汉时期相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尹氏的迁徙和活动范围更趋广泛。南迁的人数大大多于秦汉时期,在南方涌现许多尹氏名人。如三国时的尹默为梓潼涪人(今四川绵阳东),南朝尹略为淮南人(今安徽寿县)。南迁的尹氏宗族同其他南迁的各族人民一道,共同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对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隋、唐时期:

隋唐,特别是唐末,开创了尹氏大规模南迁的时期。尹氏是发源于中国北方的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其南迁始于汉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南迁的步伐有所加快,隋唐特别是唐末,则是他们大举南迁的时期。唐末的藩镇割据战争主要发生于北方,南方相对稳定,南方的经济发

展有逐渐赶超北方的趋势,因此,此时北方人大举南迁,尹氏宗族也夹杂其中,开始了大规模南迁的时代。这一时期南方尹氏名人迭出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一迁徙趋势。

北方各地仍是尹氏人物的主要聚居地。如初唐与徐敬业发生战斗的尹元贞及诗人尹懋,均为河间人(今河北河间);孝子尹思贞、道士尹情、书法家尹守贞均为天水人(今甘肃天水);工部尚书尹思贞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研究老庄思想的尹章为绛州乐寿人(今河北献县)等等。这一时期北方的尹氏著名人物多出生于甘肃天水与河北河间,是与这两大尹氏郡望的形成和发展分不开的。

南方尹氏族人持续增多。隋唐时期湖北襄阳一带已经形成尹氏在南方的一个聚居地,名人不断涌现,像尹嗣宗、尹怦父子都是襄阳人。这一时期南方其他地区的尹氏人物也不断增多,至于在南方亦官亦商的尹氏人物,则更不尽其数。

4.宋、元时期:

两宋是一个战乱不已,积贫积弱的时代。但她却创造了非凡的文明,像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除造纸术外,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都是在此时出现的。蒙元统治者重用汉人,在各个领域内也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在上述时代背景下,尹氏宗族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继隋唐时期尹氏宗族首次大举南迁后,此时,尹氏继续南迁,足迹几乎遍及江南各地,他们在那里生根安家,世代居住。在宋元时期长达三百余年的战乱中,北方各族人民一直未中断南迁的步伐,南迁范围之广,数量之大,前所未有。据统计,宋元时期江南江北书之于史的

尹氏著名人物有:儒官如尹拙是颍州汝阳人(今安徽阜阳);尹瞻是温江人(今浙江);尹躬是永新人(今江西永新);尹希善是吉水人(今江西吉水);尹起莘是遂昌人(今浙江遂昌);尹沂是(品+山)(今湖南部);尹谦孙是茶陵人(今湖南茶陵)。画家如尹质是成都人(今四川成都);尹可元是汉州人(今四川广汉)。词人如尹济翁是庐陵人(今江西吉安);尹谷是谭州长沙人(今湖南长沙)等等,不胜枚举。

北方作为尹氏的发源地,这一时期仍是尹氏宗族的主要聚居地,名人不断涌现。像尹氏三大理学家尹源、尹洙、尹忂代居住在洛阳;尹氏将领尹崇珂生于大名(今河北大名),尹继伦出生于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尹宪出生于晋阳(今山西太原);画家尹白为汴人(今河南开封);孝子尹莘是汴梁洧川人(今河南开封)等等。

5.明、清时期:

明清社会是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及其走向衰败的时期。它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距近现代社会的曙光已经不远,社会的发展进步,各种物质条件的日益成熟,为人员的流动提供了方便,促进了人员的交流与迁移。这一时期尹氏的分布,已基本遍布全国各地。

明清时期尹氏族人继续向江南迁徙,在今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福建、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的许多市县,都有大量尹氏不断迁入、定居、繁衍。在江西省,南迁的尹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聚居地,发展成为当地的大姓、著姓,如江西永新、吉水两地,由于尹氏族人不断涌入,形成了尹氏名门望族,尹氏名人不断涌现。在这

两地的许多村庄里,尹氏人口占绝大多数,至今,这里的许多村庄仍以“尹”命名。

在北方,河北、甘肃两地的尹氏宗族人口相对较集中,特别是在天水、河间的两大郡望里,尹氏始终是当地大姓望族,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日尹氏族人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为多,这三省尹氏约占全国尹氏人口的40%左右。

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

阜城、武强一带。

2.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

和靖堂:宋时尹淳是程颐的学生,终生不应科举,赐号“和靖居士”。金兵攻陷洛阳,他的全家被害,只剩他一个人流到四川,以布衣任太长少卿,不久改任礼部尚书,侍讲。

一经堂:出于宋尹彦德的故事。宋绍兴二年(1132),岳飞权知潭州,飞自南昌过吉安到茶陵,茶陵富民尹彦德以酒肉迎师,彦德言家粟不乏,颜给军饷五日,留岳飞三日,离去时,岳飞语彦德,尔财有余而学不足,当以一经教子孙,光大其门。彦德拜而受赐,而辟堂以供子孙挟策游息之所,堂名之曰:一经堂,盖取忠烈一经教子孙之义也。文和堂:出自明尹直事典。尹直,字正言,号謇斋,江西泰和人。成化中官兵部尚书。明敏博学,谙熟朝章。卒后,谥文和,后人遂以谥号为堂号。

肆好堂:资料有待补充。

明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萃堂:资料有待补充。

万圣堂:资料有待补充。

尹氏宗祠通用对联

1.四言通用联:

和靖处士;南阳郎中: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哲学家尹錞,字彦明,洛阳人。少师事程颐,精通理学。有民族气节,绍兴年间在朝廷做官,上书反对与金议和,得罪了奸臣秦桧,辞官回家,潜心著作。靖康间赐号和清处士。有《论语解门人问答》、《和靖集》。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谏议大夫尹敏,字初季,南阳人。曾为长沙令,后拜郎中,仕终谏议大夫。初习欧阳尚书,后受古文,兼善毛诗、谷梁、左氏春秋。中兴良辅;东海名臣:上联典指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名甲,字伯吉甫,当时玁狁进逼到泾阳,他率军反攻到太原而归;又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负责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佐助宣王中兴,成就文武大业。下联典指汉代平阳人尹翁归,字子况,宣帝时官东海太守,执法严谨,使东海大治。为人清白廉洁,死后家无余财。

和靖成集;关令受经: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洛阳人尹焞,字彦明,少年时拜程颐为师,终身不应科举,宋靖康初年曾被召至京城,又恳辞还山,钦宗赐号“和靖处士”。宋绍兴初年又被召为崇政殿说书兼侍讲,反对与金人议和。著有《和靖集》。下联典指周王朝时期的函谷关令尹喜,字公度。相传老子西游,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道有真人要过关。老子来到函谷关,被尹喜留下,著《道德经》五千言。尹喜自己著有《关尹子》。

天水世泽;函谷家声:上联典指尹氏出自天水、河间。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秦国的尹喜,为函谷关尹。老子授《道德经》五千言。

麟经继述;伊洛渊源: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尹起莘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尹焞事典。

2.五言通用联:

