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期末考试的题目

第一单元

1、从原始结构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A组成晶体的基本质点在空间有一定的排列规律,因此警惕都有规则的外形

B具有一定熔点

C各向异性

2、晶体有什么缺陷,它们对性能有什么影响

点缺陷:点缺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原子在各自平衡位子上做不停的热运动的结果。空位和间隙原子的数目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此外,其他加工和处理,如塑性加工、离子轰击等,也会增加点缺陷。

点缺陷造成晶格畸变,使材料的强度、硬度和电阻率增加以及其他力学、物理、化学性能的改变。

线缺陷:位错的出现使位错线周围造成晶格畸变,畸变程度随离位错线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直至为零。严重晶格畸变的范围约为几个原子间距。随着位错密度的增高,材料的强度将会显著增加,所以提高位错密度是金属强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面缺陷:(1)在腐蚀介质中,晶界处较晶内易腐蚀。

(2)晶界面上的原子扩散速度较晶内的原子扩散速度快。

(3)晶界附近硬度高,晶界对金属的塑性变形起阻碍作用。

(4)当金属内部发生相变时,晶界处是首先形核的地方。

3、画出立方晶格的晶向:

4、碳钢在锻造温度范围内,变形时是否会有加工硬化现象,为什么?

5、分析加工硬化现象的利与弊,如何消除和利用加工硬化

加工硬化,也称为形变强化或冷作硬化。

利用形变强化现象来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

冷态压力加工使电阻有所增大;抗蚀性降低;尺寸精度高及表面质量好。金属的硬度强度显著上升,韧性塑性下降。

加工硬化通过金属再结晶,增加中间退火工序消除

6、铅的变形(过冷度。)

7、金属结晶的规律是什么?晶核的形核率和长大率受哪些因素影响

金属的结晶过程:形核与长大的过程。形核包括自发形核和非自发形核。晶核的长大方式:枝晶成长。冷却度越大,晶体的枝晶成长越明显。

晶粒大小与形核率N(晶核数/(s·cm3))和长大速度G(cm/s)有关。

影响形核率和长大速度的重要因素是冷却速度(或过冷度)和难熔杂质。

8、为什么材料一般希望获得细晶粒

细化晶粒在提高金属强度的同时也改善了金属材料的韧性。

因为晶粒越小,晶界越多。晶界处的晶体排列是非常不规则的,晶面犬牙交错,互相咬合,因而加强了金属间的结合力。工业中常用细化晶粒的方法来提高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称为细晶强化。过冷度:过冷度越大,产生的晶核越多,导致晶粒越细小。通常采用改变浇注温度和冷却条件的办法来细化晶粒。

1

9、为什么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则无各向异性

因为单晶体的物体整个物体就是一个单一结构的巨大晶粒,比如各种常温下是固体的离子化合物,NaCl、CuSO4·5H2O、NaOH等。

而多晶体是由很多微波的晶粒构成的整体,如各种金属,在整个物体内,这些晶粒的排列方向是杂乱无章的。

各向异性是晶格中不同方向上由于原子的排列周期性和疏密程度不同导致的结果,所以单晶体中(一个巨大晶粒)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中的每一个微波的晶粒虽然有各向异性,但是由于宏观上所有晶粒的排列的杂乱无章,导致了各个方向上的各向异性互相抵消,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各向同性。

第二单元

1、指出下列名词的区别:置换固溶体与间隙固溶体,相组成物与组织组成物;、

在固态下,合金组元间会相互溶解,形成在某一组元晶格中包含有其他组元的新相,这种新相称为固溶体。晶格与固溶体相同的组元为固溶体的溶剂,其他组元为溶质。

根据溶质在溶剂晶格中所处的位置,可将固溶体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

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并不占据晶格结点位置,而是嵌入溶剂晶格各结点的空隙处,这样形成的固溶体叫做间隙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代替了一部分溶剂原子,占据了溶剂晶格结点的位置而形成的固溶体叫做置换固溶体。

相:合金中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能、并与该系统的其余部分以界面分开的物质部分。

