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

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
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

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原始地籍

㈠、原始农业

8000-10000年前,人类开始栽培作物,但土地开垦规模小,土地资源供给充足,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共有,土地管理重点为“划分耕地与草地的标志”,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查、统计、登记。

㈡、原始地籍产生

1、基本原因:国家的出现

2、具体原因

原始社会解体,进入奴隶社会,土地成为私有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划分贵族、平民等级和决定他们应承担的租税、差役标准后,逐渐产生了对土地调查统计、登记的需要,因而产生地籍。

㈢、例

1、《禹贡》

公元前2100年的夏朝,夏禹治水;我国已经在九州(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各地进行了土地调查,并且按照土色、质地、水分、肥力等因素把土地分为三等九级,作为确定贡赋的标准。这是我国有关土地调查和分等定级最早的记载。

2、商周的“井田法”

《管子·地员篇》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土地分类和评价的科学著作,该书依据地下水位、自然植被、土壤性质和生产力差异,将土地分为3等18类90种,以作为赋税依据。

每方里土地划分成形如井字的九区,分配给奴隶或农民耕作。中间一区为公田,其它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公田由八夫助耕,收获全部交给统治者。男子成年授田,老死还田,土地不能买卖。

它所几逆行的土地调查、分等定级是为实行实物、劳役的田赋管理和巩固奴隶主土地所有制服务。

3、春秋中叶

即公元前770-476年,鲁、楚、郑等国相继开展土地和田赋调查。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了按亩征税的“初税亩”制度。

二、封建社会的地籍管理

㈠、发展总过程

1、单纯的调查统计→调查统计与土地登记并重。

2、户籍为主→地籍为主。

3、数量为主→数量、质量并重。

4、单纯文字记载→图文并重互相参校。

5、进行一次性调查→建立经常性地籍管理制度。

6、是一个不断提高,逐步完善的过程。

㈡、典型示例

1、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按亩收取田赋的制度。

2、秦统一中国后,大规模清查户籍、地籍。

3、汉朝:大规模土地调查,《汉志》记载全国土地面积为14514万倾,其中可以开垦荒地3229万倾,定垦田827万倾。

4、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杨炎推行的“两税法”。

5、宋代

——是真正的地籍与簿册开始平行存在。主要有“方田法”,“经界法”,“推排法”。

6、明代

——真正完成全国土地清丈,并建立起完善的地籍制度。主要有“鱼鳞图册”,“一条鞭法”。

7、清朝

沿袭明制,试办地形测量、地图编绘,设立清丈局,绘图,颁发田单,受理买卖土地过户,处理田产纠纷等业务。

三、双半时期地籍整理(民国时期)

㈠、工作特点

1、地籍整理是维护土地私有制,征收土地税费,强化国家对土地控制和管理的一项综合性国家措施。

2、地籍整理是建立在土地立法基础之上的,由地政部门实行城乡土地统一管理。

3地籍整理是指将土地的坐落、面积、形状、性质、使用状况及土地权利等依照法律程序,测量登记绘制成地籍图册的工作,它的主要内容为:

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土地使用调查、地籍资料整理等。其中,以土地登记为核心,主要登记文件有土地登记簿和土地登记总图等。

㈡、阶段

1、北京政府

⑴、1913年秋天,成立全国土地调查筹备处。

⑵、1916年3月,经界局(原名:全国土地调查筹备处)在河北试点,60天后,由于大地主反对,以失败宣告结束。(此过程运用了现代测绘手段)

⑶、192年颁布《不动产登记条例》:当时为“北洋政府”,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没有能推行下去。

2、国民党政府

⑴、1915年,孙中山请来德国德单维廉博士做其土地政策顾问,并于广州市政府设立土地局,进行土地测量和土地登记。

⑵、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开始进行土地整理。

⑶、1930年,颁布我国第一部《土地法》。因其无实施条例,经常与日本打仗,未能大量开展。

⑷、1942年以后,成立地政部、地政暑。开始搞土地清理、测量(主要采用先呈报,再测量——要求测量才测量)。

⑸、1946年,《土地法》修正。修正后的《土地法》基于当时同日本打仗和国民党内部腐败,顾不上,没有能全面展开。

3、根据地、解放区

⑴、1928年12月颁布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⑵、1931年12月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⑶、1932-1934年,开展查田运动。

