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
土壤类型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和 产量,不同土壤类型适应不同类
型的农作物种植。
植被与生态平衡
植被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 用,如森林、草地等植被能够保 持水土、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
样性。
土壤和植被污染
土壤和植被也受到人类活动的污 染影响,如工业废弃物排放、农 药使用等,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治
理和保护。
感谢您的观看
水文特点
水资源丰富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水资源丰富, 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 等。
水文循环活跃
水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 水、径流等环节,对自然 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重要 影响。
水质保护重要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 水质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 要,需要采取措施防止水 污染。
土壤和植被特点
土壤类型多样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一节自 然环境
目录
• 自然环境概述 • 地球的地形地貌 • 自然环境的特征 •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01
自然环境概述
自然环境的定义
01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未经人为改 造的自然空间,包括大气、水、 土壤、生物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
02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 件。
THANKS
详细描述
平原的形成通常与河流沉积、冰川侵蚀或海平面升降有关。 平原地区通常适合农业和城市化发展,是人类重要的居住和 经济活动区域。
高原
总结词
高原是地球表面较高、相对平坦的地区,通常具有较大的面积和较高的海拔。
详细描述
高原的形成与地壳隆起、侵蚀作用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高原地区通常 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如草原、荒漠和冻土等。
水资源利用

高中生物教学案:第六章_第一、二节_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_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_word版有答案

高中生物教学案:第六章_第一、二节_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_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_word版有答案

第一、二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

生态系统通常由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七大成分组成。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

2.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取食和被取食而建立起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它不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通道,而且也是有害物质和杀虫剂移动和浓缩的通道,有害物质和杀虫剂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3.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4.生态金字塔中,能量金字塔绝不会是倒的,而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有倒的。

5.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

总初级生产量(GP)=净初级生产量(NP)+植物呼吸量(R)。

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大小为: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苔原。

6.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次级生产量是在生态系统中第二次有机物质的生产量。

对应学生用书P59食物链和生物放大1.生态系统概念[判断](1)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 )(2)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 × )(3)生态系统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 √ )2.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的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食物链。

由于能量每次传递都会损失掉一大半,所以食物链通常只有四五个环节。

(2)类型:①捕食食物链:一般指以活的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

②腐食食物链:是以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为起点的生物链。

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而海洋生态系统则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3.生物放大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就叫生物放大。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

5.3 城市微生物
5.3.1 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
空气中微生物来源很多: 尘土飞扬可将土壤微生物带至空中; 小水滴飞溅将水中微生物带至空中; 人和动物身体的干燥脱落物; 呼吸道、口腔内含微生物的分泌物通过咳嗽、
打喷嚏等方式飞溅到空气中等。
5.3 城市微生物
■ 空气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霉菌、放线菌 等。
5.3 城市微生物
■ 水是传染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水传 播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原生动物、 蠕虫、霉菌、螺旋体等。
■ 城市各地各类水中病毒含量,随污染情况 而异,和卫生条件、社会经济水平及疾病 流行情况有关。
5.3 城市微生物
5.3.3 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
■ 土壤是微生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能提 供微生物需要的全部营养和环境条件。
■ 在这些户养动物中,城市动物园是提供观 赏动物的集中地 。
■ 除了城市动物园外,户养动物数量最多的 是鸟类,其中人工放养的鸽甚多。
5.2 城市动物
5.2.6 城市动物与人的关系
1. 城市动物可作为环境质量的评价依据 从对环境变化敏感的某些动物的数量减
少或消失可预示城市环境质量,也可从某 些动物的出现或增加来反映城市环境的变 化。
(1)尘埃:尘埃是空气中微生物的重要载体。 (2)飞沫:飞沫小滴中的细菌、病毒,可以从
人传染给人。 (3)飞沫核:是较小的飞沫蒸发后剩下的核心。
5.3 城市微生物
5.3.2 水中的微生物群落
■ 水中微生物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大气、 土壤、植物、动物和人。
■ 生活于水中的微生物种类很多,有细菌、 病毒、真菌、藻类以及钩端螺旋体和原生 动物等。
■ 城市有害昆虫包括:蜚蠊、蝇类、蚊类等。 ■ 城市蝇类有一定的生态分布特点,城市蝇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复习资料要点第一章生态学概论1、生态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得相互关系得科学。