江山与势远;泉石自幽深: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尹柔《秋夜陪张丞相赵侍御游邑湖》诗句联。尹柔,河间人,为张说岳州从事官补阙。北学游中国;南天破大荒:此联为汉朝时期的尹珍祠联。

3.七言通用联:

南域知学自珍始;北面抗敌怯伦威: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荆州刺史尹珍,字道珍,牂牁人。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南域知学自珍始。桓帝时以经术选用,官至荆州刺史。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将尹继伦,浚仪人。太祖时为殿直,预平岭表,下金陵。太宗即位,充北面缘边都巡检使。端拱中辽兵入寇,继伦奋击,在败之。辽兵相戒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维伦面黑故也。

五代春秋师鲁撰;十篇唐说子渐弹: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尹洙,字师鲁,河南人。有《五代春秋》等传世,官至龙图阁士、起居金人等。世称河南先生。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学者尹源,字子渐,河南人。尝作《唐说》及《叙兵》十篇。世称河内先生。

龙图阁士春秋赋;河内先生唐说篇: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尹洙,字师鲁,河南人。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学者尹源,字子渐,河南人。

4.八言以上通用联:

文武兼优,万邦为宪;恩威并济,六师总权:上联典指周宣王时期的贤臣尹吉甫,周宣王中兴,修文武大业。时猃狁内侵,逼近京邑,命他北伐,逐之太原而归。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兵部尚书尹直,尹直,字正言,泰和人,明景泰年间进士,明毅博学。

晋阳家臣,鄙茧丝以从政;函谷关吏,识紫气而呈祥: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晋国名宦尹铎的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秦国谏议大夫尹喜的事典;尹喜字公度,为函谷关习欧阳尚书,后受古文,兼善毛诗、谷梁、左氏春秋。秦建武初年,上书陈洪范消灾之术,拜郎中。

字辈排行

湖南浏阳、湘潭、衡山尹氏字辈:“家之秀发自周建勋洛传理学楚萃人文名贤永吉盛代宣勤”。

湖南新化尹氏字辈:“鼎南才应仕志思福文元守利天道顺崇善祚昌全大显华邦业宏开正徽先端厚培吉庆兆隆世德延雍睦敦伦纪贻谋媲美前纯良国本固孝友家基坚功续述来哲诗书启后贤寰环竟发达祖泽定长绵”。

湖南常宁尹氏字辈:“才为邦宪大学绍洛宗长立尔希贤志常成道德光”。

湖南湘乡尹氏字辈:“天单百万兴嘉世代乾坤士乐敦本财源裕循良明功业恢先绪文德毓群英学优成大器保定庆升平。”

湖南攸县尹氏字辈:“时思继祖崇本立常笃志昌泰传世有光衣冠济美雍穆一堂家传诗礼国焕文章。”

湖南桃江尹氏字辈:“伯志仕思大万福兴调文开宗功德盛佑启嗣昌荣祖泽源长远光前裕后昆联科登甲第显耀振芳声”。

湖南岳阳尹氏字辈:“志万宗大祖有兴隆应登文仲世启邦家开运发大克”。

湖南华容尹氏字辈:

蔡田铺支派:“鼎南才应仕志思福文元守利天道顺崇善祚昌全大显华邦业宏开振恢先端厚培吉庆肇隆世德延”。

万圣堂支派:“仕知汤铭新一仁光世运炳蔚启宏规继嗣文华盛周监佐中兴生甫延余庆繁昌应治隆孝友为家政”。

湖南永州尹氏字辈:“一士惟之祖先功业……”

安徽巢湖尹氏字辈:“思曾本远和同修成大伦兆先开祥瑞义重自正名”。

云南罗平尹氏字辈:“国崇文士家兆凤祥懋培大德锡庆自长怀宗启瑞载福毓汝维学尚世如沛之溥”。

山东鲁西尹氏字辈:“鸿肇式序祚承燕逊贻懋履源宸拱嘉孚迪景祺毓兴法绍光志学基恒昌道明声丕振嗣令庆增祥”。

尹氏一支字辈:“楚尚廷振学国传承祖德万代启辉煌庆誉章文彩茂林兆桂芳”。

【doc】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doc】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郑和研究》2006年第4期(总第64期)一65一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刘文庆郑自海 郑和在首次下西洋前夕,请礼部尚书李至刚为其父马哈只撰写了墓碑碑文,至 今该碑仍完好地保存在郑和故乡云南晋宁明太宗实录》卷七十八还记载了"永乐九年六月戊午,上以官军从郑和自番国还者远涉难苦, 且有劳效,遣内官赵惟善,礼部郎中李至刚宴劳于太仓".同时还记载了"当年十月辛丑, 命浙江临山,观海,宁海,宁波,昌国等卫造海船四十艘".这些资料表明浙江宁海等地与郑和远航的关系密切. 2005年12月1日在宁海集邮协会潘国贤的帮助下,宁海县文物办徐培良主任 派专人专车将笔者与潘先生送到宁海县桃源街道李和洋村,拜访了李至刚后裔2O 世孙李仁林先生(原名李可平).李先生首先向我们讲述李至刚家谱的保存经过.家谱共有三套:老谱系明嘉靖已丑年(1565年)仲冬之月吉旦修成,南京工部尚书王 钫撰,宁海缢泉罗纶谨书.为了防止破损.清光绪年间族人又请潘天寿父亲抄录第二套家谱.抗战期间一场大火将老宅烧毁,李仁林父亲从大火中抢救出这两套家谱.文革期间,父子俩人几经密藏才躲过浩劫.前不久为了方便族人观看家谱又抄写一套.因为我们是远道而来的客人, 又兼是李至刚身前好友郑和后裔 与郑和研究会成员的特殊身份,李先生破例将三套家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家谱木箱上书《李氏宗谱》,落款公元2005年仲春.翻开木盒,奇大无比的家谱展现在我们面前.用尺子测量一 下,家谱长66公分,宽48公分,比长56 公分,宽4o公分的郑和家谱(原称咸阳 世家宗谱)还要大一圈.《李氏宗谱》一世祖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位九年.国号

