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离线作业 第2次

浙江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离线作业  第2次
浙江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离线作业  第2次

浙江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离线作业第2次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现代课程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简要说明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其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背景下,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脱离、语文学习与实际运用脱离的现象。经过了用文言文教学方法教现代文、主要教思想内容、主要教写作方法、主要教文学作品等发展阶段。现在存在着教学方式模式化和放任自流的倾向。改革方向是加强基本功教学,加强生活化和个性化。

4、有人认为,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错误。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不但包含思想性,还包含情感、美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等多方面的内容,单指思想性是不科学的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6、简介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废科举兴学堂的诏令,但未施行。癸卯学制: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废科举兴学堂的诏令,开始施行。

7、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与重构的形式有哪几种?

(1)凭借语文教材,看、问、想、独特体验,叙说发现。(2)利用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图文并茂的“读读——说说——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

唱唱”,童话故事可以“读读——讲讲——演演”。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发

展语言,激发想象。(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写字比赛、查字典比赛、

词语接力比赛、成语故事比赛、诗歌背诵比赛、主题讲演比赛、以及警语收集

评比、报刊剪摘注评、社会调查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8、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内容有哪些?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作

4、口语交际

5、综合学习

9、社区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与重构形式有哪几种?

(1)联系生活学语文,比如鼓励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学写建议。(2)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

会整理调查报告。(3)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区服务,比如为老人读报,上街

纠正错别字,报道新人新事新气象,自办手抄报、黑板报

10、如何正确处理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教育从来是不会脱离政治的。哪个时代的教育,必然或多或少的反映那个时代的主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点,至少是其倾向或要求;另一方面,语文教育有它自身的规律,如果违背了它,就不但破坏了语文教育自身,而且也使思想教育无法落实。

11、略读教学应注意什么问题。

(1)把握大意,抓住重点。(2)提高阅读速度

12、作文和作文教学的性质是什么?

作文是写作练习,作文教学是写作训练。叶圣陶说:“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即学生的作文是写作练习,作文教学就是写作训练。

13、口语交际和听话说话的区别是什么?

(1)听话、说话是指交际的一方,即信息的接受方与发出方;口语交际是指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话语,同时要适时接过话题,做

出反应,你来我往,言语交锋。(2)口语交际教学比听话、说话教学更具有实用性。口语交际是生活中的实际状况,教学的话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课堂上学的,正是生活中要用的,具有实用价值。(3)口语交际需要更全面的交际技能。既然是面对面的接触、交流,就不仅需要听说技巧,还需要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单方的听话、说话,只停留在接受和表达能力上,忽视了接收和表达的深层次的个人情感、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等内在因素。

14、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指什么?

先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综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较高层次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是各个学科的综合。最高层次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综合。

一、实际运用题:

1、根据所给材料,写出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教学目的

1、了解舒婷诗的风格特点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对传统的爱情有何理解?

教师总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婚姻上实行父母包办、一夫多妻,由于生产力落后以及封建礼教束缚、男尊女卑等,在客观上造成了"重婚姻、少爱情"的情形。进入新课《致橡树》的学习,来共同了解一下诗人舒婷笔下的爱情观。

二、舒婷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起她的一些抒情诗开始流传。文革后,其诗作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引起注目。1981年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写作,现为中国作协会员,福建作协理事。主要著作诗集《双桅船》,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

三、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特点:内涵上意蕴深厚,追求自我价值,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艺术上意象迭加,结构跳跃,扑朔迷离。

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他们是一群在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附)介绍诗人顾城,以增加学生对朦胧诗的进一步了解。顾城,歌唱自己的童心一直是他的诗歌的主旋律,因此有“童话诗人”之称。顾城长于简洁而抽象的意象、最单纯的语句造就最深邃的完美和寓于哲理的诗句(《一代人》、《远和近》、《小巷》)。

四、教师范读全诗并正音

慰藉(wèijiè)戟(jǐ)流岚(lán )

虹霓(ní)霹雳(pīlì)

五、学生齐读课文并整体感知

六、赏析

归纳诗中出现的意象:

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橡树

分析:

①凌霄花——攀附富贵型

由学生找出并总结凌霄花的特点:“攀援”、“借高枝炫耀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

找出作者的否定语句:绝不像

学生举例:

②痴情的鸟儿——单方痴恋型

由学生找出并总结痴情的鸟儿的特点:“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找出作者的否定语句:绝不学

学生举例:《情深深雨濛濛》中陆如萍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无私奉献型

由学生总结共同点:她们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找出作者的否定语句:也不止

学生举例:《橘子红了》中的大妈

教师总结:以上种种都是“传统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作者的爱情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④木棉、橡树

找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

橡树:“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男性的阳刚——伟岸挺拔、刚强不屈木棉:“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女性的阴柔——美丽热情、伟岸挺拔、刚强不屈

找出橡树、木棉相互联系的诗句。

明确:“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体味情感:“紧握”、相触”体现出“相互交融、依存”;“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现出“相知相恋、心有灵犀”;正因为这种相互依存、相知相恋,所以“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即是说既独立,又依存;正因为这种相知相恋,相互依存,所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即可以同甘共苦。

明确:橡树、木棉是:独立平等、心有灵犀、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

学生总结:本诗表达了诗人这样的爱情观?

教师明确: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列,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爱情观。

七、艺术特色

象征、比喻、排比、对比、对偶的运用

原句说明:“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也不止像泉源

也不止像险峰”(排比)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比喻)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对偶)

八、再次诵读全诗,体味全诗情感

2、拟制鲁迅《孔乙己》的常规教案。

导课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他对其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这样导课的优点是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另外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期待欲,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保持对课文内容的审美注意,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 ,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除了擅长写小说,还擅长写杂文,鲁迅的杂文象匕首,象投枪,对反动派进行无情的揭露,鞭笞。因此,他对反动派左边一巴掌,(18)右边一巴掌(81),合起来为鲁迅的出生年(1881)两巴掌加起来是(36),即鲁迅死于(1936 )年。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入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间写下的14篇小说,记忆口诀如下:

狂人孔乙己在明天吃药,阿Q在故乡讲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为了一件小事闹了一场风波,端午节看社戏,刷的一道白光,原来是鸭的喜剧。

3、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4、字词教学

5、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教师幻灯打出。

6、分层次教学

教师提示:1、衣着可笑 2、名字可笑 3、动作可笑 4、神态可笑5、语言可笑6、事情可笑

A: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B:这些笑说明了什么?

C:从这些可笑的地方,反映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点?

教师提示“我”,众人,小孩,掌柜

A:分辨他们的笑有什么含义?

B:从他们笑的含义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C:从中挖掘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分层次教学的优势:

根据我所教班级的现有基础,特划出三个层次:

A:20%左右的学生对学科基础较差,或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方法不良,而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作为A类层次对待。

B:50%的中间生作为B类层次对待。

C:30%左右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基础知识较扎实,对所学知识有一定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C类层次对待。

教学目标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

作业训练分层

考试评价分层

层级由本人自愿,老师衡量而定,但此种分类是动态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调整,这样分层次教学可以使学生们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受表扬的机会,人人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从而有效地激发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归纳板书

孔乙己是一个特殊人物,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人们取笑的对象。他被笑声包围,这恰恰就是人物的可悲。人们不无恶意的取笑,正如一支支利箭刺向他,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不言而喻。

7、小结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小说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的小说的悲剧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