(P3)2、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得空间条件及其她条件得总与。

生境(生物得生活环境)包括:物理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

(P6)3、生态因子:组成生境得因素称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有两方面因素所组成: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

(P12)4、种群: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得总与(P17)种群得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得动态参数: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年龄结构与性别比、种群内禀增长率。

种间关系:种间竞争关系、种间捕食与寄生关系、种间合作与互利共生关系。

5、种群增长模式:内禀增长率(A)、实际增长率(B)、环境阻力(C):A—B=C(P20)6、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得功能与位置。

(P22)7、群落(即生物群落):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得生物种群得集合。

(P24)群落得特征:a)群落中得优势种;b)群落得物种多样性;c)群落得种间关联性;d)群落得交错区与边缘效应;e)群落得安定性。

(P25-26)8、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内生物与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得循环、能量得流动、信息得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得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P29)9、生态系统得组成成分:a)生产者;b)消费者;c)还原者;d)非生物环境(P29)生态系统得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

10、生态系统得基本功能:a)生物生产;b)能量流动;c)物质循环;d)信息传递;(P35-39)11、破坏生态平均得因素: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P42)12、生态系统平均得调节机制:1)反馈机制;2)抵抗力;3)恢复力(P43)13、生态系统有两大部分(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14、简述生态系统得基本特征及类型?答:(1)生态系统得基本特征:a)生态系统就是动态功能系统;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得区域特征;C)生态系统就是开放得“自持系统”;d)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6-4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

6-4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
分布、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园林绿化) • 3. 规划编制阶段
规划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目标) 规划对策(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工程措 施、绿地系统规划、生态与环境管理措施) • 4. 评审公布阶段 • 5. 实施阶段
城 市 生 态 规 划 工 作 程 序 框 图
生态规划图件种类及用途
第六章 城市专项规划
第一节 城市交通规划 第二节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第三节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四节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 第五节 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第四节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
一、城市生态系统概述 二、城市生态规划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范围 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 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 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在逐渐演变,从基本的物质、 能量和空间需求,到丰富的精神、信息和时间需求; 从崇尚多样化的人工环境,到追求大自然的田园风光。
3.还原(净化)功能
(1)自然净化功能 • 水体自净:污染物质的浓度在水体中自然降解的现象。 • 大气扩散:大气中的污染物沉降地面或在空气中扩散。 • 绿地净化:城市绿地滞尘、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向大气补
城市生态规划是在上位区域生态规划指导下开展的市 域生态系统发展规划,包括生态概念规划、生态工程规划 及生态管理规划。
(二)与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联系
城市规划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方针,经济 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 及规划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等,合理地确定城市 发展目标、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重点强调规划区域 内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城市产业及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 并对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进行合理设计,强调城市物质空 间、景观的规划。