⑷、1946年5月4日,发布“五四指示”,即党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⑸、1947年10月,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四、社会主义地籍管理

㈠、1949-1957年,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

1、1949-1955年,进行土地改革。

2、1955-1956年,合作化开始,初级化。

例:

新疆合作社分红:初级社60-65%;

高级社40-45%。

3、1956-1957年,高级社。

㈡、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

1、重点:土地利用管理

2、当时人民公社,即政府,由其直接管理全社土地,造成权属混乱。该时期耕地减少十分严重。

㈢、1979-今

地籍管理从各个方面均得到加强。

1、1986年6月25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1984-1993年,全国2367个县市中初步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新疆1996年完成,少数1998年完成。)

3、1987年设立“地籍司”

4、1996年地籍司工作转变

⑴、实现管理任务三大转变

①、技术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

②、全面基础工作向以产权管理为核心转变。

③、从大规模的初始地籍向日常规范的变更地籍转变。

⑵、两个重点

①、企业改制。

②、耕地保护。

5、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1999年1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实施,进行全面土地用途管制,有效地防止了耕地锐减。

6、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于2009年初步完成(农村土地调查完成,城镇土地调查完成初步统计工作)。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农村土地调查,查清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和权属等情况;城镇土地调查,掌握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和用途;基本农田调查,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并登记上证、造册;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统计、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2017年我国港口发展回顾及2018年展望

2017年我国港口发展回顾及2018年展望 中国港口协会秘书长丁莉 0 引言 2017年,我国港口行业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16.2亿吨,同比增长7%,较上年加快3.8个百分点,其中内河港口增速快于沿海,内贸增速快于外贸;集装箱货物吞吐量2.2亿TEU,同比增长8.7%,其中内河港口增速大幅快于沿海港口。进入2018年,初步预计,影响港口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总体将持续改善,港口行业总体保持稳中求进发展态势,并将进入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关键阶段。 1 港口生产形势分析 1.1 港口集装箱码头运行分析 2017年以来,港口集装箱业务发展总体向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达到8.7%,高于上年近5个百分点,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的最快增速。外贸干线枢纽港表现尤为突出,如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广州港增速分别达到8.2%、14.3%、8.3%、9.1%。多个港口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例如上海港集装箱总量达到4000万TEU,广州港首次突破2000万TEU,厦门港则达到1000万TEU。内贸集装箱业务发展较快。在当前国内水路运输通道不断优化的情况下,包括长江、珠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内河支线运能提升、内贸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效率不断提高、散改

集及件改集、环境保护等因素的促进下,内贸货物水路运输占比不断提升,以陆水联运为代表内贸集装箱运输业务加快发展,成为港口集装箱业务的重要增长点。 进入2018年,国际国内经济贸易形势持续向好,为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注入动力。据IMF发布的最新预测,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达到3.7%,快于上年,国际市场需求温和复苏。外贸出口方面,预计我国经济总体仍将保持平稳回升态势,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振兴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我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果。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因此,货物贸易出口预计将继续保持增长。外贸进口方面,在国内经济结构以及消费结构调整带动下,进口步伐不断加快。2017年进口增速超过20%。在进口加快的同时,一些政策变化值得关注,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自2018年开始,每年约4500万吨的洋垃圾将限制入境,有相关业务的港口需引起注意。全年来看,随着经济贸易环境的不断改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计亦将保持较好增长态势。集装箱多式联运将加快推进,并要实现主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增长15%以上的目标。 1.2 港口煤炭码头运行情况 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1.5亿吨去产能目标超额完成,煤炭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运行质量大

[地籍管理学复习题]