刘氏家谱

安成水部刘氏丛桂支湖北干一、二河分派传递世系如下:1刘邦(汉高祖,汉室刘氏始祖)→2刘恒(汉文帝)→3刘启(汉景帝)→4刘发(长沙定王,长沙刘氏祖)→5刘苍(安成思侯,安成刘氏祖)→6刘自当(安成今侯)→7刘寿光(安成节侯)→8刘乔(字谙谷)→9刘巳(字正中)→10刘鼎(字宏大)→11刘信(字贵实)→12刘英(字志俊)→13刘睦(字必和)→14刘荣(字毓华)→15刘逸(字仲安)→16刘端(字开先)→17刘奇(字邦祥)→18刘允(字大信)→19刘歆(字子敬)→20刘宽(字文博)→21刘贞(字志正)→22刘淑(字从善)→23刘敬(字学恭)→24刘素(字慎素)→25刘聪(字懋明)→26刘昭(字成美)→27刘嵩(字中正)→28刘槐(字槐阴)→29刘效(字诚学)→30刘侃(字子刚)→31刘道(字明理)→32刘完(字守成)→33刘辟(字与开)→34刘锜(字宣器)→35刘删(字宜定)→36刘敏高→37刘微(字伯武)→38刘麒(字仲麒)→39刘仁(字学爱)→40刘顺(字承坤)→41刘正(字无佞)→42刘渔(字学渔)→43刘濂(字中清)→44刘聪(字叔明)→45刘止(字有德)→46刘游(字思游)→47良(字汝良)→48荆(字牧荆)→49得(字袭得)→50治(字文理)→51刘槐(字廷槐)→52刘闻→53刘登→54刘德言(字韶闻,894-974,水部刘氏祖)→55(1)刘税(字君彻,905(927?)—991,水部刘氏丛桂支1世祖)→56(2)刘承亮(字希明)→57(3)刘常(字景定,976年-1042年,山塘祖)→58(4)刘朝佐(字五峰)→59(5)刘武光(字则天)→60(6)刘淑仁→61(7)刘凌云(字太冲)→62(8)刘艮(字如山)→63(9)刘从善(字初迪)→64(10)刘守信→65(11)刘牧雍→66(12)刘正己→67(13)刘仲盛→68(14)刘文楚→69(15)刘止安→70(16)刘凤标→71(17)刘循节→72(18)刘合符→73(19)刘齐→74(20)刘斯太→75(21)刘秉辞→76(22)刘新鼎→77(23)刘玲→78(24)刘斌俊→79(25)刘授一→80(26)云字辈→81(27)冠字辈→82(28)冕字辈→83(29)辉字辈→84(30)先字辈→85(31)德字辈→86(32)采字辈→87(33)凤字辈→88(34)文字辈→89(35)章字辈→90(36)训字辈 炳嗣从之立诚希永世昌克培元自庆毓兆寿多康 体继尧传远天延汉绪长大龄宜作相鸿化保成章 魁锡维宗敬君兴以国光梦麟得玉树启彦建龙堂 锦殿怀绍冠华林淑正方学修先际佩志尚在观祥 汝萃钟奇俊家繁好善扬轩书同效伯廷献秉朝纲 陕西安康河南乡刘家湾的字辈是: 永继世友,怀后一单,祥云瑞日,启志承先. 光前裕后,繁衍万千,荣宗耀祖,续代相传.树德立业,举才选贤,恩泽久存,文明昌远 陕西刘氏的字辈是:福寿集广兆京宗世大昌文章增千古行义在庭扬作善承先德永延泽久 长观光辉上国积厚有馀芳 跟"世正"搭边的只有一个 重庆市开县刘氏:"万应文仲志,永福廷世正.继国泰启邦,荣华显宗裔.先积泽丕振,祖贵克武纯.立之本代德,秉章焕经馨." 、辽宁北镇满族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见

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 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 编《刘氏族谱序》。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 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 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 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

谭氏家谱字辈排序大全

谭氏家谱字辈排序汇编 我谭氏始祖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系姓姬,皇帝子孙,颛顼zhuanxu之后,衍至谭国襄王、子爵,名尚诤。风氏,在山东莒县,生子:祁qi公,以谭为姓,为一世祖,传至39世书奇、卷达二房分衍。卷达次子建极生宫,字博仁。宫生可奕、可祥。可奕衍至45世进峰生9子,进鸿生4子,进颇生5子,共18子,称18宏世系。十一郎宏亮,即进峰公第五子故又称五郎世系。衍至63世朝祯、朝祥、朝贵等诸兄弟,于明朝洪武初年,由湖北麻城孝感起程入川后,又分房衍移至今,其流源世系如下: 居山东莒县 1世谭祁zhi 妣胡氏生子锦 2世谭锦妣陈氏生子春 3世谭春妣方氏生子梅 4世谭梅妣李氏生子奕yi 5世谭奕妣朱氏生四子:儒、会、积、标 6世谭儒 谭会妣谢氏生子珍 积 标 7世谭珍妣于[又俞]氏生二子:云、雪 8世谭云妣周氏生子照 雪 9世谭照妣徐氏生子轩 10世谭轩妣马氏生子伍 11世谭伍妣陈氏生子:秉、菁jing、辉、耀 12世谭秉 菁妣吕氏生子:与[兴]、文 辉 耀 13世谭与[兴] 妣黎氏生子裕 文 14世谭裕妣童氏生二子:简、端 15世谭简妣焦氏生子:时英

居山西太原16世谭时英妣晋氏,自莒迁太原,生子典书 谭杰升字端子,妣齐氏,升二子:佾yì、任 17世谭典书妣郝hao氏[又曰郭氏]生子:济、淡[又曰:谟] 谭佾妣夏氏生子姜孟 谭任 18世谭济妣夏氏生子青杨 谭淡[谟] 谭姜孟妣颜氏生二子:恭宗、敬宗 19世谭青杨妣姒si氏生三子:太定、太德、太常。[“太”:川东谱记为“大”]。 谭恭宗 谭敬宗妣曹氏生: 叔胜,由南海[今广州市]徙始兴衍大庾yǔ 20世谭太定 太德 太常妣郭氏生二子:玉成、玉润 叔胜 居河南弘 21世谭玉成讳顷,居金陵[江苏南京清凉山,即南京别称],西汉时吕后末[公元前179年],佐齐王起兵诛诸吕有功,封元侯[老谱称顷元侯是也],为弘农郡主[今河南灵宝县北],遂开弘农谭氏,又曰弘农氏,居弘农, 妣杨氏生三子:章宪、章斐fei、章文 谭玉润讳珠,妣李氏生子质 22世谭章宪妣姜氏生子:祥昭、祥瑞 谭章斐 谭章文 谭章质字文彬,妣王氏生子善信 23世谭祥昭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6至前141年间],任江西西昌巡司。妣沈氏生子:晋康,维康、经康、纶康 祥瑞 24世谭晋康 谭维康 谭经康 谭纶康妣秦氏生三子:运明、暄太[泰]、永益 25世谭运明 谭暄太 谭永益讳京, 汉昭帝元风时[公元前80至75年间],任朝奉大夫。妣有氏生子:芳明26世谭芳明妣蒋氏生二子:湘灵、湘湖 27世谭湘灵妣唐氏生子:崇道、崇德、崇仁 谭湘湖 居浙江绍兴 28世谭崇道 谭崇德由弘农迁会稽[江苏苏州市]。妣程、陈氏生子:荣宝