【城市规划】6-7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

【城市规划】6-7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
7、保护多样性原则
避免一切可以避免的对自然系统和景观的破坏;保护 城市中的动、植物区系;为自然保护区预留足够的土地; 保留大的尚未分割的开敞空间。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工作程序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内容 (三)城市生态建设 (四)案例分析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工作程序
• 1. 规划准备阶段(规划部门、环保部门、政府主管部门) • 2. 生态要素调查(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土地利用、人口
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在逐渐演变,从基本的物质、 能量和空间需求,到丰富的精神、信息和时间需求;从 崇尚多样化的人工环境,到追求大自然的田园风光。
3.还原(净化)功能
(1)自然净化功能 • 水体自净:污染物质的浓度在水体中自然降解的现象。 • 大气扩散:大气中的污染物沉降地面或在空气中扩散。 • 绿地净化:城市绿地滞尘、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向大气补充
(三)城市生态建设
•1.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2.城市自然保护 •3.城市环境保护的生态工程 •4.城市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社区的建设
1.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利用绿 色植物特有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创造出既能改善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又能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要的自然景观。
2. 开拓原则
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为依据,积 极创造新的生态理论,改善区域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 开拓空余生态位,以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强化人为调 控未来生态变化趋势的能力,促进生态建设。
3. 协调共生原则
协调是指要保持城市、部门与子系统各层次、各要 素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有序和动态平衡, 保持城市生态规划与总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是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其本身由不同的子系统构成,而各子系统又有着不同的结构、成分和要素。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居民系统由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含社会性分工)等要素所构成;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岩石、矿产资源、太阳能等非生物系统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系统;社会环境系统包括人工建造的物质环境系统(包括各类房屋建筑、道桥及运输工具、供电、供能、通风和市政管理设施及娱乐休憩设施等)和非物质环境系统(包括城市经济、文化与群众组织系统、社会服务系统、科学文化教育系统等)。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系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认识。

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自然生态观、经济生态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文科)

如果你生活在环境严重污染的地方或环境严重污染的附 近,你有什么感受?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聚焦
1、描述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 2、探讨并关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 3、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 环境对来的影响。
春运期间的广州火车站
一、全球及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前景
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我国有世界上最多的野生生 物物种,是不是说明我国的野生 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呢,像以前所 说的“地大物博”呢?
想一想
这幅漫画 有什么含 义?
4、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
建立动、植物园,濒危生物繁殖中心
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保护基因
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
1、全球人口现状及前景
目前,全球平均每秒钟便有4.4个婴儿 降生,不仅出生率令人震惊,而且分布也 相当不平衡,不到57%的新生人口集中在亚 洲,26%在非洲,9%在南美,5%在欧洲,3% 在北美,不到1%在大洋洲。 目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是每天增加大 约20万人,相当于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城市 的人口。
酸 雨
水 污 染
赤 潮
水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
土 壤 污 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均耕地减少;
粮食需求增加; 资源利用率增多; 能源需求增多; 环境污染加剧等危机。
听听地球母亲沉重的呼吸----才知道原来她是如此憔悴,她已经承 受不住孩子们无尽的索取而日渐消瘦。
第二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1)直接价值
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
枸杞
工业原料
科学研究价值 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 以野生的雄性不育水稻作 为原始母本培育成杂交水 稻,解决了世界三分之一 人口的吃饭问题。

初一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课件)

方面。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自 然环境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及 其相互关系,以及自然环境对人
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将通过案例分析、图表展示 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 环境的形成、变化及其对人类的
影响。
学习目标
01
02
03
04
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 成要素。
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 互关系。
03
自然环境的组成要

气候
01
02
03
气候要素
包括温度、湿度、降水、 风等,它们共同决定了某 一地区的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可以将地球上的气候分为 热带、亚热带、温带、寒 带等类型。
气候变化
由于地球环境的变化,全 球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 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 产生影响。
水文
农业活动
农业活动对土地利用方式、植被覆盖、水资源利用等方面产生影 响,进而影响自然环境。
工业活动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等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对自然环 境产生影响。
05
自然环境的保护与
可持续发展
生态平衡的维护
生态平衡的定义
01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
相互制约、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02
生态平衡是自然环境稳定的基础,对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
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平衡的维护措施
03
包括保护物种多样性、控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恢复
退化的生态系统等。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城市生态学的概念1. 定义: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城市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这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具体包括:- 生物成分:植物(如城市绿地、公园)、动物(如宠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如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

- 非生物成分:水(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如城市土壤特性和污染)、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建筑)。

3. 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

- 城市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城市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方案。

- 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提出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策略。

二、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背景: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代表性事件:关注城市卫生条件、绿化和公共健康问题。

2. 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特别是帕克和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 成果: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3.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特点: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如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

- 重要著作: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生态规划的理念。

4. 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趋势:与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融合。

- 焦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