[地籍管理学复习题] 地籍管理学复习题(课程代码 272326)一、单项选 择题 1.被称为现代地籍的是( A ) A.多用途地籍 B.产权地 籍 C.税收地籍 D.日常地籍 2. 在地类调绘中,地形图上耕 地、园地的最小图斑面积是( B ) A.4mm2 B.6mm2 C.8mm2 D.10mm2 3. 权属调查的基本单位是( C ) A.地块 B.图斑 C.宗地 D.村 4. SPOT全色影像为( B )米的 分辨率? A.5米 B.10米 C.15米 D.20米 5. 土地 承包经营期限为( A )年? A.30年 B.40年 C.50年 D.70年 6.( A )是地籍档案管理的起点,是地籍档案管理的首 要环节。 A.档案收集 B.地籍档案的整理 C.地籍档案的分类 D. 地籍档案的立卷 7.下列不可以作为我国土地登记土地权利主体的是 ( C ) A.国有土地使用者 B.集体土地所有者 C村委会 D.他项权利者 8.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始于( C )。 A.2003 B.2005 C.2007 D.2009 9.根据《土地 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下列用地中不属于耕地的是: ( D )。 A.水田 B.水浇地 C.旱地 D.田坎 10.下列方

法中不属于地籍测量常用方法的是:( D )。 A.解析法 B.部分解析法 C.图解勘丈法 D.求积仪法 11.( D )是地籍调查的核心。 A.土地面积调查 B.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C.地籍测量 D. 权属调查 12.下列不属于地籍按功能分类的是( B ) A.多用途地籍 B.常规地籍 C.税收地籍 D. 产权地籍 13.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最小上图图斑面积为( A )。 A.4.0mm2 B.6.0mm2 C.8.0mm2 D.12.0mm2; 14.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又称为( B ) A.土地生产潜力体系 B.土地类型分类体系 C.土地评价分类体系 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15. 地籍档案保管中凡在( C )内具有考查、利用、凭证作用的为长期保存。 A.15年内 B.16年—30年 C.16年—50年 D.16年—60年 16. SPOT全色影像为( B )米的分辨率? A.5米 B.10米 C.15米 D.20米 17. 下列( C )方式需要进行变更登记 A.土地征用 B.企业兼并 C.土地使用权转让 D.依法继承土地使用权 18. 下列不属于地籍图内容的是:( A )。 A.单位盖章 B.图廓线 C.坐标注记 D.图廓外比例尺的注记 19.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土地登记方面的首部法律文件( B )。

第一章道路交通管理概述

第一章道路交通管理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交通、道路交通的概念,掌握道路交通管理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道路交通管理的概念、基本内容。 难点: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课时】4 学时 第一节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节道路交通管理的职能. (6) 第三节道路交通管理的方法. (7) 第四节道路交通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10

第一节 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道路交通管理的概念 (一)道路 道路是指公路、 城市道路和虽然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点, 包括广 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二)交通 交通是指借助某种运载工具, 通过某种运行转移的方式, 实现人或物空间位置移动的过 程。简单地说交通是各种运输活动的总称。广义的交通包括铁路、道路、航空、管道、邮电 和通信等内容。 运载手段是指飞行器、车辆、轮船、管道等。 运载方式是指铁路、道路、航线、管线等。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交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快捷、高效、安全、便利的交通 方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 (三)道路交通 道路交通是人类为达到生活、社会生产、交换交往过程中人或物空间位置转移的目的, 而由人、车、道路等因素, 按照逻辑统一要求构成的一个动态符合系统。 是现代大交通中的 一个子系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路交通是指人或物以道路为活动场所, 通方式的显著特征,具体表现在: 地方,可以没有铁路、码头和机场,但必然要有道路。因此道路交通的历史最早。道路网遍 布各地,四通八达,覆盖区域大,铁路、水运不能到达的地方,道路可以到达,因此道路交 通的应用最广泛。 一天没有道路交通, 社会就一天无法运转, 道路交通是一种与人们的日常 社会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最基本的交通方式。 道路交通是每天参与人数、次数最多的,人们一刻也无法离开的交通方式。 2. 道路交通是一种门到门的交通。 道路交通比其他交通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能 最大限度地 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 道路交通是现代交通 ( 如铁路、航运、航空等 ) 的接口网络,是贯穿整个交通运输系 统的中枢,具有其他交通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实现空间位置移动的过程。 它具有区别其他交 1. 道路交通是人们最基本的交通方式。 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道路, 凡是有人群居住的