四川地区李氏字辈谱

四川南部:朝元先庭维仕林,文昌定国胜聪明. 四川南部:德、安、明、越. 四川南部:元天怀春清洪公树四川南部:繁昌仕禄永,九华国文章. 四川南部:铸长品大,朝毓繁昌;世禄永久,华国文章. 四川阆中:德玉先朝正,文章华国清. 四川阆中:上仲孟季,文治玄邦;世必有子,国应宗昌;远法近守,永正贤良;道崇德盛,厚笃伦常;恢弘先志,启迪辉光. 四川南充:才、成、德、思、克、季. 四川南充:永华春茂,其本承田. 四川南充:永世正昌云,春光元天子,文武登大庭. 四川南充:云开长远逸,永简南封庄,文声庭而参,荣仕芳秀年. 四川仪陇:昌、林、云、世、代、茂、忠. 四川仪陇:从忠明远柱,敦后得安康. 四川仪陇:中、正、大、光、明、本、根、维、新. 四川仪陇:亨本耳书德,棋太培修文;怀芳中俊仕,万有一家春. 四川仪陇:上时正元国,民廷体大全;忠昌为贵显,有至永登连. 四川营山:贵德子祺相,...;文春开国成,家祥树新远. 四川西充:*****光大辉明远,家清世泽灿 四川遂宁:大友文明正,福寿永康灵. 四川遂宁:世太兴隆顺,高明政佩天. 四川大竹:大宗尚世,成占一明;朝献祥瑞,代笃忠贞;汉茂元赞,普育俊英;培仁树德,本立道生. 四川大竹:成占一明,朝献祥瑞,代笃忠贞;汉茂元赞,普育俊英;培仁树德本立道生. 四川大竹:克、昌、天、祚、在、德. 四川重庆:谷在种子思,受遇加上文,承先启后光;忠孝必然芳,奇策丹廷现,祥开彻祚昌. 四川温江:国家之祥,永世其昌;文武克建,久奉朝堂;遵字更名,吾宗高清;祖传下代,湖北麻城. 四川奉邑:光国玉之大,忠孝家传远;诗书启象贤,科名鸿世绪;盛泽卜长年. 四川广汉:光、明、庭、中、出、英、才. 四川定远:光宗扬祖,隆盛荣昌;正家治国,贤孝纯良;才能增益,道德深长;久存世泽,永绍书香. 四川德阳:桂仁才怀再,富思应文宗. 四川德阳:开国弘基干……明成本绪连业. 四川德阳:世登春城之,国正天心顺. 四川德阳:国正天心顺,家和祖泽祺;锡康钟福禄,茂本载辑熙;耀武隆奕叶,洪英长孙后嗣;青. 四川内江: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四川内江:万十一本清新,善良如自纯休. 四川内江:国正天兴顺,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泽,永赖振纲常. 四川内江: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四川内江:石友应文正,在鸣声远传;诗书宽玉后,忠孝永光前;道德开泰运,荣耀显朝庭;爵禄登上品,高攀启贤成. 四川内江:世有义文正,在红声远传,诗书宽玉后. 四川内江:仕友成耀,永光先德;朝廷鼎觉,集中春登. 四川内江:诗书誉厚,乐道真荣;前途达远,卓尔超群. 四川筠连:汉朝宗祖,贵义必荣,子思文廷. 四川广安:洪才正邦国,为本中大道,俊秀树明庭,荣华富贵春 四川广安:恩、大、忠、义、长. 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刘氏族谱

刘氏族谱 刘氏族谱序 盖闻水源木本,物理斯彰,尊祖敬宗,人生所重。则稽谱碟序,本支此事曷可稍缓哉!无如世远年湮,渺无考据;族繁户衆,猝难详明。有志族谱者,往往不无遗憾耳。愚姻兄毓炳、毓祥,久有收族序谱之志,日夜图维,苦於无徵;焦心劳虑,盖亦有年。因闻愚之族谱遭兵燹遗失者,曾求当庄土地神,藉乩笔以续之。故命其姪景莹与孙怀棕、怀麟相继问字之馀,特邀以襄阙事夫二公,既欲昭来兹以绳其祖武。愚亦乐讲敦睦而永言孝思。遂乃设檀敬祷,推原自枣强远来者为始祖,凡十余世,历五百余载。近居者详之,远出者註之。條分缕晰,脉络分明。其有旧碣可考者,颇略相符合,虽源远而流长,亦支分而节解。於是辑为谱书,户藏一帙。当春露秋霜一披览,而高曾之矩矱,粲若列眉;支流之亲疏,瞭如指掌。不啻宗庙之有昭穆,国家之有史乘焉。庶乎,椒衍瓜棉,绳绳继继,伦次不紊,相乘勿僣。刘氏後生之孝子贤孙,悠然思修谱之苦衷、睦婣之雅谊也夫。 岁贡生侯选训导愚妹丈程登桂谨序 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十月十九世孙怀麟谨书 又序 自来家谱之修,由来尚矣。何者族衆支繁之家有谱可稽者,虽千百世而支流不紊;无谱可寻者,即十余世而胍络难分?所以有心者体水源木本之意,切敬宗收族之情,汲汲于修谱之事,其関系岂浅鲜哉。余刘氏祖相传明洪武二年始祖兄弟四位自枣强迁于东坡、涝峪、黄家庄、桃科、柳埠等庄,不数传而谱书遗失。祖茔在东坡庄之西隅,历年祭祀,迄今族繁人衆,支流不明。欲修谱书以垂后世,惜始祖之墓无谱碑可考。而且自迁居以来,至今五百余载,年深日久,难以追序。于是考各处之碑碣,尽搜族间之记载,相质一堂,而支流尤不堪分明。自愧才疏识浅,无计可筹,余心怠矣。偶与妹丈程公闲叙,言及彼之族谱遭兵燹遗失,曾求当庄土地神追序明白。是以复萌前志,与衆尚议,诚心设坛,请土地神追序十余世,而详明可据。由是编帙成谱,分给合族。庶几使族衆覩斯谱者,披阅一過,明如指掌。知高曾所从出,顿起报本追远之意;知同宗为一本,共切敦宗睦族之情。不致叹世系之无考,同晓然于秩序之不紊也矣。后有见此志者而重修不怠焉,则幸甚。 十七世孙毓炳序 凡例 一义子冒姓不录。 一郑重世谱,如有亵渎毁坏,禀族长重责罚,令祭祖不恕。 一谱中同名者,俱以改正;至或有二字音同字不同者,惟二名不偏讳是遵。 一无嗣者直书,未免神伤,故于名下不书子以示異。 一出继之人即承祧一支,不准再继。 一出继之人仍于本支註名,但于名下书岀嗣,以表明之;继父名下书某名,以承嗣註之。 一或有迁居外庄郡县者,但于名下书迁居某地处以志之。

石氏家谱及字辈

石氏家谱及字辈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三十八年(卫桓公姬完二年,公元前733年),石碏的弟弟州吁骄奢被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满怀怨恨的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当时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因此被州吁拜为大夫。 后来,石碏把州吁和石厚二人引诱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妫鲍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即被陈桓公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国,然后迎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是为卫宣公。 战国史学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后世君子们所称道。 石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公子段,字子石,是宋平公子成的二儿子,他的后代都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商丘石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有公子丰,是郑穆公姬子蘭之子,字石癸,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卫国、齐国。 在公子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河石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石作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石作氏,是秦国早期的贵族世家复姓,原居秦邑(今甘肃天水故秦城)。 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语》中称为石子蜀。 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人(今甘肃天水甘谷十里铺乡)。 按史书记载推算,石作蜀当生卒于周敬王元~四十一年(公元前519~前479年)。他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石作蜀成年后,不远万里徒步东鲁,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石作蜀学成返乡后,在民众中大力宣扬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为古代三陇一带的文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者称其为“石子”,世人尊称他为“石夫子”。 可惜的是,石作蜀由于操劳过度,很早即弃世而去,终年只有四十岁,而且他的生平和著述由于年代久远,早已湮没无存。在历史文献《伏羌志》中记载:“石子唐封石邑伯,宋封成纪侯,明去封号,称先贤。从祀孔庙。”在宋朝封其为成纪侯时,皇帝曾亲自敕撰赞:“宣

