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维普资讯
第1 期
黄森林
急倾斜煤层 开采地表移动变形 预计
5
高发热量、 高挥发分 、 低灰、 低硫等特点。
的体积成正 比” 的假设 , 设开始开采时刻 t- ; -O 预计 起始时间距开始开采 的时间间隔 ; 地表稳定时 t 一∞; 则为了求 出预计至地表下沉稳定时间 内, 地 表的动态下沉系数 :
河组 , 中统的西山窑 组及头屯河组 , 上统的齐古组 ,
西山窑组为区内主要含煤岩系。区内主要构造是由 中生界地层构成的北东 向展布的不对称线型褶皱 , 轴部发育区域走 向压扭性逆冲断 层 , 结构 面倾 向南
东。
矿区内 自 向东有乌鲁木齐河 、 西 水磨沟河 、 八道 湾河 、 芦草沟河及铁 厂沟河等 , 发源于天山, 向西北
流经矿区 , 消失于准噶尔盆地。乌鲁木齐矿区被数 条河流切割成多个河 间地块 , 各井 田矿井涌水 主要 来自 东西两侧界河流水沿煤层走 向的补给 , 为井 次 田南部地表 、 地下水横穿塌陷坑时的渗入 , 基岩与煤
层 一般 不 含水 。
矿区开采煤层为 中侏罗统西 山窑组 (: , J ) 共含
0 引言 据有关部 门预测 , 2 到 00年我 国煤 炭需 求为
l. 亿 t而我国的煤炭储量主要集 中在西部地 区, 82 , 储量 占全 国储量的一半 以上。在我 国西部新疆 、 青
海、 甘肃 、 四川 、 重庆等地 区赋存着大量的急倾斜煤 层, 随着这些地区的煤炭大规模开发 , 对环境 和资源 的损害愈来愈严重。在急倾斜煤层条件下开采引起 地表形成塌陷槽和大面积的地表沉 陷、 开裂破坏 , 造 成区内大批的建筑物 、 道路 、 交通设施 、 输水输气 管 线、 高压输电线等公共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 也使 区内 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 严重影响 了矿区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因此 , 研究上述问题 , 于我国煤炭工 对 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 实现经济发展 和生态环境保 护 协调统一 , 建设西部 “ 绿色矿 区” 再造一个 山川秀 , 美的西部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条带开采技术

方法三:b=0.104H 下沉系数法:在采出率为50%左右时, 此宽深比时煤柱稳定性较高。
2、条带煤柱留设 方法一: b a 宽度a的确定 1 条带的采宽b和 H 留宽a是密切相 单向应力计算法:采出条带和保留煤 关、相互制约 柱上方岩层的载荷不超过保留煤柱 的允许强度。 的。 在同时满足地 表允许变形原 方法二: bK 则和煤柱稳定 bKH 0.01968 mH 1.2 性原则的前提 a 4 K H 下,求采宽和 留宽的最优值。 安全系数法:根据A.H.威尔逊理论,
二、条带开采的类型 根据条带开采的布置方式,条带开采可分为走向条带开采、 倾斜条带开采和伪斜条带开采三种。 (1)走向条带开采的条带长轴方向沿煤层走向布置,多 用于水平或缓倾斜煤层,当煤层倾角较大时,走向条带煤 柱稳定性差,但它的优点是工作面搬家次数少,工作面推 进长度大; (2)倾斜条带开采的条带长轴方向沿煤层倾斜方向布置, 多用于倾斜煤层,煤柱的稳定性较好,其适应性强,应用 较广泛,它的缺点是工作面搬家次数频繁;
四、条带开采地表沉陷规律 (1)地表下沉系数(q)很小。 一般情况,q =0.03~0.15。 (2)水平移动系数(b)较小。 一般情况,b=0.2~0.3。 (3)主要影响角正切(tanβ)较小。 一般情况, tanβ =1.2~2.0。 (4)地表移动期较短。
五、条带开采的应用 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每年有近十几亿吨煤炭从地下采 出,开采所引起的地表沉陷及其环境灾害问题日益突出。 而这些矿区的地表多属建(构)筑物、水体、铁路、农田、 公路、桥涵等设施的分布区。例如,我国村庄下压煤量超 过亿吨的省份就有9个,见表8-1。
全国“三下”压煤量达140亿吨,仅全国建筑物下压煤量 就达87.6亿吨,占“三下”压煤总量的63.5%,居“三下” 压煤量之首。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已成为矿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筑物下 采煤问题的关键是控制地表沉陷,控制地表沉陷的方法主 要有充填开采、条带开采、离层注浆等。 由于充填开采成本高等原因,目前在我国应用较少。离层 注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在国内应用也不广泛。