地籍测量真题

地籍测量真题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5分) 1、现代地籍: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并用包括数据、表册、文字和图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的土地信息系统。 2、地籍调查: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照有关法定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基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3、宗地:权属界线封闭的独立权属地块,它具有固定的位置和明确的权利边界,并可同时辨认出确定的利用类别、质量和时态等土地基本要素。 4、共有面积:各产权主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建筑面积。 5、地籍测量: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每块土地的位置、面积大小,查清其类型、利用状况,记录其价值和权属,据此建立土地档案或地籍信息系统,供实施土地管理工作和合理使用土地时参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房产调查的基本单元是丘。 2、初始地籍调查时, 调查人员应将每一宗地勾绘到工作用图上, 并对街道或地籍街坊

按从西往东,自北向南顺序统一预编宗地号。 3、宗地内部与界址边不相邻的地物点,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勘丈,其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5 毫米。 4、住宅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是70 年。 5、地籍测量是服务于土地管理、房产管理与开发的一种专业测量工作,是测量技术与土地法学的综合应用。 6、地籍细部测量是在权属调查和地籍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地籍测量工作。 7、地籍的核心是土地权属,地籍按地籍工作的目标和发展阶段分为产权地籍、税收地籍、多用途地籍。 8、一个地块只属于一个产权单元的称为独立宗,一个地块属于几个产权单元时称为组合宗。 9、宗地图的编绘中界址点用 1.0 mm直径的圆圈表示,界址线粗0.3 mm表示。 10、选择地籍图比例尺的依据是:繁华程度和土地价值、建设密度和细部要求、测量方法。 11、土地面积量算的过程一般为三级量算两级控制。12、20—3宗地与30宗地合并,则编号为20-4 。13、分户图采用的比例尺一般为1:200 。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1.人本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2.行为原理 管理学所指的行为,是指人们由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行为是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动机支配的,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 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各种高层次的人生需要。马斯洛5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通常,需要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种。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动机是指人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推动和维持人的定向活动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 行为的动机常常是多个,从而形成动机结构,其中,决定人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优势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 3.动力原理

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 动力通常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竞争动力三种。 物质动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 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产生于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精神动力是比物质动力更高层次的动力。 竞争动力: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表现出来的差距,当竞争一方发现差距后,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奋发图强,急起直追,改变落后状态。竞争动力产生于公平的竞争环境。 期望理论:一种行为的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期望对行为者的吸引力。公式: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要注重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 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 1.系统管理的概念 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何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称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范围之内。为了实现最优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兴业证券2018年财务分析结论报告-智泽华

兴业证券2018年财务分析综合报告 内部资料,妥善保管 第 1 页 共 3 页 兴业证券2018年财务分析综合报告 一、实现利润分析 2018年实现利润为65,326.91万元,与2017年的328,836.7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80.13%。实现利润主要来自于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在营业收入大幅度下降的同时经营利润也大幅度下降,企业经营业务开展得很不理想。 二、成本费用分析 2018年营业成本为零。2018年管理费用为456,839.41万元,与2017年的524,932.52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12.97%。2018年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0.29%,与2017年的59.52%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提高10.77个百分点。在营业收入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管理费用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致使经营业务的盈利水平大幅度下降。要严密关注管理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 三、资产结构分析 四、偿债能力分析 从支付能力来看,兴业证券2018年是有现金支付能力的。企业负债经营为正效应,增加负债有可能给企业创造利润。 五、盈利能力分析 兴业证券2018年的营业利润率为10.25%,总资产报酬率为0.42%,净资产收益率为1.62%,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4.11%。企业实际投入到企业自身经营业务的资产为8,156,440.98万元,经营资产的收益率为0.82%,而对外投资的收益率为8.64%。从企业内外部资产的盈利情况来看,对外投资的收益率大于内部资产收益率,内部经营资产收益率又大于企业实际贷款利率,说明对外投资的盈利能力是令人满意的。对外投资业务的盈利能力明显下降。 六、营运能力分析 兴业证券2018年总资产周转次数为0.04次,比2017年周转速度放慢,

(整理)地籍管理学试题1.

