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妇女文身的习俗
黎族服饰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黎族家庭手工业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黎族服饰文化。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
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
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
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
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
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
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
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
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
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黎族民俗

黎族 民俗
五、黎族的社交礼仪 1、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 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 “给好眼色”。如有双方械斗,若 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 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双方同时 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 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 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 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 往脑后抛掉,最后,互相敬酒,以 示和解。 2、待客礼仪 3、婚姻习俗 4、居住习俗 5、礼仪禁忌
黎族 民俗
三、黎族的服饰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 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 簪,批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 胸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 绣花纹的筒裙 筒裙,有的地方穿套 筒裙 头式上衣 。 儋耳、文面、文身 黎锦
黎族 民俗
四、黎族的饮食特点 一日三餐,主食以大米为主, 也吃玉米、番薯和木薯等杂粮。 喜欢吃各种鼠肉。 “竹筒香饭”、“山栏香 糯”、爱喝“山栏糯米酒”、 爱喝五指山茶 喜嚼“槟榔”
六、黎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 三月三 敬牛节
黎族 民俗
பைடு நூலகம்
七、黎族的游艺活动 黎族射弩 攀藤摘花 拉乌龟 打狗归坡 跳竹竿舞
黎族 民俗
一、黎族的形成与人口分布 有约124万人口,90%分布 于海南省保亭、琼中、白沙、 昌江等县,其余散居海南省万 宁、琼海、澄远、儋县、定安 等县。 黎族,俚、赛、孝、岐、美 孚、润、僚等。
黎族 民俗
二、黎族的宗教信仰 未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但 封建迷信很重,流行祖先崇拜 和自然崇拜,且传统宗教中鬼 神种类繁多,敬畏特甚。如: 山鬼、地鬼、灶鬼、雷公鬼和 祖先鬼等。 此外,崇拜青蛙和牛等。 黎族还流行鸡卜和蛋卜。
黎族文化的变化1

浅谈海南黎族文化的变化——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例中国的55个多彩的少数民族,他们分别分布在神州大地的各处,而在海南,则是以黎族为主要的少数民族聚集点,是这个岛屿上最早的居民和开拓者。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
黎族也不例外,它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且每一种风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说。
黎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黎族的传统文化,是在海南岛特有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光辉篇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的沐浴下,海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黎族的文化也受到了冲击而发生了变化。
下面,以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黎族文化的变化。