湖南李氏字辈谱

湖南李氏字辈谱(郴州、永州、娄底、涟源(娄底)、怀化及湘 西地区) 添加时间:[2008-9-18] 点击数:453 01、湖南郴洲:高曾衍庆,祠依维凡; 02、湖南郴洲:高中燕顺,次依维方; 03、湖南郴州:世、永、英、雄、茂; 04、湖南郴州:福禄加增,茂承先志,绍启正英; 05、湖南郴州:国泰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传名; 06、湖南郴州: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07、湖南江华:火朝神州旺,历代有贤良,念祖光前辈,嗣孙裕后昌,积善修馀度,诗书集锦章,奋发求知识,科学新海洋,平生宜廉洁,严正立纲常,振兴伟中华,国泰民安康,居家崇勤俭,仁和福禄长,睦邻恒忠信,文明礼义邦,史成传寰宇,万世永流芳.; 08、湖南江华:金文向光堂;铬甫树熟芳; 09、湖南资兴:伯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亨利熙成;德决师仕,克廷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业显乾坤; 10、湖南资兴:焕炳昭文盛,高标步武清,联芳咸嗣美,万禩永扬声; 11、湖南资兴:龙门英俊显,应启朝廷兴,组绶荣湘楚,儒冠振凤城; 12、湖南资兴:毓秀钟灵,焕彩含芬,蔚为国华,世代流馨; 13、资兴凤凰:景仲朝必彰,子仕宦廷光;孙贤荣显贵,福禄远奇昌;世永英雄茂,才高道义良;德崇通达泰,学广姓名香;传家敦孝友,经国著平康;志继元科振,功垂善庆长;派衍廷南楚,支分自豫章;声称扬云梦,令誉播潇湘;

14、湖南桂阳:有、本、光、宗、耀、祖、文、章; 15、湖南永兴:才贵有子,胜文朝家;宗堂永振,万代恒昌;荣华世绍,思维向善,福自流长; 16、湖南宁远:登、厚、福、基; 17、宁远灌溪:仁麗國如士,鍾秀恒崇德,茂聞仕普複,時景允大萬,光應昌先發,啟隆長繼春,乾坤開泰運,賢達品玉京。(李春瑶提供); 18、永州祁阳:登三成必,定国安邦;兴崇仁让,永绍前光;代宗俊秀,世庆明良; 19、祁阳洪山:方际其昌大,材良映朝兴;本支发祥懋,兆启士斯文;立学光宗祖,家传瑞秀宾;声华成世德,孝义一庭荣; 20、湖南祁阳:庆子海真世,延文天一登;三奇正士志,维明大有成;朝国昌顺应,中和希颜仁;长茂纯如玉,伯仲时可兴; 21、湖广祁阳:必定安邦兴,进位朝相祚,盛世重才能,思去恩远固; 22、湖南祁阳:可登大任,世际明良,元宝大通; 23、湖南祁阳:清树辉垂锦,求荣耀在钧,深根熙致铄,康乐焕时银; 24、湖南祁阳:千思胜绍文,才仁义志信;国正天心定,邦家大有成; 25、祁阳李氏:千道志讳文,万理尚国洪,春三正大光,明克本有成 26、湖南桂东(西平派字辈):(唐):廿八徙古酃,忠邦及元廷,天锡英公厚,仲国继仁敬(上自李晟公始每字一辈);(明清):仕正高遴选,均举惟斯文,斋廷时焕发,朝楚作良臣,应会春秋榜,联科定显名,书香承祖烈,经济绍前勋……; 27、桂东城南:本根培植厚,滋润在元良;福蔭钟奇秀,经畬蔚翠芳;鸿材柱楝大,受作梯航;枝业能留意,咸分上苑香; 28、桂东城南:陇郡源流远忠武肇,西平谷村分节振洵,成庆一仁友必仕鼎,正阳学汝维世囗堪承继,善长自发辉; 29、湖南桂阳:有本光宗,耀祖文章; 30、湖南永州:子、学、生、尚;

刘氏族谱

【题名】刘氏族谱 【责任者】[作者不详] 【版本】民国32年(1943),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岳阳,巴陵 【堂号】彭城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宋]刘唐; 始迁祖:[宋]刘受 【摘要】始迁祖唐、受,南宋时自巴陵南冲古柏树坡迁居邑之公田。寻以金牛之变,唐於咸淳二年再徙居窑岭,而受仍居公田,遂衍为二派。存卷为墓图、图契、公田志仲公世系。 【索取号】5939/D 【题名】刘氏族谱 【责任者】[作者不详] 【版本】民国36年(1947),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岳阳 【堂号】彭城堂 【先祖/名人】始祖:刘仲二; 先祖:刘福四; 先祖:[清]刘辛三; 先祖:[清]刘辛八; 先祖:[清]刘辛九 【摘要】始祖行名仲二,讳字、时代、居地均失记。子福四,生辛三、辛八、辛九,明清之际,三兄弟後裔陆续迁巴陵之高桥、大屋、塘觵、墩上、仙安桥、双港嘴等处。谱存序、契据、世系等。 【索取号】5872