(一)判断题 1.在地籍管理中形成的野外调查、测量或勘丈的记录,计算数据和成果检查验收、技术鉴定材料,以及土地权属调查、台账、证明文据、协议书、原由书、仲裁书和存根等,都要整理归档。() 2.土地条件调查包括土地自然要素的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3.土地调查是对土地数量、质量、利用方式,权属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等各种数据进行的科学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础。() 4.依法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应当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5.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项内容。() 6.我国土地登记的分区主要是按自然区划分管辖区的。() 7.土地登记按其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日常土地登记两种形式。() 8.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于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9.变更土地登记的连续性是由于一宗地的变更,会涉及周围众多宗地的变化,当一宗地进行变更登记时,相邻宗地土地登记资料中的四至说明等相关内容必须随之变更。() 10.土地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宗地位置、界线、权属和使用状况等调查。() 11.村庄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集体单位用地和个人的宅基地均拥有相应的集体土地所有权。() 12.土地登记只对国有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登记。() 13.土地登记的审核批准,是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根据登记人员的调查结果和审核意见,决定对申请登记的土地产权是否准予登记的法律程序。() 14.地籍资料是地籍档案的前身和来源,地籍档案是地籍资料的归宿。() 15.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地籍档案同其他土地管理档案一起应分别由国务院和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在业务上受国家和地方县级以上同级档案主管部门的指导。() 16.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第16条的规定,地籍档案与其他各类土地管理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保存、长期保存和短期保存三种。() 17.地籍档案的鉴定工作就是对地籍档案的保存价值的鉴定。() 18.地籍档案标准化的内容包括地籍资料的标准化和案卷组织的标准化两方面的内容。() 19、我国个人不能取得土地所有权。(√ ) 20、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在抵押期间的地上新增建构筑物也随之抵押。( ×) 21、地籍管理是指国家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 22、土地登记可分为变更登记和总登记。(× ) 23、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对需要依法作出决定的,报上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 24、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 ) 2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仍为集体所有。(× ) 26、土地初始登记的通告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布。( ×) 27、国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 )

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的演变特征

2013 – 201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发展史》期末论文 中国古代都城道路 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引言 人类建造道路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几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世界上第一条道路是在何时或在何处建成的。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是最省力的路径即别人走过的路来行走,结果被经常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径逐渐发展,成为一般的道路。在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产生了行道。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许多繁华的都城,道路也随着都城的发展而发展,形成的道路系统也不断完善。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古代都城道路与交通 道路因交通的需要而产生,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在我国古代的城市中,道路有明显的交通功能。如周代的城市道路是以“轨”作为表示道路的等级和宽度的基本单位。《考工记》中记载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的宽度因交通的大小而不同,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道路较窄,城郊道路更窄。还有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城市的等级不同,道路的宽度也不同。以轨为单位说明城市道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以道路将城市划分为许多坊里,以通向主要城门的道路为干道,而商业集中在特定的靠近干道的市内,这种城市道路显然也是以车马交通为主的。汉长安发掘的宣平门,及其门内的大街,三条道路并列。 古代都城道路性质和道路分工的变化 隋唐长安城及洛阳城,道路系统规则更明显的突出了道路系统的功能。道路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管一班董浩20105836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本文从我国土地利用的现在出发,阐述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况,土地的特点以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论述土地资源管理的客观必要性,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观。实现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强化节约利用土地,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标。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土地管理必要性,可持续发展。 【正文】 引言:土地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为适应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副渔业、城镇村庄等的迅速发展,就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作保证。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都是与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口的剧增,各项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耕地的锐减,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口、土地、建设、粮食、环境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如何协调好五者的关系,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地发展,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将土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展开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促进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 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6万hm^2(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927m^2(1.39亩)。全国31个省(区、市)的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面积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如下特点: 山地多,平原少。山地约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和平原分别占19%和12%。土地总量大,但人均小。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1/15,人均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9%。为此,我国专家建议将我国地大物博的说法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以突出我国(土地)资源不均衡的特点。 人均耕地少。我国人均低于1亩耕地的省份有9个,人均低于0.8亩的县有700个,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水土资源不协调。如长江流域以南水资源有80%,耕地却只有38%。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过快。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鉴于耕地保护的严峻形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 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建设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 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长江沿岸的扬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我国资源财富的桥头堡。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港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国(除台湾省)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仅2万多m,年总吞吐量只有500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70年代初: 由于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加上经济发展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在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平均每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其中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 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2019年中国港口码头行业现状及其前景预测分析共10页

