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心得

习作教学心得
习作教学心得

关注农村孩子的习作,化“畏写”为“乐写”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农村小学生畏惧习作,老师如何用有效方法的转变农村小学生对习作的态度,使他们变得更加乐于习作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孩子;习作教学。

学生怕写作文,农村孩子更怕写作文。每次一提到写作文,孩子们就犯难。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跟他们简单、闭塞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跟他们词汇的贫乏不无关系。

如何提高农村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呢?让他们乐于写作呢?

一、关注生活,帮助孩子们克服写作的畏难情绪。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虽然农村孩子的生活简单、闭塞,无法与城里孩子的见多识广相比,但农村广袤的土地是他们自由自在,快乐生活的天地,千姿百态的大自然是学生积累素材最主要的渠道。在这块土地上,他们捉泥鳅、钓黄鳝、赶野兔……这些快乐的生活学生印象特别深刻,无形中充实了学生习作素材。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校里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或亲身经历一些事,心中会产生独特的感受,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留心,不失时机地撷取习作素材。如每周一次主题班会、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劳动课上的“小制作”、语文课上的“朗诵比赛”等等。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多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撷取生活为素材,把写作变成对生活的讲述,对生活的翻版。这样,孩子们自然就不再畏惧作文。

二、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反复诵读课文,从课本中汲取营养。

写作离不开丰富词句的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谚语告诉我们熟读是学习的基础,通过大量地阅读,变别人的为自己的。阅读是继

承前人精神遗产,增长学识,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生活、提高写作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科学家牛顿把书比作"巨人的肩膀",并说他的许多成就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到的。朱光潜称"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多读书,不断积累,就可以使人博学多识,这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但是,农村孩子由于受学校条件和家庭条件的影响,基本没什么机会阅读课外书籍。因而,培养学生养成反复诵读课文的习惯尤其重要。因为,既然能选入课本作为课文的文章,每一篇都是精品,只要善于利用,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也照样能从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三、树立大语文观,课堂教学中寓听、说、读、写于一体

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交给学习方法,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掌握方法,发展技能,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因此,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落实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章的训练。如:在教学“美”、“丽”二字时,学生在明了“美丽”一词的意思后,让学生用“美丽”口头造句,要求如下:把“美丽”一词在前边,“美丽”一词在中间,“美丽”一词在后边。然后,用“美丽”一词分别造一个关于风景、人物、物品方面的句子。最后,风景、人物、物品这三方面任选一项,写一段话,要表现美丽,但不能出现“美丽”一词。这样,由字到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一突破,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切实得到了提高。

四、随机应变,不拘泥于习作要求,一改固定的教学机机制。

无话可写,作文写不长”这是当前学生习作的一个通病。作文贵在写真人真事。对学生来说,怎样把短短几分钟发生的小事写成长长的一篇作文?

其实,我们作教师的完全没必要拘泥于教材上或单元练习中的习作要求,学会随机应变,善于发掘身边的小事,有针对性的进行习作指导。一次,我班学生正在进行单元测试,因教室光线不好,罗校长为孩子们把教室的灯泡换了。当时,学生们都非常高兴。为此,我随即更换了单元练习的习作要求,要求学生以“校长为我们换灯泡”为话题习作。当然,学生没有老师的指导,写得并不好,许多作文都如兔子的尾巴短短的。考试结束,我问:“知道你们的作文为什么写不长

吗?”学生顿时来了兴趣,我趁热打铁,从教室里黑黢黢的光线开始,引导学生抓住自己的心理活动,再从“吱嘎” 一声,门推开了,走进来一个端着纸箱子,身材高大,体型微胖的中年男子,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外貌刻画,以及你此时心中的疑问,引导生再次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换灯泡”这个具体环节,引导生抓住校长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老师和同学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对事件经过作细致刻画。换完灯泡,教室里的变化,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指导完,我马上要求学生再次习作。这下,学生都有话可写了。写完后有学生高兴地说:“没想到,我也能把作文写得这么好!”我及时表扬:“,把短短几分钟发生的小事写成一篇长长的作文,这就是本事。看来你们可真不简单呀!”然后,我马上总结方法,学生们都受益匪浅。

五、激发学生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有人说,兴趣是一种动力。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是他比较感兴趣的事,那么他一定非常愿意去做。即使再苦再累,困难重重,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

要想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不可缺少。培养学生学习习作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生的习作兴趣一旦形成,将变成一种写作的动力和信念,这种信念将使学生在习作中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敢于质疑、敢于挑战。

因此,作文批改时,我从不吝啬给学生的分数。只要学生的习作能达到习作的要求,我尽量给高分,甚至一百分。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凡是学生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我都勾出来,打上五角星,给予加分,于是有的学生作文出现了一百多分。这样,每次学生习作后,都盼望着能早点看到老师批阅后的作文,也盼望着下次习作的时间早点到来。

为了不让学生对习作的关注只流于分数,我在班级墙上设立了“作文树”。每次在对学生习作进行点评后,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做成各种形状的佳句卡片“挂”在“作文树”上,供全班同学欣赏。于是,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成就感。一扫以往因作文讲评时时间有限,无法对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一一点评的弊病。虽然有的学生习作水平欠差,整体谋篇布局不好,但由于某一片段,某一句子的精彩也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这样,学生写作

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提高。每次习作时,都想方设法尽量写一些精彩片段,以希望自己的佳句卡片在“作文树”上越来越多,真正做到由“畏写”到“乐写”的转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改变农村孩子的习作现状,我们任重道远。只要我们着眼未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村的孩子们才会彻底从畏惧写作中真真正正地走出来,乐于写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