1、黎族人民居住的房屋建筑的变化。
在最早的时期,黎族人民的建筑很是奇特,其居住的房屋主要是船型的茅草屋。
由于这类房多呈斜向半架空或水平低架空状,故又可称之为干栏建筑,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住宅类型。
在汉族“金字塔”形屋尚未转入黎族地区之前,船形屋是海南岛黎族人民的主要住房形式。
当你达到深山中的黎寨,最能引发对族群的神秘感,无疑是由一座座默默无言的船型屋。
它令人在茂密的山林中联想起海岛上是海洋文化的传承。
他们是利用简单的天然材料就地取材,用自己民族的独特方法建造的,即能避风挡雨,隔热御寒,又能防避瘴疬和野兽毒虫的侵害。
住宅的外形结构和屋面处理非常有利用抵挡海南强烈的阳光照射,台风和暴雨的袭击,充分地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独特的建筑文化。
原始建筑材料非常简单,多数是竹干、大树的侧干、茅草和棕叶等,这样小规模的取材对原始林的破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从样式上分船型屋和金字形屋两大类。
船形屋的整个屋顶共如船只形,以竹木构架,藤条捆扎,茅草盖顶,接到地面,屋内不隔间,对头开门,门上屋檐伸展,檐下为休息、置物的场所,一般不设窗户,据说开窗会有“恶鬼”进入屋内,作祟人畜,引起疾病。
海南黎族风情及文化变迁.ppt

汉族,回族,苗族迁入海南岛之后的黎族文化变迁 打破了原有的单一黎族原始文化的结构 到宋朝、元朝以后,汉族、回族大规模的迁移海南,其中也包括一 些贬谪官员及其家属、随从。在元朝后,大陆移民已增至17万人了, 汉族、回族的大量到来,改变了海南岛上单一的黎族人口结构,这 些汉族回族移民,不仅带来了自己民族包括语言、技术、艺术等文 化,而且一并带来了全国各地的汉族文化,从而形成海南多元文化 并存的格局,打破了原有的单一黎族文化的格局,结束了海南岛文化 原始状态,使海南文化从单一的、原始的黎族文化,向多元文明形 态的文化转变。, 汉族移民带来了文字、教育、等文明形态的文化,结束海南了黎族 文化的原始状态,黎族从此进入到文明发展的阶段。通过与黎族的 交往,通过教育等途径汉族人民将文字传播到了黎族地区,被黎族 人民所广泛接受使用。 在汉族没有进入海南之前,黎族的宗教是原始的,汉人移民海南岛 后,带来了理论化、系统化、对象化的宗教形式,其中佛教在海南 影响比较大,公元前748年,唐朝高僧鉴真应邀到日本,在东渡日 本的途中遇到了台风,漂流到了振州,即今三亚市,先后在振州、 崖州(今海口琼山区)居住了一年多,在这个期间传授佛教,佛教开 始在海南流传盛行。部分黎族人民在信仰原始宗教的同时,也逐渐 接受认同了佛教这一宗教形式。
黎族农民普遍爱好喝酒。 一般农家晚饭时,不管 菜肴丰俭,男主人总要 先喝几口酒,然后再吃 饭。黎家的酒类品种多, 其中以山兰(旱稻)糯 米酒为上品,此外还有 米酒、粟米酒、番薯酒、 芭蕉酒、野果酒等。
逢年过节,在孝黎地区 的中老年妇女还有喜嚼 槟榔的习惯。即将新摘 下的槟榔果切成小片, 用蒌叶 ,拌上石灰一起 放进嘴中咀嚼,越嚼越 香,一般人嚼后面部发 红,像醉酒一般,咀嚼 后的槟榔汁液如血水
黎族节日
黎族三月三节是海南的美 好日子,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 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 日。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 孚" 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 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 舞、谈情说爱。节日期间,黎族人民对歌、 摔跤、拔河、射击、荡秋千,尽情地欢庆 着,用歌声用舞蹈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对 劳动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黎族风情介绍

Thank you
画于脸部两颊的双线点纹、几何线纹、泉 源纹等,称为“福魂”图案;画于上唇的 纹,称为“吉利”图案 ,另外还有“多福” 图案 ,“保平安”图案
正在逐渐消失,年青女子几乎不再去纹身, 手艺也已在失传。目前在世的纹身妇女有 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 的也约70岁,她们去世后,黎族妇女文身 历史也将划上句号。
黎族美味
竹筒香饭 竹筒香饭,是黎族一种颇具特色的野炊。 竹筒香饭是用粉竹或山竹的一节,装进适 量的米和水(大约一份米二份水),放在火堆 里烧熟,用餐时破开竹筒取出干饭,便是 有名的竹筒香饭。
黎族特色
纹身
黎家人纹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因为 他们把纹身看成民族的标志。如果生时不 纹身绣面纹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标志, 死后则祖先因子孙繁多,难以遍观尽袒。
独树一帜—黎族
黎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 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 始居民,现大多居住在海南岛 中南部山区。
黎族的居住
船形屋,黎族代表性 的住宅,竹木结构的 干栏式建筑,因屋形 似覆舟而得名,有高 架式和铺地式两种, 是黎族最古老的住宅 建筑。
独创乐器