、港口码头行业定义与分类 (一)港口的定义 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由于港口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的一个天然界面,因此,人们也把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特殊结点。 港口由陆域与水域两大部分组成。港口陆域用于构筑码头、设置装卸机械、布置库场和港区道路,以及港口有关管理与服务设施等。码头是供船舶停靠、装卸货物和上下游客的水工建筑物,是港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港口水域则通常包括进港航道、锚泊地和港池。 (二)港口码头的分类 1、港口的分类 港口由于规模、位置、用途及本身功能特点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类型。 按属性基本运价表现定班轮公司的船一般要定期挂靠的港口。大多数为位于中心的较港大口岸,港口设备条件比较好,货载多而稳定 图表1:港口的分类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码头的分类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港口码头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港口行业管理体制 1、行业管理体制沿革 中国港口的管理体制的沿革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90 年代末以及现行的港口管理体制。 上世纪80 年代,即改革开放前的港口管理体制是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直接通过计划,组织企业运输生产的体制,基本格局是中央政府管大企业,地方政府管小企业;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90 年代末,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下形成的过渡性体制。基本的变革是,沿海大的港口企业下放地方,实行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体制。秦皇岛作为能源港口,由中央直接管理,长江同时实行港航分管。 经过将近20 年的发展," 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 的港口管理体制又作出了重大调整。2019 年11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交通部等部门《关于深化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9191 号)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将现由中央管理和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的港口全部下放地方,港口下放后实行政企分开;改革港口现行的计划、财务 管理体制,港口资产无偿划转地方管理,财务管理由"以港养港、以收抵支" 改为"收支两条

地籍测量试卷(C卷)答案

测绘工程03级《地籍测量学》试卷(c卷) 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宗地 凡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成为一宗地 2、图斑 凡被境界、土地土地权属界、线状地物、地类界等分割而成的封闭地块为一个图斑 3、土地所有权 制受到国家法律承认与保护的对土地占有、支配的权利,并包括与土地相连的生产物、建筑物的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权利 4、土地使用权 是根据法律或合同规定所产生的对土地的权利 5、丘 指地表上一块有界空间的地块,相当于地基调查时的宗地。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地籍管理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概念及目的:是国家为取得有关资料和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 计和土地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措施。 任务:(1)确认土地数量、质量、权属、等土地基本状况和采集、管理、应用土地基础信息 (2)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3)为土地利用和管理服务 (4)为国家的生产和建设服务 2、变更地籍调查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概念及目的:为了维持初始地籍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权属历史状况在法律关系上的连续性,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地基资料和宗地状况应及时更新。 任务:根据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的变更项目进行变更权属调查和变更地籍测量工作。