《刘氏族谱》与刘备 李君鉴 刘备墓“成都说”、“奉节说”之争引出《刘氏族谱》现世。 自1986年《四川工人日报》刊登《刘备真墓可能在奉节》后,又经《文摘周报》转摘,一两年内,笔者收集到16种《刘氏族谱》。后从山西族谱研究中心及上海谱牒研究中心获悉:山西族谱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册;上海谱牒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部。 刘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之一,位列李、王、张后,居第四位。刘姓能够成为一个大姓,主要因为刘氏起源早,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姓”时间长,望族多,分布广,赐姓、改姓、少数民族从附姓多的缘故。 根据《左传》、《汉书》、《唐书》、《通志》等史书记载,刘姓起源主要有五个支系: 一、以国为氏,即祁姓之刘。源出帝尧陶唐氏,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国(今河北省唐县),因以为氏。 二、以邑为氏,即姬姓之刘。西周时,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旧有地曰刘亭), 其子孙遂以邑为氏。 三、匈奴族从母姓刘。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对少数民族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嫁给强盛的匈奴部族单于冒顿为妻,匈奴习俗,贵族皆从母姓。史载东郡、河南、雕阴三族刘氏俱出匈奴。“五胡”时汉国 的建立者刘渊就是匈奴的贵族。 四、赐娄氏为刘姓。汉初,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西都关中之策,高祖赐姓刘,遂改名刘敬,子孙 以刘为氏。 五、赐项氏为刘姓。刘它,原项氏,汉初赐姓刘,子孙因之。 《宛委余编》曰:“大约得姓之贵,无过于刘。汉四百余年,至昭烈父子,二十二帝。其间真王代传以千计,列候以万计。南宋九帝,五代汉二帝,北汉三帝,刘渊、刘曜无论也。故非他姓可拟。”又说:“刘二十五望,彭城为贵”。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和政权中,以刘姓为最多,历时也最久,先后有西汉、东汉、蜀汉,“五胡”十六国时的汉、越、南朝宋、五代后汉、南汉、北汉、南宋建炎四年金册封的大齐等,共历时六百五十年。这是刘姓能够成为大姓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原因,也是所传《刘氏族谱》中为什么彭城堂刘氏族谱占多数的原因。笔者所搜集到的16种族谱即全出于彭城刘氏。 16种《刘氏族谱》简介 16种刘氏族谱指重庆市奉节高雅手写本《刘氏族谱》;四川自贡手写本《刘氏总大族谱》;四川江津石印本《刘氏考订族谱》;奉节兴隆庙湾刻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奉节甲高杨坪、吐祥青龙手写新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四川沐川手抄本《彭城宗谱》;四川犍为石印本《刘氏纂刻族谱》;四川资中手抄本《刘氏族谱》;四川三台县《刘氏圣宗谱》;四川壁山旧本《刘氏族谱》;壁山新本《刘氏族谱》;四川内江《刘氏族谱》;重庆城口绢写《刘氏族谱》;重庆江北石印本《刘氏族谱》;湖北嘉鱼《刘氏宗谱》;成都武侯祠台湾华侨刘天注捐赠《刘氏大宗族谱》。其中城口、重庆江北、湖北嘉鱼、成都武侯祠4种刘氏族谱只略知一点线索。笔者曾对其余12种族谱作过初步研究,现将笔者了解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12种刘氏族谱均记载该刘氏后裔系祁姓之刘,以国为氏。发枝彭城,是中山靖王刘胜后代。 奉节兴隆庙湾《彭城堂刘氏族谱》,清同治十二年(1873)安定堂刻本,仅存第一册,线装。长44厘米,宽23厘米,共24页。其中最后两页系后人毛笔字补写。书皮为较硬的同色纸,上有书签。扉页为黄裱纸。“彭城堂”三字横排,下竖写“刘氏族谱”,左侧写“大清同治十二年续修族谱世系公立”。版面设计:有外粗内细文武边栏,天头、地脚为双龙,龙头朝向版心。版心有双鱼尾,上部分题写“刘氏族谱”,中间题写卷次内容,页数。下部分题写“彭城堂”。奉刘备为一世祖。第一册有祖莹形图,刘氏宗祠、祠

赵氏家谱字辈

赵氏家谱字辈 [ 标签:赵氏家谱字 ] →値被縸仿、 2011-05-09 13:45 满意答案好评率:47% 禹州市鸠山乡赵沟天水赵氏辈谱为:光维有成,绍自之恒......遇如延增. 半部堂赵姓辈分:伍,银,在,如,永;公,兴,正,大,子;士,德,明,万,昌; 延,治,景,从,懋………… 临西家谱字辈是:福殿长书章英仲军 湖北枣阳新市赵氏字辈中有: 姬、柱、清、现 安徽利辛汝集镇赵氏村辈分为:魁、金、玉、殿、丙、新、兰、洪、和、学、电、新 温州平阳赵氏字辈是:洪,沛,有,汉,义,锡 江苏南京“涿郡堂”辈分是“连、文、礼、登,似、子、明、德 江西,进贤赵氏字辈是:孟、尚、曰、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待、贤、良 山东新泰市赵氏辈份有:书、光、文、洪、作、善、永、远、庆、长、英、齐、发、现 江西九江赵氏辈份:春华通万相大宋传加宝 河南商丘赵氏:自修米敬平志粱行 湖北荆门赵氏:克、作、延、维、大、仁、永、昌 湖北天门: 邠歧诞异才,麟凤新振开。诗礼光上国,文武映云台。家声长佑启,世泽远滋培。 忠厚千祥集,和平万福来。 河南博爱: 夏汝思继国元九廷光复永世振守大绍先业惟存敬克承祖德允在 山东东营: 广饶金云光 山东永平府乐亭县安乐十三甲赵家庄: 廷顺仲殿汉、文华志尚贤、同福临东江、 轩辕书继昌、宁河安光者、堂贵显云章。

(地区不详):元有天印云万世思文明开国鸿轩绪乾坤定朝廷 (地区不详):绍尔世德,在於为善,既承且启,序可长建,鸿恩以锡,泰运必昌, 开名立业,广道经邦,海岳志远,兴国崇尚,清正贤俊,汉宇显扬 (地区不详):文章报国书礼传家 (地区不详):恒聚雍和幅自生绪 (地区不详):广登连京吉治仁恩瑞善香 (地区不详):天仕昌国应运新生立福久远 山东登州府: 成守洪云 天水: 敬恕孚家邦 湖南衡山县: 贤聚英和福自生 山东赵县: 永臣成 贵州毕节市: 德音庆泽长士大文明远学本崇胜治永万世承殿 湖北潜江: 高大光明崇世泽,纯良忠正震家声 山东苍山长城: 允德传建洪子 温州瑞安赵宅村: 齐洪典章顺 高旻寺北: 连永正德荣华 江苏: 龙凤曾元成先 赵坡赵: 恒月联汝,师书毓贤 苏州: 由山怀步学,光中要志远 贵州毕节排行是:定系页臣璧,走弘汝卿怀,良师廷运秉,联朝映国明,安邦选贤能,德文佐时昌. 河南博爱白马沟山西迁来字辈:得就本宗文庭世存有成与维春怀中华东 山东青州后裔: (1940由朝字辈重排的字辈) 福德碧大朝廷方元玉绅益善守吉瑞纪 乃密子言欢瑟开昌世恩鸿深卿维仪 山东省东平县贾家村字辈是:春忠继全绪宝乐方庆广景阳传家新怀林世长 湖北随州的字辈是:正大光明 ,运启余零 河南邓州的辈分有:振兴琢玉永成家书卫碧精传尽忠 河南邓州赵姓:俊贤振兴卓玉永成家申伟璧新良进忠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刘氏字辈

四、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刘氏字辈 1、泰和县刘氏字辈派文:思逝文汉作,廷锦永镇朝。我们刘家是来自江西太和(泰和),祖先叫刘忠华(刘华忠),先到了贵州绥阳,后其子孙刘文英于清嘉庆年间从贵州绥阳郎里三甲阿蛇自讷村到了云南文山,到我辈是第六代了,望了解情况的同志,刘氏家亲能告知,派文资料联系人:云南刘永国 2、江西泰和刘氏字辈派文:思逝文汉作,廷锦永镇朝。提供者:刘永国。39、安福郡马刘氏智仁圣义,中和孝友,睦姻任卹,礼乐射御,书数。(自21世起) 3、泰和县上模乡北溪案山村刘氏新字派计编二十一世起派行,重以文应若,思惟望自隆,盛世鸣凤起,志钦日兴徙,秀达恢先祖,经书永建中,抡元昭示品,清定奏嘉功。 提供者:刘鸣杨liumingyang67@https://www.360docs.net/doc/d118000324.html, QQ:407136547 4、泰和江夹洲刘氏:形成于南宋,来自西昌(即泰和),以刘曰修为开基始祖。谱载,本支刘氏在刘姓中属于彭城刘氏大宗中的汉武帝一派,出自汉宣帝最小的儿子楚孝王刘嚣。本支刘氏族人主要聚居在江西省泰和县万合乡江夹洲村堂号为"崇庆堂"。江夹洲刘氏开基始祖刘曰修,是西昌刘氏始祖刘立礼的第12代孙。当宋朝末年,刘曰修的3个儿由西昌枣树玉泉迁居江畔,淘金江夹洲。他们后裔世代居此,因此尊父亲刘曰修为本支始祖。族谱所记自刘立礼到刘日修的传递世系如下: 1刘立礼→2刘嗣宗→3刘居焱→4刘宣→5刘震→6刘揆→7刘