合金组织: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法,在金属及合金内部看到的涉及各相(晶体或晶粒)大小、方向、形状、排列状况等组成关系和构造情况。当材料成分一定时,相同的相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形成,会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大小、方向、形状、排列状况等),从而构成不同的显微组织。可见,一个相可以构成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织。

2、画相图

3、A、B两组元,B熔点大于A,组成二元匀晶相图:分析对错:(1)组元晶格不同,大小一定相同(错)(2)固溶体合金按匀晶相图平衡结晶时,由于不同温度下结晶出来的固溶体成分和剩余液相成分不相同,所以是。。。(错)

第三单元

1、何谓铁素体、渗碳体、奥氏体、莱氏体、珠光体,它们组织结构性能形态的特点

(1)铁素体:常用符号F或α表示。其溶碳能力差。铁素体的强度差,硬度低,塑

性好。

(2)奥氏体:常用符号A或γ表示。在1147℃时可溶碳2.06%。是一种硬度较低而塑性较高的固溶体。常作为各类钢的加工状态。奥氏体不可能全部转变为马氏体,总有部分残余奥氏体存在。

(3)渗碳体:碳与铁的化合物(Fe3C),叫渗碳体,含碳为6.67%。渗碳体的硬度高,

约为800HB,极脆,塑性几乎等于零,熔点为l227℃。

高温铁素体:以δ表示。碳在δ—Fe中的最大溶解度为0.10%,δ固溶体只存在于高温很小的区间,对钢铁的性能影响不大。

A1~650℃ :珠光体,或称普通片状珠光体(P)

3 650~600℃ :细珠光体称为索氏体(S)。

2、 分析含碳为0.45%,1.0%,3%,4.7%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冷却至室温的过程,并画出室温

下的显微示意图

3、 根据渗碳体图计算:(1)室温下,含碳为0.45%的钢中,铁素体和珠光体各占多少

(2)室温下,含碳为1.0%的钢中,珠光体和渗碳体各占多少

(3)铁碳合金中,二次渗碳体的最大百分含量是多少

4、 积压的碳钢不明成分,发现组织80%铁素体和珠光体,求碳的含量

5、奥氏体形成过程分那几个阶段?影响奥氏体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将共析钢加热到稍高于Ac 1的温度,便发生珠光体(P)向奥氏体(A)的转变,其转变式可写成奥氏体的形成过程,也称为“奥氏体化”,它是一个形核、长大、 溶解和成分均匀化的过程,由以上四个阶段组成。 影响因素:

(1)加热温度和加热速度

(2)原始组织

(3)合金元素

6、简述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钢的奥氏体晶粒尺寸及其冷却后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奥氏体形成过程结束后,如继续提高加热温度或在当前温度下保温更长时间,将会发生奥氏体晶粒长大的现象。

奥氏体实际晶粒大小,对冷却后钢的组织和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奥氏体晶粒过大,会使冷却后的钢材强度、塑性和韧性下降,尤其是塑性和韧性下降更为显著。

在热处理时,为了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应合理选择钢件材料并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7、画图

8、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目的是什么?加热温度范围和冷却方法如何选择,各应用在什么场合,热处理后形成的组织是什么?

退火是将钢加热到预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通常随炉冷却),获得接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 (1)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2)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开裂倾向。

(3)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

完全退火 是将钢加热到Ac 3以上20—30℃,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冷却到500 ℃以下,再出炉空冷的热处理工艺。使热加工过程中造成的粗大不均匀组织均匀细化,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加工性能,消除内应力。适用于亚共析钢和铸件、锻件及焊接件。 球化退火 是将钢加热到Ac 1以上l0~30℃,保温较长时间后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冷却到600 ℃以下,再出炉空冷的热处理工艺。适用于共析和过共析钢及合金工具钢。渗碳体球化,降低材料硬度,改削切削加工性,并可减小最终淬火变形和开裂,为以后的热处理作准备,适用于共析和过共析钢及合金工具钢。

%

8.03%02.0A C Fe F →+C

Fe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