矿山开采沉陷学答案整理 2

1.“三带”的定义?答:冒落带是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回采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煤层直接顶板岩层产生破坏的范围。
裂缝带:在采空区上覆岩层中产生裂缝、离层及断裂,但仍保持层状结构的那部分岩层。
弯曲带:又称整体移动带,位于裂缝带之上直至地表。
2.地表移动盆地边界的确定(此题答案不确定)一、地表移动盆地边界的划分地表移动盆地划分成如下三个边界:(一)移动盆地的最外边界移动盆地最外边界是以地表移动和变形都为零的盆地边界点所固定的边界。
这个边界由仪器观测确定。
考虑到观测误差一般取下沉为10mm的点为边界点。
所以,最外边界实际上是下沉为10mm的点圈定的边界。
(图中ABCD)(二)移动盆地的危险移动边界危险移动边界是以盆地内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对建筑物有无危害而划分的边界。
(图中A’B’C’D’)不同结构的建筑机能承受最大变形的能力不一样,所以各种类型的建筑物都应有对应的临界变形值。
在确定移动盆地内危险移动边界时,用相应建筑物的临界变形值圈定,会更接近于实际。
(三)移动盆地的裂缝边界裂缝边界是根据移动盆地内最外侧的裂缝圈定的边界。
3.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内容有哪些?答:观测站设计包括便携设计说明书和绘制设计图两部分工作。
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下列内容:1)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2)设站地区的地形、地物及地质采矿条件3)观测站设计时所用的开采沉陷参数4)观测线的位置及长度的确定,测点及控制点的数目、位置及其编号5)工作测点和控制点的构造及其埋设方法6)观测内容及所用仪器,与矿区控制网的联测方法,精度要求,联测的起始数据,定期观测时间、方法及精度要求,有关地表采动影响的测定,编录方法。
7)经费估算:包括观测站所需材料、购地、人工等费用的预算8)观测成果的整理方法与分析步骤,所需获得的成果4.水平煤层(或沿煤层定向主颁)非充分采动时主断面内下沉曲线特征?答:判别:水平煤层开采时的采动程度可用走向充分采动角φ3来判别。
当用φ3 角作的两直线交于岩层内部而未及地表时,此时地表为非充分采动。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公式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公式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等。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计算公式:
最大下沉值:Wmax=Mqcosa,其中M为煤层厚度,q为下沉系数,α为煤层倾角。
最大倾斜值:Imax=Wmax/r,其中r为主要影响半径。
最大曲率值:Kmax=1.52*Wmax/r。
最大水平移动值:Umax=b*Wmax,其中b为水平移动系数。
最大水平变形值:εmax=1.52bWmax/r。
以上公式主要用于预计煤层开采后的地表移动和变形情况。
其中,Wmax、Imax、Kmax、Umax和εmax分别代表最大下沉值、最大倾斜值、最大曲率值、最大水平移动值和最大水平变形值。
M、q、α、r和b则是相关的计算参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请注意,这些公式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和简化的,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此外,地表移动变形计算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地质条件、开采方式、采深采厚比等,因此建议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断层活化对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析

41 断层 活 化 的 数 值 模 拟 .