3、简述权属调查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按照土地所有人和使用人(法人、自然人)的神情,对宗地的土地位置、权属性质、宗地界址、用途以及土地使用者和所有者的名称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核实、丈量、记录,并经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认定,为地籍测量提供正确的校核和丈量数据及资料,为土地登记、权属审核发证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调查文书凭据 4、简述土地的利用现状调查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概念及目的: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也是国家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为建立土地登记制度服务的任务:份先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分布,土地的权属状况及利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按行政辖区逐级汇总出各乡、县、地、省和全国的 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分类面积。 5、地籍调查与地籍测量有何区别? (1)地基调查:获得土地管理所需的城镇土地状况的各种信息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集镇、村庄地基调查,其主要内容为逐级查清各级行政区内的土地权属界线及其土地总面积,它一般包括总地全书状况调查、界址点认定调查、土地使用状况调查和地籍测量等内容,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地基资料和宗地状况应及时更新 (2)地籍测量是调查和测定土地(宗地或地块)及其附着物的界线、位置、面积、质量、权属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及其几何形状的测绘工作。内容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等地籍要素的测量、绘制地籍图以及面积量算与统计,最后经检查验收、存档 四、什么叫土地的“三大界线”?在实地上“三大界线”如何确认?哪些界线以自然属性为主?哪些界线以社会属性为主?遥感只适用于什么属性的边界调查?(10分)土地的“三大界线”:行政、地类、权属。 地类界线可根据国家地类表来确定,行政界线可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来确定,权属界线可根据土地权属界线图来确定。 地类界线以自然属性为主,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以社会属性为主,遥感只适用于社会属性。 五、在确定权属有争议的边界的界址点时,应当如何处理边界的纠纷或争端?(10分) 对有争议的界址,调查现场不能处理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条规定处理,即: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全民所有制单位建、集体所有制单位建、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个人之间、个人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土地使用权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处理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处理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日之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学习土地管理法心得体会

学习土地管理法心得体会 土地是民生所系,万物之源。国土资源不仅是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更是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调控手段,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重要的保障条件。国土资源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我国是一个土地大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但我国并非一个土地强国,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中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以上。其中,生态退耕62%,农业结构调整18%,建设占用14%,灾害损毁6%。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我国至少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05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制定的0.75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45亩的危险线。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大计。

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土地。而要保护土地,我们就必须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法》),因为它是我国土地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土地利用和保护的根本法律保障。作为基层维稳部门,我们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为基层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服务的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学习好《土地法》,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掌握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制度。今年也正值我国土地法制定20周年,因此,加强对《土地法》的学习和宣传意义重大。 《土地法》的第一章总则部分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基本土地制度和政策。《土地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国的基本土地政策,即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法》第三条进一步强调,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为了贯彻这一政策,《土地法》详细规定了土地管理和保护的具体制度、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违反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以及政府部门未能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法律责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土地管理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一、坚持保护和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 在《土地法》中最为强调的是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特别是对耕地的保护。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也是实