景→8刘敏才→9刘升→10刘叔周→11刘子亨→12刘曰修。江夹刘氏自始祖"曰"字派刘曰修开始,订立了如下字派:"曰明和震可淑济均友存永福叔广崇京瑞应祯祥德愈昌修齐道貌岸然学建明良安仁"。 5、泰和樟塘龙陂刘氏: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安成思侯刘苍,以刘苍的第50代孙刘子富为开基始祖。族谱所记自刘苍到刘子正的传递世系如下:1刘苍→……30刘义→31刘惇→32刘宏→33刘况→34刘耑→35刘逊→36刘*(王+区)→37刘谅→38刘利济→39刘宗海→40刘轸→41刘南立→42刘洋→43刘世显→44刘仕贵→45刘伯宝→46刘叔周→47刘绍宗→48刘惟文→49刘德成→50刘子富。泰和樟塘龙陂刘氏以"衍庆堂"为堂号。自开基始祖刘子富开始,该族使用如下字派:"子叔资朴荣常举一士慰甲显承光荣德"。 6、泰和冠朝大溪刘氏:泰和冠朝大溪刘氏形成于宋代,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安成思侯刘苍,以刘苍的第45代孙刘珊甫为开基始祖。族谱所记自刘苍到刘珊甫的传递世系如下:1刘苍→……30刘义→31刘惇→32刘宏→33刘况→34刘耑→35刘逊→36刘*(王+区)→37刘谅→38刘利济→39刘好先→40刘*(鬲+甫)→41刘刘仲武→42刘节→43刘端仁→44刘胜汉→45 刘珊。泰和冠朝乡大溪村刘氏以"彞伦堂"为堂号。 7、泰和下坊刘氏:本支刘氏在刘姓中属于长沙刘氏大宗南派,出自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安成侯刘苍,以刘苍的第55代孙刘元鉴为开基始祖。谱称,安成侯刘苍的第30代孙刘义的长子刘惇生2子:

家谱撰写格式方法范例计划等

通渭李家店青草湾车家家谱撰写计划 第一部分家谱通用格式简介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 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 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 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下面的24项。 下面的这24项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 举例: 虞邑范氏族谱凡例 一、本谱总分五卷,共列内容十六章。历次谱序列于卷首,其一至四卷为 世系图,第五卷为世系考、旌表诰命、官秩与名宦、族礼、祭礼、祠堂、义田、传记、艺文、史料等综合卷。第一卷中列明本谱总目录,其余卷仅列本卷目录。 二、谱中世系图所载之世系支派,一律按世次排列,概不冠姓。妻室有姓 名者列入全名,无名者只称姓氏,列于夫男简历之内,不另记述。

三、旧谱记男不记女,本次续修于女均予入谱。女子简历记入父辈简历中,已婚子女列明夫男姓名。 四、遵旧谱惯例,仍以竖排从右至左阅之,每页列五世,起始世次族人标 明父辈名字,以便衔接。为方便阅谱,原谱中的繁体字、异体字,此次续谱时 均改为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的通行简化汉字。无简化字者,仍以原谱登之。 五、谱中文字凡出现族人姓名、名讳、字、号、官衔、封号者,皆加着重线,以便识别。现代文章中多未标注。外族人员与官衔等不在此例。 六、本族新增之传记、艺文、史料等,有出处的皆注明出处,明示作者, 以期族人核对。原实行、忠义、节烈贤孝被另外刊载的,亦予标明。 九、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 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 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十、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 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 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

刘氏族谱 总谱

刘氏族谱总谱 劉雄輝劉主 編彭 城氏堂第 滿一公冊 祠第族堂一編滿祠譜丁譜源流總譜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 主編劉雄輝副主編劉金良責編劉雄輝錄入周昌盈校對劉雄輝資料 劉海明劉齊華劉齊輝劉國兵劉雄輝劉遂文劉美文劉興偉劉小良劉乘勝劉有良劉新奇劉春華劉志農書名題字張並湘藜閣西元二零零七年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忠厚貽謨美,修齊衍慶長。崇文明禮讓,敷教植綱常。序正班聯定,源清昭穆詳。根深枝必茂,奕葉毓奇芳。——民國辛未歲(1931年)仲夏日。穀旦。“接續新派”又名“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全族正式統編字派時間是民國乙亥年(西元1935年)秋七月上瀚穀旦。本祠轉述者是十八世孫齊嵩岳靈少龍氏。即坡關廷佐門的齊嵩。齊嵩,字嶽靈,號少龍。又接續新派,(另名“新增宗派”)裕後思先澤,光前仰古唐。庭階培玉樹,

祿閣校華章。孝友傳家學,軍民衛國康。顯存峙漢鼎,世代永隆昌。(注:“新增宗派”的作者和寫作時間沒有載明,)彭脊面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藜閣二零零七年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五修重版”凡例1、五修重版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相關要點在此說明。2、本次重版,將譜牒分為丁譜和文譜兩種,丁譜排前,文譜排後。丁譜有兩篇六冊,第一篇為總譜,專管源流,從遠祖堯帝敘至本門始祖,共計一冊,排為第一冊;第二篇為分譜,專管各門丁口,共計五冊,排為第二至第六冊。3、丁譜按滿公祠堂各關劃分,坡關為第二冊,包括毛田門、廷佐門、楊家邊三門;墓關為第三冊,包括平頭林、銅盆沖二門;榨關為第四冊,包括榨老屋、郎仲屋、璧選屋、榨細屋四門;喬關為第五冊,包括喬林堂、張得祥二門;君用關為第六冊,包括月湖、湯夫、君用門三門。4、文譜有六篇,分為四冊,第七冊包括三篇,即“譜牒概說”、“滿祠大事記”、“家訓”;第八冊一篇,即“家傳”;第九冊一篇,即“藝文著述”;第十冊一篇,即“圖像”。5、本次重版,根據現代閱讀習慣,將豎排改為橫排,繁體改為簡體,不標點改為標點。標點是一項艱難的工作,須有深厚的古漢語基礎才能所為,宥於水準,難免有錯。6、本次重版,對舊版中的皇歲紀年作了一些修改,一是更正了一些明顯的錯誤,如皇歲與甲子紀年矛盾,則以甲子紀年為標準更正皇