本次断层活化模拟 , 不是针对特定 的断层 进行模拟 , 而是 四矿工业广场 的一些 中小 型断层 ,并结合一般 的断层力学特 性进行模拟 ,目的是通过模拟可 以定性 的了解断层活化对工 业 广场建筑物破坏的影响。利用 F A 3 L C D建模 , 生成 的断层活 化数值模拟模型如图 1 示。 所
其 分布主要有两个 带 :西部 断层 带南起 10 0采 面东部 , 44 经 100 10 0 10 0 10 0 1 00 10 0工 作 面 中 西 部 , 4 6 、6 2 、64 、7 2 、7 4 、7 6 到
1 10 1 10 1 10 工 作 面 东 部 范 围 内 , 向 N 0 E; 部 7 2 、7 4 、76 采 走 5 东 断 层 带 主 要 分 布 在 10 0 10 0 10 0采 面 中 部 ,7 1 、 55 、5 7 、5 9 10 0 100 10 0 100和 1 10工 作 面 东 部 , 向 N 5 E, 层 7 3 、7 5 、 77 73 走 4 断 密度 小 于西 带 。
塑 性 地 质 材 料 , 材 料 达 到 屈 服 极 限后 , 产 生 较 大 的 塑性 流 在 可 动, 本文对表土采用莫尔 一库仑屈服准则。
f ( 一 仃3 一 2Ccs 一 仃1 仃3 s s 仃1 = ) ( + o )i n () 1
3 工 业广场 建筑 物破 坏原 因分 析
19 99~2o 0 o年 ,平 煤 天 安 四矿 工 农 街 家 属 区房 屋 开 始 出 现 裂缝 , 坏 区 域 逐 渐扩 大 , 坏 程 度 越 来 越 严 重 , 2 0 破 破 到 0 6年 1月, 0 破坏 建 筑 物 几 乎遍 及 工业 广 场 的 全 部 区域 。 职 工 工 作 给
ú

形 的分布 规律 , 且分 布规 律 和 参 数 均 为 实测 资 料 求
3 实例分析
3 . 1 乔 子梁 煤矿 概况
乔子 梁煤 矿位 于 铜 川 市 印 台 区红 土镇 , 东西 宽 约4 k m, 南北 宽 约 1 . 6 k m, 面积 约 6 . 4 k m。 , 设计 生 产规 模 每 年 6 0万 吨 。乔 子 梁 煤 矿 可 开 采 煤 层 为 5 # - 2 煤层 , 煤 层平 均厚度 为 2 . 0 1 m。根 据 现 场 调
于拟合 的函数是 基 于 实测 资料 凭 借 经 验 确 定 , 受 限
* 项 目来源 :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 目资助( O 8 —1 2 8 -2 3 8 ) ; 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项 目计划资助( 1 1 2 1 -0 3 ; 1 2 1 8 0 1 )
第3 8卷第 5期
2 0 1 5 年 O 9月
现
代
测
绘
V0 1 . 3 8。 N 0 . 5
S e p . ,2 0 1 5
Mo d e r n S u r v e y i n g a n d Ma p p i n g
煤 矿 开 采 对 地 表 变 形 影 响 预 测 分 析 以 乔 子 梁 煤 矿 为 例
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移动及变形预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移动及变形预测作者:时亚昕, 陶德敬, 王明年, SHI Ya-xin, TAO De-jing, WANG Ming-nian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31刊名:岩土力学英文刊名:ROCK AND SOIL MECHANICS年,卷(期):2008,29(2)被引用次数:1次参考文献(10条)1.LEE K M;ROWE K Analysis of three-dimensional ground movements:the Thunder bay tunnel[外文期刊] 1991(01)2.SELBY A R Tunneling in soils2ground movements,and damage to buildings in Work ington,U K[外文期刊] 1999(03)3.谢飞鸿;王锦山;尹伯悦开挖沉陷地表变形可视化计算分析系统研究[期刊论文]-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07)4.朱忠隆;张庆贺;易宏伟软土隧道纵向地表沉降的随机预测方法[期刊论文]-岩土力学 2001(01)5.