公路交通县志

**市交通志(干线公路篇)综述**交通有着悠久的历史。约在7300年的磁山文化时期,沿太行山东麓一线已出现了道路交通。距今约3800年前,成汤七世祖王亥迁都于殷(今**市小屯一带),**成为“畿内地”。自今河南**市附近,经磁县、**、永年、沿太行山东麓至有易(今保定易县),已形成车马大道。至商代,**南北运输已经频繁,自**经**东北过巨桥(今**县)至沙丘(今**县)亦形成了一条专供纣王使用的道路。周武王伐纣灭商后,设“司空”管理道路的修建和维护。“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道路已具一定规模。春秋战国时期,**的道路逐步发展,至公元前386年**敬侯迁都**,历经八代国君,共158年,为**国国都。**逐步成为**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手工业、冶铁业的发展和商品的交换,进一步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形成了以**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道路。当时主要道路有:(一)太行山前的南北交通要道。这条先商开拓的古道,仍是南北联络的干道。从**南去魏国都城大梁,该地区的番吾(今磁县)、**(今讲**)、邺城(今**)向东南而去。**北上经新都(今**)可到燕国都城蓟(今北京)。(二)**东北行,经曲梁(今永年旧城)到沙丘,再东北行可至今**及**地区。(三)**东行经曲梁、**至齐都林溜。(四)**东行至葛孳(今**西南)。(五)**西行,经**、涉(今涉县)西南行至上党(今山西长治)北行至**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县)和晋阳(今**)。(六)东部自东**经**,五鹿至陶,是沿**连接“午道”的一条南北要道。(七)魏国的边陲重镇邺和五鹿之间的道路是该区平原**战国时期一条很重要交通路线。秦汉时期,“**亦**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成为黄**岸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名列天下“五都”之一。《御览》曾有“命驾而游五都之市,则天下之货毕陈矣”的记载。天下之货,五都皆有。新莽末年的战争,使**走向衰败。邺城的兴起,取代了**交通中心的地位。向外辐射的驰道主要有七条:一、由邺城经怀县(今河南**县西南)温县(今河南省温县西)渡河而西至**,二、由邺城经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渡黄河南行,至颍川(今河南**市东);三、由邺城经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渡黄**南行,至陈留(今**市西南);四、由邺城东北行经斥丘(今**县)**(今山东省北**),至**(今山东**东北)与信都(今****县等地);五、由邺城经滏口西行,经涉县至上党(今山西长治市).经涉县西北行通晋阳。六、由邺城经**北行至燕涿(今北京等地)七、由邺城沿**水东下,可至沿水诸池。除此之外,还有曹操用以运输石炭的道路.由邺西南行至**西部的**,邺东南行至东郡治所**的道路也比较通达。隋唐以后,地方陶瓷业兴起以及后来煤矿的陆续开采,**的交通运输开始复兴。明清时期,**地区内主要道路沿袭了历代的道路主要有如下几条:一、大名****,西经**、磁县、涉县以至山西长治;二、******,西经丘县、**、永年、**、**、涉县以至山西长治;三、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古道,即从**南来经临、洺关、**、磁县、南去**等地;四、东部平原的南北大道,即从**、威县经该区的**,大名南去经**以至**:以上四条主要道路,在该区境内基本形成“井”字交叉,另有一条道路,**经永年、**、**至大名,这些道路,形成了该区的交通网。明代**河滏水分流,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县令民疏浚下流河道,舟楫始通天津,滏河航运兴起,马头、张庄桥、**桥、苏曹相继成为水陆集散中心。彭城的瓷器、**、**的煤炭等由陆路运到各码头装船运出。天津的日用百货、食盐在各码头经陆运疏散,转销各地,**的搬运装卸业随之昌盛。清末京汉铁路通车及奥汉铁路相通,形成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干线,取代了运河的作用,铁路沿线迅速形成一条近代城市经济带,**便是这条经济带上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继大名至**、**至**的两条主要公路干线建成之后,1928年,民国**省政府建设厅发布训令,动员力量修筑了**至涉县的大车道(马路),全长55.5公里。这条路线经午汲、**岭、徘徊、固义、冶陶、乱石岩、西戍、鸡鸣铺、井店至涉县城。因限于当时的财力,这条路线仅是拓宽、取直、填洼,未架桥梁,实际上汽车还难以通行。1935年,又重修了大名至**的公路。随着主干公路两端向西、向东延伸,与晋东南的长治地区、鲁西、**、**地区相接。初步形成了南北走向的铁路和东西走向的公路交汇,**成为晋**鲁豫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之一。这一交通地位的确立,为近代**的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 姓名:陈阳 班级:土三 摘要: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其稀缺性表现突出。若不加强管理,必将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土地管理的基本定义出发,通过对土地管理的内容、功能和发展分析并做出总结,为为何进行土地管理提供一种解释并为土地的有效管理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地管理内容功能发展 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现阶段我国面临诸多土地问题。土地资源数量不清,土地资源质量不明确;土地的权属混乱造成众多土地纠纷,复杂且不易处理;土地在利用的过程中,浪费极其严重,同时伴随着土地的污染和耕地资源减少等问题。所以应加强土地的有效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1.土地管理简介 1.1土地管理的含义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一般而言,国家把

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从土地管理的概念上分析其含有6层含义: 1.11、土地管理的主体:各级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包括政府、土地行政主管机关、行政首长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通公务员 1.12、土地管理的客体:土地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1.13、土地管理的任务:维护土地公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监督土地利用 1.14、土地管理手段和方法:行政、经济、法律、技术 1.15、土地管理职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1.16、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12、土地管理的地位 1.2、土地管理的内容 1.21、土地资源管理 属于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土地管理提供数据和资料,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等内容。 1.22、土地权属管理 包括地籍管理、地权管理、土地权属争议等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