Removed_赵姓家谱介绍20

赵姓家谱介绍 赵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宋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 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了一世祖赵充中至六十七世赵景雍,表明天水迁长安、又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至赵景雍时移居江南的历程。赵姓规定每30年修订一次家谱。现存赵姓家谱多是清代和民 国初年纂修的。 赵姓族谱的基本格式 赵姓族谱虽有以上种种类型,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这些类型并非同时出现,而是大体经历了一个从简易家谱,到族谱、支谱、房谱,再到宗谱、统谱等联宗合纂的演进过程。同样,族谱的修撰格式也有一个从简单谱系、谱表到体例完备的发展过程。就现存清代、民国时期的赵姓族谱而言,其格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谱序。这是每部族谱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包括本族人写的序和邀请外族人写的序,以及跋语等。外族人写序通常是当朝、当地的名人,或是与家族有特殊关系的人。谱序跋的内容大致是修谱缘由、修谱经过、家族渊源传承,有的谱中还阐发一些修谱理论。

随着族谱撰修的次数增多,序跋也不断增多,所以一些大型族谱,其序跋篇幅很大。通常情况是续修次数越多,谱序就越长,谱序跋本身也就成了了解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是谱例,即修谱凡例,主要阐明族谱的纂修原则、体例、领谱和族谱的管理原理。同治年间所修的《天水堂赵氏合修族谱》凡例共有20则。《山阴华舍赵氏宗谱》除录旧谱凡例外,还新增凡例若干条。 三是先世考与遗像赞。主要考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和分支迁徙情况,尔后是把本家族中最显赫、有德行功业的先祖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这方面,民国年间所修的《东莱赵氏家乘》最具典型。不仅考述文字简明清晰,祖像的绘制也十分精美。在说明本脉出于蜀汉顺平侯赵云,世居成都府红花市之后,用四言联句表达家族的迁徙、兴盛情况,颇有特色:“聿维我谱,俱详历履,原籍西川,始白天水。明初迁莱,郡城安宅,嘉靖开科,隆万任职。伯镇封疆,仲总六卿,武勋相业,朝廷所荣。愿绍前烈,德言与切,绵长先泽,睦族敦宗。”另外,赵宋皇室后裔的族谱大多载录《太祖遗训》一文。 四是恩荣录。主要刊载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员对家族或家族成员的封赠文字和匾额。山阴华舍谱中有

李氏起源天下李氏根在陇西家训家谱字辈郡望堂号大全看看扩散收藏吧

李氏起源!天下李氏根在陇西,家训家谱字辈、郡望堂号大 全,看看扩散收藏吧 李氏宗亲群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李氏”,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李氏宗亲群”,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全球李氏大家庭。我们同心同德,弘扬李氏文化,繁荣李氏大家族。 唐代的李延寿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皋陶,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李耳为十一世。他在《北史·序传》中说:“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林宝撰《元和姓纂》,记录李姓的起源,就根据李延寿的说法。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撰写《新唐书》时,又依据《元和姓纂》,并加以充实。《新唐书》中的《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里,所列李姓的起源,谱系甚为详尽。《新唐书·宗室世系》载: 李姓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皋陶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 陇西李氏,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

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或是出于忌吊,唐朝废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李姓的标志 为世人所铭记。 家训八要 一要孝,父母面前无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为孝。二要悌,兄长面前无使气。手足痛痒本相关,尔争我妒终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还是亲兄弟。当知悌。三要忠,富贵贫贱本相同。譬如替人谋一事,能尽其心便是忠。一点欺心天不依,弄得钱来转眼空。当知忠。四要信,一诺千金人所敬。譬如约人到午时,不到未时终是信。若是一事不践言,下次说来人不信。当知信。五要礼,循规蹈矩无粗鄙。先生长者当尤尊,子弟轻狂人不敬。况我侮人人侮我,到底那个饶了你。当知礼。六要义,事大遇幼无不及。譬如一事本当为,有才也要留余地。又如好事不向前,懦弱何无男子气。当知义。七要廉,百般有命只由天。口渴莫饮盗泉水,家贫休要昧心钱。巧人诈得痴人谷,痴人终买巧人田。当知廉。八要耻,好汉原来一张纸。含羞忍辱骗得来,那知背后有人指。寄语男儿当自强,甘居人下何无耻。当知耻。

满族家谱

满族家谱辈份(世派)歌 《金州镶红旗陈满洲伊尔根觉罗(赵氏)谱书》内所记的辈次是:永忠振德玉,吉广喜明声……。 《沈阳正白旗陈满洲伊尔根觉罗(赵氏)谱书》:恩鹤书达正,博济定荣延,盛隆多景福,万载宣永传,孝友国民化。清和家庭绵,世秦桂运寿,尧时仁义天,生平俊秀立,光耀居风连,大成金玉振、安肖希文宣,崇学昌明宝,溜华恒喜全,恭丰春克显,宗兴长绍先。 《正黄旗伊尔根觉罗氏(赵氏)家谱》: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文明。 《福陵觉尔察氏谱书》内所记的辈次是:庆文连德广;国恩荣世绵;吉祥常富贵;福寿永双全。 《永陵喜他拉氏谱书》内的辈次是:宝德毓英魁;永成盛世书;隆文多富贵;福寿庆双余。 《宁古塔米氏家谱》中对族人排辈规定为:德明克复初,良知兆麟螽,忠孝国教本,勤俭家业成。 宁古塔《瓜尔佳氏谱书》所列辈字的排列顺序是:裕联荣继广,庆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事,保元允呈祥。 《陈满洲正红旗苏克苏浒部瓜尔佳氏谱书》规定从十四代起,各辈起名应按:裕联荣继广,庆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事,保元名呈祥。 《满洲正兰旗果尔勒斯高氏谱书》:臣德文庆广,清福占云升,增盛富兴有,祥瑞永俊恒。 《满洲镶蓝旗萨嘛喇氏(蔡氏)族谱》按字排辈为:景运兴克昌,贵荣继德芳,世永延福寿,奕崇庆其光。 《满洲正白旗凤城赫氏家谱》: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 《凤城满族叶赫佟氏(镶黄旗)宗谱》:文明承圣志,才德殿英贤,国本佩宏业,和祥保万年。 《鳳凰城正白旗滿洲完顔氏(王氏、汪氏)宗谱》:無例傳四世,分行永爲先,布因徒此續,桂乃緊相連,肆後二十字,瓜瓞樂綿綿,萬年崇德善,百世效賢良,忠正承恩廣,文明裕泰昌。 《滿洲正紅旗鳳凰城他拉(唐)氏族谱》:文武全桂榮,純德耀顯明,福慶忠盛延,長治啓國隆,吉祥永茂順,英連廣運成。 《鳳凰城滿洲正黃旗姜佳氏(姜氏)族谱》:佑德天維作福,國文慶書貴長。殿甲承恩普玺,庭宗續世榮昌。軍景官紅常春,銀豐寶積連金。廣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鑲藍旗甯古塔薩喇拉氏(蔡氏)族谱》:景運興克昌,貴榮繼德芳。世永延福壽,奕崇慶其光。 《鑲白旗鳳凰城吴扎拉氏(吳氏)族谱》:荣贵继世广,福庆永鸿章。华国忠明治,维新裕保良。 《正白旗边门赫舍哩氏(赫氏、康氏)族谱》: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會樂輔清。忠良維國安全志,世守純真保泰平。 《鑲白旗鳳凰城卡克他氏(康氏)族谱》:慶會運昌明,英才濟聖清。過華全尖品,世祿廣恩榮。德義昭隆業,賢良繼聖名。永懷先澤厚,保太益和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