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 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 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最能传情是鼻箫 鼻箫是黎族极具特色的气鸣乐器,因用鼻 孔吹奏而得名。
竹竿舞
竹竿舞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 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
黎族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最 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 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 。
身体史视角下的黎族“放寮”习俗研究

身体史视角下的黎族“放寮”习俗研究作者:王雅娟吴清一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年第01期ZXX排版摘要:从身体史视角入手,探讨黎族“放寮”习俗兴起和衰落背后的原因,在强调黎汉文明冲突和融合重要性的同时,将其置放在了现代化背景下进行考量,从中揭示出黎族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因素,为更好地理解不同文明发展的路径和差序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身体史;黎族;“放寮”习俗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7)01-0112-06历史上,海南岛孤悬海外,一度作为蛮夷之地而存在,虽然至汉武帝元年,汉王朝平定了海南,正式设立珠崖、儋耳两郡,但之后各朝对海南岛的认知仍逃不出“蛮夷”二字,这不仅因为海南岛上的土著黎族不同于汉族的社会风俗,还有海南岛相对闭塞下的社会心理和对所谓礼教的“无知”,随着王朝中央政府对海南岛控制的加强,黎汉之间文化与文明的碰撞和冲突逐步展开,进而开启了黎族社会被文明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黎族许多特有的风俗成为了汉族认定黎族为“蛮夷”的标志,文身、“放寮”无疑是其中的“翘楚”。
然而,无论是文明还是“野蛮”①①野蛮:在以往的一些文献里,野蛮似乎成为对黎族一些特殊风俗习惯的固有认知,在笔者看来,文明和野蛮都是相对比较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时空差异,即文明发展的差序。
因此,不存在绝对的野蛮与落后。
都离不开对身体的考量,身体是社会发展承载的舞台,将身体置放在什么样的空间,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都可以成为判断文明与否的尺度。
实际上,中国汉文化的礼就是对身体的规训,这其中不仅有文明的话语还有权力的主导。
近代以来,在现代化发展的大视角下反观文明发展的进程我们也不难发现,占主导地位的文明掌握着话语权将不同的身体划分在各自的分类系统中,在秩序的要求下,身体成为了被关注、规训和争夺的对象。
透过“放寮”这一习俗兴起、衰亡的发展轨迹,我们或可窥测到另一个视角下黎族社会文明进程发展的缩影。
黎 族

人口为1247814人民族概况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县、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
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
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
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
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
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据考古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
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
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
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
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
“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
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l世纪中叶,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
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它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
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宋时期,海南岛与中央王朝关系更加密切,海南岛作为唐朝与南海诸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
