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啄 木 鸟 在 树 干 上 找 虫 吃 吃与被吃的关系
腐 烂 的 树 干 上 长 出 许 多 真 菌 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
思考: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 的自动调节能力总 有一定的限度。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 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一般情况下,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 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一些。
小结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 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答:人会中毒 2. 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 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答: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 定、不易分解,而且是生物体无法排出的, 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食物链是互不关连的吗?
不是。
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 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从理论上分析,假如蛇的数量减 少,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 的数量会增加;各种生物的数量都会 发生相应的变化。
食物网的定义: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
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
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 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 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考你IQ
有一头牛闯进了一块足球场,它用了半年 的时间把半个球场的草吃光,问它用多长 的时间才能把整个球场的草吃光?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如果闯进的是一百头牛,那么结果又会是如 何呢?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 且人类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 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消费者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1)图中共有 5 条食 物链,最短的一条是
植物 鼠 猫头鹰 。
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例如: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 组成:分为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①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不仅供给 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②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③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将生物尸体分解成碎片, 慢慢腐烂。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A
〉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海洋生态系统 B.河流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陆地生态系统
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 的是〈C 〉 A.一块农田 B.一座城市 C.一群正在吃草的羊 D.一条河流
4.下列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 C 〉 A.大米→鼠→蛇→人 B.阳光→青草→鼠→蛇→人 C.青草→鼠→蛇→鹰 D.营养物质→鼠→蛇→鹰 5.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是〈 A.蚕吃桑叶 B.狼吃兔子 C.蘑菇从腐烂树木中摄取养料 D.蛔虫摄取人小肠内的营养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生态系统
概念∶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组成∶分为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3.生态学中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划分的依据是( B )
A.结构特点
B.营养功能
C.对环境的适应
D.生理功能
4.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C ) A.草→兔→狼→细菌 B.阳光→草→兔→狼 C.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D.昆虫→蛇→鹰
5.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中,应属于( D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A+B+C
3. 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较低营养级指向较高营养级。
4.每一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处在第几位即为第几 营养级。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一般食物链 不超过5个营养级。 5.同种生物,所属消费者级别和所处的营养级级 别一定是不同的。
6.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可以因食物不同而变动。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__越__多__, 食物网越_复__杂__, 生态系统 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___越__强___。
记笔记 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池塘生态系统
无机环境 1、非生物的物质: 空气、水、矿物质等 非生物的能量: 阳光、热能等
2、生产者 特点:属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 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 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记笔记)
• 2.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 是( D )
• A.海带、梨树、酵母菌
• B.蘑菇、水绵、洋葱
•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 D.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 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特征的是
•( C) •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例八、在一个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 微小
植物→剑水蚤→蜻蜓→小鱼→大鱼.当这个食 物链被排入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后,体内有毒物
质含量最多是( )B
A、微小植物 B、大鱼
C、一样多
D、剑水鱼
五.生态平衡
一.定义: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各种动物的数 量及所占的比例,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 稳定叫生态平衡.
A、草→鼠→猫头鹰
B、草→鼠→蛇→猫头鹰
C、草→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D、草→蝗虫→蜘蛛→鸟→猫头鹰
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的累积
有毒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参与循环.在物质 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容易被吸收,又不易被排
出,因此有毒物质就沿着食物链逐渐累积起
来,越是处在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的有
毒物质的浓度越高.
D、自然因素不会干扰生态系统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池塘生态系统
一.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
二.动物的食物来源是什么?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什么成分?
三.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尸体粪便、残枝败叶到哪儿去了?
四.池塘中除了生物之外还有哪些成分?
柳叶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说 的是什么生物
现象? 捕食
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减少.
