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种多见文言文不变句式

文言不变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不变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不变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不变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不变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不变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不变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不变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不变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大凡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困乏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困乏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不变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是非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幽美?)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不变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存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不变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困穷所苦吧?)5.奈……何如……何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

先看下面例句: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愚公移山》)②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6.何有于……?

这是一种表反问的不变格式。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究其实质是两种分外句式的紧缩和移位。一是由介词“于”与它的宾语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原句作补语,翻译过来必须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充任状语;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谓宾前置,也就是说“有”的宾语是疑问代词“何”,它前置了,在翻译的时候,也必须还原到“有”的前面。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应译为“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7.何……为?

这是一种表询问或反问的不变格式。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为”这个虚词。

“为”有两个读音,一是读“wèi”,一是读“wéi”。读“wèi”的时候,它只有介词性。一是读“wéi”。读“wéi”的时候,情况比较复杂,有三种情况。一是动词性,是一个“本领”很高强的动词,可以这样讲,句中需要什么动词,它都能够代替。

二是介词性,只用在表被动的句子里。也就是说在被动句中,“为”必须读“wéi”。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两句中的“为”就必须读“wéi”。三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在“何……为”这种不变格式中,“为”就属于这种情况。

请看下面例句: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还要告辞做什么呢?”

②项王笑曰:“天之王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呢?”

8.不亦……乎?

这是一种表示反问的不变格式。最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中的“亦”。这是一个很简易产生误解的词,稍一疏忽就可能把它理解为副词,其实,它是一个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只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这种不变格式可译为:“不是……吗?”或者译为:“岂不是……吗?”

下面的几个例句: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句中的化线处应译为:“像这样寻找剑,岂不是太戆直了吗?”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中的划线处应译为:“学习并且不时地温习它,不是很喜悦了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9.有……者

这种不变格式常用于叙事的开头,以突出叙事的对象。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格式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叙述的对象“人”在句首出现了,如“楚人有涉江者”,此刻,“有……者”属于定语后置;二是叙述的对象在句中没有出现,不属于定语后置,如“杭有卖柑者”。

①人有亡斧者。(《韩非子》)在这个句子中,“人”出现了,因此,“有……者”属于定语后置,应译为:“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在这个句子中,叙述的对象没有出现,因而不属于定语后置,应译为:“城里有个叫成名的人。”

10.何……之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