刘宝琛;林德璋浅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 1983(07)6.阳军生;刘宝琛城市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移动及变形 20027.PECK R B Deep Excavation and Tunneling in Softground 19848.王铁生;张利平;华锡生地铁隧道施工变形预测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3(05)9.LITWINISZYN J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chanics of stochastic medium 195710.刘波;陶龙光;叶圣国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的反分析预测系统[期刊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4(03)引证文献(3条)1.岳向红.杨永波.李祺.张杰松软地层浅埋暗挖公路隧道现场监测分析研究[期刊论文]-岩土力学 2010(z1)2.贾金青.王海涛.涂兵雄.孟刚管棚力学行为的解析分析与现场测试[期刊论文]-岩土力学 2010(6)3.岳向红.杨永波.李祺.张杰松软地层浅埋暗挖公路隧道现场监测分析研究[期刊论文]-岩土力学 2010(z1)本文链接:/Periodical_ytlx200802033.aspx。
盾构法施工隧道纵向地层移动与变形预计

-./ 012345167, 89:; <=5>=3, </& ?7@5A123
( !"#"$ %&’"&(()"&’ *(+,)-.(&-,!(&-() /01-2 3&"#()4"-5,!2,&’42, !"##$%, !2"&,)
521’".&’: 62( 4(--$(.(&- 0) 2(,#( 07 ’)01&8 41)7,9( 81( -0 -1&&($ (:9,#,-"0& 0) +142 07 42"($8 "4 90&4"8()(8 ,4 , 4-092,4-"9 +)09(44 ,&8 -2( 4-092,4; -"9 .(8"1. -2(0)5 "4 ,++$"(8 -0 +)(8"9- ,&8 ,&,$5<( -2( .0#(.(&- ,&8 8(70).,-"0& 07 4-),-1. "& $0&’"-18"&,$ 4(9-"0& 81( -0 -1&&($ 90&4-)19-"0&,,&8 -2( 90))(4+0&8"&’ 9,$91$,-"&’ 70).1$,4 ,)( 8()"#(8 B =& (:,.+$( 07 9,4( 2"4-0)5 420>4 -2,- -2( +)(8"9-"0& .(-208 8(#($0+(8 "& -2"4 +,+() 9,& 0?-,"& ’008 )(41$-4 B 6#3 7("$1: -1&&($ 90&4-)19-"0& ?5 42"($8; 4-),-1. .0#(.(&- ,&8 8(70).,-"0& "& $0&’"-18"&,$ 4(9-"0&; 4-092,4-"9 .(8"1. -2(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
1、已知概率积分法走向主断面半无限开采条件下下沉的表达式为
令
图1-40半无限开采地表移动和变形五项指标变化规律
(a)下沉;(b)倾斜;(c)水平移动;(d)曲率;(e)水平变形
2、由于煤壁附近采空区上方顶板的悬顶作用,其产生的效果相当于实际煤壁平移了一段距
离,即由B点移动到假想煤壁B′点,使得地表下沉曲线的拐点位置平移了s0,从而导致
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变形也相应地移动了s0的距离,称为拐点偏移距。
xrdeWxW00122)(
2
2
2
2
000
122)()(rxxrerWdedxdWdxxdWxi
2
2
0
)()(rxerWBxBixU
2
2
0
)(rxebWxU
r
B
b
2
2
3
0
2)()(rxxerW
dx
xdi
xK
222
2
303
0
22)()(rxrxxerbWxerW
BdxxdUx
拐点移动距s定义为:过地表下沉曲线拐点在地表水平线上的投影点,按开采影响传播角作
直线与煤层相交,该交点与采空区边界沿煤层方向的距离即为拐点移动距。对于水平煤层或
沿煤层走向方向剖面,则为水平距离。
3、用地表移动和变形的最大值除以地表移动和变形的表达式,得如下关系式:
1、概率积分法的预计参数有哪些?