在食物链 草→羊→狼,中草含的能量最
多,狼含的能量最少. 解释 羊吃草,而没吃草根,所以草的能 量并没有完全流向羊,羊排出的粪便也 损失了一部分能量,所以羊的能量也没 有完全流向狼.食物链越长,能量流失 越多。
例六、在下列食物链中,假如生产者所含能量
相同,哪条食物链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A )
返回
六. “牧草 野鼠 蛇鹰”这条食 物链中,含能量最多的是(D ) A.鹰 B. 蛇 C. 野鼠 D.牧草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ppt课件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产者
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和藻类,它 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 转化为化学能,生产有机物质
。
消费者
主要是指动物,它们通过摄食 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 质。
分解者
主要是指微生物,它们能够将 动植物残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 物质,并释放到环境中。
能量的消耗与散失
能量的消耗
用于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 活动。
能量的散失
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以热辐射 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04
CATALOGUE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途径与过程
物质循环的途径
主要通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主要环节,通过吸收、转 化、释放等过程实现物质的循环。
物质循环的特点与规律
物质循环的特点
具有全球性、循环性、持续性等特点 ,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机制。
物质循环的规律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在循环过程 中不会消失,只是从一种形态转化为 另一种形态。
物质循环的调控机制
01
02
03
自然因素调控
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 因素对物质循环的速率和 方向产生影响。
供给服务
提供食物、水、纤维等物质产品, 如农作物、果园、森林等。
调节服务
调节气候、洪涝、疾病等方面,如森 林、湿地等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文化服务
提供精神、教育、娱乐等方面的价 值,如景观美学价值、生态旅游等 。
支持服务
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功能,如 土壤形成、生物多样性等。
第二节_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对于生长在农田中的青蛙来说, 它的环境是指( ) • A.农田中的植物、蛇、昆虫等 • B.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 C.上述A和B的总和 • D.上述A和B的总和加上其他的青 蛙
•2.在农田中,对田鼠有直接影响 的生物因素是( ) •①青蛙②蚯蚓 •③黏虫④蛇⑤甘薯⑥猫头鹰 •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④⑤⑥
一片草原 一片森林
一个湖泊
一群页
一个湖泊
都 可 以 看 作 一 个 个 生 态 系 统
一片森林
一片草原
一块农田
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生产者 为自身和动物提供营养
动物 : 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消费者
细菌、真菌: 分解动、植物体 ——分解者
资料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 间由于吃和被吃的关系而形成 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探究:
食物链
①先找出植物(生产者)——食物链的
起点。
②再找到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③再找食草动物的天敌(一个找完后, 再找下一个) ④一直到找不到天敌的动物为止(—— 食物链的终点) ⑤标箭头:起点 终点
1、树皮里面有昆虫 的幼虫。树、昆虫的 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 关系是怎样的? 2、腐烂的树桩最终 会消失吗? 3、在生态系统中, 植物、动物和真菌分 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植物: 生 态 系 统 的 组 成 生 物 部 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动物:
三者关系: 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细菌、真菌: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水族箱中的植物和鱼的生存 都离不开水,而水中的二氧 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也会随植 物和鱼的生理活动而变化。 植物为草食性鱼类提供了食 物,而鱼的排泄物又为植物 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养料。 由此可见,水族箱中的生物 与非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 相互影响的、缺一不可。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通用6篇)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说明1、教学内容分析《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食物链和食物样”该教学片段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中的一个重难点内容,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概念,该片断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2、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描述出食物链和食物网,并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生物,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二、环节教学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2、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三、教学手段、方法1、使用多媒体辅助2、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四、环节用时:10分钟五、环节的教学过程1、提问导入通过刚才我们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析者的关系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2、授课过程(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与思考”’,尝试完成食物链的链接图,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
2、教师用课件展示正确的食物链连接图。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食物链书写方法。
提问:食物链由什么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4、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箭头由什么指向什么?能不能倒过来?为什么?5、在掌握食物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食物网的概念。
七年级生物第二节生物和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系统
$number {01}
目 录
• 生态系统概述 •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 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生态系统平衡与保护
01
生态系统概述
生态系统的定义
01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 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实现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维持生态平衡。
能量流动
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 者,维持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信息传递
生物之间通过化学物质、声音、姿态等方式传 递信息,维持种群稳定。
02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生产者
定义
生产者是指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 有机物的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意义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的再利用和能量的高效传递, 从而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同时,物质循环还对全球气候和环境质量产生重要 影响,如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关系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基本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态系统中,能 量的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而物质的循环则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能量流动驱动着物质循环 ,而物质循环又反过来影响着能量流动。
推广可持续发展
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和方法
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
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环境 污染问题。
建立自然保护区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 性,维护生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
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
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到:生态系统中的四要素是相互作用,
小组活动:“谁最重要?”小组间分角色扮演与争功,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
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评委评出“最佳辩论组”和“最佳辩手”
生:。