唐朝十分重视海南岛的统治和开发。
黎族地区生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为“贡品”又作为对外贸易产品。
与此同时,黎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成熟。
民族团结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

民族团结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民族团结学问竞赛题库附答案一、推断题1.傣族的孔雀舞、泼水节等已被收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2.到藏族人家做客,喝酒时要遵循"三杯一口"的法规。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3.傣族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吊脚楼。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4.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东巴经》是用东巴文撰写的纳西族宗教经书。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5.傣族人普遍信仰大乘佛教。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6.白族的主要节庆活动有"三朵节""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等。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7.有饮"转转酒"吃"坨坨肉"习俗的是羌族。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8.苗族的酸汤特殊著名,喜吃糯食、羊肉,忌吃狗肉。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9.彝族人宠爱把款待客人的食品带走,认为这样能交到好运。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0.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1.白族的三月街、扎染技艺、绕三灵习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2.摩梭人的"阿注婚姻"被民族学家喻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进展史的活化石"。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3.彝族的传统民居有船型屋和金字塔形屋。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4.鼻箫是土家族独特的乐器。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5.黎族人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忌头朝门外睡觉,妇女有文面文身的习俗。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6.黎族妇女穿对襟无袖上衣,下穿无褶筒裙,多绣织花纹,筒裙有长短之分。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7.土家族喜食酸辣,有"辣椒当盐"之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文博》1985年第1期,海南行政区文化局《海南文博》编辑组,1985年出版
黎族妇女文身的习俗
海南博物馆筹建办王国全
聚居在海南岛的黎族,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妇女文身是其中的一种。
这种损害妇女容貌的习俗,在解放后不久已基本上不存在了。
但是它作为黎族历史上的一种文化习俗,对于民族学研究颇有参考价值,所以笔者将在本民族中耳闻目瞎到的有关资料在此向读者略作介绍。
一、文身习俗的起源
黎族妇女为什么要文身?在黎族人民中有这样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下闹水灾,洪水浸没了大地,老翁和老艾两兄弟,把老先和荷发两兄妹放进一个大南瓜里,洪水把这个大南瓜漂进海南岛,它被卡在五指山顶上。
洪水退后,老先和荷发走出南瓜洞,然而见不到一个人。
于是兄妹俩沿着万泉河东岸分头去寻找亲人。
老先向北走,荷发向南走,兄妹绕海南岛走了一圈都不见人迹。
当他们俩在昌化江下游的“南造牙、什早春”(意为田地无田埂,河水分叉流过)这个地方相遇时,兄妹岁数都已过三十了。
为了在海南岛传续人丁,荷发有意与其兄老先结为夫妻,她便用木炭文脸戈I上身,以使老先认不出自己是其妹,他们就这样结婚了。
荷发生下一个肉团,老先用刀把肉团切割为五块,它们就变成了今天黎族的赛、杞、侾、润(即本地黎)和美孚五个支系的祖先。
这是黎族妇女关于文身习俗起源的一种说法。
另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在远古的时候,海南岛昌化江下游的江岸东寨,有一对恋人,男的叫亚贵,女名亚贝。
亚贝生得标致又能歌善舞,和亚贵相亲相爱。
对岸西村恶霸老夹,看见亚贝非常美丽便起歹心,强抢亚贝为妻。