答:最大下沉值、主要影响半径和主要影响角、水平移动系数、拐点移动距、开采影响传播
角、地表移动速度和持续时间
1、 了解条带采煤法的适用条件和条带开采类型。
答:条带采煤法突出的优点是开采后地表下沉小,适合于下述条件下开采:
①地面为密集建筑群、结构复杂的或纪念性的建筑物;②地面为难搬迁的村庄;③地面为铁
路桥梁、隧道或铁路干线;④水体下的煤层及受岩溶承压水威胁的上方煤层;⑤地面排水困
难。
条带采煤法开采的理想地质条件是:煤层埋深小于400~500m,单一煤层厚度比较稳定,顶
底板岩层和煤层较硬。
按条带长轴方向与煤层走向关系可分为走向条带和倾向条带。
按条带工作面采空区的处理方式,有垮落条带和充填条带之分。
2、掌握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点。
答:①地表下沉系数小②主要影响角正切小③水平移动系数随采深增加变小
④地表移动短期⑤地表多次下沉
第五节 村庄下采煤
1、了解村庄下采煤的技术途径。
答:①采空区充填②不迁村全采,采后维修和补偿③不迁村条带开采④不迁村就地重建抗
采动变形建筑
2、设置缓冲沟、变形缝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缓冲沟的作用:在地表受到采动影响产生拉伸或压缩水平变形时,缓冲沟可以部分地
吸收地表曲率或水平变形,使受缓冲沟保护的建筑物的水平变形小于地表的变形,从而也就
保护了建筑物。
变形缝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减小单元长度、简化形状和载荷减轻建筑物的实际变形,提高
建筑物的抗变形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变形缝,地表的变形将集中于变形缝处,从而也
就减轻建筑物各独立单元体所需承受的变形,保护了建筑物。
2、掌握铁路下开采的地面维修措施。
答:①路基的维修——在开采过程中,随着线路的下沉和横向移动,对路基要进行阶段性
的抬高与加宽,使其尽量恢复到开采前的状态。
②线路下沉的维修——采用起道和顺坡的方法消除线路下沉,使线路纵断面恢复到原有状
1221)(002de
W
xW
x
r
220)(rxeixi2
2
0
)(rxeUxU
2213.4)(0rxerxKxK2
2
13.4)(0rxerxx
态。
③线路横向移动的维修——采用拨道和改道的方法消除横向水平移动对线路的影响。
④线路纵向移动的维修——线路纵向移动主要反映在轨缝的变化上,因此,必须调整轨缝,
消除其有害的影响。
2、水体下的采煤方式有哪几种?
答:①顶水采煤②疏水采煤③顶疏结合采煤④堵截水源与疏水采煤
1、何为“带压开采”?
带压开采是指在具有承压水压力的含水层上进行采煤。
2、承压含水层上安全采煤的技术措施有哪些?
答:①深降强排方案②外截内排方案③带压开采方案④综合治理同时带压开采方案
3、实现水体上采煤带压开采的主要安全技术措施有哪些?
答:①缩短工作面长度②缩小来压步距③改变采空区出来方法④改革采区或带区巷道布置
⑤处理断层与陷落柱⑥注浆加固底板⑦其他(易突水地点要少掘巷,少钻孔,提高工作面推
进速度,并保持匀速推进,避免工作面长期停采)
4、影响垮落带和断裂带高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会利用公式计算其高度。
答:三带的空间轮廓形状主要与被开采煤层倾角有关:
①近水平煤层、缓倾斜煤层和倾角较小的中斜煤层(0°≤α≤35°)
②倾角较大的中斜煤层和倾角较小的急斜煤层(36°≤α≤54°)
③倾角较大的急斜煤层(55°≤α≤90°)
4、影响垮落带和断裂带高度的主要原因有那些?并会利用公式计算其高度。
答:垮落带和裂缝带的高度与上覆岩层的岩性结构、煤层倾角、采高及煤层分层次数、采
空区范围和采煤方法等因素有关。
①倾角为0°—54°的煤层,垮落带的最大高度公式:Hk=M/(K-1)cosα。②当煤层顶板覆
岩为坚硬、中硬、软弱岩层或其互层时,考虑顶板下沉因素,垮落带的最大高度公式:
Hk=M-ω/(K-1)cosα。
6、地表移动变形的主要指标有哪五种,掌握其符号及单位。
答:描述地标移动盆地内移动和变形的主要指标是:下沉(符号W单位mm)、倾斜(符
号i单位mm/m)、曲率(符号K单位mm/m2或10-3/m)、水平移动(符号U单位mm)、水
平变形(符号ε单位mm/m)
7、掌握各移动变形与下沉之间的函数关系。
答:W(x);i(x)=W′(x);K(x)= (x) i′(x)=W′′(x);ε(x)=U′(x)=bri(x)=brk(x)=br W′′(x)
1、概率积分法的预计参数有哪些?
答:最大下沉值、主要影响半径和主要影响角、水平移动系数、拐点移动距、开采影响传
播角、地表移动速度和持续时间。
1、 会利用垂直剖面法圈定建筑物保护煤柱,能熟练标出走向和倾斜剖面
的各种角值,并能区分与开采区域的关系。
2、 论述建筑物下采煤为什么要尽量采用无煤柱开采,
尤其不残留0.8r宽度的煤柱?请绘图说明。
当煤柱宽度约为4r时,地表水平变形不叠加。当煤柱宽度约为2r时,地表水平变形叠
加,但叠加后的最大值仍接近一侧开采引起的地表水平变形的最大值。当煤柱宽度约为0.8r
时,地表变形叠加后的最大值达到一侧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最大值的2倍。当煤柱宽度继续
减小后,两个水平变形峰值不再叠加到一起。当煤柱宽度减小到完全丧失承载能力时,地表
变形大致与无煤柱开采相同。
因此,建筑物下采用长壁工作面采煤,并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开采区域的走向和
倾向均能达到充分采动时,应尽量采用无煤柱开采,不残留煤柱,尤其是不残留0.8r宽度
的煤柱。
3、掌握协调开采的原理和上下煤层或厚煤层分层协调开采工作面合理的错开距离计算公
式。
2、理解深厚比与地表变形的关系。
2、重点掌握防水安全煤岩柱、防砂安全煤岩柱的主要作用、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会画
出相应的煤岩柱留设示意图。
答:防水安全煤岩柱:
作用:防水安全煤岩柱属于隔离煤柱,留设的目的是不允许导水裂缝带波及水体,避免上
覆水体涌入井下,并要使矿井涌水量增加不明显。
计算公式Hsh≥Hd+Hb Hd—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m Hb—保护层厚度,m。
适用条件:①各类大型地表水体②各类地表水体和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纪松散含水层下
开采急斜煤层③厚度大、富水性强、补给充足的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纪松散含水层下开采
缓斜或中斜煤层。④水体与 基岩间无隔水层或隔水层极薄条件下开采缓斜或中斜煤层。⑤
含水丰富、补给充足的基岩含水层,特别是在岩溶水体下开采⑥在水库、水源、水渠和池塘
等生产和生活要求保护的水体下开采。⑦矿井排水能力和排水系统要达到最大涌出量。
防砂安全煤岩柱:
作用:留设防砂安全煤柱的目的是允许导水裂缝带及松散弱含水层或已疏降的松散层强含水层,但不允
许垮落带接近松散层底部,保证泥沙不会溃入井下,这样矿井涌水量会略有增加,或只是短时间增加。
计算公式:Hs≥Hk+Hb Hk—垮落带最大高度,m。
适用条件:①地表仅有规模较小的水体,补给有限,容易疏干或渗入量不大。②地面虽有规模大的水体,
但水体和基岩之间有厚度较大的黏土、亚黏土层。③古近纪、新近系、第四系松散岩层较厚,含水层和隔
水层交错沉积;松散层中,下部仅有富水性弱、补给有限的弱含水层。④矿井排水能力富裕,允许矿井涌
水量有递增趋势,但最大涌水量不超过实际排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