她被关进老夹家,啼哭了三年,
终无笑声。
三月三那一天,亚贵骑飞鹿搭救亚贝逃走,逃到昌化江源头,悬崖峭壁断了去路,而后面老夹的家丁又紧追过来,就在这危急关头,亚贝用红藤棘往自己脸上和身上乱刺,毁了自己美丽的容貌。
当家丁抓回亚贝时,老夹一看已是一个全身疤痕的女人,就把她放走了。
从此,亚贵和亚贝住在五指山下,成家立业,生男育女,过着幸福的日子。
后来,黎族妇女以文身来纪念亚贵和亚贝对爱情的忠贞。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有人认为文身是黎族妇女生活情操中不可抗拒的族规。
老人说妇女在世不文身,死后就得不到祖宗的相认,成为无家可归的鬼妇。
过去,在黎族社会上,人们普遍认为文身既是女人的美容,又是宗族的美德。
如妇女不文身,就会被视为男女不分,容貌不美,叛逆宗族。
不文身的女性,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男人不愿娶,即使出嫁了也不得当主妇,终身受歧视,甚至被迫害致死。
尚未文身的女性死去时,必须在尸体上按接受文身的部位用木炭划身后才能入棺送葬,违者不得葬于本家族所属的墓山。
二、文身的支系与区域
在黎族五个支系中,妇女文身之俗,除赛黎支系已绝迹外,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其他四个支系都还存在。
具体地说,润黎和美孚黎的妇女盛行文身;侾黎中的罗勿侾和四星饽妇女文身,三星侾、僧应和崖州侾妇女不文身;杞黎中的“合亩制”地区妇女文身,其他地区的杞黎妇女不文身。
从区域范围划分,白沙、昌江、东方、乐东四县和保亭县的“合亩制”地区,以及琼中县的什运和毛阳等地区,均盛行妇女文身习俗;崖县、陵水二县和保亭县的大本山以南,以及琼中县的五指山以北等地区,妇女文身习俗已绝迹。
杂居在海南汉区各县的黎族,妇女没有文身的习俗。
三、文身的年龄
女子长到十二至十六岁(也有个别至二十五岁),必须进行文
身。
在受文前,先由母亲或文身师(文婆)对少女进行文身风俗的传统说教,使其心甘情愿地受文。
如果有不接受文身者,就得施行强制手段使其受文。
四、文身的部位与图案象征
黎族不同支系妇女的文身部位和图案各有区别。
杞黎的“合亩制”地区和侾黎的罗勿侾,文身部位相同,均文于脸面,手腕上端和小腿下端,以点线纹构成平行形纹或其他几何形图案。
四星仲的文位,除脸上和上下肢文的点线纹和铜钱纹外,颈部上有垂直的双线条纹。
润黎(本地黎)和美孚黎的文身部位遍及身躯,包括脸上、脖子、胸脯、腹部,脊背、臂部、小腿等部位,且纹图复杂。
润黎以方块纹和树叶纹组成文身图案。
美孚黎以谷粒点纹、泉流纹和几何方形纹等组成文身图案。
脸纹图案有区分支系的功用。
虽然各支系的文身图案不一样,但制作花纹图案时有共同之处,即都是以点成线,用点和线组成各种文身的图案。
各种文身图案都有其象征意义。
划于脸部两颊的双线点纹图案、几何形图案、泉流纹图案等,均称为“福魂”图案;划于上唇的,称为“吉利”图案,划于下唇的,称为“多福”图案,臂纹中于手腕上的双线条纹图案,称为“保平安”图案;划于臂上的铜钱纹图案,称为“财富"图案。
身躯上划“田”字形纹、谷粒点纹、泉流纹等图案,称为“福气上身”(财富多、子女多)图案。
腿纹中划双线纹、树叶纹、槟榔树纹等图案,均称为“护身”图案。
五、文身的工具、染料和施术方法
文身工具和染料。
由文师造料,然后上山采集坚韧锋利的自藤或红藤梗叶棘,剥去不适用的棘,留下一根棘在梗上,制成“丁”字形的文针。
还要备一根如筷子大小的小木棒,在定纹时用以打击文针。
文身染料,是家种的两种染料草(黎语叫“干香”,“干拜”),把染料草放在陶盆里浸泡七天以上,经一番加工制成青蓝色的染料水。
使用时,用碗盛染料水,再加进适量的炭末。
开
始文身时,文师用灯心草蘸上染料水,像绘画一样先在受文部位轻轻画出一预纹图样,然后用“丁”形文针沿着图样一孔一孔地把染料水钉进受纹者的皮肉内。
六、文身的时间与场地
一年四季中,秋季最适于进行文身,因为春季要上山种“山栏”,又要下田种稻子,农活频繁,没有:空闲时间,夏天气候炎热,流汗多,不利文身,冬天寒冷,皮肤干燥,创口易裂开,也不适文身。
文身要选择吉日良辰。
一般虫日、火日、猴日等,都被视为不吉利的日子,认为虫日文身,纹口溃烂,火日文身,纹口如火烧一样疼痛,猴日划纹,纹图象猴子乱抓一样错乱无章。
牛日、猪日、龙日等日子,才是文身的吉日。
一天之中,上午和中午是文身的佳时,如果下午文身,施术时间长了光线不足,不易看清拟画的图案。
文身的场地,不得选在家屋和村中公开场所,所以文身通常是到女子“布隆闺”(为女青年睡觉专建的小房屋)。
或在山上草寮里进行。
文身是妇女的内事,男性不得参与,更不许偷看。
七、文身程序与禁忌
文身以前,要由文师举行仪式,杀鸡摆酒设祭品,向祖先鬼神报告受文者的名字,以求保佑平安。
然后,用树叶象征性地扫一扫施术场地,说是赶走“凶魂”,并把树叶挂在房门上,表示这里有人正在文身,外人不许进入。
施术时,除了文师和受文者的母亲外,还得邀请两三个文过身的妇女参加,主要是协助文师完成各个施术工序,以及防止受文者因皮肉受苦而反抗。
文身是一件皮开血流的事情,所以在施术过程中,受文者往往疼痛得惨叫不绝,滚翻于地,参与人员只得对其按肢掩口,甚至用绳子捆绑手脚强制受文。
如果受文者一次不能忍受痛苦,可以分为二次或三次进行,故有的要用三、五年时间才告结束。
施术后,由于创口肿痛,受文者往往数天内吃睡不香。
在此期间,不许洗身,不得外出,禁忌同外人讲话。
在创口结痂脱落后,皮肤上面就显
出永不褪去的紫蓝色文身图案来。
文身成功后,要煮龙眼树叶水洗身,父母要为其杀鸡或猪,摆席请酒,庆驾祖宗赐于受文者美丽的容貌。
对于文师和参与施术的妇女,主人家应交付一定数量的酬谢金,如光洋两块、大米一箩等。
有的地区还要向文师送一头牛酬谢。
要是文身失败,则归于鬼神做乱,受文者之家要敲锣打鼓,杀牲口祭祖先鬼,祈求祖先赐于受文者美丽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